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8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创新设计》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技法六利用因果关系
技法六 利用因果关系 1.技法领悟 地理因果关系是指不同地理事物或地理原理之间存在先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内在关联。很多地理试题的题干与选项之间互为因果,其中以成因类和影响类试题最为典型,解答此类试题通常要利用因果关系进行推理分析,其一般步骤:①明确区分试题中的“因”和“果”;②从逻辑角度推理分析“因”和“果”的内在关联;③迁移相关地理知识解答试题。 2.增分策略 (1)由果溯因 成因类试题通常表现为题干为“果”选项为“因”;“果”为已知,“因”为未知。利用因果关系采用“由果溯因法”进行解题。例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由农村流向城市,由内地流向沿海的主要原因是”,其中“我国人口由农村流向城市,由内地流向沿海”是“果”,结合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和我国基本国情采用“由果溯因法”推理分析可知,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即“经济因素”是主要原因。 【典题试做1】 廊桥又称风雨桥,是加盖了廊屋的特殊桥梁。闽浙山区迄今留存不少木质古廊桥。当地采伐后的木材,需经一段时间的自然晾晒才能用作建桥木料。清乾隆年间建于下左图中甲处的廊桥,建成不久即毁于山洪。数年后,在图中乙处重建并保存至今。下图为闽浙山区某地地形图及廊桥景观图。据此回答(1)~(2)题。 (1)当地采伐与晾晒木材的季节分别是( ) A.夏季、春季 B.冬季、春季 C.夏季、秋季 D.冬季、秋季 (2)与甲处相比,在乙处重建廊桥并能够保存至今的原因最可能是( ) A.流域内植被增多,洪涝灾害减弱 B.地处山脊地带,地势较平缓开阔 C.河道平直且较宽阔,河流流速不快 D.所选木材质地坚硬,耐侵蚀冲击 解析 第(1)题,该山区交通不便,夏季降水丰富,河水水位高,流速快,便于伐木区的木料顺河流运输;秋季降水较少,天气干燥,利于木料晾晒。选C。第(2)题,解答该题时,可以先分析各选项中原因的叙述是否正确,B选项“地处山脊地带,地势较平缓开阔”,本身叙述错误,一般来说,山脊地带,地势比较陡峭,这样可以先排除B项,再从其他选项中进行选择。图中甲处河道弯曲且由宽变窄,导致河流流速加快,水位上涨,对桥体冲击大;乙处河道平直且较宽阔,河流流速较平稳,对桥体冲击较小。选C。 答案 (1)C (2)C (2)由因推果 影响类试题通常表现为题干为“因”,选项为“果”;“因”为已知,“果”为未知。利用因果关系采用“由因推果法”进行解题。例如,“我国西北地区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导致”,其中“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因”,采用“由因推果法”分析可知,“植被破坏”是直接后果,“荒漠化加剧”是间接后果。 不论采用“由果溯因法”还是“由因推果法”,解答地理问题时,一定要注意综合思维的严谨性和推理过程的逻辑性。 【典题试做2】 M岛位于马六甲海峡的西南方,该岛上港口很少。读图,完成(1)~(2)题。 (1)M岛东北部沼泽广布的原因是( ) A.受沿岸海水的顶托作用强 B.地势低平且多冻土,排水不畅 C.气温低,蒸发量较小 D.森林覆盖率高,蒸发量大 (2)造成M岛港口稀少的主要原因是( ) A.M岛受海浪的影响大 B.M岛东北部受台风影响大,不利于发展海运 C.马六甲海峡航道狭窄,不利于港口建设 D.M岛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 解析 第(1)题,M岛为苏门答腊岛,该岛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河流水量丰沛;其东北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再加上沿岸海水顶托作用强,森林覆盖率高,蒸发弱,故该地沼泽广布;该岛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没有冻土。第(2)题,M岛虽然海岸线很长,但缺乏天然良港,原因是该岛经常受到海浪的袭击。M岛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对港口建设有一定影响,但这不是主要原因;马六甲海峡是天然要道,利于港口建设;该岛位于赤道附近,水平气压梯度力小,受台风影响较小。 答案 (1)A (2)A 选择题技法专练六 利用因果关系 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安平桥是修建于南宋时期的跨海石桥,位于福建省安海镇和水头镇之间的淤泥质海湾上。该桥采用“睡木沉基”的方法,先由人工平整河床底部,然后将捆扎的条木沉入淤泥作为基底,基底之上再用花岗石垒筑成不同形状的桥墩。水流急的航道采用单边或双边船形桥墩,水流缓的浅滩采用方形桥墩。在古代,安平桥不仅沟通了安海湾东西两岸的交通,桥面还被作为码头,促进了当地商贸的发展。下图为安平桥位置示意图及安平桥景观图。据此完成1~2题。 1.安平桥在水流急的航道采用船形桥墩主要是为了( ) A.减小桥墩对水流的阻力,以防泥沙淤积 B.减小水流对桥墩的冲击 C.增大桥涵空间,加大水流通过量,以防洪涝 D.增大流速,减少潮汐对河水的顶托作用 2.与在桥两端的海岸建设码头相比,南宋时期利用安平桥桥面作为码头的原因是( ) A.桥梁坚固,便于马车通行 B.海湾宽阔,可停泊船只多 C.桥面平整,便于货物堆放 D.桥下水深,有利于船只停泊 解析 第1题,水流急的航道采用单边或双边船形桥墩,水流缓的浅滩采用方形桥墩。船形桥墩,尖头方身,形状特殊,起到分水作用,可减轻水流冲击。安平桥在水流急的航道采用船形桥墩主要是为了减小水流对桥墩的冲击, B对。预防泥沙淤积不是其主要目的,A错。船形桥墩对降低洪水期水位、减少潮汐对河水的顶托作用影响较小,C、D错。第2题,码头建设需要综合考虑陆域条件和水域条件,选址桥两端和桥面各有利弊。与在桥两端的海岸建设码头相比,利用安平桥桥面作为码头的原因是桥下水深,有利于船只停泊,D对。桥梁坚固,但不如两岸陆地利于马车通行,A错。海湾宽阔,不便于躲避台风,B错。桥面平整,但海岸更宽阔,更有利于货物堆放,C错。 答案 1.B 2.D 下图为某年3月18日8时~19日8时全国最高气温预报图。读图完成3~4题。 3.该时段,长江中下游大部分地区与华北地区最高气温差异较大,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白昼时长 C.天气系统 D.海陆位置 4.下列地区中,此时节最可能出现旱情的是( ) A.南部沿海 B.长江中下游地区 C.青藏地区 D.华北地区 解析 第3题,读图可知,该时段,长江中下游大部分地区最高气温为8~16 ℃,而华北地区最高气温较高。从纬度位置看,长江中下游地区纬度低,最高气温应当高于华北地区,A错。从白昼时长看,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华北地区昼长比长江中下游地区短,B错。从天气系统看,此时华北地区受高压控制,天气晴朗,最高气温高,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受降水影响,阴天多,最高气温相对较低,C对。从海陆位置看,两地的海陆位置差别不大,D错。第4题,读图可知,此时华北地区最高气温较高,且春季多大风,气候干燥,容易发生旱灾。 答案 3.C 4.D 流水的侧向侵蚀导致河岸逐渐崩塌和后退,尤其是在平原地区,这种作用的影响极为显著。下图示意某平原地区河流的自然演化过程,据此完成5~6题。 5.河水流经弯曲河道时,凹岸的侧向侵蚀作用更加强烈,主要原因是凹岸一侧的( ) A.水量大,流速快 B.岩土层相对松软 C.地转偏向力较大 D.河床的坡度较小 6.根据以上原理判断,平原地区河道的自然演化阶段,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 解析 第5题,流水流经弯曲河道时,凹岸一侧受流水惯性的影响,流速快,水量大,侧向侵蚀作用更加强烈,A项正确。两侧岩土层性质一般差别不大,B项错误。地转偏向力对于河流两岸的影响差别不大,且河流弯曲地区主要受水流冲刷作用影响,C项错误。河床坡度在河流弯曲地区,凹岸较大,D项错误。第6题,一般而言,平原地区河道的自然演化要经过侵蚀变弯,裁弯取直,堰塞成湖,河湖分离等过程。河流在弯曲处,受惯性影响,凹岸受侵蚀严重,最终导致河流由弯曲变为平直,随着弯曲处水流流量减少,弯曲部位与河道渐渐分离,并形成湖泊,所以平原地区河道的自然演化过程为①③②。 答案 5.A 6.B 节理是岩体受力断裂后两侧岩块没有显著位移的小型断裂构造。额尔齐斯河上游峡谷处,神钟山表面既圆润平滑,又十分陡峭,海拔约1 000米,相对高度351米,孤峰傲立。神钟山的岩石为花岗岩,岩体中存在倾斜角度在60°~75°的穹状节理面。下图为神钟山景观图和其形成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7~8题。 7.神钟山的形成过程为( ) A.岩浆侵入冷却凝固→地壳抬升→风化侵蚀→出露地表 B.岩浆喷出冷却凝固→反复升降→风化侵蚀→出露地表 C.岩浆侵入冷却凝固→岩层断裂→风化侵蚀→出露地表 D.岩浆喷出冷却凝固→地壳抬升→流水侵蚀→出露地表 8.该山峰表面十分陡峭的主要原因是( ) A.山峰海拔高 B.山体抗侵蚀能力强 C.山峰相对高度大 D.节理的倾斜角度大 解析 第7题,读神钟山形成过程示意图可知,神钟山的形成先受内力作用影响后受外力作用影响,且以内力作用为主。花岗岩为侵入型岩浆岩,因此神钟山形成过程的第一阶段应为岩浆侵入冷却凝固,然后经历地壳抬升的过程,抬升至地表后,上覆岩层被风化侵蚀,花岗岩岩体出露地表形成图示山体。第8题,从材料中可知,岩体中存在倾斜角度在60°~75°的穹状节理面,这些穹状节理面的倾斜角度很大,从而导致该山峰表面十分陡峭。 答案 7.A 8.D 墨西哥尤卡坦半岛有上千个通向地下水道的石灰岩天然井,独具特色,天然井里储存的雨水是古代玛雅人唯一的淡水来源。该地区年平均气温20~29 ℃,年平均降雨量1 500 mm。下图为天然井形成过程不同阶段的示意图。据此完成9~11题。 9.尤卡坦半岛天然井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岩层断裂下陷 B.流水侵蚀 C.岩石风化 D.风力侵蚀 10.部分尤卡坦半岛天然井变成旱井的主要自然原因可能是( ) A.终年受东北信风影响,降水较少 B.纬度低,蒸发强烈 C.井水易下渗 D.人口增长迅速 11.尤卡坦半岛最具特色的旅游项目可能是( ) A.攀岩运动 B.跳水运动 C.洞穴潜水 D.登山运动 解析 第9题,由材料可知,尤卡坦半岛上的天然井是由石灰岩构成的。该地属热带草原气候,湿季降水较多,石灰岩受流水侵蚀(溶蚀)形成喀斯特地貌。第10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属于喀斯特地貌,岩石的透水性强,下渗严重,从而使部分天然井变成旱井。第11题,由材料“墨西哥尤卡坦半岛有上千个通向地下水道的石灰岩天然井”推测,该地洞穴较多。最具特色的旅游项目可能是洞穴潜水。 答案 9.B 10.C 11.C (2019·河南省八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测评)读加拿大50°N附近温哥华——温尼伯地形剖面示意图及部分城市气候资料图,完成12~14题。 12.据图判断,同属温带大陆性气候的莱斯布里奇与温尼伯相比,其气候特征的差异描述正确的是( ) A.莱斯布里奇冬季气温相对较低 B.莱斯布里奇气温年较差相对较小 C.莱斯布里奇年降水量较大 D.莱斯布里奇雨季较长 13.形成莱斯布里奇与温尼伯冬季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莱斯布里奇( ) A.纬度低 B.距海洋远 C.受下沉暖气流的影响 D.受暖流影响 14.温哥华被称为“加拿大雨都”,其原因是( ) ①受赤道低压控制 ②处于西风迎风坡 ③暖流增湿 ④处于东北信风迎风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第12题,根据两地气候资料图可知,与温尼伯相比,莱斯布里奇冬季气温相对较高,气温年较差相对较小,年降水量较小,雨季较短。第13题,解答本题需要注意选项中的原因能否正确解释结果——莱斯布里奇冬季气温较温尼伯高。莱斯布里奇与温尼伯大致处于同一纬度,莱斯布里奇处于内陆,理论上不受洋流影响,冬季应更冷。莱斯布里奇位于落基山东麓地区,处于西风的背风坡,受下沉暖气流的影响(焚风效应),气温较高,降水量小。第14题,温哥华位于50°N大陆西岸地区,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盛行西风,地形抬升,多地形雨,且沿岸受暖流增湿作用,所以降水量大。 答案 12.B 13.C 14.B (2019·广东省惠州市高三第二次调研)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上空对流层顶的气压值与对流层顶的高度密切相关。下图示意青藏高原上空对流层顶各月多年平均的气压值变化,据此完成15~16题。 15.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顶高度上升幅度最大的时段是( ) A.1~2月 B.4~5月 C.7~8月 D.11~12月 16.青藏高原夏季对流层顶气压最低,主要原因是该季节( ) A.植被恢复,吸收大气中CO2最多 B.雨季来临,大气中水汽含量最高 C.全球气候变暖,大气对流运动最强烈 D.地表增温,近地面大气温度最高 解析 第15题,在垂直方向上,海拔升高,气压降低。在相同时间间隔内,对流层顶的气压值下降幅度越大,说明对流层顶高度的上升幅度越大。根据图中曲线变化可知,4~5月气压值下降幅度最大,说明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顶高度上升幅度最大的时段是4~5月。第16题,注意题目要求和选项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对流层顶的高度与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有关,近地面大气温度越高,对流层顶的高度越高。青藏高原夏季对流层顶气压最低,主要原因是该季节地表增温,近地面大气温度最高,对流层顶的高度最高。 答案 15.B 16.D 下面甲图示意鄱阳湖水系,乙图为该湖泊多年平均输沙量月变化统计图(入湖泥沙来自赣江等南部河流,出湖泥沙流入长江)。据此完成17~18题。 17.鄱阳湖5、6月与7、8月多年平均入湖输沙量差异显著,主要原因是( ) A.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 B.植被长势的季节变化 C.锋面雨带向北推移 D.湖区清淤量季节差异 18.据乙图可推测( ) A.三峡库区水质下降 B.鄱阳湖对长江调蓄能力减弱 C.湖区枯水期变长 D.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解析 第17题,河流的输沙量与径流量、流速等关系密切,5、6月份,锋面雨带位于长江流域,河流径流量大,入湖输沙量大;7、8月份,雨带北移,长江流域出现伏旱天气,河流径流量较小,入湖输沙量小。第18题,根据鄱阳湖多年平均输沙量月变化统计图可以得出,湖泊整体出湖输沙量小于入湖输沙量,导致湖泊淤积,水量减少,湖泊对干流长江的调蓄功能相应减弱。 答案 17.C 18.B (2019·湖北省襄阳市模拟)下列是甘肃省南部某山地不同海拔带上不同坡向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统计表。据此回答19~20题。 19.该山地阳坡土壤有机质含量比阴坡低的原因主要是( ) A.阳坡降水少,植被覆盖率低 B.阳坡光照强,蒸发旺盛,土壤水分少 C.阳坡人类活动强度大,植被破坏严重 D.阳坡降水多,气温高,土壤有机质淋溶、分解作用强 20.在3 580米海拔上阴坡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坡度较小 B.降水量大 C.太阳辐射强 D.气温较低 解析 第19题,甘肃省南部主要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山地南坡为阳坡,同时为迎风坡,降水多且气温高,土壤有机质被淋溶、分解为无机质,有机质含量相对较低。选D。第20题,解答该题时,要分析原因能否正确解释结果,重点分析土壤有机质含量与选项中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坡度较小,有利于腐殖质的积累,土壤有机质的含量较高;甘肃南部受季风的影响较大,南坡为迎风坡,降水多,阴坡降水量较小;阴坡太阳辐射较弱;阴坡气温较低,不利于微生物活动,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选A。 答案 19.D 20.A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