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吉林省辽源五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吉林省辽源五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 解析版

辽源五中2017-2018学年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地理试题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每小题1.5分,共30题45分)‎ 下图为企业迁移与盈利空间变化示意图,SRC表示空间收入曲线,SCC和SCC′表示不同时期的空间成本曲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关于图中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企业的空间成本是相对稳定的 B. SCC表示企业晚期的空间成本曲线 C. P点一直是企业的最大盈利点 D. 企业的空间成本曲线为SCC′时,盈利空间界限为M1′至M2′‎ ‎2. 该图反映的现象是(  )‎ A. 产业升级 B. 产业转移 C. 企业的全球化 D. 产业结构调整 ‎3. 下列分别对应图中推力和拉力的是(  )‎ ‎①劳动力成本上升 ②优惠的税收政策 ③环境污染严重   ④市场广阔 A. ④① B. ②③ C. ①④ D. ①③‎ ‎【答案】1. D 2. B 3. C ‎【解析】‎ ‎...........................‎ ‎2. 图中有企业的迁移现象,说明反映的是产业的转移,故B项正确。‎ ‎3. 劳动力成本上升,会导致企业的转移,说明是推力;市场广阔吸引企业迁入说明是拉力因素,故C项正确。‎ ‎【知识拓展】产业转移及其影响 ‎1.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2、分类:区域产业转移;国际产业转移 ‎3、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1)产业转移的目的:企业生产追求更高的利润。 ‎ ‎(2)其他因素: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 ‎ ‎4、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 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 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 ‎ 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 ‎5、产业转移规律:产业转移就地域来看,在国内由发达地区到欠发达地区,在国际由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就产业类型来看,先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进而转移资金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 我国资源的空间分布很不平衡,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为了尽快改变这种局面,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先后制定了若干跨区域资源调配方案。请完成与西气东输工程相关的下面小题。‎ ‎4. 有关西气东输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工程建设的最大困难是沿线气候条件恶劣 B. 输气管线经过地势三级阶梯并三次穿越黄河 C. 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有百利而无一害 D. 西气东输的气源主要来自我国最大的盆地 ‎5. 西气东输工程对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意义表现为(  )‎ A. 优化地方能源结构,缓解因植被破坏带来的环境压力 B. 利用丰富的能源,推动耗能工业扩大生产规模 C. 改变农村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使用率 D. 有利于缓解电荒,为工业生产提供足够的能源 ‎【答案】4. D 5. A ‎【解析】‎ ‎4. 工程建设的最大困难是里程长,地形复杂多样,故A项错误;输气管道经过地势第二和第一级阶梯,故B项错误;工程建设会造成局部地区生态的破坏,故C项错误;西气东输气源来自塔里木盆地,故D项正确。‎ ‎5. 考查西气东输工程的意义。对中西部来讲,可以优化地方能源结构,缓解因植被破坏带来的环境压力,故A项正确;中西部地区工业发展水平较低,对能源的需求量较小,故B、D项错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以生物能源为主,故C项错误。‎ ‎【点睛】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从国家层面的意义。 ‎ 有利于调配能源资源地域分布不均的状况,优化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沿线主要城市的大气质量,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为沿途各省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激活沿途省区钢铁、建筑、建材、运输、商业、水泥、土建安装和机械电子等产业的发展潜力。 ‎ ‎2.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西部的资源优势与东部的经济、技术优势相结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东北地区位于我国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生长的需要,但在其南北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作物的种类也有所不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东北地区北部的主要农作物是( )‎ A. 冬小麦、棉花 B. 春小麦、大豆 C. 玉米、高粱 D. 春小麦、水稻 ‎7. 有关东北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针叶林主要分布在长白山地 B. 黑龙江省东部多盐碱地,西部多沼泽地 C. 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 D. 辽宁省南部积温增多,可以种植棉花和冬小麦 ‎【答案】6. B 7. D ‎【解析】‎ ‎6. 东北地区北部纬度较高,气温较低,冬季小麦不能越冬,主要种植春小麦,故A项错误;东北地区主要农作物为大豆、玉米和春小麦,故B项正确。‎ ‎7. 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北部,故A项错误;黑龙江省东部的三江平原沼泽面积最大,故B项错误;年降水量在800mm以下,故C项错误;辽宁省南部纬度较低,积温增多,可以种植棉花和冬小麦,故D项正确。‎ 图中四条曲线分别代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和辽中南四地区的城市数量变化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各题。‎ ‎8. 图中代表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数量变化的曲线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9. 从上述城市群的发展来看,影响城市化过程的主要因素是( )‎ A. 人口数量 B. 自然条件 C. 经济发展 D. 人口迁移 ‎10.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表现在( )‎ A. 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 B. 城市人口比重逐步降低 C. 郊区城市化 D. 涌现出大量卫星城 ‎【答案】8. B 9. C 10. A ‎【解析】‎ ‎8. 根据四条曲线随时间的变化可知,1980年后②曲线增长最快,说明是改革开放的政策加快了城市化水平提高,故B项正确。‎ ‎9. 1980年后,我国城市数量增长速度较快,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加快了经济水平的提升,故C项正确。‎ ‎10. 工业化可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城市规模迅速扩大,故A项正确;城市人口比重逐步升高,故B项错误;郊区城市化和大量卫星城的出现是城市化水平较高时出现的现象,故 C、D项错误。‎ 下图为某区域某时刻海平面与相应6000m高空等气压差分布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1. 若空气中水汽含量较丰富,此时甲、乙两地近地面的天气最有可能分别为( )‎ A. 阴雨天、晴天 B. 晴天、晴天 C. 晴天、阴雨天 D. 阴雨天、阴雨天 ‎12. 若不考虑其它因素,此时该地区出现雾霾天气( )‎ A. 甲处有下降气流,雾霾持续时间较短 B. 乙处有上升气流,雾霾持续时间较短 C. 甲处风力较大,雾霾持续时间较短 D. 乙处风力较小,雾霾持续时间较长 ‎【答案】11. C 12. B ‎【解析】‎ ‎11. 据图可知,甲地为高压,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为主;乙地为低压系统,气流上升,容易出现阴雨天气,天气以阴雨天为主,故C项正确。‎ ‎12. 甲处有气流下沉,雾霾持续时间较长,故A项错误;乙处有上升气流,雾霾持续时间较短,故B项正确,D项错误;甲处气流下沉,风力较弱,雾霾持续时间较长,故C项错误。‎ ‎13. 下列各等温线示意图中,正确反映北半球大陆上7月份气温分布特点的是( )‎ A. B. C. D. ‎ ‎【答案】C ‎【解析】7月份正值夏季,北半球陆地上气温较高,等温线向高纬度弯曲,故C项正确,D项错误;根据气温变化特征,可知A、B位于南半球。‎ ‎14. 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是( )‎ ‎①离太阳近 ②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太阳高度角小 ‎③云层厚而且夜晚长 ④地势高空气稀薄 ‎⑤白天太阳辐射强 ⑥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A. ①②③ B. ①⑤⑥ C. ②⑤⑥ D. ④⑤⑥‎ ‎【答案】D ‎【解析】考查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两地相比,青藏地区地势高空气稀薄,白天太阳辐射强,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故D项正确;温带的差异与距离太阳远近无关,故①错误;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纬度相近,太阳高度角相似,故②错误;青藏高原地区云层较薄,故③错误。‎ ‎15. 读北半球中纬度某地冬季情况的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为林地,空白部分为均质裸地。完成下面小题。‎ 图中B、d两处的风向分别是( )‎ A. 西北风和西风 B. 西北风和东北风 C. 西北风和北风 D. 西南风和西北风 ‎【答案】C ‎【解析】高空风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的风与等压线呈一定的角度;冬季裸地降温快,气温较低气压较高,风从A吹向C,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形成西北风;高空风从c吹向e,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形成北风,故C项正确。‎ ‎【名师点睛】风的三种作用力概念、影响与画法:‎ 作用力 概念 对风速、风向的影响 风向的画法 水平气压梯度力 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 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既影响风向(风向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低压),又影响风速(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 垂直于等压线 促使水平运动物体 只影响风向(‎ 高空风向与 地转偏向力 的方向发生偏离的力 使风向逐渐偏离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不影响风速(风力)‎ 等压线平行 摩擦力 地面与空气之间,以及运动状况不同的空气层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阻力 既影响风速(降低风速),又影响风向。摩擦力越大,风速越小;反之,风速越大。‎ 近地面风向 与等压线斜交 下图是世界某地区一月等温线图,其中①是25℃等温线,②是20℃等温线,回答下面小题。‎ ‎16. ②等温线明显与海岸线平行的主要原因是( )‎ A. 降水影响 B. 地形影响 C. 洋流影响 D. 人类活动影响 ‎17. ①②两条等温线温度不同,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 海陆分布 B. 大气环流 C. 太阳辐射 D. 地面状况 ‎18. ④⑤⑥⑦等温线都呈闭合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太阳辐射 B. 大气环流 C. 地形 D. 海陆分布 ‎19. 等温线③与②的数值不同,则等温线③的温度最可能是( )‎ A. 25℃ B. 22℃ C. 20℃ D. 15℃‎ ‎【答案】16. C 17. C 18. C 19. A ‎【解析】‎ ‎16. ②等温线附近海岸有寒流经过,受洋流的影响,等温线与海岸线基本平行,故C项正确。‎ ‎17. 考查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据图可知,①②两条等温线纬度差异较大,正午太阳高度角不同,太阳辐射量差异较大,故C项正确。‎ ‎18. ④⑤⑥⑦附近有高原分布,气温较低,等温线都呈闭合状,故主要与当地的地形因素有关,C项正确。‎ ‎19. 据材料,①是25℃等温线,②是20℃等温线,则等温线③的温度只能是25℃或者20℃;②附近海岸受寒流影响,气温较低,故则等温线③的温度最可能是25℃,D项正确。‎ ‎【点睛】影响气温的因素 ‎1、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1)纬度因素: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如热、温、寒等五带的划分)‎ ‎2)海陆分布: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受海洋影响大的地区,温差下;受陆地影响大的地区,温差大(如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 ‎3)下垫面性质:植被覆盖率高、水域面积广的地区温差小,裸露地区温差大 ‎2、大气:锋面活动、天气状况 ‎1)锋面活动:主要指冷(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对气温的影响(如冷锋过境前,气温较高;过境时,大风降温;过境后,气温较低)‎ ‎2)天气状况:白天多云,气温较低;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全天多云,昼夜温差较小;全天晴天,昼夜温差大(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大气的保温作用)‎ ‎3、地形 ‎1)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垂直递减率-0.6℃/100米)‎ ‎2)山间盆地、河谷气温较高(同一热量带内,地形对冷空气起屏障作用)‎ ‎3)山地阳坡比阴坡气温高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植被:植被覆盖率高,温差较小(对太阳辐射的屏蔽作用和蒸发量的影响)‎ ‎6、水文:湖区、库区、沼泽、湿地等温差较小(热容量大,对太阳的反射率低)‎ ‎7、人类活动:城市热岛效应、大气温室效应、人类营林与毁林、兴修水库、围湖造田等活动对气温的影响 ‎20. 下图为某地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阴影部分为陆地,空白处为海洋),造成图中M、N两处等温线发生明显弯曲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 ‎ ‎ ‎ A. 海陆分布、纬度位置 B. 太阳辐射,地形 C. 洋流,地形 D. 大气环流,下垫面 ‎【答案】C ‎【解析】据图中经纬度及轮廓可知,该地位于欧洲西部,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故M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N地地形类型为山地,气温较低,等温线向低纬度弯曲,故C项正确。‎ 下图为某日局部地区昼夜分布图,阴影表示夜半球,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21. 图示时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A地地方时为18:00 B. 冰岛低压势力达到最强 C. 太阳直射点位于23°26′N,64°W D. 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22. 通常情况上图所示月份下列地区降水最丰沛的是( )‎ A. B. ‎ C. D. ‎ ‎【答案】21. C 22. C ‎【解析】‎ ‎21. 据图可知,北极圈以内出现了极昼现象,说明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节气为夏季日,北半球昼长夜短,故A地为昏线,地方时不可能为18:00,A项错误;冰岛低压势力达到最弱,故B项错误;根据北京所在的经线为0点,可计算出12点的经线为是64°W,故太阳直射点位于23°26′N,64°W,C项正确;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故D项错误。‎ ‎23. 下图中L表示洋流,M为晨昏线,a为最冷月等温线。有关图中地理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此时甲地盛行东北风 B. 洋流L为向南流动的寒流 C. 此时甲地地方时可能是17时45分 D. 甲地植被类型为常绿硬叶林 ‎【答案】C ‎【解析】根据a为最冷月等温线,可知陆地气温较低等温线向低纬度弯曲,为南半球,洋流为暖流,故B项错误;大陆东岸植被不可能为常绿硬叶林,故D项错误;甲地盛行西北风,故A项错误;M为晨昏线,南半球昼短夜长,可知M为昏线,故此时甲地地方时可能是17时45分,C项正确。‎ ‎24. 下图是形成北半球近地面风的各种力的示意图,说法正确的有( )‎ a.图中①是使大气运动的水平气压梯度力;‎ b.图中②是使风力增强的地面摩擦力;‎ c.图中③是使风向发生变化的水平气压梯度力;‎ d.图中③是使风向向右偏转的地转偏向力。‎ A. a、d B. b、c C. c、d D. a、b ‎【答案】A ‎【解析】根据作用于风的力特征,可知图中①是使大气运动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故a正确,c错误;摩擦力使风力减小,故b错误;图中③是使风向向右偏转的地转偏向力,故d正确。结合选项,A项正确。‎ ‎25. 下图所示的是某楼盘的方位和北京时间15时时的太阳光线,该日该楼盘南面阳台能接受太阳照射的时长为9小时40分钟,据此回答下题。‎ ‎ ‎ 该地该日夜长约为(  )‎ A. 9小时40分钟 B. 11小时20分钟 C. 11小时50分钟 D. 13小时40分钟 ‎【答案】B ‎【解析】该日南面阳台太阳能够照射的时间为9小时40分,算上东边的40°(2小时40分),为12小时20分,即当是该地日出东北、日落西北,日出方向需加上5°(20分),昼长为12小时40分,故夜长为11小时20分钟,B项正确。‎ 地球上,晨线和昏线相接时有两个分界点,位于北半球的分界点设为M,位于南半球的分界点设为N,图中的折线表示M一年内的纬度变化。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6. 一年内M最大纬度与最小纬度的差值约为(  )‎ A. 23.5° B. 47° C. 66.5° D. 94°‎ ‎27. M为正午、N为子夜的时间段是(  )‎ A. ①② B. ②③ C. ④① D. ③④‎ ‎【答案】26. B 27. C ‎【解析】‎ ‎26. 春秋二分,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M达到最高纬度,为90°N,即北极点;冬夏二至,晨昏线与极圈相切,M达到最低纬度,为66.5°N,故一年内M最大纬度与最小纬度的差值约为 ‎23.5°,A项正确。‎ ‎27. M为正午、N为子夜说明北极圈内出现了极夜现象,南极圈内出现了极昼现象,应为一年的秋分至第二年的春分,即9月23日至次年的3月21日,为④、①段,C项正确。‎ 读下面两幅图,上图是某地一天中的太阳运动轨迹图,下图是从上图中截取的该日两个不同时刻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28. 该地的纬度位置是( )‎ A. 70°N B. 70°S C. 75°N D. 75°S ‎29. 这一天,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是( )‎ A. 15°N B. 15°S C. 20°N D. 20°S ‎30. 当太阳光线处在a位置时,国际标准时间是20时,则该地的经度位置是( )‎ A. 120°W B. 0° C. 180° D. 60°E ‎【答案】28. C 29. C 30. D ‎【解析】‎ ‎28. 据图可知,一天中从正北与正南两个方向都有阳光,说明该地有极昼现象;故a为子夜0时的阳光,b是正午时阳光;根据正午与0时的太阳高度,可以判断出两次太阳高度计算时的所用的纬度差的差值是30°,说明该纬线到极点间的纬度 间隔是15°,极点纬度是90°,故该地纬度是75°;正午时阳光从南面照射过来,故该地在北半球高纬地区,B项正确。‎ ‎29. 据上题可知,该地是75°N,正午时太阳高度是35°;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公式,计算可知,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是20°N,故C项正确。‎ ‎30.‎ ‎ 考查区时的计算。当太阳光线处在a位置时,说明地方时是24点或0点;根据国际标准时间是20时,可以计算出该地经度为60°E,故D项正确。‎ 二、综合题(满分55分)‎ ‎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8年的冬天,全球经济“寒意”阵阵。各类经贸洽谈会规模上都不同程度地缩了水,成效自然也要打不小的折扣。而带有明显“双转移”(所谓“双转移”是指“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欠发达地区劳动力向当地二、三产业和“珠三角”发达地区转移)特征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山区及东西两翼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简称山洽会),却逆势飘红,无论是参展规模、参会人数,还是最为重要的签约项目,都实现了逆势飘红。‎ 材料二 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演变图 材料三 继日本三大汽车企业本田、丰田、日产分别落户广州黄浦、番禺、花都区后,近几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汽配产业迅速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全国三大汽车产业基地之一。‎ ‎(1)纵观“珠三角”的产业转移,其工业结构变化趋势是由 原料导向型→ → 转变。‎ ‎(2)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称为产业转移。早期我国台湾电子企业生产工厂大量西移至广东东莞等地,其考虑的因素是哪些?‎ ‎(3)为什么日本汽车产业集团近几年纷纷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投资设厂?‎ ‎(4)从珠江三角洲工业区位条件的变化,分析该地区产业向外转移的原因。‎ ‎【答案】(1) 劳动力导向型,技术导向型 ‎(2) 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低廉。‎ ‎(3) 占领中国市场,避开关税壁垒,土地及劳动力价格相对较低,‎ 社会协作条件好。‎ ‎(4)劳动力价格和地租上升,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 ‎【解析】本题以区域产业转移为背景,考查产业转移对区域环境的影响,考查产业转移的条件,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1)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演变图可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其工业结构变化趋势是由 原料导向型→劳动力导向型→技术导向型转变。‎ ‎(2)改革开放初期,广东东莞等地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廉价,土地成本较低,企业生产成本较低。‎ ‎(3)考查产业转移的条件。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及劳动力价格相对较低,社会协作条件好,同时可以占领中国市场,避开关税壁垒。‎ ‎(4)近些年来,随着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劳动力的工资不断上涨,生产成本上升,而且地租上涨,加上能源短缺问题,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该地区产业向外转移。‎ ‎【点睛】产业转移的条件 ‎1、区域间存在产业级差。由于世界各地的要素禀赋不同、制度环境不同,从而导致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发达国家(或地区)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主导产业存在明显的产业级差。正是这些区域间产业级差的存在促使产业转移的发生成为可能。‎ ‎2、区域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由于产业转移通常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和跨区域贸易等方式实现,这就要求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可以跨地区流动,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生产力和产业规模。因此,生产要素能否在不同地区之间流动,以及流动的自由程度大小,决定着产业转移阻力的大小。‎ ‎3、区域间存在产业利益差。不同区域的经济体中,由于要素禀赋、市场结构、技术水平等不同,产业成长的利益格局也会不一致,正是这些区域间产业利益差,诱发并引导了产业转移以获取比较利益。‎ ‎4、产业竞争。垄断的产业不会发生产业转移,因为企业会通过垄断实现高额利润。只有产业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存在竞争,引发企业经营的成本压力和市场压力,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积极寻求跨地区投资和跨地区贸易,最终导致产业转移成为可能。‎ 综上所述,区域间存在产业级差、地区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区域间存在产业利益差以及产业竞争是发生产业转移的基础条件,然而即使这些条件都得到满足也并不必然会导致产业转移的发生,产业转移的发生还需要动力系统的推动。‎ ‎32. 下图中AO和BO分别为昏线和晨线,阴影所在的经度范围与全球其他地区日期不同。读图回答问题。‎ ‎(1)据图判断,图示日期在北半球二分二至日中的________日前后,地球上出现极昼现象的区是_____ ___。‎ ‎(2)A地经度是_____ _,该日A地的夜长约________小时。‎ ‎(3)一年中,A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是________。‎ ‎(4)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冬至(12月22日) (2分)南纬70°及其以南地区 ‎(2)180° 8‎ ‎(3)46°52′‎ ‎(4)60°E 20°S ‎【解析】本题以光照图为背景,考查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考查直射点的位置判断,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1)因AO为昏线,所以可判断南纬70°及其以南地区为极昼,太阳直射20°S,那么其日期为冬至日前后。‎ ‎(2)因图示O点所在经线为夜半球的中央经线,所以其地方时为24时,那么A点所在经线为日界线,其经度为180°;因赤道地区夜长为12小时,所以图示相邻经线差为30°,时间差2小时,所以A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20时,又因A点位于昏线上,所A地的日落时间为20小时,那么夜长为8小时。‎ ‎(3)O点的地方时为24时,其经度为120°W,那么12时的经线为60°E,因此太阳的直射点位于60°E经线上。‎ ‎(4)A点位于南回归线上,所以最大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A点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其值为43°08′,所以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为90°-43°08′=‎ ‎ 46°52′。‎ ‎33.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下图为某年4月6日17时某区域地面天气图,虚线范围内为图示天气系统引发的某种气象灾害实时分布区。此前图示区域大部分地区表土解冻,地表干燥。‎ ‎(1)此季节丙地农民在播种时,常常采用地膜覆盖措施,试从气候的角度分析其主要的作用。 ‎ ‎(2) 描述乙地的天气状况,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3)比较图中甲、乙两地的风力大小,说明原因。‎ ‎【答案】(1)丙地为我国的华北地区,此季节为春季,降水少,蒸发旺盛,地膜覆盖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春季晴朗天气多,昼夜温差大,且华北平原易遭受寒潮侵袭,形成低温天气,地膜覆盖可起到保温作用,使农作物生长免受低温影响。‎ ‎(2)乙地天气状况:大风、降温,沙尘漫天。原因:经历冷锋过境,出现大风降温天气;此时为该地的春季,气温回升导致表土解冻、蒸发加强,地表干燥,沙源丰富,而冷锋锋前暖气团比较干燥,难以形成降水,气旋势力强,气流上升,形成扬沙;偏西风风力强劲,形成沙尘天气。‎ ‎(3)甲乙两地相比,乙地的风力较大。原因:甲地受高压控制,气流以下沉为主,且等压线稀疏,风力较小;乙地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力较大,故风力较大。‎ ‎【解析】本题以天气系统图为背景,考查常见的天气系统的判读,考查锋面系统天气特征的判读,考查,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1)‎ 考查人类活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据经纬度可知,丙地位于我国华北地区,春季降水较少,气温回暖蒸发旺盛,地膜覆盖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春季晴朗天气多,昼夜温差大,且华北平原易遭受寒潮侵袭,形成低温天气,地膜覆盖可起到保温作用,使农作物生长免受低温影响。‎ ‎(2)乙地位于冷锋的锋后,会出现大风、降温,沙尘漫天。主要原因是经历冷锋过境,出现大风降温天气;此时为该地的春季,气温回升导致表土解冻、蒸发加强,地表干燥,沙源丰富,而冷锋锋前暖气团比较干燥,难以形成降水,气旋势力强,气流上升,形成扬沙;偏西风风力强劲,形成沙尘天气。‎ ‎(3)图中找出甲、乙两地,对比可知,甲地受高压控制,气流以下沉为主,且等压线稀疏,风力较小;乙地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力较大,故风力较大。‎ ‎【点睛】锋面气旋的判读 ‎1.冷锋、暖锋的判断:在锋面气旋中,要判断冷锋和暖锋,需要先判断出是冷气团还是暖气团主动移动。常规的方法是根据槽线处锋面的移动方向来判断:如下图,在虚线处画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由外向内,由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如甲线箭头所指方向;再根据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转规律(以北半球为例,向右偏转)可知气团的运动方向为乙线箭头所指方向。通过作图很容易判断出虚线甲处是北侧冷气团主动移动,为冷锋;虚线丙处是南侧暖气团主动移动,为暖锋。南半球判断方法与此类似。 ‎2.降水区域的判断:冷锋降水主要在锋后,而暖锋降水在锋前。但锋前、锋后的判断是一个难点,这要根据锋面的移动方向来分析,锋面将要经过的区域为锋前,锋面已经经过的区域为锋后。这里同样有一个规律:锋面降水都在冷气团一侧,即图中的1和4区域。 ‎3.锋面过境时的天气变化:冷锋过境时出现雨雪或大风天气,而暖锋过境时出现连续性降水。甲处为冷锋,过境时,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出现雨雪或大风天气。‎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