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理)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理)试题 解析版

哈三中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学年第一学段考试政治(理)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列关于哲学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哲学是关于方法论的科学 B. 哲学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 C.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D. 哲学是对社会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根本观点。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故ABD项错误。本题选C项。‎ 考点:哲学 点评:本题易出现考生因教材基础知识掌握不牢、不细而错选。尤其注意哲学和世界观概念的区别。本题难度适中。‎ ‎2.下列属于唯物主义观点的是 ‎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 ‎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③心外无物 ‎ ‎④天地和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⑤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 ‎⑥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④⑤⑥‎ ‎【答案】B ‎【解析】‎ ‎【详解】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①是唯物主义,没有米就没法做饭,坚持了物质第一性。②符合题意,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了物质第一性。③是唯心主义,认为心是世界的本原。④符合题意,认为天、地、阴阳是世界的本原,是唯物主义观点。⑤是唯心主义,认为天是本原。⑥不合题意,扩大了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故选B。‎ 古希腊的泰勒斯提出了“水是万物的本质”的论点,春秋时代《管子》书中的《水地》篇中也表述了“水是万物的根源”的学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水是万物的本质”,“水是万物的根源”的观点 A. 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B. 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C. 否认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D. 否认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4.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在根本观点上是正确的,但也有不足之处,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A. 缺少辩证法思想,不能把世界看成不断发展中的物质世界 B. 它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在社会历史观上却是唯心的 C. 否认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D. 往往把物质的具体形态当作世界的本质 ‎【答案】3. A 4. D ‎【解析】‎ 这道题考查的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其根本观点是唯物的,是正确的,但也存在不足之处,要求学生能全面的认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3题详解】‎ 认为“水是万物的根源”的观点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A符合题意,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B不合题意,该观点没有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C不合题意,该观点没有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D不合题意,材料没有否认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故选A。‎ ‎【4题详解】‎ A不合题意,从唯物主义角度看,其不足之处主要在于将物质的具体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B不合题意,不是其不足之处的主要表现。C不合题意,否认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不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D符合题意,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把物质的具体形态当作世界的本质。故选D。‎ ‎5.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这是因为它 ‎①正确反映了时代的任务要求 ②正确把握了时代的脉搏律动 ‎③正确总结了时代的实践经验 ④正确概括了时代的认识成果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马克思认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这是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故 ‎①②③④入选。选D。其他选项错误,排除。‎ 点睛:全面理解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1)哲学来源于时代,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第一,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是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它的内容来源于时代。第二,真正的哲学能够反映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2)哲学反作用于时代,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第一,哲学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第二,哲学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第三,哲学可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说明 A.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 B.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C.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古今不变的 D. 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循环往复的 ‎【答案】A ‎【解析】‎ 月有阴晴圆缺指自然界是有规律的。人有悲欢离合指人类社会是有规律的。二者的规律是不同的。故B项错误。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不是古今不变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发展的,并不是循环反复的。故CD项错误。排除BCD。本题选A项。‎ ‎7.“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马克思这段话主要说明 A.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C. 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D. 意识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A符合题意,建筑师在建造房子之前在头脑中把它建成了体现了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B不合题意,主动创造性指的是意识不仅能体现现象还能把握本质,不仅能追溯过去,还能创造一个理想或幻想的世界,材料没有体现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C不合题意,意识的自觉选择性指的是意识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而是主动的,有选择的,材料没有体现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D表述错误,社会历史性不是意识活动的特征。故选A。‎ ‎【点睛】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一、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二、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1‎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起阻碍作用。2、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方法论:要树立正确的意识,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 ‎8.“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收获”。这一论断是在强调 A.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 认识是实践的唯一来源 C.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 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A符合题意,材料中提到学要有用,强调实践是认识的目的。B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提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不合题意,材料没有强调实践推动认识发展。D表述错误,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促进作用。故选A。‎ ‎【点睛】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主要有: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方法论:1、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2、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3、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9.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四个全面”的提出,说明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②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③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促进作用 ‎ ‎④“四个全面”是终极真理 A. ②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符合题意,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的“四个全面”‎ ‎,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②符合题意,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真理也要不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形成更加全面的理论。③表述错误,正确的意识起促进作用。④表述错误,没有终极的真理,要不断发展真理。故选C。‎ ‎10.下列说法中与“牵一发而动全身”包含同一哲理的是 A.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B.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C.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答案】D ‎【解析】‎ ‎【详解】“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是部分对整体的意义。A不合题意,不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B不合题意,强调的是要全面看问题,不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C不合题意,强调发展具有普遍性。D符合题意,强调部分对整体的意义。故选D。‎ ‎11.《人民日报》曾载文指出:不同区域各有比较优势。若能扬长避短,就能充分发挥每一区域的比较优势、形成区域特色产业,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扬长避短”意味着 A. 事物是一分为二的,应正确对待矛盾 B. 矛盾双方可以无条件转化 C. 对立与统一存在于事物内部,也存在于事物之间 D. 长短存在于一切事物中 ‎【答案】A ‎【解析】‎ ‎【详解】A符合题意,我们每个人既有长处也有短处,是一分为二的,我们要注意“扬长避短”,正确对待矛盾。B表述错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C表述错误,矛盾是事物内部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D表述错误,长短是衡量长度的词汇,不是存在于一切事物中。故选A。‎ ‎12.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区域各有比较优势,充分发挥每一区域的比较优势、形成区域特色产业,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发挥每一区域的比较优势,体现了以下哪项原则 A. 物质与意识不可分 B. 矛盾具有普遍性 C.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 矛盾是对立统一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A表述错误,物质可以离开意识。B不合题意,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C符合题意,每一区域的优势不同,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不合题意,材料没有强调对立统一的双方的关系。故选C。‎ ‎【点睛】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内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有不同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方法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3.辩证否定的实质是 A. 绝对的肯定 B. 肯定的否定和否定的肯定,即“扬弃”‎ C. 绝对的否定 D. 既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 ‎【答案】B ‎【解析】‎ ‎【详解】A表述错误,辩证的否定不是绝对的肯定。B符合题意,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实质是“扬弃”。C表述错误,不是绝对的否定。D表述错误,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故选B。‎ ‎【点睛】辩证否定观的内容是: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既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2、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3、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4、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其实质是“扬弃”。‎ ‎14.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企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要生存发展,要做大做强,就必须坚定地走自动创新之路。那么,下列对创新认知正确的是 ‎①创新是对真理的否定和超越 ②创新是对时间的推进 ‎③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④创新就是“扬弃”‎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表述错误,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发展真理不是要否定真理。②对创新的认识正确,符合题意,创新要与时俱进。③符合题意,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④表述错误,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创新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故选B。‎ ‎15.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以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这说明 A.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 B.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 C. 生产力一定要适应生产关系状况 D. 经济技术一定要适应上层建筑状况 ‎【答案】B ‎【解析】‎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政治体制改革属于该范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属于经济基础范畴。题干正好说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C、D两项观点错误,A项与题干无关,均排除。‎ ‎16.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上述观点突出表明 A.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 B. 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C. 社会历史发展是直线上升的 D. 社会矛盾是可以根除的 ‎【答案】B ‎【解析】‎ ‎【详解】A表述错误,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不能是唯一动力。B符合题意,改革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表明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C表述错误,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D表述错误,矛盾具有普遍性,不可以根除。故选B。‎ ‎【点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能通过改革即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凭借在杂交水稻研究中的一个又一个的新成就,荣膺“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等多个大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 袁隆平之所以能荣膺“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是因为袁隆平 A. 是一位世界著名的科学家 B. 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了价值 C. 在科研活动中摆脱了客观规律的制约 D. 把物质贡献放在了第一位 ‎18. 袁隆平荣膺“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体现了 A. 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的统一 B. 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 C.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统一 D.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答案】17. B 18. D ‎【解析】‎ ‎【分析】‎ 这道题主要考查人的价值的知识,考查人的价值是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要求学生能正确分析袁隆平获奖的事件。‎ ‎【17题详解】‎ A 不合题意,不是能获得“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的原因。B符合题意,之所以能获得“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是因为他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了价值。C表述错误,要尊重规律的客观性,不能摆脱规律的制约。D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提到他是否将物质贡献放在了第一位。故选B。‎ ‎【18题详解】‎ A不合题意,袁隆平荣膺“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强调袁隆平的贡献得到了社会对他的认可,不是体现了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的关系。B不合题意,袁隆平获奖强调的是他获得了社会的肯定,得到了社会价值。C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提到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D符合题意,袁隆平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实现了社会价值,社会对其颁奖,体现了其个人价值。体现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故选D。‎ ‎【点睛】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对一个人价值的评价主要看他的贡献。人既是价值主体也是价值客体,人既是价值创造者也是价值享受者,对一个价值评价最根本的是看他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19.民有所呼,必有所应。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财力更多地花到了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地方。从哲学角度看,我国高度重视民生问题的依据是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②联系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③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标准 ‎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符合题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民生。②表述错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③符合题意,我们高度重视民生是因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标准。④不合题意,不是高度重视民生的原因。故选B。‎ ‎20.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毛泽东同志历来是实事求是、科学分析的。他指出:“应该充分地利用遗产,要批判地利用遗产。”在对待传统文化上毛泽东坚持了 ‎①辩证的否定观 ②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③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符合题意,毛泽东对遗产要批判地利用体现了辩证的否定观。②表述错误,批评地利用,不是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的否定观。③符合题意,应该充分地利用遗产,要批判地利用遗产,体现了我们对现成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包含着否定的理解,体现了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④符合题意,对待传统文化,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优秀的文化要继承,落后的文化要改造。故选C。‎ ‎21.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他拒绝给事物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其错误在于 A. 否定了事物的运动性 B. 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 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 割裂了物质和运用的关系 ‎【答案】C ‎【解析】‎ ‎“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的观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C项符合题意;“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的观点属于不可知论,事物的客观性强调的是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与材料主旨无关,A项不合题意;“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的观点没有看到意识的能动作用,而不是夸大了意识的作用,B项不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不涉及物质与运动的关系,D项不合题意。答案选C。‎ ‎22.关于真理和认知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认识是不断变化的,而真理是永恒不变的 ‎ ‎②两者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③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认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 ‎④真理属于认识,认识不一定是真理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表述错误,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不是永恒不变的。②符合题意,真理和认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③表述错误,真理和认识的内容都是客观的,形式都是主观的。④符合题意,真理是正确认识,只有正确的认识才是真理。故选D。‎ ‎23.下列表述中,能够体现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是 ‎①对症下药 ‎ ‎②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③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 ‎④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符合题意,不同的病症使用不同的药物,体现了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②不合题意,声东、故纵都是假象,其本质是为了战胜对方。没有体现矛盾的特殊性。③符合题意,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采取不同的对策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④不合题意,体现了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故选B。‎ ‎24.评价领导干部的业绩时,人们常说:“金奖、银奖,不如百姓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这句话强调的是 ‎①金奖、银奖,并不能体现人生的价值 ②获得夸奖和口碑,才是人生的真正价值 ‎③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④价值选择,要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标准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表述错误,金奖银奖体现了社会对个人的满足,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生的价值。②表述错误,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奉献。③符合题意,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对领导干部来讲,主要是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④符合题意,领导干部要得到百姓的夸奖、百姓的口碑强调了要,要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标准。故选D。‎ ‎【点睛】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征与要求。特征: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阶级性并会因人而异(主体性);要求: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25.为了更好地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各地市委、市政府在决定直接关系群众生活方面的重要事情是,通过网络等各种形式广泛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这一做法 ‎①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②坚持了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③坚持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④反映了矛盾的普遍存在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符合题意,要广泛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②符合题意,该做法坚持了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坚持了党的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③符合题意,征求百姓意见,为了群众愿望,坚持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④不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矛盾的普遍性。故选A。‎ 二、简答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似磨石之刀,不见其损,年有所亏。”‎ ‎(1)材料中的这两句名言警句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要求我们____________。(请从下列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答案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备选答案: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做好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 ‎(2)这一原理的内容是什么?‎ ‎【答案】(1)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 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解析】‎ ‎【分析】‎ 这道题考查的是发展的状态原理和方法论,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原理内容对材料进行论证和分析。‎ ‎【详解】(1)这道题考查发展的状态,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要求学生能够对材料中的名言警句体现的哲学原理进行判断。材料中的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不见其增、不见其损等都体现了量的积累,而至千里、成江海、日有所长、年有所亏都体现了质变。启示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这道题是对上一问的延续,要求回答重视量的积累的原理内容即理论依据,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回答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即可。‎ ‎27.请从本题下面备选答案中选出五个答案填在表格里。‎ 名言、俗语 哲学启示(体现的方法论)‎ 例: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 要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 备选答案:必须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 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办事情要抓住主要矛盾;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答案】‎ 名言、俗语 哲学启示(体现的方法论)‎ 例: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 要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 必须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 ‎【解析】‎ ‎【详解】这道题考查学生能够用哲学观点分析生活中的名言和俗语,考查学生的论证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从备选答案中选取答案。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要求我们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对不同的病症、不同的身材采取不同的对策,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城门和池鱼本来看似没有联系,但是由于失火这一事件,我们发现联系具有普遍性,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属于理论,行路属于实践,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讲的是谋全局的重要性,所以答案是必须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 ‎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强调: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 ‎(1)习近平强调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其哲学依据是(请从下列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答案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选答案: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具有条件性、具体性;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2)请用主要矛盾的观点分析为什么要集中力量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2)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 ‎②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是当前基层工作中的重点问题,是主要矛盾。‎ ‎【解析】‎ ‎【分析】‎ 这道题考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哲学依据和主要矛盾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详解】(1)这道题考查习近平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哲学依据,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要求从备选答案中进行选举。开展群众路线活动,‎ 是实现党的奋斗目标的要求、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地位的要去,是解决群众现实问题的要求,体现了党的这一认识来自于实践,哲学依据可以选择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关注群众需求,是坚持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的表现,哲学依据可以选择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这道题考查主要矛盾是事物发展中的地位,要求学生能够分析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重要性,问题要求用主要矛盾的观点进行分析。首先要回答主要矛盾的含义和地位,再回答方法论,主要矛盾的决定性地位要求我们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再联系材料,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当前基层工作中的主要矛盾,我们要集中力量进行解决。‎ 三、综合探究题 ‎29.2018年十一假期出游人数再创历史新高。然而黄金周结束之后,不少景区却开始连连叫苦:丹霞原始地貌遭游客肆意践踏;美丽花海被踏为平地;峨眉景区垃圾满山……如何倡导文明旅游、减少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又一次成为我们关注的问题。‎ 请你就这一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开放题,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解析】‎ ‎【详解】这道题要求就游客文明旅游、建设游客不文明行为提出合理化建议,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要想实现文明旅游可以从学习、宣传提高认识和参与实践角度进行回答。可以组织文明旅游的宣传活动,可以回答从自身做起,提高文化素养,进行文明旅游。‎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