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8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总复习湘教版:第18章第1讲中国地理概况学案Word版含答案
第一讲 中国地理概况 1.中国自然地理特征。2.中国社会经济地理特征。 考点一 中国的自然地理特征 高考真题 命题分析 2017·北京卷·T3~5,T6~7 2016·全国甲卷·T9~11 2016·北京卷·T36(1) 2016·天津卷·T1~4 2015·四川卷·T10 2015·重庆卷·T2 2014·广东卷·T4~5 2014·四川卷·T7~8 2014·全国卷Ⅰ·T1~2 2014·全国卷Ⅰ·T36(1) 命题规律:多以统计图表、区域图等为载体,考查自然地理要素的分布与变化规律的同时隐含对我国局部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的考查。 核心关注:我国自然地理特征的分布、变化规律及成因。 一、中国的疆域 1.优越的地理位置 (1)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 (2)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背靠亚欧大陆。 2.辽阔的疆域 (1)中国领土的四至点。 (2)濒临的海洋:A渤海,B黄海,C东海,D南海。 [规律总结] 我国地理位置及疆域辽阔的优越性 (1)我国国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多样,自然资源种类齐全,且蕴藏量大。 (2)我国疆域辽阔,各种经济活动的空间范围广,且国防回旋余地大,利于国防安全。 (3)濒临太平洋,使我国东部深受海洋影响,雨量充沛,利于农业生产。 (4)便于发展海洋事业,同海外各国人民友好往来。 (5)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便于同中亚、西亚、欧洲陆上直接往来交流。 (6)绝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热量充足,便于生产生活;南北跨纬度广,气候复杂多样,利于发展多种经济。 3.众多的邻国——陆上14个、隔海6个 二、中国的地形 1.地形、地势 (1)特征 (2)主要山脉: 东西走向 a天山—阴山、昆仑山—b秦岭、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 c大兴安岭—太行山—d巫山—雪峰山、长白山—e武夷山、f台湾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 g祁连山、阿尔泰山 南北走向 h贺兰山、横断山脉 弧形山脉 i喜马拉雅山 [方法技巧] 歌诀法记忆我国主要山脉 主要山脉拢,三大撇与横。东西三大横,天阴山北耸; 昆仑山秦岭,南边是南岭;三撇西首称,大太巫雪峰; 台武夷居中,台湾山脉东。贺兰横断纵,祁阿属捺形; 喜横相连接,弧形山系成。喜马拉雅山,基本属西东; 珠穆朗玛属,世界第一峰。 2.主要地形区 (1)四大高原 地形区 位置与范围 自然地理特征 人文地理特征 青藏 高原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4 000 m以上;边缘和内部分布着高大山脉;雪山连绵,冰川广布;内部山脉相对高度不大 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分布于雅鲁藏布江和湟水谷地;人口稀少 内蒙古高原 海拔1 000 m左右;地面坦荡;自东向西呈现草原、荒漠草原、荒漠景观变化 草原畜牧业;灌溉农业: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 黄土 高原 世界上最广的黄土分布区;水土流失严重,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以谷子为主的旱作农业;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开发 云贵 高原 地势西高东低,从2 000 m降到1 000 m;地表崎岖,石灰岩广布;喀斯特地貌发育 “坝子”为农业区,交通落后制约经济发展;旅游资源丰富;少数民族分布广 (2)四大盆地 地形区 位置与范围 自然地理特征 人文地理特征 塔里木盆地 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内有我国面积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内部平坦,多沙漠和戈壁 绿洲农业,种植棉花和葡萄等,人口和城市沿盆地边缘呈环状分布。油气资源丰富 准噶尔盆地 内部平坦,多沙漠和戈壁 绿洲农业,种植春小麦、甜菜。人口和城市沿盆地边缘呈环状分布。油气资源丰富 柴达木盆地 海拔3 000 m左右,内陆高原盆地;多戈壁、沙漠;东部多沼泽、盐湖 矿产资源丰富,青藏铁路沿线将要崛起的经济区 四川 盆地 低山丘陵起伏,海拔500 m左右;成都平原较为平坦。紫色土广布 农业较发达,成都平原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人口、城市密集 (3)三大平原 地形区 位置与范围 自然地理特征 人文地理特征 东北 平原 面积最大,海拔多在200 m以下,地势坦荡;肥沃的黑土;多沼泽地 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是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油气、煤炭等矿产资源丰富 华北 平原 海拔多在50 m以下,地势平坦,又称黄淮海平原 全国重要的商品棉、油生产基地,人口众多,经济发达 长江中下游平原 东西狭长;海拔更低;河湖密布 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基地,“鱼米之乡”。长江沿岸经济地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4·广东卷)图1、图2分别为我国某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度的乡村聚落数量统计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图2 (1)由图可知,下列描述符合该地乡村聚落数量空间分布特点的是( ) A.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 250~1 400 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 B.在各坡度段中,坡度<2°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C.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 550~1 700 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D.在各坡度段中,坡度15°~20°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 (2)该地最有可能位于我国( ) A.黄土高原 B.三江平原 C.塔里木盆地 D.江南丘陵 解析:(1)C (2)A 第(1)题,读图可知,该地乡村聚落集中分布在海拔1 550~1 700 m和坡度10°~15°的区域。第(2)题,根据该聚落主要分布在1 250 m以上的地区,说明位于高原上,所以最有可能是黄土高原。 三、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1.我国气温的时空分布规律 季节 分布规律 形成原因 冬季 南暖北寒、南北温差大,漠河最冷。1月0℃等温线大致经过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东至秦岭—淮河一线 ①我国跨纬度多,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小于南方、昼长短于南方,使得北方获得的热量远小于南方;②南方离冬季风源地远于北方,加上地形阻隔,受冷空气的影响弱于北方 夏季 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 ①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虽然小于南方,但昼长却长于南方,得到的光热并不比南方少多少;②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北方晴天多,气温回升快;南方雨季长,阴雨天多,日照时间短 青藏高原和天山、大小兴安岭等山地气温偏低 地势高 吐鲁番盆地最热 ①盆地地形,不易散热,且外部气流越过山地在此下沉时,增温作用强,形成热风;②沙漠吸热快;③空气干燥,少云,太阳辐射强 2.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基本特点(规律) 原因 影响 名称 内部 空间分布规律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东南部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影响大,降水多;西北内陆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降水稀少 东南湿润,愈向西北内陆愈干燥,从沿海向内陆地带性明显 时间变化 季节变化 季节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在5~9月 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影响,降水丰沛;冬季受来自内陆的干燥空气影响,降水少 使旱涝灾害频繁,夏季风强或来得早,北涝南旱;夏季风弱或来得晚,南涝北旱 年际变化 夏季风的强弱与进退规律反常造成 降水年际变化大,南方较小,北方较大,西北干旱地区最大 降水的南北差异 北方:降水少,雨季短;南方:降水多,雨季长 由夏季风形成的锋面雨带进退规律产生的雨季决定: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 形成北方的春旱、夏涝;江淮地区的梅雨和伏旱 [规律总结] 中国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 我国的锋面雨带推移规律图示的判读可以归纳为“三停”“两跳”“一退”。 (1)“三停”:“一停”是5月份停留在南部沿海一带(E),南部沿海进入雨季。“二停”是6月份停留在长江中下游地区(D),长江中下游“梅雨”到来。“三停”是7、8月份停留在华北、东北地区(C),东北、华北多雨。 (2)“两跳”:“一跳”,从南部沿海一带跳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在5、6月份)。“二跳”,从长江中下游地区再跳到华北、东北地区(一般在6、7月份)。 (3)“一退”:即9月份雨带受北方强大冷空气影响,迅速退回到长江以南;10月份退出我国大陆地区。 3.中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划分 (1)温度带:a暖温带、b中温带、c亚热带。 (2)干湿地区:d湿润地区、e半干旱地区、f半湿润地区。 4.我国的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2015·重庆卷)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寒露节气在每年公历10月8日左右。“上午忙麦茬,下午摘棉花”是民间描述寒露时节农事活动的谚语。在下列地区中,该谚语描述的农事活动场景最可能出现在( ) A.珠江三角洲 B.柴达木盆地 C.藏南谷地 D.渭河平原 解析:选D “上午忙麦茬,下午摘棉花”是指该地区麦忙和收摘棉花是同时进行的,即该地区是我国小麦和棉花的主要种植区。选项中珠江三角洲以种植水稻为主,柴达木盆地以种植青稞为主,藏南谷地非棉花产地;渭河平原位于暖温带,适宜种植小麦和棉花,10月份左右开始种植冬小麦,同时正逢棉花收摘,符合题意。 2.读图,完成 (1)~(2)题。 (1)据图示信息可以推断( ) A.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B.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C.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D.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2)图中甲、乙两城市分别位于( ) A.关中平原、浙闽丘陵 B.江汉平原、山东丘陵 C.汉水谷地、黄淮平原 D.汾河谷地、松嫩平原 解析:(1)A (2)C 第(1) 题,由图示信息可判断,甲城市大致位于秦岭以南的汉水谷地,乙城市大致位于我国东部黄淮平原一带。两地纬度大致相当,但由于秦岭阻挡,冬季风对甲城市影响较小,故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7月份普遍高温,根据图示信息,两地均温大小不易判定。第(2)题,根据图示经纬度采用排除法不难选出C项。 四、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1.河流的水文特征 (1)内外流区及水文特征 (2)我国主要外流河水文特征 地区 河流 流量 水位 含沙量 结冰期 东北 黑龙江、松花江 水量丰富(流经湿润、半湿润区) 汛期较短(有春汛、夏汛) 小(森林茂密) 长(纬度高,位于中温带、寒温带) 秦岭—淮河以北 辽河、海河、黄河 水量较小(流经半湿润、半干旱地区) 汛期短(雨季短) 大(植被少,水土流失严重) 短(位于暖温带) 秦岭—淮河以南 长江、珠江 水量丰富(降水量大,流经湿润区) 汛期长(雨季长) 小(流域内植被好) 无(流经亚热带, 冬温在0℃以上) [温馨提示] 我国内流河与外流河相比:流量较小;多季节性河流;汛期出现在夏季。 2.长江、黄河、珠江的开发与治理 长江 黄河 珠江 水利 ①灌溉;②航运“黄金水道”;③发电“三峡”;④调水“南水北调”;⑤冲积出长江中下游平原及长江三角洲,主要农业区 ①引黄灌溉; ②发电(上中游水能的梯级开发) ①水能的梯级开发; ②航运 水害 中下游洪涝灾害 ①上游凌汛; ②下游“地上河”、凌汛 ①下游河口附近“咸潮”; ②中下游洪涝 整治措施 防洪是首要任务。①加固江防大堤,兴建分洪、蓄洪工程;②营造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和退耕还湖) 关键是治沙,根本在于加强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①兴修水利,上拦下排;②退耕还林、还草、还蓄洪区,营造水土保持林;③加固堤坝 ①引淡压咸; ②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知识拓展] 黄河凌汛现象 (1)概念:凌汛是冰凌阻塞河道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显上涨的现象。 (2)出现地段:宁夏到内蒙古河套平原的上游河段,下游的山东境内河段。 (3)形成条件: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冬末春初有结冰现象出现,河流流向是从低纬流向高纬;河道形态上游宽、下游窄或河道弯曲回环。 (4)成因:下游河流封冻时间早于上游,解冻时间晚于上游,这就容易导致上游冰凌随水流运动到下游后被阻塞,使水位上涨而产生凌汛。 (5)治理措施:可以通过分段拦冰、拓宽河道等来防御凌汛带来的危害。 1.(2017·北京卷)下图为某年内我国地跨10个经度区域的降水量变化图。读图,回答(1)~(3)题。 (1)据图可知( ) A.清明节之前各地阴雨连绵 B.5月起雨带开始向北移动 C.35°N以南地区秋高气爽 D.35°N以北地区伏旱严重 (2)该区域( ) A.位于地势二、三级阶梯 B.绝大部分属于内流区 C.东部降水受暖流影响大 D.人口密度北部大于南部 (3)芒种至小暑期间( ) A.该区域南北气温差异大 B.塔里木河蒸发量大,出现断流 C.白昼时间北京比上海长 D.“雪龙号”科考船抵达南极大陆 解析:(1)B (2)A (3)C 第(1)题,B对:读图可知,5月起35°N以北地区降水增多,说明雨带开始北移。A错:读图可知,清明节之前35°N以北地区降水较少,故不是各地都阴雨连绵。C错:秋高气爽的天气常出现于我国北方地区,即35°N以北地区。D错:伏旱天气一般出现在我国长江流域,即35°N以南地区。第(2)题,A对:读图可知,该区域降水集中在夏季,且降水量较大,则该区域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位于地势第二、三级阶梯。B错:我国东部季风区主要属于外流区。C错:我国东部降水主要受季风影响。D错:该区域南部经济较发达,人口密度南部大于北部。第(3)题,C对:芒种至小暑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京纬度高于上海,故北京白昼时间比上海长。A错:芒种至小暑期间,该区域处于夏季,南北气温差异较小。B错:塔里木河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季冰雪融水多,为丰水期,一般不会出现断流。D错:此时南极有极夜现象,南极科考一般选择在极昼期间。 2.某大河的一条支流与干流之间存在“吞吐”关系。下图示意该支流出口处1970~2000年间年净径流量(输出径流量与输入径流量之差)和年净输沙量(输出泥沙量和输入泥沙量之差)。根据图文资料和所学知识,完成(1)~(3)题。 (1)下列各时间段中,年净径流量与年净输沙量变化趋势最接近的是( ) A.1970~1976年 B.1977~1984年 C.1980~1989年 D.1989~2000年 (2)该支流流入( ) A.黄河 B.长江 C.辽河 D.黑龙江 (3)1983年以来,年净输沙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最可能的原因是该支流流域( ) A.建设用沙量增加 B.兴修水库和森林覆盖率提高 C.矿产资源开发力度加大 D.连续干旱 解析:(1)A (2)B (3)B 第(1) 题,分析图示两条曲线的变化趋势可知1970~1976年间两条曲线的变化趋势最接近,尤其是两条曲线的最高点与最低点基本吻合,故A项正确。第(2)题,读图文信息可知,该支流在图示时间段内的年净径流量多年平均值为1 500亿m3,最大值超过了2 500亿m3,反映出该支流的年净径流量较大,故排除年净径流量较小的黄河、辽河。从年净输沙量看,多年平均值为1 000万吨,反映出该支流流域内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排除黑龙江,故B正确。第(3)题,水库有拦沙作用,植树造林可减少水土流失,B项正确。结合图可知1983年以来年净径流量呈上升趋势,D项错误;建设用沙量增加也会导致年净径流量下降,A项错误;矿产资源开发力度加大可能导致水土流失加重,河流含沙量增加,C项错误。 五、中国的自然资源 1.特征: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2.两种主要的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 ①特点:耕地、林地少,难以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口与耕地矛盾尤为突出。 ②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耕地多分布在东部平原及盆地;林地多分布在山地,草原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 (2)水资源: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3.合理利用 可再生资源注意合理利用,加强保护和促进更新;非可再生资源要节约利用,综合开发。 1.(2017·北京卷)下图为我国的三个省级行政区土地利用结构图。读图,回答(1)~(2)题。 (1)甲和土地利用类型Ⅰ、Ⅱ分别为( ) A.新,耕地、牧草地 B.滇,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C.川,交通运输用地、牧草地 D.藏,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2)内蒙古( ) A.水域面积大,水能资源丰富 B.受降水影响,森林覆盖率东部大于西部 C.地势平坦,宜大幅度提高城市建设用地比例 D.其他及未利用地面积比黔少,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解析:(1)A (2) B 第(1)题,内蒙古草地所占比重最大,由此可判断土地利用类型Ⅱ为牧草地;读图可知,甲的其他及未利用地所占比重最大,牧草地比重次之,可判断甲为新疆。第(2)题,B对:内蒙古东西跨度大,东部降水量较大,主要为森林;西部降水量较小,主要为荒漠草原。A错:内蒙古降水较少,水域面积小,水能资源不丰富。C错:内蒙古气候较干旱,以牧草地为主,大幅度提高城市建设用地比例,易造成土地荒漠化。D错:内蒙古与贵州的其他及未利用地比重相差不大,但内蒙古面积远大于贵州,故内蒙古其他及未利用地面积比贵州多。 2.(2014·四川卷)下图所示区域受西风影响,年降水量多在50~300毫米。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地,年降水量最多的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2)据自然环境条件推断,图示地区下列土地利用类型的比例( ) A.草地>荒地>林地 B.耕地>林地>荒地 C.荒地>草地>耕地 D.林地>耕地>草地 解析:(1)C (2)C 第(1)题,根据经纬度及河流判断,图示区域位于天山山脉西部地区,降水主要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降水主要类型为地形雨。①②两地地形平坦开阔,降水相对较少,A、B项错误。③地地处西风的迎风坡,降水最多,故C项正确。④地西面地势高,地处西风的背风地带,等高线稀疏,地形平坦开阔,降水少,D项错误。第(2)题,该地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植被以荒漠、草原为主,林地仅分布于降水较多的山坡地带,所占比重很小,该地农业主要是绿洲农业,耕地分布在水源相对丰富的河流沿岸及山麓冲积扇地带,所占比重也不是很大。 考点二 中国的人文地理概况 高考真题 命题分析 2017·北京卷·T10~11 2017·天津卷·T4~5 2017·海南卷·T3~5 命题规律:多借助统计图、区域图、示意图及相关文字材料等载体,考查我国人口、工农业、交通等人文因素的分布、发展与影响因素。 2017·江苏卷·T13~14 2016·浙江卷·T37 2015·江苏卷·T8 2014·福建卷·T37(1) 2014·北京卷·T40(2) 核心关注:我国计划生育新政策与人口迁移(流动)的变化,现代农业发展,工业发展趋势,交通的高速化发展。 一、中国行政区划和人口 1.中国行政区划 (1)三级行政区划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市)、乡(镇)。 (2)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其中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2.中国的人口 (1)人口突出特点: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 (2)人口分布 3.我国民族分布及政策:大杂居、小聚居;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 (2018·临沂模拟)下图为我国主要省(市)流入人口占比示意图(2014年数据)。据此完成(1)~(2)题。 (1)图示信息反映出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是( ) A.从山地高原到平原地区 B.从西部地区到东部地区 C.从内陆地区到沿海地区 D.从发达地区到落后地区 (2)人口流动对浙江省的主要影响是( ) A.人口容量提升 B.城市化水平降低 C.城乡差距加大 D.人口老龄化减缓 解析:(1)C (2)D 第(1)题,从图中的各省份流入人口比例可以看出广东、浙江、上海等沿海省份以流入为主,安徽、四川等内陆省份以流出为主,所以说图示信息反映出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是从内陆地区到沿海地区,选C。第(2)题,大量廉价劳动力流入浙江省,为浙江提供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提高城市化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流入的主要为青壮年人口,人口老龄化减缓,人口流动不能提升人口容量,选D。 二、中国的农业 1.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2.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及其影响条件 主要农作物 主要分布区及商品农业基地 主要影响条件 粮食作物 小麦、玉米、水稻、谷物 太湖、洞庭湖、江汉平原、鄱阳湖、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江淮地区 原有基础好、自然条件优越,但人均耕地少 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地广人稀、土壤肥沃、机械化程度高,但热量条件不足,复种指数低 经济作物 棉花 五大基地:江汉平原,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长江中下游滨海沿江平原,黄淮地区,南疆地区 光照时间长、土质疏松、水源充足 油料 作物 花生 山东丘陵 沙质土壤、排水好 油菜 长江流域,并有北迁南移趋向 水热丰富的亚热带气候、地形平坦 大豆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地形平坦、雨热同期 其他 西北内陆的胡麻、河南的芝麻 光照好,作物耐旱 糖料作物 甜菜 东北平原、河套平原、北疆 喜温凉,耐盐碱、干旱,生长期短 甘蔗 台、闽、粤、桂、滇、川 喜高温、需水量大、生长期长 水果 苹果 北方地区的丘陵区 暖温带气候 柑橘 南方地区的丘陵区 亚热带气候 花卉 西南 四季如春的气候 1.(2017·海南卷)云南元阳位于横断山脉南部,当地著名的哈尼梯田是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族人民种植的红米稻是经过长期耕种、筛选的特色品种,稻米色泽暗红,富含多种营养元素,品质优良。1980年以后,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当地逐渐推广种植杂交水稻。下图示意目前当地三种发展类型村落的农作物种植结构。据此完成(1)~(3)题。 (1)1980年以后,当地红米稻面积逐渐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种植红米稻( ) A.技术要求高 B.劳动力投入大 C.种子成本高 D.单位面积产量低 (2)乙类村红米稻种植规模较大的主要目的是( ) A.提供粮食深加工原料 B.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C.建设特色商品基地 D.满足村民膳食需要 (3)根据农作物种植结构,可以推断目前( ) A.甲类村位置较偏僻 B.乙类村坐落于山顶 C.丙类村地形较平坦 D.当地商品粮以旱地作物为主 解析:(1)D (2)B (3)A 第(1)题,根据材料提示,1980年以后,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当地逐渐推广种植杂交水稻,所以当地红米稻面积逐渐减少,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第(2)题,乙村是观光农业村落,该村落种植的农作物主要目的是为了开发特色旅游产品。第(3)题,根据农作物种植结构,可以推断目前甲类村位置较偏僻,乙类村坐落交通便利的公路旁,横断山脉南部坡度陡,地形起伏大,丙类村地形起伏也大,当地商品粮以水田作物为主。 2.(2015·江苏卷)下图为历史上客家人南迁部分路线及客家民居——土楼景观图。 读图回答下题。 客家人选择土楼这种独特房屋形态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安全防御 B.节约耕地 C.防雨保温 D.就地取材 解析:选A 客家人原来是中原一带汉民,因战乱等原因被迫南迁,并大多迁往偏僻的山区,土楼这种独特的房屋形态便于防御豺狼虎豹和盗贼的侵袭。 三、中国的工业 1.四大工业基地 (1)辽中南工业基地 ①特点:重工业基地。 ②发展条件:丰富的煤、铁、石油资源;便利的海陆交通运输;雄厚的工业基础。 ③存在问题:淡水资源供应不足,环境污染严重;高科技产业发展不足,工业产品类型单一、技术落后。 ④发展方向:加大科技投入,更新设备,提高产品质量;调整工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和高科技工业;适当限制某些能耗大、当地缺乏原料的工业发展。 (2)京津唐工业基地 ①特点:轻、重工业都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②发展条件:丰富的煤、铁、石油、海盐等资源;统一的电网;便利的海陆交通;紧靠山西能源基地,并有输油管道连接东北、华北的油田。 ③存在问题:能源、淡水资源供应不足,环境污染严重;高科技产业发展不足。 ④发展方向: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增加产品类型,加强技术改造;重点放在钢铁、石油加工、海洋化工、电子、高档精纺和精细化工方面。 (3)长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①特点: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技术水平和效益最高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②发展条件:工业基础雄厚;技术力量雄厚;统一的电网;发达的水、陆、空交通运输。 ③存在问题:能源和矿产资源缺乏。 ④发展方向:继续使结构轻型化,实行内联外引,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开拓国际市场。 (4)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①特点:出口为主的工业,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②发展条件:毗邻港澳,邻近东南亚,多侨乡,可利用外资发展工业;水、陆、空交通便利。 ③存在问题:能源和矿产资源不足;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 ④发展方向: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加强区内各城市的相互分工与合作,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加强规划与管理。 2.高新技术产业区 (1)分布: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 (2)开发差异 3.我国的工业分布特点 工业分布不均,东部稠密,西部稀疏,呈现出沿海、沿河、沿铁路分布的特点,基本形成了东部沿海、长江沿岸和陇海-兰新沿线三大工业地带。 1.(2018·兰州模拟)下图为我国两个三角洲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中两个三角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是珠江三角洲 B.乙图有京沪铁路经过 C.甲、乙两个三角洲地区矿产资源丰富 D.甲图有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2)利用各自优越的地理位置,两地都发展了( ) A.水产养殖业 B.甘蔗种植业 C.甜菜种植业 D.造纸和化工 解析:(1)D (2)A 第(1)题,根据图中轮廓可知,甲图为长江三角洲地区,乙图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两地区矿产资源都比较缺乏;甲图中有沪宁杭工业基地,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乙图中有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是我国的轻工业基地。第(2) 题,图中两个区域都位于沿海地区,利用沿海的优势可以发展水产养殖业;甘蔗是热带经济作物,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不适合种植;我国甜菜种植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和新疆,图示两个区域都不适合甜菜的种植;造纸和化工都对水有污染,不适合在沿海地区发展。 2.(2018·保定模拟)长兴岛被定位为现代船舶制造业基地,是上海市重点培育的产业基地之一。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阐述长兴岛发展现代船舶制造业的有利因素。 解析:工业区位条件一般考虑运输、土地、集聚、市场、政策等方面。如图所示,长兴岛位于长江入海口,可实现江海联运,交通便利;长兴岛远离市区,地价低;临近宝钢,利于工业协作;加上政策支持,利于现代船舶制造业发展。 答案:沿江(沿海);空闲土地面积大,地价低;临近钢铁产区;政策支持。 四、中国的交通 1.分布 东部地区交通运输网密度大;西部地区交通运输网密度小。 2.最重要的运输方式——铁路运输 a陇海线,b青藏线,c宝成—成昆线,d南昆线,e京哈线,f京广线,g京沪线,h沪杭线,i京九线。 3.水运 (1)海运 (2)内河航运:长江、京杭运河、珠江、松花江等。 4.三大国内航空中心:北京、上海、广州。 1.(2018·南昌模拟)杭温高速客运铁路,杭绍台城际铁路(下图)于2017年3月正式开工。据此完成(1)~(2)题。 (1)修建杭温高速客运铁路、杭绍台城际铁路有利于( ) A.城市之间的分工与合作 B.提高温州的城市等级 C.控制杭州的城市规模 D.解决城市污染问题 (2)图示地区以南北向铁路为主,其他方向的铁路很少,原因是( ) A.受东西走向的山脉影响 B.受东西流向的河流影响 C.绘图的原因 D.行政区域的限制 解析:(1)A (2)C 第(1)题,杭温高速客运铁路、杭绍台城际铁路的修建,是浙江省内沟通杭州都市区与温台沿海城市群的一条快捷通道,有利于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城市之间的分工与合作,A正确;交通的便利,对城市等级影响不大,B错误;城市之间交通便利,能够促进杭州的城市规模的扩大,C错误;交通便利对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影响不大,D错误。故答案选A。第(2)题,该区域主要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形平坦,受山脉影响较小,A错误;受东西流向的河流影响,铁路不会成南北走向,B错误;铁路修建不会受行政区域的限制,D错误;由于图示内容和主题的原因,图示反应内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C正确。故答案选C。 2.(2018·湘潭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县、容城、安新3县及周边部分地区为雄安新区。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对于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有重大现实意义。构建雄安新区与京、津地区的快捷高效交通网,打造绿色交通体系(绿色交通指低污染,适合都市环境的交通)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下图示意雄安新区区位。 (1)说明建设“快捷高效交通网”对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重要性。 (2)请你对京津冀地区“绿色交通体系”的建设提出合理建议。 解析:第(1)题,“快捷高效交通网”相对普通交通方式突出的优势在于快捷和高效。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意义主要从加强区际联系、促进人与货物的流动、地区分工合作、形成城市集群发展、节能减排等方面分析。第(2)题,“绿色交通体系”重点在于“绿色”,主要从减少能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方面分析。 答案:(1)“快捷高效交通网”能促进京津冀地区间人员、物质和信息的流动;加强区际联系,优化京津冀地区城市的分工与合作;平衡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利于构建京津大城市群;有利于资源优势互补;低碳减排,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2)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推广清洁能源,完善配套设施;合理规划道路布局,科学调度;引导市民绿色低碳出行。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