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8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中地理第2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章末检测新人教版必修3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章末检测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地区沙化面积近60万亩,并以每年3至5米的速度向外蔓延。结合下图,完成1~2题。 1.造成该区域土地沙化的主要原因是( ) ①围湖造田 ②水土流失 ③人口迁出 ④全球气候变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土地沙化对当地环境带来的影响有( ) ①湿地减少 ②降水减少 ③生物多样性减少 ④湖泊蓄洪能力增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第1题,由于人们在鄱阳湖地区围湖造田,使湖泊面积减少;周围植被被砍伐,导致水土流失严重,表层土壤流失,造成土地沙化。第2题,湖泊旁边土地沙化,会导致湿地、湖泊淤积加剧,湿地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湖泊蓄洪能力降低。鄱阳湖流域降水主要是夏季风带来的降水,土地沙化对降水的影响很轻微。 答案 1.A 2.C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荒漠化状况图”。读图回答3~4题。 15 3.图示区域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有( ) ①过度放牧 ②环境污染加剧 ③地处西北内陆,降水稀少 ④过度农垦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4.下列对图中荒漠化扩展及治理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华北大部分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B.荒漠化正向东、向北推进 C.土地荒漠化的扩展与冬季风有关 D.在绿洲内部采取封沙育草等工程措施进行治理 解析 第3题,内蒙古高原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放牧,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地区交界处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是过度农垦。第4题,图中荒漠化推进的方向是由西北向东南,因此与冬季西北风有关。封沙育草是针对绿洲边缘地带的荒漠化所采取的生物工程措施。 答案 3.D 4.C 5.下图是我国四个限制开发的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关于其生态建设主要方向,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封沙育草,涵养水源,保护野生动物 B.②控制开发强度,改善湿地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 C.③大力植树造林,提高草场载畜量 D.④禁止过度开垦、过度樵采和超载过牧,退牧还草 解析 根据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可知①是林区,③是草地,④是黄土高原,则其生态建设主要方向分别为保护森林、保护草场、防治水土流失。② 15 地湿地破坏严重,应控制开发强度,改善湿地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 答案 B 地理兴趣小组对某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的调查。据此回答6~8题。 6.在调查之前,该组同学需要优先收集调查区的地形图和( ) A.气温分布图 B.降水量分布图 C.工业分布图 D.旅游景点分布图 7.流域产沙量(一定时间内流域内产出的泥沙总量)是水土流失调查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同学们提出了四种获得流域年产沙量的方法,可行的是( ) A.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累加 B.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平均 C.在流域源头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 D.在流域出口处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 8.下图中是几位同学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坡度与单位面积产沙量关系曲线图,其中符合水土流失一般规律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第6题,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坡度较大)、降雨(降水集中多暴雨)、土壤(疏松物质组成)、植被(差)四个方面,因此需收集水土流失调查区的地形图、降水量分布图、植被分布图等。第7题,题意指出“流域产沙量是一定时间内流域内产出的泥沙总量”,A、B选项只强调时间,没涉及流域的范围,故排除;在流域源头收集不到流域内的总沙量,故C错、D对。第8题,在一定坡度范围内,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的流速越快,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单位面积产沙量就越大,故排除②和④曲线;当坡度达到一定程度(25°~40°),单位面积产沙量不再有明显增加,而是保持一定水平,故①正确、③错误。 答案 6.B 7.D 8.A 15 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由于人口压力,超载放牧,导致草场以每年2%的速度退化,生态环境急剧恶化。1992~1996年,科研人员在科尔沁草场进行了放牧实验,主要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场的影响,草原的合理利用与保护。读图,完成9~10题。 9.有关图示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反映的土地问题是草场退化 B.土地利用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的变化 C.土地利用不当的后果是草原产草量减少、草质变劣 D.草地退化会导致沙化面积扩大 10.针对上述土地利用问题,科尔沁地区恢复生态环境的正确措施有 ( ) ①控制人口 ②发展经济、消除贫困 ③发展单一放牧,规定只放牧一个畜种 ④实行轮牧,严禁过度放牧 ⑤建设饲草料基地,改舍饲养畜为游牧 ⑥依法加强草原保护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⑥ 解析 第9题,草地退化、土地沙化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增加、过度放牧等人为因素。第10题,要恢复草场生态,应控制人口,发展经济,实行轮牧,发展人工草场,保护草原。 答案 9.B 10.D 我国某地区的植被多呈斑块分布的特征。在自然降水条件下,该地区结皮斑块产生的径流、侵蚀产物、有机质、氮及溶解养分均大量被位于下坡向的灌丛斑块截获。下图为该地区植被呈斑块状分布的山坡。读图,完成11~12题。 15 11.a处植被的作用主要是( ) A.增加湿度和径流 B.减小风速和沙尘 C.阻止冰川和固沙 D.拦截径流和泥沙 12.从植被分布的格局看,该地区最可能位于( ) A.荒漠地区 B.沿海地区 C.湿润地区 D.半湿润地区 解析 第11题,a处植被的作用主要是保护坡地,减缓径流流速,拦截径流和泥沙;有植被阻挡,径流不会增加;图示内容没有减小风速和沙尘、阻止冰川和固沙的内容信息。第12题,从植被分布的格局看,该地区植被以灌丛为主,说明是在干旱区,最可能位于荒漠地区;沿海地区是湿润地区,植被以高大乔木为主。 答案 11.D 12.A 下图为西南某地将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后的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13~14题。 13.与原始生态林相比,橡胶林( ) ①蒸发量增多 ②下渗量减少 ③径流量减少 ④气候更加湿润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4.由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可能带来的影响有( ) ①涵养水源能力变强 ②土壤肥力下降 ③生物多样性减少 ④自然灾害减少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 第1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与原始生态林相比,橡胶林降水量减少 15 ,蒸发量增多,地表径流量增多,因而下渗量减少,气候变干。第14题,对比两图可知,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后,生物多样性减少;下渗量的减少意味着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地表径流量和蒸发量的增加意味着旱涝灾害的增加,水土流失加重,土壤肥力会下降。 答案 13.A 14.C 红树林是一种特有的常绿灌木和小乔木群落,一般分布于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的潮间带中。读非洲红树林分布图,回答15~16题。 15.红树林在南回归线的大陆西岸缺失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光照 C.距海远近 D.洋流 16.下列不属于红树林生态效益的是( ) A.固岸护堤 B.调蓄洪水 C.防风消浪 D.净化海水 解析 第15题,由图可知,南回归线大陆东西两岸,纬度、距海远近没有差异,不是红树林缺失的原因,A、C错;图中大陆东岸没有形成季风气候,两岸都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光照差异不大,B错;东岸是暖流、西岸是寒流,差异明显,故主要因素是洋流,选D。第16题,红树林位于沿海的潮间带,能够保护海岸减少海水侵蚀,有固岸护堤的效益;调蓄洪水是陆地上水库的功能,红树林在沿海,不能调蓄陆地上的洪水;红树林可以防风消浪,能净化海水中的一些有害物质;故选B。 答案 15.D 16.B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其水源主要靠布哈河来补充。湖区盛行西北风,最大风力达9~10级。过去,湖区周围地区土地荒漠化不断加剧,位于布哈河口的鸟岛在20世纪70年代末由湖中孤岛变成半岛。据此完成17~19题。 15 17.20世纪70年代末鸟岛由湖中孤岛变成半岛的主要原因是( ) A.湖区西部地壳断裂上升 B.入湖水量减少,湖水水位下降 C.风力堆积作用强烈 D.引湖水灌溉耗水量大 18.湖区东岸N地沙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堆积 B.风化作用 C.风力堆积 D.湖水堆积 19.在湖泊①②③④四处中,最适宜淡水鱼生长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第17题,流域内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注入湖泊的河水大量被截留,使入湖水量减少,湖水水位下降,因而使鸟岛由湖中孤岛变成半岛。第18题,由于湖区盛行西北风,西北风将湖泊东侧湖床的沙粒向东南方向搬运,使N地形成了沙漠。第19题,青海湖的水源主要靠布哈河来补充,因而在布哈河的入湖口(④地)处,湖水的盐度最低,最适宜淡水鱼生长。 答案 17.B 18.C 19.D 鄱阳湖被称为“长江之肾”“鸟类天堂”。下图为近年来鄱阳湖枯水期水位时间统计情况,读图回答20~21题。 15 20.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水位低于12米天数呈持续上升趋势 B.水位低于12米天数最多的年份,也是水位低于10米天数最多的年份 C.丰水期总体呈现开始晚、结束早的趋势 D.枯水期总体呈现开始晚、结束早的趋势 21.若在鄱阳湖入长江口处建一座大闸,其作用主要是( ) A.提高发电能力 B.增加灌溉水源 C.改善航运条件 D.调节河湖水量 解析 第20题,从图中的数据可以得出,水位低于12米天数呈波动性变化;从水位低于12米和10米的天数来看,枯水期在增加,因此可以判断丰水期总体呈现开始晚、结束早的趋势,本题选择C项。第21题,注意题干是在鄱阳湖入长江口处建一座大闸,主要应是调节河湖水量。平原地区落差小,不是为了提高发电能力。通过调节水量,可以增加灌溉水源,改善航运条件,但前提首先是调节水量,因此本题选择D项。 答案 20.C 21.D 下图是“我国‘十二五’中规划的生态功能区(以保护林草、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等为主的区域)分布图”。读图回答22~23题。 22.对下列各组生态功能区自然环境共同特点的描述,符合实际的是( ) A.ab—草原广布、温差大 B.bf—地表崎岖、降水少 C.ce—光照充足、风沙小 D.dg—气候湿润、林地多 23.下列生态功能区中,规划目的以保护湿地、涵养水源为主的是( ) 15 A.c B.d C.e D.f 解析 第22题,由图可知,a生态功能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其气候的大陆性强,温差大,降水少,草原较少;b生态功能区位于河西走廊,地表并不崎岖;f生态功能区位于东部季风区,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并不少;ce生态功能区的晴天多,光照充足,但c地区多风沙;d生态功能区位于东北北部山区,g生态功能区位于东南丘陵地区,两地区气候都较湿润,且都是我国森林的主要分布区。第23题,根据图中的相对位置可知,e生态功能区位于青藏高原上长江、黄河的发源地,该地区地势高,蒸发、下渗量较小,地表多湿地,将此地规划为生态功能区,其主要目的是保护湿地、涵养水源。 答案 22.D 23.C 读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24~25题。 24.图中反映我国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森林破坏 B.生物多样性减少 C.草地退化 D.土壤侵蚀 25.甲、乙两区域生态问题相同,其中危害较为严重的是甲,其理由不包括( ) A.地形起伏大,土层薄 B.处于各种地理要素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 C.河流下游城市密集,经济发达 D.土地生产能力高 解析 第24题,结合图例,根据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分布范围和广度,可以看出该图反映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壤侵蚀。第25题,甲为东南丘陵地区,这里地形起伏大,土层薄;河流下游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土地生产能力高。处于各种地理要素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是对黄土高原特征的描述。 答案 24.D 25.B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15 2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 荒漠化是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主要表现为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红色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等。其中,“石质荒漠化”主要是指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区的土地退化现象;“红色荒漠化”主要是指在我国南方低山丘陵红壤分布区的土地荒漠化现象。下图是我国土地荒漠化地区分布示意图。 (1)说出甲、乙两地土地荒漠化相同的自然原因。 (2)指出造成甲、丙两地土地荒漠化外力作用的差异。 (3)说明乙地荒漠化带来的环境影响。 (4)简述甲、乙、丙三地土地荒漠化治理的相同措施。 解析 第(1)题,甲、乙两地土地荒漠化的形成都与地形、气候、土壤条件有关。第(2)题,甲地地处我国南方地区,降水多,流水作用强;丙地地处我国西北内陆,降水少,风力作用强。第(3)题,乙地红色荒漠化的形成过程中,土壤被侵蚀,土壤肥力下降;泥沙在下游河流淤积,洪涝灾害增加。第(4)题,可从控制人口、调整农业结构、加强生态建设、解决生活能源问题等方面进行考虑。 答案 (1)多山地丘陵,地形起伏较大(坡度大);降水集中,多暴雨;土层浅薄。 (2)甲地:流水侵蚀作用。丙地:风力侵蚀和堆积作用。 (3)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肥力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加,泥沙淤积加重,洪涝威胁加大;生态环境恶化。(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4)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利用土地;植树种草,恢复植被;发展农业技术;因地制宜地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7.喀斯特与黄土、沙漠、高寒并列为我国的四大生态环境脆弱区。由于喀斯特环境本身的脆弱性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得喀斯特环境日益恶化,而石漠化景观是其最直接的 15 标志。下列是贵州清镇王家寨小流域石漠化材料。分析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不同坡度石漠化景观分布统计图。 材料二 不同坡向石漠化景观分布统计图。 材料三 石漠化地区恶性循环示意图。 (1)我国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潜在石漠化一般出现在地形坡度 以上地区。然而,实际上无石漠化现象最可能出现在坡度 以下地区;严重石漠化出现的坡度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为严重的石漠化出现在什么方向的山坡上,为什么? (4)请指出该小流域石漠化严重的人为原因,并提出治理措施。 解析 第(1)题,我国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地区,我国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广西等地为我国喀斯特石漠化主要分布地区。第(2)题,读材料一可知潜在石漠化一般出现在地形坡度35°以上地区;无石漠化现象最可能出现在坡度10°以下地区;严重石漠化出现的坡度范围是10°~30°。第(3)题,读材料二可知,石漠化在南坡最为严重;主要原因是南坡是迎风坡、向阳坡,气温较高、多雨,水热 15 较充足,一旦森林遭受破坏,石灰岩容易受到雨水的溶蚀、冲刷等侵蚀作用,地表水土流失严重,岩石裸露,形成石漠化现象。第(4)题,读材料三可知该小流域石漠化严重的人为原因主要是人口压力大,人均耕地面积小,粮食需求大,毁林开荒,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生产力下降,粮食生产不足等。合理化建议主要考虑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退耕还林,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等。 答案 (1)我国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广西等地 (2)35° 10° 10°~30° (3)南坡:南坡是迎风坡、向阳坡;气温较高、多雨,水热较充足;一旦森林遭受破坏,石灰岩容易受到雨水的溶蚀、冲刷等侵蚀作用,地表水土流失严重,岩石裸露,形成石漠化现象。 (4)人为原因:人口压力大;人均耕地面积小;粮食需求大;毁林开荒;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生产力下降;粮食生产不足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恶性循环,逐步形成经济贫困地区。 合理化建议: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退耕还林;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等。 28.读下面两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根据下表左栏提供的素材,完成表格。 森林的功能 森林的环境作用 每天每公顷阔叶林可吸收1 000 kg CO2,放出703 kg O2 每年每公顷森林能滞留粉尘34 t 一片5万公顷 15 的森林所涵蓄的水量相当于一座容量为100万立方米的小水库 夏天,每天每公顷森林可以从地下汲取70~100 t的水化为水汽 (2)图甲中有一处明显错误,应如何改正? (3)用图乙解释森林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及其生态功效。若暴雨发生时,该河流域的森林早已砍伐,试在图中绘出可能出现的流量曲线及含沙量曲线。 答案 (1)自上而下:净化空气 吸烟滞尘 涵养水源 调节气候 (2)潜水位之上的地下径流箭头错误,改成向下的下渗箭头。 (3)①可以调节河流径流量:森林贮水使雨季洪峰减小,旱季地下水补给增加,枯水期的水量增加;②森林延长水的下渗时间,增加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及对地表的冲刷,使河流的含沙量较低。如下图: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黄土高原是世界主要的水土流失区。据中科院黄土高原综合考察队遥感调查计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面积约45万平方千米,其中土壤侵蚀强度大于1 000吨/平方千米的面积约29万平方千米。 材料二 下图为黄土高原局部地区示意图。图中黑色柱状部分代表不同省份土壤侵蚀强度大于500吨/平方千米的侵蚀面积。 (1)据图指出黄土高原土壤侵蚀面积的空间分布特征。 (2)分析山西省土壤侵蚀面积较大的自然原因。 15 (3)比较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在防治水土流失作用中的差异。 解析 第(1)题,描述土壤侵蚀面积的空间分布特征,首先需要明确图中各省区的地理位置和名称,然后根据图例判断数量差异,并将位置与数量特征结合,总结分布特征。第(2)题,分析土壤侵蚀的自然原因应考虑气候、地形、土壤等因素。第(3)题,比较具体措施的差异应考虑水土的运动特点,结合不同措施对水土运动的具体影响分析。 答案 (1)山西、陕西、甘肃土壤侵蚀面积大;而内蒙古、宁夏、河南土壤侵蚀面积小。 (2)山西黄土覆盖面积大,属于典型的黄土分布区,黄土土质疏松,遇水易流失;山西降水量较大且集中,多暴雨等。 (3)工程措施,如修建水库等,可短期、直接地防治水土流失;生物措施,如植树种草,可长期、间接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两者配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效益。 30.中国承诺到2020年,与2005年相比要增加森林面积4 000万公顷,增加森林蓄积量13亿立方米,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广泛赞誉,展现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风范。结合下面两幅漫画,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这两幅漫画反映了哪些问题? (2)在热带雨林地区,一旦森林被砍伐, 就不可避免地发生,这说明热带雨林地区受 (外力作用)非常严重。 (3)请你为森林保护献计献策。 解析 第(1)题,由两幅漫画可以看出,滥伐森林导致鸟类无处安家,破坏了生态平衡,甚至造成物种灭绝;人们砍伐森林,破坏了生态环境,必然带来严重的后果,威胁到人们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第(2)题,热带雨林地区降雨量大,森林一旦破坏就会受到严重的流水侵蚀,造成水土流失。第(3)题,森林的保护不仅要加强教育,健全法律法规,还要结合实际,制定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答案 (1)生态环境破坏,生物失去生存环境,导致生态失衡,甚至物种灭绝;滥伐森林,破坏生态环境,必将遭到自然界的惩罚,人们将自食恶果。 (2)水土流失 流水侵蚀 15 (3)①健全森林保护的法律法规;②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保护环境的意识;③加强森林的管理和保护,使之免受病虫害的侵袭;④结合森林破坏的具体原因,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15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