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8 发布 |
- 37.5 KB |
- 4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教案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知识体系——定内容 核心素养——定能力 政治认同 通过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征,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从而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并增强政治认同 科学精神 通过对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理解,学会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法治意识 —— 公共参与 通过对中华文化发展历程的把握,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并能够积极投身到振兴中华文化的实践中去 学案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真题定向] 1.(2017·江苏高考)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提出了“望、闻、问、切”的诊疗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此后,中医药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的同时,也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成员中已有103个认可使用针灸。这充分说明( ) A.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源远流长 B.文化交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C.文化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D.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 解析:选A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扁鹊……的基础”,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医药“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表明中华文化兼收并蓄,具有包容性,A项符合题意。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集中体现,D 项不选。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2.(2015·江苏高考·节选)材料一 在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和人民网联合举办的“汉语盘点2014”活动中,“法”字荣膺中国年度汉字,反映出全社会对法治建设的高度关注。 材料二 汉字发展总是在形体简化与理据保留这两种力量共同作用下,去寻求简繁适度的造型。 汉字的构形往往具有可解释性,即有理据。从理据的角度看,汉字的形体越复杂,理据保留程度就越高。“法”字古代写作“灋”。“灋”从“廌”(zhì),“廌”是传说中的一种独角神兽,它生性正直,有着明辨是非、判断曲直的神性,赋予了“法”正直而无偏颇的价值;“灋”从“水”,表示法律、法度追求公平如水;“灋”中包含“去”,“去”即是“弃”、“逐”的意思,延伸出惩罚、惩恶扬善的意义。 汉字历经千古演变,其形体的发展趋势是由繁向简。从书写的角度看,汉字的形体越简单,记忆、书写速度就越快。为此“灋”字后来被人们简化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法”字字形,“廌”字被简省掉,但其中表明平之若水、惩恶扬善的“水”、“去”,至今仍是“法”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处理好汉字形体简化与理据保留关系的意义。 解析:要求用《文化生活》知识回答处理好汉字形体简化与理据保留关系的意义。着眼点应围绕“汉字”展开,所以我们首先要明确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处理好这一关系有利于保持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有利于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其次要结合汉字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作用进行分析;最后要联系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是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这一作用进行分析,突出汉字对中华文化交流和传播的意义。 答案: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处理好这一关系有利于保持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宿感;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处理好这一关系有利于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是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处理好这一关系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促进世界文化繁荣。 ———[备考关注]——————————————————————————————— 从江苏卷对本考点知识的考查看:试题立足于中华文化这一主线,重点考查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立足文化发展,具体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等。 ———————————————————————————————————————— [知能清障]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汉字 史书典籍 作用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数千年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意义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 特点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独特性 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区域性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民族性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中华文化基本特征的区分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字面 涵义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根底深厚,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 中华文化广博丰富,深奥精微 侧重点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华文化的成就和魅力 见证或表现 汉字和史书典籍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体表现在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三个方面 4.中华文化、民族文化与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 从外部看 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是一体的 从内部看 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由不同的地域文化构成,呈现文化多元化 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 从世界看 中华文化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种 从内部看 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构成。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民族文化的个性 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 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并不完全重合,区域文化包括民族文化。民族性是区域文化研究中经常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演练冲关] 1.看懂了汉字,就看懂了人生(如图)。这主要说明( ) A.汉字是人类实践的产物,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B.汉字记载思想和语言,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 C.汉字传承着人类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 D.汉字具有表意功能,包含着许多中华文化的价值 解析:选D 题干中“看懂了汉字,就看懂了人生”,结合对“途”字的认识,强调汉字具有表意功能等,D项正确;题干中没有涉及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等,A、B两项不选;文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C项错误。 2.出门在外,最难改的是乡音,最亲切的是方言。方言被称作我国民间文化的活化石,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方言却日渐式微,流失严重。一些人士和地方疾呼,保护方言刻不容缓,这是因为我国方言( ) ①魅力独特,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②因时而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③绚丽多彩,是地域文化的基本载体 ④运用广泛,是不同民族间沟通交流的工具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方言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征,方言是地域文化的基本载体,①③符合题意;②④不构成本题的原因,排除。 3.我国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化、多宗教,多种文明交流融合,其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表明民族文化( ) ①共同熔铸中华文化,特色消融 ②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③是中华文化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④见证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A 各民族文化各有特色,①错在“特色消融”;②③④分别从不同角度正确阐释了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均当选。 学案二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真题定向] 1.(2015·江苏高考)旗袍,源自满族旗人的长袍,后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并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被视为20世纪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和中西交融的设计典范。材料表明( ) ①各民族文化既有个性也有共性 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 ③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 ④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逐渐趋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A 本题的题眼是“旗袍被视为20世纪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和中西交融的设计典范”。题眼表明各民族文化既有个性也有共性,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故①②当选;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③错误;不同文化应交流、借鉴、吸收,但不可能趋同,④错误。 2.(2013·全国卷Ⅰ·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2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词典的正文收录了NBA、BBS、GDP、UFO等239个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此举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有的人反对,有的人支持。 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人认为: “拉丁字母出现在方块汉字中,很是惹眼,看上去就是一个异类,是对汉语的污染。” “我想会不会过几十年,汉语成了汉英混杂的语言。” “文化有安全的问题,再国际化,也不能把自己的文字搞乱。” …… 支持《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人认为: “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字母词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应善待字母词的使用,而非简单的拒斥。” “ 选录字母词只是对当下语言现实的承认,体现了语言使用的从简趋势,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的需要。” …… 你是赞成还是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请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阐明理由。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式设问,考生持赞成或反对的观点皆可,但考生必须结合材料说明理由。答题时考生务必分析材料,根据材料中持不同观点的理由寻找答题的切入点,如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文化的多样性、汉字的内涵与作用等,考生能否做到从材料到知识的迁移是答好此问的关键。 答案:①观点一:反对收录西文字母词 理由:语言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语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传承中华文明需要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保持汉语的纯洁性。不反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字母词,但《词典》是规范语言文字的范本,不应收录,至少不应在正文中收录。 ②观点二:支持收录西文字母词 理由:其一,收录字母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点。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字母词的使用,有利于不同民族之间交流和相互理解,是汉语言文字具有活力的表现。其二,《词典》收录的字母词数量很少,不会使汉语成为混杂的语言而损害其民族性。其三,字母词的使用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备考关注]——————————————————————————————— 本考点最常见考法是提供不同民族文化、不同国家文化、不同区域文化、不同文化形式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的素材,设置体现类、说明类试题,考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即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或者与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文化多样性、文化创新等知识点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查。 ———————————————————————————————————————— [知能清障] 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及其意义 (2)包容性包括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兼收并蓄并不是“全盘外化”,而是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这不仅不会使民族文化丧失个性,还会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和世界文化的发展。 (3) 求同存异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相处时的一种外在的、静止的状态;兼收并蓄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内在的、动态的交流、借鉴与吸收。 [特别提醒] 判断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常见标志词:广泛吸纳、博采众长、古今交融、中西合璧、和而不同、和睦相处、完美结合、吸收借鉴融合等。 2.中华文化的力量 表 现 对外 始终显示了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对内 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原因 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容性特征 措 施 方向 保证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 传承 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文化 交流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本民族文化,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文化 创新 立足于社会实践,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民族 精神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 [演练冲关] 1.文化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有其自身发展的特殊规律,即传承与创新,也就是吸取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精华,剔除其糟粕的过程,从而推动文化的发展。这体现了( ) A.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B.文化发展的过程就是继承的过程 C.只要加强文化交流,就一定能推动文化发展 D.任何文化都能得到持续发展 解析:选A 文化发展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继承的过程,更是一个创新的过程,B项错误;C项说法绝对;D项忽略了文化有先进与落后、健康与腐朽之分,优秀的、先进的文化才能得到持续发展;中华文化在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问题上,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A项当选。 2 .在唐代,西域佛教燃灯礼佛习俗融入正月十五传统节庆活动中,从而形成我国元宵节观灯习俗。这表明( ) ①中华文化起源于西域佛教文化 ②西域佛教燃灯礼佛习俗取代了中国原有的元宵节习俗 ③元宵节观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④开放与交流有利于促进文化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D 西域佛教燃灯礼佛习俗融入正月十五传统节庆活动中,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包容性,能够在交流中汲取和借鉴其他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而不断发展,③④正确;①中“起源于”和②中“取代了”说法错误,应排除。 3.“天山青松根连根,各族人民心连心。天山青松根连根,民族团结一家亲……”伴随着具有浓郁新疆风格的音乐,各族人民其乐融融生活在一起的和谐画面,一一展现在《民族团结一家亲》MV中。MV一经发布,便被众多媒体网站及微信公众平台上传、转发,更得到了网友的疯狂点赞。民族团结一家亲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是因为( ) ①各地域的文化既有共性也有各自特色 ②中华民族精神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共同生活 ③中华儿女对中华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 ④中华文化具有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包容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D ①不符合题意,材料不涉及文化的区域性;②③符合题意,“天山青松根连根……民族团结一家亲”,民族团结一家亲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是因为中华民族精神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共同生活,中华儿女对中华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④不符合题意,材料不体现中华文化对不同文化的包容性。 一、单项选择题 1.鉴于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使用键盘书写,手写汉字的能力有明显的下降,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隆重推出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是我们民族祖先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最灿烂的瑰宝之一。在汉字博大精深的文化根基里,蕴藏着不可侵犯的民族尊严、崇高强大的民族意识和自强不息的创造智慧。材料说明( ) ①汉字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②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民族之魂 ③书写汉字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 ④书写汉字不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 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① 正确且符合题意;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②说法错误;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重视汉字的书写,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书写汉字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④说法错误。 2.2017年8月21日至27日是拉萨“雪顿节”。“雪顿”在藏语中意为“馥奶宴”,“雪顿节”又称“酸奶节”。因首日哲蚌寺会展晒巨幅唐卡,也称“晒佛节”。如今,这个起源于公元11世纪的节日延续了部分传统习俗,逐步演变为以展佛和藏戏会演为主的宗教与文娱相结合的节日。这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②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③中华文化能够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④传统习俗影响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选A 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华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③与题意不符,不选;传统思想影响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同时材料也没有体现传统文化对当代人价值观念的影响,④不选;①②表述正确且符合材料。 3.如图是著名画家丰子恺先生所书的环读四言诗句,从任何一字起,或左行,或右行,皆成二句四言诗,妙趣横生。这幅作品( ) ①以优美的书法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②以新颖的结构表现了诗词的鲜明独特魅力 ③以隽永的文字呈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④以美好的意境抒发了作者心中的爱国情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 材料中“从任何一字起,或左行,或右行,皆成二句四言诗,妙趣横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以隽永的文字呈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表现了诗词的鲜明独特魅力,②③正确;①强调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材料强调博大精深,不选;④中“爱国情感”与材料主旨无关。 4.《四库全书》系统地将中华五千年的重要典籍汇集成一部庞大的丛书,内容涵盖甚广,包括经济、政治、哲学、法律、医学等,具有宝贵的文化价值。其文化价值表现在( ) ①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识 ③从中能够透视到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④从中能够看到中华民族历史和现实的所有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 《四库全书》系统地将中华五千年的重要典籍汇集成一部庞大的丛书,内容涵盖甚广,作为史书典籍,它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从中可以透视到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①③符合题意,入选;②说法错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从中华民族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中华民族道德文明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排除;④说法错误,我们透过史书典籍可以看到历史和现实中的文化,并不能看到所有文化,排除。 5.千百年来,一批批先民,横渡海峡,移民台湾,海峡两岸形成了大批同名村。“台湾有板桥,大陆也有板桥。”在厦门集美板桥村举行的两岸同名村恳亲会上,祭祖访亲,老乡见老乡,亲情说不完。同名村恳亲会的举办能( ) ①提升中华民族的整体意识 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③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 ④夯实中华民族的立业根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 在海峡两岸同名村恳亲会上,祭祖访亲,老乡见老乡,亲情说不完,同名村恳亲会这一活动的举办能够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提升中华民族的整体意识,①③符合题意。②与题意不符,材料没有体现文化创造活力。④说法错误,勤劳勇敢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立业根基。 6.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把哲学观念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草木之中,使建筑成为文化传承的视觉象征。例如为世人称道的苏州园林,“虽为人作,宛自天成”,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这印证了( ) ①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②园林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 ③文化的传承依赖于传统建筑的保护 ④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选A 本题的题眼是“把哲学观念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草木之中”。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之处,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①入选;中国园林建筑成为文化传承的视觉象征,体现了园林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②入选;③夸大了对传统建筑进行保护的作用,排除;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7.围棋发源于中华大地,已有5 000年的历史。纵横十九路,方寸之内是尖跳飞断,棋盘之外有文理哲思。用最简单的黑白、横竖推演出最复杂的世间万物,沉淀了无数先人的智慧,蕴含着中华民族对智慧的追求。由此可知( ) ①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③文化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变迁 ④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C “围棋发源于中华大地,已有5 000年的历史”,其“ 用最简单的黑白、横竖推演出最复杂的世间万物,沉淀了无数先人的智慧,蕴含着中华民族对智慧的追求”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②④符合题意,入选;①不符合题意,排除;③说法错误,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排除。 8.2017年10月,第六届贵州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在贵阳举行。 主题为“凝聚力量走新路,携手同步奔小康”,规模约1 200人,参演剧(节)目共计12台,演出24场, 少数民族演员满怀激情载歌载舞,展示了各民族文化艺术百花齐放的蓬勃活力。可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体现了( ) ①中华文化的异彩纷呈 ②民族文化是优秀文化 ③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C 本题材料中的“少数民族演员满怀激情载歌载舞,展示了各民族文化艺术百花齐放的蓬勃活力”,既说明中华文化异彩纷呈,百花齐放,又说明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故①④正确。③与题意无关,故排除。②说法错误,民族文化也有优秀和落后之分,故排除。 9.每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都是精品力作荟萃,令人振奋和欣喜。这些精品力作( ) ①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②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③能增进民族文化认同,消除民族文化的差异 ④能展示民族文化风貌,彰显民族文化的共性 A.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B ③中“消除”说法错误,排除;④说法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因为上述材料体现的是民族文化的特殊性,而不是共性,排除。①②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B项。 10.同样是写梅,陆游的梅是寒士之梅,毛主席的梅是战士之梅。做寒士时,有“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品质;做战士时,有“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傲骨,两者都是人生非常重要的品格,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梅的意象。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 ) ①把“梅”作为精神追求的目标,与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相得益彰 ②“梅”文化以其特有的包容性,彰显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③梅被赋予特定时代的相应内涵,成为中华民族气节之象征 ④文学艺术中梅所幻化出的人生品格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B 题干没有体现梅与爱国主义的相通之处,①不符合题意;包容性是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题干没有体现,②错误;从陆游到毛主席,把梅的精神赋予时代内涵,梅所幻化出的人生品格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民族品质, ③④正确。 11.杭州钟灵毓秀,远古即孕育了灿烂的“良渚文化”“吴越文化”。宋室南迁,在此建都,不少中原地区缙绅仕宦移民杭州,使中原文化在此积淀,与杭州原有文化相交融,重新打造出具有浓重北方韵味的特色江南文化。材料表明( ) ①杭州文化具有包容性 ②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③中华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④不同区域文化渐趋融合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选B 中原文化在杭州积淀并与杭州原有文化交融,说明杭州文化具有包容性,①正确;特色江南文化的形成体现了文化的区域特征,③正确;②说法错误,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而非手段,故排除;④说法错误,错在“融合统一”,排除。 12.京剧艺术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集我国戏曲之大成,已成为我国的一笔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大型国粹经典京剧《中华神韵》是上海世博会期间举办的唯一一场京剧专场演出,也是我国京剧史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阵容最强的京剧艺术盛会。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中华神韵》的举办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国粹经典 ②《中华神韵》的举办有利于保护民族文化遗产 ③京剧作为“国粹”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④京剧艺术的发展折射出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A “京剧艺术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集我国戏曲之大成,已成为我国的一笔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折射出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④说法正确。大型国粹经典京剧《中华神韵》的专场演出,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国粹经典,有利于保护民族文化遗产,①②说法符合题意。③说法错误,文字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不是京剧。 二、简析题 13.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文化,丢掉了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中华民族在5 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支撑。 请结合“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 中华文化成为我们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的理解。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设问指向对“中华文化成为我们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的理解。解答时首先明确知识范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有其特有的包容性;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中华文化成为我们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统一。 答案: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②中华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成为激励中华儿女的不竭力量之源。③中华文化具有特有的包容性,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兼收并蓄、保持创新活力,成为中华民族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精神源泉。④中华文化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不断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成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根基。 14.文化自信,是兼容并蓄、海纳百川之后的自信,也是尊重文明多样性基础上的自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借鉴而形成的文明。汉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向西域传播了中华文化,也引进了葡萄、芝麻等西域文化成果。唐代中国通使交好的国家多达70多个,促进了中华文化远播世界,也促进了各国文化和物产传入中国。明代郑和七次远洋航海,留下了中国同沿途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话。明末清初,欧洲的天文学、医学等知识纷纷传入中国,开阔了中国人的知识视野。之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更是频繁展开,这其中有冲突、矛盾、疑惑、拒绝,但更多的是学习、消化、融合、创新。 (1)根据材料,请你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分析我们应怎样树立文化自信。 (2)文明礼仪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某校开展“倡导文明礼仪、弘扬中华文明”活动。请你为此活动拟定两条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限15个字以内。 解析:第(1)问要求学生根据材料,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分析说明我们树立文化自信的具体措施。本问的切口不大,直接考查学生对中华文化包容性特征的理解与记忆。解答时,首先需要学生明确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其次,需要学生说明树立文化自信就是在认同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求同存异,在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第(2)问要求学生为某校开展的“倡导文明礼仪、弘扬中华文明”活动拟定两条公益广告词。本问属于开放性试题,学生所拟的公益广告词只要符合“文明礼仪”这一主题且言之有理即可。诸如:“文明礼仪从我做起”“礼仪是成功的基石”等。 答案:(1)①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② 我们应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求同存异,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③我们应在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2)例如:“文明礼仪从我做起”,“人人需要赞美,你我都不例外”,“礼仪是素养的体现”,“礼仪是成功的基石”,“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学礼仪,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敬人者,人恒敬之”等。(只要围绕文明礼仪去拟定,言之有理即可。要求拟定两条。)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知识体系——定内容 核心素养——定能力 政治认同 通过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和核心,树立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政治认同 科学精神 通过对中华民族精神时代特征的理解,明确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法治意识 —— 公共参与 积极参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活动,肩负起为中华民族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 学案一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真题定向] 1.(2013·江苏高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是中国人民的跨世纪梦想。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这是因为( )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③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借鉴 ④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是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①入选;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是因为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④入选。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具有双重性,②错误。③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 2.(2015·全国卷Ⅱ·节选)抗日战争期间,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中国人民克服经济力、军力、政治组织力等远远弱于日本的困难,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左权、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爱国将领,“狼牙山五壮士”“八百壮士”等英雄群体,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爱国主义的壮丽史诗。 在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 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战精神始终支撑和激励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最终打败了极其残暴、极其野蛮的日本侵略者,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抗战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解析:本题要求分析抗战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一方面,我们要明确抗战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答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不竭精神动力。抗战精神集中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备考关注]——————————————————————————————— 本部分考题集中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核心等内容,试题既有选择题,也有主观题,侧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命题的背景材料往往涉及当年时政热点中有关民族精神的相关内容,例如雷锋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战精神等,在复习过程中要适度关注热点。 ———————————————————————————————————————— [知能清障] 1.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2)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2.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1)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2)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3)伟大的民族精神,形成于辉煌的古代中华文化之中,也熔炼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强、前赴后继的奋勇抗争之中,更彰显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中。 3.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内涵 意义 爱国主义 我国人民在实践中形成的对祖国的最深厚感情 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团结统一 为求生存与发展,个体必须结成整体的整体意识在全民族得到普遍认同和升华 粉碎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企图的精神力量 爱好和平 在对外交流中崇尚睦邻友好、求同存异、平等相待、团结合作的精神 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勤劳勇敢 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不畏强暴、英勇顽强的优良品格 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是党和人民的优良传统,在此指引下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业绩 自强不息 反映了中华民族永无止境的创业追求、生生不息的精神活力 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是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4.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地位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特点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 主题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演练冲关] 1.与孙中山的“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所表现的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一致的是( ) A.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B.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C.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D.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解析:选C 本题考查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所表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自强不息,C项与题意相符;A项与题意无关;B、D两项体现的是爱国主义精神。 2.下列国家公祭鼎铭文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解读,正确的是( ) ①哀兵奋起,金戈鼍鼓——爱国主义 ②兄弟同心,共御外侮——自强不息 ③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勤劳勇敢 ④永矢弗谖,祈愿和平——爱好和平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B 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哀兵奋起,金戈鼍鼓”,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①错误;“兄弟同心,共御外侮”,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精神,②错误;③④是对国家公祭鼎铭文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的正确解读。 3.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下列诗句能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的是( ) 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③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④勇于义而果于德,不以贫富贵贱死生动其心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选A 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②体现的是自强不息精神;④体现的是勤劳勇敢精神;①③体现的是爱国主义,当选。 学案二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知识记清] 1.中华民族精神的特征 特征 内涵 民族性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悠久历史的积淀,是一个民族的理想信念,蕴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烙印 时代性 民族精神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与时俱进的体现 先进性 根据时代的进步、世界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魅力在于它的活力,在于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原因 (1)重要性: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2)现实意义: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②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③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④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⑤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措施 措施 内容 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我们应对世界范围相互激荡的各种思想文化的“主心骨” 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既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既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又要抵制西方文化中腐朽、落后思想的危害,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必须立足实践 民族精神产生于社会实践,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立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 每个公民都要积极投身文化建设的实践,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4.从文化发展(创新)角度把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 文化发展(创新)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正确方向 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 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我们应对世界范围相互激荡的各种思想文化的“主心骨” 根本途径 立足于社会实践 民族精神产生于社会实践,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基本途径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既要珍惜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既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又要抵制西方文化中腐朽、落后思想的危害,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时代精神 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主体 人民群众 每个公民都要积极投身文化建设实践,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题组练通] 1.(2016·全国卷Ⅲ)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中央电视台推出特别节目《大国工匠》,讲述实现中国梦征程中劳动者的故事,讴歌中国工人的精湛技艺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工匠精神”。弘扬“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在于( ) 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理论依据 ②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添时代内涵 ③为我国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现实路径 ④为实现制造强国的中国梦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C 弘扬“工匠精神”的意义,一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添时代内涵,二是为实现制造强国的中国梦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撑,②④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理论依据,①夸大了“工匠精神”的作用,排除;“工匠精神”不是我国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现实路径,③排除。 2.2017年,我国在中小学教材中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这可以让广大青少年更加准确地了解、正视抗战历史,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这样做( ) ①是民族文化创新的重要举措 ②是基于尊重历史的正确选择 ③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④是由中日国际关系决定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 我国在中小学教材中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是基于尊重历史的正确选择,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②③符合题意;①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文化创新,排除;④说法明显错误,排除。 3.游客李某骑坐红军战士雕像的照片在微信上晒出后,李某的亵渎行为受到广泛谴责,国家旅游局也将李某列入“全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这表明( ) ①我国政府重视对旅游文化的管理 ②公民提高自身的科学修养非常重要 ③弘扬民族精神是我国的社会共识 ④国家需要对商业性的大众传媒进行规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C 本题的题眼是“广泛谴责”“国家旅游局将李某列入‘全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国家旅游局将李某列入“全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表明政府重视对旅游文化的管理,①当选;李某亵渎红军战士雕像的行为受到广泛的谴责,表明弘扬民族精神是我国的社会共识,③符合题意;材料中李某的行为是道德修养缺乏的表现,②不符合题意;材料并没有涉及对大众传媒进行规范的问题,④不符合题意。 4.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从文化生活角度看,弘扬长征精神( ) ①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 ②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 ③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 ④是文化创新的不竭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 ②错误,诚信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④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不竭动力。①③正确,故选B项。 5.中国的快速发展,不仅在于中国拥有“中国道路”,也在于拥有“中国精神”。正是“中国精神”造就了这个国家遇难不惧的定力、化危为机的魄力。这说明中国精神( ) A.决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变迁 B.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物质力量 C.其具体内容是永恒不变的 D.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解析:选D “中国精神”造就了这个国家遇难不惧的定力、化危为机的魄力,这说明中国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D项符合题意;中国精神属于文化,不能决定社会经济和政治,A项错误;中国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而非物质力量,B项错误;中国精神具有时代性,其具体内容不是永恒不变的,C项错误。 一、单项选择题 1.民族精神不是虚无缥缈的。它在我国古代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及浩瀚史书中,在鲁迅的《狂人日记》、矛盾的《白杨礼赞》、冰心的《致小读者》中……只要认真读它们,都能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材料说明( ) ①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 ②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③我国优秀文化作品中凝聚着民族精神 ④只有大力创作优秀的文化作品,才能弘扬民族精神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选C 题中事例说明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我国优秀文化作品中凝聚着民族精神,①③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而不是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②观点错误;弘扬民族精神要大力创作优秀的文化作品,但并不是只有大力创作优秀的文化作品,才能弘扬民族精神,④观点错误,排除。 2.勤劳节俭、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数以千万计的海外侨胞凭借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为世界各地的经济社会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和赞扬。正因为有了异域生活的经历,他们对中华文化有了更深切的认知,对中华民族也就有了更浓烈的情感。这表明( ) ①中华文化的力量熔铸在民族的凝聚力之中 ②中华文化是由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③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④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选D 海外侨胞对中华文化有更深切的认知,对中华民族也就有更浓烈的情感,表明中华文化的力量熔铸在民族的凝聚力之中,①符合题意;“勤劳节俭、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数以千万计的海外侨胞凭借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为世界各地的经济社会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表明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④ 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中华文化是如何被创造的,②不符合题意;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③错误。 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形成和发展进行集体学习时强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这是因为( ) ①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培育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条件 ②爱国主义精神是在中华民族世代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形成、发展的 ③只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才能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④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培育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和民族观的源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A 只有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才能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培育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和民族观,③④说法不正确;①②与题干构成因果关系。故选A。 4.抗战英雄赵一曼诗云:誓志为人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男儿岂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这首诗反映出( ) A.爱国主义始终具有共同的具体内涵 B.维护国家利益是人们共同的价值追求 C.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强的精神支柱 D.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解析:选C “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反映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C项符合题意;爱国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具体内涵,A项错误;B项与现实不符;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D项错误。 5.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我们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优良品格;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广阔胸襟;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勇者担当;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坚毅韧性;有“论必做,做必成”的务实品行;还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伟大志向。文学者认为,我国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体现了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是因为( ) ①崇尚“和而不同”的中华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精神之中 ②“以和为贵”的和谐文化培育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民族秉性 ③中华文化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④“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中华民族注重吸收其他国家的外来文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C 中华民族精神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①错误,不选。我国注重吸收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④错误,不选。②③符合题意,故选C项。 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滋养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营养和强大动力。这告诉我们( ) ①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②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品质 ③民族精神是民族传统文化在实践基础上的结晶 ④民族精神对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巨大作用 A.②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③ 解析:选A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滋养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营养和强大动力”说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品质,民族精神对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巨大作用,②④符合题意,应选;①说法错误,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排除;③说法错误,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排除。 7.2018年10月22日是长征胜利82周年纪念日。82年前,那些翻山越岭的人,其实一直跋涉于人们的心灵:如果说长征是“播种机”,这种子已经播撒在了时间之中,让一代代人都从中思考信仰的意义、人生的方向,最终收获精神的力量。由此可见,长征精神( ) ①开启人的智慧,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持 ②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催人奋进 ③突破历史条件制约,超越时空,主导社会进步 ④体现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构筑民族精神航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D 材料中,长征精神就像是“播种机”,这种子已经播撒在了时间之中,让一代代人都从中思考信仰的意义、人生的方向,体现了长征精神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催人奋进,体现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构筑民族精神航标,②④符合题意;长征精神是一种精神动力,材料未体现智力支持,故排除①;③中“主导社会进步”表述错误,故排除。 8.千百年来,民族精神薪火相传,越燃越旺。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是革命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在当代和平时期,中华民族精神又有了崭新的表现。这说明,民族精神( ) A.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 B.是民族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 C.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先进性 D.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解析:选A “千百年来,民族精神薪火相传,越燃越旺”,说明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A项符合题意。 9.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精神风貌的鲜明展现。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包括( ) ①民族精神能够丰富时代精神的内容 ②民族精神能够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 ③时代精神能够为民族精神提供物质基础 ④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B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只有不断注入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只有坚持培育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②④正确,①错误;③中“物质基础”说法错误。 10.我国广大的航天科技工作者,充分发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取得了“嫦娥三号”的发射成功。“嫦娥三号”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登月梦想成真,中国再一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材料说明( ) A.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动员民族力量的重要功能,是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决定性力量 B.中华民族的发展取决于民族的综合素质,民族综合素质是民族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 C.民族精神是综合国力的基础,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 D.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解析:选D A项错在“决定性”上。一个民族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经济、科技发展水平,而且取决于民族的综合素质,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B项错误。民族精神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国力的基础是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科技实力等物质力量,C项错误。D项符合题意。 1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表明( ) ①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和基础力量 ②先进文化对国家的经济、政治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③先进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及智力支持 ④中华民族精神是激励国人团结奋斗的强大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D ①错误,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基础力量;②错误,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重大影响,但不是决定作用;“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强调了文化对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性,因为先进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及智力支持,中华民族精神是激励国人团结奋斗的强大动力,③④符合题意。 12.有分析人士指出,“颜色革命”给相关国家、国际地缘战略格局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颜色革命”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西方文化入侵在“颜色革命”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抵御西方“颜色革命”需要我们( ) 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强基固本 ②坚持“以我为主”,抵制西方文化在我国境内传播 ③加强中华文化对外输出,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④发挥“主心骨”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选C ②说法错误,我们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应该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我们要抵制西方腐朽、落后文化,而不是全部西方文化,故排除;③说法与材料无关,故排除。①④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C项。 二、简析题 13.英雄,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坐标,是一个社会的价值引领。 英雄在词典中解释为本领高强、英勇过人的人;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斗争,令人钦敬的人。作为中华民族英雄文化史的一部分,他们在某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展现不同的英雄特质:忠于诚信、舍生取义、公而忘私、艰苦奋斗…… 不管是岳飞、文天祥还是黄继光、董存瑞,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国家情怀和民族气节一脉相承,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不管时代怎样变迁,英雄精神都是一种价值观的传承,它构成我们民族的精神内核,凝聚正义、力量和无畏的勇气;他还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给我们以引领和激励。一个没有英雄精神的人,是心灵患有软骨病的人;一个不能崇尚英雄精神的民族,是前程暗淡的民族。 在目前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思想日益多元化,对英雄也有了不同的认知甚至质疑。有人觉得,英雄只属于他们自己的时代;也有人对英雄的事迹和壮举提出质疑甚至抹杀。面对社会上出现的对英雄质疑甚至抹杀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我们必须弘扬英雄精神,充分发挥英雄精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作用。 (1)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在当代我们应如何发挥英雄精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作用。 (2)假如你所在班级举行以“弘扬英雄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班会,请你为班会现场写两条标语。(要求:每条限20个字以内,朗朗上口,主题鲜明,必须体现英雄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解析:第(1)问,要注意这里的英雄精神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所以回答民族精神的作用,即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其次,“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说明该精神具有激励作用,即有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英雄精神的激励引导作用;最后,把弘扬英雄精神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赋予英雄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使英雄精神在引领民族前行中永葆生机与活力。第(2)问为开放性试题,考生只要紧扣主题,言之有理即可,如“英雄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新时代英雄”等等,要注意该标语能够反映英雄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答案:(1)①必须充分认识到英雄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②学习英雄精神的实质,用英雄精神引领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践行英雄精神,发挥英雄精神的激励引导作用。 ③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把弘扬英雄精神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赋予英雄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使英雄精神在引领民族前行中永葆生机与活力。 (2)示例:①英雄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新时代英雄。 14.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国家民族的危亡将当时中国作家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战争上来,以文为战,以笔为旗,抗战燃起了中国作家和青年文艺者从未有过的热情和火焰。民族面临的生死存亡的挑战,使他们不能不放声呐喊与歌唱,他们运用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展示这场波澜壮阔的反侵略战争,《松花江上》《长城谣》《义勇军进行曲》《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一大批优秀作品问世。这些作品激励着中华儿女积极投身这场捍卫民族尊严和保卫民族独立的战争。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民族精神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爱国主义的认识。 解析:本题考查爱国主义的有关知识。设问的知识切入口较小,只要抓住爱国主义的作用、特点等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说明即可。 答案:(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抗战中中国作家和青年文艺者的自强不息、不畏强暴、英勇顽强,无不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 (2) 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抗战中,正是爱国主义把包括中国作家和青年文艺者在内的中华儿女团结起来,使他们奋勇抗争,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3)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不同的具体内涵。中国作家和青年文艺者通过创作优秀作品,反映抗战精神,激励人们与敌军英勇斗争,这正是抗战中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 [聚焦核心素养和十九大报告——提升备考高度] [核心素养·系统知识] 一、 从政治认同角度解读中华文化的特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 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了解和把握中华文化的特点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 1.中华文化的特点 特征 见证(表现) 阐释 源远流长(从纵向讲) 汉字 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史书典籍 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博大精深(从横向讲) 独特性 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区域性 各地区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的特色 民族性 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包容性 内涵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意义 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2.中华文化的作用 (1)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2)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对点训练] 1.2017年,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主旨。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感受诗词之趣。此节目不仅摘得收视率桂冠,也在全国掀起一股学习背诵古诗词的热潮,其主要原因在于( ) ①优秀文化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②中华韵味民族认同,雅俗共赏 ③声像合一新颖创新,引人入胜 ④吟诗赏诗全民动员,古诗新作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选A 掀起学习背诵古诗词的热潮,是因为优秀文化的特点和作用,人们认同本民族的文化,①②正确,应选;③是形式上的原因,并非主要原因,不选;④与材料不构成因果关系,不选。 2.杂技是我国最早面向世界舞台的民间艺术。在杂技艺术家的开拓下,茶、扇、服饰、戏曲、秦俑、中国画等都被纳为杂技创作题材,使杂技有情节、有故事、有人物,知识性、趣味性兼备。观众欣赏杂技,不仅可以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也可以体味到新的时代气息。杂技艺术的发展说明( ) ①面向世界的文化才能不断得到发展 ②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成就其博大精深 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④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B 文化既要面向世界,又要以我为主,立足于传统,进行创新,① 说法错误。杂技广泛吸收各种题材,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正因为这种包容性,使杂技有情节、有故事、有人物,知识性、趣味性兼备,成就其博大精深,②说法正确,符合题意。在杂技艺术家的开拓下,杂技艺术得到不断发展,体现了实践推动了文化创新,③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文明的意义,④不符合题意。 二、 从公共参与角度看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在《文化生活》中的体现 内容 民族精神对人的影响 民族精神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 民族精神与综合国力 弘扬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民族精神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弘扬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 民族精神与时代的发展 民族精神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与时俱进的。要根据时代的进步、世界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的具体内涵 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民族精神与文化建设 加强文化建设包含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加强文化建设的要求,可以推动文化建设的发展 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发挥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对点训练] 3 .习近平主席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弘扬长征精神的原因在于( ) ①能够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②能够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 ③能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④能够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C 材料强调弘扬长征精神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影响,②④与此有关,入选;①③与题干无关,排除。 4.中国航空工业经过66年的发展,我们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实现了从测绘仿制到自主研发,从三代机到四代机,从陆地到海洋,从有人到无人的一系列跨越,一大批航空先进武器横空出世,中国航天人用航空报国的精神铸就中国利器!航空报国精神( ) ①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 ②贯穿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 ③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 ④是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之一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C 中国航天人用航空报国的精神铸就中国利器,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是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之一,①④正确;航空报国精神是当代民族精神的体现,并没有贯穿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②不选;勤劳勇敢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③不选。 [十九大报告·进补知识] 十九大报告新论述 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对点训练] 1.《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倡议沿线各国建立教育共同体,“通过教育合作交流,培养高素质人才,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沿线各国人民生活福祉,是我们共同的愿望。通过教育合作交流,扩大人文往来,筑牢地区和平基础,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这对文化交流与发展的启示是( ) ①理解个性,呈现多元共生的局面 ②求同存异,避免不同文化的分歧 ③相互借鉴,辩证分析不同文化的优劣 ④平等交流,维护人类文化的生态平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选D ②说法错误,世界各国文化具有个性,因而不同文化的分歧不可避免;③说法错误,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没有优劣之分。①④正确,故选D项。 2.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必须( ) ①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②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心骨”作用 ③把握时代脉搏,弘扬时代精神 ④坚决抵制外来文化的影响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选A “主心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排除②;“抵制外来文化”观点错误,排除④;①③正确,故选A项。 [剖析选择题易失分点——提升解题准度] 失分点(一) 区分不清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两个基本特征 [例1]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韵味传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 ) A.包容广纳 B.推陈出新 C.博大精深 D.源远流长 [解析] 选D 本题意在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之一“源远流长”,故D项符合题意;而中华文化的另一特征“博大精深”未体现出来,C项不选;A、B两项不符合题意。 [例2] “横平竖直写字”与“堂堂正正做人”紧密相联,汉字的一笔一画都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从形意到声韵组合都极富美感,这在世界文化领域是绝无仅有的。这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 ) A.源远流长 B.博大精深 C.具有包容性 D.具有地域性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在世界文化领域是绝无仅有的”突出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与材料无关。 [走出误区] 源远流长是从时间上来讲的,要从纵向上来理解,强调的是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博大精深是从内涵丰富的角度来讲的,要从横向上来理解,强调的是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底蕴深厚。 失分点(二) 错误理解中华文化与中华各地域文化、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例3] 蒙古族善游牧,就有了拆装、运输方便的蒙古包;土家族大都居于山坡陡岭,就有了依地势而建的吊脚楼;广东开平要防涝防匪,就有了碉楼。这体现了( ) ①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②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文化无共性可言 ③民族精神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④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选B 蒙古族、土家族、广东开平等的建筑特点不同,体现了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也说明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①④符合题意。各地区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②说法错误。③在材料中体现不出。 [走出误区] 中华文化是由中华各地域文化或中华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但不能认为是它们的简单相加。各地域文化或各民族文化既渐趋融合,但又保持各自特色。 失分点(三)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就是在交流中全盘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 [例4] 在处理与外来文化关系时,我们应当求同存异、兼收并蓄,这样做有利于( ) ①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 ②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 ③增强对外来文化的理解 ④吸收外来文化的所有成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选A 对待外来文化要“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并不是吸收外来文化的所有成分,而是辩证吸收,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有利于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增强对外来文化的理解,故①②③正确,④错误。 [走出误区] 对于其他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敞开其博大的胸怀,发扬其“包容性”的特征,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同时又坚持文化发展的独立性。 失分点(四) 分不清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例5] 地处广东最东端的潮汕人,因为濒临大海,与海为伴,养成了不屈的胆气。明清时期,潮汕地区饱受统治者“海禁”之苦,许多人“死中求活”,与残酷的统治势力进行抗争,奋力开拓海外贸易。在长期的斗争中,潮汕不安现状、勇于拼搏、强悍不羁的鲜明个性逐渐养成。这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 ) A.团结统一、勤劳勇敢 B.爱好和平、自强不息 C.爱国主义、团结统一 D.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解析] 选D 潮汕人与残酷的统治势力进行抗争,不安现状,勇于拼搏,体现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故选D项。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走出误区] 用典故、诗词、格言快速判断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内涵 典故、诗词、格言 团结 统一 ①内睦者家道昌,外睦者人事济;②同胞共气,家国所凭;③万众一心,众志成城;④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爱好 和平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礼之用,和为贵;③四海之内皆兄弟也;④中华民族以“礼仪之邦”享誉于史;⑤郑和七下西洋 勤劳 勇敢 ①克勤于邦,克俭于家;②业广唯勤;③天道酬勤;④不畏强御;⑤勇者不惧 自强 不息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③夸父逐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卫填海;④不怨天,不尤人;⑤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爱国 主义 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③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⑤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失分点(五) 不能正确把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 [例6] 在某班一次以“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主题的讨论中,小王同学在发言中说: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既要继承一切传统文化,又要吸收一切外来文化。该发言( ) ①看到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作用 ②忽视了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都有精华和糟粕 ③承认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④正确地回答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措施、途径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 选A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既要继承一切传统文化,又要吸收一切外来文化”,看到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作用,但忽视了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都有精华和糟粕,①②符合题意。③④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走出误区]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处理好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与外来文化的关系:第一,传统文化有精华、糟粕之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第二,外来文化也有精华和糟粕之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内化主观题答题流程——提升答题规范度] 主观题常考点——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必备知能掌握牢] 命题角度 1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原因 设问方式 为何重视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答题要点 文化的作用+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民族精神的必要性+现实性 [答题术语]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化反作用于政治和经济,弘扬民族精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重要性——地位: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3)必要性——作用: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高举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4)现实性——弘扬民族精神有助于民族团结,提升民族凝聚力,提高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 命题角度 2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途径 设问方式 怎样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答题要点 “主心骨”+继承传统+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成果+立足实践+人民的主体作用 [答题术语]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我们应对世界范围相互激荡的各种思想文化的“主心骨”。 (2)既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3)既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又要抵制西方文化中腐朽、落后思想的危害,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4)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民族精神产生于社会实践,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立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5)每个公民都要积极投身于文化建设的实践,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解题流程应用好] [典例] (2016·全国卷Ⅰ·节选)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中华民族英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近年来,有的人打着“还原历史真相”的旗号颠覆英雄、歪曲历史、消解崇高,如胡诌“黄继光堵枪眼不合情理”“‘火烧邱少云’违背生理学”“董存瑞炸碉堡为虚构”等。凡此种种混淆是非的谣言借助网络等传媒随意传播,一些网民盲目跟风、随手转发。这种抹黑英雄形象的谣传引起了一些人历史认知混乱和价值观迷失。 还原历史、守护英雄、捍卫崇高,就是守护良知、正义和精神家园。战场上多次负伤的志愿军老战士李继德动情地说:“黄继光堵枪眼时,我在现场!”当年的老排长郭安民挺身直言,燃烧弹点燃伪装草,“大火整整烧了二十多分钟,邱少云始终一动不动”。董存瑞的生前战友郅顺义多次口述力证,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就在他的掩护之下…… 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探究如何守护英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10分) [应用流程·稳准答题] 第一步:分点审设问,确保答题方向不跑偏 设问方式 措施类 内容限定 守护英雄、弘扬民族精神 分值定点 本题共10分,一般需要回答3~4个要点 第二步:分层析材料,确保答题要点对且全 1.先将材料分层 第1层 从“一个有希望的民族”到“中华民族的脊梁” 第2层 从“近年来,有的人打着”到“‘董存瑞炸碉堡为虚构’等” 第3层 从“凡此种种混淆是非的谣言”到“引起了一些人历史认知混乱和价值观迷失” 第4层 从“还原历史、守护英雄”到最后 2.再抓材料关键词句对接知识 关键词句 逐步推导·对接知识 第1层 对设问的问题来说属于无效信息 第2层 关键词句:颠覆英雄、歪曲历史、消解崇高 由上述关键词→还原历史,尊重事实,对网络谣言进行管控→在文化生活中学会选择,提高自身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强辨别信息真伪、抵御落后文化和错误言论的能力,抵制、批判、批驳肆意抹黑英雄、歪曲历史的言行 第3层关键词句:混淆是非的谣言借助网络等传媒随意传播 由关键词→净化网络环境,国家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发挥网络、新媒体等大众传媒的积极作用 第4层关键词句:还原历史、守护英雄 由关键词“还原历史、守护英雄”→继承和弘扬英雄精神→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第三步:采用术语+材料,确保答案条理又规范 (先写出自己的答案,再与下面的答案比对,收获更多) [对比感悟·规范用语] 解题 流程 推导 出的 答案 ①还原历史、尊重事实, 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 ②利用网络等大众传媒传播英雄事迹,抵制和批驳肆意抹黑英雄、歪曲历史的言行。 ③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发挥网络、新媒体等大众传媒的积极作用。 ④ 大力宣传、继承和弘扬英雄精神,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命题 人给 出的 答案 ①尊重历史事实,增强辨别信息真伪、抵御落后文化和错误言论的能力。 ②利用网络等大众传媒传播英雄事迹,抵制和批驳肆意抹黑英雄、歪曲历史的言行。 ③大力宣传英雄精神,使群众懂得英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继承和弘扬英雄精神。 收获 感悟 以上两个答案相比较,流程答案除了具备命题人答案中的内容,还有发挥大众传媒的积极作用这一知识。而这一知识是可以从材料中获取的且符合设问要求,所以流程答案比命题人答案更全面。另外,流程答案中一些鲜活时尚语言的运用(如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为答案增彩不少。由此也启示我们,在组织答案时,除教材术语不要轻易改动外,对一些分析解读性的语言不必过分拘泥和呆板,越具有生活气息,越具有时代感,越能体现出考生视野的宽泛,往往能赢得阅卷老师的印象分。 [对点训练]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在当代我们应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发散思维,多角度思考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 考生可从主心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立足实践不断创新等角度分析。 答案: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心骨”的作用。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一、单项选择题 1.随着“中文热”在世界范围内的升温,文化部推出了汉字教材《100个汉字认识中国》。《100个汉字认识中国》与常见的汉字教材有着显著区别,它更注重呈现汉字的文化底蕴与审美价值,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节庆习俗、文学典故等为汉字塑造了丰满的形象,使其流畅易懂、精妙优雅。该教材( ) ①展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较强的包容性 ③有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④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C “中文热”在世界范围内的升温,文化部推出汉字教材《100个汉字认识中国》,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为汉字塑造了丰满的形象,展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①④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文化包容性与交流的问题,②③不符合题意。 2.梦回唐朝,千古一梦……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唐朝一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唐朝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而在当时的都城长安,食胡言、穿胡服、跳胡舞,成为朝野的时尚。唐代的这种生活景观反映出( ) ①不同地域的文化有不同的特征 ②中华文化是一种世界文化,不具有民族特性 ③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④中华文化求同存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B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的包容性。①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②观点错误,中华文化具有世界文化的共性,又具有中华民族特性;唐都城长安,食胡言、穿胡服、跳胡舞,成为朝野的时尚。这说明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发展,③④符合题意。 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 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该要求强调推进国际传播能力需要( ) ①吸收世界各国的文化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②体现中华文化的民族性,突出自己的个性和特色 ③加强交流互鉴,增进世界各国对我国文化的了解 ④实现民族文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文化的现代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C “要坚定文化自信,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文化软实力”,说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需要体现中华文化的民族性,突出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加强交流互鉴,增进世界各国对我国文化的了解,故②③符合题意,应选;①说法错误,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而不是一切文化成果,排除;④说法不科学,排除。 4.在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异彩纷呈的各民族文化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百花园。由此可见( ) 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②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融合而成 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④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特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选A 题干反映的是异彩纷呈的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与中华文化的关系,这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体现,说明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文化融合而成,①②正确。题干不体现中华文化的历史悠久和区域特色,③④不符合题意。 5.不论是近代的“西学东渐”还是现代“走出去”的文化发展战略,中华民族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广胸襟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一枝独放。下列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理解正确的是( ) ①包容性是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 ②包容性是中华文化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③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实现中外文化的趋同 ④包容性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A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是指中华文化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能够做到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①②表述与题意相符。③表述错误,文化趋同的表述违背了文化多样性的原则。④表述的是包容性的作用,与题意无关。 6.习近平强调,要通过建立和增强各族人民的价值认同、情感认同、文化认同、制度认同,来筑牢民族团结的思想根基。实现“四个认同”,要求我国各族人民在文化上应该( ) ①既要保持各自文化的民族性,又要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 ②在相互包容的前提下实现文化统一 ③抵制外来文化的影响,维护本民族文化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④互相借鉴和吸收,共同实现中华文化繁荣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B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但是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要实现四个认同,需要各族人民既要保持各自文化的民族性,又要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也需要各族人民互相借鉴和吸收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共同实现中华文化繁荣,①④正确。②错误,文化统一否认了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③错误,外来文化也有优秀文化,不能全部抵制。 7.2018年5月4日是“五四运动”99周年。五四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下列对爱国主义的认识错误的是( ) A.爱国主义是抽象的,是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感觉 B.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C.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D.不同的时代,爱国主义的具体内涵是不同的 解析:选A 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要求选错误的。注意审题,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A项错误,符合题意。B、C、D三项说法均正确。 8.《诗经》中的“夙夜在公”、贾谊的“国而忘家”、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等,体现了一脉相承的精神内涵,以下事例与这种精神最相契合的是( ) A.寸草春晖:助子求学,重病母亲三年织出《清明上河图》十字绣 B.心比金坚:铭记战友深情厚谊,三十一年守护天山筑路士兵墓园 C.誓言无声:隐姓埋名三十年,献身于我国核潜艇研制的壮丽事业 D.童叟无欺:“油条哥”用放心油和一口锅支撑起食品安全的良心 解析:选C 《诗经》中的“夙夜在公”、贾谊的“国而忘家”、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等体现了民族精神的核心即爱国主义,C项符合题意;A项体现的是母爱的伟大,B项体现的是友情的深厚,D项体现的是诚信的重要性,均不符合题意。 9.近年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国人为之欢呼,为之自豪,为之鼓舞……世界总能从中国人身上感受到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这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精神( ) ①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核心和主题 ②有利于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 ③薪火相传,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 ④是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选B 材料中的这些科技成就都是我国自主创新的成果,表明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是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②③④符合题意;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①错误。 10.“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它是对自己国家的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材料表明( ) ①中华民族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④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核心,祖国统一是爱国主义的永恒主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B 材料中家国情怀“是对自己国家的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体现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②③正确;①④与材料无关。 11.2017年7月30日是著名科学家钱伟长逝世七周年纪念日,各地举行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他曾说:“我没有专业,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他一生当中的所有重大选择都是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从钱老身上我们可以看出( ) ①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②弘扬民族精神是我国当前的中心工作 ③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④知识分子是弘扬民族精神的主体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C 材料中,从钱老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①③符合题意;②错误,我国当前的中心工作是经济建设;④错误,人民群众是弘扬民族精神的主体。 12.“我们进行历史教育,并不是要耽搁在历史的苦难上唉声叹气,而是要从历史中重塑民族精神。”从历史中重塑民族精神就应该( ) A.发挥“主心骨”的引领作用 B.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C.吸收、借鉴国外的优秀文化 D.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解析:选B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我们学习历史、了解历史,从历史中重塑民族精神就应该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B项说法符合题意。A、C、D三项都有利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但都与材料的主旨不符。 二、简析题 13.中国的传统文学作品成为莫言创作的宝库,广袤国土上的风土人情是莫言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正如诺贝尔委员会给莫言的颁奖词及相关评论所言:“莫言创作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 结合材料,运用“我们的中华文化”知识说明莫言文学创作成功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及其包容性。首先依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中国的传统文学作品成为莫言创作的宝库,广袤国土上的风土人情是莫言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莫言的创作不仅借鉴了福克纳和马尔克斯的作品,而且用自己的作品与他们共同充实、丰富了世界文学的宝库。然后回扣教材知识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最后把信息与知识有机结合,规范答题即可。 答案: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是莫言文学创作的宝库,莫言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国土广袤,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种特色,为莫言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③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求同存异是指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是指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莫言的创作不仅借鉴了福克纳和马尔克斯的作品,而且用自己的作品与他们共同充实、丰富了世界文学的宝库。 三、探究题 14.某校高三某班学生开展以“我们的民族精神”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他们在活动中收集到以下材料。 材料一 校训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我国许多大学的校训都源自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中的格言,它们实质上是民族精神在本校的体现和具体化。 大学 校训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重庆大学 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爱国家 ① 安徽工程大学 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② 武汉大学 自强,弘毅,求是,拓新 ③ 材料二 同学们了解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在社会上赢得了广泛赞誉,被评价为“中央电视台第一品牌”。10多年来,中国涌现出的100多位“感动人物与群体”,集中展示了我国的“精神脊梁”,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品质,集中诠释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真情与挚爱,集中反映了新时期人民群众昂扬向上的精神追求。 (1)根据材料一表格左列信息,填写右列内容。 (2)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是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 解析:第(1)问比较简单,抓住关键词把大学校训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对应起来即可。第(2)问,考生需要调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的知识,结合材料从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等角度具体阐述。 参考答案:(1)①勤劳勇敢、爱国主义;②团结统一、勤劳勇敢;③自强不息。 (2)①要立足于社会实践,做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感动中国人物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使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传播与弘扬。②必须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感动中国人物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优秀品质,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③感动中国人物集中反映了新时期人民群众昂扬向上的精神追求,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