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8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学案 (全国适用) Word版含解析
专题05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高考命题考向解读】 1.识记自然带与气候带的对应关系和分布规律,从中分析自然环境的三个基本分异规律,掌握几种常见非地带性现象的分布、成因,明确其主导因素。可能会以区域图、景观图等形式为载体,考查对差异性的理解和应用。 2.从考查方式看,选择题和综合题并重,而且近年综合题有增多趋势。重点以区域地理图表为载体,结合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区域生态问题,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考查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地理环境变化的过程以及对地理环境整体性规律的理解。 【命题热点突破一】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1)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在大陆东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分布在大陆西部,属于地中海气候。 (2)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海洋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同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实际全球自然带分布图中,在美国境内部分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也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3)温带大陆性气候(含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对应的自然带有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4)气候类型与自然带名称识记名称基本一致的是热带雨林带与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带与热带草原气候;名称容易混淆的是热带荒漠带对应的气候是热带沙漠气候。 (5)在判断山地的阴坡和阳坡、迎风坡和背风坡时,由于影响雪线的主要因素是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不同的地区其主导因素不同,因此一般不能直接以雪线为标准。而同一自然带(非雪线)在阳坡的分布高度永远高于阴坡(对同一山体而言),因而往往根据该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判断出来阴坡或阳坡,再结合其他条件判断迎风坡或背风坡。 (6)地球表面的各个自然带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总是由这一自然带逐渐地转变为另一自然带,因此在两个自然带之间总存在着过渡带。例如,由森林带向草原带过渡的森林草原带,由草原带向荒漠带过渡的半荒漠带等。 (7)一个地方的雪线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 (8)全球雪线最高的地区不在赤道,而在副热带地区,到极地附近,雪线可降至地表。此外,由于10°N的降水量比10°S多,因此10°S的雪线比10°N要高一些。 (9)并不是任何一个山体都具有垂直地带性,只有它达到一定高度,并在一定的纬度范围内,足以引起自然综合体及其组成成分发生急剧变化时,才有可能出现。通常,基带(垂直带下部的起始带)以上垂直带出现的高度,温带地区在800m以上,热带地区在1000m以上。 (10)注意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数量的因素是相对高度而不是海拔。 (11)一般而言,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的变化,因此有时基带为草原、荒漠的高山,由于海拔的升高,降水增多,可能会出现森林带,如天山北坡。 例1、(2016•浙江卷)36. 根据下列材料,完成(1)-(3)题。(30分) 材料一 图1为某区域略图,图2为图1中甲地和丁地的气候统计图。 材料二 图1中所示道路沿线自然带类型多样,从甲地的半干旱草原带,变为丁地的热带季雨林带。 材料三 由于河流每年带来的2亿吨的泥沙,图1中戊区域形成了面积8万平方千米的三角洲。 (2)图1中所示道路沿线,乙地(海拔5250米)和丙地(海拔2000米)自然带类型分别是 、 。 【答案】 (2)高山草甸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原因海拔高度和坡向不同引起的热量和降水量差异。 【解析】 甲地位于青藏高原上,空气稀薄,昼夜温差大。从地理位置、海拔状况和大气环流角度分析两地异同点的原因。(2)仔细读图,乙地位于青藏高原上,位于喜马拉雅山的北坡基带处,为高山草甸带;丁地位于喜马拉雅山南坡基带处,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该道路沿线的自然带主要呈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是由于海拔和坡向不同引起的热量和降水量差异而导致的自然景观差异。(3)河流泥沙丰富的原因主要从流域面积、流域植被状况、地势起伏状况和降水状况等角度分析。从图中河流的信息看,河流流域面积大;河流流域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夏季降水集中,降水强度大;流域内从源头的高山到河口三角洲,地形坡度大;由于人口分布较为密集,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严重。 【变式探究】 如图A所示,甲、丙两地位于安第斯山的西侧,乙、丁两地位于安第斯山的东侧,图B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四地的平均雪线高度。读图回答3~4题。 3.导致图中四地雪线高度不同的因素是( ) ①纬度位置 ②地形 ③海陆位置 ④洋流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4.当甲地的雪线高度比往年平均雪线高度低时,则下列现象可能出现的是( ) A.澳大利亚东部多降水天气 B.台风登陆我国的次数增多 C.我国北方将迎来寒冬 D.我国南方多低温阴雨天气 【命题热点突破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1)自然地理环境(组成要素、物质循环)→整体性(主要表现、新功能)。 (2)某种或某个地区的地理现象→运用整体性原理解释。 2.易错点 一般来说,同一自然带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体现了整体性,整体性是相对的。不同自然带之间的构成要素和整体特征的差异反映差异性,地域差异(即差异性)是绝对的。 例2.【2017全国卷I】 图1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1—3题。 图1 1.当地自然植被属于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2.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 A.用地类型差异 B.居民爱好差异 C.景观规划差异 D.行政管辖不同 3.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土壤 【答案】1.B 2.D 3.A 【解析】 1.由题中3月25日,杂树中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可知此处植被在冬季时,树叶落完,春季的时候长出新叶,说明此地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所以此处的自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常绿硬叶林是地中海气候独特的植被,我国无此气候分布;针叶林分布于较高纬度,不合题意。 2.两侧用地类型相同,均为绿化用地,排除A;隔离带用于城市交通管理,非居民观赏功能,且种植植物相同,不存在居民的喜好影响,排除B;根据材料中提到,数年前两侧植被类型相同,排除C。因此造成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分属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 3.由于常绿灌木冬季不落叶,所以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景观植物的最大用途就是营造城市景观,因此需要保持常绿。而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气温低,大多数植物都在冬季落叶,故制约常绿灌木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温,气温低,热量不足,制约了常绿灌木的栽种范围。 【举一反三】【2017全国卷I】 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000—2600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图6)。 图6 (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6分) (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6分) (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6分) (4)说明从2300米至2600米,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6分) 【答案】(1)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阳坡,苔原带的下部(中下部,2000—2300米左右)。干扰强度分布特征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越低,干扰越强烈)。 (2)(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高。依据(按单峰变化规律,)阳坡苔原带的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 (3)特点阳坡地表温度高、湿度低(水分条件差)。原因阳坡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高,蒸发强度大;阳坡融雪早,蒸发历时长。 (4)随着海拔升高,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 【解析】 (2)读图并结合上题分析可知,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所以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苔原带的多样性多于阳坡。 (3)阳坡受太阳光照时间较长,获得太阳辐射多,所以温度高。根据材料可知,阳坡与阴坡的降水条件、坡度差别不大,而导致阳坡与阴坡的植物多样性有明显差异,引起干扰的因素应为蒸发量大小导致的水分条件的差异,所以可以判断阳坡温度高,蒸发量较阴坡大,湿度小。 (4)由材料可知,在更高海拔地区,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海拔升高,气温降低,热量条件变差,蒸发量减少,而水分差异也相应变小,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从而导致阴坡和阳坡的植物多样性差异减小。 【变式探究】(2016·高考押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芦苇,多年水生或湿生的高大禾草,具有较强的耐盐能力,是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中有机物质的重要来源。辽河三角洲是植被类型保存完好、面积较大的芦苇沼泽湿地。 (1)分析图示芦苇分布区,容易发生土壤盐渍化的原因。 (2)过去每年春节前后,当地会在收割后的苇塘里放火“炼塘”,以提高来年芦苇的产量。分析这种做法对湿地、地下水、动物及土壤所造成的影响。 【答案】(1)处于河流下游,地下水位较高;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区,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地处沿海,湿地水位降低时,易引发海水入侵。 (2)对湿地面积减小,调节气候的功能减弱。对地下水地表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位降低。对动物失去栖息地,动物种类减少。对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肥力降低。 【变式探究】(2015·海口调研)读“渤海等深线图和盘锦市地图”,完成问题。 红海滩是由适宜于盐碱环境的一棵棵纤弱的碱蓬草织就而成的,碱蓬草经不起洪水和沼泽侵袭,但适宜在含沉积有机物的沿海滩涂生长。辽东湾畔辽河入海口有世界最大的芦苇沼泽地,还有世界面积最大的红海滩。 简析盘锦红海滩生长大片碱蓬草的主要原因。 【答案】泥质海岸有机质含量高;土壤盐碱丰富,适宜碱蓬草生长;海滩面积宽阔;大面积的芦苇减少了洪水和泥沙对碱蓬草的侵袭。 【解析】任何地理要素的产生都与其生存的地理环境协调一致。根据碱蓬草的生长习性,结合盘锦红海滩有机质含量、土壤、海滩面积及洪水和沼泽威胁等方面进行分析。 【变式探究】如图为“某地区地理位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本地区的地形地势特征。 (2)说明图中城市分布特点及原因。 (3)根据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图中河流上游植被破坏所导致其他地理环境要素的变化。 【答案】(1)自东向西逐渐降低,西部沿海地区以平原为主。 (2)特点沿交通线,沿河流,沿海分布。 原因地形平坦;交通便利;周边工农业发达,人口稠密。 (3)河流中下游含沙量增大,流量的季节变化加大,易发生水旱灾害;动物栖息地遭破坏,物种数量减少;地下水水量减小,水位下降;土壤侵蚀退化加剧,土壤肥力下降。 【高考真题解读】 【2017全国卷I】 图1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1—3题。 图1 1.当地自然植被属于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2.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 A.用地类型差异 B.居民爱好差异 C.景观规划差异 D.行政管辖不同 3.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土壤 【答案】1.B 2.D 3.A 【解析】 2.两侧用地类型相同,均为绿化用地,排除A;隔离带用于城市交通管理,非居民观赏功能,且种植植物相同,不存在居民的喜好影响,排除B;根据材料中提到,数年前两侧植被类型相同,排除C。因此造成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分属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 3.由于常绿灌木冬季不落叶,所以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景观植物的最大用途就是营造城市景观,因此需要保持常绿。而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气温低,大多数植物都在冬季落叶,故制约常绿灌木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温,气温低,热量不足,制约了常绿灌木的栽种范围。 【2017全国卷Ⅲ】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图3示意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据此完成7~9题。 图3 7.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 A.递减 B.先减后增 C.先增后减 D.递增 8.导致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水体营养盐 B.太阳辐射 C.水体含沙量 D.洋流流向 9.与夏季相比,冬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 A.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B.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C.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D.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答案】7.D 8.C 9.A 【解析】 物生长,故选C. 9.与夏季相比,冬季海水水温低,浮游植物总数相对减少,河流径流量降低,携带泥沙能力降低,流速减慢,河口地区泥沙淤积量少,所以总体浮游植物的密度降低,总量减少。因泥沙量变小,河口处水没夏季那么混浊,故密度高值向陆地方向移动,故选A。 【2017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第11题。 冻土是指温度在0℃或0℃以下,含有冰的土层或岩层,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我国科学家考察了全球变暖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后果。 11.据图文信息判断,下列说法符合事实的是 A.活动层厚度变小,补给河流的水源增加 B.活动层厚度变大,春耕播种的时间推迟 C.永冻层上界上升,利于喜温植物的生长 D.永冻层上界下降,建筑基础稳定性变差 【答案】D 【2017北京卷】图5表示喜马拉雅山脉某区域不同海拔四个站点的最冷、最热月平均气温。读图,回答第8题。 图5 8.该山地 A.海拔3000米左右积雪终年不化 B.气温年较差随海拔升高递增 C.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坡 D.地处板块的生长边界 【答案】8.C 【2017全国卷I】 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000—2600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图6)。 图6 (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6分) (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6分) (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6分) (4)说明从2300米至2600米,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6分) 【答案】(1)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阳坡,苔原带的下部(中下部,2000—2300米左右)。干扰强度分布特征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越低,干扰越强烈)。 (2)(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高。依据(按单峰变化规律,)阳坡苔原带的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 (3)特点阳坡地表温度高、湿度低(水分条件差)。原因阳坡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高,蒸发强度大;阳坡融雪早,蒸发历时长。 (4)随着海拔升高,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 【解析】 (2)读图并结合上题分析可知,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所以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苔原带的多样性多于阳坡。 (3)阳坡受太阳光照时间较长,获得太阳辐射多,所以温度高。根据材料可知,阳坡与阴坡的降水条件、坡度差别不大,而导致阳坡与阴坡的植物多样性有明显差异,引起干扰的因素应为蒸发量大小导致的水分条件的差异,所以可以判断阳坡温度高,蒸发量较阴坡大,湿度小。 (4)由材料可知,在更高海拔地区,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海拔升高,气温降低,热量条件变差,蒸发量减少,而水分差异也相应变小,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从而导致阴坡和阳坡的植物多样性差异减小。 【2017江苏地理卷】 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2017年是加拿大建国150周年,国家公园免费开放一年。加拿大落基山南段的众多国家公园,自然风光美丽壮观,吸引了世界各地游客。 材料二图14为“加拿大50°N附近温哥华—温尼伯地形剖面示意图及部分城市气候资料图”。 (1)2017年3月,中国某旅游团从温尼伯乘车前往落基山前的莱斯布里奇,发现沿途的景观带由森林带依次过渡为_______。这种景观带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______分异规律。(3分) (2)游客感觉到莱斯布里奇与温尼伯气温不同。试比较同属温带大陆性气候的两地气候特征的差异,并分析其冬季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_______(4分) (3)游客自莱斯布里奇西行,攀登落基山,可能看到的山地垂直自然带有_______。(3分) (4)游客继续西行至“加拿大雨都”温哥华,发现这里与落基山以东的气候不同。温哥华属_______气候,这里降水较多的原因有_______。(4分) 【答案】 (1)森林草原、草原、干草原(荒漠草原)干湿度(经度,从沿海到内陆) (2)莱斯布里奇冬季气温相对较高;气温年较差相对较小;年降水量较少(温尼伯冬季气温低;气温年较差相对较大;年降水量较多)落基山东麓地区频繁受到下沉暖气流的影响(焚风效应) (3)山地针叶林带;灌丛草甸(草甸)带;冰雪带 (4)温带海洋性常年盛行西风;暖流增湿;地形抬升 【解析】 (3)游客自莱斯布里奇西行,攀登落基山,随着海拔升高,可能看到的山地垂直自然带依次是山地针叶林带、灌丛草甸带和冰雪带。 (4)温哥华位于50°N太平洋沿岸地区、大陆西岸地区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盛行西风,沿岸受到暖流增湿作用,地形抬升,多地形雨,所以降水量大。 (2016•北京卷)图5为某山地气象站一年中每天的日出、日落时间及逐时气温(℃)变化图。读图,回答第7、8图。 7. 气温日较差大的月份是 A. 1月 B. 4月 C. 7月 D. 10月 8.该山地 A.冬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 B.因台风暴雨引发的滑坡多 C.基带的景观为热带雨林 D.山顶海拔低于1000米 【答案】7.C 8.C 【考点】气温变化,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分析。 (2016•江苏卷)图4 为某流域森林火灾后第1 年、第6 年两次相同降雨条件下河流流量过程线图。读图回答7 ~8 题。 7. 关于两次径流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A. 第6 年的流量峰值大 B. 第1 年的流速峰值小 C. 第6 年的河流含沙量大 D. 第1 年的河流径流量大 8. 导致图示径流差异的关键环节是 A. 蒸发 B. 下渗 C. 蒸腾 D. 地下径流 【答案】7.D 8.B 【解析】 【考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16•江苏卷)某教授参加了新疆山科学考察,他在日记中写到:“路旁出现了积雪,远处已经能够看到冰川的边缘,此时飘起了大雪……”据此回答17 ~18 题。 17. 此时教授正站在阿尔泰山的 A. 山地针叶林带 B. 高山草甸带 C. 高山苔原带 D. 冰川带 18. 阿尔泰山南坡 A. 森林大多为落叶阔叶林 B. 草场仅分布在山麓地带 C. 此时季节为冬季 D. 降水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 【答案】17.B 18.D 【解析】 17.阿尔泰山的垂直带谱从下到上为荒漠带、草原带、针叶林带、高山草原带和冰雪带。教授身后的森林戛然而止,眼前簇簇花草相映,再往上看,花开始变得星星点点,这说明他位于高山草甸带。 18. 阿尔泰山位于大陆的内部,东面与太平洋之间有重重山脉阻挡,水汽难以到达。西面地形比较平坦,再加上西面大西洋的水汽通过阿拉山口可以到达,所以南坡降水多。 【考点】山地垂直自然带 (2016•新课标Ⅱ卷)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长白上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据此完成6-8题。 6.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 A、大气温度 B、降水量 C、积雪厚度 D、植被覆盖度 7.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 A、年降水量最少 B、冬季气温最低 C、 年日照最少 D、冬季风力最大 8.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 A、蒸腾加剧 B、低温更低 C、 降雪期推后 D、太阳辐射减弱 【答案】6.C 7.D 8.C 7.由上题可知,雪期缩短会加剧冻害,由此判断积雪覆盖一方面通过增加土壤的湿度,起到抵御冻害的作用;另一方面“积雪覆盖”会低于强风的侵袭,起到“保温”作用。长白山为东北-西南走向,西北坡为冬季风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A错;西北坡,不是长白山海拔最高的地区,气温不是最低,B错;西北坡是夏季风的背风坡,晴天多,日照时数不是最少的,C错;西北坡是冬季的迎风坡,风势猛烈,积雪易被风力吹散,不易堆积,植被裸露,导致冻害加剧。 8.气候变暖,一方面,降雪的条件不易形成,使得雪期退后,另一方面,由于温度较高,积雪不易存留堆积,积雪冬季覆盖时间变短,矮小灌木裸露,缺少积雪的覆盖,加上强劲的风力,使得冻害加剧。 【考点】本组题主要考查气候变暖的影响,意在考察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带的影响。 (2016•新课标Ⅰ卷)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图2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据此完成10~11题。 10.磷高累积区是 A.高山草甸带 B.高山冰雪带 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 D.常绿阔叶林带 11.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000~3000米处 A.大气温度较低 B.生物生产量较低 C.土壤含水量较低 D.地表径流量较小 【答案】10.A 11.C 【解析】 11.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000~3000米处,磷累积量较低,根据材料提示“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即土壤含水量低不利于磷的积累,大气温度低有利于磷的积累,地表径流越小越有利于磷的积累;山坡2000~3000米处磷累积量较低,说明土壤含水量较低。山坡2000~3000米处生物生产量应高于海拔4000米附近磷高累积区。 【考点】山地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2016•新课标Ⅲ卷)青藏高原东部及其周边山峰分别经历了1次冰期(末次冰期)、2次冰期和3次冰期,如图2所示。据此完成10-11题。 10.按山峰抬升至冰期时终年积雪高度的先后顺序排列,依次是 A.雪宝顶、太白山、果洛山 B.果洛山、雪宝顶、太白山 C.太白山、果洛山、雪宝顶 D.雪宝顶、果洛山、太白山 11.点苍山无现代冰川发育,是因为与末次冰期时相比,点苍山现在 A.日照更长 B.气温更高 C.植被更密 D.海拔更低 【答案】10.B 11.B 【解析】 【考点】青藏地区和冰川 (2016•浙江卷)36. 根据下列材料,完成(1)-(3)题。(30分) 材料一 图1为某区域略图,图2为图1中甲地和丁地的气候统计图。 材料二 图1中所示道路沿线自然带类型多样,从甲地的半干旱草原带,变为丁地的热带季雨林带。 材料三 由于河流每年带来的2亿吨的泥沙,图1中戊区域形成了面积8万平方千米的三角洲。 (2)图1中所示道路沿线,乙地(海拔5250米)和丙地(海拔2000米)自然带类型分别是 、 。 【答案】 (2)高山草甸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原因海拔高度和坡向不同引起的热量和降水量差异。 【解析】 而从甲地与丁地的气候统计图看,甲地热量不足,丁地热量丰富;甲地降水量少,丁地降水量多。同时,甲地位于青藏高原上,空气稀薄,昼夜温差大。从地理位置、海拔状况和大气环流角度分析两地异同点的原因。(2)仔细读图,乙地位于青藏高原上,位于喜马拉雅山的北坡基带处,为高山草甸带;丁地位于喜马拉雅山南坡基带处,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该道路沿线的自然带主要呈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是由于海拔和坡向不同引起的热量和降水量差异而导致的自然景观差异。(3)河流泥沙丰富的原因主要从流域面积、流域植被状况、地势起伏状况和降水状况等角度分析。从图中河流的信息看,河流流域面积大;河流流域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夏季降水集中,降水强度大;流域内从源头的高山到河口三角洲,地形坡度大;由于人口分布较为密集,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严重。 【考点】农业区位条件分析,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分析,河流水文特征分析。 (2016•上海卷)(二十二)海南岛西部某些地方呈现热带稀疏草原的自然景观,这一现象引起地理工作者的思考。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海南岛地处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分为旱、雨两季。专家研究认为,海南岛西部某些地方旱季比岛内其他地区更干旱,是那里形成热带稀树草原景观的关键因素。 材料二海南岛旱季以偏东风为主。 材料三海南岛西部一些地方沉积岩透水性强,地表水易于渗漏。 50.海南岛西部的惹到稀树草原景观反映了什么地域分异现象?说明判断理由。(4分) 51.海南岛西部“旱季更显干旱”的一个主要因素是降水量低。从风向、地形角度分析降水量低的原因,并概括造成这里“旱季更显干旱”的其他因素及其作用。(6分) 【答案】 50、现象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 理由海南岛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应该出现的是热带季雨林景观,南海南岛西部却呈现热带稀树草原景观,因此其反映的是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 51、原因海南岛旱季以北偏东风为主,由于水汽受到中部山脉阻挡与拦截,西部为雨影区,降水明显减少。 因素及作用风速大,日照长,导致蒸发量大;岩石和土壤持水性差,旱季土壤含水量更小。因此,这里旱季更旱,不利于热带季雨林的生长。 【解析】 (1)海南岛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应该出现的是热带季雨林景观;图示海南岛西部某些地方呈现热带稀疏草原的自然景观,呈现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 【考点】考查自然带。 (2)海南岛为热带季风气候,旱季时是冬半年,旱季以北偏东风为主,由于水汽受到中部山脉阻挡与拦截,西部为雨影区,降水明显减少。 其他因素包括风速、蒸发量、岩石的透水性等;旱季风速大,晴天多,纬度低,日照长,导致蒸发量大,水分消耗大;西部一些地方沉积岩透水性强,地表水易于渗漏,岩石和土壤持水性差,旱季土壤含水量更小。因此,这里旱季更旱,不利于热带季雨林的生长。 【考点】考查区域地理环境特征成因。 (2016•海南卷)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华北地区传统民居大多坐北朝南,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而不植四季常绿的松柏等针叶树(如图5所示)。 解释华北地区传统民居的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而不植松柏的地理原因。 【答案】 华北地区夏季炎热,与松柏(常绿针叶树)相比,落叶阔叶树夏季冠广叶密,遮阴取凉效果更好。(5分)冬季寒冷,太阳高度较低,落叶阔叶树落叶后,可让阳光充分射入室内,提高室内温度(松柏等常绿针叶树会遮挡阳光)。(5分) 【考点】自然地理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2015·江苏地理)下图为历史上客家人南迁部分路线及客家民居——土楼景观图。读图回答1~2题。 1.沿客家人南迁路线依次呈现的自然景观是( ) A.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常绿硬叶林—热带雨林 C.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 D.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2.客家人选择土楼这种独特房屋形态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安全防御 B.节约耕地 C.防雨保温 D.就地取材 3.(2015·广东文综)有文献表述“地带性就是地球形状和地球的运动特征引起地球上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有规律的分异”。按此理解,下列景观变化属于地带性的是( ) A.非洲西部从赤道向南北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 B.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向上出现的森林—草甸—寒漠景观 C.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出现的荒漠—绿洲景观 【答案】3.A 【解析】 文献表述的是地球上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纬度地带性分异,属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因此A正确;从阿尔卑斯山的山麓向上是垂直地带性,因此B错误;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是经度地带性,因此C错误;塔里木盆地出现绿洲属于非地带性,因此D错误。 (2015·天津文综)读下图,回答第4题。 4.结合上图判断,在澳大利亚,基本符合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地理现象是( ) A.水系的分布特征 B.地形的东西差异 C.热带荒漠的分布 D.矿产的分布特点 (2015·安徽文综)下图为“25°N~32°N之间某区域遥感影像”。完成下题。 5.图示地区主要的陆地自然带是( ) A.荒漠带 B.热带草原带 C.热带雨林带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2015·北京文综)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居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引自贾平凹《太白山记》。太白山为秦岭主峰,海拔3767米)。据此回答第6题。 6.太白山( ) A.北麓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北坡山中腰降水量比山麓少 C.又密又高的树木在针叶林带 D.树木大稀大矮处为稀树草原 【答案】6.C 【解析】太白山为秦岭的主峰,其北侧为温带地区,山麓地带的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A项错误;从山麓向山腰林木越来越密,说明山麓比山腰降水少,B项错误;根据山地垂直地带性自然带变化规律,由山麓向山腰自然带由温带落叶阔叶林转变为针叶林,C项正确;稀树草原为热带草原气候区的自然植被,不可能出现在太白山区,D项错误。 (2015·山东文综)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北坡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随海拔变化示意图”。完成7~8题。 7.该山地可能是( ) A.秦岭 B.南岭 C.昆仑山 D.喜马拉雅山 8.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的类型组合存在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光照B.水分C.海拔D.热量 (2015·浙江文综)一地的自然景观主要取决于其水热条件。下图为“北纬30°附近甲、乙两地的自然景观图”。完成9~10题。 9.下图为北纬30°附近①②③④四地的气候统计图。与甲、乙两地相对应的是( ) A.甲-①、乙-② B.甲-②、乙-④ C.甲-③、乙-① D.甲-④、乙-③ 10.甲、乙两地自然景观迥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太阳辐射B.距海远近 C.洋流性质D.海拔高度 (2015·四川文综)贝加尔湖湖面每年1~5月封冻,冰厚可达90厘米。下图为“贝加尔湖地区等高线图”。据材料回答11~12题。 11.贝加尔湖( ) A.结冰主要原因是海拔高 B.湖面中心结冰早于边缘 C.位于山谷导致冰层较厚 D.北部的封冻期长于南部 12.贝加尔湖对湖区环境的影响是( ) A.结冰时使气温降低 B.融冰时使气温升高 C.减小了气温年较差 D.冰层增加空气湿度 (2015·北京文综)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居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引自贾平凹《太白山记》。太白山为秦岭主峰,海拔3767米)。据此回答下题。 13.如果过度猎狼,将会( ) ①造成山区生物多样性减少 ②增加山区的环境承载力 ③导致不良消费观念的形成 ④破坏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13.D 【解析】根据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可知,如果过度猎狼,会导致狼的数量急剧减少,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失衡,最终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并影响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①正确。过度猎狼,会导致狼的食物,比如山羊等食草动物数量的增多,而食草动物增多会破坏山区的草场,导致山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继而山区的环境承载力下降,②错误;过度猎狼和不良消费观念的形成没有直接的关系,③错误;过度猎狼违反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公平性,④正确。所以D选项正确。 (2015·江苏地理)林线是指高海拔山地的森林分布上限。下图为根据我国各地山地监测数据以及气象资料模拟的“林线高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4~15题。 14.甲地位于喜马拉雅山东端,林线高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其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低,气温较高 B.太阳辐射强,气温高 C.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 D.西南季风影响显著,水热条件好 15.乙地森林多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而河谷和平地却少有分布,其主要原因是( ) A.冷空气下沉,河谷气温低 B.地势低平,降水较少 C.冻土发育,排水不畅 D.位于背风坡,气候干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