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8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海南省东方市琼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
地理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60分) 1.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 A.科技发展水平 B.资源 C.对外开放程度 D.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 2.关于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人口与环境,特别是人口与一些资源之间的矛盾已十分突出 B.我国的人均可耕地和人均淡水资源,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并不算富余 C.我国人口承载量最高值在16亿左右,目前人口与环境、资源的矛盾尚不突出 D.尽管我国不断开发宜农荒地,但随着人口增加,可耕地总数和人均可耕地增长缓慢 3.与上海相比,限制北京市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因素为( ) A.水资源 B.矿产资源 C.消费水平 D.科技条件 4.下列人口迁移现象中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的是( ) A.图瓦卢举国移民到新西兰 B.深圳经济特区吸引大量人口迁入 C.美国人口向“阳光地带”迁移 D.国家组织东部城市人员支援西部和边疆建设 5.下列纬度地带中,人口数量占世界人口总量比例最高的是 A.0°~20°S B.0°~20°N C.20°~40°S D.20°~40°N 四川省攀枝花市位于金沙江上游河谷,年均温达20.3℃,年日照时数达2700小时,1月平均气温达13.6℃。2013-2017年,从外地来攀枝花的老年人由3万人增加到了15万人。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6.大量老年人赶往攀枝花的主要目的是 A.避寒 B.开矿 C.支教 D.经商 7.外来老年人口不断迁入对攀枝花市的影响主要为 A.促进健康医疗产业发展 B.增加大量廉价劳动力 C.加剧就业困难 D.加快钢铁工业发展 人口迁移差额率=(迁入人口-迁出人口)/总人口×100%。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8.四地中可能为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是( ) A.A地和B地 B.A地和C地 C.B地和C地 D.B地和D地 9.导致D地人口迁移率为负值的原因最可能是( ) A.经济落后 B.政策因素 C.社会因素 D.环境变迁 读高铁对城市间人口迁移(箭头代表主要人口迁移方向)影响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影响图示区域人口由乡镇向特大城市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因素 B.经济因素 C.社会文化因素 D.政治因素 11.与普通铁路相比,高铁导致区域人口迁移的 A.空间大大缩小 B.方向趋向单一 C.频率有所增加 D.速度逐渐降低 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这类农民工被媒体称为“城归”。据统计近年来“城归”人数累计达到450万。随着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将有更多“城归”返乡创业,给家乡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影响。 据此完成下面各题。 12.“城归”返乡创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乡村土地无人耕种,大面积撂荒 B.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 C.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 D.城市产业已达饱和,经济效益不断下降 13.“城归”给乡村带来的是人口红利升级。“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人口红利升级指的是“城归”人员( ) A.技能与素质的提升 B.性别结构的均衡化 C.年龄构成的年轻化 D.数量的大幅度提高 读下图我国某农村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完成下面小题。 14.图示反映该村的相关情况,可能的是 A.可能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B.少儿人口比重大,人口增长速度快 C.环境优美,老年人口迁入多 D.经济比较落后,人口迁移率高 15.该乡村人口现状给当地带来的不利影响是 ①土地撂荒,资源浪费加剧 ②留守问题比较突出 ③劳动力短缺 ④就业压力增加 ⑤环境人口容量降低 ⑥养老服务难以保障 A.①②③④ B.②③⑤⑥ C.①②③⑥ D.①②③⑤ 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城市市民普遍为修车难、理发难、买菜难、婴幼儿和老人照料难等一系列难题而发愁。80年代以来,随着大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他们在城市从事和经营饮食、服装、修理、房屋装修、蔬菜和水果的贩运及家政服务,极大地缓解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服务矛盾。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6.80年代我国大量民工流向城市,其主要原因是( ) A.城市收入高于农村 B.城市空气清新 C.交通便利 D.国家政策 17.大量流动人口涌入城市,可能带来的后果是( ) ①缓解了城市的人地矛盾 ②给城市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③延缓了城市人口的老龄化速度 ④降低了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中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对我国各地的农业自然资源生产潜力进行了深入研究,计算出我国热带、中亚热带、北温带和青藏地区的最大可能人口密度数据。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8.表中代表中亚热带的最有可能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9.造成丙、丁两地人口容量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光照 B.热量 C.面积 D.水源 在中国,年轻人的“双城生活”已不是一个新鲜词汇。在北京和燕郊(河北三河市的一个镇)、上海和昆山、广州和佛山………上班族市区上班、市郊居住的“双城记”,每天都在上演。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双城生活”一族选择在市区上班、市郊居住的主要原因有 ①市区就业机会多,人均收入高 ②市区社会福利制度更完善 ③市郊房价较低 ④市区、市郊间通勤耗时短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1.燕郊、昆山、佛山等类似城市为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应注重 ①增加用地供应,扩大“双城生活”一族规模 ②加大户籍限制,减缓人口城镇化进程 ③引进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商业街、购物中心等配套设施 ④增加幼儿园、小学等教育机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下表为我国2006年四个地区人口与经济的相关数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四个地区中,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3.四个地区中,最先需要迁入大量外来劳动力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读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24.新疆8~10月能大量吸引民工迁入采摘西红柿和棉花的原因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5.联合国难民署发布报告说迄今逃到黎巴嫩寻求难民身份的叙利亚人已达33.6万。这次难民外迁的主导因素是( ) A.① B.④ C.③ D.⑤ 2019年3月,多省份2018年度常住人口数据陆续出炉,下表为部分省份常住人口统计。依据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各题。 26.广东、山东常住人口数量位居前列,影响的主要因素有( ) ①经济发展水平②交通③房价④环境⑤公共服务水平⑥落户政策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①③④ D.②④⑤ 27.北京市常住人口呈现负增长,重要原因是( ) A.严格的人口调控政策 B.经济活力欠佳 C.环境污染严重 D.交通拥堵 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省2013年-2016年劳动年龄人口变化统计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8.图示该省劳动年龄人口最少的年份是 A.2013年 B.2014年 C.2015年 D.2016年 29.目前该省应对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的有效措施是 A.全面放开生育政策 B.大量接纳外来移民 C.提高自动化生产水平 D.完善养老保障体系 30.下列有关人口分布正确的叙述是 A.北纬30°附近各地人口密度均较大 B.赤道地区水热丰富,人口分布集中 C.热带地区高原气候凉爽,适宜居住 D.北冰洋地区气候寒冷,无人定居 二、综合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春运被西方人称为“全球最大的时段性人口迁移”,2017年春运从1月13日—2月21日,为期40天。 材料二 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图。 (1)说明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在主要流向和原因。(8分) (2)结合材料,试分析目前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产生的影响。(12分) 32.读下列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中国人口增长示意图(下左图), 我国东部和西部人口与面积比重示意图(下右图) 材料2:我国部分省区人口与面积比较表 (1)试分析说明新中国以来我国人口激增带来的负面影响。(6分) (2)根据我国东部和西部人口与面积比重示意图,分析说明我国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及其原因。(8分) (3)试从环境人口容量角度分析能否把东部地区大量人口迁移到西部地区,实现东西部地区人口的均衡发展,请说明理由。(6分) 参考答案 1.B 2.A 3.A 4.B 5.D 6.A 7.A 8.A 9.A 10.B 11.C 12.C 13.A 14.D 15.C 16.A 17.C 18.B 19.B 20.C 21.B 22.B 23.B 24.C 25.D 26.B 27.A 28.D 29.C 30.C 31.(1)流向: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 原因: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收入水平优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机会优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活环境优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 (2)对于流入区:有利:弥补劳动力不足,提高城市化水平。不利:造成交通拥挤。就业困难等问题。对于流出区:有利缓解人地矛盾,获取大量资金,加强与外界联系。不利:同时造成劳动力流失。 32.(1)巨大的人口压力使我国经济发展缓慢,资源在大量减少,环境质量也在下降,就业压力大,社会治安问题突出等。 (2)人口分布不均匀,东部地区人口分布集中,西部人口稀疏。东部耕地多,气候优越,农业、工商业、交通业发达,城镇多,人口多;而西部多山地、高原、荒漠和草原,工商业、交通业欠发达,人口密度小。 (3)不能 西部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环境的人口承载量小,人口大量迁移加大西部的环境压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