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8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高考人教版政治总复习练习:必修三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课时作业26
课时作业26 我们的中华文化 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72分) 1.随着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使用键盘输入汉字,手写汉字的能力下降。结合漫画《提笔忘字》,请你撰文谈谈书写汉字的重要性,文章的标题可为( C ) A.立足实践,创新汉字 B.书写汉字,批判继承 C.书写汉字,传承文化 D.普及书法,古为今用 解析: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手写汉字的能力下降启示我们要书写汉字,传承文化,故选C。A、B两项与题意不符,D项“普及书法”说法片面。 2.基于现存的古代文献记载和已得到确认的考古发现,关于汉字的历史至少有五千年了。汉字起源的历史就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开端历史,所以说中华民族已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最早的汉字是甲骨文,后又演变出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字体。由此可见( A ) ①中华民族创造的汉字文化是从甲骨文正式开始的 ②我们的汉字文化内涵丰富、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③统一的汉字是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的重要文明标志 ④我们的汉字文化内容丰富、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创造的汉字文化是从甲骨文正式开始的,①正确;汉字文化已有五千年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演变出甲骨文、金文等多种字体,说明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源远流长,②正确;材料未涉及汉字的统一和中华文化的独特性,③④排除。 3.回文诗是中国文苑的一朵奇葩,如《春》正读:莺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夜月明。逆读:明月夜晴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莺。品味回文诗,我们可以感受到( C ) ①古典诗词意境高远、难以逾越 ②汉字文化内涵丰富,风格独特 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树一帜 ④文学典籍浩如烟海,兼收并蓄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汉字独具特色,品味回文诗,我们可感受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字文化内涵丰富,独树一帜,故选②③。古典诗词意境虽高远,但能够超越,故不选①。题中未体现兼收并蓄,不选④。 4.中华姓氏源自上古,姓氏文化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诞生至今已有五千年历史。可以说,姓氏文化浓缩了中华文明历史进程及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这一事实再次佐证了( C ) A.中华文明起源于姓氏文化 B.中华文化具有特有的包容性 C.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D.汉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 解析:“姓氏文化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诞生至今已有五千年历史”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姓氏文化浓缩了中华文明历史进程及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 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C正确;A本身说法错误;B材料未体现;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D说法错误。 5.《四库全书》系统地有条理地将中华五千年的重要典籍汇集成一部庞大的丛书。其内容涵盖甚广,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法律、军事、医学、天文、地理、艺术、科技、农业、占卜等,具有宝贵的文化价值。其文化价值表现在( A ) ①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②从中能够透视到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识 ④从中能够看到历史和现实的所有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四库全书》系统地有条理地将中华五千年的重要典籍汇集成一部庞大的丛书,其内容涵盖甚广,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①②说法正确。史书典籍并不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识,③说法错误。我们透过史书典籍可以看到历史和现实中的文化,但并不能看到所有文化,④说法错误。 6.2018年5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成果发布会”指出,中华文明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广泛受到外来文明的影响。源自西亚、中亚等地区的小麦栽培技术以及青铜冶炼技术逐步融入中华文明之中,并改造生发出崭新的面貌。这充分说明( D ) ①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③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④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材料反映了中华文明受到西亚、中亚等地区的外来文明的影响,并在吸收借鉴的基础上得到了创新发展,说明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③④符合题意。 ①②在材料中不能得到体现,均排除。 7.榫卯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家具以及其他木质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榫卯结构不仅具有工艺的合理性,而且也暗含着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自然传统设计理念,对现代设计提供了应用价值。上述材料表明( A ) 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②中华传统文化仍有现实意义 ③中华传统文化最具先进性 ④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解析:“榫卯结构不仅具有工艺的合理性,而且也暗含着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自然传统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故选项①符合题意;“对现代设计提供了应用价值”表明中华传统文化仍有现实意义,故选项②符合题意;选项③中的“最先进”说法错误,排除;选项④不符合题意,材料内容不涉及中华文化对其他文化的包容性,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8.中国文人以梅兰竹菊为“四君子”:梅高洁傲岸,兰清新淡雅,竹虚心直节,菊冷艳清贞。中国人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寄予了自己的真情,拓展了花木草石原有的意义,使其成为人格的象征和隐喻。由此可见( B )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 B.中华文化具有独特性,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C.中国人热爱自然,自古就有保护环境的良好传统 D.中国人善于实践,从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解析:材料强调了“四君子”蕴含的文化意义,但没有体现其对人的影响,舍去A;“中国人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寄予了自己的真情,拓展了花木草石原有的意义,使其成为人格的象征和隐喻” ,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独特性,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B符合题意;C、D均与材料主旨不符。 9.源自山东的儒家文化对当今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是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区域,鲁中平原以农耕文化为特色,散发着浓郁的泥土气息;胶东沿海渔家风情浓郁,粗犷奔放;鲁西地区是孔孟之乡,传统厚重。这表明( B ) ①传统文化能够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解析: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①不选;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③不选。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当选。 10.11世纪中叶,中国人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人类的文化信息传播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这一传播文化信息的新技术在15世纪传入欧洲,使欧洲进入了一个文明勃发的近代文艺复兴时期。这主要体现了( D ) ①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②科学技术直接决定社会的发展 ③东方的文明决定着西方文明的发展进程 ④科技的进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②③说法错误。 11.中国人的饮食有“东辣、西酸、南甜、北咸”之别,在饮食上的差异反映出中华文化的( C ) A.差异性 B.民族性 C.地域性 D.包容性 解析:“东辣、西酸、南甜、北咸”中的“东”“西”“南” “北”这些方位词,体现了中国各地的文化是具有地域性的,因此本题答案为C。 12.藏族文化是一种人类在适应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所创造的高原文化,也是一种特定社会历史阶段下形成并发展的文化。藏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是( B ) ①藏族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②藏族文化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自身的民族特性 ③藏族文化通过中华文化体现出特有的魅力 ④藏族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解析:中华文化与藏族文化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即藏族文化体现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自己的民族特性,②正确,③错误;藏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④正确;①说的是藏族文化,不是和中华文化的关系,不选。 13.中国有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赣方言、湘方言。这主要说明中华文化( D ) A.源远流长 B.具有包容性 C.具有民族性 D.具有地域性 解析:北方、吴、闽、粤、客家、赣、湘是从地域角度讲的,因此,这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地域性。 14.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芬芳而甘醇。可见,茶文化( D ) A.是中华之特有文化 B.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C.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D.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解析:“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说明文化源远流长,“糅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说明文化博大精深,D切题,A、B、C不切题,答案选D。 15.中国戏曲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明代达到繁荣。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这些各具特色的戏曲( D ) ①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是在各自地域内独立形成的 ②具有强大生命力,包含着永不过时的教育价值 ③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和融合 ④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各族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文化需要交流、借鉴、吸收,各地文化不能独立形成,①说法错误。时代在变,不会有永不过时的教育价值,②说法错误。③④符合题意,答案选D。 16.广东剪纸最有代表性的是佛山剪纸和潮阳剪纸。佛山剪纸手法上以凿、衬、印、手绘等技法为主,用料上大量应用铜箔、锡箔和银箔;潮阳剪纸最大的特点是阴阳剪,“阳剪”纹线工整细致,“阴剪”线条粗犷有力,交替使用,粗细相破相助,极富特色。广东剪纸艺术体现了岭南文化的( B ) A.源远流长 B.区域性 C.时代特征 D.包容性 解析:佛山剪纸艺术和潮阳剪纸艺术的不同特点体现了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B切题,A、C、D不切题,答案选B。 17.下图是我国部分少数民族使用的乐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B ) ①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②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③中华文化呈现出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④各民族文化以其民族特色成为中华文化之精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材料强调,中华文化由各具特色的各民族文化组成,中华各民族都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故①③符合题意。②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之精髓,故④说法有误。 18.浙江历史文化的发展既是浙江人在独特的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下传承和丰富自身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接受外来文化的过程。同时越族人数千年不断向外迁徙,使得包括中国南方在内的整个东亚和南亚,都受到了古越文化的影响。这表明浙江文化( A ) ①具有兼收并蓄的特征 ②在发展过程中进行了文化渗透 ③具有源远流长的特征 ④在发展过程中特色消失了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解析:“是一个不断接受外来文化的过程”体现了兼收并蓄,“数千年”体现了源远流长,因此,①③符合题意,选A。②错在“文化渗透”上;④错在“特色消失”上。 二、综合题(28分) 19.材料一:李克强强调,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改革既要有顶层设计,又要尊重群众和基层的首创精神。要鼓励基层大胆试验,营造浓郁的改革氛围,要集思广益,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倾听基层呼声,让群众参与改革方案设计。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敢想、敢试、敢闯,牢固树立发展意识、机遇意识、市场意识、创新意识,打破固有利益格局,调整利益预期,破解发展难题。 材料二: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要求更加紧迫。中国文化的特点是开放多样,讲究多元一体、和而不同。对外传播中华文化时,我们需要在更高的价值层面上提出自己的东西,比如“和为贵”儒家思想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和谐世界”的外交思想,它既不同于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等西方价值观,又能让别人刮目相看甚至肃然起敬。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的作用”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推进改革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认识。 (2)结合材料二,运用中华文化基本特征的知识,分析说明如何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答案:(1)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牢固树立发展意识、机遇意识等,有利于深化改革,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②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能不断促进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完善。③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有助于人们转变思维方式,采取自觉行动,把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入。 (2)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要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用独特的文化魅力来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②中华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要坚持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加强中外文化交流。③ 要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分,用开放的心态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解析:第(1)问要求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的作用”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推进改革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认识。本题属于认识类试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要注意本题的知识限定是文化的作用,因此,考生首先可以从文化的实质角度进行分析说明牢固树立发展意识、机遇意识等,有利于深化改革,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然后可以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角度分析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能不断促进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完善;最后考生可从文化影响人的角度,分析说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有助于人们转变思维方式,采取自觉行动,把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入;考生如果从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角度进行分析也可以。第(2)问要求结合材料二,运用中华文化基本特征的知识,分析说明如何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明确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包括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以及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然后结合材料指出我们要用独特的文化魅力来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要坚持求同存异,用开放的心态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针对材料比如“和为贵”儒家思想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和谐世界”的外交思想,它既不同于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等西方价值观,又能让别人刮目相看甚至肃然起敬,考生可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角度去分析说明;针对材料中国文化的特点是开放多样,讲究多元一体、和而不同考生可从中华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要坚持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分的角度去分析说明。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