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8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高考地理考点一本通练习:考点22人口的空间变化作业(人教版)
考点 人口的空间变化 [2019安徽合肥一测]下图示意京、蜀、浙、新四个省级行政区2010年常住人口总数及2005~2010年人口净迁移率(人口净迁移率=人口迁入率-人口迁出率)。读图,回答1~2题。 01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 ) A.京、蜀、浙、新 B.京、浙、蜀、新 C.浙、京、蜀、新 D.浙、蜀、新、京 022005~2010年四省级行政区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是( ) A.加快了①地区老龄化进程,减轻了养老负担 B.缓解了②地区的人地矛盾,有利于增加收入 C.加强了③地区与外部的交流,促进了资源开发 D.缓解了④地区劳动力短缺状况,有利于经济发展 答案:1.B 2.D 解析:第1题,京、浙地区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应是人口净迁移率较高的两个省级行政区,而浙常住人口总数又明显高于京,故①为京,②为浙;蜀是我国人口大省,常住人口总 考点 人口的空间变化 [2019安徽合肥一测]下图示意京、蜀、浙、新四个省级行政区2010年常住人口总数及2005~2010年人口净迁移率(人口净迁移率=人口迁入率-人口迁出率)。读图,回答1~2题。 01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 ) A.京、蜀、浙、新 B.京、浙、蜀、新 C.浙、京、蜀、新 D.浙、蜀、新、京 022005~2010年四省级行政区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是( ) A.加快了①地区老龄化进程,减轻了养老负担 B.缓解了②地区的人地矛盾,有利于增加收入 C.加强了③地区与外部的交流,促进了资源开发 D.缓解了④地区劳动力短缺状况,有利于经济发展 答案:1.B 2.D 解析:第1题,京、浙地区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应是人口净迁移率较高的两个省级行政区,而浙常住人口总数又明显高于京,故①为京,②为浙;蜀是我国人口大省,常住人口总 数比新多,故③为蜀,④为新,故选B项。第2题,①地区人口净迁入,年轻劳动力人口增多,可减缓老龄化进程,减轻养老负担,A项错误;②地区人口净迁入,人口增多必然加剧人地矛盾,B项错误;③地区人口净迁出,劳动力人口减少,不利于资源开发,C项错误;④地区人口净迁入,可缓解劳动力短缺,有利于经济发展,D项正确。 [2019广东中山期末]天山以北为北疆地区,下图为2002~2011年北疆人口重心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032006~2007年人口重心移动距离大,与之关联性最大的因素是( ) A.经济 B.劳动力 C.耕地面积 D.水资源 04促使北疆人口重心移动的条件是( ) A.西部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提高 B.东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 C.西部地区荒漠化不断加剧 D.东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答案:3.A 4.D 解析:第3题,本题考查导致人口重心移动的 因素。2006~2007年人口重心移动距离大,与之关联性最大的因素是经济,可能是资源开发,吸引大量劳动力人口迁移,故A项正确;劳动力不是人口重心移动的因素,故B项错误;耕地面积、水资源在此期间没有明显变化,也不是人口重心移动距离大的原因,故C、D项错误。第4题,本题考查促使北疆人口重心移动的条件。北疆属于我国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如果单纯考虑人口自然增长率,其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差异较小,而且从政策方面看,两个地区也是一样的,因此人口自然增长率对人口重心移动的影响较小,故A项错误;人口迁移会影响某一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而不是人口老龄化引起人口迁移,故B项错误;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引起人口重心移动,与西部地区荒漠化是否加剧无关,故C项错误;促使北疆人口重心移动的条件是东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使得人们更愿意向东部地区迁移,从而使得东部地区人口数量增加,人口重心向东移动,故D项正确。 [2019河北唐山一中检测]人口密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农业密度是指单位农田面积上的农民人数;生理密度是指适合作为农业用地的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下表为四个国家人口密度、农业密度和生理密度(单位:人/ km2)统计表。读表,回答5~6题。 国家 人口密度 农业密度 生理密度 埃及 79 209 1 475 荷兰 396 34 1 642 美国 31 1 118 日本 338 135 2 380 05与农业密度和生理密度相比,人口密度未考虑( ) ①土地类型 ②土地面积 ③农业生产技术 ④人口总数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06根据材料可知( ) A.生理密度大的国家农业密度大 B.荷兰的农业技术水平比日本高 C.一个国家的农业用地比重 D.一个国家的农业人口总数 答案:5.B 6.C 解析:第5题,人口密度=人口总数/土地面积,农业密度=农业人口总数/农田总面积,生理密度=人口总数/适合作为农业用地的土地面积。所以人口密度未考虑土地类型和农业生产技术,选B项。第6题,农业用地比重=适合作为农业用地的土地面积/土地面积;适合作为农业用地的土地面积=人口总数/生理密度;土地面积=人口总数/人口密度。所以,农业用地比重=人口密度/生理密度。根据材料可以计算出一个国家的农业用地比重,故C项正确;表格中的信息不能体现生理密度与农业密度呈正相关,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无法比较荷兰与日本的农业技术水平高低,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给出相关国家的农田总面积,故无法计算一个国家的农业人口总数,D项错误。 [2019辽宁大连一测]我国改革开放40年,造就了近3亿农民工。随着内地经济的发展,农民工向沿海地区流动的趋势在减弱,近些年农民工在春节返乡后,一部分人不再回到务工的大城市,而是选择离家不远的务工地,称为务工潮倒吸现象。下图示意2008~2015年我国农民工数量及月均收入变化。读图,回答7~8题。 07图中显示2015年我国农民工( ) A.总人数已超过了3亿 B.本地务工人数超过外地务工人数 C.外出务工人数约占60% D.月人均收入超过4 000元 08改革开放40年,我国近3亿农民工的存在( ) A.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B.促进了城市环境的改善 C.丰富了城市劳动力 D.减轻了交通运输的压力 答案:7.C 8.C 解析:第7题,据图判断2015年我国农民工总人数约为2.75亿人,并未达到3亿,A项错误;本地务工人数约为1.1亿人,少于外地务工人数1.65亿人,B项错误;外出务工人数约占1.65亿/2.75亿×100%=60%,C项正确;月人均收入超过3 000元,不到4 000元,D项错误。第8题,近3亿农民工丰富了城市劳 动力,加大了交通运输和环境的压力,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C项正确,A、B、D项错误。 [2019广东汕头期末]读德国农村劳动力流动指数的季节性变化图,回答9~10题。 094月份德国农村劳动力流动指数较高,主要是进城从事( ) A.电子装配业 B.机械制造业 C.纺织业 D.建筑业 1010月份,德国农村劳动力流动指数出现最高峰的原因是( ) A.因秋收往返于城乡之间 B.为春季开销积攒资金 C.工业旺季劳动力需求大 D.天气温和,适宜工作 答案:9.D 10.A 解析:第9题,本题考查人口流动的原因。4月份德国农村劳动力流动指数较高,主要是进城从事建筑业,因为冬季气温较低,4月份气温回升,可以进行工程建设,故D项正确;电子装配业、机械制造业、纺织业在室内生产,不受季节限制,故A、 B、C项错误。第10题,本题考查人口流动的原因。10月份是秋季,秋收时节,德国农村劳动力流动指数出现最高峰的原因是因秋收往返于城乡之间,故A项正确;为春季开销积攒资金不是流动指数高的原因,故B项错误;工业对劳动力需求没有季节性变化,故C项错误;天气温和,适宜工作与流动指数高无关,故D项错误。 [2019广东茂名五校联考]读我国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迁移率(净迁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随时间变化曲线图,回答11~12题。 11有关该地区人口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时期人口总量最大 B.③时期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 C.④时期当地人口数量达最小值 D.⑤时期老年人口比例很小 12④时期以后人口迁移率下降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产业结构升级导致对劳动力的需求发生变化 B.生态环境恶化导致迁入量减小 C.经济欠发达,大量人才外流 D.留守儿童问题使父母返乡务工 答案:11.B 12.A 解析:第11题,只要增长率大于0,人口总量就一直在增长,A项错误;③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说明人口自然增长缓慢,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B项正确;④时期人口迁移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之和大于0,人口数量在增加,C项错误;⑤时期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为0,说明人口出生率较低,青少年人口比例较小,且人口迁移率下降,可知老年人口比例相对较大,D项错误。第12题,读图分析可知,④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说明该地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进而说明,该地为经济发达地区,④时期以后,该地很可能进行产业升级改造,将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外迁,导致该地就业机会减少,人口迁入减少,故A项正确。 [2019河北唐山期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经历了20多年的人口快速增长,之后进入缓慢增长阶段。改革开放后,人口流动加快,城乡劳动人口发生较大变化。下图为2002~2050年我国总人口与城乡劳动人口及预测图。读图,回答13~14题。 13图中显示2002年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增量均为负值,其主要原因是( ) A.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 B.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 C.人口总量减少导致青壮年减少 D.农村人口比城市人口出生率低 14为了减缓我国即将出现的城市劳动力负增长问题,最直接的有效措施是( ) A.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B.延迟职工退休年龄 C.加快城镇化进程 D.大量接纳海外移民 答案:13.A 14.B 解析:第13题,图中显示2002年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增量均为负值,其主要原因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A项正确。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原因是劳动力人口大量迁出,B项错误。人口总量是增加的,C项错误。农村人口比城市人口出生率高,D项错误。第14题,为了减缓我国即将出现的城市劳动力负增长问题,最直接的有效措施是延迟职工退休年龄,保证劳动力数量,B项正确。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可以使出生人口增加,但不能直接使劳动力增加,A项错误。加快城镇化进程不能增加劳动力人口,C项错误。受人口容量限制影响,不适宜大量接纳海外移民,D项错误。 [2019山东潍坊调研]读我国部分省份2005~2010年人口迁入、人口迁出统计图,回答15~16题。 15图示信息显示,影响2005~2010年人口迁移最重要的因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 B.自然环境差异 C.家庭教育 D.国家政策 16人口迁入率最大的三个省份的共同特点是( ) A.都属于沿海省份 B.都属于南方地区 C.就业岗位比较多 D.逆城市化较明显 答案:15.A 16.C 解析:第15题,读我国部分省份2005~2010年人口迁入、人口迁出统计图,可以得出北京、上海、浙江和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人口迁入率较高,故影响2005~2010年人口迁移最重要的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选A项。第16题,人口迁入率最大的三个省份是上海、北京、浙江,北京不属于沿海省份,属于北方地区,三地都属于经济发达地区,工资水平较高,就业岗位比较多,故选C项。 [2019陕西西安测试]榨菜、方便面、火腿肠等是最为常见的流动人口的消费品。下图示意某上市公司生产的榨菜在两个地区销售份额占比的变化。读图,回答17~18题。 17图中销售份额占比的变化,能说明2011年后( ) A.西南地区人口迁出加快 B.西南地区人口回流明显 C.华南地区人口净迁入加快 D.华南地区人口净迁出明显 18该图反映出的人口流动的积极意义有( ) ①缓解西南地区人地压力 ②促进华南地区产业升级 ③缓解华南地区劳动力不足状况 ④促进西南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17.B 18.C 解析:第17题,流动人口对榨菜的消费量较高。西南地区2011年后榨菜销售份额占比有所增加,说明西南地区人口回流明显。华南地区经济发达,应为人口的迁入地区。华南地区2011年后榨菜销售份额占比大幅降低,最可能是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提高,也可能是人口净迁入减少,故选B项。第18题,西南地区人口回流,会加大人地压力,但有利于本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华南地区人口净迁入减少,加剧了华南地区劳动力不足问题,但有利于华南地区产业升级,②④正确,选C项。 [2019山西太原检测]下图为2005~2010年安徽、河北、四川、广东四省人口迁出及影响的省级行政区统计图。读图,回答19~21题。 19①②③④正确应的省级行政区分别是( ) A.河北、安徽、广东、四川 B.四川、安徽、河北、广东 C.河北、安徽、四川、广东 D.安徽、四川、广东、河北 20下列有关③省人口流出至迁入地所产生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使迁入地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大幅度减轻 B.提高迁入地城市化水平 C.缓解迁入地环境压力 D.加剧迁入地人才外流 21与③省人口迁移相比,④省( ) A.影响范围大,影响程度小 B.影响范围大,影响程度大 C.影响范围小,影响程度小 D.影响范围小,影响程度大 答案:19.A 20.B 21.B 解析:第19题,本题主要考查人口迁移及区域定位。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人口迁出地与人口迁入地空间距离较近,有利于人口发生流动,故①应为河北、②应为安徽、③应为广东、④应为四川,选A项。第20题,本题主要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③为广东省,它与迁入省级行政区存在经济水平的落差,广东省向周边这几个省级行政区迁出的人口以经商、务工为主,由广东省流出至迁入地的人口规模不大,难以削弱当地人口流出的影响,所以不会大幅度减轻迁入地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人口的迁入会使迁入地环境压力加大;人口的迁入会帮助迁入地留住更多的人才,促进工业化,从而促进迁入地城市化发展,故选B项。第21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读图可知,与③省相比,④省人口流出影响的省级行政区较多,范围较大,影响程度总体较强,选B项。 [2019河南中原名校四调]抚养比又称抚养系数,是指人口中的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下表示意1964~2010年我国某市各年龄段人口比重的变化。读表,回答22~24题。 1964年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2010年 0~14岁人口比重 41.5 22.4 20.2 13.6 8.6 15~64岁人口比重 54.4 72.0 73.5 78.0 82.7 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 4.1 5.6 6.3 8.4 8.7 22该市最可能是( ) A.黄山市 B.北京市 C.成都市 D.乌鲁木齐市 231964~2010年该市人口特点是( ) A.人口老龄化程度先加重后趋于减轻 B.人口总抚养比出现了大幅度上升 C.老年人口抚养比呈上升趋势 D.人口增长模式还未完成向现代型的过渡 24该市人口结构变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是( ) A.时尚产品销量大增 B.人均消费减少 C.少儿旅游业兴起 D.养老机构床位短缺 答案:22.B 23.C 24.D 解析:第22题,本题考查我国人口的地区差异。2000年该市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已高达8.4%,即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且出现早,故该市应该是发达地区大城市,北京市最符合,故B项正确;黄山市、成都市、乌鲁木齐市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不会这么早出现人口老龄化问题,故A、C、D项错误。第23题,本题考查分析表格的能力。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该市老年人口比重一直在上升,说明人口老龄化程度趋于加重,故A项错误;表中15~64岁人口比重一直上升,则老年人口和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之和下降,推断人口总抚养比下降,故B项错误;计算分析可知,2010年老年人口抚养比较1964年呈上升趋势,故C项正确;0~14岁人口比重下降,说明出生率下降,该市人口增长模式已经完成了向现代型的过渡,故D项错误。第24题,本题考查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分析资料可知,少年儿童比重急剧减少,少儿旅游业会衰退,以青年为主要消费群体的时尚产品的销量不会大增,故A、C项错误; 人均消费可能增加,同时由于人口老龄化加重,也会给养老院等养老机构带来一定压力,故B项错误,D项正确。 [2019河南洛阳统考]下图为我国某市某校学生根据其所住社区某年不同年龄的人口迁出、迁入数量所绘的统计图。读图,回答25~26题。 25人口迁移使该社区( ) A.人口密度上升 B.老年人口比重上升 C.人口出生率下降 D.城市人口比重下降 26该社区及附近迫切需要增加的配套基础设施是( ) A.医院 B.养老院 C.商场 D.中小学校 答案:25.A 26.D 解析:第25题,根据图示信息可以看出该社区的人口以迁入为主,该社区人口密度上升,A项正确;60岁及以上人口主要是迁出,B项错误;C、D项所述内容在图中没有体现出来。第26题,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发现迁入的人口中少年儿童数量较多,那么迫切需要增加的配套基础设施应该是中小学校,D项正确。其余选项均不是该社区及附近迫切需要增加的基础配套设施。 [2019安徽亳州质检]“黑河—腾冲线”又称“胡焕庸线”,是我国地理学家胡焕庸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分界线。读表,回答27~ 29题。 1933~2010年中国胡焕庸线两侧人口比重变化 27从1953年到2010年( ) A.东南半壁人口数呈现出不断减少趋势 B.西北半壁人口数呈现出不断减少趋势 C.东南半壁增加的人口数多于西北半壁 D.西北半壁人口增长速度慢于东南半壁 28历经80多年,胡焕庸线揭示的我国人口分布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原因有( ) ①气候等综合自然地理条件没变 ②城市主要位于东南半壁的格局没变 ③人口分布重心逐渐由东南向西北移动 ④西北半壁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低于东南半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9下列措施有助于破解胡焕庸线的是( ) A.西部地区大力扶持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和服务业,推进城市化进程 B.西部地区加大自然保护区面积,区域发展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 C.将污染严重的工业逐步由西部地区迁往东部地区 D.鼓励西部地区通过提高自然增长率来实现人口增加 答案:27.C 28.B 29.A 解析:第27题,本题考查胡焕庸线两侧人口特点。读表分析可知,从1953年到2010年,东南半壁面积比重没有变化,但是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因此人口数呈现出不断增长趋势,故A项错误;西北半壁面积比重没有变化,人口密度呈增长趋势,说明西北半壁人口数呈现出不断增长趋势,故B项错误;由于东南半壁人口比重远大于西北半壁,并且两处人口出生率相差不大,所以东南半壁增加的人口数多于西北半壁,故C项正确;由于西北半壁少数民族聚居,有计划生育优待政策,再加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导致西北半壁人口增长速度快于东南半壁,故D项错误。第28题,本题考查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胡焕庸线难以破解的原因是由气候等综合自然地理条件决定的。我国的东南半壁自然条件较好,相对于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的西北半壁,更适合人类的居住,而且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我国东南半壁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于西北半壁,城市的数量和发展水平都高于西北半壁,因此人口还是多分布在东南半壁,①②④正确,故B项正确。第29题,本题考查破解胡焕庸线的措施。破解胡焕庸线,需要大量的人口迁入西部地区,可以大力扶持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和服务业,增加西部地区的就业机会,从而吸引人流、物流等的不断进入,推进城市化进程,故A项正确;西部地区加大自然保护区面积,区域发展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将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利于人口的迁入,故B项错误;将污染严重的工业逐步由西部地区迁往东部地区,将对东部地区环境造成污染,也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故C项错误;鼓励西部地区通过提高自然增长率来实现 人口增加,会加重区域环境的压力,反而会制约区域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故D项错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