- 2021-09-08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地理】辽宁省阜新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解析版)
辽宁省阜新市第二高级中学 2019-2020 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45 题,每题 2 分,共 90 分) 1.下图“天体系统层次示意图”中,序号与其表示的天体系统对应正确的是( ) A. ①一地月系 B. ②一银河系 C. ③一太阳系 D. ④一河外星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 读天体系统层次图,根据所学的天体系统的等级关系,①是银河系,A 错;②是河外星系, B 错;③是太阳系,C 对;④是地月系,D 错。故选 C。 2.在太阳光球层和色球层分别出现的太阳活动主要标志是( ) A. 耀斑和黑子 B. 耀斑和日珥 C. 黑子和日珥 D. 黑子和耀斑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光球层的活动标志是黑子的出现,而色球层出现的是耀斑, 所以 D 选项符合题意,故选 D。 3.有关太阳活动对地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可信的是( ) A. 对部分地区长波通信造成影响 B. 两极地区出现极光 C. 世界许多地区的降水量出现异常变化 D. 影响地震、水旱灾害等的发生 【答案】A 【解析】 【详解】太阳活动对部分地区短波通信造成影响,A 不可信;两极地区出现极光;世界许多 地区的降水量出现异常变化;影响地震、水旱灾害等的发生,BCD 可信。故选 A。 4.如果把地球的历史浓缩为 1 个小时,至最后 15 分钟时,多细胞生物方才出现。在还剩下 4 分钟的时候, 陆地上才开始闪现爬行动物的身影,而当第 58 分钟到来时,一切大局已定。这 段话意在表明( ) A. 地球的历史可以浓缩 B. 地球生命的历史很长 C. 地球生命出现的时间是相当晚的 D. 地球的历史如一个小时一样短暂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表达的意思,“把地球的历史浓缩为 1 个小时,至最后 15 分钟时,多细胞 生物方才出现;在还剩下 4 分钟的时候, 才出现爬行动物”。由此可以看出地球出现生命的 时间是相当晚的。故排除 A、B、D,选 C。 5.关于前寒武纪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占了地球历史的 1/3 B. 化石最多 C. 是重要的成矿时期 D. 动物以脊椎动物为主 【答案】C 【解析】 【详解】前寒武纪是自地球诞生到距今 5.41 亿年的漫长时期,包括了冥古宙,太古宙和元 古宙,约占地球历史的 90%,A 错;前寒武纪时期地层中埋藏的化石,以藻类化石和软体动 物留下的遗迹化石为主,生命形态都很简单,而此后动物化石的数量和种类都呈爆发式的增 长,并出现了大量有硬壳或骨骼的动物化石,生物结构也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趋势,B、D 错;前寒武纪是重要的情况时期,大量的铁、金、镍、铬等矿藏出现在这一时期的地层中, C 对;故选 C。 6.下图中①②③④依次代表地球发展史的四个年代,图中数字代表距今时间(单位:亿年).据 此回答下题。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 ) A. 冥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 B. 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 C. 元古宙、太古宙、中生代、新生代 D. 元古宙、太古宙、古生代、中生代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球从距今 46 亿年前开始演化,到距今 40 亿年前为冥古宙; 距今 40 亿年前至距今 25 亿年前称为太古宙即图中的①;距今 25 亿年前至距今 5.41 亿年 前为元古宙即图中②;距今 5.41 亿年前至 2.52 亿年前为古生代即图中的③;距今 2.52 亿 年前到距今 0.66 亿年前为中生代即图中的④,0.66 亿年前至今未新生代;从①到④依次为 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故选 B。 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下列小题。 7. 图中①表示( ) A. 地幔 B. 地壳 C. 地核 D. 软流层 8. 岩石圈的范围是指图中( ) A. ①的顶部 B. ②的全部 C. ①的全部和②的顶部 D. ②的全部和③的顶部 【答案】7. B 8. C 【解析】 【7 题详解】 地球物理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三个主要圈层:地壳、地 幔和地核。它们的分界面依次为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横波和纵波速度突然增加的界面为 莫霍界面,此面以上为地壳即图中的①。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下降的界面为古登堡界面, 此面以下为地核,即为图中的③;古登堡界面和莫霍界面之间为地幔,即为图中的②。故选 B。 【8 题详解】 岩石圈是指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①的全部和②的顶部。故选 C。 9.工业革命后人类排放大量的氯氟烃,该物质会严重破坏( ) A. 对流层 B. 电离层 C. 臭氧层 D. 高层大气 【答案】C 【解析】 【详解】氯氟烃会对臭氧起到分解作用,导致臭氧遭到破坏而减少,C 正确。故选 C。 10.下图中虚线箭头表示的是物体原来的受力方向,实线箭头表示受地转偏向力后物体的运 动方向。A,B,C,D,E 五处箭头所表示的物体实际运动方向正确的是( ) A. A 和 B B. B 和 D C. D 和 E D. A 和 E 【答案】B 【解析】 【详解】北半球运动的物体向右偏,南半球运动的物体向左偏,沿赤道运动的物体不发生偏 转。所以对应正确的只有 B 和 D,其他均不符合。故本题选择 B。 读下图,完成下面两题。 11. 关于该图反映的大气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只有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 B. 在高空 C. 不考虑摩擦力 D. 在近地面 12. 图中 d 代表( ) A. 摩擦力 B. 地转偏向力 C. 水平气压梯度力 D. 风向 【答案】11. D 12. D 【解析】 【11 题详解】 本题组考查大气的水平运动。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因素(力)有三个:水平气压梯度力——垂 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摩擦力与风向相反;在高空只受前两 个力的影响,在近地面受三个力的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的风是受三个力的影响,故应 为近地面的风。故选 D。 【12 题详解】 按照上题的分析可知 d 代表的不是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个力,与摩擦力 c 方向相反,应为 风向,D 正确,ABC 错误。故选 D。 13.下列四幅图中,正确表示大气运动的是(箭头表示大气运动方向)(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地面受热,空气膨胀上升,冷却收缩下沉,A 所示图错误;城市因排放的废热多, 导致城市上空气流上升,郊区因为相对气温低,空气下沉,在城郊之间形成城市左侧为逆时 针,右侧为顺时针的热力环流,B 错;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夜晚,陆地降温快,气温 低空气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海洋降温慢,气温较高,空气上升,近海面形成低气压, 故形成近地面从陆地吹响海洋,高空从海洋吹向陆地的热力环流,C 正确;同一水平面上, 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从高压吹响低压,然后受地砖偏向力发生偏转,D 图为低压指向高 压,错误;故选 C。 14.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 海拔高度差异 B.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C. 地表冷热不均 D. 地球自转 【答案】C 【解析】 【详解】 由于高低纬不同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地面出现冷热差异,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水平 方向上出现气压差异,带动空气做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所以说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 因是地表冷热不均,C 正确,ABD 错误。故选 C。 读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小题。 15. 图中字母表示大气逆辐射的是( ) A. A B. B C. C D. D 16. 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 ) A. A B. B C. C D. D 【答案】15. D 16. C 【解析】 本题组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等相关知识。 【15 题详解】 图中 ABCD 分别表示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D 正确。 【16 题详解】 C 表示地面辐射,近地面的大气主要通过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因此地面是近地面大气 的直接热源,C 正确。 古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百川归大海,何日复西归”。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7. 从河水补给角度看,“黄河之水天上来”可理解为黄河的主要补给水源是( ) A.大气降水 B. 地下水 C. 湖泊水 D. 冰雪融水 18. 从水循环角度分析,后句说的是哪种类型的水循环( ) A. 海陆间循环 B. 陆上内循环 C. 海上内循环 D. 三者都不是 【答案】17. A 18. A 【解析】 考查河流的补给类型及水循环的类型。 【17 题详解】 天上来的水就是大气降水,故该补给水源补给形式是大气降水,A 正确,BCD 错误。故选 A。 【18 题详解】 百川归大海,指的是河流水最终流入大海中,参与是的海陆间水循环,A 正确,BCD 错误。 故选 A。 下国是太平洋 170°W 附近三个观测站水温随深度曲线图。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9. 图中三个地点按照纬度由高到低排列,依次是( ) A. ①②③ B. ③②① C. ①③② D. ②③① 20. 深度超过 1 千米后,海水温度变化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 A. 受太阳活动影响小 B. 受地热能的影响大 C. 受太阳辐射影响小 D. 受人类活动影响小 【答案】19. B 20. C 【解析】 【19 题详解】 根据海陆分布知识可知,西经 170°位于太平洋和北冰洋中,不穿过大西洋。从表层水温来 看,③处水温最低,纬度最高,②处的水温处于中间,纬度较高;①的水温最高,纬度最低。 故 B 正确,其余选项可排除。 【20 题详解】 不同纬度得到的太阳辐射不同,则温度不同。全球表层海水温度分布规律:由低纬度海区向 高纬度海区递减;随着深度的增加,受太阳辐射的影响减小,故 C 正确;太阳活动不会影响 海水温度;深度在 1 千米以下与人类活动关系小;地热对海水温度影响小;故其余选项可排 除。 下图为大西洋表层海水年平均温度、盐度和密度随纬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1. ①②③分别表示大西洋表层海水年平均( ) A. 密度、温度、盐度 B. 盐度、温度、密度 C. 温度、密度、盐度 D. 盐度、密度、温度 22. ③在甲处达到最髙值的主要原因是( ) A. 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 B. 降水少,蒸发旺盛 C. 受地表径流影响 D. 受藻类植物影响 【答案】21. A 22. B 【解析】 【21 题详解】 表层海水的温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为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即图中的②曲线;表层海水的盐度 随纬度的变化规律为由副热带海区向南北两侧递减,即图中的曲线③;则曲线①表示密度。 因此①②③分别代表密度、温度、盐度,A 正确;故选 A。 【22 题详解】 ③曲线代表盐度,海水的盐度主要取决于蒸发和降水。甲处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 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气温高,多晴朗天气,降水少,蒸发旺盛;排除 A、C、D,故 选 B。 暑假期间,小明到海边旅游,发现海滩上有大量原本生活在较深海底贝类的贝壳,同时 看到远处海水总是在不停的起伏变化,近岸地区海水起伏变化更加明显。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23. 小明看到的海水起伏变化的现象属于( ) A. 波浪 B. 海啸 C. 潮汐 D. 洋流 24. 下列海水运动的形式中,对人类破坏性最大的是( ) A. 风浪 B. 海啸 C. 潮汐 D. 洋流 【答案】23. A 24. B 【解析】 【23 题详解】 海水受海风的作用和气压变化等影响,促使它离开原来的平衡位置,而发生向上、向下、向 前和向后方向运动。这就形成了海上的波浪。波浪是一种有规律的周期性的起伏运动。海啸 就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破坏性海浪,海啸的波速高达每小 时 700~800 千米,在几小时内就能横过大洋;波长可达数百公里。潮汐现象是沿海地区的一 种自然现象,指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发生在 早晨的高潮叫潮,发生在晚上的高潮叫汐。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的 沿一定方向进行的较为稳定的流动。根据材料中的描述“海水总是在不停的起伏变化”可以 判断为波浪。排除 B、C、D,故选 A。 【24 题详解】 海啸就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破坏性海浪,海啸的波速高达 每小时 700~800 千米,在几小时内就能横过大洋;波长可达数百公里。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而 能量损失很小;在茫茫的大洋里波高不足一米,但当到达海岸浅水地带时,波长减短而波高 急剧增高,可达数十米,形成含有巨大能量的"水墙"。呼啸的海浪水墙每隔数分钟或数十分 钟就重复一次,摧毁堤岸,淹没陆地,夺走生命财产,破坏力极大。排除 A、C、D,故选 B。 公元 116 年 4 月 21 日,郑成功率领两万五千将士从金门岛出发,到达澎湖列岛,进入 台湾攻打赤嵌城,郑成功的大军舍弃港阔水深,进出方便,但上岸有重兵把守的大港道,而 选择了鹿儿门水道,鹿儿门水道水浅礁多,航道不但狭窄且有荷军凿沉的破船堵塞,所以荷 军在此设防薄弱,29 日郑成功率领军队乘着涨潮航道变宽且深时,攻其不备,顺流迅速通 过鹿儿门,一举登陆成功,成功收复台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5. 4 月 29 日最可能是农历的( ) A. 三月二十三 B. 四月初一 C. 四月初八 D. 四月二十三 26. 潮汐的成因( ) ① 月球的引力 ②地球的引力 ③太阳的引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③ 【答案】25. B 26. B 【解析】 【25 题详解】 农谚中有“初一十五涨大潮,初八二十三到处见海滩”之说。根据材料中描述“29 日郑成 功率领军队乘着涨潮航道变宽且深时”,可判断四个选项中只有 B.四月初一符合,故选 B。 【26 题详解】 潮汐现象是沿海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指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 生的周期性运动,①③正确,故选 B。 27.下列地貌的形成与流水堆积作用有关的是( ) A. 云南虎跳峡 B. 新疆戈壁滩 C. 黄河三角洲 D. 挪威 U 形谷 【答案】C 【解析】 【详解】云南虎跳峡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新疆戈壁滩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黄河三角洲 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挪威 U 形谷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故选 C。 28.世界上最大的溶洞是北美阿巴拉契亚山脉的犸猛洞,洞深 64km,所有的岔洞连起来的总 长度达 250 km。犸猛洞形成的地质作用是 ( ) A. 风化作用 B. 流水侵蚀和溶蚀作用 C. 流水堆积作用 D. 冰川侵蚀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溶洞属于喀斯特地貌,是流水侵蚀和溶蚀作用的结果,B 正确,ACD 错误。故选 B。 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常见的石蘑菇和沙丘图片。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29. 石蘑菇是指顶部大、基部小的形似蘑菇状的岩石,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 A. 风力侵蚀作用 B. 风力堆积作用 C. 流水侵蚀作用 D. 冰川侵蚀作用 30. 图中沙丘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 冰川侵蚀作用 B. 流水堆积作用 C. 风力堆积作用 D. 流水侵蚀作用 【答案】29. A 30. C 【解析】 【29 题详解】 据图可知,石蘑菇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故选 A。 【30 题详解】 图中所示沙丘是由风速降低携带物质沉积形成,属于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故选 C。 31.在野外进行地貌观察,首先需要掌握一定的地理理论。从地貌观察的角度看,以下说法不 正确的是( ) A. 一个较大的地貌往往由次一级的地貌组合而成 B. 对地貌的观察要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 C. 对地貌进行观察是没有次序的 D. 对地貌的观察,可借助地形图、遥感影像等辅助观察 【答案】C 【解析】 【详解】一个较大的地貌往往由次一级的地貌组合而成,对地貌的观察,可借助地形图、遥 感影像等辅助观察,对地貌的观察要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并不是没有次序 的进行观察,A、B、D 描述正确,C 错。故选 C。 32.在我国东部,从济南到海南,自然带依次是( ) A.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林带 B. 热带季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 D. 热带季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答案】A 【解析】 【详解】我国东部,从济南到海南,气候分别为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 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依次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林带,故选 A。 33.古诗云:“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从塞北到江南的景观差异,产生的基 础是( ) A. 水分 B. 光照 C. 土壤 D. 热量 【答案】D 【解析】 【详解】我国南北方的自然环境差异,属于纬度地带性规律,以热量条件为基础。故 D 正确。 34.下列森林中常见茎花和板根现象的是( ) A. 热带雨林 B. 常绿阔叶林 C. 落叶阔叶林 D. 亚寒带针叶林 【答案】A 【解析】 【详解】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植物全年旺盛生长,森林 呈深绿色,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数量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等。每个月都 有花开,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排除 B、C、D,故选 A。 35.森林中的分层现象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 热带 B. 水分 C. 光照 D. 地形 【答案】C 【解析】 【详解】在稳定的植被中,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占据一定的垂 直空间,从而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即分层现象。所以森林中的分层现象形成的主导因素 是阳光或光照。选 C。 36.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的气候区是( ) ①亚热带季风气候 ②温带季风气候 ③温带海洋性气候 ④温带大陆性气候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落叶阔叶林也称夏绿林,主要分布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故选 B。 37.按照土壤的质地可以分为( ) A. 黑土 黄土 紫色土 B. 砂土 壤土 黏土 C. 黄土 黏土 红壤 D. 水稻土 黑土 砂土 【答案】B 【解析】 【详解】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照粒径大小可分为石砾,沙粒、粉粒、黏粒等,不同粒级的矿物 质在土壤中所占的比相对比例称为土壤质地,从土壤质地看土壤一般分为沙土,壤土和粘土, 在野外可根据手指眼膜土壤的感觉近似的作出判断。故选 B。 38.关于地形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B. 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状况较阴坡好 C. 阳坡接受太阳辐射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 D. 地形是土壤形成中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 【答案】C 【解析】 【详解】 地形是土壤形成中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不 利于土层发育,难以形成深厚的土壤,A、D 错误;阳坡接受太阳辐射多于阴坡,温度状况 比阴坡好,但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状况比阴坡差,C 正确,B 错误。故选 C。 39.关于气候与土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B. 在寒冷条件下,有机质分解缓慢 C. 从干燥的荒漠地带到热带雨林带,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减弱 D. 气候还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 壤的形成和发育 【答案】C 【解析】 【详解】岩石分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湿热地区的土壤形成速度比干冷地 区快得多,与干冷地区相比,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冷湿环境下有机质 分解缓慢,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而干旱、高温地区土壤有机质积累少。总体而言,气候 的分布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综上所述,A、B、D 描述正确,C 描述错误,故选 C。 40.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是( ) A. 有机质含量的多少 B. 土层的疏松程度 C. 土壤颗粒的大小 D. 水分的多少 【答案】A 【解析】 【详解】有机物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有助于植物根的生长和养分吸收,因此有机质含 量的多少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故选 A。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41. 该图反映的自然灾害是( ) A. 泥石流 B. 风暴潮 C. 干旱 D. 盐渍化 42. 该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是( ) A. 吞没城镇、道路和田园 B. 人畜饮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困难 C. 交通、输电、输水线路中断 D. 作物根部缺氧,造成收成不足 【答案】41. C 42. B 【解析】考查自然灾害及危害。 【41 题详解】 图中展示的是干涸湖泊的景象,是因长期无降水,湖泊失去补给水源所致,故该图反映的自 然灾害是干旱,C 正确,故选 C。 【42 题详解】 干旱使河流、水塘、湖泊干涸,造成人畜饮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困难,B 正确,故选 B。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43. 图示自然灾害是 ( ) A. 台风 B. 鼠灾 C. 寒潮 D. 风暴潮 44. 上述自然灾害带来的良性影响可能有( ) A. 阻碍交通 B. 能源紧张 C. 农业受损 D. 减少病虫害 45. 我国台风灾害的时空分布特点( ) A. 春夏多,秋冬少 B. 内陆重,沿海少 C. 春夏少,秋冬多 D. 沿海重,南方重 【答案】43. C 44. D 45. D 【解析】 【43 题详解】 在我国,寒潮是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影响我国的寒潮,主要发源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势 力强大的寒潮会自北向南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根据图示信息可以判断为寒潮。故选 C。 【44 题详解】 寒潮带来的剧烈降温,往往使农作物遭受冻害,造成农业损失,伴随着大风大雪,冻雨会造 成畜牧业损失,阻断交通破坏通信设施和输电线路等。低温冻害减少病虫灾害。排除 A、B、 C,故选 D。 【45 题详解】 我国受台风灾害影响严重。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台风灾害主要分布于东 南沿海地区,多发于夏秋季节。故排除 A、B、C,选 D。 二、简答题(共 10 分) 46.读“大气的垂直分层图”,回答下列问题。 (1)A 层是________层,B 层是________层,C 层是____________。 (2)A 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 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__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流运动强烈的是________层,有利于飞机飞行的是________层,发射的人造卫星在 ________层中运行。(填字母) 【答案】(1)对流层 平流层 高层大气 (2) 降低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3) 升高 22-27 处臭氧含量达到最大,大量吸收紫外线使大气增温 (4) A B C 【解析】 【详解】(1)根据温度、运动状况和密度,大气自下而上可以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 大气,故 A 层为对流层,B 层为平流层,C 层为高层大气。 (2)对流层是大气圈的底层,集中了大气圈质量的 3/4 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对流层 的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即热量来自地面。故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递减。 (3)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该层大气的下层气温随高度变化很小,但是在 30 千米 以上气温随高度而增加而迅速上上升,这是因为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使大气增 温。在 22~27 千米范围内,臭氧含量达到最大值,形成臭氧层。 (4)对流层的大气上不冷下不热,有利于大气的对流运动。平流层的大气上不热下不冷, 不易形成对流,主要以平流运动为主,利于飞机飞行。高层大气的密度很小,在 2000~3000 千米的高空,大气的密度已经与星际空间的密度非常接近,这里可以看作是地球大气的上界, 故发射的人造卫星主要在高层大气运行。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