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8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地理】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5月)试题(解析版)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 第一次月考地理(5月)试题 一、选择题(25×2=50分) 秋季,由于气温下降和昼长变短,叶片中叶绿素下降,类胡萝卜素和花青素显现出来。这是落叶阔叶林变红的原因。下图为我国红叶常年最佳观赏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影响树叶变红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B. 同纬度地区,最佳观赏期相同 C. 新疆红叶常年最佳观赏期晚于北京 D. 东部地区,由北向南最佳观赏期变晚 2. 我国东部地区,红叶常年最佳观赏期不同,反映 A. 经度地带性规律 B. 纬度地带性规律 C. 垂直地带性规律 D. 非地带性现象 【答案】1. D 2. B 【解析】 【1题详解】 由题干可知,影响树叶变红的主要因素是气温,而不是水分,A错误。读图可知,同纬度地区,最佳观赏期不一定相同,B错误。读图可知,新疆红叶常年最佳观赏期早于北京,C错误。读图可知,东部地区,由北向南最佳观赏期由9月逐渐变为12月,逐渐变晚,D正确。 【2题详解】 我国东部地区,红叶常年最佳观赏期不同,其规律为随着气温由北向南逐渐升高,最佳观赏期变晚,反映了纬度地带性规律。故选B。 青海湖处于我国东部季风区、西北部干旱区和西南部高寒区交汇地带,并具有其自身的湖泊效应,区域内西北季风盛行,湖风与陆风交替出现。青海湖周边地区分布有大量沙丘,其中湖区东岸沙岛附近最为集中(如下左图,黑色区域为水域),西岸布哈河河口三角洲也有分布(如下右图),近年来这些沙丘面积有扩大趋势。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3. 关于青海湖东岸沙丘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沙丘的沙源来自河湖沉积物 B. 沙丘的形成与流水堆积作用有关 C. 沙丘东坡缓西坡陡 D. 沙丘向湖心移动 4. 据图推测,影响青海湖西岸沙丘形成的因素有 ①西北风 ②湖陆风 ③地壳隆起 ④河流 ⑤地形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②④⑤ D. ①④⑤ 5. 推测近年来青海湖边沙丘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人为原因 A. 气候干旱 B. 过度放牧 C. 过度开垦 D. 水资源利用不当 【答案】3. A 4. C 5.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青海湖的气候、河流对沙丘的形成的影响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3题详解】 根据材料,青海湖区域内西北季风盛行,湖风与陆风交替出现,青海湖东岸沙丘的沙源来自河湖沉积物,A正确。湖泊东部没有河流注入,沙丘的形成与流水堆积作用无关,B错误。区域内西北季风盛行,西坡是迎风坡,坡度缓,沙丘东坡是背风坡,坡度陡,C错误。沙丘向湖岸移动,D错误。故选A。 【4题详解】 据图推测,图示西岸沙丘的西北部有黑山阻挡西北风,西北风不是影响青海湖西岸沙丘形成的因素,①错。西岸西岸有布哈河河口三角洲,地形平坦,利于河流泥沙沉积,⑤对。湖陆风中湖风吹向陆地,将湖泊中泥沙吹上岸边堆积形成,②有关。地壳隆起影响整体区域,不仅影响西岸,③错。河流携带泥沙沉积,是主要沙源,④对。C对,A、B、D错。故选C。 【5题详解】 青海省是我国四大牧区之一,主要人类活动是利用草场资源放牧。区域生态环境脆弱,近年来青海湖边沙丘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人为原因过度放牧,B对。气候干旱不是近年来的特点,A错。高原上以牧业为主,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问题不严重,C、D错。故选B。 隧道平导是指与隧道平行的导洞,是为隧道施工而增设的工作面,与正洞有通道相连,施工超前于正洞(左图)。云南大(理)瑞(丽)铁路大柱山隧道全长14.5公里(右图)。经过11年的艰难施工,大柱山隧道平导于2019年6月26日顺利贯通,为整条隧道2020年全面贯通奠定了坚实基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对大柱山隧道施工面临的困难描述正确的是 A. 隧道起伏大 B. 穿越断裂带,地质状况复杂 C. 沿途多冻土 D. 花岗岩广布,掘进速度缓慢, 7. 关于隧道平导施工超前于正洞的原因,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为正洞开挖提供地质情况参考 B. 正洞施工遇险时,提供救援和逃生通道 C. 为正洞施工物资提供运输通道 D. 作为备用洞,正洞施工遇阻时改做正洞 8. 隧道建成后,隧道平导应 A. 进行填埋,减小正洞坍塌风险 B. 继续保留,用做应急避险、线路维护 C. 进行填埋,减少正洞渗水可能 D. 继续保留,建成特色宾馆、旅游景点 【答案】6. B 7. D 8. B 【解析】 本题组以隧道修建方式为背景,设置三道试题,考查学生利用题中信息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6题详解】 图中显示,大柱山隧道位于横断山地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横断山地区位于板块挤压碰撞地带,多断裂带,地质条件复杂,增加了隧道施工的难度,B正确。为了火车能够平稳行驶,隧道起伏不大,A错误。图中显示,大柱山隧道所在地区纬度较低,气温较高,且隧道离地表较深,沿途冻土不多,C错误。花岗岩坚硬对隧道施工造成的难度有限,且当地多石灰岩分布,D错误。所以选B。 【7题详解】 通过对隧道平导的挖掘,可以了解当地的地质状况,为正洞开挖提供地质情况参考,A不符合题意。隧道施工具有高风险,常遇到塌方、透水等事故,因此正洞施工遇险时,隧道平导可以提供救援和逃生通道,B不符合题意。正洞施工所需要大量物资可以通过隧道平导运输进去,C不符合题意。隧道平导的建设要求相对较低,线路不同,不可能改做正洞,D符合题意。 【8题详解】 图中显示,隧道平导与正洞有一定距离,对正洞坍塌的风险影响小,且填埋成本较高,A不符合题意。隧道平导具有应急避险、线路维护的功能,所以应继续保留,B符合题意。图中显示,正洞建有专门的泄水洞,隧道平导对正洞渗水影响不大,C不符合题意。隧道平导设施比较简单,为了安全考虑,且噪声较大,不宜建成特色宾馆、旅游景点,D不符合题意。所以选B。 公元641年,造纸术随文成公主进藏传入藏区,但造纸术传入的前几年却在这雪域高原“水土不服”。经探索实践,造纸术与藏区的狼毒草(西藏广泛分布的草本植物,毒性较大)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藏纸工艺。狼毒纸传统的手工制作过程有11道工序:采料、泡洗、锤搗、去皮、撕料、煮料、捶打、打浆、浇造、日光晾干、掲纸,一道出错整张就会废掉.目前,狼毒纸是藏区重要经文抄写及印刷的主要用纸。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造纸术在雪域高原“水土不服”主要指 A. 造纸缺乏原料 B. 用纸需求量小 C. 造纸技术门槛高 D. 藏区文化迥异 10. 藏区重要经文抄写及印刷采用狼毒纸,是由于狼毒纸 A. 生产量大 B. 保存时间长 C. 生产工艺独特 D. 平整而美观 11. 雪拉村是一千多年前狼毒纸的发源地,这里的人曾经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这门手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放弃,主要是由于 A. 原料匮乏 B. 制作过程对人体的危害大 C. 制作工艺复杂,产量低 D. 现代工业造纸的冲击 【答案】9. A 10. B 11. D 【解析】 【9题详解】 由于华北地区与青藏高原自然条件差异很大,植被类型不同,原来在华北地区造纸用的植物,在雪域高原并没有,因此造纸缺乏原料,导致造纸术在雪域高原“水土不服”,选项A符合题意。材料信息显示,藏区需要大量抄写经文的纸张,因此用纸需求量小不是导致“水土不服”的原因,排除B。人工造纸技术难度不大,当时已经有成熟的造纸技术,造纸术已经传入青藏高原,排除C。藏区文化并不抵制造纸术,因此藏区文化迥异并不是导致造纸术在雪域高原“水土不服”的原因,排除D。 【10题详解】 藏区重要经文是需要保存很久的文献,这些经文抄写及印刷采用狼毒纸,是由于狼毒纸保存时间长,选项B符合题意。狼毒纸主要是传统手工制作,且制作工艺复杂,因此生产量不大,排除A。狼毒纸的生产工艺独特,但不是成为藏区重要经文抄写及印刷的主要用纸的原因,排除C。与现代工业造纸相比,手工制作的狼毒纸不可能更平整而美观,排除D。 【11题详解】 狼毒纸的原料是狼毒草,材料信息表明,狼毒草是西藏广泛分布的草本植物,因此原料匮乏不是当地人放弃的原因,排除A。狼毒纸制作工艺比较成熟,制作过程通过工艺规避了对人体的危害,排除B。题意表明,这里的人曾经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这门手艺,因此制作工艺复杂不是当地人放弃的主要原因,排除C。雪拉村是一千多年前狼毒纸的发源地,这里的人曾经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这门手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放弃,主要是由于现代工业造纸比狼毒纸品种多、成本低,市场竞争力强,狼毒纸受到冲击,选项D。 近年来我国耕地面积呈减少趋势,但局部地区却存在耕地增多的现象。下表为“我国某时段不同降水条件的新增耕地比重”,据此判断下列问题。 降水量(mm) <200 250-400 400-800 >800 总计 新增耕地(%) 10.9 14.8 65.9 8.4 100 12. 新增耕地最多的区域可能位于 A. 长江中下游平原 B. 四川盆地 C. 东北平原 D. 塔里木盆地 13. 降水丰富地区新增耕地少的原因不是 A. 山区面积比重大 B. 气候过于湿热 C. 可供开垦的荒地少 D. 城市化速度较快 【答案】12. C 13. B 【解析】考查我国耕地资源增长的地区差异及其原因。 【12题详解】 由表中数据可知,新增耕地最多的区域的降水量在400-800mm之间,为我国的半湿润区,结合选项可知,最可能是东北平原,C正确。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为湿润区,AB错误。塔里木盆地为干旱区,D错误。故选C。 【13题详解】 我国降水丰富地区主要是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该地区以低山丘陵所占比重较大;人口稠密,且城市化速度快,可供开垦的荒地少,因此新增耕地少,ACD不合题意。该地气候湿热,且雨热同期,适于耕作业发展,B符合题意。故选B。 下图是我国某河干流一水文站测得的全年各月流量统计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4. 根据各月流量变化情况推断,该河流最可能为 A. 珠江 B. 长江 C. 湘江 D. 松花江 15. 下列关于该河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河流有结冰期 B. 该河流一年中有两次汛期 C. 该河流3、4月份流量增大是因为春季降水多 D. 该河流7、8月份流量增大是因为夏季降水多 【答案】14. D 15. C 【解析】 【14题详解】 读图可知该河有春汛和夏讯两次汛期。我国东北地区的河流受积雪融水和雨水的补给,有春汛和夏讯,故D正确。 【15题详解】 东北地区的河流3、4月份流量增大是因为积雪大量消融,东北地区春季降水少,本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答案,故C正确。东北地区河流一年有两次汛期,结冰期长,7、8月份降水多,流量增大。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下图为黄河水系图和沿线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 关于图中四地的正确叙述是 A. 甲地山高谷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陡峻峡谷 B. 乙地地势低平,风力沉积作用形成深厚土层 C. 丙地河水湍急,侵蚀作用使瀑布向下游移动 D. 丁地河网密布,流水沉积作用强形成冲积扇 17. 小浪底水利枢纽建成后 A. 库区上游河段的含沙量减小 B. 大坝下游流量季节变化减小 C. 黄河中游的流域面积会增大 D. 黄河入海年径流总量会增加 【答案】16. A 17. B 【解析】 【16题详解】 读图可知,甲地处第一级阶梯向第二级阶梯过度地带,地形落差大,黄河流经,水流速度快,流水侵蚀作用强烈,形成陡峻的峡谷,A对;乙位于河套平原,黄河流经河套平原,水流速度减慢,泥沙沉积,土层深厚,B错;丙地河水湍急,侵蚀作用使瀑布向上游移动,C错;丁地处河口,流水沉积形成河口三角洲,不是冲积扇,D错。故本题选A。 【17题详解】 读图可知,小浪底水利枢纽位于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线附近,小浪底水利枢纽建成后,对库区上游河段的含沙量影响小,A错误。水利枢纽对下游河流流量具有调蓄作用,因而大坝下游流量季节变化减小,B正确。流域面积由分水岭界定,建在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线的水利枢纽对黄河中游的流域面积不会产生影响,C错误。小浪底水利枢纽只是调节黄河流量的季节变化,不会导致黄河入海年径流总量增加,D错误。故选B。 蚝是我国主要海洋水产之一。古人就地取材,将生蚝壳拌上黄泥、熟糯米等堆砌成墙,墙体风干后坚固不倒、遇水不溶。在我国某些地区的村落,保存着为数不多的以蚝壳为墙的古建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 下列可能有蚝壳墙古建筑留存的地区是 A. 珠三角 B. 洞庭湖区 C. 河西走廊 D. 三江平原 19. 蚝壳呈鳞状以向下约45度排列,主要是为了 A. 美观大方 B. 节约蚝壳资源 C. 坚固耐用 D. 方便雨水下泄 20. 蚝壳墙又被成为“凸砖遮阳墙”,它能起到隔热的效果。其原理是 A. 蚝壳厚度较大,能有效地隔热 B. 壳表凹凸不平,形成大片阴影 C. 建造蚝壳墙时,使用隔热材料 D. 蚝壳墙有空隙,利于通风散热 【答案】18. A 19. D 20. B 【解析】 【18题详解】 材料中提到,蚝是我国主要海洋水产之一,四个选项中只有珠三角临海,A正确;洞庭湖区、河西走廊、三江平原不临海,海洋水产不丰富,BCD错误。故选A。 【19题详解】 珠三角地区属于湿润地区,降水多。从建筑实用角度分析,蚝壳呈鳞状以向下45度的方式排列的最主要原因是利于雨水下泄,避免雨水浸入内墙,保持室内干爽,D正确;美观大方不是主要原因,A错误;该地区蚝壳资源丰富,节约蚝壳资源不是主要目的,B错误;坚固耐用与倾斜角度无关,C错误。故选D。 【20题详解】 蚝壳厚度不大,A错误;整堵墙都是蚝壳加黄泥浆粘合砌筑。蚝壳墙外表面不施抹灰。凹凸的蚝壳像遮阳百页, 在阳光照射下,外墙面呈现大片蚝壳阴影, 既有遮阳隔热效果, 又韵味无穷。这种传统自身遮阳的做法被后人发展为凸砖遮阳墙,B正确;整堵墙都是蚝壳加黄泥浆粘合砌筑,没有只有其它隔热材料,C错误;蚝壳墙没有空隙,是蚝壳阴影起到遮阳隔热效果,D错误。故选B。 下图为德国鲁尔区将某煤矿地下采空区改造成抽水蓄能设施示意图,该煤矿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被用作储能设施的废弃煤矿。完成下列小题。 21. 图示抽水蓄能站建设的主要目的是 A. 提高矿产开采效率 B. 恢复地表生态环境 C.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D. 促进矿产开发利用 22. 我国西北某矿区如果借鉴该模式,则需要调整的是 A. 降低发电功率 B. 废除太阳能和风力发电 C. 封闭露天水库 D. 缩小水库和蓄水池容量 【答案】21. C 22. C 【解析】 【21题详解】 由于风力和太阳能发电具有明显的时间变化,供电不稳定,该抽水蓄能站可以把风力和太阳能发电能力强时的电力转化为水的势能,即利用电力把地下蓄水池的水抽到地表露天水库;当风力和太阳能发电能力弱时,把水的势能转化为电能输出供给生产和生活用电,这样就提高了风力和太阳能的能源利用效率,选项C符合题意。图示地区为地下采空区,没有矿产可开采可利用,A和D错。抽水蓄能站主要建在地下,对地表生态环境恢复影响不大,B错。故选C。 【22题详解】 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地表径流补给较少,如果借鉴该模式,为了减少水源的损失,应封闭露天水库,C正确。我国西北地区太阳能和风能丰富,且时间变化大,不应降低发电功率、缩小水库和蓄水池容量,排除A、D。废除了太阳能和风力发电,该模式就失去了动力,就无需借鉴该模式,排除B。故选C。 结合某日四川气象干旱监测图,回答下题。 23. 要持续监测该地区的旱情,需要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为 A. GPS B. GIS C. RS D. 数字地球 24. 该幅干旱监测图的绘制主要是依赖 A. GPS B. GIS C. RS D. 数字地球 【答案】23. C 24. B 【解析】 【23题详解】 RS(遥感)可用于自然灾害的监测,能够持续监测旱情等灾害的发展,故答案选C;而GPS主要起定位和导航的功能,GIS主要对地理信息的分析处理。"数字地球"就是数字化的地球,是一个地球的数字模型,它是利用数字技术和方法将地球及其上的活动和环境的时空变化数据,按地球的坐标加以整理,存入全球分布的计算机中,构成一个全球的数字模型,在高速网络上进行快速流通,这样就可以使人们快速、直观完整地了解我们所在的这颗星球。故选C。 【24题详解】 该图的绘制需要对多种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因而需要运用GIS。故答案选B,其余选项可排除。 25. 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年降水量随高度变化示意图。该山地所属山脉可能是 A. 南岭 B. 秦岭 C. 阴山山脉 D. 天山山脉 【答案】D 【解析】注意辨别图中地形剖面线与降水量线,找出山脉最高海拔高度和最大降水量所在位置。由图可知,图中山脉海拔高,达到4000米以上,而且年降水量较少,最大降水量位于北坡海拔1000—2000米之间;根据中国主要高山分布可知南岭、秦岭位于季风区,南坡为迎风坡,降水多;阴山山脉海拔较低;天山山脉海拔高,而且北坡有来自大西洋、北冰洋的水汽进入,形成迎风坡,降水相对较多,故选项D正确。 二、综合题(50分) 26.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巴音河源于祁连山,源头海拔5000m左右,流经区域分布有大理岩、白云岩、石灰岩等,注入可鲁克湖。可鲁克湖和托素湖被称为“情人湖”,他们一大一小,一咸一淡,靠一条小小的淡水河紧紧相连。长期以来,咸水湖没有侵蚀淡水湖,淡水湖没有稀释咸水湖。 (1)指出巴音河的流向及其该河流域的类型。 (2)简析托素湖一年内4-5月和7-8月盐度略低的原因。 (3)简述图示区域的气候特征及可鲁克湖与托素湖盐度存在差异的原因。 【答案】(1)流向:自东南向西北;流域类型:内流区 (2)4-5月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增加,7-8月高山冰雪融水和大气降水补给增加,湖泊因淡水稀释作用增强而使盐度略低。 (3)该区域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具有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降水少且集中、日照长、太阳辐射强等特点。盐度存在差异的原因:可鲁克湖有大量淡水注入;托素湖淡水注入少。 【解析】本题以可鲁克湖和托素湖为背景,考查湖泊的补给类型等高中地理主干知识,总体难度适中,重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1)通过周边的海拔高度,可以判断,湖泊位置海拔低,所以河流都流入湖泊,因此巴音河流向为自东南向西北。因为河流注入湖泊,并未流向海洋,所以该河的流域类型为内流区。 (2) 托素湖盐度降低的原因是淡水补给增多。由此入手分析可知,4- 5月是春季,去年积雪较多,春季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增加导致盐度略低; 7- 8月是夏季,气温最高,高山冰雪融水和大气降水补给增加,湖泊因淡水稀释作用增强而使盐度略低。 (3 )根据材料信息判断图示位置,进一步推知该区域气候特征为温带大陆性候,气候具有气温低、气温昼夜温差大、降雨少而集中、日照长、太阳辐射强等特点;可鲁克湖与托袁湖盐度存在差异的原因可结合图示内容分析,可鲁克湖有两条支流注入,有大量淡水注入 ,而托素湖只靠可鲁克湖湖水补给 ,湖水蒸发旺盛 ,盐度大。 2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茶具有生津止渴、降脂、减肥、助消化、补充维生素等多种功效。藏族是全世界人均饮茶最多的民族之一。历史上,茶马古道是汉藏民族之间一种传统的以茶马互.市为中心内容的贸易往来通道,它是世界上通行难度最大的古道。雅安地处四川盆地边缘,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茶马互市”交易点。下图示意茶马古道路线分布图。 (1)藏区居民酷爱饮茶,结合藏区居民的膳食结构分析其原因。 (2)简述历史上,雅安地区成为“茶马互市”交易点的区位优势。 (3)滇藏间茶马古道的马帮商队过去多在4~5月通过滇西进入西藏。说明商队在一年中选择春季通过滇西入藏的理由。 【答案】(1)藏区居民生活在高寒地区,农业以畜牧业为主,居民的食物以奶类、牛羊肉等为主,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茶叶能够较好地分解人体内过量的脂肪;海拔高,气温低,蔬菜产量低,食物中蔬菜缺乏,饮茶有利于补充维生素。 (2)地处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交界处,与云贵高原相距近;西边靠近藏区,是茶叶的巨大消费市场和马匹生产地;东边靠近茶叶生产基地和马匹使用市场。 (3)春季(4~5月),茶马古道上的冬季积雪已经消融;雨季尚未来临,降水相对较小(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相对较少);气温不高,瘟疫、疾病不易流行。(夏季多雨,道路泥泞;气温高,瘟疫、疾病流行;冬季较高海拔地区大雪封山,天冷路滑,难以通行。) 【解析】藏区居民酷爱饮茶,膳食结构中牛羊肉的比重较大,茶叶能够较好地分解人体内过量的脂肪,有利于补充维生素;雅安靠近茶叶消费市场和马匹生产地,靠近茶叶生产基地和马匹使用市场。春季茶马古道上的冬季积雪已经消融;雨季尚未来临,降水相对较小,地质灾害相对较少;气温不高,瘟疫、疾病不易流行。 (1)藏区居民酷爱饮茶,藏区居民生活在高寒地区,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膳食结构中牛羊肉的比重较大,茶叶能够较好地分解人体内过量的脂肪;海拔高,气温低,蔬菜产量低,食物中蔬菜缺乏,饮茶有利于补充维生素。 (2)雅安地处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交界处,与云贵高原相距近,靠近茶叶消费市场和马匹生产地,靠近茶叶生产基地和马匹使用市场。 (3)商队在一年中选择春季通过滇西的理由是春季,茶马古道上的冬季积雪已经消融;雨季尚未来临,降水相对较小,地质灾害相对较少;气温不高,瘟疫、疾病不易流行。 28. [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自2019年9月起,主要发生在澳大利亚东南部持续多月的森林大火,蔓延至该国全境。这场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丛林火灾,造成了重大损失。2020年元旦,新西兰南岛受到浓烟影响,空气能见度降低,天空变成橙色,受到污染的空气让很多人产生了头痛、恶心等不适感。长达数月之久的山火,产生的烟雾已逐渐飘过了太平洋。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NASA指出,2019年12月底严重大火所产生的烟雾已经穿过了南美洲,使得当地天空呈一片灰色,并透露“这些烟雾至少会绕地球飘过一圈”。 简述此次澳大利亚森林大火对环境的影响。 【答案】烧毁大面积林木,地表植被遭到破坏,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依附森林存活的动物失去赖以生存的环境,生物生存环境遭到破坏,生物种类、数量(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大火产生大量烟尘,烟尘随西风带飘散到新西兰上空,影响当地空气质量;同时,大量烟尘进入大气层,随行星风系移动,影响全球空气质量。(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解析】此次澳大利亚森林大火对环境的影响应从土地、生物多样性、污染等方面进行叙述。澳大利亚森林大火烧毁大面积林木,地表植被遭到破坏,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森林大火烧毁大面积林木,也使直接烧伤烧死大量动物,间接破坏了大量动物赖以生存的环境,生物种类、数量减少,破坏生物多样性;材料信息表明,受到浓烟影响,空气能见度降低,天空变成橙色,受到污染的空气让很多人产生了头痛、恶心等不适感,影响当地空气质量,影响身体健康;材料信息表明,长达数月之久的山火,产生的烟雾已逐渐飘过了太平洋,大量烟尘进入大气层,随行星风系移动,影响全球空气质量。此次澳大利亚森林大火也有好处,可以更新森林生态系统。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