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8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湖南省怀化三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Word版
2018-2019学年湖南省怀化三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命题人:曾海燕 审题人:李良付 时量: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从文化与经济关系的角度看,这句话的不合理之处在于,没有认识到 A.经济对文化的决定作用 B.经济是文化的基础,文化是经济的反映 C.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D.文化对经济具有促进作用 2、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下列属于文化的是 ①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在北京召开 ②浙江卫视改版播出《中国新歌声》 ③房地产税法正式列入中国立法规划 ④青少年学生参观侵华日军罪证陈列馆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② 3、餐桌礼仪,正是人类用餐和动物解决生理需要区分开来的关键。餐桌礼仪,包括怎么动筷子、使刀叉,衣着打扮是否得当、与宴会主人和同桌的客人如何交谈、如何敬酒、正确的入座和离席,等等。每个细微的肢体语言都向周边的人泄露着你的信息:身世背景、家教、性格、喜好、人品。在西方,餐桌礼仪一直作为家庭教育的重点。可见 ①文化素养的形成需要后天培养 ②物质活动离不开精神活动 ③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④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4、2017年4月,中国约旦建交四十周年,上海历史风貌影像展”5月18日在约旦首都安曼开幕。该展览由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和约旦与中国文化(非政府)对话合作委员会共同主办,旨在庆祝中国与约旦建交40周年,增进两国文化交流与合作。这表明 ①文化具有世界性,已不单纯属于哪个民族 ②互办文化年是国际文化交流的一种途径 ③加强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④中约文化交流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5、“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所说的“中国的脊梁” ①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②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③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根基 ④奠定了中华民族发展的立业根基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6、日前,我国公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大研究成果。探源工程研究团队认为:距今 5800 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距今 5300 年以来,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距今 3800 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这进一步佐证了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文化创新必须立足社会实践 ③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A.①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③ 7、近年来,互联网上一些编造谣言抹黑英雄、诋毁先烈,或用娱乐化形式贬损英雄的现象备受舆论关注,而这样的行为也触碰了法律底线。2017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中明确规定,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立法保护英雄烈士 ①旨在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为应对当前各种思想文化激荡提供了“主心骨” ③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④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体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2018年春节晚会有个相声节目《我爱诗同》,向广大人民群众展示了诗同的魅力。诗、诗歌魅力无穷,尤其是中国的古诗.甚至不少爱好诗词的中国专家学者自豪的说“诗是不可译的,中国古典诗歌更是不可译的”。但这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缺憾,如果我们不创新形式走出去,就会影响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重视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②发挥文化的基础性作用,向其他国家传播中华文化 ③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促使东西方文化相融合 ④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加强与不同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学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2017年8月18日至20日,海峡两岸(漳州)文化创意节在漳州牛庄文化创意产业园举办。创意点亮生活,文化成就时尚。重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因为 ①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给予经济发展巨大的动力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对经济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③文化创意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社会和谐 ④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0、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对于文化自信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 ②是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③是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 ④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1、《论语》《孟子》《韩非子》以及四大名著、鲁迅的《狂人日记》、茅盾的《白杨礼赞》、冰心的《寄小读者》等都凝聚着民族精神。只要我们认真阅读,都能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这说明 A.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B.只要大力创造文化作品,就能弘扬民族精神 C.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之中 D.所有文化作品都凝聚和蕴藏着中华民族精神 12、中国已经进入了在国家战略层面尚美、求美,在社会层面发现美、呼唤美、弘扬美,在个体内心认同美、追求美的时代。用美丽心灵建设美丽中国,从社会层面上看,需要我们 A.遵循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B.坚持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 C.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D.把社会主义文化作为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 13、中国自古“尚”水。2016中国杭州G20峰会《最忆是杭州》(语出白居易词)文艺演出将舞台置于水下3厘米处,使用全息投影技术让与会来宾在湖光山色中,观看水上芭蕾表演,聆听世界名曲,品享江南韵昧,领略中国气派,感受世界大同。这场文艺演出的成功之处体现在 ①基于现代科技,并融入中国传统文化 ②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实现文化交融 ③运用现代传媒丰富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④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性以满足观众需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2017年吉林省在全省开展“书香吉林——阅读在身边一主题系列活动,以阅读在身边一为主线,以开展征集单元、现场单元、引导单元三大类20项活动为支撑,推动全民阅读活动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并借助网络与微信把“书香吉林”打造成吉林省第一民生品牌。若请你为此活动撰写宣传标语,以下最合适的是 ①深化沟通共享,传递文化力量 ②文化促进发展,阅读丰富人生 ③崇尚行为艺术,建设文化强国 ④把握正确方向,享用优秀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5、下面对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①良好的知识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②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知识文化修养 ③知识文化修养水平提高了,思想道德修养水平自然而然就会提高 ④知识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是对立的、二者无法兼顾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6、“葳蕤”怎么读?“搴芳”什么意思?不仅那些习惯了键盘书写、提笔忘字的人两眼茫然,很多文学素养较高的人也是报以苦笑。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打上了历史的烙印 ②传统文化不仅存在于历史之中,也存在于现实之中 ③社会实践不断变迁,有的传统文化面临传承断档的危机 ④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降低,利用率不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将中国申报的《中医针灸》和《京剧》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国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 ①文化遗产是维系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实现人类文化趋同 ④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保护文化多样性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8、齐之水道躁而复,故其民贪粗而好勇;楚之水淖弱而清,故其民轻果而贼;越之水浊重而洎,故其民愚疾而垢。上述文字: ①描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②体现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④不同民族的文化既具有各自特色,又逐渐趋同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9、民谣代表着诗意、淡泊、流浪和乡愁,一把吉他,低吟浅唱,清新自然。由马螟创作的《南山南》用民谣的形式表达了对过往感情的追忆,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体迅速蹿红,引起了众多人的共鸣。对这一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①文化回归是任何一种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科技在推动文化交流、传播、发展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③成功的文化作品必须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④文化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前进的动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20、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要求我们 ①全面借鉴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以补给文化滋养 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凝聚文化共识 ③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以推动文化创新 ④主动担当发展历史文化责任,以坚定文化自信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1、据史料记载:张文瑞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书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防。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这则故事展示了 ①里仁为美的和谐理念 ③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 ③修身齐国的家国情怀 ④自觉自信的先进文化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2、每年一度的网络文化季已经成为全体苏州网民们的盛大节日,也成为了传播苏州城市形象和声音,弘扬社会正能量,集聚群体智慧和助推产业升级转型的品牌活动。这说明 A.新兴媒体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功能B.网络文化是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先进文化 C.大众传媒是以互联网的全面推广为标志的D.现代网络科技是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途径 23、中国人好“面子”,随着收入的提高,许多人越来越注重物质利益,致使婚嫁彩礼日益攀升,让不少家庭不堪重负。这种变味了的婚嫁文化 ①要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③要加以改造、予以剔除 ④是封建残余思想的一种表现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4、“没有景物,何来感情”与“没有感情,何来景物”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 A.客观世界的可知性 B.物质和意识具有辩证关系 C.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D.意识对客观事物有反作用 25、懂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辩证法法则,就会懂得人生的幸福就是内心的和谐淡定与满足,就会有怀抱天地的胸襟,包容万物的情怀,去小气养大气,不汲汲于名,不戚戚于利;就有姜子牙垂钓渭河边的专注,诸葛亮躬耕隆中的从容,安然于“昨夜西风凋碧树”的冷清和“独上高楼”的寂寞。这说明 ①哲学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③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④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有其自身的弱点和缺陷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26、心灵的房间,不打扫会落满灰尘。我们每天都要经历很多事情,心里的事情一多,心也跟着乱起来。蒙尘的心会变得灰色和迷茫。将心灵除尘,能够使黯然的心变得亮堂;把事情理清楚,才能告别烦乱。有人因此总结出人生必须懂得必要的放下。以下说法,具有主观唯心主义色彩的是 ①放下压力:心态决定成或败 ②放下懒惰:奋斗改变命运 ③放下狭隘:心宽前路必然宽 ④放下犹豫:行动才有收获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7、中国明代的王守仁在一次春游时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下列与此观点相一致的是 ①我思故我在 ②气者,理之依也 ③因为人的整理才有规律 ④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⑤存在即被感知 ⑥物是观念的集合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②④⑤⑥ D.①③⑤⑥ 28、一位哲学家说:“没有幸福就没有德行。如果没有条件取得幸福,那就缺乏条件维持德行。德行和身体一样,需要饮食、衣服、阳光、空气和住居。如果缺乏生活上的必需品,那么也就缺乏道德上的必要性。”这一观点中 ①把一切幸福建立在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上,是不可取的和不现实的 ②强调了生活上的必需品对道德的决定作用,具有唯物主义倾向 ③把物质生活条件和维持德行的条件画上等号,具有形而上学性 ④夸大了人的道德品质和人的精神力量的作用,是唯心主义观点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9、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原来许多包含在哲学之内的学科纷纷独立,成为新兴的科学。据此,有人悲观地认为哲学已经“无家可归”,哲学的使命已经结束。相反,有人认为这既是科学的成熟也是哲学的成熟,哲学不是“无家可归”,而是“四海为家”。下列关于这两种观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无家可归”论者正确地看到了哲学不能代替具体科学 ②“无家可归”论者没有看到哲学是科学的基础 ③“四海为家”论者正确地看到了具体科学的发展对哲学的推动作用 ④“四海为家”论者正确地看到了具体科学的发展需要哲学的指导作用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30、“僚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与“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是两种根本不同的观点。下列关于两者之间关系说法正确的有 ①两者的分歧主要受客体变化的复杂性制约 ②两者存在的分歧表明人的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 ③两者观点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 ④两者根本分歧在于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第II卷(非选择题) 31、材料一近年来,在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中,山东省一方面坚持依靠群众,大力支持群众文化创造,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批文化品牌叫响全国,提高了山东的文化软实力。另一方面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基本文化权益,对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全部免费开放……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建设发展成果。 材料二我国城镇应以社区为主要载体,提高对进城农民的接纳度。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首先,在大城市,有些原住居民对进城农村存在着一定的排斥心理。其次,许多城镇农业转移人口数量激增,但城镇社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图书馆、文体休闲场所等公益设施却难觅踪影。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人民需要文化,文化需要人民”的道理。(12分) 32、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洁的网络空间。最近20年,高速成长的网络文学已成为当前中国文学发展格局中重要的新生力量。网络文学带动了一条产业链的发展,也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力量,拥有庞大的市场主体和关注群体,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将越来越大;但当前网络文学仍然面临诸多问题,过度娱乐化、商业化、庸俗化等不良现象有蔓延的趋势。写作者往往过于关注点击率、阅读量,一味迎合读者口味,推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不容小觑。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把网络文学的发展放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野中去考量、去审视、去定位。 (1)结合材料,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分析如何怎么解决上述问题?(12分) 33、2017年,一档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在中央电视台播出,通过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在全社会掀起了阅读、朗读的热潮,让朗读重新回归生活。 《朗读者》通过讲述生活故事,朗读经典美文,追求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用声音打通情感。节目现场,主持人通过与朗读者访谈,将所有人的情绪提升到一个需要借文抒怀的时刻,再通过朗读和点评嘉宾对文本的解析使情感顺势而出,让观众也参与到朗读者个人情感体验的完整构建过程,真正实现了“共情”。为了引领更多人参与阅读,栏目组还在全国多地设立“朗读亭”,络绎不绝的朗读者排队数小时只为3分钟的朗读。该节目在新媒体和年轻群体中受到广泛喜爱,成为综艺节目的一股清流,被评为“高而不冷”。 策划者将该节目的成功归结为两个“决心”-—-“一定要做成的决心”和“一定要做成精品的决心”,并且认为,国家媒体人应该自觉承担弘扬优秀文化的职责和使命。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朗读者》节目为什么能取得成功,让朗读重新回归生活。(12分) (2)《朗读者》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成功案例, 请就学校如何开展中华优秀文化教育提两条建议。(4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5 CBADD 6—10ABBDD 11—15CBCCA 16—20BCCBD 21—25AADCC 26—29BDCAC 31、①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文化服务的对象,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应为了人民。因此,“人民需要文化”,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6分) ②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创作的源泉存在于人民的实践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只有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因此,“文化更需要人民”,要依靠群众,支持群众文化创造,开展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6分) 32、(1)①网络作家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更多的优秀作品。 ②网络作家要深入社会实践,反映时代要求,增强生活气息和时代特征。 ③网络媒体要弘扬主旋律,传播主流文化,传递正能量。 ④广大网民也应当洁身自好,自觉抵制网络文学中的糟粕。(每点3分,共12分。言之有理均可给分) 33、(1)①通过朗读精粹且动人心魄的文字来传递情感和人文情怀,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了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②依托现代文化传播主要手段的大众传媒朗诵经典美文,传播中外优秀文化,给予和满足了观众高层次的审美体验和文化需求。③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朗读者》创新节目内容和模式,让观众在共享情感体验的过程中获得和享用文化。④设立场外朗读亭,丰富和调动了观众参与的热情与途径,发展真正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⑤节目的“两个决心”体现了策划者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了文化创造的活力,促使了节目的成功。(每点3分,共12分,答4点或4点以上者给满分) (2)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实践活动;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站、微信公众号。(4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