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8 发布 |
- 37.5 KB |
- 2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9月月考地理试题
www.ks5u.com 鲁山一高2019——2020学年上学期 高一9月月考地理试卷 一、单选题(每小题1.2分,共60分) 读“中国某海滨地区不同时间旗帜主要飘动方向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 若旗帜飘动方向反映该地一日内主要风向的变化,则 A. 甲为夜晚,吹陆风 B. 乙为夜晚,吹海风 C. 甲白天,吹海风 D. 乙为白天,吹陆风 2. 若旗帜飘动方向反映该地一年中盛行风向的变化,则引起盛行风向变化的主要成因是 A. 天气系统不同 B.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C. 人类活动变化 D. 气压带、风带移动 【答案】1. A 2. B 【解析】 本题级以中国某海滨地区不同时间旗帜主要飘动方向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两道试题,涉及海陆风环流和季风环流特征,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1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海陆热力性质不同,陆地比热容小,白天升温快,气流上升,形成低压,海洋比热容大,白天升温慢,气流下沉,形成高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夜晚陆地降温快,气流下沉,形成高压,海洋降温慢,气流上升,形成低压,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图中显示,甲图旗帜由陆地飘向海洋,即风由陆地吹向海洋,表示夜晚,吹陆风,选项A符合题意,排除C。乙图旗帜由海洋飘向陆地,即风由海洋吹向陆地,为白天,吹海风,排除B、D。所以选A。 【2题详解】 若旗帜飘动方向反映该地一年中盛行风向的变化,说明该地盛行风在一年之中呈现出相反的风向,这种风向体现了季风环流的特点。由所学知识可知,季风环流的形成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有关,选项B符合题意。天气系统不同的风向变化是短时间的,而季风环流的风向变化是较长时间的,排除A。人类活动变化与季风环流形成无关,排除C。气压带、风带移动不是引起季风环流的主要成因,排除D。所以选B。 读下图所示信息,回答下列小题 3. 大棚中生产出来的蔬菜质量略逊于自然状态下生长的蔬菜,原因是大棚中( ) A. 光照太强 B. 热量不足 C. 日温差较小 D. 年温差较小 4. 在冬季为了保温,菜农一般在傍晚往大棚内洒水,其原理是( ) A. 增强地面辐射 B. 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 C. 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 D. 增强地面保温 【答案】3. C 4. C 【解析】 本题组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以及读图析图能力,主要涉及到大气的受热过程,需要重视对应的基础知识的掌握。 【3题详解】 大棚里的蔬菜由于昼夜温差小而养分积累不如自然状态下生长的蔬菜,光照条件一般在大棚内外没有太大差别,而在冬季大棚里的热量条件要好于自然界的,所以大棚中生产出来的蔬菜质量略逊于自然状态下生长的蔬菜,原因是大棚中日温差小,C正确,其余选项错误。 【4题详解】 在大棚内洒水,增加空气湿度,有利于空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C正确,其余选项错误。 读“地理课堂某自然地理过程模拟实验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5. 该模拟实验过程中,烟的运动轨迹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6. 该实验主要模拟的是 A. 大气受热过程 B. 水循环 C. 热力环流 D. 大洋环流 7. 下图符合实验模拟的原理的是 A. B. C. D. 【答案】5. A 6. C 7. B 【解析】 【5题详解】 图中箱体底部放置冰块位置气温低,气流下沉,气压较高;热水气温高,气流上升,气压较低,形成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烟由冰块飘向热水,上部相反,形成热力环流。在水平方向上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因此烟顺着热力环流方向流动,即顺时针流动,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6题详解】 该实验主要模拟的是由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C正确,与大气受热过程、水循环、大洋环流形成原理无关,ABD错误。 故选:C。 【7题详解】 该模拟实验过程中,烟在冰块处下沉,在热水处上升,烟的运动轨迹是顺时针环流。A选项中受热处气流下沉,遇冷处气流上升,故A错误; 图中太阳代表白天,裸地比草地升温快,气流上升,草地气流下沉,形成顺时针环流,符合实验模拟的原理,B正确; 月亮代夜晚,冷空气应该是顺着山坡下沉,山谷气流上升,吹山风,故C错误; 城市风应该由郊区吹向市区,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点睛】热力环流的原理,受热处气流上升,遇冷处气流下沉。近地面水平方向冷的地方气温低、气 压高,热的地方气温高,气压低,空气由高压欧向低压。热力环流是循环运动,形成环流。 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阳光房(复式楼的露台、一楼的私人花园、楼房的顶层、别墅等的玻璃房)在城市中大受欢迎。阳光房附建在房子一侧,中间用一堵墙(带门、窗或通风孔)将房子与阳光房隔开,通过合理的设计发挥阳光房的作用,让时尚成为一种节能。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图示阳光房的玻璃墙通风孔和共用墙通风孔打开的季节分别是( ) A. 春季、秋季 B. 秋季、春季 C. 夏季、冬季 D. 冬季、夏季 9. 晴日的一天中,阳光房的气温比室外气温高,其主要原因是( ) A. 玻璃可透光并能阻隔室内热量散失 B. 室内大气逆辐射和保温作用强 C. 室内花草多,空气湿度与比热容大 D. 室外空气流动性强,不易增温 【答案】8. C 9. A 【解析】 【8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建设阳光房主要是为了夏季通风纳凉,冬季保暖,达到节能的目的。据图可知,玻璃墙通风孔直接与室外相连,打开通风孔可以加快空气流通,降低室内温度,因此推测当玻璃墙通风孔打开时,应该是温度高的季节,即夏季;共用墙通风孔打开时,房间与阳光房空气流通,可以将阳光房较高的温度带到房间内,达到房间保暖的目的,因此推测当共用墙通风孔打开时,应该是温度低的季节,即冬季。故C正确,D错误;春秋两季温度较为适宜,阳光房的作用不明显,故AB错误。 故选C 【9题详解】 太阳光可以透过玻璃使阳光房温度上升,但阳光房内释放的长波辐射会被玻璃大量阻隔在室内,故阳光房的气温比室外气温高,A正确; 阳光房采用玻璃墙,可以透过太阳光而时室内增温。室内大气逆辐射和保温作用强是次要原因,B错误; 阳光房的气温比室外气温高,与室内花草多关系不大,C错误; 阳光房的气温比室外气温高主要原因是玻璃可透光并能阻隔室内热量散失,与室外的空气流通无关,D错误。 故选A 地-气系统(大气和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能量收入),又向外发射长波辐射(能量支出),能量收支的差值,称为辐射差额。下图为沿海某地多年平均辐射差额的月份分配。 读图,完成下列题。 10. 地-气系统内存在着能量传递与转换,传递与转换形式多样,其中能促使地面辐射增强的大气过程是 A.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增强 B.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 C. 大气逆辐射增强 D. 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增强 11. 若只考虑辐射差额对气温的影响,该地气温最高的月份是 A. 1月 B. 4月 C. 7月 D. 8月 【答案】10. C 11. D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等相关知识 10题详解】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地面辐射减弱,A错;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很少,B错;大气逆辐射增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C正确;大气吸收了地面辐射后,又向外发出大气辐射,这个过程不能称之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D错误。故选C。 【11题详解】 读题可知,当辐射差额为正值时,能量的收入大于能量支出,气温升高。因此该地气温最高的月份为辐射差额由正值向负值过渡的月份,D正确。故选D。 读“城市风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2. 若在图中布局化工厂,为了减少城市风对市区空气的污染,应选择布局在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13. 下列能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措施是 A. 提高建筑物高度 B. 增加市区道路密度 C.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 D. 扩大中心城区面积 【答案】12. C 13. C 【解析】 本题考查城郊环流。 【12题详解】 根据城郊环流示意图,近地面的风向由郊区吹向城市,故大气污染企业应布局于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之外,甲乙丁位于城郊环流之内,故应选择丙处。故选C。 【13题详解】 城市热岛效应是由于城市建筑物高大稠密,路面硬化等,导致城市内部比热容变小,城市升温快。可以通过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来调节城市气温,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故选C。 读下图“热力环流图”,图中①、②位于近地面,③、④位于高空,箭头表示各地之间气流运动方向。 据此完成下各题。 14. 图中①、②、③、④四地气压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A. ①>②>④>③ B. ②>①>④>③ C. ①>④>②>③ D. ②>①>③>④ 15. 该图 A. 若为城郊热力环流,则①处为城区 B. 若为夜晚沿海地区海陆间热力环流,则②处为陆地 C. 若为白天谷地与山顶间的热力环流,则②处为山顶 D. 若为夏季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之间季风环流,则②处为太平洋 【答案】14. A 15. C 【解析】 ①②位于地面,③④位于高空,而据高度越高气压越低和大气在水平方向上由高压流向低压规律即可得出答案。 【14题详解】 ①②位于地面,③④位于高空,而高度越高气压越低,故①②大于③④;大气在水平方向上由高压流向低压即可得出①大于②,④大于③,故综合得知,排列为①>②>④>③.故选A。 【15题详解】 表示城郊热力环流,城市温度高大气上升,故城市应该为②,故A不符合题意;若表示夜晚沿海地区海陆间热力环流,夜晚陆地温度低大气下沉,故应该①为陆地,故B不符合题意;若表示白天谷地与山顶间的热力环流,白天山顶温度高,大气上升,②为山顶,故C符合题意;若为夏季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之间季风环流,夏季陆地气温高,大气上升,②为亚欧大陆,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6.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 A. 水平气压梯度力 B. 地转偏向力 C. 地面的冷热不均 D. 太阳辐射的差异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大气的运动。 【详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低压,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点睛】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气温分布不均对气压及大气运动状况的影响,属于知识性试题。另外考生还明确形成风的直接原因与形成风的根本原因之间的差异。 下图示意以极点为中心的投影图,图中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数字表示纬度。结合图文,完成下面小题。 17. 图中字母E所表示的气压带是( ) A. 赤道低气压带 B. 极地高气压带 C. 副极地低气压带 D. 副热带高气压带 18. 下列四个箭头,能正确表示D处风带风向的是( ) A. 西南风 B. 西北风 C. 东北风 D. 东南风 【答案】17. D 18. 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气压带和风带。 【17题详解】 读图分析,该图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说明是以南极点为中心的极地俯视图,图中最外围纬线是南纬30度,而非赤道;根据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图中ABCDE依次是极地高气压带、极地东风带、副极地低气压带、西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图中字母E所表示的气压带是副热带高气压带.故选D. 【18题详解】 D处为西风带,南半球西风带为西北风。故选B。 【点睛】题是在极地俯视图中判读气压带风带,只要读图确定纬线纬度再结合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解读即可,该题注意的是图中最外围纬线不是赤道,往往不注意读图想当然的以为是赤道. 读不同季节部分纬度范围内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9. 甲、乙、丙、丁四幅图中气压带或风带名称正确的是 A. 甲图中气压带是副极地低气压带 B. 乙图中风带是极地东风带 C. 丙图中风带是东南信风带 D. 丁图中气压带是副热带高气压带 20. 气压带、风带位置从甲图到丙图的变化大约需要 A. 2个月 B. 6个月 C. 9个月 D. 一年 【答案】19. C 20. B 【解析】 【19题详解】 A.根据图示,甲图中气压带在30°附近,是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A不对。 B.乙图中的风带在30°和60°之间,为南半球的盛行西风带,B不对。 C.丙图中的风带位于0°和30°之间,且位于南半球,判断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C对。 D.丁图中的气压带位于赤道附近,因此是赤道低气压带,D不对。 故选C。 【20题详解】 甲图中气压带风带位置北移,大致为北半球夏季;丙图中气压带、风带位置南移,大致为北半球冬季;气压带和风带位置从甲图到丙图的变化大约需要6个月,B正确。故选B。 【点睛】全球有六个风带、七个气压带,在赤道附近为赤道低气压带,在30°附近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在60°附近为副极地低气压带,在90°附近为极地高气压带;低纬度地区的风带为东北信风带和东南信风带,中纬度地区为盛行西风带,高纬度地区为极地东风带。 下图为“北半球某地1月某日等压线图”(单位:百帕)。读下图完成下面两题。 21. ①③两处气压差值最大可能为( ) A. 36 B. 38 C. 39 D. 40 22. 有关该日①~④处天气状况的比较,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处气温最高 B. ②处风力最小 C. ③处盛行偏北风 D. ④处湿度最小 【答案】21. C 22. C 【解析】 本题组以北半球某地1月某日等压线图为材料,设置两道试题,涉及气压差值计算、天气状况判断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21题详解】 图中显示,①处气压为1036百帕,③处气压值为996~1000百帕,两者差值范围为36~40百帕,最大差值应接近(不能等于)40百帕,因此选项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22题详解】 题中信息表明,该地为北半球,时间为1月份,因此为北半球冬季,①处形成强大的高气压,应为亚洲高压,属冷高压,气温低,A错。②处等压线比④处密集,因此②处不是风力最小的地区,B错。根据等压线的延伸方向和数值高低判断,③处水平气压梯度力由西北指向东南,风向在北半球右偏,形成偏北风,C对。④处为高压脊,盛行下沉气流,空气相对湿度低,但与①处相比,④处离海较近,空气中水汽含量相对较多,D错。故选C。 我国典籍《水经注》中有一段关于三峡地区古代土著“祈雨”的记载:“天旱,燃木崖上,推其灰烬,下移渊中,寻即降雨。”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23. “寻即降雨”的“祈雨”神效,并非是古人的祭祀活动感动了神灵,而是蕴含着某种科学道理。其主要原理对应图中的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4. 若①、②、③、④分别代表四种气压带,则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A. ①—赤道低气压带 B. ②—副极地低气压带 C. ③—极地高气压带 D. ④—副热带高气压带 【答案】23. B 24. C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了气压带的成因,试题难度一般。 【23题详解】 “祈雨”过程实质是增加谷地温度,使其空气对流上升,水汽凝结形成降雨,灰烬会使局部地区增温,使其温度较相邻地区温度高,根据“凸高为低,凸低为高”规律可知,等温面应向高空弯曲,气温高,形成热低压,等压面应向地面弯曲,故正确的图示是②图,故选B。 【24题详解】 据所学知识及上题分析可知,①图表示的是暖高压,②图表示的是热低压,③图表示的是冷高压,④图表示的是冷低压;赤道低气压带是热力原因形成的热低压,副热带高气压带是暖高压,副极地低气压带是冷低压,而极地高气压带是冷高压,故组合正确的是C项。故选C。 下图为“澳大利亚一月、七月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5. 该国甲、乙、丙、丁四地中, A. 1月份甲地气压高于乙地 B. 7月份丙地气温高于丁地 C. 丁地7月份气压低于1月份 D. 甲地1月份气温高于7月份 26. 图中①区域 A. 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B. 1月盛行西北风,7月盛行东南风 C.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干燥 D. 气候的形成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无关 【答案】25. D 26. B 【解析】 本题考查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25题详解】 结合图可以看出1月份甲地气压为1010-1012之间,7月份为1018-1020之间,7月高于1月,A错;丙的纬度高于丁的纬度,因此7月份丙的气温低于丁的气温,B错;丁地1月气压为1008-1010之间,7月气压为1018-1020之间,7月气压高于1月份,C错误;甲地位于南半球,1月份气温高于7月份,D正确。故选D。 【26题详解】 图中①区域位于澳大利亚北部,北部沿海是热带草原气候,夏半年赤道低气压带向南移,北半球的东北风越过赤道偏转为西北风,降水丰富;冬半年陆地形成高压,海洋形成低压,盛行东南风.AD错误,B正确。全年炎热,C错误。故选B。 下图中甲、乙、丙、丁示意气压带、风带的位置,箭头表示气流运动方向。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7. 图中气压带、风带名称的判断,正确的是 A. 甲—副极地低气压带 B. 乙—盛行西风带 C. 丙—东北信风带 D. 丁—副热带高气压带 28. 丁地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于( ) A. 暖湿的中纬西风 B. 干冷的中纬西风 C. 暖湿的极地东风 D. 干冷的极地东风 29. 图示季节 A. 宿迁昼短夜长 B. 墨累—达令盆地牧草枯黄 C. 东非高原动物大规模北迁 D. 宿迁地区盛行东南风 【答案】27. B 28. A 29. A 【解析】 【27题详解】 甲地空气下沉,位于30°附近,为副热带高气压带,A错误;副热带高气压带北侧吹东南风,应为东南信风,C错误;副热带高气压带南侧吹西北风,应为盛行西风带,故乙为盛行西风带,B正确;所以该副热带高气压带位于南半球。丁处形成了极锋,为副极地低气压带,D错误。 故选B。 【28题详解】 根据上题可知,丁处形成了极锋,为副极地低气压带。中纬西风向北运动,与向南运动的极地东风在丁处相遇,形成极锋,暖湿的中纬西风沿锋面向上爬升,形成降水,故丁地降水主要来自暖湿的中纬西风,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9题详解】 上题已推断出,甲地为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据图可知,副热带高气压带此时位于30°S以南,说明气压带、风带向南偏,为北半球冬季,宿迁位于北半球,昼短夜长,A正确; 南半球此时为夏季,墨累—达令盆地属于南半球,正值牧草茂盛,B错误; 此时北半球为冬季,草原上草木枯黄,南半球为夏季,草原上草木茂盛,因此东非高原动物大规模南迁,C错误; 宿迁地处北半球季风区,此时为冬季,该地盛行西北风,D错误。 故选A。 下图示意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0. 若图中①~⑤五条等压线的数值分别是1000、1008、1016、1024、1032,那么A、B处的气压值分别是( ) A. 1045、990 B. 1032、1000 C. 1024、1008 D. 1035、995 31. 图中亚洲北部C点风向是( ) A. 东南风 B. 西北风 C. 东北风 D. 西南风 【答案】30. D 31. 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气压带和风带。 【30题详解】 根据数值可知,等压距为8,A为高压中心,气压值比⑤大,为1032-1040,B为低压中心,数值比①小,为992-1000.故选D。 【31题详解】 经过C点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即由南指向北,北半球向右偏转一定角度,为西南风。故选D。 【点睛】(1)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阅读等压线分布图,判断气压高低,并按照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的原理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2)定地转偏向力——分清图示是哪个半球,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若是北半球,风向向右偏;若是南半球,风向向左偏;(3)定偏转角度——分清是高空还是近地面的气流,若是近地面受三个力的作用,最终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定的角度(30°~45°);若是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按照以上方法即可绘出风向。 2014年11月5日至11日,APEC会议在北京举行。结合地球公转二分二至位置示意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32. 北京APEC会议开幕时,地球的公转位置约位于上图中的 A. a点 B. b点 C. c点 D. d点 33. 北京APEC会议期间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后减慢 B. 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南移动 C. 我国的昼长逐渐变长 D. 我国南极长城科考站的人员看到正午太阳高度一直在变小 【答案】32. A 33. B 【解析】 本题以地球公转示意图为主要材料,设置两道试题,涉及公转位置、公转速度、直射点移动、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32题详解】 根据地球公转二分二至位置示意图判断,a点位于秋分日与冬至日之间,b点位于冬至日与春分日之间,c点位于春分日与夏至日之间,d点位于夏至日与秋分日之间。2014年11月5日至11日,APEC会议在北京举行,北京APEC会议于11月5日开幕,此日位于秋分日与冬至日之间,则地球的公转位置约位于上图中的a点,选项A符合题意,排除B、C、D。所以选A。 【33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1月5日至11日,地球逐渐向近日点(1月初)靠近,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A错。11月5日至11日,日期靠近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南移动,B对。11月5日至11日,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半球各地(包括我国)的昼长逐渐变短,C错。11月5日至11日,直射点向南移动,直射点以南地区(包括我国南极长城科考站)正午太阳高度一直增大,D错。所以选B。 读某日全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34. 这一天是( ) A. 12月22日前后 B. 6月22日前后 C. 9月23日前后 D. 3月21日前后 35. 这一天之后( ) A. 南极圈内极昼范围将扩大 B. 赤道地区的白昼将变长 C. 赤道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将增大 D. 热带的范围将缩小 【答案】34. A 35. C 【解析】 【34题详解】 由图可知,这一天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为90°,则这一天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应为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据此分析选A。 【35题详解】 结合上题可知,该日为冬至日,该日之后,太阳直射点将从南回归线向北移动,南极圈内极昼范围将缩小;赤道地区的白昼全年不变;太阳直射点将向赤道方向移动,则赤道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将增大;热带的范围不会因直射点的移动而改变。据此分析选C。 【点睛】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判断出该日为北半球的冬至日,之后,太阳直射点由南回归线向赤道方向移动,再结合问题分析即可。 地球运动是地球上许多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下图是河北辛集某车棚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光线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36. 表示夏至日和冬至日的分别是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① 37. 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辛集所在地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36. C 37. A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规律以及沿水平方向物体运动的偏移等相关知识。 【36题详解】 辛集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夏至日时,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来说,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①是夏至的正午太阳光线;冬至日时,北半球的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③是冬至的正午太阳光线;故②是春、秋分日的正午太阳光线, C项正确。 【37题详解】 本题考查地转偏向力方向的判断。受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无偏向;辛集位于北半球,在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右偏,故A项正确;B项和D项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左偏转,说明位于南半球;C项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没有偏转,说明位于赤道上。B、C、D项错误。 如下图示意我国某地的太阳总辐射日变化。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38. 该地点位于( ) A. 北京市 B. 甘肃省 C. 海南省 D. 黑龙江省 39. 该地的日期和天气状况可能是( ) A. 1月9日阴天 B. 4月9日晴天 C. 8月9日阴天 D. 10月9日晴天 【答案】38. B 39. A 【解析】 本题以我国某地的太阳总辐射日变化图为背景,属于知识性试题,考查了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太阳能量的来源及对地球的影响。 【38题详解】 由题中图可以看出,该地北京时间13时太阳总辐射达到最大值,也就是当地时间12点,比北京晚1个小时,可计算该地经度是东经105度左右,可能位于甘肃省。 故选B。区时的计算公式是:未知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注意,东加西减,并且相邻时区相差1小时。 【39题详解】 要判断日期,从图中只能从昼长情况来判断,白天太阳升起有太阳辐射,夜晚则没有,可知,该地8时日出,18时日落,昼长为10小时,昼长小于12小时,说明昼短夜长,为冬半年,即9月23日至次年3月21日之间,可排除B、C两个选项;图中太阳辐射实测数据小于理论数据,说明太阳辐射被削弱了,应该是有云层的削弱作用,即为多云。 故选A 浅层地能主要指地球浅层地表数百米内的土壤砂石和地下水所蕴藏的低温热能。据测量,我国近百米内的土壤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达1.5万亿千瓦,储量大,分布普遍,被喻为“绿色聚宝盆”。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40. 浅层地能存在的内部圈层是 A. 地壳 B. 地幔 C. 地核 D. 软流层 41. 浅层地能的主要来源最可能是 A. 地球内部 B. 太阳辐射 C. 地面辐射 D. 大气辐射 【答案】40. A 41. B 【解析】 本题考查地球圈层。 【40题详解】 本题需要结合材料回答问题.由“浅层地能主要指地球浅层地表数百米内的土壤砂石和地下水所蕴藏的低温热能”可知,浅层地能存在的内部圈层是位于地球表面的地壳.故选A。 【41题详解】 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一部分被大气所削弱,而大部分热量会穿越大气到达地面,从而使地面增温,可知,地面物质的温度来源于太阳辐射,故浅层地能的主要来源最可能是太阳辐射,故选B。 42.人们了解地球内部结构主要依靠的技术包括 ①钻探技术 ②地震波 ③北斗定位 ④岩石分析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地球圈层。 【详解】人们了解地球内部结构主要依靠的技术有钻探技术、地震波和岩石分析,北斗定位是用来定位的,不能探测地球内部情况,故选B。 【点睛】本题以人们了解地球内部结构为背景,属于知识性试题,考查了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主要地理信息技术及特点.解题时应注意结合实际情况。 若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有一集想设计喜羊羊“遁地”前往地球另外一侧去看看。他从家中钻入地下始终保持直线前进并穿越地心。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43. 在它穿越地心前,依次穿越的是 A. 地壳一地幔一地核一莫霍界面一古登堡界面 B. 地壳一古登堡界面一地幔一莫霍界面一地核 C. 地幔一莫霍界面一地核一古登堡界面一地壳 D. 地壳一莫霍界面一地幔一古登堡界面一地核 44. 如果喜羊羊希望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43. D 44. A 【解析】 本题组以喜羊羊“遁地”前往地球另外一侧去看看为情境,设置两道试题,涉及地球内部圈层、地震波在各种媒介中传播情况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43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由表及里为地壳、莫霍界面、地幔、古登堡界面、地核,故D符合题意。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分别位于地壳与地幔、地幔与地核之间,故A不符合题意。古登堡界面在莫霍界面以上,故B不符合题意。地壳位于最表层,故C不符合题意。 【44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石油一般是粘稠的液体,地震波若遇到石油,横波会消失,纵波通过时波速也突然下降。①图表示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在地下一定深处,,横波立即消失,纵波波速突然下降,说明可能遇到了液态的石油,故①符合题意。②图中,在地下一定深处,纵波突然消失,横波波速增加,这种情况不存在,故②不符合题意。③图中,纵波和横波随深度增加而增速,应该没有遇到石油矿产,故③不符合题意。④图中,在地下一定深处横波和纵波速度突然增加,应该是遇到了高密度的物质,不是石油,故④不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判断,选项A符合题意。 某学校(110°E)地理兴趣小组在平地上用立竿测影的方法,逐日测算正午太阳高度。如下图,垂直竖立一根2米长的竿0P,正午时测得竿影长OP′,通过tanα=0P/0P′,算出正午太阳高度α。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5. 该小组每天测量影长时,北京时间应为( ) A. 12:00 B. 12:40 C. 11:20 D. 11:00 46. 3月21日,当该小组进行观测时,下列城市中即将迎来旭日东升的是( ) A. 英国伦敦(0°) B. 匈牙利布达佩斯(约19°E) C.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约29°E) D. 夏威夷檀香山(约158°W) 47. 下图是该小组绘制的连续一年多的竿影长度变化图。图中反映3月21日竿影长度的点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48. 该学校大约位于( ) A. 21.5°N B. 21.5°S C. 45°N D. 45°S 【答案】45. B 46. B 47. D 48. A 【解析】 【45题详解】 测量影长时间为地方时 12 点(即 110°E 为 12 点)时,北京时间为 120°E (东八区区时);经度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因此北京时间与110°E相差40分钟;越向东时刻越早,北京时间(120°E)比当地早 40 分钟;“早加晚减”,则北京时间为12:40,B正确。故选B。 【46题详解】 3月 21日春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6 点日出,18 点日落。当 110°E为12点时,根据地方时计算公式可算出此时伦敦为4:40;匈牙利布达佩斯(约19°E)为5:56;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约29°E)地方时为6:36;夏威夷檀香山(约158°W)地方时为18:08,匈牙利布达佩斯即将迎来旭日东升,B正确。故选B。 【47题详解】 ③处影长最长,应冬至日(12月 22日)。由此可推知①为夏至,进而推断②为秋分,④处为春分日(3月 21日),D正确。故选D。 【48题详解】 从图中一年多影长变化情况看,三次影长为 0可断定其纬度在回归线内,故排除C、D;据图中纵坐标指示方向看,影子多数时间指北,该地应位于北半球,A正确,B错误。故选A。 【点睛】地方时计算公式:所求地地方时=已知地地方时±4分钟×所求地与已知地经度差。所求地在已知地东侧加法,西侧用减法。所求地与已知地同为东(西)经度,两地经度差用减法;如果一个东经度一个西经度,两地经度差用加法。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49. 若AB为昏线,则H地的地方时为 A. 6月22日18时 B. 6月22日6时 C. 12月21日18时 D. 12月22日6时 50. 若DF为晨线,则东半球内属于12月22日的范围可能是 A. 20°W向东至160°E B. 0°向东至180° C. 160°W向东至20°E D. 0°向东至160°E 【答案】49. B 50. D 【解析】 本题考查光照图的判读。 【49题详解】 若AB为昏线,则AC为晨线,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00。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为北半球夏至日,日期为6月22日前后。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50题详解】 若DF为晨线,则DE为昏线,180°经线的地方时为12月22日12时,则22日的范围是0°向东到180°。东半球的范围是20°W向东到160°E,所以东半球22日的范围是0°向东到160°E。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51.读“季风”示意图和“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上左图表示的是______月份季风示意图。上左图中F的风向为________风,与上右图所示季节是否一致________(是、否)。 (2)上左图中A、B、C三地中,气压最低的是__________地。 (3)此月份,上左图中C地季节是________________ (夏季、冬季);上左图中C地气压与同半球同纬度海洋相比是_________________(高压、低压),半年之后C所在大陆西北部刮________________风,其成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7 (2). 西南 (3). 是 (4). B (5). 冬季 (6). 高压 (7). 西北 (8).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解析】 【详解】(1)左图中亚欧大陆,风从海洋吹向陆地,东亚地区吹东南风,表示7月份季风图。F的风向是西南风;右图中气压带风带向北移,表示夏季,两图季节一致。 (2)左图中可知,风从海洋吹向亚洲大陆,在亚洲大陆形成低压,其中B是亚洲低压,A在亚洲东部,气压高于B地,C位于澳大利亚大陆上,此时南半球为冬季,陆地上C气压高,所以B气压最低。 (3)此月份,左图中C地大陆形成高压,是冬季;根据风向可判断,C地气压与同半球同纬度海洋相比是高压,半年后,C所在大陆西北部由于赤道低低气压带移到南半球,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北风,故刮西北风。 【点睛】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由于太阳直射眯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在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冬季由于赤道低气压带南移,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为西北风。 52.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中的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两种辐射和两种作用。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数字①表示________,②表示________,太阳未升起时天空已发亮,该现象与________有关(填数字)。 雾霾,是雾和霾的统称,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是雾霾的主要组成。 (2)夜间雾霾天气会使当地④________,雾霾天气发生会使白天变暗,称之为“暗岛效应”,其原因与________(填数字)最相关。 (3)冬半年的霜冻多发生在晴朗的夜间,其原因是____,这一原因与图中______(填数字)过程有关,依据此原理农民常用__________方法防御霜冻。 【答案】 (1). 地面辐射 (2). 大气逆辐射 (3). ③ (4). 增强 (5). ③ (6). 保温作用减弱 (7). ④ (8). 熏烟 【解析】 【详解】(1)读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中数字①由地面指向大气,表示地面辐射、②相反,表示大气逆辐射,太阳未升起时天空已发亮,为散射作用,该现象与③有关。 (2)④为大气对地面的作用为保温作用,夜间雾霾天气会使大气逆辐射增强,使当地④增强,雾霾天气发生会使白天变暗,称之为“暗岛效应”,其原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与③最相关。 (3)冬半年的霜冻多发生在晴朗的夜间,其原因是大气逆辐射减弱,其保温作用减弱,这一原因与图中④过程有关, 依据此原理农民常用熏烟方法可以增强大气逆辐射,防御霜冻。 53.下图示意某区域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至⑤点,气压最高的是________,气压最低的是________。 (2)在图中热力环流呈________时针。 (3)若图中为热力环流,则A、B两地为气温较高的是________地。 (4)若A地为海洋、B地为陆地,则此时为________(白天/夜晚);A、B两地间吹________(海风/陆风)。 (5)若该地位于北半球,A地位于B地的正西方,则A、B两地之间的风向为____。 (6)若A、B两地之间的温差加大,则该区域的热力环流将______(增强/减弱)。 【答案】 (1). ④ (2). ⑤ (3). 逆 (4). B地 (5). 白天 (6). 海 (7). 西北 (8). 增强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大气环流。 【详解】(1)同一地点高度越高气压越低,故等压面位置越偏上气压值越低,反之越高.④位于等压位面下方,故气压最高,⑤位于等压位面上方,故气压最低。 (2)热力环流的过程为近地面温度高气体膨胀上升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温度低气体收缩下沉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大气在水平方向上从高压流向低压,从而形成热力环流.故④高压流向⑤低压,形成逆时针的环流。 (3)大气等压面根据高高低低规律即可,即高压处等压面上凸,低压处等压面下凹,结合上题分析,故A近地面为高压,则为高温下沉,B近地面为低压,则为高温上升。 (4)热力环流的典型例子为海陆风,白天吹海风夜晚吹陆风.此时吹海风,故为白天。 (5)结合以上分析,气压梯度力由A指向B,即由西指向东,北半球向右偏一定锐角,即向南偏即为风向,为西北风。 (6)若A、B两地之间的温差加大,则该区域气压差增大,热力环流将增强。 54.读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和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据图分析全球太阳辐射总量的纬度分布规律。 (2)据图分析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大致的分布规律。 (3)A区域主体在四川盆地,分析该区域年太阳辐射较少的原因。 (4)结合材料分析影响太阳辐射的主要因素。 【答案】(1)由低纬(赤道)向高纬(两极)递减。 (2)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不均;总体上西北多东南少;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等地区较多,四川盆地等地较少。 (3)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扩散,空气中水汽含量大,阴雨天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从而导致太阳能资源匮乏。 (4)纬度、天气、地势。 【解析】 【详解】(1)从全球来看,由于纬度高低的不同,影响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而导致全球太阳辐射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2)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为四个等级,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不均;总体上西北多东南少;B区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等地区较多,A区域四川盆地等地较少。 (3)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扩散,空气中水汽含量大,阴雨天多,常年阴雨连绵,且多云雾,大气透明度差,太阳辐射无法穿透,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从而导致太阳能资源匮乏。 (4)纬度低则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短,被大气削弱得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多;反之,则少。这是太阳辐射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主要原因。晴朗的天气,由于云层少且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阴雨的天气,由于云层厚且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弱。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反之,则弱。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