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8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初考试地理试题
高二第二学期期初考试地理试卷 命题人:邹永超 审题人:王炳伟 一、单项选择题 甲岛屿附近海域的渔场,早在 1534 年被发现时,曾称为“踩着鳕鱼群的脊背就可以走上 岸”。经历几个世纪后,如今该渔场的鳕鱼基本枯竭。完成下列下列各题。 1. 导致甲岛附近渔场鳕鱼基本枯竭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A. 北上的墨西哥湾暖流增强 B. 多年的过度捕捞 C. 被污染的圣劳伦斯河河水流入 D. 南下的拉布拉多寒流减弱 2. 覆盖在甲岛上的自然植被主要是 A. 落叶阔叶林 B. 常绿阔叶林 C. 低矮灌木 D. 针叶林 【答案】1. B 2. D 【解析】 试题分析: 【1 题详解】 甲岛为纽芬兰岛,纽芬兰岛由于处在寒暖流交汇处,形成了世界著名的渔场,其渔业资源基 本枯竭的原因是多年的过度捕捞导致的,故选 B。 【2 题详解】 纽芬兰岛主要的气候类型为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故该地自然植被主要为亚寒带针叶林,故选 D。 考点:纽芬兰岛的考查。 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下列各题。 3. 受自然环境影响,该地民居 特点是 A. 房屋为尖顶 B. 多竹楼 C. 墙体厚 D. 南北都 留窗 4. 该地区聚落的分布特点是 A. 集中于平原 B. 集中于山谷 C. 分布在盆地边缘 D. 分布在 高原面上 5. 关于该地农业生产的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A. 以草原畜牧业为主,有灌溉农业 B. 以山地畜牧业为主,有绿洲农业 C. 以传统旱作农业为主 D. 沿河地区发展水稻种植业 【答案】3. C 4. C 5. B 【解析】 【3 题详解】 据图可知,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稀少,形成 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温差大降水少;该地区民居墙厚、窗小,是为了更好地隔热、 防风沙,故 C 项正确;南方降水丰富,房屋为尖顶,故 A 项错误;竹楼多分布在湿润的南 方地区,故 B 项错误;该地区民居墙厚、窗小,不会南北都留窗,故 D 项错误。 【4 题详解】 该地位于干旱地区,水源不足,制约城市的分布与规模;据图可知,在塔里木盆地边缘地区, 有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地下水和地表水分布较丰富,城市数量较多,故 C 项正确;该地地 形为盆地,盆地中有沙漠分布,不适宜人类的生存,故 A 项错误;山谷地区和高原面上的 自然条件恶劣,不适宜生活和居住,故 B、D 项错误。 【5 题详解】 的 草原畜牧业和灌溉农业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半干旱地区,故 A 项错误;该地位于干旱地区,农 业部门以绿洲农业和山地畜牧业为主,故 B 项正确;传统旱作农业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 故 C 项错误;水稻种植需要较多的水资源,该地区水资源不足,不适宜发展水稻种植业, 故 D 项错误。 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煤运通道项目,被称为北煤南运大通道。该通道起于内蒙古浩勒报 吉,经山西运城、河南三门峡、湖北襄阳、湖南岳阳后止于江西吉安,全长约 1 860 千米。 结合区域间部分煤炭调运流量图。 完成下列小题。 6. 华中地区煤炭调入的最佳方案是( ) A. 从贵州调入 B. 从东北地区调入 C. 从新疆调入 D. 从陕西北部和内蒙古西部地区调入 7. 北煤南运大通道建设的意义主要有( ) ①缓解铁路运力不足的矛盾 ②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状况 ③减小华中地区的能源缺口 ④ 降低运输成本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6. D 7. D 【解析】 【6 题详解】 贵州虽然距离华中较近但地形崎岖交通不便运输难度大运量较小,A 错误。东北和新疆均距 离华中较远且没有专用运煤专线,同样不合适,BC 错误。陕西北部和内蒙古西部地区与华 中距离适中且材料中介绍二者之间有较为便利的运煤专线,最为合适,故选择 D。 【7 题详解】 北煤南运大通道的建设可以将传统铁路运煤的压力解放出来,降低运输压力,华中地区产煤 量较小,煤炭的调入可以解决华中地区能源不足的矛盾,煤炭专用运输线路专门为煤炭服务 且根据材料此通道运输方式应为水路运输,运费低可以降低运输成本。故 D 正确。 骑楼是在楼房前座跨入人行道悬空而建的, 二楼向街心延伸,并使马路边房屋相互连接,形 成自由步行的长廊。这是岭南民居的一个特色。读右图,回答下列各题。 8. 建设骑楼的目的是 ( ) A. 体现当地的民族特色 B. 使房屋建筑有层次感,体现建筑美 C. 节省建筑材料 D. 便于行人避雨和遮阳 9. 骑楼建筑反映了岭南地区 ( ) A. 地形多样,地表起伏不平 B. 高温多雨的气候 C. 降雨强度大 D. 洪涝、台风等灾害频繁 【答案】8. D 9.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建筑对地理环境的适应。 【8 题详解】 从题中的材料可知南方多雨,二楼向街心延伸,并使马路边房屋相互连接,形成自由步行的 长廊,便于行人避雨和遮阳,选择 D。 【9 题详解】 骑楼建筑长廊可以避雨和遮阳,反映了岭南地区高温多雨 气候,选择 B。 图是海南岛水系图,据图完成各题。 的 10. 根据图中信息判断,该岛的地势特征是( ) A. 西高东低 B. 北高南低 C. 四周高,中间低 D. 中间高,四周低 11. 该岛制糖、制盐工业共同的区位优势是( ) A. 接近消费市场 B. 力量雄厚技术 C. 接近原料产地 D. 接近能源基地 12. 该岛蔬菜生产的“旺季”出现在冬季,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市场、热量 B. 交通、热量 C. 市场、水分 D. 交通、水分 【答案】10. D 11. C 12. A 【解析】 试题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是从河流水系的特征判断地势特征。从图中信息可知,水系呈放射状水系,有中心流向 四周,所以地势是中间高,四周低。 【11 题详解】 海南岛纬度低,热量丰富,适合甘蔗的种植,制糖的原料丰富;海南岛的背风坡地形平坦, 处于背风坡。降水少,晴朗天气多,适合晒盐。 【12 题详解】 由于冬季北方地区纬度高,热量条件不足,故北方不适宜种植蔬菜,而形成了广阔的市场, 而该岛所在地区纬度低,热量条件充足,适宜蔬菜种植。故 A 正确。 考点:考查地势特征的判断、工业区位条件和农业区位条件。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工业化、城市化迅速推进的典型地区。根据所学知识完 成问题。 13. 1990 年以前,珠江三角洲中小型加工企业属于 A. 高新技术工业 B. 重工业 C. 劳动密集型工业 D. 资源密 集型工业 14. 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形成“遍地开花,分散发展”的局面,主要原因 是工业化与城市化 A. 靠政策扶持 B. 靠资源支撑 C. 靠外资推动 D. 靠技术 支持 15. 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不包括 A. 产业升级面临困难 B. 城市建设相对滞后 C.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D. 产业升级日趋加强 【答案】13. C 14. C 15. D 【解析】 【13 题详解】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工业化、城市化迅速推进的典型地区,1990 年以前, 珠江三角洲中小型加工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业,所以 C 正确。 【14 题详解】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主要靠外资推动,形成“遍地开花,分散发展”的局面,故 各个城市功能不清,相互竞争,不利于城市进一步发展。 【15 题详解】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产业升级面临困难,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不包括产业转移日渐加强,所以 D 正确。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称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无与伦比”,都江堰工 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读图回答以下各题。 16.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 溉。如图 7a 中适宜修建引水工程的地点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7. 河水侵蚀河岸易引起崩岸决口。“遇弯裁角”是都江堰水利工程治理岷江水患的成功经 验。如图 7b 中需裁去的是( ) A. 甲角 B. 乙角 C. 丙角 D. 丁角 18. 都江堰水利工程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自动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 除了水患、开发了水利。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都江堰,保护其自身的真实性与完整性至关重 要。从这一角度考虑,在背景区内发生的下列行为对都江堰工程保护危害最大的是( ) A. 上游破坏植被和湿地 B. 下游随意添加辅助设施 C. 上游乱建水利工程 D. 下游不断扩大灌区面积 【答案】16. C 17. B 18. C 【解析】 试题分析: 【16 题详解】 读图可知,①②两地位于两处位于河流上游地区,地势高,不便于修筑水利工程,故 A、B 错误;③处位于河流下游,出山口位置,河水水量集中,河流两侧地形平坦,便于引水,故 C 正确;④处位于河流下游,河道宽阔,水位低,水量分散,故 D 错误。 【17 题详解】 由于河水的惯性凹岸流速快,为侵蚀岸,凸岸为堆积岸,流速慢,为堆积岸;由图示可知丙 为凹岸,乙河岸为凸岸,乙岸容易造成泥沙淤积,阻挡河道,需裁去,故 B 正确。答案选 B 项。 【18 题详解】 在河流上游破坏植被和沼泽,加大河流上游的水土流失,,但都江堰水利工程有自动排沙功 能,对中下游地区影响不大,故 A 错误;在河流上游乱建水利工程,会破坏原有的水利设 计,影响河流全线,,影响较大,故 C 正确;在河流下游随意添置辅助设施和不断扩大下游 灌溉区面积,影响范围主要集中于下游地区,对中上游影响较小,故 B、D 错误。 考点:河流的特征、水利工程的建设。 【知识拓展】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岷江由山谷河道进入冲积平原的地方,它灌溉着灌县以东成都平原上的万顷农田。 原来岷江上游流经地势陡峻的万山丛中,一到成都平原,水速突然减慢,因而夹带的大量泥 沙和岩石随即沉积下来,淤塞了河道。 每年雨季到来时,岷江和其它支流水势骤涨,往往泛滥成灾;雨水不足时,又会造成干旱。 远在都江堰修成之前的二、三百年,古蜀国杜宇王以开明为相,在岷江出山处开一条人工河 流,分岷江水流入沱江,以除水害。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 256 年),李冰为蜀郡守。李冰在前人治水的基础上,依靠当地 人民群众,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灌县,建成了都江堰。 都江堰工程布置图 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 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 1、宝瓶口的修建过程 首先,李冰父子邀集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 山引水。由于当时还未发明火药,李冰便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 宽 20 公尺,高 40 公尺,长 80 公尺的山口。因其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 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 之所以要修宝瓶口,是因为只有打通玉垒山,使岷江水能够畅通流向东边,才可以减少西边 的江水的流量,使西边的江水不再泛滥,同时也能解除东边地区的干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 区,灌溉那里的良田。这是治水患的关键环节,也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 2、分水鱼嘴的修建过程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 宝瓶口,为了使岷江水能够顺利东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并充分发挥宝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 用,修建者李冰在开凿完宝瓶口以后,又决定在岷江中修筑分水堰,将江水分为两支:一支 顺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宝瓶口。由于分水堰前端的形状好像一条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 “鱼嘴”。 鱼嘴的建成将上游奔流的江水一分为二:西边称为外江,它沿岷江河雨顺流而下;东边称为 内江,它流入宝瓶口。由于内江窄而深,外江宽而浅,这样枯水季节水位较低,则 60%的江 水流入河床低的内江,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生产生活用水;而当洪水来临,由于水位较高,于 是大部分江水从江面较宽的外江排走,这种自动分配内外江水量的设计就是所谓的“四六分 水”。 3、飞沙堰的修建过程 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防止灌溉区的水量忽大忽小、 不能保持稳定的情况,李冰又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着宝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 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 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 堰”。 飞沙堰采用竹笼装卵石的办法堆筑,堰顶做到比较合适的高度,起一种调节水量的作用。当 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使得进入宝瓶口的水量不致 太大,保障内江灌溉区免遭水灾;同时,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产生了游涡,由于离心 作用,泥砂甚至是巨石都会被抛过飞沙堰,因此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 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李冰又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 不过肩”来确定水位。还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 在李冰的组织带领下,人们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八年的努力,终于建成了这一历史工程—— 都江堰。 “渔光互补”是在水面上架设太阳能电池板发电,水域用于水产养殖的发展模式,在我 国中东部地区得到推广且以小型分散式为主。下图为“渔光互补”产业园景观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9. “渔光互补”生产模式的最大优势是 A. 提高渔业产量 B.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C. 减少鱼塘蒸发量 D. 提高太阳能发电率 20. 下列最适宜推广该生产模式的地区是 A. 华北平原 B. 黄土高原 C. 成都平原 D. 长江三 角洲 【答案】19. B 20. D 【解析】 【19 题详解】 根据材料,这种生产模式是利用水域养鱼,利用水面空间进行太阳能发电,最大优势是对水 域或上面的空间充分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故 B 项正确;不能提高渔业产量、不能提 高太阳能利用率和不能减少鱼塘蒸发量,故 A、C、D 项错误。 【20 题详解】 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位于北方地区,相比南方地区,水资源相对不足,故 A、B 项错误;成 都平原位于四川盆地,光照不足,不适宜推广,故 C 项错误;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水网密 布,最适宜推广该生产模式,故 D 项正确。 下图中甲图阴影部分为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中的甘肃新疆主产区, 乙 图为该主产区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1. 甲图中农业主产区呈条带状分布是因为 A. 地处暖温带,光热资源充足 B. 沿铁路线分布,交通便捷 C. 沿山麓地带,灌溉水源丰富 D. 地处山前平原,黑土肥沃 22. 乙图中各区域适宜 农业生产活动与可能引发的主要生态问题,组合正确的是 A. 山区修建梯田——水土流失 B. 绿洲种植小麦、棉花——土壤次生盐渍化 C. 过渡带植灌种草——土地荒漠化 D. 荒漠繁育野生动物——生物多样性减少 【答案】21. C 22. B 【解析】 【21 题详解】 甲图位于西北内陆,农业主产区位于山麓地带的绿洲上,呈条带状分布是因为沿山麓地带分 布,灌溉水源丰富,C 对。地处暖温带,光热资源充足不是带状分布原因,A 错。铁路线分 布受绿洲分布影响,B 错。地处山前冲积扇,以黄壤为主,D 错。 【22 题详解】 乙图中各区域适宜的农业生产活动与可能引发的主要生态问题,在绿洲种植小麦、棉花,不 合理灌溉,可能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B 正确。该地气候干旱,降水少,水土流失问题少, A 错误。过渡带植灌种草,能够减轻土地荒漠化,C 错误。荒漠繁育野生动物,可能使生物 多样性增加,D 错误。 德国鲁尔区丰富的煤炭资源使它成为世界最著名的工业区之一;山西省是我国的煤炭生 的 产大省,但尚未成为经济强省。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3. 与鲁尔区相比,山西省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是 A. 水源丰富 B. 科技发达 C. 劳动力廉价 D. 交通便利 24. 目前山西省和鲁尔区在能源开采或利用方面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是 A. 酸雨蔓延 B. 市场萎缩 C. 运输量大 D. 资源枯竭 25. 山西省由能源大省转变为经济强省的发展策略应该有 ①大力增加煤炭工业的比重 ②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③增加科技投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④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23. C 24. C 25. B 【解析】 【23 题详解】 山西省与鲁尔区相比,水资源、科技和交通条件都处于劣势,但经济发展水平低,劳动力廉 价,故 C 项正确,A、B、D 项错误。 【24 题详解】 山西位于北方半湿润、半干旱区,降水少,煤炭主要是外运,当地消费少,酸雨问题较轻, 故 A 项错误;山西省煤炭市场广阔,故 B 项错误;煤炭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但山西储量大, 目前没有资源枯竭问题,故 D 项错误;而市场需求量大,外运的运输量大,运输能力不足, 故 C 项正确。 【25 题详解】 大力增加煤炭工业的比重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故①错误;山西省实现能源大省变 经济强省的发展策略应符合可持续发展,从完善产业结构,增加科技和保护环境相结合的措 施,故②③④正确,B 项正确。 读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曲线图(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26. 图示时间段后期,推动城市化的直接动力主要是( ) A. 农业 B. 工业 C. 第三产业 D. 采矿业 27. 目前,郑州市不少工业企业厂址选择在郊区,最重要的原因是( ) A. 市区道路网密度较小 B. 郊区环境优美 C. 市区劳动力短缺 D. 郊区地价较低 【答案】26. C 27. D 【解析】 试题分析: 【26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相关知识。图示前期,当地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均处于较 低水平,在此期间,当地的第一产业比重较大,处于主体地位;图示中期,当地的城市化和 工业化水平均快速增长,属于工业化促进城市化,城市化带动工业化阶段,此期间,第二产 业比重占三大产业的主体地位;图示后期,城市化水平维持较高水平且呈继续增长态势,而 工业化趋势呈明显下降趋势,表明该阶段第二产业比重下降迅速,第三产业发展迅速,该地 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故推动此期间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为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故 选 C 选项。 【27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工业的区位选择。工厂选址在郊区的主要原因是地价因素,郊区土地租金相对 低廉,能够减少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D 选项符合题意;市区道路网密度较大,但 人口稠密,车辆较多,交通拥堵,不利于工厂布局,A 选项不符合题意;环境对高科技产业 的布局具有一定影响,郊区的环境状况对题干所指出的工业布局(郑州多轻纺、机械、化工、 食品等工业)影响较小,B 选项不符合题意;市区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C 选项不符合题 意,综上分析,故选 D 选项。 叠图分析是 GIS 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空间分析功能,也是科学选址最常用的方法。 结合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28. 叠图分析已被政府部门广泛应用,下列业务最适合用叠图分析处理的是 A. 分析家乡人口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B. 界定某工地噪音影响范围 C. 分析某景点旅客观赏景观的最佳位置 D. 规划交通高峰时段避开堵车的替代道路 29. 上图中选定的区域适合建设 A. 大型垃圾处理场 B. 大型仓储式超市 C. 汽车加油站 D. 水源保护区 【答案】28. A 29. D 【解析】 【28 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叠图分析是 GIS 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空间分析功能,也是科学选址最常用的 方法;根据图中图层信息可知,地质图、人口密度度、交通图和植被图,四种图层信息进行 叠加,可以推导出最适宜的选址目的地,故分析家乡人口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最适合用叠 图分析处理,A 项正确;界定某工地噪音影响范围适宜使用遥感技术,故 B 项错误;分析某 景点旅客观赏景观的最佳位置,无法使用叠图分析处理,故 C 项错误;规划交通高峰时段避 开堵车的替代道路,适宜使用 GPS 技术,故 D 项错误。 【29 题详解】 注意图中所选地点的各类条件,结合选项中的建设项目要求判断;大型垃圾处理场一般人口 较少、荒地较多的地区,建设会破坏植被条件;大型仓储式超市、汽车加油站要求交通便利, 应该靠近主要交通要道;人口稀少、远离主要交通要道、植被条件好等有利于水源保护区建 设,故 D 项正确。 下图中四地位于同一大陆西岸沿海低地。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30. 图中四地,位置最南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1. 下列地区的组合中,气候特征大致相同的是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30. D 31. A 【解析】 【30 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①地受信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控制,且 7 月份受副高控制,说明位于北半球 的 10°N-20°N 之间。②地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交替控制,7 月份受副高控制,说明位 于北半球 30°-40°N 之间大陆西岸。③地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位于回归线附近。④地受 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交替控制,1 月份受副高控制,说明位于南半球 30°-40°S 之间大陆西 岸。据此选 D。 【31 题详解】 结合前面分析,①、③都是热带沙漠气候,气候特征大致相同,A 对。②、④气候类型相同, 都是地中海气候,但分列不同半球,季节相反,气候特征正好相反,不合要求,选 A。 下图是一组世界区域地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小题。 32. 图中甲、乙两地发展种植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分别是( ) A. 土壤、水源 B. 光热、降水 C. 风向、地势 D. 地形、 河流 33. 乙地由于不合理灌溉而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 水土流失 B. 沙尘暴 C. 土地盐碱化 D. 洪涝灾 害 【答案】32. B 33. C 【解析】 本题考查世界地理。 【32 题详解】 结合经纬度位置和重要的地理事物判断,甲位于西欧,故受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光热不足 制约农业生长;乙位于中亚,气候干旱,降水少,水源不足限制农业发展。故选 B。 【33 题详解】 不合理灌溉可能引起盐碱化。故选 C。 下图是非洲部分区域和内罗毕的气候资料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34. 一年中,内罗毕有两个气温最高值的原因是 A. 地处南半球 B. 地处高原 C. 地处赤道附近 D. 靠近大湖泊 35. 人们到内罗毕附近的天然动物园去看野生动物,一年中最适宜的时间是 A. 2 月 B. 5 月 C. 8 月 D. 10 月 【答案】34. C 35. B 【解析】 【34 题详解】 根据图中纬度可以判断,内罗毕的纬度位于赤道附近,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所以有两 个气温最高值,C 项正确;位于南半球,地处高原,靠近大湖都不是有两个气温最高值的原 因,故 A、B、D 项错误。 【35 题详解】 图示区是非洲的热带草原气候区,野生动物逐水草迁徙,所以去天然动物园看野生动物,最 好是在当地是雨季的季节。根据图中的降水柱状图分析,5 月份,赤道附近降水多,水草丰 富,野生动物多,最适宜,故 B 项正确;图中 2 月、8 月、10 月降水少,是干季,野生动 物少,不是最适宜时间,故 A、C、D 项错误。 读“孟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和“南亚 1 月、7 月风向图”,完成第下列各题。 36. 有关孟买气候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B. 全年温和多雨 C. 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D. 全年炎热干燥,降水稀少 37. 将以上两图结合分析,可以看出 A. 一月吹东北季风,降水较多 B. 一月吹西南季风,降水较少 C. 雨季吹东北季风 D. 西南季风给南亚带来丰沛的降水 38. 下列关于印度的叙述,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 经常发生水旱灾害 B. 人口数量大 C. 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D. 铁、锰资源丰富 【答案】36. C 37. D 38. C 【解析】 【36 题详解】 据 “孟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可知,该地全年高温,降水主要集中在 6-9 月份,夏 季多雨,是一年中的雨季;10 月-次年 5 月,降水稀少,是一年的旱季,故 C 项正确,A、 B、D 项错误。 【37 题详解】 据图可知,一月吹东北季风,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降水较少,故 A、B 项错误;7 月正值夏 季,盛行西南季风,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带来丰富的降水,是一年中的雨季,故 C 项错误, D 项正确。 【38 题详解】 该国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丰富,但西南季风不稳定,经常发生水旱灾害;该国的铁、锰等 矿产资源丰富;印度是我国的陆上邻国之一,为世界文明古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人口数 量大,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故 C 项符合题意。 下面图甲为某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图,图乙是未来土地利用趋势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39. 影响该区域未来种植作物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地形 B. 气候 C. 土壤 D. 水源 40. 下列水果未来最适合在该区域种植的是 A. 香蕉 B. 椰子 C. 柑橘 D. 苹果 【答案】39. B 40. C 【解析】 【39 题详解】 对比两幅图可知,未来种植作物为水稻,当地 植被类型为常绿林,且 1 月份 0°C 等温线 向北推移,说明了未来该地的气温升高,降水量增加,故影响该区域未来种植作物变化的主 要因素是气候,B 项正确,D 项错误;地形和土壤条件变化不大,故 A、C 项错误。 【40 题详解】 据图可知,1 月份 0°C 等温线向北推移;根据该地气温特点可以判断,未来该地为亚热带 地区,适合发展柑橘生长,故 C 项正确;香蕉和椰子适宜在热带种植,故 A、B 项错误;苹 果属于温带的水果,故 D 项错误。 二、综合题 4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富士康制造了全球约 40%的消费性电子产品(包括组装世界众多品牌的电脑和 手机等)。其员工总人数已经接近 120 万人,其中大陆员工超过 100 万人。 的 材料二:下图为富士康的企业发展历程示意图。 (1)富士康将部分产业转移至深圳、郑州,试分析其对深圳、郑州发展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 (2)说明富士康在上海浦东设立总部而不选择深圳的理由。 【答案】(1)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快工业化和城市 化进程。 (2)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基础和协作条件好;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 科技发达;劳动力素质高;创新环境好。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富士康的企业发展历程为背景,考查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考查工业主要的区 位因素,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 能力。 【详解】(1)考查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产业转移至深圳和郑州,可以加快该地产业 结构的调整,完善产业机构,促进产业的科学合理布局;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机会;拉 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 (2)考查工业区位因素。相比深圳,中国南北弧形海岸线中部位置,地理位置优越;上海 位于长江入海口,可以进行河海联运,且陆上有铁路经过,交通便利;上海的工业基础雄厚, 生产协作条件较好;科研院所和著名大学众多,科技发达;劳动力素质高,可以提供良好的 创新环境。 【点睛】产业转移 条件的 1、区域间存在产业级差。由于世界各地的要素禀赋不同、制度环境不同,从而导致全球经 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发达国家(或地区)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主导产业存在明显的产 业级差。正是这些区域间产业级差的存在促使产业转移的发生成为可能。 2、区域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由于产业转移通常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和跨区域贸易等方式 实现,这就要求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可以跨地区流动,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生产力 和产业规模。因此,生产要素能否在不同地区之间流动,以及流动的自由程度大小,决定着 产业转移阻力的大小。 3、区域间存在产业利益差。不同区域的经济体中,由于要素禀赋、市场结构、技术水平等 不同,产业成长的利益格局也会不一致,正是这些区域间产业利益差,诱发并引导了产业转 移以获取比较利益。 4、产业竞争。垄断的产业不会发生产业转移,因为企业会通过垄断实现高额利润。只有产 业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存在竞争,引发企业经营的成本压力和市场压力,企业为了追求利 润,积极寻求跨地区投资和跨地区贸易,最终导致产业转移成为可能。 综上所述,区域间存在产业级差、地区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区域间存在产业利益差以及产 业竞争是发生产业转移的基础条件,然而即使这些条件都得到满足也并不必然会导致产业转 移的发生,产业转移的发生还需要动力系统的推动。 4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湖区周围地区土地荒漠化不断加剧,东西岸沙漠化面 积扩大。湖区盛行西北风,最大风力达 9~10 级。位于布哈河口的鸟岛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 由湖中孤岛变成半岛。 (1)说出布哈河的水文特征。 (2)分析鸟岛由湖中孤岛变成半岛的原因。 (3)简述青海湖东部沙漠的形成过程。 【答案】(1)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汛期在夏季;径流量较小;结冰期长,冬季断流;含沙 量大。 (2)入湖水量减少,水位下降;布哈河携带大量泥沙在河口沉积;西北风携带沙尘在此沉 降;湖西岸吹离岸风,湖水侵蚀作用较弱;最终北、西、南三面湖底外露与陆地连在一起形 成半岛。 (3)湖区盛行西北风,将西岸和北岸沙粒向东南方向搬运;受东部日月山阻挡后沉积,在 滨湖平原形成沙丘;水下风沙堆积在湖水水位下降后,裸露形成沙地。 【解析】 【分析】 本题以青海湖相关资料为背景,考查河流的水文特征,考查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意在考查 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详解】(1)考查河流的水文特征。布哈河属于内流河,夏季冰川融水补给河流,汛期在夏 季;降水较少,故径流量较小;海拔高,冬季气温低,河流的结冰期长,冬季气温低河流断 流;流经地区植被少,荒漠化严重,河流含沙量大。 (2)由于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流入湖泊的水量减少,湖水水位下降,岛屿与陆地相连; 布哈河流经地区植被少,荒漠化严重,河流含沙量大,携带大量泥沙在河口沉积;盛行的西 北风携带沙尘在此沉降;湖西岸吹离岸风,湖水由岸边流向湖中间,湖水侵蚀作用较弱;最 终北、西、南三面湖底外露与陆地连在一起形成半岛。 (3)考查青海湖东部沙漠的形成过程。据材料可知,湖区盛行西北风,且风力较大,受其 影响,西岸和北岸沙粒向东南方向搬运;受东部日月山阻挡后风力减弱,沙粒逐渐沉积,在 滨湖平原形成沙丘;水下风沙堆积在冬春季节湖水水位下降后,裸露形成沙地。 4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 材料二 我国是世界上生态脆弱区分布面积最大、脆弱生态类型最多、生态脆弱性表现 最明显的国家之一。我国生态脆弱区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南方丘陵区、西南山地 区、青藏高原区及东部沿海水陆交接地区。加强生态脆弱区保护,增强生态环境监管力度, 促进生态脆弱区经济发展,有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图中 A 地区日照时数不及 B 地区,而积温却高于 B 地区,试分析其原因。 (2)B 地区是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试分析造成该地区生态脆弱的原因。 (3)请为 B 地区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答案】(1)A 地区位于四川盆地,多阴雨天气,日照时数小;云层厚,大气保温作用强, 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积温高。B 地区位于云贵高原,海拔较高,日照时数大;海拔高, 云层薄,大气保温作用弱,积温较低 (2)石灰岩广布,全年降水量大,溶蚀作用强;土层薄,过度砍伐山体林木资源,植被覆 盖度低,石漠化严重;降水量大,植被覆盖率低,山体滑坡、泥石流灾害频繁发生 (3)①开展山体综合治理,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提高山体林草植被覆盖率,控制水土流 失 ②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以林果业、立体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为主的特色产业,促进地区经 济发展 ③加大生态保护监管力度,加强区域生态监测与预警快速 【解析】 试题分析: (1)读图,根据经纬度及河流形状判断,A 地区位于四川盆地,多阴雨天气,所以日照时数小。 阴雨天多,云层厚,大气保温作用强,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所以积温高。B 地区位于 云贵高原,海拔较高,所以日照时数大。海拔高,云层薄,大气保温作用弱,高原地形散热 快,所以积温较低。 (2)结合前面分析,B 地区是云贵高原,石灰岩广布。该地全年降水量大,溶蚀作用强。土层 薄,过度砍伐山体林木资源,植被覆盖度低,石漠化严重。降水量大,植被覆盖率低,山体 滑坡、泥石流灾害频繁发生。所以生态环境脆弱。 (3)针对 B 地区的环境特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开展山体综合治理,退耕还林、封山育 林,提高山体林草植被覆盖率,控制水土流失。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以林果业、立体农 业和生态旅游业为主的特色产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加大生态保护监管力度,加强区域生 态监测与预警机制。 考点:不同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差异及形成原因,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