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郑梁梅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郑梁梅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

江苏省郑梁梅高级中学高二年级(选修)第一次学情调研政治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共32小题,每小题2分,共64分)‎ ‎1.“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的这一思想反映出( )‎ A.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 B.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C. 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D. 部分对整体具有决定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A:联系具有多样性,有必然联系,也有偶然联系,A表述错误。‎ B:题意主旨阐释了治国、齐家、天下平之间的联系,体现了联系是普遍的,B符合题意。‎ C:联系具有普遍性,并不意味着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C表述错误。‎ D:“部分对整体具有决定作用”说法错误,只有关键部分在一定条件下才对整体具有决定作用,D表述错误。‎ 故本题选B。‎ ‎2.有些人选择手机号、车牌号不喜欢带“4”,喜欢“6”“8”“9”,认为4是死,6是顺,8是发,9是久,“168”就是“一路发”。这种现象( )‎ A. 承认了联系的普遍性 B. 忽视了联系的条件性 C. 把握了联系的多样性 D. 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A:材料中的现象是主观臆造的联系,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而不是承认了联系的普遍性,A不符合题意。‎ B:材料中的现象是主观臆造的联系,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而不是忽视了联系的条件性,B不符合题意。‎ C ‎:材料中的现象是主观臆造的联系,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而不是把握了联系的多样性,C不符合题意。‎ D:联系是客观的,要求我们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题干中认为4是死,6是顺,8是发,9是久,“168”就是“一路发”,该观点是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3.人生之中,最好的不一定是最合适的,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生命之中,最美丽的不一定适合我们,适合我们的一定是最美丽的。上述人生感悟启示我们 ‎①要根据自身的需要,改变固有联系,建立人生的新联系 ‎②联系是多样的,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要善于把握有利于人生发展的联系 ‎④联系是有条件的,要把握人生历程中联系的条件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②④:材料所述的人生感悟启示我们联系是多样的,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联系是有条件的,要把握人生历程中联系的条件,②④符合题意。‎ ‎①:联系具有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根据自身的需要,改变固有联系”说法错误,①错误。‎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③错误。‎ 故本题选B。‎ ‎4.下图的漫画表明了( )‎ A. 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B. 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变化影响到部分 C. 要立足部分,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D. 部分的功能及变化会影响整体功能 ‎【答案】D ‎【解析】‎ ‎【详解】A:关键部分在一定条件下才对整体起决定作用,A表述错误。‎ B:材料强调的是部分影响整体,而不是整体影响部分,B表述错误。‎ C: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要求立足于整体,而不是立足于部分,C表述错误。‎ D:漫画中“你能盛多少水还得由我说了算”,体现了部分的功能及变化会影响整体功能,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点睛】漫画选择题的解题思路:‎ 第一步明确漫画的表意。 即画面直接反映的表层意思。明确漫画中行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第二步明确漫画寓意。 即借助画面反映出来的隐藏在漫画表意背后的深层次的道理,它是漫画中心意图所在。把握漫画寓意必须把握漫画的标题、内容和文字信息,对漫画进行分析和综合,实现从现象到本质、从表意到寓意的飞跃。第三步明确教材知识。 明确漫画所折射的教材知识。解题离不开教材知识,因此在弄清漫画表意和寓意的基础上,必须回归教材,联想漫画所能折射的教材知识。第四步以干求肢。 一是与题干明显无关或与选择题要求不符的题肢肯定不选。二是本身正确且与题干有关的题肢存在选与不选两种情况:与题干有直接关系的正确题肢应选;与题干仅有间接关系的正确题肢不选。‎ ‎5.一棵树如果孤零零地生长于荒郊,即使成活也多半是枯矮畸形;如果生长于森林丛中,则枝枝争抢水露,棵棵竞取阳光,以致参天耸立,郁郁葱葱。管理专家们将此现象称之为“森林效应。”这表明 ‎①与周围事物的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②统筹全局,使部分功能之和大于整体 ‎③联系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④联系是多样,要善于建立事物的新联系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符合题意,一棵树如果孤零零地生长于荒郊,即使成活也多半是枯矮畸形;如果生长于森林丛中,则枝枝争抢水露,棵棵竞取阳光,以致参天耸立,郁郁葱葱,说明与周围事物的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②说法错误,统筹全局,使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而不是部分功能之和大于整体; ③说法错误。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④符合题意,“森林效应”说明不同的生长环境对它的生长影响非常重要,联系是多样的,我们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建立事物的新联系。 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最快的方法为排误法,即排除题肢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运用此方法的前提是熟练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本题难度不大。‎ ‎6.苏轼在《琴诗》中写道:“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中琴、指头、琴声三者之间的联系表明( )‎ A. 事物与事物之间是有区别的 B. 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 C. 系统和要素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D. 各个部分相加,才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A:材料强调的是整体与部分的区别,不能体现事物与事物之间是有区别的,A不符合题意。‎ B:“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说明琴、只有构成整体,才能有优美的琴声,而单独脱离出来是没有优美的琴声的,说明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B符合题意。‎ C:材料强调的是整体与部分的区别,而没有涉及系统和要素相互转化,C不符合题意。‎ D:形成有机整体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D表述错误。‎ 故本题选B。‎ ‎7.近年来,我国加快推进结构调整,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行业,促进传统产业结构升级,支持服务发展,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从哲学上看,结构优化要 ( )‎ ‎①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 ‎②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 ‎③着眼于系统的要素 ‎ ‎④注重事物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④:促进结构优化,必须坚持系统优化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事物内部的有序性、注重事物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①④符合题意。‎ ‎②:“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不是哲学角度,②不符合题意。‎ ‎③:系统优化方法要求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而不是着眼于系统的要素,③表述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排除法”的运用:‎ ‎1、排除误项,特别是组合形式的题更适合此做法。一般情况下排除一项答案基本上就出来了;如果一次性排除不完,再结合题干分析,把不符合题意的排除掉,选择符合题意的。‎ ‎2、选项中如果出现“只要„„就”、“全部”、“所有”、“总”、“一切”、“唯一”、“完全”、“任何”、“肯定”、“必然”、“一定”、“确保”等词往往说法太绝对,一般都是错的。‎ ‎3、要注意题干与选项主体表述是否一致,不一致的不能选。‎ ‎4、审清题干提问的角度,是正向提问还是逆向提问。如果要求选“不是”或者“错误的”,就属于逆向提问,故不能选择正向或者正确表述的选项。‎ ‎8.下列成语中能够同时体现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是( )‎ ‎①邯郸学步②青出于面胜于蓝③唇亡齿寒④吐故纳新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与发展,邯郸学步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没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没有体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①不符合题意。‎ ‎②: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与发展,青出于蓝中的“青”与“蓝”之间存在着联系,同时“胜于蓝”又体现了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体现了发展的观点,②符合题意。‎ ‎③: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与发展,唇亡齿寒体现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但没有体现发展的观点,③不符合题意。‎ ‎④: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与发展,吐故纳新,“故”于“新”之间存在着联系,同时吐故纳新又体现了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体现了发展的观点,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9.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经历了“两个文明”“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变化。从哲学上看,这主要表明( )‎ ‎①人的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 ‎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和上升的 ‎③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 ‎ ‎④人的认识活动具有反复性和循环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②: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经历了“两个文明”“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变化,体现了人的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和上升的,①②符合题意。‎ ‎③: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有条件的,③表述错误。‎ ‎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而不是循环性,④表述错误。‎ 故本题选A ‎【点睛】选择题解题方法 方法1:条件排除法,设问一般要求说明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得出题干中的结论,或者要得出题干中的结论,需要题肢中的哪些条件。考生要注意排除以必要条件代替充要条件、表述太绝对、不符合或夸大事实的题肢。‎ 方法2:概念判断法,在正确理解和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直接确定符合题中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题肢。‎ 方法3:直选法,直接根据设问的指向,找出与题干中的关键词、中心词意思最贴近的题肢,或者找出与教材相关知识表述最接近的题肢。‎ 方法4:排除法,排除错误题肢,排除与材料不符的题肢,排除与题干同义反复的题肢,排除因果颠倒的题肢。‎ ‎10.下列体现发展实质的诗句有:( )‎ ‎①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 ‎②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衰皆自然 ‎③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④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意思是:丹山路上桐花万里,花丛中传来一阵阵雏凤的鸣声,这声音比老凤的鸣声来得更清圆,说明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①符合题意。‎ ‎②:“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衰皆自然”,体现的是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没有体现发展的实质,②不符合题意。‎ ‎③:“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意思是仿佛三千尺水流飞奔直冲而下,莫非是银河从九天垂落山崖间,体现了意识的作用,没有体现发展的实质,③不符合题意。‎ ‎④:“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意思是芳林中的新叶不断催换着旧叶,流水里前波总是让位给后波,体现了发展的实质,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11.下列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体现的哲理一致的是( )‎ A.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B.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C.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D.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答案】C ‎【解析】‎ ‎【详解】A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而“.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体现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A不符合题意。‎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体现了透过现象看本质,B不符合题意。‎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与“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都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C符合题意。‎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而“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12.“红船精神”指的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下列对“红船精神”从哲学角度解读正确的是 A. 敢为人先——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解决一切问题和困难的前提 B. 坚定理想——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决定作用 C. 百折不挠——前途光明但道路曲折,要敢于面对挫折与考验 D. 立党为公一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答案】C ‎【解析】‎ 名言名句体现哲理的题目是哲学选择题中常见的考法,做这类题目,考生首先要弄懂材料中名言名句的意思,分析其中体现的哲理后再去分析题肢,看哪个选项所体现的哲理与其相符合。敢为人先体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但不是解决一切问题和困难的前提,A错误;. 坚定理想体现了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能动作用,不是决定作用,B错误;百折不挠体现了前途光明但道路曲折,要敢于面对挫折与考验,C适合题意;立党为公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但不是哲学角度,排除D。‎ ‎【点睛】本题属于名言名句选择题,做好这类题目,需要有一定的文学功底,阅读理解题好题干所表达的意思,同时也需要对已有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排查,从中抽取出符合题意的知识点加以分析对照。可见,这类型题目在高考中是算难度较高的题型,但通过同学们有意识的去整理、储备以往书本练习考试中出现的同类型题目也能做到熟能生巧,提高答题正确率。‎ ‎13.下列诗句中,与漫画所体现哲理相一致的是 ‎①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 ‎②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A ‎【解析】‎ ‎“如果想到达项点,就从底层开始吧”蕴含了质变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发生质变的观点。“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 ”表明重是由轻开始的,大是由小开始的,蕴含了量变和质变关系的观点,①应选;“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②应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都体现了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观点,与漫画寓意不符,③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A。‎ ‎14.柏拉图说过:“一个人不论干什么事,失掉恰当的时节、有利的时机就会前功尽弃。”这句话表明( )‎ A. 要重视量的积累 B. 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C. 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D.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受主观能动性的制约 ‎【答案】B ‎【解析】‎ ‎【详解】A:柏拉图的话强调了抓住时机的重要性,表明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而不是要重视量的积累,A不符合题意。‎ B:柏拉图的话强调了抓住时机的重要性,表明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B符合题意。‎ C:柏拉图的话强调了抓住时机的重要性,表明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而不是强调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C不符合题意。‎ D:“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受主观能动性的制约”说法错误,排除。‎ 故本题选B。‎ ‎15.在高中的政治学习中,“错题整理本”是一种重要学习工具。错题整理不仅是把错题收集存档,更是让学生在一道一道的错题整理过程中,分析错题的原因,总结做题方法,积累做题经验,长期坚持有利于降低错误率,提高做题的能力和准确性。这说明 ‎①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要坚持适度原则 ‎②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质变实现的,质变推动发展 ‎③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学习要持之以恒 ‎④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重视量的积累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说明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重视量的积累,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学习要持之以恒,③④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重视量的积累,不体现坚持适度原则,①项与题意不符;质变有积极向上的,也有消极向下的,并非所有质变都能推动发展,②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D。‎ ‎【点睛】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方法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16.有人以韩非子的话“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来形容党员干部腐败对党和国家的危害。这说明 ‎①事物变化发展的实质是引起质变的量变 ‎ ‎②事物的质变是由渐进的量变引起的 ‎ ‎③事物的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 ‎④事物的不显著的量变可以向质变转化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说明事物的质变是由渐进的量变引起的,事物的不显著的量变可以向质变转化,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事物变化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①说法错误;事物的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必然引起质变,③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 ‎17.如下图所示,悬挂在山崖上的两个人构成一种动态的平衡,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这表明 A. 矛盾双方是对立 B. 矛盾双方是不平衡的 C. 矛盾双方是相互依赖的 D. 矛盾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答案】C ‎【解析】‎ 漫画中,悬挂在山崖上的两个人构成一种动态的平衡,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如果一个人用火把烧毁另一个的绳子,则自己也会掉到悬崖下面,故说明了矛盾双方是相互依赖的,故C入选。A选项错误,只看到了矛盾双方的对立。B选项表述错误,排除。D选项与题意无关。‎ 点睛:全面理解矛盾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的斗争性 区 别 含义 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特点 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它随时间、条件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特征 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它贯穿于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中 作用 ‎①同一性是事物发展的前提,为矛盾得以存在和发展提供条件。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作用、吸取有利因素来发展自己,推动事物的发展。③同一性规定了事物向自己对立面转化的趋势 ‎①斗争性使矛盾双方的力量发生变化,推动事物发展。②矛盾的斗争突破某一事物的界限,使旧的统一体瓦解,旧事物转化为新事物 联系 ‎①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性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矛盾着的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18.某同学就上题漫画《你敢吗?》大胆质疑:“为什么不敢?假如长期被挂在悬崖上会被饿死,或者假如悬崖下放置了厚海绵或者弹力床等东西……”。这位同学质疑的合理性在于( )‎ A. 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 B.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C. 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的 D. 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答案】B ‎【解析】‎ ‎【详解】A:材料强调的是矛盾的同一性,而不是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A不符合题意。‎ B:材料中同学认为敢剪,其质疑的合理性在于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B符合题意。‎ C: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的,与材料主旨不符,C不符合题意。‎ D: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D表述错误。‎ 故本题选B。‎ ‎19.“讳疾忌医”的典故,告诉我们这样的辩证法思想( )‎ ‎①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②要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不能掩盖矛盾、回避矛盾 ‎③矛盾具有特殊性 ‎④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②:“讳疾忌医”的意思是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掩饰缺点和错误,不愿改正。这告诉我们应承认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要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不能掩盖矛盾、回避矛盾,①②符合题意。‎ ‎③:材料强调的是矛盾的普遍性,不能体现矛盾的特殊性,③不符合题意。‎ ‎④:“一切从实际出发”属于唯物论的思想,而不是辩证法,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点睛】解答本题要注意必修四四大板块的划分。板块一是唯物论,是教材第四、五课内容。板块二是认识论,是教材第六课内容。板块三是辩证法,是教材的第三单元内容。板块四是历史唯物主义,是教材的第四单元。‎ ‎20.下列选项与“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体现哲学道理相一致的是( )‎ A.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B.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C.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D.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答案】C ‎【解析】‎ ‎【详解】A:“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体现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体现的是发展,A不符合题意。‎ B:“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体现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体现的是割裂整体与部分的关系,B不符合题意。‎ C:“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与“和实生物,同则不继”都体现了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符合题意。‎ D:“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体现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而“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是客观唯心主义,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21.“天地间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与“天地间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体现的哲理( )‎ A. 共性包含个性 B.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C. 矛盾的特殊性寓于矛盾的普遍性之中 D. 矛盾具有特殊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A:矛盾特殊性包含普遍性,普遍性不包含特殊性,A表述错误。‎ B:“天地间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天地间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B符合题意。‎ C: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C表述错误。‎ D:材料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不仅仅是矛盾的特殊性,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22.“先试点后推广”是我国推进改革的一个成功做法,一项改革特别是重大改革,先在局部试点探索,取得经验达成共识后,再把试点的经验和做法推广开来,这样的改革比较稳当。“先试点后推广”的唯物辩证法依据是 ‎①矛盾的个性和共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②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转化 ‎③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④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先试点后推广”的唯物辩证法依据是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矛盾的个性和共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①③项符合题意;“先试点后推广”不涉及整体和部分的关系,②项与题意不符;④项不属于唯物辩证法依据;正确选项为B。‎ ‎【点睛】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坚持这一原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掌握“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有助于学会“解剖麻雀、抓好典型,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科学的工作方法。‎ ‎23.下图漫画中的病人错在( )‎ ‎①认为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②不懂得矛盾的共性和个性是相互联结的 ‎③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对立起来 ‎④把个性当成了共性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②③:漫画中的意思割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对立起来,不懂得矛盾的共性和个性是相互联结的,②③符合题意。‎ ‎①:材料体现的是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对立起来,不是认为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①不符合题意。‎ ‎④:材料体现的是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对立起来,而不是把个性当成了共性,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24.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要坚定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A. 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 B. 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C. 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中 D. 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性质 ‎【答案】B ‎【解析】‎ 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这要求我们做事情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抓重点、中心和关键,B适合题意;A、D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C是错误的,排除。‎ ‎2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表明( )‎ ‎①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③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④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有多个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体现了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①符合题意。‎ ‎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表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②符合题意。‎ ‎③:材料体现的是主次矛盾的转化,没有体现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③不符合题意。‎ ‎④: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是一个,次要矛盾是多个,④表述错误。‎ 故本题选A。‎ ‎【点睛】解答组合式选择题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排错法。即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将题干选项内容联系起来,作分析判断,排除含有错误选项的题肢,从而得出正确答案。2.排异法。即找出虽然表述正确,但与题干的规定性不统一的选项,然后排除含有该选项的题肢。3 . 综合法。即解题过程中,往往单纯使用某一种方法解题较为困难,而综合运用上述方法,效果则较为理想。‎ ‎26.下列与“牵牛要牵牛鼻子”所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 ‎①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②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③荷花好看也要绿叶扶持 ‎④好钢用在刀刃上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牵牛要牵牛鼻子”体现了抓主要矛盾,“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也体现了抓主要矛盾,①符合题意。‎ ‎②:“牵牛要牵牛鼻子”体现了抓主要矛盾,而“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②不符合题意。‎ ‎③:“牵牛要牵牛鼻子”体现了抓主要矛盾,而“荷花好看也要绿叶扶持”体现了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③不符合题意。‎ ‎④:“牵牛要牵牛鼻子”体现了抓主要矛盾,“好钢用在刀刃上”也体现了抓主要矛盾,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27.最好的苹果酒常常带着木桶的味道,太阳里也会有黑点看到。这表明( )‎ A. 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B. 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C. 矛盾主次方面是辩证统一的 D.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A: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矛盾主次方面的辨证关系,不能体现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A不符合题意。‎ B: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矛盾主次方面的辨证关系,不能体现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B不符合题意。‎ C:“最好的苹果酒常常带着木桶的味道,太阳里也会有黑点看到”中的“木桶的味道”和“黑点”都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C符合题意。‎ D: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矛盾主次方面的辨证关系,不能体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28.生活中人们常说“是药三分毒”生活中人们常说“是药三分毒”,可我们生病时还要吃药,因为我们看重的是那七分的药效。这说明( )‎ ‎①“是药三分毒”不符合客观实际,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②办事情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④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存在绝对真理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是药三分毒”符合客观实际,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①错误。‎ ‎②:“是药三分毒”,可我们生病时还要吃药,因为我们看重的是那七分的药效,这说明了想问题办事情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并善于把握主流,体现了办事情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②符合题意。‎ ‎③: “是药三分毒”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我们生病时还要吃药,因为我们看重的是那七分的药效,这说明了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③符合题意。‎ ‎④:材料不涉及真理观,④不合题意。‎ 故本题选B。‎ ‎29.下列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是( )‎ ‎①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②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③量体裁衣,因地制宜 ‎④东施效颦、邯郸学步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③:“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与“量体裁衣,因地制宜”都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①③符合题意。‎ ‎②:“欲擒故纵,声东击西”体现了现象和本质的关系,不能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②不符合题意。‎ ‎④:“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体现的是违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30.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理论指导和理论创新,每一次理论创新都推动了发展实践的突破。这体现了( )‎ ‎①认识世界是改造世界的目的 ‎②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③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④理论创新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①表述错误。‎ ‎②③: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理论指导和理论创新,每一次理论创新都推动了发展实践的突破。这体现了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②③符合题意。‎ ‎④:承认矛盾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④表述错误。‎ 故本题选D。‎ ‎31.5G通讯技术既包括许多可以与4G兼容的技术,也含有一部分相对革命的技术。5G具有高速度、低时延、低功耗的特点,将万事万物以最优的方式连接起来。这表明( )‎ ‎①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 ‎②5G通讯技术的创新是在与4G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实现的 ‎③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④5G通讯技术将改变事物固有的联系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5G通讯技术既包括许多可以与4G兼容的技术,也含有一部分相对革命的技术,体现了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①符合题意。‎ ‎②:绝对不相容的对立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观,②表述错误。‎ ‎③:5G具有高速度、低时延、低功耗的特点,将万事万物以最优的方式连接起来,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符合题意。‎ ‎④:不能改变事物的固有联系,④表述错误。‎ 故本题选C。‎ ‎32.下列观点体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分歧的是( )‎ ‎①“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与“天不变,道亦不变”‎ ‎②“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与“心外无物”‎ ‎③“眉毛胡子一把抓”与“单打一”‎ ‎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与“万物独化,物各自生”‎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体现辨证法,“天不变,道亦不变”体现形而上学,①符合题意。‎ ‎②:“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体现的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心外无物”体现的主观唯心主义,②不符合题意。‎ ‎③:“眉毛胡子一把抓”与“单打一”都体现的是形而上学的观点,③不符合题意。‎ ‎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体现了辩证法,“万物独化,物各自生”体现了形而上学,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二、简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共计36分)‎ ‎33.材料一:港珠澳大桥连接三座城市一香港、澳门、珠海,加强了粤港澳地区的经济社会联系,推动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发展。以此为龙头,带动中南、西南的发展,并将辐射东南亚、南亚,这是中国经济战略布局的一次伟大创举。‎ 材料二:从早期设想到最终落成,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过程,正是中国国力不断向上攀升的过程。由于地质结构复杂、施工环境恶劣、技术标准高、环保要求高,这座桥梁从开工建设到正式通车,一路都面临着种种超乎想象的困难与挑战。历经9年建设,汇众智,聚众力,数以万计建设者日积月累,埋头苦干,用心血和汗水浇筑成了横跨三地的“海上长城”。‎ ‎(1)结合材料一,运用唯物辨证法联系观的知识,说明港珠澳大桥的影响。‎ ‎(2)结合材料二,说明港珠澳大桥从早期设想到最终落成体现的唯物辨证法发展观的道理。‎ ‎【答案】(1)①联系具有普遍性。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加强了粤港澳地区的联系。‎ ‎②联系具有客观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旨在加强地区、区域间的联系,并以此推动经济的发展。‎ ‎③联系具有多样性。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不仅加强了粤港澳地区的联系,而且带动了中南、西南的发展,并进一步辐射东南亚、南亚。‎ ‎④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要求我们既要树立全局观念,又要重视部分的作用。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是从整体的经济布局发出,以局部发展带动整体发展。‎ ‎(2)①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从早期设想到最终落成,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过程,正是中国国力不断向上攀升的过程。‎ ‎②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这座桥梁从开工建设到正式通车,一路都面临着种种超乎想象的困难与挑战。‎ ‎③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历经9年建设,数以万计建设者日积月累,埋头苦干,用心血和汗水浇筑成了横跨三地的“海上长城”。‎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港珠澳大桥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从《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从材料到知识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能力,考查考生探究论证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1)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一,运用唯物辨证法联系观的知识,说明港珠澳大桥的影响。解答本题,首先明确知识范围,联系观包括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整体与部分、系统优化。然后阅读材料,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把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与联系观相结合进行分析。‎ 材料中“港珠澳大桥连接三座城市一香港、澳门、珠海,加强了粤港澳地区的经济社会联系”,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 材料中“港珠澳大桥连接三座城市一香港、澳门、珠海,加强了粤港澳地区的经济社会联系”,也体现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材料中“以此为龙头,带动中南、西南的发展,并将辐射东南亚、南亚”,体现了联系的多样性。‎ 材料中“加强了粤港澳地区的经济社会联系,推动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发展。以此为龙头,带动中南、西南的发展,并将辐射东南亚、南亚”体现了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 ‎(2)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二,说明港珠澳大桥从早期设想到最终落成体现的唯物辨证法发展观的道理。本题考查知识范围明确,即发展观的知识。解答本题,首先明确发展观包括的知识,主要包括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发展的途径、发展的状态等知识,然后阅读材料,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把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与发展观知识相结合进行分析。‎ 材料中“从早期设想到最终落成,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过程,正是中国国力不断向上攀升的过程”,体现了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的知识。‎ 材料中“这座桥梁从开工建设到正式通车,一路都面临着种种超乎想象的困难与挑战”,体现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材料中“历经9年建设,汇众智,聚众力,数以万计建设者日积月累,埋头苦干”,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点睛】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 ‎①什么是联系?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 ‎②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 ‎③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它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 ‎④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方法论)它要求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 ‎2、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 ‎①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含义不同;地位、作用、功能不同。 ‎ ‎②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离不开部分;关键的部分可以决定整体的功能。 ‎ ‎③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 ‎3、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 ‎①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 ‎②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 ‎③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34.近年来,微博成为一个越来越受关注的公共话语平台,在微博这个平台上,来自官方的、民间的、草根的、精英的不同声音,得到了公开传播。但微博也面临过度商业化、低俗炒作、滋生谣言等问题,给公众与社会和谐带来不少困扰。一名忧心忡忡的网友认为:“为防止微博低俗炒作、传播谣言,应该关闭微博,以促进社会和谐。”针对困扰,国家相关部门要求全面梳理各方面的问题,明确主攻方向,结合不同情况,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当前微博中存在的问题。‎ ‎(1)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知识,评析材料中网友的观点。‎ ‎(2)针对微博的困扰,国家相关部门的要求是怎样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 ‎【答案】(1)①在认识某一个矛盾时,坚持两点论是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对微博作用的认识,要看到其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②在认识某一个矛盾时,坚持重点论是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微博的积极作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主流,消极作用是次要方面。‎ ‎③重点论是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该网友只看到微博的消极作用,忽视其积极作用,犯了形而上学一点论的错误。‎ ‎(2)①对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作具体分析,要全面梳理各方面的问题,明确其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②对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作具体分析,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明确问题解决的主攻方向。‎ ‎③对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作具体分析,要结合不同情况,采取有效的针对性的措施。‎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微博困扰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从《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从材料到知识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能力,考查考生探究论证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1)本题要求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知识,评析材料中网友的观点。本题考查知识明确,即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准确掌握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知识。题型设置属于评析类主观题,需要对材料中的观点,首先进行判断,然后结合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知识进行分析。分析本题观点,首先运用两点论分析对微博作用的认识,既要看到起积极作用,也要看到消极作用。然后运用重点论分析要把握主流,看到微博的积极作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最后评析材料中的网友的观点是只看到微博的消极作用,忽视其积极作用,犯了形而上学一点论的错误。‎ ‎(2)本题要求针对微博的困扰,国家相关部门的要求是怎样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本题考查的知识范围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属于微观考查,题型设置属于“措施类”主观题。解答本题,需要全面准确提取材料中有效信息,把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知识相结合进行分析。材料中“国家相关部门要求全面梳理各方面的问题”,说明了对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作具体分析,明确其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材料中“明确主攻方向”,说明了对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作具体分析,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材料中“结合不同情况”,说明对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作具体分析。‎ ‎【点睛】措施类:具体的解题思路是: 一是从教材找方法。要认真回想教材相关方面的知识,不能随意乱想; 二是从材料中找方法。如果材料呈现的是问题,那么材料中问题的反面就是方法。如果材料呈现的是正确做法,那么只需要对材料中的具体做法加以概括并且结合教材内容就可以了; 三是从当前时政热点和党和国家重大政策中找方法。具体的解题程序:定点――联系――疏理――作答。‎ ‎35.‎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代表着历史,历史不是未来,但只有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才能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我们要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不断提升文化自信,让全世界都感觉到中华文化的魅力。‎ 结合材料,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相关知识,说明应如何提升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2)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分析历史和未来的关系。‎ ‎【答案】(1)①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环节,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保留,其实质是扬弃。对中华传统文化要肯定、保留其积极合理的因素,克服其过时的消极的内容,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对中华传统文化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使其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③坚持辩证的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我们要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寻找文化发展新思路,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魅力。‎ ‎(2)①矛盾双方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传统文化代表着历史,历史不是未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存在差异,这体现了矛盾的斗争性:只有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 ‎②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矛盾的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发展,要在历史和未来的对立中把握同一,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才能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从《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从材料到知识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能力,考查考生探究论证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1‎ ‎)本题要求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相关知识,说明应如何提升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本题考查知识范围是辨证否定观,考查知识明确,主要包括辨证否定观的特点、实质、方法论等。题型设置属于“措施类”主观题。解答本题,需要全面准确,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把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与辨证否定观相结合进行分析材料中“只有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体现了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环节;材料中“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体现了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材料中“我们要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不断提升文化自信,让全世界都感觉到中华文化的魅力”,体现了坚持辩证的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 ‎(2)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分析历史和未来的关系。本题考查的知识明确,即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解答本题,首先明确矛盾的基本属性是什么,即矛盾双方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然后分别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进行分析,传统文化代表着历史,历史不是未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存在差异,这体现了矛盾的斗争性;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再次运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进行分析,最后运用矛盾的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发展分析材料。‎ ‎【点睛】辩证否定观原理  ①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相对立的一种哲学观点。认为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是包含肯定的否定;其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  ②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