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8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中地理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课程标准 1.了解区域的含义。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了解区域的概念和区域具有的一般性特征。2.了解不同类型的区域及其划分依据。3.运用图文资料,比较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4.运用案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基 础 知 识 梳 理] 一、区域的含义 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特征: (1)层次性: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2)差异性:区域之间具有地理差异。 (3)整体性:每一个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其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4)可变性:有些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有些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 地理环境差异 2.区域地理环境的主要差异(以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比较为例) 区域 因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20 位 置 经纬度 30°N附近 43°N~48°N 海陆位置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入海口 地处我国东北地区中部 气候 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共性特征 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热条件组合好 差异 热量丰富,降水多,水热组合好 热量少,降水少,生长期短 土地 地形 平原 平原 耕地 比较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土壤 肥沃的水稻土,红壤酸性强、有机质少、黏重 肥沃的黑土 矿产 贫乏 丰富的石油等 3.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比较为例) 区域经济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农 业 类型 水田耕作业、水产养殖业 旱地耕作业、畜牧业 作 物 经济作物 油菜、棉花 大豆、甜菜 粮食作物 水稻 玉米、春小麦 耕作制度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商业贸易 沿海航线中枢,长江入海门户,交通位置优越,商业贸易发达 深居内陆,对外联系不便,商业贸易落后 工业 依托农业发展轻工业,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形成综合性工业基地 利用资源发展重化工业,形成重化工业基地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早期 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受地理条件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中期 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成为鱼米之乡 晚期 人口、城市密集,人均耕地减少,耕地被河网切割破碎,农业生产规模小,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较低,粮棉生产在全国的地位下降 【思考】 1.区域之间的界线都是明确的吗?试举例说明。 20 提示 不一定。区域之间的界线往往是进行区域划分、确定具体区域的基本依据,但其位置不一定是明确的。如国家、行政区等人为划定的管理区域之间的界线是十分明确的;但气候区、植被区等区域的界线是模糊的,具有过渡性的特点。 2.松嫩平原与长江三角洲相比,粮食商品率高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地广人稀。 3.我国北方园林普遍规模宏大,气势恢弘,而且景物包罗万象,不拘一格;南方园林紧凑巧妙,以水为核心,以花草奇石为主要景观。造成这种园林景观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我国南北方地理环境的差异。 [预 习 效 果 自 测] 1. 下列关于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区域有明确的界限 B.区域是自然生成的 C.区域内部有相似性和连续性 D.区域之间不发生任何关联 解析 区域之间具有一定的界线,但有的界线是明确的,有的界线是模糊的;区域的形成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与区域之间虽有明显差异,但是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不仅能促进其内部经济的发展,还能影响到周边区域。 答案 C 2.区域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有的界线明确,有的具有一定的过渡性或模糊性,如下图所示。与图示区域a的边界类型相同的是( ) ①国界 ②省界 ③热量带 ④干湿区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解析 图中区域a的边界为明确界线,国界与省界这类政区的界线都是十分明确的。 答案 C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聚落景观和人类活动也有差异。回答3~5题。 20 3.下列关于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与对应形成原因的组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受宗教思想的影响 B.从北到南,房屋高度和坡度都逐渐增大——便于雨水的排泄和屋内通风纳凉 C.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北方地区地价和建筑材料价格高 D.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北方地区地广人稀 4.下列受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影响最明显的人类活动是( ) A.农业 B.工业 C.金融贸易 D.服务业 5.下列建筑设计符合当地区域特征的是( ) A.温带大陆内部区域的房屋墙壁较厚 B.我国广东省楼房的间距应大于黑龙江省 C.西欧沿海国家多建平顶房屋,以便利用其空间进行物品晾晒 D.北京文化、艺术建筑应多利用玻璃做屋顶,以便使其四季通透,加强采光效果 解析 第3题,A项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是为了充分利用光照条件,A错误;C项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主要是由于北方寒冷,建筑物墙厚窗小,C错误;D项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是因为北方正午太阳高度较南方小,D错误。故选B项。第4题,主要的环境因素有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地条件、矿产资源条件等,其中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地条件对农业的影响最为突出;工业、金融贸易、服务业主要受人文因素(如技术、劳动力素质、信息通达度等)和自然因素的综合影响。第5题,温带大陆内部冬季寒冷,因此房屋墙壁一般较厚以御寒;由于广东省比黑龙江省纬度低,因此楼间距应比黑龙江小;西欧地区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屋顶较尖,利于排水;北京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气温年较差较大,且夏季多暴雨,从安全角度考虑,不应利用玻璃做屋顶。 答案 3.B 4.A 5.A 探究点一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探究活动】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0 (1)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较高的是__________,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 答案 (1)长江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纬度较低,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年平均气温高;松嫩平原纬度较高,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少,年平均气温低 (2)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年降水量从南向北递减,主要是因为该地南部距夏季风源地近,受夏季风的影响大,降水丰富,而北部降水有所减少;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从东向西递减,是因为该地区从东向西距海越来越远,受海洋的影响越来越小,降水也越来越少。 ( 20 3)长江三角洲河网密度大,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也较低;而松嫩平原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高。 【反思归纳】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差异及影响 (1)地理位置:决定了该地区气候、土地和资源状况。 (2)气候条件:影响该地区的水热状况和种植制度。 (3)土地条件:影响该地的土地生产能力。 (4)矿产资源条件:影响该地区资源型工业的发展。 2.区域地理环境差异对生产活动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 区域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农业生产 水热条件 良好 较差 水源条件 河网密布,灌溉便利 河流较少,灌溉条件差 主要作物 主要种植水稻,此外还有油菜、棉花等 玉米、春小麦、大豆等 作物熟制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耕地类型 水田 旱地 农业地域类型 季风水田农业 商品谷物农业 工业生产 交通条件 沿海航线中枢,长江口,对内、对外联系方便 有便利的公路、铁路运输 原料、燃料 缺乏,从国内外运入 石油及周边的煤、铁等资源丰富 工业类型 综合性工业基地 重化工业基地 商业贸易 发达 规模相对较小 点拨提升 区域差异的分析思路 区域差异既包括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各个区域在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差异,也包括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各个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区域地理环境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深刻影响着区域的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20 【即时巩固】 1.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差异显著,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了人类活动的差异。据此回答(1)~(3)题。 (1)广东人经常喝凉茶,四川人喜欢吃麻辣。形成这种饮食习惯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植被 B.土壤 C.气候 D.地形 (2)我国南方地区以水田农业为主,北方地区以旱作农业为主,西北地区发展畜牧业。形成这种生产活动地域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降水 B.地形 C.土壤 D.热量 (3)聚落的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下列地区和当地民居搭配不相符的是( ) A.西双版纳——竹楼 B.江南地区——尖顶屋 C.陕北延安——窑洞 D.云贵高原——蒙古包 解析 第(1)题,广东人经常喝凉茶是因为广东气候炎热,喝凉茶解暑降温;四川人喜欢吃麻辣是因为四川盆地气候潮湿,吃麻辣可以预防潮湿对身体产生的不利影响。第(2)题,不同的地方选择发展水田、旱地农业还是畜牧业主要依据当地降水的多少。第(3)题,蒙古包是蒙古高原的民居。 答案 (1)C (2)A (3)D 2.下图所示为我国三个平原地区。读图回答(1)~(2)题。 (1)从农业角度来看,A、B、C三个平原地区的共同点是( ) A.光照较丰富 B.地形平坦广阔,地广人稀 20 C.农作物都有春小麦、玉米、甜菜 D.土壤肥沃,黑土广布 (2)B平原地区大力发展种植业,可能造成的生态问题主要是( ) A.水土流失、荒漠化 B.荒漠化、盐碱化 C.盐碱化、酸雨 D.酸雨、水土流失 解析 第(1)题,读图,根据经纬度可知,A是三江平原,B是宁夏平原,C是华北平原,从农业角度来看,三个平原地区的共同点是光照较丰富;宁夏平原面积小,华北平原人口稠密;华北平原种植冬小麦。第(2)题,B平原地区降水少,蒸发量大,属于半干旱地区,大力发展种植业,可能造成的生态问题主要是土地荒漠化、盐碱化;该地降水少,水土流失问题、酸雨问题少。 答案 (1)A (2)B 探究点二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探究活动】 据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当时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农业经济远远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地区。读战国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河湖与沼泽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时该地的地理环境有何特点?限制当时该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当时该地区农业经济远远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原因是什么? (3)“苏湖熟,天下足”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曾经是我国重要的产粮区,主要原因是什么? (4)在农业生产走向规范化、专业化、机械化的今天,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全国粮仓”地位已经下降。原因是什么? 答案 (1)平原上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开垦困难。 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发困难,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20 (2)①在开发早期,人们只能制造简单的生产工具(木棒、石器等)从事农业活动。黄河中下游地区土质疏松,利于简单工具的耕作;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土质黏重,开垦困难。②黄河流域气候比较干燥,人们可以利用较早掌握的灌溉技术发展农业;长江中下游地区河湖沼泽较多,排水难度大。③黄河流域平原广阔,利于发展交通运输;长江中下游平原稠密的水网,成为交通的阻隔。 (3)雨热条件好,粮食种植历史悠久,劳动力资源充足。 (4)①稠密的水网使耕地破碎,因此农业生产规模小,机械化难推广;②建设用地增加,人均耕地减少;③农业结构的调整。 【反思归纳】 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开发早期地理环境的影响 2.农业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 3.现代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 4.不同发展阶段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在此过程中,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区域发展水平 产业结构变化特点 三大产业的产 值比重格局 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 农业经济比重相当大,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大 一、二、三或一、三、二 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 随着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升,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 二、一、三或二、三、一 20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逐渐超过第二产业。先进科技和信息、金融等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三、二、一 规律方法 分析区域差异的四大步骤 第一步:搜集区域的相关资料。 (1)自然条件(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 (2)人文条件(包括人口、经济、文化、历史沿革等)。 第二步:资料的分析与整理。 文字整理归类:成因分析、数据分析、图表绘制等。 第三步:区域差异分析、比较。 (1)区域发展条件、优势和劣势。 (2)区域经济分析。 (3)区域发展阶段评价。 第四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制定可持续发展模式。 【即时巩固】 1.下图反映了我国东部某区域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过程。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有关图示区域从阶段Ⅰ到阶段Ⅲ发展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图中河流的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 ②图中城市人口比重增加,乡村人口比重减少 ③图示区域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④图中河流夏季流量减小,冬季流量增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从阶段Ⅲ到阶段Ⅳ的发展过程中,影响图中农业生产空间结构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政策 B.交通运输 C.劳动力 D.市场 解析 第(1)题,从阶段Ⅰ到阶段Ⅲ,林地面积减少,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变差,河流丰 20 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聚落由村庄发展为小城镇、中等城市,说明城市人口比重增加属于城市化现象。第(2)题,从阶段Ⅲ到阶段Ⅳ,靠近城市的农业用地由耕地变为花卉、蔬菜用地,是城市人口增加、市场扩大的结果。 答案 (1)A (2)D 2.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各区域之间的发展基础、发展条件存在很大差异。这些发展条件的差异,在发展速度、发展进程上也有明确反映。因此,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因地、因时制宜地制定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和规划。读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差异示意图,完成(1)~(2)题。 (1)关于t2时刻各区域发展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区域1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B.区域2处于发展后期阶段 C.区域3进入起步阶段 D.图示三区域所处发展阶段相同 (2)若用图示意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差异,分析图示信息所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 ) A.现阶段我国各区域对资源依赖程度不断降低 B.现阶段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应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 C.从区域3到区域1反映了我国经济从沿海向内陆的发展趋势 D.要实现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和谐统一,需宏观协调各区域的关系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在t2时刻,区域1处于发展的顶峰时期,即将进入衰退阶段;区域2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区域3进入起步阶段;图示三区域所处发展阶段不相同。第(2)题,若用图示意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差异,根据图示信息,现阶段我国经济仍是以工业为主,多数区域对资源依赖程度仍在提高;现阶段我国区域1的经济发展应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从区域3到区域1反映了我国经济从内陆向沿海的发展趋势;要实现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和谐统一,需宏观协调各区域的关系。 答案 (1)C (2)D 知识结构 20 晨背索引 1.区域、区域的类型、区域特征、地理环境、区域发展阶段。 2.区域地理位置、气候、土地、矿产资源条件是如何影响区域发展的。 3.区域发展不同阶段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读某区域水系示意图,完成1~2题。 1.有关甲河流的水文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水量较丰富,含沙量较大 B.有双汛期,春汛长于夏汛 C.有结冰期和凌汛现象 D.水位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 2.有关图示区域地理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全年湿热,适宜水稻种植 B.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C.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冬冷夏热 D.地广人稀,粮食商品率高 20 解析 第1题,读图,根据经纬度判断,甲河流是黑龙江,水量较丰富,该区域植被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较小;有双汛期,夏汛长于春汛;纬度较高,有结冰期,河流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所以有凌汛现象;水位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大。第2题,图示区域纬度较高,气候冷湿,水稻种植热量条件没有优势;该地属于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为黑土分布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冬冷夏热;地广人稀、粮食商品率高。 答案 1.C 2.A 每一个区域都有特定的地理环境,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读“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系图”,完成3~4题。 3.在区域开发早期,制约该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 A.河网密布 B.雨热同期 C.土质黏重 D.红壤广布 4.该地区密集的河网对区域工业化阶段所产生的有利影响主要是( ) A.提供工业原料 B.提供生活水源 C.提供便利的交通运输 D.提供丰富的水产品 解析 第3题,在区域开发早期,生产力水平较低,河网密布、土质黏重、红壤广布成为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雨热同期是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第4题,河网密布能为工业发展提供便利的水运条件。 答案 3.B 4.C 读“工业化阶段表”及“2008年长江流域各省级行政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阶段图”,回答5~6题。 工业化 阶段 人均GDP (美元) 第一产业 比重 第二、三 产业比重 初期 <2 000 >20% <80% 中期 >2 000 <20% 80%~90% 后期 >4 000 <10% >90% 长江流域 3 350 9.71% 90.29% 20 5.2008年,长江流域范围内的各省级区域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的是( ) A.湖南、安徽、重庆 B.四川、云南、江西 C.上海、浙江、江苏 D.广西、湖北、云南 6.关于长江流域的特征和问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区域发展比较协调 B.人文要素空间分布差异不明显 C.大部分地区处于工业化初期 D.经济布局亟待优化 解析 第5题,图中显示沪、苏、浙三省市的第二、三产业比重已超过90%,人均GDP超过8 000美元,说明已进入工业化后期。第6题,图中数据显示长江流域各省(区、市)工业化程度差异很大,特别是西部地区工业化比重较低,而西部这些省(区、市)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所以要优化经济布局。 答案 5.C 6.D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读下图,完成1~4题。 图甲 20 1.图甲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特征是( ) A.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B.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C.区域具有层次性 D.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 2.草原被破坏后,沙尘暴会影响到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这说明 ( ) A.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 B.区域具有一定的特色和功能 C.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D.区域之间无界线可言 3.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牧区,湿润、半湿润地区多是农业区,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 ) A.发展水平 B.生活特点 C.发展方向 D.发展条件 4.图乙为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内分界线标志物模型。该标志物应位于图甲中的________处(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第1题,该图所示区域没有表达出面积和形状,仅表示了干湿地区的边界,在每个干湿地区的内部其降水量即干湿度是相对一致的。第2题,当草原放牧区的草原植被遭破坏后,地面失去保护,在大风的作用下极易产生沙尘暴。沙尘在强劲的偏北风吹动下会影响到邻近的地区,这说明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第3题,在不同的干湿地区,产生了不同的生产类型,说明地理环境的差异影响区域的发展方向,这正是我们研究区域和划分区域的根本目的所在。第4题,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为秦岭—淮河一线,大致与800 mm年等降水量线吻合。 答案 1.B 2.C 3.C 4.C 下图中甲位于华北平原,乙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读图,回答5~7题。 20 5.甲、乙两地耕作制度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海拔 B.热量 C.水分 D.土壤 6.甲、乙两地共有的地理现象是( ) A.广泛种植水稻 B.雨热同期 C.冬季河流结冰 D.水运发达 7.甲地楼房南北间距一般大于乙地,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 A.河流流向 B.海陆位置 C.纬度位置 D.盛行风向 解析 第5题,甲地位于华北平原,为暖温带;乙地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亚热带,两地耕作制度的差异是由热量条件差异决定的。第6题,两地都位于季风气候区,因此雨热同期为其共有的地理现象。第7题,甲地楼房南北间距大于乙地,这是由于甲地纬度高,冬季正午太阳高度角小,楼房影子较长决定的。 答案 5.B 6.B 7.C 下图是某区域不同时期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 8.有关该区域20世纪80年代初聚落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20 A.聚落沿河流、交通线分布明显 B.受地形影响,聚落间联系不便 C.聚落间均有便捷交通线路相连 D.该区域位于我国西南地区 9.下列不属于该区域20多年来发生的明显变化是 ( ) A.交通条件明显改善 B.矿产资源得到开发 C.旅游业的兴起 D.再城市化明显 解析 第8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20世纪80年代初聚落沿河流、交通线分布。第9题,对比20世纪80年代初和21世纪初可知,交通方式和布局明显改善,A正确;煤炭和钨矿等矿产资源得到开发,B项正确;读图可知旅游业的兴起,C项正确,没有出现再城市化,故选D项。 答案 8.A 9.D 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示区域界线划分的主要依据及其属性是( ) A.河流、明确的 B.湖泊、模糊的 C.交通线、模糊的 D.山脉、明确的 11.根据图示信息分析,该区域最适宜发展的是( ) A.化学工业 B.建材工业 C.电子工业 D.纺织工业 解析 第10题,由图可知区域界线沿山脊线划分,行政区界线是明确的。第11题,由图可知,该地有高校园区,科技发达;有飞机场,交通便捷;有森林公园,环境优美,适宜发展电子工业。 答案 10.D 11.C 20 区域的发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结合下图,回答12~13题。 12.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下列关于区域内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B.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C.工业化的起步源于本阶段科技的创新 D.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已表现得比较明显 13.下图中a、b、c各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其正确的顺序是( ) A.a—b—c B.b—c—a C.c—a—b D.b—a—c 解析 第12题,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区域经济发展刚刚开始,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小,人地关系基本上是协调的。第13题,a点第二产业比重最大,b点第三产业比重最大,c点第一产业比重最大,由此可得出正确顺序。 答案 12.B 13.C 二、非选择题 14.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20 (1)上图所示范围的地形自北向南大致可以分为A、B、C三大部分,其中A表示________,B表示________平原。 (2)简述B平原发展耕作业的自然条件。 (3)说明西安的地理位置特征。 解析 第(1)题,结合河流和等高线的分布判断,A区域等高线数值大于1 500米,等高线稀疏,判断为高原地形,结合图中河流、城市可以判断为黄土高原。B区域等高线数值多在5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判断为平原地形,结合城市与河流信息,可以判断B表示渭河平原。第(2)题,影响耕作业的自然条件主要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方面分析。渭河平原后期是河流冲积形成的,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并且有渭河流经,灌溉方便;地形平坦,利于耕作;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种植业发展。第(3)题,城市地理位置主要从绝对位置以及相对位置描述。绝对位置主要考虑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相对位置主要描述与周边其他地理事物的关系,包括与城市、铁路、主要地形区等的相对位置关系。 答案 (1)黄土高原 渭河 (2)B平原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水源丰富,便于灌溉。 (3)北半球、东半球;中纬度地区;北临渭河,南邻秦岭;位于黄河流域中部的关中盆地;陇海铁路上的铁路枢纽;陕西省省会。 15.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荷兰与江苏省地理位置示意图。 20 材料二 荷兰70%的花卉生产采用温室栽培,花卉生产中的温度、湿度、光照、施肥、喷药等都实现了电脑自动控制,大部分生产企业应用了无土栽培技术、分子育种技术、克隆技术等。 材料三 近年来,苏州软件园区的高技术产业,如光电产业、新医药产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等快速兴起。苏州工业园区通过沪宁高速公路,到上海的行车时间不到1小时。 (1)根据材料一,分析荷兰与江苏在地理位置方面的差异。 (2)依据材料二,分析现代农业技术在荷兰农业生产中的主要作用。 (3)结合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分析高新技术产业通常布局在机场和高速公路附近的原因。 解析 第(1)题,地理位置的比较可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方面分析。第(2)题,现代农业技术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农产品质量,扩大市场,改变农业生产方式等。第(3)题,从交通、科技、市场、产业基础等方面分析。 答案 (1)荷兰位于欧洲西部,西临大西洋(北海);江苏省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黄海);荷兰的纬度比江苏省高。 (2)改善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3)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品体积小、重量轻、附加值高,适宜航空运输和(高速)公路运输;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产品需要快速占领市场;产品依赖国际市场,因而需要快捷的交通运输方式。 20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