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8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修3第二章第四讲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学案(湘教版)
第四讲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 考纲解读 1.识记美国发展农业的条件 2.理解美国的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其专业化的布局特点及好处 3.学会分析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及布局 知识导图 一、美国农业生产条件 1.自然条件 2.社会经济条件:经济效益对农业区域专门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交通运输条件利于农产品的流通和出口;国家的政策与法规。 [知识点拨] 美国中央平原与我国东北平原农业发展优势区位条件对比 相同 ①气候温暖湿润;②平原广阔,耕地面积大;③均有大面积黑土,土壤肥沃;④灌溉水源充足;⑤工业基础雄厚、交通便利、国家政策支持;⑥市场广阔 不同 美国中央平原科学技术先进;中国东北平原劳动力充足 二、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1.概念及类型:一个地区专门生产一种或几种农畜产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如乳畜带、小麦带、玉米带、畜牧和灌溉农业带、水果和灌溉农业带、混合农业带等。 2.目的:对种植业和畜牧业进行合理布局,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3.意义:充分发挥农业自然资源优势,更好地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装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方法点拨] 图解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形成 三、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背景:农业发展过程中,曾经历过对农业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引发了一系列严重恶果。如20世纪30年代的“黑风暴”。 2.目的:寻求适宜的生产方式和技术,保护生态环境和消费者的安全,实现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3.对策 (1)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精确农业、“处方”农业等。 (2)政策法规:如限耕政策、休耕政策、补贴政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等。 (3)耕作技术:如保护性耕作等。 考点一 美国农业生产条件与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和人文要素两大方面,在自然条件变化不大的情况下,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极大地影响了农业发展,如政府政策、科技进步带动良种的研发等。不同区域农业生产的特点不同,影响因素不同,因此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美国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优越,农业产值居世界首位,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 1.美国农业生产的条件及影响 影响条件 具体内容 影响 自然条件 地形 中部平原地势开阔平坦、土壤肥沃 有利于农业的机械化耕作和大规模经营 气候 大部分属于温带和亚热带,水热条件好 宜于栽培多种农作物 水源 五大湖、密西西比河水源充足 有利于灌溉 社会经济条件 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好,利于农业发展 促进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经营和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对农业区域专门化起决定作用 地广人稀 土地租金低 降低成本,有利于机械化耕作 科技 水平高,推广快 提高农业水平 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条件好,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 加快农产品的流通与出口,促进农业区域专门化的发展 国家政策法规 对农业采取优惠政策 促进农业发展 2.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农业带 位置 生产条件 乳畜带 美国东北部和沿五大湖各州 气候湿冷,无霜期短,土地较贫瘠,不适宜种植谷物,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靠近东北部工业区,市场需求量大 小麦带 美国中部和北部地区 地势低平,土壤肥沃,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宜于小麦种植 玉米带 乳畜带西南的地区 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无霜期较长,年降水量较多,利于玉米生长 棉花带 东南部35°N以南 热量充足,光照丰富 水果和灌溉农业带 太平洋沿岸的地中海气候区 夏季高温少雨,有利于糖分积累 畜牧和灌溉农业带 西部落基山脉和高原盆地 地广人稀,草场广阔 1.下图示意青藏高原东南某河谷夏季气温分布情况。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最适宜发展农业的两个地点是( ) A.甲、乙 B.丙、丁 C.甲、丁 D.乙、丙 (2)该河谷农作物一般贮藏器官特别发达,单株生产力高,如春小麦单产为985千克/亩,萝卜、黄瓜单个重10~15千克,马铃薯单个重0.5~1千克。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①夏季气温较低,作物各发育阶段无抑制性高温影响,光合作用无“午睡”现象,有机物累积多 ②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物的累积 ③光照强,有利于作物进行光合作用 ④地势高,有利于有机物的累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第(1)题,该河谷的北坡是阳坡;青藏高原东南河谷常受夏季风(西南风)影响,所以北坡为夏季风迎风坡,丙地为最适宜发展河谷农业的热点之一;海拔低处气温较高,则乙地气温最高,热量最丰富,河谷底部灌溉方便,故乙地也是最适宜发展河谷农业的地点之一。第(2)题,青藏高原气候高寒,只有河谷地带由于地势较低,气温较高,无霜期长,夏季气温较低,光照强,有利于作物进行光合作用;作物生长期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物质的累积(白天由于无抑制性高温影响,光合作用无“午睡”现象;夜晚气温较低,作物呼吸作用微弱,消耗有机物少);降水条件较好,土壤比较肥沃,又有河水作为灌溉水源,因而适宜耕作,成为农业高产地带。 答案: (1)D (2)A 考点二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问题 措施 水资源缺乏 发展节水农业,推广滴灌、喷灌技术 水土流失 植树造林 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 病虫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 土壤肥力下降 休耕与轮作 土壤侵蚀 免耕 粮食短缺 基因工程 (2)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 政策 核心内容 限耕政策 分配和限制农场主生产某些农产品的最大面积 休耕政策 对生产严重过剩的农产品所使用的耕地实行休耕 补贴政策 对农产品实行价格补贴和农作物灾害保险补贴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 通过扩大农地、草地、湿地等保护面积,加大对耕地保护、水利设施等方面投资,以改善土壤状况和环境质量 2.我国商品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的措施及可持续发展方向 (1)商品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我国商品农业出现的问题往往与人口增长过快、农业压力增大导致农业发展方向和实施出现偏差有关。具体表现如下所示: (2)商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 针对商品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今后商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调整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 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绿色农业,因地制宜,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布局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全面发展,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②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加强以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建设,延长产业链,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促进基地与龙头企业共同发展;健全和完善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改良不利于农业耕作的土地,治理易受旱涝、盐碱威胁的土地,改善水源灌溉条件,创造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④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依靠科技,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 → [规律整合] 从整体上看,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是种植业所占比重较大,林业、渔业所占比重较小,这与我国的人口众多,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重小的国情明显不相符,因此就导致了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等一系列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行为,从而导致农业生态的严重破坏。 2.下图表示辽宁西北部某地土地利用的变化。将该区域分为25个方格,每个方格中的两个数字按左右顺序分别代表1979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读图,回答(1)~(2)题。 1—耕地 2—居民地 3—湖泊 11 33 33 31 11 11 33 33 31 22 31 31 31 11 12 31 31 11 11 11 31 11 11 11 11 (1)图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 ) A.土地次生盐渍化加剧 B.空气湿度明显增加 C.干旱、洪涝频率减小 D.水生生物物种增加 (2)目前有利于促进图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举措是( ) A.推广蔗基鱼塘 B.推广水稻种植 C.发展节水灌溉农业 D.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解析: 第(1)题,从图示可知该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主要是湖泊转化为耕地,即“围湖造田”。湖泊面积减小导致水生生物物种减少;空气湿度减小;干旱、洪涝的频率增大;土壤次生盐渍化加剧。第(2)题,从材料中可知该地位于辽宁西北部地区,纬度较高,不利于种植甘蔗,不能推广蔗基鱼塘和水稻种植;该地有湖泊水灌溉,耕地较多,不适宜发展大牧场放牧业,应发展节水灌溉农业。 答案: (1)A (2)C 考点三 我国的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 1.我国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源硬约束日益加剧,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的任务更加艰巨。 (2)“靠天收粮、靠天养畜”的局面尚没有根本扭转,农业综合生产力比较低,农业生产波动较大。 (3)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①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与居民消费快速升级不相适应;②种养结合不紧,粮经饲结构不合理;③农产品加工水平和转化增值率偏低,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 (4)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生态系统退化明显,建设生态保育型农业的任务更加艰巨。 2.我国耕地减少的原因 因素 内容 自然因素 主要是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沙漠化等导致耕地退化 人为因素 城镇建设用地;生态退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3.我国的粮食安全 (1)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 ①随着人口增加、城镇化推进,粮食需求量刚性增长; ②人多地少水缺的国情制约着粮食生产潜力的挖掘; ③种粮效益持续偏低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 ④受国际粮食价格的影响日益加深。 (2)解决我国粮食安全的途径。 ①“藏粮于地”:a.稳定面积: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b.提高地力: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大幅度提升耕地质量。 ②“藏粮于技”: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和提升品质。a.加快新品种繁育,力争在种业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b.大规模开展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c.集成推广应用综合技术。 ③“藏粮于民”:调动农民种粮储粮积极性和提升农民素质,完善粮食生产支持保护政策体系,保证农民种粮合理收益。 4.我国农业综合开发分布示意图 ①东北商品粮基地 ②黄淮海商品粮棉畜基地 ③长江中游平原商品粮油基地 ④华南热带作物生产基地 ⑤黄土高原农业果业基地 ⑥西部畜牧奶业基地 3.(2018·广州一模)从“南粮北运”到“北粮南运”,中国农业经历千年形成的粮食产销格局在最近的30年间被彻底改变了。下图为中国粮食产销格局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引起“南粮北运”向“北粮南运”转变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全球气候变化 B.城市化地区差异 C.人口分布变化 D.土地生产力差异 (2)影响东北地区成为我国最大商品粮基地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人均耕地多 B.高速铁路的建设 C.全球变暖、热量条件改善 D.新品种、新技术广泛应用 (3)当前,制约“北粮南运”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气候条件 B.铁路运输 C.生产水平 D.市场需求 解析: 第(1)题,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南方改革开放程度高,经济发展快,城市化快速发展,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同时大量耕地种植经济作物,导致南方粮食产量下降;而北方城市化程度较低,粮食种植面积较大。故出现了粮食供给与运输的变化。第(2)题,借鉴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知识可知,地广人稀是形成商品谷物农业基地的基础。人均耕地多是东北成为我国最大商品粮基地的原因。第(3)题,“北粮南运”说明南方有市场需求、北方有粮食供应。当前制约“北粮南运”的关键因素是我国南北方之间的运力不足。 答案: (1)B (2)A (3)B 考向一 农业发展的条件及特点 (2014·课标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开始垦荒。目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下图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 (1)分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 (2)分析建三江农作物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 (3)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 (4)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理由。 [关键点拨]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三江平原环境质量的原因、病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化肥施用量少的原因以及该地农业突出特点形成的原因等。 [听课笔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病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化肥施用量少的原因以及该地农业突出特点形成的原因等。第(1)题,环境质量优良的主要原因是受人类活动影响小,人为排放污染物少。题目要求“分析”,故要具体说明原因。第(2)题,建三江农作物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主要从冬季气温低、夏季气温日较差大考虑。该地纬度高,冬季寒冷而漫长,虫卵不易越冬;该地夏季气温日较差大,夜晚气温低,不利于害虫生存和繁殖。第(3)题,建三江化肥施用量较少,一方面是自然原因,该地土壤肥沃;另一方面是人为原因,材料显示该地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可以有效控制施肥量。第(4)题,“绿色”是指该地稻米质量优,主要原因是环境质量好、农药和化肥施用少、技术先进;“米都” 是说明该地稻米生产规模大、单产高、总产量大、商品率高。 答案: (1)开垦历史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地广人稀,工矿业、城镇、交通车辆等较少,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废气、废水、废渣等)较少,环境污染轻微。 (2)纬度高(48°N附近),冬季寒冷而漫长,害虫(虫卵)不易越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日低温较低,不利于害虫生存和繁殖。 (3)土壤肥沃(肥力高);精准施肥,控制施肥量。 (4)环境质量优良(污染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少,生产绿色稻米;生产技术先进,具有示范作用;生产规模大;单位面积产量高,总产量大;商品率高等。 考向二 庄园经济与传统农业的比较 (2016·课标卷Ⅱ)庄园经济是一种实现农业资源集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多元化、管理企业化、建设生态化的经营组织模式。某县生产的优质铁观音茶获得“中国地理标志”认证。该县茶企业通过整合特色山水,建设集茶树种植、茶叶加工储存、旅游和文化为一体的现代茶庄园。据此完成(1)~(2)题。 (1)发展庄园经济的前提条件是当地拥有( ) A.丰富廉价的劳动力 B.知名品牌的农产品 C.发达便捷的交通网 D.高精尖的技术水平 (2)与传统的茶园相比,现代茶庄园的突出优势是( ) A.品牌更多,环境更优 B.市场更广,产品价格更低 C.产品更多,效益更高 D.投入更少,生产成本更低 解析: 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农业发展。庄园经济是利用区域优势,开展集约化经营而形成的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经营模式。当地拥有知名品牌的农产品是其发展的前提条件,故B正确。丰富廉价的劳动力、发达便捷的交通网是其发展的重要辅助性条件,而不是前提条件,故A、C错误;庄园经济不是高精尖技术产业,故D错误。第(2)题,现代茶庄园实行生产规模化、经营多元化组织模式,可促进茶产业的深加工和拓宽经营范围,会使产品更多样;另外,管理企业化,更能促使效益提高,这是现代茶庄园相比传统茶园的突出优势,故C项正确。与传统茶园相比,现代茶庄园的品牌可能更多,但品牌多只是其表现形式,不能体现“突出”优势,突出优势应体现在市场与效益上,故A项错误。依现代庄园经济特点可知,现代茶庄园投入更多、生产成本更高,故产品价格更高,故B、D两项错误。 答案: (1)B (2)C 考向三 区域农业发展的条件与意义 (2017·课标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剑麻是一种热带经济作物。剑麻纤维韧性强,耐海水腐蚀,是制作船用缆绳、汽车内衬、光缆衬料等的上乘材料。非洲坦桑尼亚曾是世界最重要的剑麻生产国,被称为“剑麻王国”。自1999年,中国某公司在坦桑尼亚的基洛萨(位置见下图)附近投资兴建剑麻农场,并建设配套加工厂,所产剑麻纤维主要销往我国。该农场一期种植1 000多公顷,雇佣当地长期和临时工超过1 000人,预计2020年种植面积达3 000公顷,年产剑麻纤维1万吨。该公司还帮助当地修建学校、卫生所等。 (1)据图指出与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公司在基洛萨附近兴建剑麻农场的有利条件。 (2)说明剑麻收割后需要及时加工的原因。 (3)简述当地从中国公司兴建剑麻农场中获得的利益。 解析: 第(1)题,观察地图可得,基洛萨靠近首都这一全国最重要的港口,有铁路相连接,交通便利;有河流流经,水源充足。 第(2)题,剑麻产地气候湿热,剑麻收割后,不及时加工易腐烂变质,影响产品质量。 第(3)题,中国公司在当地扩大剑麻生产与加工产业规模,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增加当地政府与民众收入,促进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 答案: (1)离沿海(首都、港口)较近,临铁路(便于剑麻纤维运输),临河流。 (2)在热带气候条件下,收割的剑麻极易腐烂、变质,影响纤维质量。 (3)增加就业,增加税收,促进基础(民生)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 1.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思路 (1)从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方面,分析该区域适合发展哪些类型的农业以及种植哪些作物。 (2)综合考虑该区域社会经济条件,如区位、交通、市场等方面,从上一步已确定的农业类型及作物中选取单位产值最高且对当地生态环境无害的一部分。 (3)要注意区域内部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4)关注重要农业区域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生态问题及发展障碍。 2.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1)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途径和策略 基础:是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常见问题:利用不足、效率不高;利用过度、生态破坏。采取的措施:利用现代工业、科技改变经营管理方式,集约化生产;停止过度利用,恢复、保护生态环境。 (2)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途径和策略 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利用资源,规避风险;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调整、改良作物品种,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3)农业社会可持续发展途径和策略 增加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立足区域认知,考查农业生产的条件与发展方向 (2018·合肥二模)读2012年京津冀地区蔬菜生产区域分布图,完成(1)~(3)题。 (1)京津地区蔬菜种植面积不断萎缩的主要原因是( ) A.市场需求减少 B.水热条件变差 C.高铁运输便利 D.生产成本提高 (2)与燕山、太行山山前平原区相比,冀北高原种植错季蔬菜的优势条件有( ) ①夏季气候凉爽 ②光照资源丰富 ③昼夜温差大 ④土壤肥力高 ⑤水资源丰富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3)京津冀地区各蔬菜生产区的发展方向合理的是( ) A.都市型蔬菜生产区建立规模化、专业化基地 B.山地丘陵蔬菜生产区打造优质生态特色基地 C.山前平原蔬菜生产区建立大型出口创汇基地 D.冀东南蔬菜生产区积极发展采摘、观光基地 解析: 第(1)题,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京津地区对蔬菜的需求量会增大,但同时用地、用工成本增加,导致当地种植面积萎缩。第(2)题,燕山、太行山山前平原区是夏季风的迎风坡而降水多,较冀北高原水资源更丰富;冀北高原海拔高而夏季气候凉爽,降水少而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燕山、太行山山前平原多为冲积扇而土壤更肥沃。第(3)题,采摘、观光基地适宜在城市周边发展,故D错误;山前平原具有土地规模大的优势,可发展规模化、专业化基地,故A、C错误;山地丘陵地区环境质量好、农业种类多样,适宜发展优质生态特色基地,故B正确。 答案: (1)D (2)A (3)B 2.立足人地协调观,考查西北农业的发展 右图表示我国西北地区养羊业“牧区繁殖,农区育肥”生产模式。读图,回答(1)~(2)题。 (1)该生产模式( ) A.主要是依靠降水发展种植业 B.既发展种植业也发展畜牧业 C.农业区夏季向牧区提供牧草 D.畜产品由牧区直接进入市场 (2)随着该模式的推广( ) ①农牧业形成良性发展 ②草原载畜量极大提高 ③城市人口大量迁入 ④牧区抵御灾害能力增强 ⑤农业生产更适应市场变化 ⑥吸引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落户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②③⑤⑥ D.①④⑤⑥ 解析: 第(1)题,图中显示草原牧区与灌溉农业区之间,利用各自优势、紧密联系,共同发展。灌溉农业区发展种植业的关键是利用水源灌溉;农业区主要是冬季向牧区供应牧草。第(2)题,该模式的推广会促进农牧区的良性发展,牧区冬季能得到农业区的牧草供应,雪灾时草料不足带来的损失会减小,故①④正确。该模式使牧区的农畜产品与市场紧密度提高,会更适应市场变化,同时农畜产品较多会吸引加工企业落户,故⑤⑥正确。草原载畜量也会有所提高,但载畜量根本上还是受草原本身条件影响,故不会极大提高草原的载畜量。该地生态环境脆弱,城市人口不会大量迁入。 答案: (1)B (2)D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