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8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泸县四中高2018级2019年秋期第一学段考试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示意我国两个不同地区的传统民居。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 吊脚楼建筑的特点形成,主要是因为当地: A. 房屋建筑技术高超 B. 严寒、干燥的气候 C. 蚊虫、毒蛇、洪水多 D. 石材、木材取用便利 2. 居住在蒙古包的牧民在冬季转场放牧过程中: A. 加大了草场资源的压力 B. 带动了沿线经济发展 C. 易受暴风雪等天气影响 D. 破坏了沿线森林植被 3. 目前图中两种特色民居在当地越来越少,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是: A. 民居文化多元性减弱 B. 加剧了当地生态破坏 C. 有利于特色民居保护 D. 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答案】1. C 2. C 3. A 【解析】 【分析】 本题组以我国两个不同地区的传统民居为背景,设置三道试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1题详解】 吊脚楼为我国南方地区传统民居,一般顺地势依山而建,南方气候较北方湿润,架空的主要目的是防潮,防蚊虫、蛇伤害,防洪,C对。吊脚楼建筑不需要高超的技术,A错。吊脚楼是为了适应南方地区特别是西南地区夏季湿热的地理环境,B错。石材、木材取用便利不是吊脚楼建筑形成的主要原因,D错。据此分析本题选C。 【2题详解】 居住在蒙古包的游牧民族在冬季转场放牧主要在大兴安岭西侧进行,牧民夏季在海拔较高的高山草场放牧;冬季转向海拔较低的草场放牧,转场放牧有利于减轻草场资源的压力,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但冬季转场不会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A、B错。内蒙古草原纬度较高,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转场放牧过程中易受暴风雪等灾害天气的影响,C对。冬季转场放牧过程中对沿线森林植被影响不大,D错。据此分析本题选C。 【3题详解】 特色民居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随着科技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文化融合使很多特色民居越来越少,减弱了民族文化的多元性,不利于特色民居的保护,因此A对,C错;分散的吊脚楼和蒙古包的减少,可能会减轻当地环境压力,B错;特色民居是一种旅游资源,特色民居在当地越来越少,不利于当地的经济发展,D错。据此分析本题选A。 【点睛】地方民居往往与周边环境尤其是气候、地形、植被、土壤等关系密切,通过民居特点,可以推测当地自然环境特征。 城市热力图是指在城市不同区域因人口密度不同而亮度不一的地理图示。人群越密集的区域,颜色越深;人群越稀疏的区域,颜色越浅,下图为2018年深圳华强北片区某时的城市热力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4. 城市热力图的输出,主要依赖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 RS B. GIS C. GPS D. BDS 5. 从图中可以看出: A. 茂业百货人群拥挤 B. 南方大厦空无一人 C. 该区为城市工业区 D. 赛格广场人气旺盛 6. 利用城市热力图,可以及时地: A. 监控游客数量动态 B. 规划城市工业用地 C. 关闭淘汰冷门商场 D. 反映人群工作状态 【答案】4. B 5. D 6. A 【解析】 【4题详解】 输出电子地图,需要借助GIS技术。城市热力图是指在城市不同区域因人口密度不同而亮度不一的地理图示,需要将数据叠加在一起合成得出,该类地图的输出,主要依赖的地理信息技术是GIS,选B。 【5题详解】 根据材料“人群越密集的区域,颜色越深;人群越稀疏的区域,颜色越浅”,结合图示可知,茂业百货颜色较浅,不可能人群拥挤;南方大厦颜色也较浅,但不可能空无一人;该区有多个商业活动场所,应为城市商业区,不是城市工业区;赛格广场颜色深,人群密集,人气旺盛。据此分析本题选D。 【6题详解】 城市热力图是指在城市不同区域因人口密度不同而亮度不一的地理图示,因此,该类地图主要反映的是人群密集度。故利用城市热力图,可以及时地监控游客数量动态;城市工业用地需要测定区域的资源、周边产业的组合、政策、产业基础等多因素,利用城市热力图不能用于规划城市工业用地;该类图示是对人群热度的反映,并不能精准确定商业盈利的实际,不能据其关闭淘汰冷门商场;该类图示反映的是大题人群密度的高低,并不能反映人群工作状态。据此分析本题选A。 【点睛】地理信息系统(GIS):与地图密不可分,是地图的延伸,可以解决与分布、位置有关的基本问题、趋势分析、模式问题、模拟问题等几方面的问题,可以进行查询功能。在城市管理中应用广泛。如城市信息管理与服务、城市规划、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城市抗震防灾、城市环境管理、流行病的防治等。 研究表明,我国科尔沁草原在历史时期曾出现过草原与沙漠交替现象。下图为科尔沁草原沙漠化现状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7. 导致科尔沁草原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 A. 风沙入侵强度的不同 B. 土地利用方式的变更 C. 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 D. 风力和流水交替侵蚀 8. 治理科尔沁草原土地沙漠化宜采取的措施有 ①合理用水 ②全面造林 ③禁止放牧 ④生态移民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7. B 8. D 【解析】 【分析】 该题考查荒漠化的成因和防治措施,试题难度较小,理解教材内容可做出回答。 【7题详解】 自然环境是荒漠化形成基础,但不是主要原因,A、C、D错误。该地区位于内蒙古东部,是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过度地带,历史时期该地区出现农耕和畜牧业的多次变更,土地利用方式的变更是造成植被破坏,导致土地沙化和荒漠化的主要原因,B正确。 【8题详解】 草原地区打机井是造成草场退化和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合理用水是治理科尔沁草原土地沙漠化的措施之一,①正确。该地降水较少,不适合全面植树造林,②错误。禁止放牧过于绝对,也不现实,③错误。生态移民可减少该地人口数量,减少资源需求和人类活动,有助于防治该地荒漠化,④正确。故选D。 【点睛】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存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因此不同区域荒漠化的成因不同,防治措施也不同,概括来讲是“因地制宜”四个字。如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的选择往往要考虑区域的水分条件的差异,在水分条件充足的地方可以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而特别干旱的地区只能采取草方格沙障等工程措施。再如合理利用水资源,内蒙古东部应减少水井数量,而一些河流沿岸地区更要注意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的水资源。因此荒漠化的防治类问题不光要答出具体措施,更要结合区域地理环境特征,选择合适的措施。 澜沧江—湄公河发源于我国青海省,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及越南5国。澜沧江干流上所修建的水电站分为两种类型:蓄掘式水电站(即水库库容较大的水电站,如小湾和糯扎渡水电站)和径流式水电站(即没有水库或水库容量很小的水电站,如漫湾和大朝山水电站)。下图为澜沧江部分水电站分布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9. 全流域开发湄公河,实现流域的整体效益,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A. 流经国家经济落后,资金短缺 B. 缺乏权威性的开发合作组织 C. 沿岸森林密布,环保要求高 D. 基础设施不足,开发成本高 10. 湄公河上游修建蓄掘式发电站对下游的影响有: ①增强农业灌溉能力 ②改善鱼类生存环境 ③减轻旱涝灾害 ④增加淹没面积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9. B 10. C 【解析】 【9题详解】 湄公河为国际性河流,流经多个国家,涉及水资源利用、航运、发电、防洪等多方面效益,要实现全流域开发和整体效益,需要建立权威性的开发合作组织,协调流经国家间的关系和利益,据此分析结合选项选B。 【10题详解】 蓄水式水电站水库库容较大,对径流调蓄功能较强,使湄公河下游枯水期的水量增加,灌溉用水量增加,旱灾减轻;使湄公河下游丰水期的水量减少,淹没农田的面积减少,涝灾减轻;修建蓄掘式发电站需建大坝,影响洄游性鱼类的生存空间,破坏了鱼类生存环境。据此分析①③对,故本题选C。 【点睛】湄公河为国际性河流,流经多个国家,要实现全流域开发和整体效益,需要建立权威性的开发合作组织。河流上游修建水电站、水库,对径流的调蓄功能较强,有利于减轻下游洪涝,但可能会影响到下游的生态,威胁其下游鱼类的生存环境。 山西晋城煤业集团经过多年努力变害为宝,不仅降低了煤矿中瓦斯的含量,还将抽取出的瓦斯加以利用,使它成了清洁、方便的能源。瓦斯实际上是甲烷,瓦斯作为威胁煤矿安全的“第一杀手”,令人不寒而栗。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1. 图示省区煤炭产量和使用量都很大,但酸雨危害轻于江苏,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 ) A. 法制健全 B. 风力弱 C. 降水少 D. 水土流失严重 12. 我国政府明确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其原因是( ) A. 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B. 资源利用效率高,但浪费严重 C. 经济增长过快,资源全面枯竭 D. 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人均资源短缺 【答案】11. C 12.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严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难度一般。 【11题详解】 山西省位于北方地区,降水较少,酸雨危害小于江苏省,江苏省降水量较丰富,酸雨危害较大,C正确;法制健全与酸雨无关,A错;冬季山西省风力较大,B错;水土流失与酸雨无关,D错。故选C。 【12题详解】 由于我国在能源利用中,污染严重,导致了生态环境质量下降,资源利用率低,所以要进行节能减排,故选A。 读我国不同地区2000年粮食生产效率表,回答题。 项目(各项目代表要素) 资本投入量 人力投入量 自然资源效率 资本效率 人力效率 化肥量(Kg/公顷) 劳动力(劳动日/公顷) 粮食/耕地(Kg/公顷) 粮食/化肥(Kg/Kg) 粮食/劳动日(Kg/日) 全国平均 264.53 199.5 4 377 16.55 21.94 西北6省 197.25 213.5 2 833 15.75 13.86 西南4省 186.60 312.3 3 979 21.44 12.69 中原4省 320.93 180.2 4 486 13.98 24.83 东南5省 317.18 169.4 5 665 18.61 36.56 东北、新疆 235.65 119.4 4 908 21.78 42.25 13. 表中所示生产成本中劳动费用最高的是( ) A. 西北6省 B. 西南4省 C. 东南5省 D. 东北和新疆 14. 与其他地区相比,东南5省最优的农业生产条件是( ) A. 耕地质量和自然条件 B. 化肥效率 C. 劳动力效率 D. 耕地面积 15. 东北和新疆的人力投入量最低,人力效率最高,反映出 ( ) A. 农业生产落后 B. 劳动力科技素质高 C. 机械化水平高 D. 气候条件优越 【答案】13. B 14. A 15. C 【解析】 试题分析: 【13题详解】 直接从表中可以看出,西南4省的人力效率是最低的,表明西南4省的劳动费用最高。故选B。 【14题详解】 东南5省多为水稻土,土壤肥沃,耕地质量好;水热充足,且雨热同期,所以气候条件好;而化肥效率、劳动力效率和耕地面积都不是最优。故选A。 【15题详解】 因为东北和新疆人少地多,投入人力少,人力效率高,表明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较高;而与劳动力素质关系不大;与气候条件无关。故选C。 考点: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花生生长适宜温度为25~30℃,高于35℃对花生生长有抑制作用,昼夜温差超过15℃不利于荚果发育,6~8月为花果期,花荚期需水较多,地面干燥有碍于果针入土,会严重影响花生产量。塞内加尔地处非洲西部,地形以平原为主,70%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巴克尔以下的河谷地带是人口较为稠密的地区,也是主要的种植业区。塞内加尔的花生品质优,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位,被称为“花生之国”。下左图为塞内加尔区域示意图;下右图为塞内加尔区域气候图。 2018年7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抵达达喀尔,开始对塞内加尔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深化中塞合作。期间,我国某大型粮油公司(H公司)与该国签订农业战略合作协议。H公司计划在塞国兴建规模超千公顷的花生种植农场,并建设配套加工厂,推行农业“BOT”模式,即农户将土地流转给企业统一经营,实现“生产—销售”一体化,租期满后再将土地和农作物移交给农户,带动当地花生产业快速发展。 (1)评价塞内加尔的气候条件对当地花生种植业的影响。 (2)分析该公司推行农业“BOT”模式对加快塞内加尔花生产业发展的作用。 (3)近期H公司计划扩大种植和生产规模,该国政府表示欢迎,但遭到当地一部分环保专家反对。请选择一种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1)有利:①赛内加尔属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无低温灾害,利于花生发芽、生长;②纬度低,昼夜温差小有利于荚果发育;③雨季降水丰富,能满足花生生长需要。不利:①降水量年内、年际变化大,易受旱涝灾害影响;②旱季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土壤干燥,不利于花生果针入土;③年内旱季时间长,土壤易盐渍化。 (2)①利于集中种植,规模化生产;②利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保证产品质量;③生产—销售一体化便于建立品牌,提高产品竞争力。 (3)支持理由:①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就业;②增加经济收入,增加税收;③促进基础(民生)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④促进当地花生种植技术提高,带动花生相关产业发展反对理由:①扩大种植,易破坏地表植被,农业生态恶化;②扩大种植,增加灌溉用水量,加剧水资源短缺;③不合理灌溉,土壤易盐渍化;④扩大加工会导致环境污染加剧。 【解析】 【详解】(1)气候条件包含气温、降水、水热组合、气象灾害等多个方面,而评价塞内加尔的气候条件对当地花生种植业的影响要结合具体气候分析其有利方面和不利方面。有利方面:花生生长适宜温度为25~30℃,喜较高温度。赛内加尔属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雨季降水丰富,有利于花生发芽、生长;昼夜温差超过15 ℃不利于花生荚果发育。赛内加尔处于热带,纬度低,昼夜温差小有利于荚果发育。不利:赛内加尔属热带草原气候,降水量年内、年际变化大,花生生长期内易受旱涝灾害影响;花荚期需水较多,地面干燥有碍于果针入土。而赛内加尔属热带草原气候,旱季降水量少,土壤干燥且易盐渍化,不利于花生果针入土也不利于花生生长。 (2)根据材料,“BOT”模式是指农户将土地流转给企业统一经营,实现了“生产—销售”一体化,租期满后再将租用土地和农作物移交给农户,可以带动当地花生产业快速发展。因此,该公司推行农业“BOT”模式可以将分散在农户手中的土地集中种植,有利于规模化生产;“BOT”模式为大公司与农户的合作,拥有科技优势,保证产品质量;产销一体化直面市场,便于建立品牌,提高产品竞争力。 (3)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如果选择支持,则从扩大种植和生产规模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入手分析,支持扩大种植和生产规模可以增加就业、收入、税收,带动经济发展,促进基建,带动花生相关产业发展。如果选择反对,则更多考虑生态问题,指出扩大种植和生产规模易破坏地表植被,加剧水资源短缺,容易导致土壤易盐渍化;扩大加工会导致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 【点睛】如何分析一地的农业生产气候条件(有利与不利) 分析内容包括:光、热、水、昼夜温差、气象灾害。 影响因素:①光照强:中低纬,气候干旱、天气晴朗(降水少) ②热量足:中低纬,海拔较低;③光热充足:中纬夏季日照长④气候灾害包括:洪涝(夏涝、梅雨)、干旱(春旱、伏旱)、低温冷害、霜冻和雪灾等成因与气候特点(降水季节分配不均、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大)(海拔高或纬度低)和地形有关。 如:①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但水旱灾害多。②干旱区、海拔高:光照强、昼夜温差大。③纬度高和海拔高:热量不足,多低温冷害。 1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泾水多泥沙,含丰富有机质。郑国渠(现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北侧)是秦朝修建的水利工程,西起泾水谷口,东到洛水,共三百余里,途中经过数条由北向南汇入渭河的河流。渠道以南原先分布着大面积的湖泊沼泽,虽有零星陆地,但土壤盐碱化严重,难以种植。郑国渠建成后形成了大片农田。西汉时开凿的六辅渠(开六条小渠以辅助郑国渠)与郑国渠组成庞大的灌溉系统,将渭河以北的数万项土地改造为旱涝保收的良田。下图示意郑国渠和六辅渠的位置和分布。 (1)分析郑国渠修建之前图中阴影区域多湖泊沼泽的原因。 (2)根据图文材料信息,分析现在渭河干流的主要水文特征。 (3)分别分析郑国渠和六辅渠在工程设计上的优点。 【答案】(1)①地势相对低洼,排水不畅;②夏季多暴雨,河流流量大; (2)①渭河流域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径流量大且季节变化大;②流经黄土高原,河流含沙量大;③河流补给以雨水补给为主;④冬季气温低于0度,河流有结冰期;⑤汛期较短,集中于夏季;⑥流经区域地势低平,流速较小。 (3)郑国渠:①大致沿等高线修建,地形较平坦,工程量较小;②利用西高东低的地势向东自流;③地势北高南低,干渠布置在地势较高处,沿途接纳(截断)其他河流补充水源,扩大淤灌面积。六辅渠:①借助北高南低的地势向南自流,增加灌溉面积;②农田排水顺地势流入渭河,避免农田积水和减轻土壤盐碱化。 【解析】 【详解】(1)结合图中的等高线可以推出地势相对低洼,排水不畅;本区夏季多暴雨,河流流量大;由北向南注入渭河的支流和坡面径流在此汇集。主要联系地形和汇水情况进行分析回答。 (2)河流的水文特征包含流量、流速、含沙量、汛期、冰期等。根据图文材料信息可知,渭河流域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流量随降水而变,属于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由于季风的不稳定性导致径流量大且季节变化大;渭河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渭河含沙量大;该地冬温低于0℃,故河流有结冰期;该地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故该河汛期较短,且集中于夏季;该河主要流经区域为渭河平原,故流速较小。 (3)根据材料可知,“渠道以南原先分布着大面积的湖泊沼泽,郑国渠建成后形成了大片农田。汉时开凿的六辅渠(开六条小渠以辅助郑国渠) 与郑国渠组成庞大的灌溉系统,将渭河以北的数万顷土地改造为旱涝保收的良田。”再根据图中的等高线可以判断,郑国渠附近地势北高南低,借助北高南低的地势,水向南自流,可以增加灌溉水量,扩大耕地面积;干渠布置在地势较高处,沿途接纳(截断)其他河流补充水源,通过此方式可以扩大淤灌面积。图中显示六辅渠借助北高南低的地势向南自流,可以增加灌溉面积;改善了农田排水问题,避免了农田积水并减轻土壤盐碱化,这对于农田稳产高产意义重大。 【点睛】河流水文特征分析 ①水位:(决定于河流补给类型,以雨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特点决定,由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较稳定)。 ②流量:(以雨水补给的河流,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大,一般流量大)。 流域:河流集水区域,地表以山脉为分界线,即分水岭。 ③含沙量:(决定于流域内地面植被状况)。 ④结冰期:有无或长短(最冷月月均温)。 ⑤汛期:有长短(由雨季长短决定或气温的高低决定) ⑥水能:蕴藏量(由流域内的地形、气候特征决定,一般地形起伏越大,水流越急,水能越大。) ⑦凌汛:有无(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有结冰期和发生在较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河段) ⑧径流量变化 ⑨流速(短促的河流流速快,长而平直的河流流速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