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8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天津市静海区四校2019-2020学年高二(11月)四校联考政治试题(瀛海学校)
静海区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11月份四校联考高二年级政治试卷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3分,共75分) 1.每年的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其设立目的是使读书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在默默地阅读中,总有一种无言的力量。这说明 A. 文化是一种巨大物质力量 B. 文化影响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 C.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D. 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答案】C 【解析】 【详解】在默默地阅读中,总有一种无言的力量,这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C正确且符合题意;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而不是物质力量,A错误;B正确但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只有优秀文化才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D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 2.“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太湖边上的杨湾村,夜里曾“聒噪”的蛙声,如今成了农民增收的资源。有人根据当地青蛙多的特点,想到在银色月光里听着蛙唱,喝着碧螺春,可能是城里人向往的惬意生活,于是用这个文化创意建起“青蛙村”,搞起休闲游,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这体现了 A. 优秀文化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B. 文化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C. 文化创意增强了人的精神力量 D. 古典文化提升了人的需求层次 【答案】A 【解析】 【详解】用文化创意建起“青蛙村”,搞起休闲游,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表明文化反作用于经济,A符合题意;经济决定文化,B错误,排除;材料不体现文化创意增强了人的精神力量,C与题意无关;题干未体现古典文化提升了人的需求层次,D与题意无关;正确选项为A。 【点睛】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 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②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一定的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③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 3.“清早起来什么镜子照?梳一个油头什么花香……”随着一阵清脆明快的京剧曲调声,学生们有板有眼地做起了戏曲课间操。戏曲课间操不仅提升了学生做课间操的兴趣,也成为同学们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材料说明 A. 大众文化的发展可以高雅与通俗并存 B. 形式多样的文化生活活跃了文化思想 C. 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发展并享用文化 D.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答案】C 【解析】 【详解】戏曲课间操是对传统课间操的发展,说明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发展文化,戏曲课间操成为同学们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说明人们在实践中享用文化,C符合题意;材料不体现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并存的问题,A不符合题意;材料表明形式多样的文化生活活跃了文化氛围,而不是活跃了文化思想,B错误;材料强调文化创新有利于享受和传承文化,不体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D不符合题意。故选C。 4.在唐诗里,我们可遇见“大地的诗人”杜甫,真切深情地注视着吾土吾民;在宋词中,我们跟随苏东坡的步伐,在坎坷与困难中不断追求永不放弃;在元曲里,我们可在关汉卿的锐利目光下,观察世间百态。由此可见 ①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②文化对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具有促进作用 ③文化对人产生深远持久影响 ④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文艺作品体现出来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 只有先进的、正确的、科学的文化才能对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具有促进作用,②观点错误,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我们从诗词曲中体会出来的作者的情感体验和积极的人生追求,没有涉及到文化对人产生深远持久影响,③与题意不符,排除;“在唐诗里,我们可遇见“大地的诗人”杜甫,真切深情地注视着吾土吾民;在宋词中,我们跟随苏东坡的步伐,在坎坷与困难中不断追求永不放弃;在元曲里,我们可在关汉卿的锐利目光下,观察世间百态”说明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文艺作品体现出来,①④正确;本题选C。 5.某校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活动、以“仁者爱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活动、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活动,并通过实践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滋养青少年成长的充足养分和精神食粮,该校的这一做法是基于 ①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 ②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③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 ④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③: 文化对塑造人生,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的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能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活动,并通过实践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滋养青少年成长的充足养分和精神食粮。故①③正确。 ②④:材料反映传统文化的作用,没有涉及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也没有提及鲜明的时代性,故②④不选。 故本题选B。 6.海明威、马丁·路德·金、电影《西雅图不眠夜》、美剧《纸牌屋》……这些美国人熟知的历史人物和大众文化被习近平主席引用到访美的演讲中,以美国听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倾心交流,“习式语言”以真诚再次展示其独特魅力。这说明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③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④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④:这些美国人熟知的历史人物和大众文化被习近平主席引用到访美的演讲中,以美国听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倾心交流,“习式语言”以真诚再次展示其独特魅力,这说明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①④符合题意。 ②③:②③正确但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 故选B。 【点睛】文化为什么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1)由于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2)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3)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文化的世界性和民族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它们反映了世界文化的统一性与差异性的辩证关系。 7.近年来,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案例不胜枚举。《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国诗词大会》等荧幕热播,获年轻观众点赞。近600岁的故宫,坚持让文物“活起来”的目标,近年推出众多文化创意产品,从“胶带”到“冰箱贴”,一年卖10亿,不少产品成“网红”。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这说明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②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③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 ④要把文化遗产转化为经济资源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 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本题①②符合题意;科学技术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③观点错误,应排除;要把文化遗产转化为经济资源说法不符合实际,④应排除;本题应选A。 8.纪录片《航拍中国》以空中视点观看辽阔的国土,自然地理牵动人文历史,尽览锦绣中华,带给观众一个普通视角难以企及的视觉奇观。这些奇观或掩藏在人类无法通过陆路到达的区域,或被日常生活所遮蔽。该片播出后广受好评,增进了很多人对自己所生存的这片国土的热爱。《航拍中国》之所以广受好评,是因为 ①现代传媒极大地提升了中华自然与文化景观的魅力 ②现代传媒丰富和扩展了中华自然与文化景观的内涵 ③该纪录片蕴含的价值理念点燃了人们的爱国情怀 ④该纪录片以文化载体的形式全面再现了中华文化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符合题意,“纪录片《航拍中国》以空中视点观看辽阔的国土,自然地理牵动人文历史,尽览锦绣中华”表明现代传媒极大地提升了中华自然与文化景观的魅力; ②不合题意,材料不体现现代传媒丰富和扩展中华自然与文化景观的内涵的内容; ③符合题意,“该片播出后广受好评,增进了很多人对自己所生存的这片国土的热爱”表明该纪录片蕴含的价值理念点燃了人们的爱国情怀; ④表述错误,“全面再现了中华文化”的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A。 9.2018年1月,电影《无问西东》上映以来深受好评,影片反映四个不同时代却同样出自清华大学的年轻人成长奋斗的故事。一场电影,百年沉浮,既有青春、爱情,又有爱国、责任和担当,是一部堪称商业化成功的正能量电影。吸引观众的不仅是演员的颜值和演技,更是影片演绎的家国情怀。这部电影之所以深受好评是因为 ①立足实践,进行文化创作,反映了时代要求 ②体现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③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④激发观众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了观众的精神力量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符合题意,“影片反映四个不同时代却同样出自清华大学的年轻人成长奋斗的故事”表明这部电影之所以深受好评是因为立足实践,进行文化创作,反映了时代要求; ②说法错误,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③不合题意,“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强调的是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材料内容没有涉及; ④符合题意,“吸引观众的不仅是演员的颜值和演技,更是影片演绎的家国情怀”表明这部电影之所以深受好评是因为激发观众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了观众的精神力量。 故选:C。 10.《诗经·小雅·鹤鸣》说“它山之石,可以为错……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其原意是说:借助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琢磨玉器。比喻借助外力(多指朋友)来提高自己的见识,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告诉我们 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利于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③继承和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④继承传统是文化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基础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告诉我们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因此尊重文化多样性有利于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①②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不同文化之间要相互借鉴,相互尊重,不体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③④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A。 【点睛】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11.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说:“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这体现了 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②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③批判继承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源泉 ④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会迷失文化发展的方向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强调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说明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会迷失文化发展的方向,①④符合题意;材料并没有体现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②与题意无关;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况且材料并没有体现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③错误且不符合题意。故选B。 12.央视网不断丰富《动画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形式,根据青少年网友多使用移动端上网的特点,对《孔融让梨》《精忠报国》等部分优秀片目进行二次剪辑、精加工,推出时长4分钟以内的动画小短片,深受网友喜爱。这启示我们,文化创新要 ①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 ②保持传统文化的稳定性 ③注重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借鉴 ④基于传统文化这一精神根基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材料表明,为持续丰富《动画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央视网把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动画片《孔融让梨》《精忠报国》进行二次加工,可见这是基于传统文化这一精神根基;这种创作能够更加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从而更好地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这种动画小短片的创作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①④符合题意;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且材料强调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并非强调稳定,②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不同文化见的交流与借鉴,③不符合题意。故选C。 13.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学生习惯利用电脑,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从互联网上下载和搜索自己喜欢的文章、视频来阅读和学习。这说明 ①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②大众传媒始终是推动文化发展的积极因素 ③科学技术发展推动了文化传承方式的变革 ④大众传媒具有传递、共享的强大功能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大众传媒、科技对文化发展的影响的相关知识。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学生习惯利用电脑,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从互联网上下载和搜索自己喜欢的文章、视频来阅读和学习。这说明科学技术发展推动了文化传承方式的变革,也说明大众传媒具有传递、共享的强大功能,③④正确;材料未涉及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的相关内容,①与材料不符,排除;大众传媒既为优秀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平台,也为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平台,②中的“始终是……积极因素”说法绝对化,排除。故本题选D。 14.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的“英雄史诗 不朽丰碑——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主题展览”,通过大量珍贵的图片和实物,全景式展现了红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卓绝的光辉历程,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下列表述与该展览主题最为贴切的是 A. 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B. 营造文化氛围,促进文化创新 C. 传承历史文化,展现时代精神 D. 坚定理想信念,推动文艺繁荣 【答案】A 【解析】 【详解】A符合题意,该展览“通过大量珍贵的图片和实物,全景式展现了红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卓绝的光辉历程”,通过该活动旨在回顾革命历史,继承革命传统,继承发扬长征精神,弘扬民族精神; BCD不符合题意,与题意主旨均不符合; 故选A。 【点睛】民族精神具有历史传承性。不同时代的民族精神都是对上一时代的民族精神的某种继承。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社会形态下民族精神所具有的共同性的一面,则是继承性的依据。 15.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提出了“望、闻、问、切”的诊疗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此后,中医药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的同时,也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成员中已有103个认可使用针灸。这充分说明 A. 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源远流长 B. 文化交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C.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D.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 【答案】A 【解析】 【详解】A符合题意,材料中“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提出了‘望、闻、问、切”的诊疗方法’,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医药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体现了中华文化兼收并蓄,具有特有的包容性; B不合题意,材料主旨未强调文化交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C不合题意,材料内容不涉及文化多样性与人类进步的关系; D表述错误,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 故选A。 【点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两个基本特征侧重的角度不同,源远流长是从文化发展历程上谈中华文化的特点,博大精深是从文化的内涵上体现中华文化的特点。 16.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而中华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汉字的传承,这是因为汉字 ①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②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④具有传承中华文明的作用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故①④正确。 ②③: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标志,而不是汉字;民族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不是汉字,故②③错误。 故本题选D。 17.英歌舞源于古傩舞,在潮汕大地已经流传了3000多年,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英歌舞融汇了戏剧、音乐、舞蹈、南拳等元素,表演阳刚豪放、雄浑粗犷,又被誉为“中国汉族最男性的舞蹈”。如今的英歌舞已经走出国门,成为异国他乡潮籍乡亲维系乡情的桥梁和纽带。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④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①②项符合题意;材料不体现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③项与题意不符;材料强调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不体现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④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A。 【点睛】传统文化的特点: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我国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始终涌动着对祖国统一的强烈认同感。 18. 在硝烟弥漫、艰苦卓绝的14年抗战中锻造出的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力量源泉,是我们拼搏进取、开创未来的精神支撑。可见,抗战精神 ①体现出了爱国主义精神 ②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精神 ③是我们风雨同舟的精神支柱 ④指明了中华民族前进的方向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②符合题意,在硝烟弥漫、艰苦卓绝的14年抗战中锻造出的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力量源泉,是我们拼搏进取、开创未来的精神支撑。可见,抗战精神体现出了爱国主义精神,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精神; ③错误,爱国主义是我们风雨同舟的精神支柱; ④错误,抗战精神并没有指明中华民族前进的方向。 故选:A。 【点睛】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除上述内涵外,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舍生忘死的牺牲精神、敬老尊贤的伦理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以及“天人合一”的“和合”精神等,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19.2017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下列对文化自信理解正确的是 ①是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 ③是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 ④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③不合题意,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都是文化自觉的表现; ②④符合题意,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文化自身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故选:D。 20.“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在古代科学技术领域中有着广泛应用,结出许多丰富多彩的自主创新成果,中国古代传统农业、中医药、冶金、器械、水利、阴阳历等长期处于世界前列。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反映了中华文化 A. 薪火相传,渐趋融合 B. 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C. 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D. 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答案】B 【解析】 中华文化“渐趋融合”的观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也不正确,A项不选;中华文化在古代科技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表明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表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C项不选;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指的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这一点,D项不选。 点睛:中华文化具有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特点。求同存异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相处时的一种外在的、静止的状态;兼收并蓄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内在的、动态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21.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8年起,我国将每年农历秋分8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秋分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六个节气。传统意义上,秋分既是秋收冬藏的终点,更是春耕夏种的起点。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意义在于 ①传承和弘扬中华悠久农耕文明和中华优秀文化传统 ②从根本上提升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 ③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重农尊农爱农的良好文化氛围 ④为促进乡村振兴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 秋分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六个节气。传统意义上,秋分既是秋收冬藏的终点,更是春耕夏种的起点。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悠久农耕文明和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重农尊农爱农的良好文化氛围,①③适合题意;根本上提升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夸大了文化的作用,排除②;“中国农民丰收节”不是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排除④;故本题答案选A。 22.柳青、路遥等作家的作品充满旺盛生命力,因为他们扎根基层,汲取肥沃的养分,其作品反映了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这启示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 A.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B. 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C. 推动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 D. 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启示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从人民中汲取肥沃的养分,反映最大多数人的利益,B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文化作品要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A项与题意不符;材料不体现推动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以及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CD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B。 23.央视《百家讲坛》播出的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一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引发好评,节目选取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引用的古代典籍中的故事和经典名句,请专家解读其中蕴含的历史故事,道德准则与时代精神,渗透着厚重的文化底蕴。该节目的播出旨在 ①彰显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②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③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 ④增强中华民族精神的独立性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 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材料中,该节目请专家解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引用的古代典籍中的故事和经典名句,以揭示其中蕴含的历史故事,道德准则与时代精神,这渗透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可见,这说明该节目的播出旨在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精神的独立性,故②④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解读和挖掘古代典籍中的故事和经典名句中的历史故事,道德准则与时代精神,可见,彰显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都不是该节目播出的目的,故排除①③。故选B。 24.社交类软件抖音可编辑短视频分享生活,了解奇闻趣事。近日央视曝光某些短现频出现了未成年人禁忌内容。对此,我们在文化消费时应该 A. 加强管理,净化网络文化环境 B. 提高眼力,辨别不同文化影响 C. 改进技术促进传媒商业化发展 D. 投身实践,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近日央视曝光某些短视频出现了未成年人禁忌内容,对此,我们在文化消费时应该提高眼力,辨别不同性质的文化,增强抵御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B项符合题意;加强管理,净化网络文化环境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不是消费者,A项与题意不符;材料强调我们在文化消费时应该识别不同性质的文化,提高抵御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而不是通过改进技术促进传媒商业化发展,C项与题意不符;我们要投身实践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不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D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 【点睛】公民在文化消费时,应该提高眼力,拒绝污染。加强自身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 25.2018年11月5日至6日,上海民族乐团原创新作《共同家园》在上海大剧院上演。本次音乐会依托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创新性地将海派民乐与五大洲多种代表性音乐有机融合,展现了人类历史变迁和文明的发展交融。这告诉我们 ①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 ②文化借鉴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③文化创新能够推动社会实践发展 ④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次音乐会依托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说明文化创新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①正确;本次音乐会创新性地将海派民乐与五大洲多种代表性音乐有机融合,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能够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④正确;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文化借鉴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②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的推动作用,③排除;故答案选B。 【点睛】文化传承与创新: 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25分) 26.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2018年大年初一,央视一套的原创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惊艳上线。该节目“和诗以歌”,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相融合,挖掘诗词背后的深厚内涵,讲述文化知识阐释人文价值,引起观众强烈共鸣,激发了人们的民族自豪感。“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乡村教师和贵州大山里的孩子一起表演了小诗《苔》,孩子们朴质的天籁之声直击人心,感染了无数人。《苔》诗的选取,“活出自我”立意的挖掘,经典传唱人的寻找,诗、歌、舞、乐、声、光、电等各种视听元素的运用,体现着节目创作者的匠心独运。 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分析《经典咏流传》节目成功对传承传统文化的启示。 【答案】①树立高度文化自觉和自信,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②坚持文化创新,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发挥人民群众创造主体作用。 ④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借助大众传媒,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解析】 【详解】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分析《经典咏流传》节目成功对传承传统文化的启示,本题的知识范围是文化生活知识,问题指向是分析《经典咏流传》节目成功对传承传统文化的启示,属于启示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从文化自觉和自信、 文化创新的途径、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创造的具体要求、大众传媒等角度来分析说明。 【点睛】政治主观题的答题要求: (1)联想相关知识:通过审设问明确要考查的知识点或知识范围,然后通过审材料,确定要调动和运用哪一个,或哪几个知识点。在联想相关知识时,除了运用设问中所要求的知识点外,还要从本知识网络中调动一些能解答该题的相关知识点。或将本知识点分解为几层意思,并以每层意思作为小论点来展开分析,分析中应结合材料中相关信息(即材料语言)。这种情况在解答“怎样体现”类的试题时经常用到。 (2)拟写提纲:通过审题,明确了答题的类别、设问的主体,以及考查的知识范围和题意后,必须在草稿纸上拟写提纲,这个提纲不要求写出每个要点的完整意思,只要求写出提示性的字或词。然后,依据这个提示性的提纲逐条写出答案要点。 (3)组织答案要点:整个答案必须是教材语言、材料语言、时政语言的有机结合,但每个答案要点不强求三种语言结合,可以是一种语言,也可以两种语言的结合。 27.20世纪初,西方戏剧大量进入中国,对此,中国戏剧一一拥抱。在吸收了西方话剧、歌剧、音乐剧、芭蕾的营养后,中国戏剧也走出了国门。用中国戏曲演绎的西方经典剧目受到了外国戏迷的欢迎。西方观众看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剧目时,注意更多的是极富表现力的中国式演绎方法。中国戏曲程式化动作传达出的中国美学精髓,吸引更多的外国人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的认识。 【答案】①中华文化能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2分)②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中国戏剧一一拥抱西方戏剧体现了这一点。(2分)③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中国戏剧吸收西方话剧、歌剧、音乐剧、芭蕾的营养说明了这一点。(2分)④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用中国戏曲演绎的西方经典剧目受到了外国戏迷的欢迎体现了这一点。(2分) 【解析】 【分析】 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的认识。此为认识类试题,抓住设问中的关键词“包容性“,首先,中华文化能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其次,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中国戏剧一一拥抱西方戏剧体现了这一点;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中国戏剧吸收西方话剧、歌剧、音乐剧、芭蕾的营养说明了这一点;最后,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用中国戏曲演绎的西方经典剧目受到了外国戏迷的欢迎体现了这一点。 【详解】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关知识,设问指向谈谈对对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的认识。属于认识类试题,答题角度为“谈认识”。回答认识类试题, 一般应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角度入手,具体到本题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首先,可以从包容性是中华文化能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的角度进行思考;其次,可以分别从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的角度进行思考;最后,可以从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的角度进行思考,并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实现知识与材料的有机结合。 【点睛】正确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①求同存异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相处时的一种外在的、静止的状态;兼收并蓄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内在的、动态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②包容性不是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被其他民族吸收、借鉴,而是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另外,包容性也并非是说融合其他民族文化或融入其他文明。 ③判断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常见标志词:广泛吸纳、博采众长、古今交融、中西合璧、和而不同、和睦相处、完美结合、融入、借鉴等。 28.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抓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产业成了许多地方的共识,成了许多人的共同追求。但是,怎样建设?怎样发展?有人按文化的规律来发展文化产业,把文化当成一种精神产品来发展,当成提升人文底蕴、提升国民素质、提升地方档次的载体和平台。有人则在发展文化产业时患上了“短视症”和“金钱饥渴症”。文化成了产业的点缀品,吸引眼球的包装品和旅游经济的噱头,甚至在金钱面前放弃了责任,玩起了“娱乐无极限”“娱乐无底线”的“时尚”,传播出版发行一些迎合低级趣味,含有严重暴力、色情内容的文化产品,以达到捞钱敛财的目的,被舆论批评为“娱乐低级”。 (1)文化市场中为什么会出现“娱乐低级”现象? (2)你认为怎样才能消除“娱乐低级”现象? 【答案】(1)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是文化市场出现“娱乐低级”现象的主要原因。 (2)①国家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大力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弘扬主旋律,倡导多样化;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②文化生产单位要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生产文化产品时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③人民群众要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 【解析】 【分析】 此题以发展文化产业为背景材料,设置两个问题,考查《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详解】第(1)问要求文化市场中为什么会出现“娱乐低级”现象?属于分析说明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题的知识范围为文化生活的知识。然后结合材料中文化成了产业的点缀品,吸引眼球的包装品和旅游经济的噱头,甚至在金钱面前放弃了责任,玩起了“娱乐无极限”“娱乐无底线”的“时尚”,传播出版发行一些迎合低级趣味,含有严重暴力、色情内容的文化产品,以达到捞钱敛财的目的,被舆论批评为“娱乐低级”。进行具体分析,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是文化市场出现“娱乐低级”现象的主要原因。 第(2)问要求怎样才能消除“娱乐低级”现象?属于措施类试题。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题知识范围为文化生活的知识。然后结合材料中文出现“娱乐低级”现象,本题关键是要根据主体分层解答,国家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文化生产单位要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生产文化产品时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人民群众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进行具体分析措施。 【点睛】如何解决文化低俗化等令人忧虑的现象(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A.国家: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奏响主旋律,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B.经营者:增强法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高职业道德,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C.个人: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能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