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地理(人教版全国通用)大一轮复习课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共15张ppt)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考地理(人教版全国通用)大一轮复习课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共15张ppt)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系列——\n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大气水土壤地貌生物\n气候土壤生物水文地形(以广东省为例)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珠江三角洲河流多,形成珠江水系\n依纲梳理夯基础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生产功能合成的能力,主要依赖于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通过实现有机物光合作用物质和能量交换\n总结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主要体现在:1.各地理要素间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4.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改变。2.各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n东北森林主要分布于大、小兴安岭及长白山地区,在平衡大气成分、净化空气、补给土壤有机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地方气候有重要的作用。东北森林森林减少水土流失加剧涵养水源功能降低,多洪涝土壤肥力下降活动\n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景观的形成过程汉代的黄土高原,草肥水美、山青水秀。自唐代以后,大兴土木、连年战争,森林植被被大量砍伐,土壤受流水侵蚀,逐渐失去了肥沃的表面土层,土壤肥力逐渐下降,植被生长慢,气候变得干旱,地面被流水侵蚀形成沟谷,沟谷不断加深扩大,最终形成千沟万壑的景观。探究\n[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表1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据此完成7~9题。年份20092010201120122013植株数量灌木植物11.001.001.001.00草本植物11.181.201.211.23地上生物量灌木植物11.091.101.121.11草本植物11.471.551.521.53地下生物量灌木植物11.010.990.980.97草本植物11.211.291.421.587.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①生物量提高 ②生物量降低 ③植株密度改变 ④植被分布改变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8.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A.植株数量B.总生物量C.地上生物量D.地下生物量AD\n[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表1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据此完成7~9题。年份20092010201120122013植株数量灌木植物11.001.001.001.00草本植物11.181.201.211.23地上生物量灌木植物11.091.101.121.11草本植物11.471.551.521.53地下生物量灌木植物11.010.990.980.97草本植物11.211.291.421.589.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D\n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图6)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限,景色令人震撼。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1)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8分)(1)气温高,湿度大(降水多),生物量大,在沼泽形成大量腐殖质。(4分)地处平原,地势低平,河流流速慢,多沼泽,泥沙沉积。(4分)\n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格陵兰岛是世界最大岛屿(如下图所示)。全岛85%的地面覆盖着平均厚达2300米的大陆冰川,千姿百态的冰山、冰川与子夜太阳构成了格陵兰的奇景。水路和航空是主要的运输方式,只有在小块的沿海无冰区才有道路。格陵兰岛是北极熊理想的家园。北极熊主要以捕食海豹为主。每年的3~5月,北极熊为了觅食辗转奔波于浮冰区,过着水陆两栖的生活;严冬季节,北极熊外出活动大大减少,进入局部冬眠状态。(1)若计划在海上拍摄格陵兰子夜的太阳奇景,试为船上游客推荐最佳的拍摄日期、地点(在图中甲、乙、丙三地中选择),并说明理由。(8分)(1)时间:夏至日前后;地点:乙地(每点2分,共4分)理由:①夏至日前后,子夜太阳高度最大;②乙地,海面上没有封冻和浮冰,般只航行方面、安全(每点2分,共4分)。\n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格陵兰岛是世界最大岛屿(如下图所示)。全岛85%的地面覆盖着平均厚达2300米的大陆冰川,千姿百态的冰山、冰川与子夜太阳构成了格陵兰的奇景。水路和航空是主要的运输方式,只有在小块的沿海无冰区才有道路。格陵兰岛是北极熊理想的家园。北极熊主要以捕食海豹为主。每年的3~5月,北极熊为了觅食辗转奔波于浮冰区,过着水陆两栖的生活;严冬季节,北极熊外出活动大大减少,进入局部冬眠状态。(2)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格陵兰冰山融化速度惊人。推测格陵兰冰山大幅减少对北极熊的影响。(6分)①冰山减少,北极熊赖以生存捕食的海洋浮冰区消失;②北极熊捕食困难,食物链中断,数量减少,濒临灭绝;③向寒冷、高纬浮冰区迁移。)。\n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格陵兰岛是世界最大岛屿(如下图所示)。全岛85%的地面覆盖着平均厚达2300米的大陆冰川,千姿百态的冰山、冰川与子夜太阳构成了格陵兰的奇景。水路和航空是主要的运输方式,只有在小块的沿海无冰区才有道路。格陵兰岛是北极熊理想的家园。北极熊主要以捕食海豹为主。每年的3~5月,北极熊为了觅食辗转奔波于浮冰区,过着水陆两栖的生活;严冬季节,北极熊外出活动大大减少,进入局部冬眠状态。气—冰—海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试分析格陵兰四周海区冰山大幅减少对气候的影响。(8分)①海洋受冰山覆盖,及其对太阳辐射强烈反射,海水温度低;②冰山减少后,利于海洋大量吸收太阳辐射,水温升高;③海洋通过辐射、对流等环节把热量传给大气,致使大气气温升高;④气候变暖,进一步使冰山消融;⑤这样,大气—冰山—海洋之间的形成正相关的能量转换,发生放大效应。(注:每点2分,共8分,若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但总分不能超过8分。(3)\n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000—2600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图6)。(4)说明从2300米至2600米,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6分)(4)随着海拔升高,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n[2016·全国卷Ⅲ]图1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7~9题。7.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C.降水变率增大D.河道淤积8.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9.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BCD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