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平南县中学高二地理《中国人口迁移》学案 新人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西平南县中学高二地理《中国人口迁移》学案 新人教版

广西平南县中学高二地理《中国人口迁移》学案 新人教版 【考点搜索】 1、我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的特点及成因 2.新中国成立后至八十年代中期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及成因、迁移方向 3.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及成因、迁移方向 【教材分析】  知识纲要  学习目标 1、我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的特点及成因 2、新中国成立后至八十年代中期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及成因、迁移方向 3、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及成因、迁移方向 ◆ 学习重点 建国以来的人口迁移概况。 第一个阶段是建国到 80 年代中期。这个阶段由于国家实行计划经济,户籍(即户口) 管理制度控制很紧,人口迁移数量小,频率低,规模不大。第二个阶段是 80 年代中期以来, 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户籍管理制度也随之放松,并且在城市中取消粮油副食品定量配给 供应制度后,农村人口进城由“一发不可收”到迅猛增长的地步。  学习难点 80 年代以来的“民工潮”,算不算人口迁移? 在严格定义上看,我国 80 年代以来的农民进城打工,或者说“民工潮”,这些流动人 口,其中的大部分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人口迁移。因为他们中的大部分的居住地一般并不“长 期”或者“永久性”改变,改变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例如,大多数进城民工,“户籍”仍 在原籍。因此,教材用语是“当年全国流动人口就达到 2000 多万”和“流动人口数量呈逐 年增加的趋势”等。  重要图释 图 1.19《20 世纪 80 年代下半期我国流动人口示意》。分析这一时期我国人口流动的特 点、流动方向及其成因并与新中国成立后到 80 年代中期我国的人口迁移进行对比。 【学习策略】 学习本节内容主要分三部分:一是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二是建国后到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三是 80 年代以来的人口迁移。把握人口迁移的的特点、方向、原因, 通过列表对比的方法,增强理解。 【教学内容】 1.6 中国人口迁移 一、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 1、 自秦汉时期开始,我国人口频繁地迁移,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特别是向 南方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 2、 由“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大迁移,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使 南方人口超过了北方地区,中国人口地区分布的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长江流域。 3、引起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最直接的原因是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 二.新中国成立后到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 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严格的户籍管理和政策不允许农村居民迁入城市,我国的人口迁移 和流动数量较少,规模较小。多为政策性迁移,有少量的自发迁移。 三.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 特点:规模扩大,流动人口数量逐年增加;主要属自发性迁移。 迁移方向:①农村——城市;②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迁移原因:①国家政策 ②农村剩余劳动力 ③城乡收入差距大 【经典例题 1】 1978 年,黑龙江农民人均收入比山东省高 2/3,这种差距是多年来吸引 千百万山东人“闯关东”的基本动力,可到 1985 年,山东农村经济大发展,超过了黑龙江, 由此导致人口迁移方向在两者之间完全反转。 (1)1985 年以来,山东农民纯收人大大超过黑龙江农民,试分析其原因。 (2)试分析题中反映的人口迁移过程变化说明的问题。 【解析】这是一个人口迁移的实例分析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应用性。两省间的人口迁 移方向明显地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1985 年前后的山东自然条件并没有大的变化,其经济 起飞和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完全是依靠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相关的战略部署。在全国,山东 以其东鄙沿海的区位优势,成为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首批得益省份。 【答案】:(1) 山东地处东部沿海地带,区位优势多。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战略部署的 影响下首先得益,农村生产力极大地得到解放,农村经济大幅度增长。 (2)说明经济因素是主要的,是经常起作用的因素,经济越发展,人口在地区间的迁移 扰越明显地受经济条件的制约,从宏观来看,经济布局的改变也会造成大量的人口迁移。 【拓展迁移】 1、影响迁移的因素。影响迁移的因素包括四种,即迁出地的因素、迁入地的因素、中 间阻碍因素和个人因素。 任何一个地区都同时存在某些吸引人口迁入的因素和某些排斥人口迁入的因素;当然, 也有一些因素对某些人来讲,是无关紧要的。人口的迁移正是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通 常,人们对迁入地和原居住地各种因素的评价,会受到主观感受和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受个 人生命周期的影响。例如,适宜的气候对每个人都可能是拉力因素;好的教育设施对学龄儿 童的父母可能是拉力因素,但对没有孩子的人来说则可能是推力因素,因为维持好的教育设 施,意味着纳税人将要多纳税。 迁移还受迁入地和原居住地之间各种中间阻碍因素,如距离和迁移成本的影响。 最后,迁移还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一个人的性别、年龄、个性、文化水平、敏感程度、 对其他地区的认识程度、与外界接触的方式等等,都会影响他对原居住地和迁入地的评价, 从而影响其迁移决策。 2.迁移量。人口迁移的流量受以下因素的制约。(1)在一定地区范围内,人口迁移的流 量随各个地方之间差异的程度而变化。地区间的差异程度越大,则迁移流量越大。李的这一 论断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因为,地区间差异程度越大,人们通过流动而获得的机会越多。 但是,当地区间的差异程度大到使人难以适应的时候,迁移就根本无从谈起了。(2)人口迁 移的流量随迁出地和迁入地人群之间的差异而不同,如果迁出地和迁入地人群间的同质性 高,如种族、宗教、教育、收入、信仰等越相似,则迁移量越少。从个人的角度讲,迁移是 为了通过在空间上的移动而更好地实现个人的潜能;从社会的角度讲,迁移是实现地区间人 才交换的重要手段。如果各个地区之间的人口是同质的,或者说,在特征上没有差异,人口 迁移就毫无价值,也无必要了。地区间人口的同质 性越低,则差异越大,人口迁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就越大,人口迁移就越活跃,人口迁移流 量就越大。反之,人口迁移流量就越小。(3)人口迁移的数量与克服中间障碍的难易有关。 原民主德国的东柏林和原联邦德国的西柏林,最初是一个城市,人口迁移应该很方便,但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统一前)东、西柏林之间的围墙却阻碍了德国东、西部人民 之间的交流。总之,自然的障碍和政治的限制等,都会抑制地区之间的人口迁移。(4)人口 迁移的流量随经济情况的变动而变化。如经济萧条时期的人口迁移就会少于经济繁荣时期的 人口迁移。经济周期在很多方面影响人们的迁移行为,但最重要的仍在于影响人们对原居住 地和迁入地的评价。(5)除非有某种特殊限制,迁移流和迁移率会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大。 这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区域间的差异程度会越来越大,人们之间的差异程度也会日益 加大,迁移的中间障碍会减小,从而使迁移量增加,迁移率提高。 3.人口迁移的方向。可从下面几方面考虑。(1)人口迁移有其特定的方向。通常,人口 迁移会集中到几个特定的目的地。这是因为,机会常常集中在某些特定的地区;同时,迁移 者一般会遵循以往的迁移者走过的道路。以往的迁移者把有关的信息传回原居住地,会在一 定程度上降低迁移的成本,为后来者的迁移提供方便。(2)每一个迁移的流向都伴有一方向 相反的返迁移流。这一返迁移流产生的原因是:第一,目的地的拉力因素可能会逐渐减小或 消失,从而导致一部分迁移者返回原籍;第二,迁移增加了迁入地和迁出地之间的接触,开 阔了迁移者的视野,使他们认识到原居住地的机会,从而返回原居住地创业;第三,迁移可 能使迁入地的居民认识到其他地区的机会,从而使他们向外地迁出;第四,许多以经济为目 的的迁移者,在他们实现了其经济目标以后,他们会返回原居住地,特别是在他们退休以后。 (3)流向效率。李将流向效率定义为主迁移流与返迁移流之比。当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在原 居住地表现为排斥力时,流向效率较高;当原居住地与迁入地的情况类似时,则流向效率较 低;当中间障碍比较大时,则流 向效率较高;流向效率还因经济情况而异。经济景气时,流向效率较低;经济萧条时,流向 效率较高。 4.迁移者特征。人口迁移不是均匀地发生在人口中每一个人身上的,相反它具有较强 的选择性。一般地讲,年轻力壮、受教育水平较高的人,更倾向于迁移。当然,这种特征不 能一概而论,在不同背景下,迁移者特征表现各不相同。 【术语释义】 1、原始的人口迁移。 这种迁移源于环境的推力,体现的是人口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当 自然环境遭到破坏时,人类采取的应付方法有两种:改善遭到破坏的环境,或者逃离到其他 地方。采取何种方式,取决于技术发展的水平。在工业化以前,人类的技术水平较低,而且 思想较为保守,无力应付遭受破坏的环境,只好转移到与原有生活环境相似的地方,借以维 持与从前相同或者相似的生活方式。采集和游牧经济时期人类的迁移就属于这种类型。这是 一种保守的人口迁移。当然,这种方式的人口迁移并不仅仅发生在原始人口之中。在现代人 群中,仍存在这种类型的人口迁移活动。而另一方面,即使是在原始的人群中,如果人们完 全“逃离”原有的自然环境,到另一个崭新的生活环境之中,其生活方式将会发生根本的改 变,此时的人口迁移就是“创新”性的人口迁移了,不再属于保守性的人口迁移。 2.被迫的人口迁移和强制的人口迁移。这是两种较为接近的人口迁移的方式,迁移的 原因主要是来自国家或者相当于国家的社会机构的压力,如人口迁移政策等,反映的是政府 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二者的区别是,在社会的压力面前,有的人能够决定自己是否迁移,而 有的人不能自己决定迁移与否。前者被称 为被迫的人口迁移,后者是强制的人口迁移。关 于这两种迁移的区别,一个很好的例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犹太 人的迁移。在战前,德国政府虽然已经要求犹太人离开德国,但是当时犹太人自身还可以决 定自己的去留,因而此时的犹太人迁移属于被迫的人口迁移。而战争爆发以后,犹太人被成 批地送往集中营,他们已经无权决定自己的去留了,此时的犹太人迁移就是强制的人口迁移 了。 3.自由的人口迁移。原始的人口迁移、被迫的人口迁移和强制的人口迁移均是受外界 压力而进行的人口迁移。在自由的人口迁移中,人的意志是迁移的主要动力。人们为了追求 更好的生活条件,或者保持现有的生活水平,而迁移到其他地方,此种迁移属于“自由”的 人口迁移。自由的人口迁移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近似于起开路先锋作用的人口迁移, 可以称之为“先锋式”迁移。这种迁移的迁移者一般表现为年轻、有理想、敢于冒险、个人 素质较好等。他们是为了改善生活条件而迁移,是一种“创新”的迁移。在这样的人口迁移 过程中,困难和障碍较多,因此,此类人口迁移的人数较少。另一种是“团体”的迁移。这 种迁移与前者相比,属于“保守”的迁移,一般以“先锋式”迁移为先导。迁移的结果大多 是维持原有的生活方式不变。 4.大众的人口迁移。大众的人口迁移是自由人口迁移的延续。在自由人口迁移发生以 后,受到早期迁移示范作用的影响,人口迁移会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时尚。此时,迁移过程中 个人因素所起的作用已经较小,人们的迁移,主要受社会时尚的驱使,表现为一种集体行为。 迁移的动力主要表现为社会功能;大众的人口迁移也可以分为“保守”和“创新”两种 【知能训练】 一、选择题(第 1-6 题为单项选择题,第 7-9 题为双项选择题) 1,有关历史上我国人口分布演变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我国人口最早以长江流域为分布中心 B.“安史之乱”后北方人口首次超过南方地区 C. 历史上的人口迁移,最早是从黄河流域向四周扩散 D.历史上我国人口西部多于东部’ 2.历史上我国人口频繁迁移始于 ( )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唐宋时期 D.明清时期 3.新中国成立后到 80 年代中期,人口迁移的特点是 ( ) A.规模小,频率高 B.规模小,频率低 C.规模大,频率高 D.规模大,频率低 4.关于 80 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流动人口大量增加 B.人口流动主要是由国家组织的 C.流动人口数量有逐年减少的趋势 D.人口流动主要是自发形成的和国家有组织的 5.关于中国人口迁移的论述,正确的是 A.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主要是自发的人口迁移 B.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主要是由自然灾害引起的 C.新中国成立到 80 年代中期以前的人口迁移规模大,频率高 D.80 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由农村到城市 6、下述人口迁移,主要属于自发性迁移的是 ( ) A.抗日初大批沦陷区难民向内地迁移 B.“安史之乱”时黄河流域居民迁向长江流域 C.文革期间的红卫兵上山下乡运动 D.改革开放后公派出国留学生学成回国 7.新中国成立后到 80 年代中期我国的人口迁移特点和原因是 ( ) A.规模较小,频率较低 B.受国家政策和户籍管理制度控制较多 C.多为自发流动 D.西藏为人口净迁入地区 8.我国地理学家胡焕庸教授认为:“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大迁 移的结果是 A.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北方人口 B.使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南方人口 C.人口地区分布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迁移到珠江流域 D.人口地区分布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迁移到长江流域 9.近年来,我国出现“民工潮”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和沿海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 B.东南部劳动力不足 C. 我国农村人口密度大 D.我国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 二、综合题 10、读下列柱状图(资料:第四、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图 1-10),回答: 图 1-10 (1)上海市人口增长幅度超过全国平均增长幅度,从人口增长角度考虑,其主要原因是 的 增 加 。 结 合 你 所 了 解 的 生 产 生 活 实 际 , 分 析 其 对 上 海 发 展 的 影 响 , 有 利 的 方 面: ; 存在的问题: (2)与全国相比,在人口年龄构成中,上海面临的人口问题是:人口的 更严 重;分析该人口问题给上海带来的社会问题有: . 你认为解决这些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有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