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人教A版必修4第04单元第11课寻觅社会的真谛讲义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人教A版必修4第04单元第11课寻觅社会的真谛讲义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 ‎【单元备考指南】‎ 考点考向 全国卷五年考情 命题特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2017·全国卷Ⅲ·T 21‎ 全国卷对本单元的考查重点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价值、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但以选择题为主,且多采用组合式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2016·全国乙卷·T22;2015·全国卷Ⅰ·T 16‎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017·全国卷Ⅰ·T 40(2);2016·全国丙卷·T 20‎ ‎2016·全国丙卷·T 22;2015·全国卷Ⅱ·T 19‎ 价值观 ‎2017·全国卷Ⅱ·T 23;2016·全国乙卷·T 39(1)‎ ‎2016·全国甲卷·T 20;2015·全国卷Ⅰ·T 22‎ ‎2014·全国卷Ⅰ·T 23;2013·全国卷Ⅱ·T 22‎ 人生价值 ‎2014·全国卷Ⅱ·T 39(3);2013·全国卷Ⅰ·T 22‎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概念;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社会意识的变化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2.先进的社会意识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3.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4.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5.适合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推动生产力发展。(×)‎ ‎6.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发展。(×)‎ ‎7.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8.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是创造社会历史的源泉。(×)‎ ‎1.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关注发展质量、增加民生福祉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在城市形象宣传中,“幸福”“活力”“生态”等成了常见的宣传语。这说明(  )‎ A.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语言的变化决定意识的变化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答案:A ‎2.我国正逐步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油电气价格改革等。‎ 下列对经济体制改革认识正确的是(  )‎ ‎①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②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③有利于推动社会在解决非对抗性矛盾中向前发展 ④有利于发挥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C ‎3.简政放权作为改革的“先手棋”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当头炮”,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发展动力和社会创造力。下列对简政放权认识正确的是(  )‎ ‎①作为生产关系的调整,简政放权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②简政放权通过变革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发展 ③简政放权是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价值选择 ④简政放权是解决我国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4.“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缩短了心与心的距离;住在农家的炕头上,收获的才不只是建议。我的脚下沽有多少泥土,我的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走近你、读懂你、为了你、依靠你。”这是中央电视台某节目的开卷语。这一开卷语是为了强调(  )‎ A.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 B.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C.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 D.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结的 答案:B ‎5.漫画《只流泪,不干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坚持对立统一观点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考点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重难点)‎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①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重大的阻碍作用。‎ 图示:‎ ‎[提醒] 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中,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历史唯物主义既反对抹杀社会意识反作用的形而上学机械论,又反对将这种反作用夸大的历史唯心主义。‎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和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类别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物质与意识 区别 研究对象 人类社会 整个世界 地位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作用 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哪个是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 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联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体现 考向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1.(2017·全国卷Ⅲ·21)“爆竹声中一岁除”是传承千百年的中国春节习俗,‎ 然而2017年春节期间,许多人选择少放甚至不放烟花爆竹,北京、上海等许多城市的烟花爆竹燃放量较往年大幅减少,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在从“放”到“少放”或“不放”的变化中,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绿色环保过春节正成为“新年俗”。年俗的这种变化表明(  )‎ ‎①社会意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主变化的 ②社会意识可以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 ③社会意识的变化总是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④社会意识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变化的反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C ②④符合题意:从“放”到“少放”或“不放”这种年俗的变化,是人们观念的变化,说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也说明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①错: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主变化,而是会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逐渐发生变化。③错:社会意识也可能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2.(2017·江苏卷·32)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画面最大、图像数量最多的涂绘类岩画。花山岩画主要描绘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和剑、钟、铜鼓等器物,以及日月星辰等天体图形,记录了古代先民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材料表明(  )‎ A.生产方式制约社会发展进程 B.生产关系是对生产力的反映 C.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D.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解析:选D D对:花山岩画记录的古代先民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都是对当时的社会存在的反映。A不符合题意: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B错: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不能说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反映。C不符合题意。‎ ‎3.(2016·浙江卷·30)2016年年初,国家网信办会同有关部门集中查处了一批传播淫秽色情、谣言、暴恐、赌博、诈骗等违法信息的网站。这一净网行动的哲学依据有(  )‎ ‎①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 ③价值观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 ④人的各种价值判断是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C ④说法错误,因为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由此排除B、D,③必选;材料并没有涉及生产方式,所以①和材料无关,不选,正确答案是C。‎ 点睛:正确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中,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历史唯物主义既反对抹杀社会意识反作用的形而上学机械论,又反对将这种反作用夸大的历史唯心主义。‎ ‎[命题者说]‎ 命题人常通过“夸大社会意识的作用”(认为凡是社会意识都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甚至起决定作用)、“否认社会意识的反作用”(认为落后的、错误的社会意识不起作用)、“混淆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和社会意识的反作用”等方式设置误点。‎ ‎1.(2018·大同模拟)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秉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的理念,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刹住了“四风”蔓延势头,带动了社会风气整体好转,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正在逐步形成。这表明(  )‎ ‎①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是同步的 ②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③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④社会意识只有通过群众的实践活动才能产生现实的作用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选B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①错误;③不合题意,故选B。‎ 点睛:四风问题表现,一是形式主义,群众反映最突出的是追求形式、不重实效,图虚名、务虚功、工作不抓落实。二是官僚主义,群众最不满意的是办事推诿扯皮多,效率低下,不作为、不负责任。三是享乐主义,基层和群众反映最多的是一些领导干部安于现状、贪图安逸,缺乏忧患意识和创新精神。四是奢靡之风,主要是条件好了,许多方面做过头,大手大脚、铺张浪费。‎ ‎2.(2018·定州模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取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  )‎ ‎①思想认识,将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 ③上层建筑,服务于经济基础,推动社会进步 ④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促进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B ①表述不合理,正确的思想认识才能起推动作用;②表述错误,价值观不属于生产关系,而是上层建筑。‎ ‎3.(2018·南宁检测)盘点近两年来年度热词,一个鲜明的感受是主流话语表现“强势”且凸显时代特色,正在成为凝聚社会共识的主心骨。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抗战精神”“两学一做”等。年度“热词”的产生表明(  )‎ A.人们的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人们的意识是对客观物质对象的正确反映 C.科学理论对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D.一定的社会意识是由一定的社会存在决定的 解析:选D 年度“热词”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而不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A项错误;B项错误,人们的意识是对客观物质对象的反映,反映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材料未体现科学理论的作用,故排除C项;年度“热词”是由一定的社会存在决定的社会意识,D项正确。‎ ‎4.(2018·通化模拟)“物质贫乏便痛苦,物质满足便空虚,人生就像一个钟摆,总在痛苦和空虚之间摇摆。”这一观点(  )‎ ‎①看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发展 ②看到了矛盾双方各自的特点 ③承认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④否认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C 物质贫乏和物质满足时的不同心理状态,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故②正确。材料只看到了物质的决定作用,没有看到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故④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事物的发展,排除①③。‎ 考点二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人们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重难点)‎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重难点)‎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含义 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 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 ‎[提醒]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两者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等的,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总趋势: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①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②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3)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提醒] 社会存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之间的内在关系 考向一 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 ‎1.(2016·全国乙卷·22)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强调,推动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建设和发展,最大限度增加劳动关系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从唯物史观看,‎ 之所以重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因为(  )‎ ‎①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 ②劳动关系矛盾是制约生产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矛盾 ③劳动关系矛盾的解决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④正确解决劳动关系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C 本题可用排除法来做。劳动关系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属于生产关系的范围,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①是错误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③是错误的;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 点睛: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包括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事业单位等)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 ‎2.(2017·天津卷·11)民法典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也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编纂民法典不是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而是对现行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科学整理、修改完善,对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新规定。这表明(  )‎ ‎①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④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有规范和引导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C ①对:编纂民法典是对现行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科学整理、修改完善,说明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③对:民法典属于上层建筑,编纂民法典是对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新规定,说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②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3.(2015·全国卷Ⅰ·16)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从唯物史观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  )‎ ‎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上层建筑改革的必然要求 ②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③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认识由自发到自觉转变的标志 ④我国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由不适应走向适应的标志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A 从唯物史观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上层建筑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①②正确;③‎ 说法错误,人们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认识是自觉的;④说法无依据。‎ 点睛:辨别生产关系的变革与上层建筑的变革 所有制结构调整、分配制度的改革、土地制度的改革等属于生产关系的变革;而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法律法规的完善、思想观念的解放等则属于上层建筑的变革。‎ 考向二 改革 ‎4.(2014·全国卷Ⅱ·3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部署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重大举措和路线图、时间表,吹响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全面深化改革(  )‎ ‎①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 ②标志着我们党完成了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任务 ③表明科学理论源于社会实践又反过来决定社会发展进程 ④是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要求,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B ①④从原因和意义角度对改革作出了正确分析。②否认了认识的无限性。认识的作用再大也是第二位的,③错在“决定”,犯了唯心主义错误。‎ ‎[命题者说]‎ 命题人通常的设陷方式:一是把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改革等同,混淆根本动力和强大动力;二是混淆两大社会基本规律,把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原理依据混淆。‎ ‎1.(2018·廊坊模拟)民法总则的编纂是对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新调整、新总结。从寻觅社会的真谛看,民法总则的编纂(  )‎ ‎ ①体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生产关系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④社会基本矛盾只能通过改革才能解决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A 民法总则归法律范畴,属于社会意识与上层建筑,针对经济社会情况变化从而作出调整,体现①③,②与题意不符;④中“只能通过改革”表述错误。‎ ‎2.(2018·开封模拟)新一轮农村改革,将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正式提上农村土地制度和产权改革层面,通过制度创新推动农业发展方式根本转变,再一次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从而确保改革红利最大释放并用之于农。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表明(  )‎ ‎①实践基础上的制度创新是农村变革的先导 ②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③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合上层建筑状况 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C 材料中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确保改革红利最大释放并用之于农,体现了生产关系的调整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表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②④符合题意;①不符合材料主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③错误。故选C项。‎ ‎3.(2018·阜阳模拟)为了推动区域内教师交流轮岗,教育部进行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县管校聘”这种模式先在示范区试行,2020年在全国落实推广。此项改革的实施(  )‎ ‎①旨在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旨在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③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 ④符合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D 教师队伍“县管校聘”改革属于上层建筑的改革,应选②。先试点后推广,体现了④。‎ ‎4.(2018·泸州模拟)日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此,应大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好地满足人民更高层次的需要,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这启示我们(  )‎ A.社会主要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完善加以解决 B.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取决于物质资料的生产 C.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发端于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D.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将触发生产关系性质的改变 解析:选A 题干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故A项符合题意;不平衡问题的解决不取决于物质资料的生产,B排除;C中“发端于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D中“触发生产关系性质的改变”均表述错误。‎ 考点三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的概念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重难点)‎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提醒] 区分社会发展的动力 ‎(1)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2)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3)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人民群众。‎ ‎3.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基本内容 ‎①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②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意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考向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1.(2016·全国丙卷·22)从唯物史观看,之所以讴歌劳动者,是因为(  )‎ ‎①劳动者是创造历史的社会主体和真正英雄 ②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者在劳动创造中的作用日益融合 ③劳动者的知识结构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优化 ④劳动者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B 本题强调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劳动者的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真正的英雄,而且劳动者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①④入选;②③与题干主旨不符。‎ 点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不是创造社会历史的源泉,不能决定社会历史的性质。‎ ‎2.(2015·全国卷Ⅱ·19)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从唯物史观看,这是因为(  )‎ ‎①文艺的源泉是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②文艺的发展取决于文艺创作方法的创新 ③文艺反映社会生产生活的形式与风格是统一的 ④文艺是反映并服务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B 注意设问要求是唯物史观,故排除②‎ ‎;文艺创作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从唯物史观看,这是因为文艺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文艺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反映并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①④正确;③中的“统一”说法错误。‎ ‎3.(2013·全国卷Ⅱ·21)2013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从下半年开始,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唯物史观看,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 ‎①是顺应群众期盼、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 ②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教育的重要形式 ③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举措 ④以宣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观点为根本目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C ①非哲学道理且观点错误,排除;②正确;③从进行群众路线教育对党的作用入手,正确;④错误,宣传观点不是目的,指导实践才是目的,最终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命题者说]‎ 命题人常通过夸大人民群众的作用,如“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创造社会历史的源泉”等方式设置陷阱,迷惑考生,因此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关键。‎ ‎1.(2018·眉山模拟)受益于传统年画、剪纸、刺绣的濡染,浙江秀洲农民开始拿起了画笔。20多年来,秀洲农民在生产生活中不断创造优秀的作品,其中有800多幅画作入选全国各种展览,获奖200多幅次,140多幅被中国美术馆、中央美院等单位和国际友人收藏,200多幅在《美术》《艺术世界》等国内20多家报刊、杂志上发表。这表明(  )‎ ‎①人民群众创造的精神财富来源于传统文化艺术 ②人民群众的实践是创造精神财富的源泉 ③人民群众可以直接创造丰硕的精神财富 ④人民群众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物质条件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 精神财富的创造来源于社会实践,排除①。在生产生活中创作作品,体现了实践是精神财富的源泉,故②正确。农民直接创作作品,说明了③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为作品创作提供物质帮助,排除④。‎ ‎2.(2018·河南名校联考)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民参与,进一步搞好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大力倡导节约、绿色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积极开展环保公益活动,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形成人人参与、全民行动的社会氛围。这是基于(  )‎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②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③价值观能够直接将理念转化为全民自觉的行动 ④‎ 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是推动我国发展的根本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A 本题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情景,考查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等相关知识,考查考生调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形成人人参与、全民行动的社会氛围,是基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故①正确;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要进一步搞好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大力倡导节约、绿色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②符合题意;价值观只有在实践中才会转化为全民自觉的行动,③错误;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但不是根本动力,④错误。‎ ‎3.(2018·保定模拟)人民日报启动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行进中国·精彩故事”,编辑记者将走出去、走下去、走进去,用心去走,走进群众实际生活,走进群众心灵世界,在行进中讲述精彩的中国故事。这是因为(  )‎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 ②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③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决定社会发展的趋势 ④人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意识活动引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选A ③错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决定社会发展趋势。④错误,先进的社会意识引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4.(2018·宝鸡模拟)唐太宗曰:“为君之道,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下列论断中,与上述观点蕴含一致价值内涵的是(  )‎ ‎①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 ②圣人治天下,体民之情,遂民之欲 ③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④天下之治乱,不在万民之忧乐,而在一姓之兴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 材料观点蕴含的哲理是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②③与之相符。④与之恰好相反。①强调的是要公正无私。‎ 法治政府建设全面提速 近日,国务院第四次大督查“放管服”改革专题督查组来到18个省区市,将政策和落实“对对账”。像这样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正是这些年法治政府建设的缩影。服务经济发展与社会民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正在释放改革红利;着眼“‎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政务公开、民主决策、执法规范化等扎紧了权力监督的篱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法治政府建设各项工作全面提速、有力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 ‎[考题预测]‎ ‎1.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是长期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正确推进改革,坚持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从哲学上看,这一论述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  )‎ ‎①生产力、经济基础分别要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发展要求相适应 ②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③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我们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需要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完善来解决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解析:选B 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要与生产力、经济基础的发展相适应,①颠倒了二者的顺序;②是唯物辩证法的内容;③④正确解释了题干信息,故选B项。‎ ‎2.“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把制度创新作为核心任务”……五年激流勇进,“制度”成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词。简政放权划定政府与市场边界,让社会活力竞相迸发;改革与法治两翼齐飞、双轮驱动,让制度完善融入改革全过程。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②社会是在基本矛盾运动中发展的 ③上层建筑的调整有利于经济基础的完善 ④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已发生变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 题干强调制度完善,社会制度属于上层建筑,因而排除①,选③;让制度完善融入改革全过程,表明②;④表述错误,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未变。‎ 社会历史观 生产方式 ‎1.社会历史观: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对自己生活在其中的社会及其历史发展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的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观领域中的贯彻和应用。依据人们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唯心主义历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确立之后,才出现了真正科学的社会历史观,这个历史观就是历史唯物主义,也称为唯物史观。‎ ‎2.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人类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也叫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它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基础,是社会不断发展和前进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考题预测]‎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下列选项能正确反映社会基本矛盾运行规律的是(  )‎ ‎①充分发挥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的重要作用 ②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③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④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建设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A.③→②→④ B.②→①→③‎ C.④→③→① D.①→④→②‎ 解析:选A 题眼是“能正确反映社会基本矛盾运行规律”。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表现,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调整生产关系使之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表现,坚持党的领导则是上层建筑的范畴,故A项③—②—④排序符合题意。其他三项排序不能正确反映社会基本矛盾运行规律。‎ ‎4.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必须坚持和完善科技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从唯物史观角度看,其依据在于(  )‎ A.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人们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利用客观规律 C.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 D.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会促进生产力发展 解析:选D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把握“科技要素参与分配”,分配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故坚持和完善分配制度是生产力决定的,体现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D项符合题意;A项不是历史唯物主义角度;B项范围过大;分配制度改革属于改革生产关系,不是改革和完善上层建筑,C项不符合题意。‎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