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新高考选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七章中国地理第41讲中国自然地理概况教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届新高考选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七章中国地理第41讲中国自然地理概况教学案

1 第 41 讲 中国自然地理概况 1.辽阔的疆域 (1) 优越的地理位置 ①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南部一小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②海陆位置: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③相对位置 陆上邻国:朝鲜、 A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 巴基斯坦、 C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隔海相望的国家: B 日本、韩国、 D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 (2) 辽阔的领土 ①掌握我国的领土四至点。 2 ②我国陆地面积约 960 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 ③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 300 万平方千米。 濒临的海洋从北向南依次是 a 渤海、b 黄海、 c 东海、 d 南海,台湾岛东岸直接濒临太平洋。渤海和 e 琼州海峡是我国的内海。 2.中国的地形 (1) 主要地形区的骨架——山脉 ①三列东西走向山脉: a 天山—阴山、昆仑山— b 秦岭、南岭。 ②三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c大兴安岭—太行山— d巫山—雪峰山 长白山— e武夷山 f 台湾山脉 ③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 g 祁连山、阿尔泰山。 ④南北走向的山脉: h 贺兰山、横断山脉。 ⑤弧形山脉: i 喜马拉雅山。 (2) 主要地形区分布 ①四大高原: A青藏高原、 B 内蒙古高原、 C云贵高原、 D黄土高原。 ②四大盆地: E四川盆地、 F 柴达木盆地、 G塔里木盆地、 H准噶尔盆地。 3 ③三大平原: L 东北平原、 M华北平原、 N长江中下游平原。 ④三大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3.中国的气候 (1) 中国气候类型分布 ①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气候类型 A温带季风气候, B 温带大陆性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 D高原山地气候, E 热带季风 气候。 ②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雨热同期。 ③我国气温分布的特点是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 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特点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⑤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季风。 (2) 中国的温度带分布 ①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温度带名称 a 寒温带、 b 中温带、 c 暖温带、 d 亚热带、 e 热带、 f 青藏高原区。 ②我国四大盆地中, 塔里木盆地位于暖温带、 准噶尔盆地位于中温带、 柴达木盆地位于 青藏高原区、四川盆地位于亚热带。 ③黄河干流自上游到下游依次流经的温度带是青藏高原区、暖温带、中温带、暖温带。 4 ④甘肃省地跨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青藏高原区。 ⑤我国三大平原农作物的熟制, 从长江中下游平原, 经华北平原到东北平原, 依次是一 年两熟、两年三熟、一年一熟。 (3) 我国季风区、非季风区和干湿地区分布 ①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 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乌鞘岭—巴颜喀拉山 —唐古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②季风区是夏季风影响显著的地区, 夏季风包括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 古诗“春风不度 玉门关”中的“春风”就是指夏季风。 ③干湿地区的划分是按照蒸发量和降水量的对比关系, 其中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 界线是 800 mm年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是 400 mm年等降水量线, 半干旱地区与干旱地区的分界线是 200 mm年等降水量线。 ④我国半干旱、 干旱地区面积较大, 一方面是因为内陆面积广大, 距海较远,加上山脉 阻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稀少;另一方面是因为气温较高,风力较大,蒸发量大。 4.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1) 外流区和内流区 5 ①填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河湖名称 河流: a 松花江、 b 淮河、 c 湘江、 d 黄河、 e 雅鲁藏布江、 f 额尔齐斯河、 g 塔里木河。 湖泊: h 青海湖、 i 洞庭湖、 j 鄱阳湖。 ②内、外流区 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 (2) 长江概况 源头、注 入海洋 发源于①唐古拉山,注入②东海 流程、流量、 流域面积 全长 6__300 千米,居世界第 3 位,年径流量 9 500 多亿立方米; 流域面积为 180 多万平方千米 干流流经 省区 ( 简称 ) 青、藏、川、云、渝、鄂、湘、赣、皖、苏、沪 流经主要 地形区 青藏高原、 横断山区、 云贵高原、 四川盆地、 长 江中下游平原 上中下游 的划分 a 为宜昌, b 为湖口 主要支流 和湖泊 ③雅砻江, ④岷江, ⑤嘉陵江, ⑥乌江, ⑦汉江, ⑧湘江,⑨赣江,⑩洞庭湖, ? 鄱阳湖 6 (3) 黄河概况 源头、注 入海洋 发源于①巴颜喀拉山,注入②渤海 长度、流域面积、年径流量 全长约 5 464 千米,流域面积约为 75 万平方 千米、年径流量约 660 亿立方米 干流流经 省区 ( 简称 ) 青、川、甘、宁、内蒙古、陕、晋、豫、鲁 流经主要 地形区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上中下游 的划分 ③河口,④桃花峪 主要支流 ⑤湟水,⑥洮河,⑦汾河,⑧渭河 5. 中国的资源 (1) 中国土地资源分布 ①填出下列土地资源名称: a 旱地, b 水田, c 林地。 水田和旱地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 ②特点:类型齐全,耕地比重小,地区分布不均。 ③分布 耕地:平原、盆地和低缓的丘陵地区 ( 湿润、半湿润地区 ) 。 草地:北方高原、山地和青藏高原 (干旱、半干旱地区 ) 。 7 林地:东北、西南山区和东南部山区。 (2) 中国矿产资源分布 ①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矿产资源分布的特点是分布广泛,相对集中。 ②填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矿产地名称 铁矿: a 本溪、 b 鞍山、大冶、石碌。 煤矿: c 鹤岗、 d 大同、平顶山、六盘水。 有色金属: e 白云鄂博、招远、平果。 ③在我国的四大工业基地中,矿产资源丰富的是辽中南工业基地和京津唐工业基地。 (3) 中国水资源分布 ①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特点为“三多三少”: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沿海多内陆少。 ②我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是华北平原, 其主要原因有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水资源较少; 人口众多,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严重。 ③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主要对策有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中国的地形、地势特征及其影响 8 ( 高考广东卷 ) 图甲、图乙分别为我国某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度的乡村聚落数量统计图。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2 题。 1.由图可知,下列描述符合该地乡村聚落数量空间分布特点的是 ( ) A.在各海拔段中,海拔 1 250 ~1 400 m 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 B.在各坡度段中,坡度 <2°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C.在各海拔段中,海拔 1 550 ~1 700 m 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D.在各坡度段中,坡度 15°~20°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 2.该地区最有可能位于我国 ( ) A.黄土高原 B.三江平原 C.塔里木盆地 D.江南丘陵 【图解思路】 【尝试解答】 1.C 2.A 9 中国的地形、地势特征及其影响 地形 地势 特征 地形复杂多样, 山区面积广 大 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影响 有利 ①便于发展多种经营; ②森 林、矿产、动植物、旅游资 源丰富; ③山区急流可以发电 ①西高东低, 有利于东部太平洋湿润气流深 入内地, 形成降水; ②大河西源东流, 沟通 东西交通, 方便沿海与内地的联系; ③阶梯 交界处落差大,产生巨大水能 影响 不利 ①地形崎岖,交通不便;② 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 等地质灾害;③坡度大,不 宜耕种 阶梯交界处不利于交通运输线、 工业、 农业、 城市的建设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面积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 2/3 ,我国地理学家吴传钧先 生把我国的山区分为八种类型。据此回答 1~3 题。 名称 主要山脉 (1) 西北内蒙古温带干旱区的高山 天山、阿尔泰山、祁连山等 (2) 黄土高原温带半干旱区的山地、丘陵 吕梁山 (3) 东北温带半湿润区的中山和低山 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等 (4) 华北暖温带半湿润区的中山和低山 太行山、五台山、泰山等 亚热带 丘陵 山区 (5) 华中北亚热带湿润区的中山、低山 (6) 江南、西南中亚热带湿润区的中山 武夷山、南岭等 (7) 华南、 滇南热带、 南亚热带湿润区的中山 和丘陵 五指山、台湾山脉等 (8) 青藏地区的山脉 喜马拉雅山 1. 既属于“江南、西南中亚热带湿润区的中山”,又为东西走向的山脉是 ( ) A.武夷山 B.秦岭 C.小兴安岭 D.南岭 2.在地理环境中,山脉常常成为一种地理分界线。下列山脉与其地理界线的对应关系 中,正确的有 ( ) ①省区分界线:武夷山—福建省与安徽省 ②国界线:阿尔泰山—中国与蒙古 ③水系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 10 ④温度带的分界线:秦岭—暖温带和亚热带 ⑤地形区的分界线:昆仑山—青藏高原与塔里木盆地 A.②④⑤ B.①②⑤ C.①②④ D.③④⑤ 3.与“亚热带丘陵山区”相比, “西北内蒙古温带干旱区”最明显的农业优势条件是 ( ) A.热量资源充足 B.光照资源丰富 C.土壤肥力高 D.风力大 解析:第 1 题,读表可知, “江南、西南中亚热带湿润区的中山”有武夷山、南岭等, 但武夷山是东北—西南走向, 南岭总体是东西走向。 第 2 题,武夷山是福建省与江西省的分 界线, ①错。阿尔泰山是中国与蒙古的分界线,②对。巴颜喀拉山是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 分水岭,③错。 秦岭是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④对。 昆仑山是青藏高原与塔里木盆地的 分界线,⑤对。第 3 题,“西北内蒙古温带干旱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晴天多, 光照充足,而“亚热带丘陵山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阴雨天多,光照弱。 答案: 1.D 2.A 3.B 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2017·高考北京卷 ) 下图为某年内我国地跨 10 个经度区域的降水量变化图。读图,回 答 1~2 题。 1.据图可知 ( ) A.清明节之前各地阴雨连绵 B.5 月起雨带开始向北移动 C.35° N以南地区秋高气爽 D.35° N以北地区伏旱严重 2.该区域 ( ) A.位于地势二、三级阶梯 B.绝大部分属于内流区 C.东部降水受暖流影响大 11 D.人口密度北部大于南部 【图解思路】 【尝试解答】 1.B 2.A 1.我国的气温分布特点与成因 1 月( 冬季 ) 7 月(夏季 ) 等温线 分布特点 等温线密集 等温线稀疏 气温 分布 特点 冬季南北温差大 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 原因 ①北方正午太阳高度小于南 方,白昼时间比南方短, 获得 的热量少; ②北方临近冬季风 源地, 受冬季风影响大, 加剧 了北方的寒冷 ①虽然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 南方小,但白昼时间长于南 方;②南方雨季长, 阴雨天多 极值气温 处及原因 最低气温处: 漠河。原因: 纬 度高, 正午太阳高度小, 且白 昼时间短,获得的太阳辐射 少;离冬季风源地近 气温最高处为吐鲁番盆地。 原 因: ①盆地地形, 地面不易散 热,且外边气流越过山地下 沉,形成焚风,增温作用强; ②沙漠广布, 吸热快; ③降水 稀少,空气干燥,少云, 太阳 辐射强。 气温最低处为青藏高原。原 因:地势高 2. 我国的降水特点、原因及影响 基本特点 (规律 ) 原因 影响 12 空间分 布规律 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 陆逐渐减少 主要受海陆分布和大 气环流的影响。东南 沿海距海近,受夏季 风影响大,降水多; 西北内陆远离海洋, 受夏季风影响小,降 水少 东南部湿润,越向西 北内陆越干燥 时间 变化 规律 季节变化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 降水集中在 5 月至 9 月的夏秋季节 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湿 润气流的影响,降水 丰沛;冬季受来自大 陆的干燥空气的影 响,降水少 使我国旱涝灾害频 繁,夏季风强或来得 早、去得晚,北涝南 旱;夏季风弱或来得 晚、去得早,南涝北 旱年际变化 各地降水年际变化 大,南方较小,北方 较大,西北干旱地区 最大 夏季风进退规律异常 降水的 南北 差异 北方:降水少,雨季 短。南方:降水多, 雨季长 由夏季风进退的规律 决定的 形成北方的春旱、夏 涝,江淮地区的梅雨 和伏旱 3. 我国的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特征 内容 成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季风气候显著 ①大多数地方冬 季寒冷干燥,夏 季暖热多雨;② 与同纬度其他地 区比,冬季气温 偏低,夏季气温 偏高,气温年较 差大;③气温年 较差、降水的季 节变化和年际变 化都较大 我国冬季受寒冷 的冬季风影响, 寒冷干燥;夏季 受来自海洋的夏 季风影响,暖热 多雨 冬季寒冷,会冻 死部分农作物的 害虫,减少病虫 害的发生;夏季 暖热多雨,对农 作物的生长十分 有利 降水过分集中在 夏季,造成春旱、 夏涝现象严重; 降水的年际变化 大,水旱灾害多; 寒潮带来严寒、 大风、霜冻等恶 劣天气,台风造 成水灾、风灾 13 雨热同期 夏季,我国除高 原、高山外,高 温期与多雨期一 致,水热配合好 夏季,我国各地 得到的太阳光热 多,且受夏季风 影响,降水充沛 “夏热”是我国 气候资源的一大 优势,使广大北 方地区能够种植 棉花、水稻、玉 米等喜温作物 续 表 特征 内容 成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气候复杂多样 我国有多种多样 的温度带和干湿 地区,气候类型 有温带季风气 候、亚热带季风 气候、热带季风 气候、温带大陆 性气候、高原山 地气候等 我国地域广阔, 南北纬度差异 大,东西距海远 近不同,地形复 杂多样 使我国的农作物 及各种动植物资 源种类极其丰富 高原、干旱气候 区不利于农业发 展 (2020·合肥模拟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末次冰盛期 ( 末次冰期的全盛时期 ) 是地质历史时期最近的一个极端寒冷期。 在末次冰盛 期内, 受季风环流变化的影响, 中国大陆自然带位置与现今差异较大, 同一个古人类遗址内 石器制品数量减少。下图示意末次冰盛期中国大陆自然带分布。 14 (1) 与现今相比,指出末次冰盛期中国东部季风区大陆自然带的位置特点。 (2) 分析末次冰盛期以来中国大陆以东海岸线变化的原因。 (3) 研究表明,现今黄河中下游地区在末次冰盛期成为温带草原带的重要原因是夏季风 弱。请从下垫面性质和海陆位置的角度, 分析现今黄河中下游地区在末次冰盛期夏季风弱的 原因。 (4) 自然带的变化影响食物的获取,进而影响文明的演进。大地湾石器遗址在末次冰盛 期石器制品数量明显减少,试分析其地理原因。 解析: (1) 依题意,冰盛期是一个极端寒冷期,则大陆气温更低而冬季风势力强、夏季 风势力弱,会使大陆自然带位置向东、向南移动。 (2) 首先明确末次冰盛期以来,气温总体 是升高的,则海岸线变化表现为向陆地后退,据此分析原因即可。 (3) 夏季风是海陆热力性 质差异造成的, 即大陆夏季温度高而为低压区。 从“下垫面性质和海陆位置”角度分析夏季 风弱,可从陆地增温慢,或夏季风难以到达两方面分析。 (4) 石器制品数量减少说明当时人 口减少。 由 “自然带的变化影响食物的获取, 进而影响文明的演进” ,可确定分析思路为 “人 口数量—食物—自然带变化” 。 答案: (1) 位置偏东、偏南。 (2) 气温升高,大量冰川融化;海水膨胀,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陆地,海岸线后退。 (3) 末次冰盛期亚欧大陆雪线降低,冰川和冻土覆盖面积增大;夏季,冰面反射太阳辐 射增强,冰川冻土融化吸收能量多, 夏季陆地增温慢,亚洲低压势力减弱, 吸引夏季风的能 力降低;黄河中下游地区离海距离增大,夏季风减弱。 (4) 气温降低,降水减少,自然带由温带森林草原带变为温带草原带;渔业资源减少, 植物生物量减少,动物南迁,食物数量减少, 单位面积生活的人数量减少, 大地湾石器遗址 15 中石器制品数量明显减少。 ( 或单位面积资源量不足, 采集和渔猎需要更大面积、 更长距离, 单位面积生活的人数量减少。 ) 中国的河流与自然资源 (2018·高考海南卷 ) 历史上, 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 近几十年来, 我国重点开展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 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 治理前后 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据此回答 1~3 题。 1.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 ( ) ①固定表土 ②减少径流 ③沉积泥沙 ④降低风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冲沙效果最 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 ( ) A.洪水期持续放水 B.枯水期持续放水 C.洪水期集中放水 D.枯水期集中放水 3.“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 ( ) 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 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 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 【图解思路】 【尝试解答】 1.A 2.D 3.C (2017·高考北京卷 ) 下图为我国的三个省级行政区土地利用结构图。读图,回答 4~5 题。 16 4. 甲和土地利用类型Ⅰ、Ⅱ分别为 ( ) A.新,耕地、牧草地 B.滇,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C.川,交通运输用地、牧草地 D.藏,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5.内蒙古 ( ) A.水域面积大,水能资源丰富 B.受降水影响,森林覆盖率东部大于西部 C.地势平坦,宜大幅度提高城市建设用地比例 D.其他及未利用地面积比黔少,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图解思路】 【尝试解答】 4.A 5.B 1.中国的河流 (1) 我国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差异 地区 河流 流量 汛期 含沙量 结冰期 东北 黑龙江、 松花江 水量丰富 ( 流 经湿润、 半湿 润区 ) 汛期较短 ( 有 春汛、夏汛 ) 小( 森林茂 密) 长 ( 纬度高, 位于中温带、 寒温带 ) 秦岭— 淮河 以北 海河、 黄河 水量较小 ( 流 经半湿润、 半 干旱区 ) 汛期短 ( 雨季短 ) 大( 植被少, 水土流失严 重) 短( 位于 暖温带 ) 17 秦岭— 淮河 以南 长江、 珠江 水量丰富 ( 降 水量大, 流经 湿润区 ) 汛期长 ( 雨季长 ) 小( 流域内植 被覆盖率高 ) 无 ( 流经亚热 带、热带,冬 温在 0 ℃以 上 ) (2) 长江、黄河、珠江的开发与治理 长江 黄河 珠江 水利 灌溉;航运——“黄 金水道” ;发电—— “三峡” ;调水—— “南水北调” ;冲积出 长江中下游平原及长 江三角洲——主要农 业区 引黄灌溉; 发电 ( 上中 游水能的梯级开发 ) 水能的梯级开发;航 运 水害 中下游洪涝灾害 上游凌汛;下游“地 上河”、凌汛 河口附近“咸潮”; 中下游洪涝 整治 措施 防洪是首要任务。加 固江防大堤,兴建分 洪、蓄洪工程;营造 防护林 (长江中上游 防护林 )和退耕还湖 关键是治沙,根本在 于加强黄土高原的水 土保持。兴修水利, 上拦下排; 退耕还林、 还草、还蓄洪区,营 造水土保持林;加固 堤坝 引淡压咸; 植树造林, 保持水土 2. 中国主要的自然资源 水资源 土地资源 矿产资源 海洋资源 特点 总量丰富,分布 不均 类型齐全,耕地 比重小,地区分 布不均 分布广泛,相对 集中 条件优越,类型 丰富 分布 空间分布不均, 南多北少,西北 更少;时间分配 不均,夏秋多, 冬春少,各年之 间变率大 耕地:平原、盆 地和丘陵地区 ( 湿润、半湿润 区 ) ;草地: 北方 高原山地和青藏 高原 ( 干旱、 半干 煤、铁、石油产 区北方居多,有 色金属矿产南方 居多 鱼类:集中于东 海( 舟山渔场 ) ; 海盐:集中于渤 海( 长芦盐场 ) ; 石油:集中于渤 海、东海、南海 18 旱区 ) ;林地: 东 北、西南山区和 东南沿海山地 续 表 水资源 土地资源 矿产资源 海洋资源 问题 水土配合欠佳, 淡水日趋紧张, 浪费现象惊人 水土流失严重; 土地沙化严重; 森林资源减少; 草场资源超载 乱采滥挖;破坏 环境;浪费严重 过度捕捞;海洋 污染 对策 “开源”“节 流”;跨流域调 水;兴修水库; 节约用水;防治 水污染 依法管理;保护 性使用 贯彻《矿产资源 法》 ;合理使用; 综合利用 适度捕捞;防治 污染 (2020·长沙一中月考 ) 我国某一河流,每年的 12 月至次年 3 月上旬,河道出现“连底 冻” ( 从水面到河底全断面冻结成冰 ) 现象。 下图示意该流域降水、 径流量年内分配。 读图回 答 1~3 题。 1.该河流最可能位于 ( ) A.青藏高原 B.塔里木盆地 C.内蒙古高原 D.华北平原 2.与 7 月相比, 4 月径流量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 ) A.降水量较大 B.下渗量较小 C.融雪量较少 D.地下水补给较多 3.近年来,该河径流量有减小趋势,与此无关的是 ( ) A.气候暖干化 B.过度放牧 C.大量开采矿产 D.冰川融水减少 19 解析: 第 1 题,该地降水量在 200~300 mm之间, 降水集中在夏季, 位于我国半干旱区; 每年 12 月至次年 3 月上旬,河道出现“连底冻”现象,说明冬季气温低,可判断为内蒙古 高原。第 2 题,该地降水量 7 月大于 4 月,融雪量 4 月大于 7 月。 4 月地表融雪量大,冻土 消融速度慢, 阻隔地表水下渗。 第 3 题,该地河流主要补给方式为积雪融水补给和雨水补给。 内蒙古高原没有冰川,无冰川融水补给; 同时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若有冰川融 水补给,也应该是融化量增加而补给增多。 答案: 1.C 2.B 3.D 一、选择题 (2020·河北省级示范性高中联考 ) 河流输沙量是指在一定时段内通过河道某断面的泥 沙数量,其大小主要决定于水量的丰枯和含沙量大小。下图示意 1965-2011 年长江月均输 沙量所占比例变化。读图,回答 1~3 题。 1.该段时期内 ( ) A.长江输沙量呈增加趋势 B.长江输沙量呈减少趋势 C.长江输沙量的季节变化大 D.长江输沙量的年际变化大 2.影响长江月均输沙量季节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 A.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B.径流量的季节变化 C.含沙量的季节变化 D.植被覆盖率的季节变化 3.2003-2011 年, 1-3 月月均输沙量所占比例明显升高的主要原因是 ( ) A.该时期流域内降水量增多 B.水利工程的调蓄作用 C.该时期流域内水土流失加剧 D.含沙量较其他月份高 解析: 第 1 题,图示 7- 9 月月均输沙量所占比例高, 而 11 月至次年 4 月月均输沙量所 占比例低,说明长江输沙量的季节变化大。第 2 题,输沙量与径流量、含沙量密切相关,而 含沙量又主要取决于水土流失情况。 长江流域主要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河流径流量、 区 20 域水土流失的季节变化主要受降水季节变化影响; 则输沙量季节变化的根本原因是降水量的 季节变化。第 3 题,长江主要流经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1- 3 月为旱季,降水较少; 2002 年 以来,随着三峡等水利工程的建成,由于水利工程的调蓄作用, 1-3 月长江水量增多,该 时期月均输沙量所占比例明显升高。 答案: 1.C 2.A 3.B (2020·安徽江南十校模拟 ) 蒸发皿蒸发量作为大气蒸发潜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其变化对 于检测气候和水循环变化有重要指示意义。下表为 1955-2001 年全国及各干湿区蒸发皿蒸 发量不同变化趋势站点所占比例 (%) 。据此回答 4~5 题。 趋势 全国 干旱区 半干旱、半湿润区 湿润区 显著减少 46 50 37 53 不显著减少 25 24 28 22 不显著增加 20 14 24 18 显著增加 9 12 11 7 4. 近 50 年来,我国蒸发皿蒸发量 ( ) A.显著减少的站点比例干旱区最大 B.显著增加的站点比例湿润区最大 C.全国及不同干湿区都呈减少趋势 D.呈减少趋势的站点比例不及一半 5.我国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主要是因为 ( ) A.平均气温降低 B.平均风速增大 C.相对湿度降低 D.气温日较差减小 解析: 第 4 题,表中全国及不同干湿区, 均是减少站点比例大于增加站点比例,呈减少 趋势,故 C正确、 D错误。表中显著减少的站点比例最大的是湿润区,显著增加的站点比例 最大的是干旱区,故 A、 B 错误。第 5 题,平均气温降低,与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平均气温 上升的地理事实不符, 故 A 错误; 平均风速增大和相对湿度降低, 都会导致蒸发皿蒸发量增 大,故 B、C错误;气温日较差减小,反映了云量增多、人类活动排放大气污染物增多,从 而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蒸发皿蒸发量减小,故 D正确。 答案: 4.C 5.D (2020·武汉调研 ) 径流深为径流总量和流域面积之比, 径流深又分为地表径流深和地下 径流深。 下图示意我国西南地区某小流域多年月平均降水量与径流深, 该流域多年平均降水 量约 1 334 mm,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约 920 mm,地表和地下多年平均径流深合计约为 757 mm。 据此回答 6~8 题。 21 6.该流域 5 月份较 4 月份降水量明显增加, 而径流深增加缓慢, 与此不相关的是 ( ) A.3、4 月地表较为干燥 B.流域内植被茂盛,水流汇聚速度慢 C.4、5 月农业用水较多 D.前期地下溶孔裂隙处于非饱和状态 7.若不考虑人类因素,下列有关该流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流域水资源总量减少 B.有流域外地表径流汇入 C.有流域外地下径流汇入 D.流域内地表水下渗严重 8.地下水矿化度是指单位体积地下水中可溶性盐类的质量,浅层地下水矿化度与农业 生产和植被状态等密切相关。调查发现, 当地秋季地下水矿化度最低, 水质最好。 有关这一 现象的解释,合理的是 ( ) A.植被生长旺盛,消耗土壤矿物质最多 B.秋季降水量大,雨水淋溶作用较强 C.作物大多已成熟,化学肥料使用量少 D.河流径流较大,流水溶蚀作用较强 解析: 第 6 题,降水多而径流深没有增加,说明降水转化为径流较少, 水流汇集快慢都 属于径流, 与植被因素导致的水流汇集速度无关。 第 7 题,“该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约 1 334 mm,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约 920 mm”,若不考虑人类因素, 径流深应为二者之差, 约 414 mm; 而“地表和地下多年平均径流深合计约为 757 mm”,说明当地实际径流深大于当地降水量 与蒸发量之差,则推测该流域有外来径流补充。读图可知,该流域自 12 月至次年 6 月,地 表径流量均小于地下径流量,说明有流域外地下径流汇入。第 8 题,“浅层地下水矿化度与 农业生产和植被状态”有关,由材料信息判断,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季节变化小, 则矿化度主要与农业生产有关。故 C正确。 答案: 6.B 7.C 8.C (2020·河南九师联盟质检 ) 南岭由五条山岭组成, 故又称“五岭”, 经过多次的造山运 动,显得支离破碎,总体呈东西走向。下图示意南岭的地理位置。据此回答 9~11 题。 22 9.南岭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 ) A.南北板块挤压,地壳隆起成山 B.东西板块碰撞,地壳褶皱成山 C.地壳岩层断裂,岩块相对上升 D.地壳水平位移,岩浆上涌成山 10.南岭被分成五条互不连属的山岭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 A.冰川侵蚀 B.风力侵蚀 C.流水侵蚀 D.地壳沉降 11.南岭对当地气候的影响是 ( ) A.冬季空气稀薄,光照充足 B.夏季为低压中心,多上升气流 C.阻挡冬夏季风,防寒保暖 D.春秋季节抬升气流,多地形雨 解析: 第 9 题,南岭是东西走向的山脉, 是受到南北方向板块碰撞挤压,岩层隆起形成 的,故选 A。第 10 题,南岭形成后,由于当地降水丰富,在长期的流水侵蚀作用下被分割 成多个互不连属的部分,故选 C。第 11 题,南岭海拔不高,空气并不稀薄,一般不会造成 气压场的改变; 可以阻挡冬季风,防寒保暖; 南岭春季抬升北上的暖湿空气,秋季抬升南下 的冷空气,在迎风坡多地形雨,故选 D。 答案: 9.A 10.C 11.D 二、非选择题 12.(2020·佛山一模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且末绿洲位于我国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南缘、阿尔金山北麓,整个绿洲沿车尔臣河分布, 呈狭长的条带状。由于气候变化、地质构造等因素的影响,自西汉以后,且末河河道多次改 道,最终成为今天的车尔臣河。下图为车尔臣河河道变迁示意图。 23 (1) 描述且末河自西汉以来河道变迁的趋势。 (2) 分析且末河河道变迁的主要自然原因。 (3) 分析且末河河道变迁对当地居民生产活动的影响。 (4) 有人建议向且末河的古河道引水,让古河道重获新生。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 解析: (1) 直接比较古今河道位置信息即可判断。 (2) “由于气候变化、地质构造等因 素”,地质构造要结合“相对凹陷区、相对凸起区”的位置分析;气候变化导致炎热干燥、 冰川消退、蒸发量增大,河流流量减少等。 (3) 在干旱区,水资源是影响人们生产生活的重 要因素,河道变迁影响活动空间。 (4) 若同意,可从保护湿地和生态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 等角度分析;若不同意,可从水资源的消耗和成本的上升角度分析。 答案: (1) 河道不断 ( 由西向 ) 东移;由北向南退缩。 (2) 由于气候变化,该区域炎热干燥加剧;南部高山地区的冰川不断后退 ( 冰雪融水减 少) ;蒸发量增大,河流流量减少,导致河道由北向南退缩;由于地壳运动,且末河中下游 地区西部相对隆起, 东部相对凹陷, 形成西高东低的地势, 河流向东改道并沿断裂带发育成 新的河道。 (3) 河道变迁使古绿洲萎缩;在新河道两侧形成新的绿洲,从而导致当地居民生产活动 的空间迁移。 (4) 同意。可以改善局部气候,增加水资源,恢复古河道生气;形成新的绿洲,扩大当 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空间。 或不同意。 古河道河床抬升, 河水无法自流, 人工抽水会增加成本; 消耗有限的水资源, 导致水资源更加紧张 ( 或破坏新绿洲的生态环境 ) 。 13.(2020·巢湖模拟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洪泽湖是我国第四大淡水湖,湖底高出东侧平原 4~8 米,所以又称为“悬湖”。历史 上,该地区多次洪水泛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在洪泽湖兴建了一系列控制工程。 下图示意洪泽湖水系。 24 (1) 分析洪泽湖湖区防洪压力大的原因。 (2) 分别说明兴建洪泽湖入海入江水道和灌溉总渠的作用。 (3) 指出洪泽湖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过渡性特征。 (4) 有人建议在洪泽湖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 解析: (1) 可从洪涝灾害多发、灾害损失重角度分析。 (2) 入海入江水道利于洪水下泄, 兴建灌溉总渠目的在于引水灌溉。 (3) 注意图中有淮河, 而淮河为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4) 注意观点要与理由一致。若赞同,可从有利条件与带来的好处 ( 社会、经济意义 ) 角度分 析;若不赞同,可从带来的生态问题角度分析。 答案: (1) 夏季降水集中,上游来水量大;地势低洼,入海通道少,泄洪不畅;为悬湖, 易决堤;下游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一旦洪水泛滥,造成的损失大;等等。 (2) 兴建入海入江通道,可以分流洪水,减轻下游地区洪涝威胁;兴建灌溉总渠为下游 平原提供灌溉水源,增加灌溉面积。 (3) 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地带;地处湿润区和半湿润区过渡地带;地处亚热带常绿 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过渡地带等。 (4) 同意。理由:水域广阔,自然条件优越;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等。 或不同意。理由:大力发展水产养殖,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使水质变差;破坏水生生 物生存环境,使物种减少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