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地理(人教版)大一轮复习学案:3-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地理(人教版)大一轮复习学案:3-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学习目标定位 知识体系预览 ‎1.识记: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大气水平运动。‎ ‎3.应用:等压面图和等压线图的判读。‎ 考点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 ‎[核 心 知 识 再 现]‎ ‎1.两个来源 ‎(1)大气最根本的能量来源:A太阳辐射。‎ ‎(2)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B地面辐射。‎ ‎2.两大过程 ‎(1)地面的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大气的增温: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3.两大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表现形式:a选择性吸收、散射和b反射。‎ 吸收作用 ‎①平流层臭氧吸收紫外线 ‎②对流层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反射作用 云层和较大颗粒尘埃,无选择性反射 散射作用 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天空呈蔚蓝或白色(可对比月球)‎ ‎②削弱强度:对流层大气基本上不能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具体图解如下:‎ ‎ 为什么“高处不胜寒”?‎ 提示 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量来源于地面辐射,海拔越低,距离地面越近,获得的地面辐射越多,气温越高,海拔越高,距离地面越远,获得的地面辐射越少,气温越低。‎ ‎[高 分 素 养 提 升]‎ ‎(2017·福建八县联考)读图,回答下题。‎ 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晴朗天气,a大部分为大气反射 B.湖泊湿地,b能和缓地加热大气 C.CO2增多,c较少补偿地面失热 D.冰雪地面,a→b的转化率增加 解析 本题考查大气的热力作用。晴朗天气,大气反射弱;湖泊湿地,比热大,对大气的加热作用慢;CO2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较多补偿地面热量;冰雪地面,地面的反射增加,地面吸收热量减少,地面辐射减少,a→b的转化率减小。‎ 答案 B 大气保温作用与削弱作用的实际应用 ‎1.大气保温作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1)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带来全球气温升高。‎ →→→→ ‎(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②深秋农民利用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 ‎③华北地区早春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 ‎④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2.利用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1)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区)‎ →→→ ‎(2)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 ‎(3)湿润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 ‎3.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真 题 考 向 探 究]‎ 考向一 火山灰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1.(2015·广东文综,2)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  )‎ A.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 C.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 D.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 解析 本题考查火山灰对太阳辐射的影响。火山爆发后,会有大量的火山灰物质进入大气层,这些物质能反射太阳短波辐射,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从而使地表温度下降。‎ 答案 D 考向二 大雾形成的原因 ‎2.(2015·四川文综,3~4)雾是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下图为“中国年平均雾日空间分布图”。据材料回答(1)~(2)题。‎ ‎(1)下列地区中,年平均雾日最少的是(  )‎ A.福建沿海 B.黄海沿岸 C.准噶尔盆地 D.柴达木盆地 ‎(2)与四川盆地内秋、冬季节多雾直接相关的是(  )‎ A.秦岭阻挡冷空气南下 B.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 C.受暖湿的东南季风影响显著 D.晴朗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强 解析 第(1)题,根据图例读出柴达木盆地年平均雾日最少。故选D。第(2)题,雾的形成条件主要有降温、增湿和凝结核,主要类型有辐射雾、平流雾等。与四川盆地内秋、冬季节多雾直接相关的是晴朗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强。故选D。‎ 答案 (1)D (2)D 考向三 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3.(经典高考题)随着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多。充分利用太阳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工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增多,是如何加强大气“温室效应”的?‎ 利用“温室效应”原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采用大棚技术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 ‎(2)参考图,分别说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光、热、水条件的有利影响。‎ 答案 (1)更多地吸收了地面长波辐射,提高了大气温度;增强了大气逆辐射,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 ‎(2)使冬季的太阳光照得以充分利用;提高了大棚内的温度,使作物在冬季也可种植(可以减轻冻害,提高农业生产抗灾能力);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和土壤的水分。‎ 考点二 热力环流与等压面 ‎[核 心 知 识 再 现]‎ 突破热力环流的形成要抓住一个过程、两个方向、三个关系 ‎1.一个过程 ‎2.两个方向 垂直方向 与冷热差异有关,热上升,冷下沉 水平方向 与气压差异有关,从高压流向低压 ‎3.三个关系 ‎(1)温差关系:(如上图中甲、乙两地所示)。‎ ‎(2)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如上图中M、N处风向所示)。‎ ‎(3)等压面的凹凸关系:‎ ‎①受热地(乙地):低空下凹、高空上凸。‎ ‎②冷却地(甲地):低空上凸、高空下凹。‎ 特别提醒 要注意一些规律适用的前提。如“越接近地面气压越高”,这个规律一定要注意是在同一地点。“气温越高气压越低”,这个规律一定要注意是在只考虑热力因素的情况下才能成立。‎ ‎ 读上图,探究下列问题。‎ ‎(1)近地面冷热与气流垂直运动有何关系?‎ ‎(2)近地面与高空的气压高低有何关系?‎ ‎(3)近地面的气压高低与冷热有何关系?‎ ‎(4)气流的水平运动流向有何特点?‎ 提示 (1)近地面热,气流上升;近地面冷,气流下沉。‎ ‎(2)近地面气压总是大于高空的气压。‎ ‎(3)近地面热,形成低压;近地面冷,形成高压。‎ ‎(4)总是从高压指向低压。‎ ‎4.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 ‎(1)海陆风 ‎①成因分析——海陆热力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 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2)山谷风 ‎①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白天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升温快,气流上升,气压低,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 夜晚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降温快,气流下沉,气压高,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山风 ‎②影响与应用 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所以,山谷地区不宜布局有污染的工业。‎ ‎ 古诗云“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你能解释巴山为何多夜雨吗?‎ 提示 巴山地区谷地众多,夜间风从山坡吹向谷地,而山谷中气流则垂直上升,将水汽带上高空,受冷凝云致雨。‎ ‎(3)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①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 ‎②影响与应用 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于下沉距离之外。‎ ‎【温馨提示】 在海陆风、山谷风的复习中,要注意其风向的变化实质不在于白天还是晚上,而在于不同下垫面区域的温度对比关系。‎ ‎[高 分 素 养 提 升]‎ ‎1.(2017·山东实验中学期末)海子写过一首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现在影视剧中往往让女主角面朝大海,在海风吹拂下让头发向后飘逸以反映女主角的快乐心情。甲、乙两图分别是“北半球某滨海地区海陆环流图”和“气温变化特征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①、②、③、④四处气温最高的是(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2)为了完成材料中女主角头发向后飘逸的场景,应选择哪个时段完成拍摄(  )‎ A.16时至次日8时 B.8时至16时 C.18时至次日6时 D.6时至18时 解析 第(1)题,近地面大气高度越高气温越低,故①④处温度大于②③处。①大气下沉,推算出大气温度低,大气下沉形成高压,④处大气上升,原因为温度高,大气上升。故①温度低于④。故温度最高的是④处。第(2)题,女主角面朝大海,头发向后飘逸,因此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即近地面海洋气压高于陆地气压,说明海洋气流垂直下降,陆地气流垂直上升,陆地温度高于海洋温度,结合乙图可知,适宜时段为8时到16时之间。‎ 答案 (1)D (2)B ‎2.读“北半球某地的气压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判断甲、乙、丙、丁四地气压的大小关系;并在图中用箭头标出环流模式。‎ ‎(2)甲、乙两地中气温较高的是________地,其对应的天气状况常为________天气,气温日较差较大的是________地。‎ ‎(3)图中甲、乙两地之间的风向是________;假若图示环流为城市热岛环流,则表示郊区的是________地。‎ ‎(4)在图中画出高空的等压面弯曲状况。‎ 解析 该题以北半球某地的气压分布图为背景,综合考查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解答本题可按如下思路进行:‎ 答案 (1)甲>乙>丙>丁。 画图略。(呈逆时针运动)‎ ‎(2)乙 阴雨 甲 (3)西南风 甲 ‎(4)略。(与近地面弯曲方向相反)‎ 等压面图的判读方法(常考的类图像之五)‎ ‎【判读关键】 温压关系是判读气流垂直运动和气压高低的依据,而风压关系是确定水平气流的关键。‎ ‎1.判断气压高低 依据及判读思路如下:‎ ‎(1)气压的垂直递减规律。由于对流层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如下图,在空气柱L1中,PA′>PA,PD>PD′;在L2中,PB>PB′,PC′>PC。‎ ‎(2)同一等压面上的各点气压相等。如上图中PD′=PC′、PA′=PB′。综上分析可知:PB>PA>PD>PC。‎ ‎2.判读等压面的凸凹 等压面凸向高处的为高压,凹向低处的为低压,可形象记忆为“高凸低凹”。另外,近地面与高空等压面凸起方向相反。‎ ‎3.判断下垫面的性质 ‎ (1)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夏季,等压面下凹者为陆地、上凸者为海洋(湖泊)。冬季,等压面下凹者为海洋(湖泊)、上凸者为陆地。‎ ‎(2)判断裸地与绿地:裸地类似陆地,绿地类似海洋。‎ ‎(3)判断城区与郊区:等压面下凹者为城区、上凸者为郊区。‎ ‎4.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 等压面下凹者,多阴雨天气,日较差较小,如上图中A地;‎ 等压面上凸者,多晴朗天气,日较差较大,如上图中B地。‎ ‎[真 题 考 向 探 究]‎ 考向一 据等压面判断风向 ‎1.(2014·山东文综,8)下图为甲地所在区域某时刻高空两个等压面P1和P2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甲、乙两地经度相同。完成下题。‎ 此时甲地近地面的风向为(  )‎ A.东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 解析 高空等压面分布是乙处高,甲处低,则可推知高空气流由乙流向甲,进一步推出近地面由甲流向乙,如图所示:甲乙两地经度相同,根据纬度可知近地面由甲流向乙是南风,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向右偏,南风偏转成西南风。B项正确。‎ 答案 B 考向二 城市热岛效应 ‎2.(2015·四川文综,7~8)下图为北半球某平原城市冬季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城市可能位于(  )‎ A.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 B.40°N附近大陆西岸 C.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 D.40°N附近大陆东岸 ‎(2)市中心与郊区的气温差异导致市中心(  )‎ A.降水的可能性较郊区大 B.降雪的可能性较郊区大 C.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至郊区 D.不易受郊区燃烧秸秆烟雾的影响 解析 第(1)题,由图读出该城市冬季平均气温在0℃以下,40°N附近大陆东岸为温带季风或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与其比较吻合。而40°N附近大陆西岸主要为地中海气候或温带海洋性气候,回归线附近为热带、亚热带气候,冬季均温大于0℃,因此排除A、B、C选项。故选D。第(2)题,市中心气温比郊区高,形成近地面大气由郊区流向市中心、市中心气流上升的典型城市热岛效应,因此导致市中心降水的可能性比郊区大,而郊区温度更低则更易形成降雪。故选A。‎ 答案 (1)D (2)A ‎【借题发挥】 城市“五岛”效应 受热力环流影响,城市气候往往具有“五岛”效应:‎ 热岛——市区气温经常比郊区高;‎ 混浊岛——市区污染物比郊区多,能见度低;‎ 干岛——白天市区近地面的水汽压小于郊区;‎ 湿岛——夜晚市区近地面的水汽压高于郊区;‎ 雨岛——城市热岛环流所产生的局地气流辐合上升,有利于对流雨的形成。‎ 考向三 结合降水量日变化考查热力环流 ‎(2013·浙江文综,7)拉萨河流域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拉萨位于宽阔的拉萨河谷地北侧。下图为拉萨7月降水量日平均变化图。完成第3题。‎ ‎3.有关拉萨7月降水日变化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夜晚地面降温迅速,近地面水汽易凝结成雨 B.夜晚近地面形成逆温层,水汽易凝结成雨 C.白天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 D.白天升温迅速,盛行上升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 解析 根据图中降水量的特征可以判断白天降水量小,夜间降水量大。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山谷地带白天吹谷风,山谷两侧气流上升,谷地中央气流下沉(夏季白天拉萨河相对陆地气温较低,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夜间吹山风,谷地中央气流上升,(夜间拉萨河相对陆地气温较高,盛行上升气流)水汽容易凝结成雨。‎ 答案 C 考点三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核 心 知 识 再 现]‎ ‎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即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该力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 ‎2.高空中的风和近地面的风比较 类型 受 力 风 向 图示(北半球)‎ 高空中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 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 摩擦力大小对风向和等压线夹角有何影响?‎ 提示 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夹角越大。‎ ‎ 随着海拔的升高,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如何变化?‎ 提示 随着海拔的升高,风向与等压线夹角越来越小。‎ ‎[高 分 素 养 提 升]‎ 下图示意某一等高面。P1、P2为等压线,P1、P2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读图回答(1)~(2)题。‎ ‎(1)若图示为北半球,P1>P2,则O点风向为(  )‎ A.④或⑤ B.③或④ C.⑥或⑦ D.⑤或⑥‎ ‎(2)若图示为高空等高面,P1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