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地理新导学大一轮讲义:必修②第一章第16讲人口的空间变化学案(人教版,江苏专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地理新导学大一轮讲义:必修②第一章第16讲人口的空间变化学案(人教版,江苏专用)

第16讲 人口的空间变化 ‎[考纲呈现]‎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考纲解读]‎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知道世界人口迁移和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及人口迁移的效应,学会分析某时期或某地区的人口迁移案例。(重点)‎ ‎[思维导图]‎ 考点一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人口迁移概念及国内外人口迁移 ‎(1)概念: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 ‎(2)国际人口迁移 ‎19世纪前 ‎“二战”后 特 点 ‎①旧大陆—新大陆 ‎②已开发国家—未开发国家 ‎①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 ‎②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方 向 ‎①欧洲—美洲、大洋洲 ‎②非洲—美洲 ‎③中、日、印等国家—南亚、美洲 ‎①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北美、西欧等发达国家 ‎②20世纪70年代以来,迁入石油产区(西亚)‎ 原 因 ‎①地理大发现与新航路的开辟 ‎②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主义扩张 ‎①各国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 ‎②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性 影 响 ‎①开发了新大陆 ‎②传播了工业文明 ‎③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①缓和迁出国国内人口压力,增加侨汇流入,但人才流失 ‎②增加迁入国廉价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但造成社会压力和不安定因素 ‎(3)国内人口迁移 时期 影响因素 迁移特点 流向 古代 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 大批迁移 迁往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 当 代 ‎1949年到 改革开放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地迁移,规模较小,频率较低 由东部迁往西北和东北 ‎20世纪80‎ 年代以来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迁移的流量增大,流向变化多样,自发迁移流量增大 经济欠发达→经济发达;内地→沿海;山区→平原;农村→城市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及实例 影响因素 举例 自然 环境 因素 自然灾害 洪水、地震、火山爆发等导致的大规模人口迁移;西非环境难民 气候 美国老年人口向“阳光地带”迁移 淡水 早期逐水草而居的人口迁移;塔里木绿洲中人口迁移 土壤 农业社会人们为寻找新土地而迁移 矿产资源 伯明翰、大庆、攀枝花由于矿产资源开采而吸引人口移入 社会、‎ 经济、‎ 文化 因素 经济发展 ‎“孔雀东南飞”体现了我国人口向东南沿海的集中迁移 交通和 通信 近几个世纪以来人口迁移高潮 文化教育 大学生的求学、“科技移民”‎ 婚姻家庭 军人家属的随军;少年儿童随父母迁移 政治 因素 国家政策 三峡移民;“上山下乡”‎ 社会变革 一战和二战后,东欧一些国家重新划定国界,人口互相迁入、迁出 战争 阿富汗难民涌向巴基斯坦;欧洲难民问题 宗教 犹太人从欧洲迁入以色列 个人动机和需求 生活需求变化 职业需求变化 ‎‎ 补充点拨 美国的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 迁移时间 迁移原因 迁移特点 第一次 ‎19世纪中期 南北战争 人口大规模西移 第二次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人口由乡村大量流入城市 第三次 ‎20世纪20~60年代 农业危机、自然灾害 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 第四次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 环境恶化、资源开发 东北部人口迁往南部和西部 考向一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类型 ‎(2018·全国文综Ⅰ)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的人口。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下图示意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根据图示资料推测,近十年来该直辖市(  )‎ A.外来务工人口多于外出务工人口 B.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 C.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 D.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增加 ‎2.该直辖市是(  )‎ A.北京市 B.天津市 C.上海市 D.重庆市 答案 1.C 2.D 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该直辖市户籍人口多于常住人口,说明外来务工人口少于外出务工人口,A错;据材料信息无法推断老年人口变化,B错;由图可知,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差距略有缩小,说明人口迁出回落,劳动力需求数量有所增加,C对;图中无法判断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D错。第2题,北京、天津、上海三个直辖市均位于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为人口的迁入区,常住人口数量大于户籍人口数量,且三市的人口都没有超过3 000万,而重庆市为人口迁出区,户籍人口数量大于常住人口数量。故选D。‎ ‎(2015·北京文综)下图为某网上商城通过大数据分析绘制的“城市牵挂”‎ 示意图。由于迁出人口比例较高,甲地网购收货量中,从异地下订单的寄达商品所占比例最高,从而成为2014年全国最受异地牵挂的城市。读图,回答第3题。‎ ‎3.据图可推断,甲地人口迁出比例(  )‎ A.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高 B.直辖市比省级行政中心高 C.珠江三角洲比四川盆地高 D.内陆城市比沿海城市高 答案 C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人口迁出比例南方比北方高,沿海城市比内陆城市高,故A、D项错误;甲地迁往重庆市的人口比例并不高,故B项错误;甲地人口迁出比例珠江三角洲比四川盆地高,故C项正确。‎ 考向二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2016·全国文综Ⅲ)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减少了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14.77万人,这是近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据此完成4~5题。‎ ‎4.导致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  )‎ A.产业转型升级 B.食品价格大增 C.环境质量下降 D.交通拥堵加重 ‎5.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  )‎ ‎①服务设施齐全 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 ③适宜就业机会多 ④生态环境较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4.A 5.C 解析 第4题,根据题干材料知,上海市人口需求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这是产业升级的结果。第5题,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说明这些中小城市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多,就业机会多。与上海相比,周边中小城市的服务设施较差,且生态环境不是目前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6.(2017·天津文综)读材料,回答问题。‎ 义乌市是著名的国际商贸之都,目前外来人口约占常住人口的37%。‎ 说明义乌市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社会经济原因。请回答两项。‎ 答案 商贸发达(商品集散地);就业岗位多(收入高);生活水平高(服务设施完善)。‎ 解析 浙江省义乌市是著名的国际商贸之都,人口迁移的社会经济原因主要从商贸活动、就业机会及经济收入、生活水平等方面进行分析。‎ 考点二 人口迁移的影响 ‎1.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人口迁移对城市化的影响 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的用地规模也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区布局也随之发生变化,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区,促进了郊区城市化的进程。‎ ‎3.人口迁移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伴随人口迁移,会不断出现新的职业。如学龄儿童迁移人口增多,则迁入地应增加或加强中、小、幼教师的师资力量。‎ ‎‎ 思维建模 分析人口迁移影响的思路 ‎(1)从辩证角度: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2)从区域角度:对迁出地的影响和对迁入地的影响。‎ ‎(3)从要素角度: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的影响。‎ 考向一 人口迁移的影响 如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下题。‎ ‎1.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域间的人口迁移(  )‎ 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 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 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 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 答案 B 解析 我国2005~2010年人口迁移以乡村向城市迁移为主,故迁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提高,迁出地区由于乡村人口迁出,人口总量减少,城市化水平也有所提高。文字材料信息显示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延缓了迁入地区的老龄化进程,加剧了迁出地区的老龄化水平。故B项正确。‎ ‎(2019·淮阴中学高三调研)“棒棒工”是对重庆市一个特定劳动群体的称呼。他们爬坡上坎,以棍棒、绳索为劳动工具,帮人搬运货物,为千家万户提供便利。下图为“1960~2020年重庆市棒棒工人口数量及年龄结构变化图(含预测)”。据此完成2~3题。‎ ‎2.早期影响重庆市棒棒工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河流 D.植被 ‎3.造成2000年以来重庆市“棒棒工”从业人口变化的主要社会原因是(  )‎ A.农村人口数量减少 B.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改善 C.城市人口老龄化 D.城市交通运输方式的改变 答案 2.A 3.D 解析 第2题,由材料可知该地的“棒棒工”主要是为人们“爬坡上坎”搬运货物的,因为该地地形崎岖、坡坎众多,给人们的日常货运增加了困难,因此选A项。第3题,由图示可知“棒棒工”从业人员的年龄由青壮年逐渐转为老年人口。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条件有所改善,城市对棒棒工的需求减少,因此青壮年多就业于其他行业;而在农村地区,交通状况变化较小,多是老年人在从事该行业,D项正确。‎ 考向二 空巢家庭等人口热点现象 ‎(2019·南通调研)2016年10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报告指出,2015年年末,我国流动人口数量达2.47亿人,占总人口的18%,相当于每六个人中就有一个是流动人口。预计到2020年我国仍有2亿以上的流动人口。读图回答4~5题。‎ ‎4.关于现阶段我国流动人口呈现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规模大,以“90后”为主 B.流动时间短,季节性返乡规模大 C.北京、上海吸纳跨省流入人口的趋势进一步增强 D.以个体流动为主,家庭化流动未成趋势 ‎5.阻碍流动人口子女随迁的因素是(  )‎ A.城市教育水平较高 B.城市教育费用较高 C.城市生活条件较好 D.户籍地居住条件较差 答案 4.C 5.B ‎‎ ‎2015年9月1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工作座谈会,在会上总理指出要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逐步减少大规模人口“候鸟式”迁徙。每年农民工在年前大量离开,到年后大量回城,这种“候鸟式”迁徙,已经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据此完成6~7题。‎ ‎6.大量数据显示2014年春节前从成都到北京的旅客增多,原因最可能是(  )‎ A.成都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京 B.大量在成都打工的北京人回家过年 C.成都过年消费水平比北京高 D.成都老年人前往北京的孩子家过年 ‎7.2015年春运期间邻近省区和省区内短距离迁徙人口大幅增加,原因有(  )‎ A.春节旅客多,长途旅行不安全 B.城市群崛起,就近就业的劳动力增多 C.春运压力大,就近换乘其他交通工具 D.冬季气温低,短途旅游更适宜 答案 6.D 7.B 解析 第6题,前些年是大量在北京打工的成都青年,过春节要返回家乡,即从北京返回成都;近几年,在北京的年轻人不再返回成都,而是成都的老年人前往北京的孩子家过年,造成从成都到北京的旅客增多,故选D。第7题,春运期间邻近省区和省区内短距离迁徙人口大幅增加与城市群崛起,就近就业的劳动力增多有关,故选B。‎ 人口抚养比是指被抚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可分为少儿(0~14岁)抚养比、老年(65岁及以上)抚养比。下图示意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1982~2007年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读图,完成(1)~(2)题。‎ ‎(1)该城市抚养压力最大的年份是(  )‎ A.1982年 B.1992年 C.2002年 D.2007年 ‎(2)由图可知,该城市1982~2007年(  )‎ A.少儿抚养比持续升高 B.总抚养比持续升高 C.外来青壮年大量涌入 D.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 答案 (1)A (2)C ‎“四步法”判读平面三角坐标图 ‎(1)做轴:沿着三个坐标轴数值增大的方向画出三个箭头,如上图中的①②③。‎ ‎(2)划线:过图中标出的点,分别画出与上述三个箭头平行且延伸方向一致的三条射线。‎ ‎(3)读数:读出上述射线与三个坐标轴交点的数值,即为待求点在三个坐标轴上的坐标。图中待求点的三个坐标,0~14岁约为28%、15~64岁约为55%、65岁及以上约为17%。‎ ‎(4)验证:将读出的三个数据求和,如果得数为100%,则读数正确。‎ 下图中a、b、c分别表示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三个年龄段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重。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国家中,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为了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图中国家②应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 A.实行计划生育 B.鼓励生育 C.采取移民政策 D.鼓励人员出国 答案 1.C 2.A 解析 第1题,在三角坐标图中,c表示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重,其中国家③高达20%,老龄化问题最严重,故选C。第2题,a表示0~14岁的未成年人口所占总人口比重,图中国家②‎ 的0~14岁人口比重达60%,说明该国人口增长迅速,必须采取(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 图甲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某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变动示意图”,图乙是“人口年龄构成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根据图甲所示的人口变化趋势判断,今后该国人口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 A.鼓励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B.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 C.继续保持较低的人口生育水平 D.减少劳务人员输出 ‎4.在图乙中,①②③④四点所示的人口年龄构成情况与图甲所示国家1995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相符合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3.B 4.B 解析 第3题,结合图甲可知,该国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降低,人口保持负增长状态,人口老龄化问题突显,所以该国今后人口工作的主要任务是采取措施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第4题,读图可知,图乙中②点与图甲所示国家1995年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相符。‎ ‎5.下图中A、B表示两类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人口年龄构成,其中X、Y、Z分别表示某国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三个年龄段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重。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A、B两国人口年龄构成所反映的人口问题。‎ ‎(2)说出上述人口问题对两国人口增长及社会产生的影响。‎ ‎(3)针对以上人口问题,两国应采取什么措施?‎ 答案 (1)A国少年儿童比重大,人口增长过快;B国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 ‎(2)A国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高,经济、教育、就业、环境等压力较大,社会问题频发;B国死亡率高,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低,导致劳动力不足,社会负担加重。‎ ‎(3)A国应实行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B国应鼓励生育或接纳移民,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