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8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推荐】精做03+荒漠化的防治-试题君之大题精做君2017-2018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
1.(2016•江苏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库布齐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 库布齐沙漠东北部分布着大面积的裸岩,这种岩石成岩程度低,沙粒较大,沙粒间胶结程度差,结构强度低,遇雨即溃,逢风即散。 材料三 在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上,内蒙古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引起了世界关注。下图为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示意图。 (1)裸岩对当地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影响有 、 。 (2)与巴丹吉林沙漠相比,库布齐沙漠治理的有利条件有 、 。 (3)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的核心环节是 ,该模式在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有 、 、 。 (4)适合当地开发利用的新能源是 、 。 【答案】(1)岩石容易风化侵蚀,成为沙漠形成的物质来源,易发沙尘暴 沿河地带易产生水土流失 (2)降水量略多,植被易成活 离黄河近,引水灌溉方便 (3)甘草种植 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促进当地经济(制药业、农牧业、旅游业)的发展 带动就业,消除贫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4)风能 太阳能 模式的核心环节是甘草种植 ,甘草种植可以保护土壤;土壤又可以生长牧草,牧草多了可以发展特色旅游,甘草种植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制药业、农牧业、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就业,消除贫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4)联系当地自然条件分析,这个地区干旱少雨,光照强,适合发展太阳能;这个地区靠近冬季风源地,适合开发利用风能。 2.(2016•上海卷•节选)撒哈拉沙漠南缘的11个国家正联手打造一条横穿非洲大陆的绿化带。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这条被称为“绿色长城”的绿化带,计划总长度为7100千米,宽15千米。 (1)解释“绿色长城”沿线荒漠分布的自然原因。 (2)为遏制荒漠化发展,除建设“绿色长城”外,沿线国家还可以采取什么措施? (3)对11个国家采取的合作行动做出评价。 【答案】(1)地处热带,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信风带交替影响,终年高温,蒸发量大,降水稀少,不利于植被生长;北面是面积广大的撒哈拉沙漠区,在东北信风驱动下,风沙易于向南移动。因此,“绿色长城”沿线分布有荒漠。 (2)防止过度的开垦与放牧;控制过快的人口增长。 (3)荒漠化问题是“绿色长城”沿线国家面对的共同问题,只有大家共同行动,才能有效遏制荒漠化的蔓延。因此,这一项目体现了相关国家面对共同的问题采取的国际合作精神。 因此,既要防止过度的开垦与放牧,又要控制过快的人口增长。(3)荒漠化问题是“绿色长城”沿线国家面对的共同问题,只有大家共同行动,才能有效遏制荒漠化的蔓延。11国采取合作方法治理荒漠,这一项目体现了相关国家面对共同的问题采取的国际合作精神;也遵循了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 3.(2015•上海卷)黄土地貌是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它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土峁、黄土梁和黄土塬是黄土高原的基本地貌形态。 材料二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土高原的地表越来越破碎,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越来越严重,为减少这种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 (1)分别写出甲、乙、丙图所示黄土地貌的名称。从自然地理的角度阐述黄土高原基本地貌形态的演变过程。 (2)简述黄土地貌的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3)为减缓黄土地貌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人们动用了推土机等大型机械,实施土地平整工程。简要分析这一措施的有利作用及产生的不利影响。 【答案】(1)名称:甲为黄土塬、乙为黄土梁、丙为黄土峁。 演变过程:由于黄土结构疏松,加之黄土高原地处东部季风区,降雨主要集中在7、8、9月,多暴雨,易于形成冲沟,原始地表被破坏,形成黄土塬;黄土塬在持久的流水作用下,原有的及新形成的冲沟进一步发展、深切、变宽,顶部面积减小,变为长条形的黄土梁;黄土梁被后来形成的沟壑横向切割,逐渐破碎,演变为黄土峁。 (2)不利影响:黄土地貌塬、梁、峁的演变过程,实际上是黄土地貌的碎片化过程,即先前的地貌顶部面积逐渐减小的过程。这一过程导致可耕地面积不断缩减;耕种条件越来越差;土壤逐渐贫瘠化;水土流失加剧。(后三点任答一点即可) (3)有利作用:平整土地可以使黄土高原地表不易形成径流,或减少地表径流的形成,从而减少冲沟和沟壑的形成,有利于减少和阻止地表形态破碎。有利于耕地面积扩大;有利于机械化耕作;有利农田灌溉。(任答一点即可) 不利影响:可能导致平整后的土地更加疏松,加剧了水土流失,破坏了原有的耕作层。(任答一点即可) 4.(2014•新课标全国卷I)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大于等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止措施。 【答案】(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处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 (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3)(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4)(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堆(高立式沙障)。(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若所提措施不符合当地实际,如植树造林,不得分。) 和列车运行安全等方面分析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强劲的风沙活动会掩埋路基和轨道,破坏铁路沿线的基础设施,影响列车运行安全。(4)防风沙的措施主要是利用植被固沙,或是建设阻挡风沙的工程。高原地区不适宜种树,只有种草或用石块压沙。所以采取的阻沙措施是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堆(高立式沙障),固沙措施是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5.读宁夏部分地区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Q、R两地的荒漠化类型。 (2)分析两地荒漠化出现差异的原因。 (3)为了保护铁路,人们在R地铺设了草方格沙障,分析R地铺设草方格沙障所起的作用。 【答案】(1)Q地为土地盐渍化,R地为土地沙漠化。 (2)Q地地处宁夏平原,西侧的贺兰山地阻挡了西北方向的寒流和风沙;农业生产中由于大水漫灌和干旱的气候特征导致了土地次生盐渍化的发生。由于没有山脉的阻挡,R地能够受到西北风沙的影响,因而土地沙漠化现象严重。 (3)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减小风力;另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存活。 【解析】(1)Q为宁夏平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地盐渍化,R地荒漠化类型是土地沙漠化。(2)Q地地处宁夏平原,西侧的贺兰山阻挡了西北方向的寒流和风沙,再加上干旱的气候和人类不合理的大水漫灌,导致土地盐渍化;R地能够受到西北风沙的影响,导致土地沙漠化严重。(3)R地铺设草方格沙障,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减小风力,又可以提高沙层含水量利于固沙植被存活。 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荒漠化是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主要表现为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红色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等。其中,“石质荒漠化” 主要是指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区的土地退化现象;“红色荒漠化”主要是指在我国南方低山丘陵红壤分布区的土地荒漠化现象。下图是我国土地荒漠化地区分布示意图。 (1)说出甲、乙两地土地荒漠化相同的自然原因。 (2)指出造成甲、丙两地土地荒漠化外力作用的差异。 (3)说明乙地荒漠化带来的环境影响。 (4)简述甲、乙、丙三地土地荒漠化治理的相同措施。 【答案】(1)多山地丘陵,地形起伏较大(坡度大);降水集中,多暴雨;土层浅薄。 (2)甲地:流水侵蚀作用。丙地:风力侵蚀和堆积作用。 (3)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肥力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加,泥沙淤积加重,洪涝威胁加大;生态环境恶化。 (4)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利用土地;植树种草,恢复植被;发展农业技术;因地制宜地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 (3)乙地荒漠化的影响可以用水土流失的危害来进行知识迁移,主要从对土壤、河流、生态环境(自然灾害)的影响方面回答。(4)荒漠化的治理措施应从荒漠化的原因来寻找,“知因索果”,三地荒漠化的原因主要是人类活动不合理,主要表现在:破坏植被;土地利用不合理;能源缺乏,滥砍乱伐用作燃料;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不协调,然后从解决这几个问题入手,归纳出整治措施即可。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的东部,又被称作乌珠穆沁草原。乌珠穆沁草原目前是内蒙古保存最为完好的天然草原,牧草非常繁茂,可以看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观,乌珠穆沁草原被人们称为“内蒙古最后的天然草原”。 (1)简述图中a、b两地自然带的差异及其原因。 (2)据图简要分析乌珠穆沁草原牧草茂盛的原因。 (3)锡林郭勒草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该问题可能对首都北京产生什么影响? 【答案】(l)差异:a地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地为温带草原带。 原因:两地距海远近不同,降水条件不同(或a地降水丰富,形成森林带;b地降水较少,形成草原带)。 (2)有多条内流河注入盆地,水源较为充足。 (3)环境问题:草场退化、沙化,生态环境恶化。 影响:锡林郭勒草原生态恶化,草场退化,土地沙化,地表失去植被保护,强劲的西北风会吹起扬沙,形成沙尘暴,这种沙尘暴会吹到首都北京,使北京的大气质量严重恶化;沙漠范围扩大,迅速南移,威胁北京的安全。 度放牧导致的草场退化、沙化。由于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区域的环境变化会导致其他地区环境的变化。锡林郭勒草原生态恶化,草场退化、土地沙化,地表失去植被保护,强劲的西北风会吹起扬沙,形成沙尘暴,这种沙尘暴会吹到首都北京,使北京的大气质量严重恶化;沙漠范围扩大,迅速南移,威胁北京的安全等。 8.阅读图表材料,回答问题。 新疆喀什地区绿洲多层防护体系示意图 1992—2012年该区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率 变化率(%) 耕地 林地 草地 水域 城市工矿居民用地 未利用地 上游地区 2 -5 -1 1 15 -0.1 中游绿洲区 2 -3 -1 -1 7 -0.1 (1)根据图表材料说明上游地区林地、草地减少的人为原因。 (2)简述中游绿洲区防治荒漠化的对策和措施。 (3)新疆喀什地区境内河流下游河段常出现断流现象,分析其原因。 【答案】(1)(砍伐森林、破坏草地)开辟耕地;城市化发展,城市工矿居民用地增加;建设水库,水域面积增加。 (2)合理利用水资源;构筑防护林体系;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控制人口增长;解决生活能源问题等。 (3)地处我国西北内陆,远离海洋,沿途降水稀少,地表径流量小;河流都流向沙漠地区,蒸发、下渗量大;受季节影响,冬季融雪少,补给量少;农业用水等使下游流量急剧减小,因此会出现断流。 同时注意控制人口规模,使得区域资源与人口、生态相适应。具体做法有:合理利用水资源;构筑防护林体系;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控制人口增长;解决生活能源问题等。(3)河流断流一般来自两个方面:自然和人为。自然方面:新疆喀什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同时,河流流经沙漠地区,蒸发、渗漏严重,容易断流;河流的水源主要是冰雪融水,冬季气温低导致流量较少,容易断流。人为原因主要是农业用水过多、用水不合理。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西北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图。 材料二 我国西北某地区城市分布图(甲图)以及呼伦贝尔草原出现的斑点状荒漠化圈图(乙图)。 (1)材料一中反映了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有哪些? (2)甲图中现代城市的位置与古代城市遗址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 (3)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为了解决人畜饮水问题,人们常常采用现代技术掘井以获得稳定充足的水源,简述乙图中水井的周围形成斑点状荒漠化圈的成因。 【答案】(1)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 (2)变化:现代城市的位置与古代城市遗址相比,逐渐向盆地的边缘迁移。 原因:上游过度用水,造成下游水源不足,绿洲被沙漠侵袭,人口和城市向上游移动。 (3)在水井的周围,大量的牲畜集聚饮水,草原被过度利用和践踏,导致土地荒漠化。 10.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下图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材料二 以下材料是20世纪下半叶我国强沙尘暴发生频率与土地沙化速度统计表。 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强沙尘暴次数 5 8 13 14 23 土地沙化速度 (平方千米/年) 1560 2100 2460 (1)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 (2)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 (3)表中显示我国的土地沙化速度在不断加快,其原因是什么? (4)为了制止强沙尘暴次数增多和沙化速度加快的趋势,我们应采取的积极有效的措施有哪些? 【答案】(1)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会之地,是著名的风口。 (2)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的泥沙,在河边河床堆积;枯水期河床裸露;风沙在此堆积。 (3)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植被稀疏,易于侵蚀;人口迅速增长,(过度放牧、乱砍滥伐、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加大了环境生态压力。 (4)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和治理”的方针,采取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等措施。 两种形式,一是河流从黄土高原带来,另一种是风从内蒙古高原带来, 遇地形阻挡,逐渐沉积下来。(3)我国的土地沙化速度在不断加快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植被稀疏,防护能力差,易于侵蚀;由于人口迅速增长,人类过度放牧、乱砍滥伐、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不合理的活动,加大了环境生态压力,导致土地沙化速度在不断加快。(4)为了制止强沙尘暴次数增多和沙化速度加快的趋势,我们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和治理”的方针,采取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等措施。 1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贵州省水土流失严重,因严重的水土流失加快了石漠化,强石漠化使一些农民失去了生存条件,出现了“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局面,目前约有45万人需异地移民搬迁。下图为贵州省地形及夏雨比重分布图。 (1)据图示资料推测该省水土流失的空间分布规律,并说明推测依据。 (2)为解决该省因水土流失造成的石漠化问题,请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答案】(1)空间分布规律:由东部向西部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 原因:由东向西海拔增高,地势起伏变大;中西部地区夏季降水更为集中,降水强度更大。 (2)调整农业结构,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与生态移民相结合;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高农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等。 (2)石漠化治理应遵循水土保持的原则,因地制宜,坚持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核心,把石漠化治理与退耕还林、防护林建设、水土保持、扶贫开发等工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综合防治,即: 调整农业结构,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恢复自然植被;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合理规划,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与生态移民相结合;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高农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等。 12.阅读下列材料及图表,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土壤侵蚀与年降水量关系(图1)、土壤侵蚀与森林覆盖率关系(图2)。 材料二 黄土高原降水分布(图3)和图3中乙所在省北部某县某年的经济结构表。 (1)结合图2,分析说明图1中土壤侵蚀与年降水量之间的关联性。 (2)结合材料二,指出该县可能存在的环境问题。 (3)有关学者提出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两种治理方案。 方案Ⅰ:以工程措施如修建梯田、修建淤地坝为主;同时种植低矮的灌木和恢复草坡。 方案Ⅱ:以植被措施为侵蚀治理的主要措施;但必须与梯田、淤地等工程措施相结合。 请你在图3的甲、乙两地区中任选一地,选择该地合理的水土流失治理方案。并阐明选择方案的理由。 【答案】(1)年降水量小于450毫米时,森林覆盖率低,土壤侵蚀强度随降水量的增加快速增强;年降水量大于450毫米时,森林覆盖率随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土壤侵蚀强度随降水量的增加(和森林覆盖率增大)而迅速减弱;年降水量大于600毫米时,森林覆盖率高,土壤侵蚀强度小且变化不大(相对比较稳定)。 (2)水土流失、环境污染。 (3)甲地应选择方案Ⅱ。理由:甲地年降水量超过450毫米,提高森林覆盖率,能降低土壤侵蚀强度。在降水量较大地区恢复植被比较容易;但在坡度较大的沟坡应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 乙地应选择方案Ⅰ。理由:乙地年降水量小于450毫米,植被生长的降水条件较差,(在降水量接近450毫米的地区仍有较强的侵蚀力)应以工程措施为主,降水量较小,选择需水较少的灌木和草坡更适宜。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