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8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地理试题(解析版)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80分)。 读图回答问题。 1. 影响我国季节类型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 纬度、海陆 B. 纬度、地形 C. 地形、海陆 D. 洋流、地形 2. Ⅰ区域季节类型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 纬度、海陆 B. 纬度、地形 C. 地形、海陆 D. 洋流、地形 【答案】1. B 2. A 【解析】 考查我国的区域差异。 【1题详解】 由于气候现象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在选项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中,只有纬度位置最能够影响到太阳的辐射强度,也就是说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形成产生最基本的影响。我国南北不同地区气候差异主要是由于南部纬度较低,热量丰富,而北部纬度较高,热量较少,即纬度位置的差异造成的影响,故影响Ⅰ、Ⅱ区域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是纬度;由于地势高气温低,影响Ⅳ区域全年严冬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影响Ⅲ、Ⅴ区域的主要因素是纬度或地形。综合以上分析可知,影响我国季节类型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纬度、地形,B正确,故选B。 【2题详解】 读图可知,Ⅰ区域气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该区域主要位于亚欧大陆的亚热带、温带地区,东临太平洋,背靠世界最大大陆,受亚欧大陆的的影响,气候的大陆性强,冬季北方大陆冷高压强盛,受强冷空气影响,降温明显;夏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Ⅰ区域地处中低纬度,受正午太阳高度与昼长等影响,该区域太阳辐射丰富,温度高,所以形成冬冷夏热、四季分明的季节类型。故选A。 下图为甲、乙两国的人口迁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3. 下列人口事件中,与左下图中b箭头所示人口迁移相符的是 A. 北宋末年,由于战争引起的中原人口大规模南迁 B. 明清时期,广东、福建等省的人口移居东南亚 C. 19世纪,俄国向西伯利亚流放犯人 D. 湖南某旅行团到广东旅游 4. 若甲国为中国,a箭头表示中国目前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其含义正确的是 A. 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 B. 从沿海流向内地 C. 从城市流向农村 D. 从东、西部流向中部 【答案】3. B 4. A 【解析】 【3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图中b箭头所示人口迁移为国际人口迁移,明清时期,广东、福建等省的人口移居东南亚,所以B正确。 【4题详解】 若甲国为中国,a箭头表示中国目前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属于国内人口迁移,表示人口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所以A正确。 【点睛】从不同的角度,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可分为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以及迁入地的“拉力”作用和迁出地的“推力”作用,多数学者认为地区经济差异的持续扩大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动因;也有研究指出地区的区位条件、产业结构以及迁移政策等非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也有较大的影响。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面小题。 5. 影响图示区域公路选线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 气候 B. 地形 C. 矿产资源 D. 洪涝灾害 6. 图中聚落所在的地貌类型是 A. 河流堆积地貌 B. 河流侵蚀地貌 C. 风力侵蚀地貌 D. 风力堆积地貌 【答案】5. B 6. A 【解析】 【5题详解】 据图中等高线数值和疏密可知, 该地区位于山区,图中公路基本沿等高线来修筑,说明影响图示区域公路选线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地形。故选B。 【6题详解】 据图可知,图中聚落多位于河流出山口的位置,即冲积扇位置,属于流水沉积地貌。故选A。 下图是某山地1月、7月气温和年降水与海拔高度的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7. 图中显示当地( ) A. 降水量与海拔成正相关 B. 降水量与海拔成负相关 C. 年均温与海拔成正相关 D. 年均温与海拔成负相关 8. 图中1000米处的气候特征是( ) A. 全年高温多雨 B. 冬暖夏热,年降水量较多 C. 全年高温少雨 D. 冬冷夏热,年降水量较少 【答案】7. D 8. B 【解析】 试题分析: 【7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无论1月还是7月,都是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所以D正确。从年降水量来看:海拔在约3000米处降水量最大,所以A、B、C错误。 【8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读出:海拔1000米处,年降水量约500mm多,1月气温在13°C左右,7月气温在25°C,所以,B正确。 考点:气温降水量线的判读 下图为1978-2008年我国四城市人口变动统计情况(注:人口迁移差额率为人口迁入与迁出的差额占总人口的比重)。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9. 关于四个城市人口变动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甲城市的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B. 乙城市一直是人口净迁出区 C. 丙城市由净迁出区转为净迁入区 D. 丁城市的人口增长速度减慢 10. 下列省区中,最符合丁所反映的人口变动情况的是( ) A. 四川 B. 贵州 C. 安徽 D. 浙江 【答案】9. A 10. D 【解析】 本题考查人口增长和读图分析能力。 9题详解】 读题干,理解人口迁移差额率含义,读图观察,甲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迁移差额率都在上升,因此,甲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加快;乙城市人口迁移差额率下降,但仍为正数,所以仍然是迁入大于迁出;丙城市人口迁移差额率下降为负数,人口由净迁入转为净迁出; 【10题详解】 丁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减缓,但机械增长加快,人口增长速度不一定减慢,应该代表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省份。 读我国人口分布图,回答下列各题。 11. 关于我国人口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干旱地区多,湿润地区少 B. 山区多,平原少 C. 沿海地区多,内陆地区少 D. 北方多,南方少 12. 我国“黑河一腾冲”一线以西地区面积占全国的57%,人口只占6%。下列关于其成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气候干燥,生态脆弱 B. 地形复杂,多高山、高原 C.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交通不便 D. 人口的出生率低 13. 我国东部地区环境人口容量较西部地区大。关于其成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东部地区科技水平较高 B. 东部地区耕地资源、水资源更丰富 C. 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D. 东部地区人均消费水平更高 【答案】11. C 12. D 13. D 【解析】 试题分析: 【11题详解】 中国人口地区分布不均.一般来说,以黑河-腾冲线为界,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沿海、沿河、沿湖地区人口多,干旱荒漠地区人口少;平原、盆地人口多,山地、高原人口少;经济和交通运输发达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城镇密集、工业发达的地区人口多,偏僻的农业、牧业地区人口少;汉族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故选C。 【12题详解】 西部地区地域广阔,但自然环境恶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且交通闭塞,故人口密度小。西部地区的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较快,故选D。 【13题详解】 消费水平越高,即人均消费量越大,则环境人口容量应越小,故选D。 【考点定位】我国人口分布 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 【名师点睛】环境人口容量及影响因素 环境人口容量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环境人口容量下了一个较为精确的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包括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消费水平、技术水平、资源基础和环境变化趋势等。其中,只有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是负相关的关系,其他各要素与环境人口容量是正相关的关系。 人口机械增长率是指某地某时段内迁入与迁出人口数的差值与总人口之比。读我国东部某省(市)2006—2014年人口增长率变化图(含预测)。 回答下列问题。 14. 图示时期该省(市)人口总数( ) A. 持续上升 B. 持续下降 C. 先减后增 D. 先增后减 15. 图示时期该省(市)人口机械增长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城镇环境质量下降 B. 经济水平持续下降 C. 产业升级和转移 D. 城市房价增长快 【答案】14. D 15. C 【解析】 【14题详解】 人口总数的变化受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两方面因素影响。读图可知,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人口机械增长率始终为正值。根据数值可以计算出2012年人口增长率等于0,2006-2012年,该省人口增长率大于0,总人口增加。2012-2014年人口增长率为负值,总人口减少,所以是先增后减,故C正确。A、B、D错误。 【15题详解】 读图可知,该省自然增长率为负值,机械增长率逐渐降低,因此迁入人口减少,可能是产业结构升级和转移,该地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内地省份,对劳动力需求的数量减少,导致迁入人口减少,故C正确。房价增长不是迁入人口少的主要原因,故A错误。我国东部地区省份经济水平是逐渐增长的,故B错误。没有资料显示该省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故D错误。 读人口迁移示意图,回答问题。 16. 若此图表示“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 ) A. 从欧洲迁往非洲 B. 从北美迁往拉美 C. 从亚洲迁往拉美 D. 从非洲迁往西亚 17. 若该图表示近年来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则该图表示的可能是( ) A. 从湖北流向四川 B. 从湖南流向广东 C. 从山东流向河北 D. 从新疆流向内地 18. 下列因素中,有利于人口从甲地迁移到乙地的是( ) A. 甲地优美的环境 B. 乙地较高的工资待遇 C. 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D. 甲地良好的教育条件 【答案】16. D 17. B 18. D 【解析】 试题分析: 【16题详解】 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迁移,故西亚石油资源丰富,经济较非洲发达,故人口由非洲迁往西亚地区。 【17题详解】 近年来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是:由乡村向城市;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由内陆向沿海(中西部向东部)。故只有B项符合。 【18题详解】 甲地的推力因素和乙地的拉力因素促使了人口由甲地迁移到乙地,故只有D项符合。 考点:本题考查人口迁移和主要的原因。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基础性试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掌握目前世界和我国的人口迁移方向的基本规律是解题的关键,并能结合“推拉理论”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读中国民居图片,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9. 左图中竹楼式民居建筑特色反映的自然环境是 A. 火热干旱的沙漠 B. 终年严寒的地区 C. 热而多雨的气候 D. 地势高峻的高原 20. 右图中的民居具有“春洼、夏岗、秋平、冬阳”的迁徙习惯,对其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①春洼——地势低的地方可避开风沙,且牧场融雪早,往往水源充足,牧草返青早 ②夏岗——高山草原地区夏季凉爽,牧草生长旺盛,蚊蝇少 ③秋平——气候适宜,山腰、山麓、河流两岸的平地牧草很丰富 ④冬阳——暖和,有利于牲畜过冬 A. ①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19. C 20. D 【解析】 试题分析: 【19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处房屋底部支架很高,说明低处可能既热又潮湿;房屋坡度较大,说明降水较多;房屋四面由很薄的挡板围成,说明该地温度很高,故选C。 【20题详解】 春洼——地势低的地方,避开风沙,且牧场融雪早,或有地表、地下水源,往往水源足,牧草返青早;夏岗——高山草原凉爽,牧草生长旺盛,蚊蝇少。因为夏季山麓的温度比较高,而高一些地方相对山麓比较凉爽,应该是山山麓和山腰相比较而言。所谓的凉爽应该是相对而言;秋平——气候适宜,山腰、山麓、河流两岸的平地牧草很丰富;冬阳——气温暖和,有利于牲畜过冬;故选D。 【考点定位】区域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下图是某四国人口金字塔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21. 可能出现人口就业压力较大和劳动力不足的国家分别是 () A. A国、D国 B. B国、C国 C. C国、D国 D. A国、C国 22. 近年来可能有大批移民流入的国家是 ( ) A. A国 B. B国 C. C国 D. D国 23. 最近曾有战争发生的国家是 ( ) A. A国 B. B国 C. C国 D. D国 【答案】21. A 22. B 23. C 【解析】 【21题详解】 比较四国的人口年龄结构,A国的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青少年人口比重大,为发展中国家,可能出现人口就业压力较大;D国老年人口比重偏大,故可能会出现劳动力不足状况,故该题选A。 【22题详解】 B国男性青壮年人口明显高于女性,其原因可能是B国发展重化工业,能够吸引大批年轻的男性劳动力迁入,故该题选B。 【23题详解】 读图C国20一40岁男性人口比例明显低于此年龄段的女性人口,按正常出生情况这是不可能的,则可能近期有战争,使男性年轻人口有所减少,故该题选C。 读下列材料和图,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土壤是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不同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及人类活动情况。 材料二: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 24. 下列有关生物与土壤的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B. 生物作用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关联密切 C. 绿色植物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成 D. 树木根系很深,提供土壤表层有机质多 25. 关于地形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B. 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状况较阴坡好 C. 阳坡接受太阳辐射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 D. 地形是土壤形成中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 【答案】24. B 25. C 【解析】 【24题详解】 成土母质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生物作用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关联密切,B正确;人类长期耕作和培育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成;树木根系很深,提供土壤表层有机质少。 25题详解】 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不适宜发育成深厚的土壤;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状况较阴坡差;阳坡接受太阳辐射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C正确;生物是土壤形成中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 下图示意的是全球可能发生的某种“环境变迁”。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26. 该“环境变迁”可能是 A. 海平面下降,低地被淹没 B. 火山、地震频发 C. 荒漠化日趋严重 D. 全球温室效应 27. 该“环境变迁”对图示可能发生区的影响有 A. 增加粮食产量 B. 减少海洋面积 C. 不利于航海 D. 不利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答案】26. D 27. D 【解析】 考查全球变暖及其影响。 【26题详解】 由图中信息可以判断,所示“环境变迁”地区位于沿海,该“环境变迁”最可能是全球温室效应,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A错误,D正确;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地中海-喜马拉雅及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荒漠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与图示分布区均不符,BC错误。故选D。 【27题详解】 由上题分析可知,该“环境变迁”是全球变暖引发的,对图示可能发生区将产生影响,特别是沿海地区影响明显,气候变暖会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不利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D正确;海平面上升将淹没沿海耕地,使沿海粮食减产,海洋面积增加,利于航海等,ABC错误。故选D。 读“近三十年来我国某省四个不同年份的人口年龄构成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28. 四个年份的先后顺序是 A. ①②③④ B. ④①②③ C. ④③②① D. ③②①④ 29. 在四个年份中,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0. 当某地区≥60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10%时,则可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该省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在 A. ①以后,②之前 B. ②以后,③之前 C. ③以后,④之前 D. ④以后,①之前 【答案】28. D 29. A 【解析】 【28题详解】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60岁及以上的人口比重逐渐增大,老龄化开始出现并日趋严重。结合图例可知60岁及以上的人口比重逐渐增大的排序是④①②③。故选B。 【29题详解】 0-14岁人口比重越高,说明人口增长速度越快,读图可知,④所示0-14岁人口比重最高,人口增长速度最快,故选D。 【30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①年份时该省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尚不到但很接近10%,而②年份时该年龄段人口比重已稍稍超过10%,即已经进入老龄化时期,由此判断该省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应在①以后、②之前。故选A。 31.下述地理现象反映了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的是( ) A. 非洲大陆森林、草原、沙漠的对称分布 B. 加拿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带 C. 秦岭南北的植被差异 D. 澳大利亚森林、草原、沙漠的半环状分布 【答案】D 【解析】 自然地理环境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向内陆及垂直地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主要分布地区 从赤道向两极 热量 太阳辐射 沿纬线延伸,经度更替 低纬度地区和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 从沿海向内陆 水分 海陆分布 沿经度延伸,纬线更替 中纬度地区 山地的垂直分异 热量,水分 海拔高度 从山麓到山顶有规律的变化 海拔较高的山地 澳大利亚森林、草原、沙漠的半环状分布体会距离海洋远近不同,自然带不同。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下表是江苏省苏北与苏南地区第六次人口普查部分数据。读表回答下列各题。 32. 据表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苏南地区女性人口数多于苏北地区 B. 盐城市区人口总数比连云港少 C. 苏北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均为负值 D. 经济发达城市人口增加较快 33. 为什么苏北地区人口年增长率呈现负数 A. 该地区经济发展快,出生率低 B. 该地区人口死亡率太高 C. 该地区净迁出人口多 D. 女性人口比重低 【答案】32. D 33. C 【解析】 试题分析: 【32题详解】 据图可知苏南地区人口性别比高于苏北地区,但是没有苏南和苏北的具体人口数量,不能确定苏南和苏北的女性人口数量,A错。盐城市区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数比连云港小,不代表盐城市区人口总数比连云港少,因为,我们不知道两城市总人口数,B错。苏北地区人口年增长率为负值不代表自然增长率也为负值,因为,人口增长既有自然增长,也有机械增长,C错。经济越发达年增加人口数越多,D对。故选D。 【33题详解】 由于人口增长率除了受自然增长率影响外,还受到人口机械增长的影响,苏北地区经济比苏南地区落后,人口迁出多,所以导致人口增长率低。故选C。 考点: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名师点睛】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1)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对人口自然增长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它决定了人口的增殖条件和生存条件,通过改变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人口的自然增率。经济发达或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对人口具有一种吸引力和凝聚力,人口机械增长为正值;相反,经济落后或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的地区,对人口会产生一种排斥力和离散力,人口机械增长一般为负值。 (2)文化因素 :这一因素更多地影响着人口的自然增长。 (3)医疗卫生因素 :医学的进步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有着直接影响。 34.2016年起,中国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实施“二孩”政策后,预计到2050年我国 A. 0-14岁人口比重下降,入学与就业压力减轻 B. 15-59岁人口总数增加,人均GDP将快速增长 C. 60-79岁人口比重下降,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 D. 80岁以上人口总数下降,养老金支付总额减少 【答案】C 【解析】 2016年起中国实施“二孩”政策,主要是为了缓解我国的老龄化问题,故C正确。“二孩”政策后,0-14岁人口比重上升,入学与就业压力增加;15-59岁人口总数增加,但人口总数增加,可能会造成人均GDP的增长速度下降;80岁以上人口比重下降,当总数可能上升,养老金支付总额增加。故C正确,A、B、D错误。 【点睛】我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是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提出的。 下图为全新世(开始于1.15万年前)以来某省南部局部沿海海岸变迁状况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35. 如果仅考虑气候变化别海岸变迁的影响,则全新世以来该地气候冷暖变化特征是( ) A. 逐步变暖 B. 先暖后冷 C. 逐步变冷 D. 先冷后暖 36. 下列自然条件对海岸线的变迁影响较弱的是 A. 入海河流沉积作用 B. 地壳运动 C. 风力的侵蚀 D. 海浪的侵蚀 【答案】35. B 36. C 【解析】 【35题详解】 由图中可看出,海岸线的位置先向陆地推进,即海平面上升,说明是由于气候变暖导致的;后海岸线又向海洋后退,即海平面下降,说明是由于气候变冷所致,故B项正确。 【36题详解】 入海河流沉积的泥沙在入海口会形成三角洲,使海岸向海洋延伸;地壳运动会改变地势的高低及河流的流速,进而影响海岸线的变迁;海浪对沿海地区有侵蚀作用,会使海岸向陆地方向退;风力作用对沿海地区的影响较弱,故C项符合题意。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下图中黑块所在地是世界某种资源的主要分布区,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37. 该资源的分布 ①低纬度地区缺失 ②范围有季节变化 ③主要在高纬和高山地区 ④北极地区比南极地区广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38. 这种资源 ( ) A. 近年来数量逐渐减少 B. 被人类大量开发利用 C.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D. 大多数国家需要进口 【答案】37. B 38. A 【解析】 本题考查自然资源。 【37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种资源集中分布在南极洲、格陵兰岛、亚欧大陆和美洲大陆的高山地区,由此可以判断该资源为冰川蕴藏的淡水资源。 【38题详解】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世界上的冰雪在加速融化,其分布面积和蕴藏量在逐步减少。 读高铁对城市间人口迁移(箭头代表主要人口迁移方向,粗细代表迁移规模)的影响示意图,完成下面各题。 39. 高铁对沿线城市的影响正确的是( ) A. 限制能源资源跨区域调配 B. 加快城市间产业转移 C. 加剧城市大气环境污染 D. 抑制电子商务的发展 40. 高铁影响图示城市间的人口迁移,该因素属于( ) A. 经济因素 B. 政治因素 C. 社会文化因素 D. 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答案】39. B 40. A 【解析】 【分析】 考查交通运输线布局的影响,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39题详解】 高速铁路具有速度快的优势,能够显著吸引旅游、商贸、房地产、文化教育等与人流聚集和速度有直接关系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加快城市间产业转移,且现代物流业会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B正确,D错误;目前高铁主要用于客运,因此对促进能源资源跨区调配影响不大,A错误;高铁主要采用电力做动力,因此不会加剧城市大气环境污染,C错误。故选B。 【40题详解】 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和通讯、城市化水平、大型建设项目的布局等,A正确;政治因素包括政策、政治中心的变革、战争等;社会文化因素包括文化和家庭、婚姻等因素等;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淡水、土壤和矿产等,B、C、D错误。故选A。 【点睛】目前高铁主要用于客运,采用电力做动力 二、综合题(共20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人口红利是指人口的结构性变化所导致的积极经济结果。中国目前正处于人口红利期,这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下图显示了我国的人口红利期及人口负债期。图中抚养比是指少儿人口(0~14岁)及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之和与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之比,就业比是指劳动年龄人口与总人口之比。 (1)说明抚养比与就业比的关系。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与2013年后我国的抚养比均快速上升,分析变化的原因。 (3)分析人口红利期的人口年龄构成特点及其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答案】(1)抚养比越高,就业比越低。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死亡率迅速下降,而出生率较高,少儿抚养比迅速上升,导致总抚养比快速上升。2013年后我国的抚养比快速上升是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导致老年抚养比迅速上升。 (3)人口红利期的人口特点是劳动人口的比重大,而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比重较小。有利影响:为经济发展提供丰富的劳动力,且价格低廉;社会负担相对较轻,社会保障支出少,财富积累速度快。不利影响:就业压力大。 【解析】 整体分析:本题以我国的人口红利期及人口负债期图呈现信息,侧重基本原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的综合,考查抚养比和就业比的关系、影响抚养比的因素、人口红利期的人口年龄特点和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读图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1)抚养比=(少儿人口+老年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就业比=劳动年龄人口/总人口,由此可见,抚养比越高,就业比越低。 (2)抚养比上升的原因是少儿人口与老年人口增加,根据两个时期的社会经济特点分析原因。 (3)从图中看,人口红利期的抚养比较低,劳动人口比重大,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比重较小,因此该时期劳动力丰富,社会负担较轻,但就业压力较大。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气候变暖引起北极冰盖加速融化,北极航线正成为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新纽带”和“高速路”,可使我国大连到荷兰鹿特丹的海上航行时间缩短近一个月。下图为欧亚大陆略图。 (1)北极航线的最佳通航季节是________季。 (2)图中所示山脉________坡雪线低,原因是________。 (3)图中所示山脉________坡自然带复杂,原因是________。 (4)请你提出至少二则应对气候变暖的措施。 【答案】(1)夏 (2)南 (西南季风)迎风坡,降水多 (3)南 相对高差大 (4)减少矿物燃料的燃烧,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效率,开发利用新能源,植树造林和采用固碳技术,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加强国际合作等 【解析】 【分析】 考查影响交通运输线的因素,影响雪线分布的因素及原因,影响自然带分布的因素及原因,应对气候变暖的措施。 【详解】(1)北极航线所经地区纬度较高,夏季气温较高,北极冰覆海域较小,沿线海域浮冰较少,航线较通畅,航行安全,故北极航线的最佳通航季节是夏季。 (2)读图可知,图中所示山脉是喜马拉雅山脉。由于雪线高度主要由温度和降雪等因素共同决定,喜马拉雅山南面位于迎风坡,接受从印度洋来的潮湿西南季风,空气温和湿润,湿润空气遇地形抬升,降雪比背风的北坡要多得多,故虽然南坡暖于北坡,但南坡的雪线反而比北坡低。 (3)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山脉是喜马拉雅山脉。由于南坡纬度低,山麓地势低,相对高度大,且南坡为向阳坡,迎风坡,降水多,水热条件较北坡好,故喜马拉雅山南坡自然带复杂。 (4 )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及滥伐森林引起的,故应对气候变暖的措施应针对产生原因入手,故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及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措施有节能和提高能效率,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开发清洁能源,大力发展科技,进行煤的气化和液化以及脱硫处理,积极发展公共交通,限制私家车出行,对工业排放进行严格监测等;提高森林覆盖率措施有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防治森林火灾等。另外要积极应对气候变暖,改良作物品种,培育抗旱耐涝品种,调整粮食产业结构和布局,发展节水农业,加强对海平面上升的监测,修建防护坝堤,加强国际合作等。 【点睛】喜马拉雅山脉的雪线,北坡大约6000米左右,南坡约为5500米,北坡比南坡约高500米。从气温分布分析,南坡暖于北坡,为什么南坡的雪线反而比北坡低了呢?这是因为雪线高度是由温度和降雪等因素共同决定,南面迎风坡接受从印度洋来的潮湿西南季风,空气温和湿润,降雪比背风的北坡要多得多;北坡雪少,加上空气干燥,蒸发大,到了夏季,在阳光照耀下积雪容易融化,于是就出现了北坡雪线比南坡高的现象。另外,从卫星云图上不难发现,喜马拉雅山山脉雪线以上不是处处地方天天都有雪的,这是因为在一些较陡的山坡上积雪薄、容易融化,此外还有风的影响,珠穆朗玛峰地区冬春季节西风特别强劲,高山积雪常被吹落后岩石裸露。 4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流动人口达2.61亿人。下图为我国1982—2010年流动人口数量统计图。 材料二 下表为八大经济板块吸收的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比重。 (1)据材料一,分析我国流动人口的特点。 (2)据材料二,吸收流动人口最多的地区是________,人口大量涌入给该地区带来哪些影响? (3)从2005年到2010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不断________,原因主要有哪些? 【答案】(1)数量大(1分),规模持续增长(1分),占全国人口比重不断增长(1分) (2)南部沿海地区(1分) 有利影响:增加劳动力;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任答两点,2分) 不利影响: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秩序造成压力;带来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问题(2分) (3)增多(1分) 国家政策支持(1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1分);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1分)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数值及流动人口统计图,我国流动人口的特点是数量大,规模持续增长,占全国人口比重不断增长。 (2)根据材料二表格数值,吸收流动人口最多的地区是南部沿海地区,人口大量涌入给该地区带来的有利影响是增加劳动力数量,增强社会活力。劳动力充足,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不利影响是人口大量增加,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秩序造成压力。容易带来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3)从2005年到2010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不断增多,原因主要有国家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对流动人口的拉力增强。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 【点睛】我国流动人口的特点是数量大,规模持续增长,占全国人口比重不断增长。人口大量涌入给该地区带来的有利影响是增加劳动力数量,增强社会活力。劳动力充足,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