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8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2019版高中地理3年高考2年模拟:读图攻略5-地质剖面图的判读学案Word版含答案(1)
5.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典图探究 典图展示 自主探究 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判断图示先后经历的主要地质作用。 试答:(水平运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活动 (2)写出图示中岩层由老到新的排列顺序。 试答:沉积岩Ⅱ 沉积岩Ⅰ 花岗岩 (3)甲处岩层形态 ,其岩层中心 ,两翼 ,其地质构造为 。 (4)如果该区地下富含石油资源,从甲对应地面向下打井是否可行?为什么? 试答:可行。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从甲处地面向下打井可以钻探到油气资源 类图指导 地质剖面图是对某一地质构造所作的垂直剖面图,包括地质地貌示意图、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褶皱和断层构造示意图等。判断内容主要是根据地质剖面图判读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背斜和向斜的形态特征、地层形态和发展演变等,或分析并判断该地区的岩石类型及其矿产分布状况等。下面结合不同剖面图,对其判断技巧说明如下: 图1 地质地貌示意图 图2 地貌景观 图3 褶皱和断层构造示意图 地质剖面图既可以体现静态的结构特征,也可以反映动态的演变过程。正确判读的关键是明确各种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 (1)根据地层层序规律确定。一般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如图1中Ⅲ岩层位置靠下,岩层较老;Ⅰ岩层位置靠上,岩层较新。 (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3)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如图1中Ⅳ岩层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Ⅲ岩层和Ⅱ岩层。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变质作用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与其相邻的岩浆岩。 2.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 (1)看岩层是否连续,褶皱由连续的褶曲组成。如图3中的乙、丙为由连续的褶曲组成的褶皱。 (2)看岩层的形态和地貌形态:岩层向上拱起一般为背斜,未侵蚀前常形成山岭(如图3中乙);岩层向下弯曲一般为向斜,未侵蚀前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如图3中丙)。 (3)看岩层的新老关系:“核老翼新”为背斜,“核新翼老”为向斜,这是判断背斜与向斜最可靠的依据。 (4)看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即岩块是否有相对上升或下降运动,如图1中A处、图3中甲处均为断层。若只有破裂而无位移,只能称为断裂而不能称为断层。 3.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方法 (1)褶皱、断层的存在说明该地经历了地壳的水平(或垂直)运动。如图1中的断层,岩层未发生弯曲,说明该地经历了地壳的垂直运动;图2中的褶皱、图3中的褶皱和断层,都说明该地经历了地壳的水平挤压作用。 (2)有沉积岩层或沉积物说明该地经历了沉积作用且沉积时地势低洼,也可能伴随着下降运动。如图1中左侧岩层Ⅰ的存在、图3中丙处的上覆岩层都说明该地经历了沉积作用。 (3)若某个年代的岩层缺失,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有接受沉积,或者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下沉形成了沉积岩,后来该地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 应用体验 读我国江南地区某河谷剖面图,完成下面三题。 1.图示地貌为( ) A.背斜山 B.向斜谷 C.背斜谷 D.向斜山 2.甲、乙两处对应的位置正确的是( ) 3.图中①②③④地层中( ) A.①处地层受变质作用影响明显 B.②处地层年龄最老 C.③处地层断裂下陷 D.④处地层因地壳运动而弯曲 解答示例: 1—3.C A B 图表信息全获取: 读下图,回答下面两题。 4.甲地为峰林,同类景观多出现在( ) ①苏 ②湘 ③滇 ④新 ⑤桂 ⑥内蒙古 A.①② B.③④ C.③⑤ D.⑤⑥ 5.图中( ) A.甲处侵蚀作用最强烈 B.乙处由内力作用形成 C.丙处易发生滑坡现象 D.丁处是典型的背斜山 答案精解精析 典图探究 (1)地壳运动(水平运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活动 (2)沉积岩Ⅱ 沉积岩Ⅰ 花岗岩 (3)向上拱起 老 新 背斜 (4)可行。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从甲处地面向下打井可以钻探到油气资源 应用体验 4.C 本题考查喀斯特地貌在我国的分布。峰林为石灰岩,属喀斯特地貌。我国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包括云南、贵州和广西),故C项正确。 5.C 本题通过地质剖面图考查地质作用。图中甲处为峰林山顶,受侵蚀作用最强烈的应该是峰林区的谷地;图中乙处为谷地,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丙处岩层界面与坡面一致,且为背斜山,岩石破碎、疏松,因此岩块易整体下滑形成滑坡;丁处为向斜山。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