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6-13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新课标通用)训练检测:考点15 城市化作业
考点15 城市化(共22题,每题2分,共44分)[夯基础—确保大本营](2019·百校联盟TOP20联考)下图为我国某省级行政区2010~2014年人口数量及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考向 城市化进程]该省级行政区可能是( )A.河北省B.福建省C.贵州省D.北京市答案 C解析 读图可知,该省级行政区城镇人口数量少于乡村人口数量;2014年人口总数约为3300万,城市化水平约为40%,结合人口自然增长率状况可知,该省级行政区最有可能是贵州省。2.[考向 城市化进程]该省级行政区( )A.城市和乡村人口数显著减少B.乡村迁出的人口显著减少C.小城市发展快于大、中城市D.处于城市化中期加速阶段答案 D解析 读图可知,该省级行政区乡村人口呈减少趋势,城市人口呈上升趋势,人口总数变化不大;根据此阶段城市人口比重变化可知,该省级行政区处于城市化中期加速阶段。(2019·安徽合肥调研性检测)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城市“停车难”问题日益凸显。据此完成3~4题。\n3.[考向 城市化带来的问题]白天,下列城市功能区停车最困难的是( )A.低级住宅区B.高级住宅区C.远郊工业区D.中心商务区答案 D解析 白天,中心商务区人流、车流量大,是人、车出行最集中的地区,也是停车最难的地区;低级住宅区汽车少,停车问题少;高级住宅区多建有私家停车位,停车问题少;远郊工业区远离城市区,车流量少,停车问题少。4.[考向 解决城市化问题的措施]缓解“停车难”问题,下列做法可行的有( )①加强对城市公共车位的管理 ②住宅区建设立体车库 ③鼓励居民乘坐公共交通出行 ④将绿地改建为停车位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 A解析 缓解“停车难”问题首先要加强对城市公共车位的管理,做到有序停车,①正确;住宅区建设立体车库,利于节省空间,改善“停车难”问题,②正确;鼓励居民乘坐公共交通出行,可减少道路拥堵,也利于缓解“停车难”问题,③正确;将绿地改建为停车位,不利于城市环境保护,④不可取。(2018·北京东城模拟)读图,回答5~7题。5.[考向 城市化的特点]我国城市化发展最快的时段是( )A.1949~1955年B.1955~1965年C.1965~1975年D.1985~2015年答案 D\n解析 读图可知,1985~2015年的曲线斜率最大,说明此时段我国城市化发展最快。6.[考向 城市化的特点]有关我国城市化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人口分布较均衡B.已进入逆城市化阶段C.起步晚、发展快D.不同等级的城市发展均衡答案 C解析 我国城市化起步晚、发展快,处于中期加速阶段。7.[考向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目前,我国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有( )①城市面积扩大,减轻热岛效应 ②水循环过程受到干扰 ③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改变 ④生物多样性减少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答案 B解析 城市化过程中城市面积扩大,热岛效应增强;城市的建设导致水循环过程受到干扰;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改变属于城市化对社会经济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化过程中易破坏植被,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强素养—争夺分水岭](2016·上海高考)“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蓄水,需要时“放水”。8.[考向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上海建设“海绵城市”,除能够提高地下水位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还有( )A.加强城郊间热力环流B.防止海水倒灌C.减缓地面沉降D.减弱酸雨污染答案 C解析 “海绵城市”的建设,利于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抬高地下水位,减轻因地下水过度使用而出现的地下水漏斗区,减缓地面沉降。9.[考向 城市化]上海建设“海绵城市”可以采取的措施之一是( )\nA.退耕恢复湿地B.铺设防渗路面C.完善排水系统D.增加绿地面积答案 D解析 增加绿地面积,可有效增加雨水下渗,利于“海绵城市”建设;上海本身耕地少,退耕恢复湿地,作用有限,不能很好地实现“海绵城市”建设;铺设防渗路面不利于雨水下渗;完善排水系统,加速地表径流下泄,不利于雨水收集。(2018·广东广州调研)下图表示“我国某城市人口与就业变化统计”。读图完成10~11题。10.[考向 城市化中期阶段的问题]造成该市郊区人口迅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是( )A.产业外迁B.环境因素C.住房价格D.农村工业化答案 C解析 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该市郊区常住人口从50万迅速增长到350万,而郊区就业人口只有不到100万;城区常住人口约500万,就业人口为700万,即郊区的常住人口多数在城区工作。由此可知,导致郊区常住人口增多的主要原因是市区房价昂贵,生活成本高,进而使得在城区上班的人口多选择在郊区居住。11.[考向 城市化问题]自2000年以来,该市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最突出问题可能是( )A.就业压力增大B.交通拥堵加剧C.人均耕地减少D.社会治安变差答案 B解析 自2000年以来,郊区常住人口中有大量人口(2000年约180万,\n2010年约270万)在市区工作,每天上下班高峰期将会迎来大量人流,因此出现的最突出的问题可能是交通拥堵。(2019·浙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人口半城镇化率M=(城镇常住人口-城镇户籍人口)/城乡总人口×100%,能反映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过程中的不完整程度,主要表现为没有城镇户籍,在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诸多方面未享有城镇户籍人口同等待遇。下图表示某年我国半城镇化率(M)的省际差异。据此完成12~13题。12.[考向 城市化进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M高的省市城市病最突出B.M高的省市就业机会较多C.M低的省市处于高水平均衡阶段D.M低的省市经济发展速度快答案 B解析 从材料可知,半城镇化的表现是农民已经离开乡村到城市就业与生活,但他们在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许多方面并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不能真正融入城市社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城乡差异。据此,M高的省市城市化水平低,城市病不突出;M高的省市就业机会较多,吸引大批人口迁入,但城市建设等不能同步跟进;M低的省市处于工业化阶段;M低的省市经济发展速度一般不快,对外来人口的引力小。13.[考向 解决城市化问题的措施]以下有助于解决半城镇化问题的措施是( )A.降低城市化速度\nB.加速郊区城市化进程C.在农村宅基地上建商品房D.重视以人为本的城市化进程答案 D解析 降低城市化速度会加剧半城市化;中心城市的问题不能靠加速郊区城市化进程解决;在农村宅基地上建商品房既不现实也不能解决城市化问题;重视以人为本的城市化进程既有利于经济发展,也有利于城市健康发展,有助于解决半城镇化问题。植物墙是指充分利用不同的立地条件,选择攀缘植物及其他植物栽植,并使之依附或铺贴于各种建筑物及其他空间结构上的绿化方式。图一为毛毡式建筑垂直绿化结构,图二为我国某中等城市主要功能用地面积空间变化图。读图完成14~16题。14.[考向 城市绿化]推测目前高层建筑没有大规模采用植物墙的原因是( )A.技术不够成熟B.破坏建筑景观C.安装维护费高D.市场需求不足答案 C解析 结合图文材料可知,植物墙设计已经初具成效,其相关安装维护技术成熟;植物墙设计崇尚美观高雅,推崇环保自然,又兼具功能性及实用性,市场需求旺盛;但是各种情况的复杂性和安装与维护的高费用使植物墙的普及难度较大。所以C项正确。15.[考向 城市功能分区]图二中①②③曲线代表的功能区,对应正确的是( )A.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B.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C.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nD.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答案 B解析 ①曲线所示功能区市中心附近面积最大,整体占地面积小,应代表商业区。②曲线是各功能区中总面积最大的,而且面积最大处离市中心较近,应代表住宅区。③曲线应代表工业区。16.[考向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该城市决定在④处附近规划建设卫星城。下列关于卫星城的建设对该城市影响的说法,符合实际的是( )A.引导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外部转移B.调整产业布局,分散中心城市职能C.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分工与合作D.严格控制外来人口进入答案 B解析 建卫星城的主要目的是分散中心城市职能,缓解中心城市土地、交通压力,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合理化发展。下图表示世界及四个大洲城市化发展统计情况。读图完成17~18题。17.[考向 城市化的特点]据图可推断( )A.目前北美洲平均城市化速度最慢B.亚洲城市化水平总体处于初级阶段C.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速度呈正相关D.非洲城市总体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答案 A解析 读图中曲线可知,北美洲城市化速度最慢,故A项正确;亚洲城市化水平总体处于加速发展阶段,\n故B项错误;从图中可知欧洲和北美洲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但现阶段城市化速度减慢,故C项错误;非洲地区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处于城市化发展阶段,故D项错误。18.[考向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化可能会导致( )A.生物多样性增多B.雨季地表径流减少C.土地的质量改善D.城市热岛现象出现答案 D解析 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使城市植被覆盖率下降,涵养水源能力差,大面积地面硬化,地表水不易下渗,雨季地表径流增多,故A、B两项错误;城市化过程必然是伴随着强烈的人为活动,这些活动对土地的质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加剧土壤侵蚀,打破养分平衡,导致生态功能下降,土地质量下降,故C项错误;城市人口密集、工厂及车辆排热、居民生活用能的释放、城市建筑结构及下垫面特性的综合影响,易产生热岛效应,故D项正确。[提智能—勇攀最高峰](2017·江苏高考)“绿色出行”新理念已为我国许多城市市民所接受。下图为1986~2015年某城市市民主要出行方式变化图。读图回答19~20题。19.[考向 城市交通方式比重的变化]新理念对市民出行方式产生明显影响的年份开始于( )A.2000年B.2005年C.2007年D.2011年答案 D解析 “绿色出行”新理念对市民出行方式产生明显影响的年份应该是小汽车出行方式占比明显下降、公共交通和自行车出行方式占比上升的年份,故D项正确。\n20.[考向 城市交通方式变化产生的影响]市民出行方式变化对该城市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优化城市空间结构B.改善城市交通状况C.改变城市服务功能D.扩大城市地域范围答案 B解析 读图可知,市民出行方式中公共交通和自行车比重增大,小汽车比重先增(经济发展水平上升)后减(城市“绿色出行”方式盛行),该变化主要改善了城市交通拥堵的状况。(2018·江西南昌模拟)“潮汐车道”方便“钟摆族”上下班。(“潮汐车道”是指根据交通流量的变化,通过交通指示标识,对其行驶方向进行适时调整的车道。“钟摆族”指工作在城里,生活在郊县或其他城市,两处奔波的职场人士。)读下图,回答21~22题。21.[考向 城市的特点]对“钟摆族”的叙述最可信的是( )A.“钟摆族”多居住在高级住宅区B.“钟摆族”购房主要考虑环境质量C.“钟摆族”都是自己驾车上下班D.“钟摆族”的形成与城市化有关答案 D解析 依据材料,“‘钟摆族’指工作在城里,生活在郊县或其他城市”,表明“钟摆族”的形成与城市化有关。D项正确。22.[考向 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潮汐车道”的设置目的主要是( )A.优化配置道路资源B.美化城市道路景观C.加强城市交通管理D.减少道路交通事故\n答案 A解析 “潮汐车道”是根据早晚不同时间段人流车流进城、出城方向不同来设定。早晨进入中心城区方向交通流量大,出城方向则流量小;晚上出城方向流量大,进城方向则流量小。通过控制主干道车道行驶方向,来调整车道数,可提高车道使用效率,缓解交通拥挤问题。A项正确。(共4题,共56分)[夯基础—确保大本营]23.(2018·辽宁沈阳一中月考)下图是1950~2050年世界上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变化趋势(含预测)示意图。据图完成下列问题。(16分)(1)比较欠发达地区与较发达地区农村人口的变化差异。(4分)(2)据图分析2010年之后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6分)(3)补绘出欠发达地区城市化率折线图,据此推断欠发达地区城市化发展特点。(6分)答案 (1)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口在2010年前增加,之后递减;较发达地区农村人口整体呈减少趋势。(2)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力过剩;城市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村人口减少。(3)画图如下:\n城市化发展特点: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与较发达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接近。解析 第(1)题,读图,根据曲线判断,图中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口在2010年前增加,之后递减。较发达地区农村人口整体呈减少趋势。第(2)题,随着经济的发展,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劳动力过剩。城市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吸引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导致农村人口减少。第(3)题,城市化率=城市人口/总人口×100%,其中总人口=农村人口+城市人口。根据图中数据可分别计算出2010年、2030年、2050年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化率,据计算结果绘图即可。据补绘完整的图可知,欠发达地区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与较发达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接近。[强素养—争夺分水岭]24.(2019·江西抚州七校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纵观各国的城市化进程,随着城市化率超过50%,城市在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地位不断提升,城市文明普及快,城市辐射力强。与此同时,城市化率50%也是城市问题和社会矛盾不断累积进而达到激化失衡状态的关键点,2011年年底,中国内地(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城镇人口比重达51.27%,这标志着中国正处于城市社会来临的节点。下图示意部分国家城市化阶段发展特征,下表示意世界三次城市化浪潮的比较(含预测)。\n(1)概括第三次城市化浪潮的变化特点。(4分)(2)与英、德、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据图说出中国城市化的特点。(4分)(3)简述中国城市化率超过50%后特大城市和大城市面临的主要城市问题。(6分)答案 (1)人口规模增大;持续时间缩短;移民数量增加;城市化动力多元化。(2)城市化起步晚;在城市化率30%~50%期间,城市化速度明显较英、德、美等发达国家快;在城市化率50%~70%期间,城市化速度放缓但较英、德、美等发达国家快。(3)土地供应紧张,房价高,住房紧张;交通拥堵;环境质量下降;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承受压力较大;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不科学等。解析 第(1)题,据表格信息从人口规模、持续时间、移民数量、城市化动力等方面描述。第(2)题,据图从起步时间、城市化进程等方面比较。第(3)题,城市化问题主要从城市土地供应、城市交通、环境质量、基础设施、城市规划等方面分析。25.(2018·山东日照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就地式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一般不离开居住地,采取合村并镇建设新型社区的方式促使农村逐步向城镇转化。鲁东南某地依山傍水,矿产丰富,原有甲、乙、丙、丁(见下图)四个行政村,居民共3500人,主要从事粮食生产、林果种植和禽畜养殖。2009年合村并镇。目前,该地依托资源优势建起多个工业园区,旅游服务业发展迅速,提供了近万个就业岗位。区内户户通天然气、互联网,有学校、医院、敬老院、超市、宾馆等设施。该地规划人口规模6万至10万,让居民享受到城市的生活。\n(1)说出该地区合村并镇中城镇选址的最佳位置并分析其原因。(3分)(2)概括合村并镇中该地城镇化的发展特点。(6分)(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就地城镇化的优点。(5分)答案 (1)乙。河流交汇处,便于通航与供水;城市发展后备土地资源充足。(2)由乡村景观转变为城镇景观;人口规模增大;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农业用地比重下降(非农业用地比重上升);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地域联系增强。(3)缓解异地城镇化过程中大城市过度膨胀所带来的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以及乡村人口大量迁出带来的社会问题,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解析 第(1)题,结合地形、河流对聚落的影响,判断选址的最佳位置。第(2)题,本题考查的是城市化的标志和特点,属于基础知识。第(3)题,结合材料及城市化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分析就地城市化可以缓解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问题。[提智能—勇攀最高峰]26.(2018·湖南益阳调研)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2分)2017年8月16日,国家环保部公布了全国空气质量较好和较差的十个城市(如图)。监测结果显示,所监测的74个城市中仅有拉萨、海口、舟山三个城市完全达标。\n(1)简析海口、拉萨空气质量达标的原因。(8分)(2)试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整的角度简述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的措施。(4分)答案 (1)海口地处沿海地区,降水量较多,利于净化大气;风力较大,空气流动性好,利于大气中污染物的扩散;重污染企业较少。拉萨地处高原,城市规模较小,人口较少;工业发展较为落后,污染物排放量少。(2)将污染大气的企业外迁;大气污染企业避开盛行风上风向,或布局在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城市规划保留入城的“通风口”,便于污染物扩散;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净化空气。解析 第(1)题,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主要是污染物的排放和区域自净能力。第(2)题,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整的角度提高城市空气质量,首先应尽量减少大气污染企业对城市的污染,再就是提高城市内污染物的扩散和净化能力。\n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