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涿鹿县涿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涿鹿县涿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 ‎1.下图为四种地貌景观。读下图,回答下题:‎ ‎ ‎ 有利于聚落形成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有利于聚落形成的条件主要有地形平坦、交通方便、土壤肥沃、经济发达、气候适宜、水源充足等,图中①②③④分别是海边的崖地、宽广的平原、深邃的谷地、陡峻的山地,四地中,②平原地区具备上述形成聚落的条件,据此分析选B。‎ ‎【点睛】聚落形成的条件主要有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水源充足等自然条件,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历史悠久等是促进聚落形成的优越社会经济条件。‎ 读“我国东南部某区域图”,回答下列各题。‎ ‎2. 图示村落按形态而言属于(  )‎ A. 多边形聚落 B. 带状聚落 C. 环状聚落 D. 团状聚落 ‎3. 图中a、b、c、d四城市沿河分布,在其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发展速度较快的城市是(  )‎ A. a B. b C. c D. d ‎【答案】2. B 3. D ‎【解析】‎ ‎【2题详解】‎ 从图中可知,村落沿河流分布,呈带状,选B。‎ ‎【3题详解】‎ d处位于河流入海口处,地形比较平坦,交通便利,利于城市的发展,选D。‎ ‎【点睛】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一般而言,河流上游多位于高原、山地,以侵蚀为主,中游搬运,下游堆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受此影响,聚落分布也不同。如下图所示 地形 高原 山区 平原 分布 深切河谷两岸狭窄河漫滩平原 洪(冲)积扇、河漫滩平原 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 形态 多呈狭长的带状 条带状 团状、带状 聚落 密度 小 较小 大 成因 地势低,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丰富,土壤肥沃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农业发达;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运输和海上运输 举例 青藏高原地区的雅鲁藏布江谷地 甘肃兰州市及人口的分布 四大文明古国发祥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塔里木盆地的四周是由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冲积而成的冲积扇,绿洲就在冲积扇的中、下部地带,这些地区人口集中,农牧业较为发达,交通便捷。如图为塔里木盆地城镇与交通线分布图和甲地段公路线路照片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从整体上看,塔里木盆地内的交通线分布特点是(  )‎ A. 网状分布 B. “之”字形分布 C. 线状分布 D. 环状分布 ‎5. 影响塔里木盆地城镇和交通线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 地形 B. 气候 C. 水源 D. 土壤 ‎【答案】4. D 5. C ‎【解析】‎ ‎【4题详解】‎ 考查获取图表、文字信息的能力。从图示可知在塔里木盆地中,交通线常沿盆地边沿伸展,呈环状分布,故选D。‎ ‎【5题详解】‎ 考查新疆的自然环境特点对聚落、交通的影响。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降水少,在盆地边缘水源条件好,布局城镇多,城镇多,人口也多,交通是为交流和发展提供便利的,所以交通线也布局在这里,影响塔里木盆地城镇和交通线分布的主导因素是水源。故选C。‎ ‎2017年2月8日‎,格陵兰岛北端的气温升至‎0 ℃‎以上,引发世人关注。近30年来,北极地区不仅在变暖,而且变暖速度是全球平均速度的2倍,这种加速变暖现象被称为“北极放大效应”。‎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北极放大效应”现象的形成机制是 (  )‎ A. 受高气压带控制,晴朗天气多 B. 极昼时间长,海水热量收入多 C. 海冰消融,海面的反射率下降 D. 周边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剧增 ‎7. 受“北极放大效应”影响,下列北极地区的现象中,首现日期推迟的是 (  )‎ A. 苔原植物的花期 B. 北极鸭的北迁日期 C. 入海河流的汛期 D. 沿海港口的封冻期 ‎【答案】6. C 7. D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北极的放大效应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全球气候变暖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了考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6题详解】‎ 北极地区受高压控制,晴天多,不是加速变暖的原因,故A错误;‎2月8日为北半球冬季,出现极夜现象,故B错误;由于全球变暖,气温升高,北极地区的大量海冰融化,海面反射率下降,到达地面的辐射增加,导致升温加速,故C正确;全球变暖属于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并非是周边国家排放温室气体所致,故D错误;‎ ‎【7题详解】‎ 受“北极放大效应”影响,气温升高,苔原植物花期提前,故A错误;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地区气温升高,北极鸭北迁日期提前,故B错误;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地区气温升高,入海河流汛期会提前,故C错误;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地区气温升高,沿海港口封冻期会推迟,故D正确。‎ ‎【点睛】本题组的解题关键是要结合题中所给的材料对“北极放大效应”这一概念有一个比较准确的理解。‎ 生物入侵危害已经在全球范围发生,据此完成下题.‎ ‎8. 近年来,美洲的一枝黄花(一种植物)在浙江迅速蔓延,夺取了本地生物的生存空间,其最大危害是(  )‎ A. 破坏了生物多样性 B. 污染了土壤 C. 危害农作物,使农业成本提高 D. 排放了有毒物质 ‎9. 入侵生物能迅速蔓延的主要原因是(  )‎ A. 繁殖能力强 B. 适应自然能力强 C. 缺少天敌 D. 自然条件好 ‎【答案】8. A 9. C ‎【解析】‎ ‎【8题详解】‎ 美洲的“一枝黄花”(一种植物)在浙江迅速蔓延,夺取了本地生物的生存空间,是本地物种减少,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9题详解】‎ 入侵生物能迅速蔓延的主要原因是缺少天敌。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点睛】外来物种入侵带来的危害:外来物种入侵会严重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并加速物种的灭绝;外来物种入侵会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外来物种入侵会因其可能携带的病原微生物而对其他生物的生存甚至对人类健康构成直接威胁;外来物种入侵还会给受害各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当时时间‎2016年10月7日,飓风“马修”横扫加勒比地区,造成拉丁美洲最贫穷国家海地近900人遇难。8日,飓风沿着美国东南沿海缓慢向北移动,虽威力不断减弱,但仍给美国多地带来恶劣天气。下图是“马修”移动路径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0. 海地因飓风重创而死亡的人数较多的主要原因是 A. 受灾地区广,持续时间长 B. 位于飓风中心,风力强大 C. 建筑质量差,应急预案不完善 D. 地势起伏大,次生灾害严重 ‎11. 飓风北移期间势力不断减弱,是因为 A. 受暖流影响,气温升高 B. 植被覆盖好,风速降低 C. 海岸线曲折,拦截飓风 D. 向高纬运动,气温逐降 ‎12. “马修”破坏力最强时,近地面气流 A. 上升辐散 B. 下沉辐散 C. 辐合上升 D. 辐合下沉 ‎【答案】10. C 11. D 12. C ‎【解析】‎ ‎【10题详解】‎ 图中显示,海地面积较小,与美国相比,受灾地区面积较小,材料信息表明,该飓风沿着美国东南沿海缓慢向北移动,因此飓风影响持续时间,海地也可能比美国短,A不符合题意。飓风中心往往是风眼,风力较弱,B不符合题意。材料信息表明,海地是拉丁美洲最贫穷国家,说明海地民居建筑质量差,应急预案不完善,抗灾能力弱,容易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这是海地因飓风重创而死亡的人数较多的主要原因,C符合题意。地势起伏大,次生灾害严重,也会加剧飓风灾害损失,但不是主要原因,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1题详解】‎ 受暖流影响,气温升高,蒸发加强,有利于飓风维持势力,不是飓风不断减弱的原因,A不符合题意。图中显示,飓风北移期间主要沿着美国东南沿海海域移动,当地植被覆盖好,对其风速降低效果不明显,B不符合题意。图中显示,飓风北移路径上,海岸线不曲折,对飓风的拦截作用不明显,C不符合题意。飓风北移期间,飓风向高纬运动,气温逐降,蒸发减弱,水汽补充减少,维持飓风的动力不足,导致其势力不断减弱,D符合题意。故选D。‎ ‎【12题详解】‎ ‎“马修”属于气旋,气旋的近地面气流流向低气压中心,为辐合气流,中心附近气流上升。“马修”破坏力最强时,就是风力最强、雨量最大时,飓风中心附近风力最大,中心附近上升气流最强,导致雨量最大,因此“马修”破坏力最强时,近地面气流辐合上升,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下图是某城市人口迁移率与自然增长率曲线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3. 该城市人口数量开始增加的时间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4. 图中反映的是该城市最近四十年的人口增长情况,此类城市较普遍存在的地区是( )‎ A. 东亚 B. 南美 C. 西欧 D. 北非 ‎【答案】13. B 14. C ‎【解析】‎ 本题考查人口的数量变化、人口结构和人口问题。‎ ‎【13题详解】‎ 城市人口迁移率是指人口迁入率-迁出率,图中除去时间①外,均为正值;该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在②时最低,为-0.5%,此后逐渐升高,而且②时城市人口迁移率为0.5%,此时二者之和为0,此后该城市人口数量开始增加,故选项B正确。‎ ‎【14题详解】‎ 由图可知该城市最近四十年来人口迁移率逐渐增加,可见经济较为发达,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再生产类型应该属于现代型;东亚、南美、北非大部分属于发展中国家,人口以迁出为主,人口自然增长率属于传统型,故排除选项A、B、D;西欧工业化较早,经济发达,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吸引大量外来移民,故选项C正确。‎ 近年来,我国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象。完成下列各题。‎ ‎15. 这种空心化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城市自然环境好 B. 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小 C. 城乡收入差距大 D. 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16. “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带来 A. 土地资源浪费 B. 农业发展水平提高 C. 城乡协调发展 D. 农村老龄化程度降低 ‎【答案】15. C 16. A ‎【解析】‎ 本题考查农村出现空心化现象的原因及影响。‎ ‎【15题详解】‎ 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象,主要是城乡收入差距大,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务工、经商的多,导致农村出现空心化现象,C对。城市环境主要体现人文环境,自然环境不如农村好,A错。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大,B错。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城市,D错。故选C。‎ ‎【16题详解】‎ ‎“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造成了土地资源荒芜、浪费,A对。无人耕种,不能带来农业发展水平提高,B错。造成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C错。迁出的多是青壮年劳动力人口,留守的是老年人口,导致农村老龄化程度升高,D错。故选A。‎ 我国是一个人口最多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即将步入老龄化社会;目前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下图是我国人口年龄构成图。‎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 ‎17. 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共有12.95亿人。图中“· ”表示我国人口年龄构成状况。其中0-14岁人口的比重约是( )‎ A. 93% B. 23% C. 7% D. 60%‎ ‎18. 目前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是( )‎ A. 从原始型走向传统型 B. 传统型走向过渡型 C. 过渡型走向现代型 D. 各省区全部进入现代型 ‎19. 目前,有关国家正在联合实施一项“人类基因组计划”,有人认为对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国具有很大的优势。其理由是( )‎ A. 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B. 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 C. 人口众多,民族众多 D. 基因研究处世界顶尖水平 ‎【答案】17. B 18. C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读三角数轴图,图中黑点对应0---14岁年龄组轴的数值介于20%---40%之间,所以0-14岁人口的比重约是23%符合,故B正确。‎ ‎【18题详解】‎ 目前我国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都很低,人口再生产类型已由过渡型走向现代型,故C正确。‎ ‎【19题详解】‎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目的是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解读其中包含的遗传信息,通过人类基因组计划,人类可以清晰的认识到人类基因的组成、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对于人类疾病的诊治预防具有重要意义,所以中国人口众多,民族众多,更有利于采集更多的基因进行研究,故C正确。‎ ‎2010年11月,我国展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 结合相关知识,回答下列各题。‎ ‎20. 与前几次相比目前人口普查难度越来越大,主要原因是 A. 人口分布更不均衡 B. 人口增长速度各地差异大 C. 人口迁移量大 D. 国际间人口迁移过快 ‎21 通过人口普查可以弄清 ‎①人口数量 ‎②人口年龄构成 ‎③人口合理容量 ‎④城市化水平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20. C 21. B ‎【解析】‎ ‎【20题详解】‎ 由于地区之间人口流动性强,故可能造成人口普查的漏出、复查等现象。由于近年来我国的流动人口不断增长,故给人口普查增加了难度。C正确。‎ ‎【21题详解】‎ 人口普查的基本信息:人口数量、性别、年龄、城乡结构等。故①②④项信息可以获得。B正确。人口合理容量不是调查内容。‎ 东北地区普通小学在校学生数从1980年的1297.9万,锐减至2014年的473.9万。图示意东北地区近25年普通小学在校学生数占全国小学在校学生数的比例。‎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 ‎22. 东北地区人口出生率陡降时期始于( )‎ A. 20世纪70年代 B. 20世纪90年代 C. 20世纪80年代 D. 21世纪10年代 ‎23. 1980—2014年东北地区小学在校学生人数减少的主因是( )‎ A. 人口政策 B. 移民外迁 C. 医疗水平较低 D. 老工业基地衰落 ‎24. 2030年后东北地区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是( )‎ A. 人口迁入压力增加 B. 人口合理容量增大 C. 社会养老负担减轻 D. 劳动适龄人口陡减 ‎【答案】22. C 23. A 24. D ‎【解析】‎ ‎【22题详解】‎ 注意题目中的三个关键词“出生率”“陡降”“始于”。坐标图中显示东北地区小学生数量1990年开始陡降。结合生活经验,小学生数量的降低滞后于出生率的降低。再根据中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背景,文字材料中提到“1980年的1297.9万锐减至2014年的473.9万”。所以东北地区人口出生率陡降时期始于80年代,故本题选择C。‎ ‎【23题详解】‎ 根据上题的解析可知,计划生育政策是造成出生率降低,进而造成小学在校学生人数减少的主因,A符合。移民、医疗水平和老工业衰落是影响东北地区人数人口增长的原因,但都不是小学在校学生人数减少的主要原因,故本题选择A。‎ ‎【24题详解】‎ 题目关键词“2030年”。由于20世纪8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东北地区出生率降低,至2030年劳动力数量减少,人口迁入压力有所降低,A错。人口老龄化加剧,社会养老负担加重,C错D对。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资源、科技、对外开放程度、消费水平等,并且人口合理容量并不是人口出现的问题,排除B。故本题选择D。‎ ‎25.深圳市位于珠江口东侧、广深铁路终点。1980年建立经济特区以后,城市经济发展迅速,现已成为以工业为主、工贸结合、旅游和农林牧渔并举的外向型综合性港口城市。据此回答下题。‎ 分析深圳市人口数量变化时,应重点分析的是(  )‎ A. 人口的机械增长 B. 人口的出生率 C. 人口的自然增长 D. 人口的死亡率 ‎【答案】A ‎【解析】‎ ‎【详解】深圳市是政策兴起的移民性城市,随着开放政策下特区的发展吸引力众多的外来人口流入,因此其人口中,大部分是外来人口,分析深圳人口的数量变化,必须考虑外来人口的变动,也就是要考虑人口的机械增长率,选A。‎ 二、综合题(共四题,共50分)‎ ‎26.某四个国家人口增长率如图所示,完成下列要求。 ‎ ‎ ‎ ‎(1)A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约是________,人口增长模式属于________。 ‎ ‎(2)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图中________国相近。‎ ‎(3)人口的发展状况总是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联。图中四国,最可能属于发达国家的是________。 ‎ ‎(4)B国可能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什么?‎ ‎【答案】(1)7‰(6‰~8‰) ,现代型 ‎(2)A ‎ ‎(3)C ‎ ‎(4)人口增长过快,就业压力大;人口素质较低;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增长模式。‎ ‎【详解】(1)直接读图,A国的人口出生率约15‰,人口死亡率约8‰,故根据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计算即可。据此判断该国的人口增长应符合现代型的特点。‎ ‎(2)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低于10‰,且人口增长模式接近现代型,故与A国最接近。‎ ‎(3)根据四国的人口“三率”特征判断,C国的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且人口增长率接近0,故判断为发达国家。‎ ‎(4)根据图示B国的人口三率特征判断,人口增长模式为传统型,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故人口增长过快,可能给资源、环境、就业等造成压力大。‎ ‎【点睛】本题难度较低,基础性试题,适宜高一基础性训练。掌握利用人口自然增长“三率”的基本特征判断人口增长模式,并能结合两类国家人口增长模式的差异,进而判断不同的人口增长特征引起的社会问题。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加强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落实。‎ ‎27.世界能源生产与消费不均衡,开发与利用形式多样。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油气资源在化石能源消费结构中居世界首位的地区是______,石油生产与消费总量缺口最大的国家是________。‎ ‎(2)太阳能、风能是清洁能源,我国下列省区中,太阳能和风能都很丰富的是______(填字母)。‎ A.福建 B.黑龙江 C.四川 D.甘肃 ‎(3)图二中的甲、乙、丙三地,开发太阳能的自然条件最优越的是______,说明理由__。‎ ‎(4)荷兰(见图二)利用风能的历史悠久,分析荷兰风力资源丰富的原因_________。‎ ‎【答案】 (1). 中东地区 (2). 美国 (3). D (4). 丙地 (5). 理由:①太阳高度角大(太阳总辐射量大);②云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多);③热带沙漠气候 (6). 原因:①地处西风带;②地势低平;③位于大陆西岸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世界资源分布状况及其原因简析。‎ ‎【详解】(1)读图一可知,油气资源在化石能源消费结构中居世界首位的地区是中东地区。读图二中显示,石油生产与消费总量缺口最大的国家是美国。‎ ‎(2)我国风能资源东部沿海和西北部地区丰富,选项中的福建和甘肃风能资源丰富;太阳能主要受大气状况的影响,甘肃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云量少,太阳能丰富。故选D。‎ ‎(3)甲地位于美国东南部,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夏季阴天多;乙地位于俄罗斯,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太阳辐射量小;丙地位于澳大利亚西部沙漠,晴天多,纬度低,太阳能最丰富。‎ ‎(4)荷兰位于西风带,西部临海,摩擦力小,风力大,加上位于迎风岸,地势平坦,风受到的阻力小。‎ ‎28.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近50年来,世界气候明显变_____,造成这种现象的人为原因有_____,_____。‎ ‎(2)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气候变暖有明显的__________。其中,中纬度地区____,低纬度地区 _________。‎ ‎(3)近年来我国政府提出了“节能减排”的号召,请你说一说“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___。‎ ‎【答案】 (1). 暖 (2). 过度砍伐森林 (3). 燃烧矿物燃料 (4). 地域差异(或区域性) (5). 明显变暖 (6). 变暖不明显 (7). 节约能源,缓解能源紧张状况;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环境保护,减缓大气增温的速度。‎ ‎【解析】‎ ‎【分析】‎ 考查全球气候变暖原因及影响,气候变暖的地域差异,“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 ‎【详解】(1)考查全球气候变暖的人为原因。从近50年来的气候变化看,气温总体上呈波动上升。大量破坏森林植被及燃烧化石燃料是气候变暖的主要人为原因。‎ ‎(2)考查气候变暖的地域差异。从我国近百年来温上升幅度的分布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西北地区上升幅度最大,为+‎0.6C左右,我国南方地区上升幅度最小,为+‎0.4°C以下,由此可判定中纬度地区明显变暖,低纬度地区变暖不明显,气候变暖的地域差异明显。‎ ‎(3)考查“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节能减排”的意义主要从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控制全球气候变暖等方面分析。节约能源,缓解能源紧张状况;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环境保护,减缓大气增温的速度。‎ ‎2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春运被西方人称为“全球最大的时段性人口迁移”。2013年春运从‎1月26日至‎3月6日,为期40天。‎ 材料二 我国人口流动数量饼状图。‎ 材料三 ‎(1)分别指出春节前后人口流动主要的方向及影响因素。‎ ‎(2)根据材料二分析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并说明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对迁入地的有利影响。‎ ‎(3)目前我国的国内人口流动和迁移以务工和经商为主要形式,这对我国乡村有何影响?‎ ‎【答案】(1)春节前:城市→农村 影响因素:社会因素。‎ 春节后:农村→城市 影响因素:经济因素。 ‎ ‎(2)人口流动的特点:人口流动的数量增大。 ‎ 有利影响:弥补了人口流入地区劳动力的不足;提高了人口流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带动了人口流入地区的消费需求,活跃了市场,促进经济增长;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与人口流出地区的经济社会交流。(答对其中三点即可)‎ ‎(3)①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②缓解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③更好地利用和开发土地资源;④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答对其中三点即可)‎ ‎【解析】‎ ‎【分析】‎ 考查人口流动及其影响,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和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 ‎【详解】(1)当前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为由农村到城市、由中西部内陆地区到东部沿海地区,春节前人口流动的方向主要是由城市返回农村,原因为返乡探亲(回家团圆),为社会文化因素;春节后人口流动的方向主要是由农村前往城市,原因为务工、经商等,为经济因素。‎ ‎(2)读图,我国流动人口由1.4亿增加到了2.3亿,流动人口数量增大。人口流动的有利影响有:提供大量廉价丰富的劳动力;提高了当地的城市化水平;带动了当地的消费需求,活跃了市场,促进经济增长;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与人口流出地区的经济社会交流。‎ ‎(3)影响应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做答:当前乡村地区的人口流动以流出为主,大量人口流往城市有利于缓解农村人地矛盾,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加强了农村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但大量人口流出,会导致农村人才不足和劳动力减少,制约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点睛】学生应理解和识记人口迁移的影响,包括对迁入地、迁出地的有利、不利影响。‎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