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8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地理】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 地理试题 -、单选题 英国诺福克郡夫妇简·阿彻与克里斯·卡廷1987年花了2万英镑在海边买下一套三居室房屋。房屋面朝大海、安静舒适,本应随房价上升趋势升值。但房产评估师近期对这处房屋评估后却告诉他们,受某种因素影响,这套房子面临被淹危险,目前仅值1英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材料中所提及的“某种因素”是指( ) A. 水土流失 B. 臭氧层破坏 C. 全球变暖 D. 酸雨危害 2. 你认为材料中房子被淹,目前仅值1英镑的主要原因是( ) A. 植被的破坏 B. 大气中氟氯烃的含量大大增加 C. 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D. 大量SO2等酸性气体的排放 【答案】1. C 2. C 【解析】 【1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该房子位于海边;受某种因素影响,该房子面临被淹的危险。据此推测,某种因素指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造成该房子被淹,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题详解】 从上题分析可知,该房子面临被淹危险的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而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C正确,ABD错误。故选C。 3.下列关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 A. 多使用清洁能源 B. 提高能源利用率 C. 加强国际合作 D. 全球大量削减工业生产 【答案】D 【解析】许多清洁能源不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如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等,因此多使用清洁能源,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A不符合题意。提高能源利用率,可以减少能源利用量,包括矿物能源利用量,因此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B不符合题意。加强国际合作,合理分工协作,推广减排技术,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C不符合题意。全球大量削减工业生产,会导致全球经济衰退,不能满足人们对工业品的需求,因此属于不现实的措施,D符合题意。 4.二氧化碳、甲烷、氟氯烃、-氧化二氮等气体都被称为温室气体,是因为它们( ) A. 吸收太阳辐射,使大气增温 B. 破坏臭氧层,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 C. 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气温升高 D. 通过光化学反应向大气中释放热能 【答案】C 【解析】温室气体主要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地面辐射的热量保存在大气中,使气温升高,C正确;大气的是地面的主要热源,故排除ABD。故选C。 读某地月平均气温和月平均降水量数据表,完成下面小题。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月平均 气温/℃ -7.3 -2.5 5.3 11.7 16.7 20.5 22.4 21.0 15.9 9.4 1.6 -5.7 月平均 降水量/mm 0.5 0.6 2.5 6.0 13.0 11.0 59.8 78.5 17.0 9.0 1.6 0.5 5. 表中数据反映了该地水资源具有的特点是( ) A. 空间分布不均 B. 季节分配不均 C. 蒸发微弱 D. 气候干旱 6. 为改善该地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应当( ) A. 禁止耗水产业的发展 B. 改进耕作和灌溉方式 C. 建造大型人工湖以改善小气候 D. 大量开采地下水以弥补地表水的不足 【答案】5. B 6. B 【解析】 【5题详解】 由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该地区7~8月降水较多,因水资源的多少主要受降水量的影响,所以该地水资源具有的特点是季节分配不均,故B正确,而无法判断空间分布不均,虽然该地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气候干旱,但不是水资源的特点,故ACD错。故选B。 【6题详解】 为改善该地水资源短缺的现状,禁止耗水产业的发展,太绝对了,不能完全禁止,故A错,改进耕作和灌溉方式,可以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水资源的浪费,故B正确,建造大型人工湖会使蒸发更为旺盛,但不会使水资源短缺状况得到改变,故C错,大量开采地下水容易导致地面下沉,故D错。故选B。 7.地质时期的气候特点是( ) A. 温暖期与寒冷期交替 B. 温暖期与冰期交替 C. 波动下降 D. 波动上升 【答案】B 【解析】地质时期气候变化是指距今一万年前的气候变化,以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为特点,时间尺度在10万年以上。间冰期气候相对较温暖,故总体表现为温暖期与冰期交替,出现冷暖干湿交替变化,B正确,ACD错误。故选B。 8.下表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自然灾害的统计表。从下表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 A. 灾害的强度减小了 B. 人类社会抵御灾害的能力降低了 C. 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增加了 D. 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减小了 【答案】C 【解析】由表中信息可知,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自然灾害数量增加,但死亡人数下降,说明人类社会抵御灾害的能力提高了,B错误;灾害损失越来越大,受影响人数越来越多,说明灾害的强度增强了,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增加了,C正确,AD错误。故选C。 9.从城市布局上看,哪个地区不易发育为城市( ) A. 河流的起点 B. 两河交汇处 C. 沿湖地区 D. 河口地区 【答案】A 【解析】两河交汇处、沿湖地区、河口地区河流水资源丰富,水运便利,故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BCD不合题意。而河流源头,由于水量较小,航运条件差,一般海拔较高,地形起伏较大,交通不便,故不利于城市形成和发展,A符合题意。故选A。 10.从世界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分布看,哪个地区城市分布较多( ) A. 高纬度内陆 B. 低纬度平原 C. 中纬度沿海 D. 中纬度内陆 【答案】C 【解析】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中纬度的沿海平原,这些地区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所以大城市较多,C正确。高纬气候严寒,低纬气候湿热,中纬度内陆气候干旱,不适合人类居住,ABD错误。故选C。 11.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带发育关联不大的自然因素是( ) A. 气候温暖湿润 B. 河网密集 C. 矿产资源丰富 D. 临江面海的地理位置 【答案】C 【解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的区位条件从位置,气候,地形,河流等方面分析。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河网密布;从地理位置看临江面海,但该地矿产资源贫乏。选择C项。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2. 若①是自然资源,②是能源,则③不可能是( ) A. 常规能源 B. 水资源 C. 矿物能源 D. 可再生能源 13. 若①是矿产资源,②是燃料,则③可能是( ) A. 煤、石油、天然气 B. 铁矿、水能、沼气 C. 地热、天然气、煤 D. 石油、水能、铁矿 【答案】12. B 13. A 【解析】 【12题详解】 从图上可以看出,③既是自然资源,又是能源资源,常规能源是煤炭、石油、天然气,符合条件,矿物能源、可再生能源属于自然资源又是能源,符合条件,水资源不是能源,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3题详解】 既是矿产资源,又是燃料的是石油、天然气、煤炭,A正确。铁矿不是燃料,地热也不是燃料,水能也不是燃料,BCD错误。故选A。 14.古诗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说,影响当初蜀道建设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 ) A. 地形条件 B. 气候条件 C. 经济条件 D. 社会因素 【答案】A 【解析】古诗曾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影响当初蜀道建设最主要的因素是地形条件,四川盆地周围高山环绕,地势起伏大,不易修建道路,A对。气候、经济、社会因素不是道路修建的主要困难,B、C、D错。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5. 该岛铁路形状为“环形”,说明其最主要的地形是( ) A. 平原 B. 山地 C. 高原 D. 盆地 16. 甲丙之间的铁路没按图中甲丙之间虚线修建,最可能的原因是( ) A. 虚线处是鞍部 B. 虚线处是河谷 C. 虚线处等高线稀疏 D. 虚线处等高线密集 【答案】15. B 16. D 【解析】 【15题详解】 根据经纬度位置和海陆轮廓可知是亚洲的日本,日本多山地和丘陵,且主要在日本的中部,故海岛的四周较为平坦,铁路主要在岛屿的四周,故主要受地形影响,B正确。故选B。 【16题详解】 交通线路的建设需要考虑坡度的陡缓,坡度陡,使交通运行增加危险性,要避开,D正确。等高线稀疏、河谷、鞍部等地形不是交通线避开的原因,ABC不对。故选D。 17.有关气候对城市区位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世界上大多数城市的分布与气温有关,与降水关系不大 B. 世界上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C. 气候条件恶劣的荒漠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高寒地区,没有大城市分布 D. 城市多集中在临海的边缘地带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分析,A、世界上大多数城市的分布不仅与气温有关,而且与降水有关。大多数城市的分布,既要求有适度的降水,又要求气温适中,A错误;B、就东西半球大城市的分布而言,东半球多于西半球。就南北半球城市的分布而言,北半球远多于南半球。就高、中、低纬度而言,世界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尤以中纬度最突出,B错误;C、气候条件恶劣的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地区、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则很少有城市分布,但并非完全没有城市分布。在-些干旱半干旱地区和气候高寒地区,也有大城市分布。如我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乌鲁木齐、包头均位于半干旱地区;兰州位于干旱地区;高寒地区的拉萨市等。世界上也有少数干旱地区发育着大城市,如沙特首都利雅德、秘鲁首都利马等,C错误;D、在中、低纬度沿海地区气候条件-般比内陆地区优越,人口又向沿海地区聚集,使世界城市多数集中在近海的边缘地带,D正确。故选D。 18. 关于我国自然资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水资源北方少、南方多 B. 耕地资源东部多、西部少 C. 有色金属资源南方多、北方少 D. 煤炭资源南方多、北方少 【答案】D 【解析】我国的水资源北方少、南方多,A正确。耕地资源东部多、西部少,B正确。有色金属资源南方多、北方少,C正确。 煤炭资源北方多、南方少,D错。故选D。 19.山区公路多呈“之”字形分布原因( ) A. 保护植被 B. 减缓坡度 C. 节约耕地 D. 缩短距离 【答案】B 【解析】山区地形起伏较大,交通建设的限制性因素比较多,山区公路多呈“之”字形,在相对高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延长公路长度,降低公路的平均坡度,因此山区公路多呈“之”字形分布原因是为了减缓坡度,B符合题意;山区公路多呈“之”字形,延长了公路长度,占用的土地更多,因此不是为了保护植被、节约耕地和缩短距离,排除A、C、D。故选B。 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0. 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 A. 河流 B. 聚落 C. 耕地 D. 地形 21. 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 ) A. 线路过长 B. 距城镇过远 C. 易受洪水威胁 D. 工程量过大 22. 50多年来,兰新铁路并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的分布,是因为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 ) A. 地形分布 B. 绿洲分布 C. 河流分布 D. 沙漠分布 【答案】20. D 21. B 22. B 【解析】 【20题详解】 根据铁路线修建的原则,在山区应尽量少穿越等高线。读图,图示铁路沿1000米等高线修建,主要是因为不穿越等高线,地势起伏较小,所以考虑的主导因素是地形,D对。图示天山地区河流短小,铁路线没有沿河修建,A错。线路没有经过主要城市,主导因素不是聚落,B错。该地区耕地主要分布在山麓地带的绿洲上,也是聚落主要分布区,C错。 【21题详解】 铁路修建的意义是加强区域间的联系,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图中铁路线与城市吐鲁番之间高差较大,距离远,不利于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所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距城镇过远,B对。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线路长短,不是主要影响因素,A错。该地区是干旱区,洪水灾害少,C错。沿等高线修建,工程量较小,D错。 【22题详解】 图示区位于干旱地区,城镇分布在水源较充足的山麓地带的绿洲上,绿洲上农业基础较好,适宜人类生存,B对。干旱区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是水源,铁路沿线如果没有水源,也不会形成城镇,所以兰新铁路并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的分布。地形、河流、沙漠分布对城镇分布有影响,但不是主导因素,A、C、D错。 考点:影响城镇分布的主导区位因素,交通线路布局的原则。 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下图示意渤海及附近区域年平均气温≤–4℃日数的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 图示甲、乙、丙、丁四海域中,海冰厚度最大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4. 下列城市附近海域,单位面积海冰资源最丰富的是( ) A. 葫芦岛 B. 秦皇岛 C. 大连 D. 烟台 【答案】23. B 24. A 【解析】 【23题详解】 气温越低,低温期持续时间越长,海冰越厚。图中四地年平均气温≤-4℃日数持续时间较长的是甲、乙两地,甲地位于渤海内部,海水深,海水体积巨大,乙地位于大陆附近,海水较浅,海水体积较小,易结冰且结冰期更长,故B正确。 【24题详解】 冰层厚度越大,单位面积海冰资源量越大。图中葫芦岛市纬度最高,气温最低,当地海冰厚度最大,故A正确。 为期3天的2016年布达佩斯水峰会11月30日落下帷暮。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官员和专家呼吁保护水资源不仅在于提高认识,还必须行动起来。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25. 下列关于不同国家或地区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的搭配,正确的是( ) A. 新加坡--降水少 B. 以色列--距海远 C. 新疆--人口、城市密集,用水量大 D. 长江三角洲--水污染严重 26. 以下行动有助于水资源保护的是( ) A. 大力开采地下水 B. 发展中国家推广海水淡化工程 C. 改进农业灌溉技术 D. 撒哈拉沙漠地区实施人工降雨 【答案】25. D 26. C 【解析】 【25题详解】 新加坡降水量大,但是由于国土面积小,且四面环海,地表径流少,所以淡水资源不足,加上人口数量的增加,经济快速发展,对水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使得水资源形势更加严峻,故A错误。以色列距海近,但是以色列临近沙漠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水资源严重不足,故B错误。新疆深居内陆,降水少,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致使水资源短缺,故C错误。长江三角洲虽然降水较多,但是经济发达,水污染严重,导致水质型缺水,故D正确。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 【26题详解】 大力开采地下水会加剧水资源消耗,不利于水资源保护,对于水资源应该适度开采,故A错误。海水淡化工程成本高,技术要求高,而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不发达,不适宜推广海水淡化,故B错误。改进农业灌溉技术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有助于水资源保护,故C正确。撒哈拉地区沙漠广布,大气中水汽含量少,不适宜人工降雨,故D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 下图为欧洲西部四国某年主要能源消费结构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7. 图中平均消耗每单位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8. 据图,可推知( ) A. 甲国常规能源丰富 B. 乙国水能蕴藏量大 C. 丙国地形以平原为主 D. 国际油价上涨对丁国影响很大 【答案】27. A 28. A 【解析】 【27题详解】 甲国主要能源为石油、煤炭和天然气,故平均消耗每单位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A正确。故选A。 【28题详解】 甲国主要能源为石油、煤炭和天然气,故常规能源丰富,A正确;乙国新能源中核电比重远大于水电,可推知乙国为水能贫乏国家,B错误;丙国水电比重最大,地势应有较大的落差,C错误;丁国石油在能源中的比重较低,受国际油价影响不大,D错误。故选A。 2017年4月11日,意大利埃特纳火山喷发。埃特纳火山是欧洲著名的火山,每隔几年便会大规模喷发-次。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29. 这次火山喷发按灾害的成因划分属于 灾害( ) A. 地质 B. 气象 C. 生物 D. 洪涝 30. 火山喷发的熔岩可导致大量冰川融化,形成洪涝灾害,这体现了自然灾害的 特征( ) A. 复杂性 B. 突发性 C. 群发性 D. 多因性 【答案】29. A 30. C 【解析】 【29题详解】 火山喷发按灾害的成因划分属于地质灾害,A正确。BCD错误。故选A。 【30题详解】 一种自然灾害诱发另一种自然灾害.体现了自然灾害的群发性特征,C正确;不能体现复杂性、突发性、多因性。故选C。 下图为洪泽湖水系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1. 下列关于图示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地区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B. 受洪泽湖调节作用最明显的是长江 C. 该地区地势低平,河网密布 D. 洪泽湖位于我国鲁西南地区 32. 洪泽湖流域洪涝灾害频繁,该湖流域易发生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是( ) A. 稻田广布,蓄水量大 B. 入湖水系较多,梅雨季节带来较大的水量 C. 湖水下泄入海通道过多 D. 雨季每年5月开始,10月结束,雨季长 33. 下列防洪措施属于非工程措施的是( ) A. 开辟分洪区 B. 疏浚河道 C. 提高森林覆盖率 D. 修筑堤坝 【答案】31. C 32. B 33. C 【解析】 【31题详解】 由图中河流流向可知,绝大多数河流自西北流向东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洪泽湖位于淮河的下游,对淮河洪水的调节作用最明显。洪泽湖位于江苏省,所在地区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故选C。 【32题详解】 洪泽湖位于江苏省,降水集中在6-7月,此时为江淮地区的梅雨季节,降水量大,且淮河流域支流众多,汇水量大,故洪泽湖流域易发生洪涝灾害,B对,D错。稻田广布,蓄水量大,有分洪的作用,并不是导致洪涝灾害的原因,A错。洪泽湖下泄入海通道过少,C错。故选B。 【33题详解】 开辟分洪区、疏浚河道、修筑堤坝均属于工程措施,ABD不合题意。提高森林覆盖率是生物措施,属于非工程措施,C符合题意。故选C。 在人类面临的各种资源危机中,淡水危机是其中之-。据预测,到2025年,全世界2/3的人口将生活在缺水状态中。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4. 目前,世界普遍感到用水紧张的主要原因是( ) ①环境污染严重,水质下降 ②全球气候变暖,极地冰川融化 ③人口急剧增长,工农业及生活用水增长过快 ④世界上的水资源总量不足 ⑤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③⑤ D. ②③⑤ 35. 水资源不足是制约我国北方经济发展的“瓶颈”,解决北方缺水的可行措施是( ) ①大面积人工降雨 ②跨流域调水 ③节约用水、合理用水、防治水污染 ④人工措施融化西北冰川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答案】34. C 35. B 【解析】 【34题详解】 全球各地经济发展迅速,环境污染严重,导致水质不断下降,会造成水质型缺水。故①正确。目前,人类主要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河流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极地冰川极少被直接利用,所以全球气候变暖、极地冰川融化短期不会导致用水紧张。故②错误。世界人口急剧增长,工农业生产及生活用水增长过快,导致水资源供不应求。故③正确。从世界范围看,水资源总量能够满足人类的需求。故④错误。但从自然分布看,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导致地区之间、季节之间数量差异较大,从而导致用水紧张,故⑤正确。综上,正确的是①③⑤,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 【35题详解】 解决北方缺水的可行措施主要从开源、节流方面分析。大面积人工降雨目前无法实现,故①错误。跨流域调水可以把南方地区多余的水资源调往缺水的北方地区,缓解北方缺水状况。这属于开源方面的措施,故②正确。节约用水、合理用水、防治水污染,属于节流方面的有力措施,故③正确。人工措施融化西北冰川,短期内会增加淡水数量,但会减少冰川数量,最终使得该地区更加干旱,故④错误。综上,正确的是②③,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 二、材料分析题 3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德国气象局2011年7月26日在柏林发布报告称,根据目前的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到2050年,全球夏季将更干燥,冬季将更潮湿多雨,极端天气现象更多。随着全球气候继续变暖,预计到2100年,德国的气温将比目前升高2℃~4℃。 材料二 下图示意全球气候变暖对世界各地的影响。 (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2)简要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对全球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3)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提倡“低碳经济”,请简要分析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意义及可采取的措施。 【答案】(1)自然原因:太阳的异常活动等。人为原因:燃烧煤炭、石油等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人类过度砍伐森林,使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降低等。 (2)有利影响:全球气候变暖使高纬度地区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有可能提高农作物产量。不利影响:全球变暖使不少低纬度地区蒸发量增加,从而加重干旱程度,农作物产量下降。 (3)重要意义:①有利于节约资源;②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③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④有利于延缓全球气候变暖等。可采取的措施:①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核电建设;多使用清洁能源);②植树造林(防止森林火灾);③提高能源利用率;④提高公众的节能环保意识(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 【解析】考查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环境保护措施。 (1)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可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自然原因方面主要是太阳活动异常引起。人为原因方面主要是人类燃烧化石燃料,破坏森林等往环境中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引起。 (2)全球气候变暖对不同地区农业生产影响不同,如高纬地区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有可能提高农作物产量;低纬地区蒸发量增加,干旱程度加重,农作物产量下降。 (3)发展“低碳经济”即减少往环境中排放温室气体,故其减少化石燃料使用,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高耗能产业比重,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有利于保护环境,有利于延缓全球气候变暖。可采取的措施主要针对产生的原因进行,如在能源消费交媾方面,能源利用率方面,生产和生活方面等,主要包括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减少浪费、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 三、综合读图题 37.读我国部分地区涝灾分布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读图说明我国涝灾的分布规律。 (2)图中A地区为多涝区,试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 【答案】(1)由东向西减少,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 (2)原因: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上游植被破坏,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中下游围湖造田,对河流流量调节能力下降;城镇工程建设,占用湿地等。 措施:恢复植被;退田还湖;建设水库、堤坝等水利工程措施;合理使用土地等。 【解析】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能抓住题干的基本信息,结合影响自然灾害的因素分析即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1)根据图表信息可获得我国涝灾的分布规律。从多涝区到少涝区,呈现自东向西减少的趋势,多涝区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地区。 (2)自然原因方面,可以从流域的地形、植被、泥沙等方面分析;人为原因方面,上游植被遭破坏;中下游围湖造田;城镇建设占用湿地等。解决措施应该从原因入手,可以从植树种草、工程措施等方面说明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