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四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四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学案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考纲细化考题预测】——考纲解读细化面向高考 课标分解 考纲细化 ‎ 考题预测 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1.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与条件性;真理与谬误 ‎4.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 本部分考题集中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的客观性和条件性、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以选择题为主,侧重基础知识的考查,题目一般不难。‎ 复习过程中关注热点:①结合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一系列成就,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以及实践的特征。②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说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相对的。③结合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防治及药剂研制,说明认识发展的过程。‎ ‎【每课知识网络】‎ ‎【融汇贯通】‎ 掌握一个方法论:要全面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把握两个方面:认识唯物论与认识论两个层面的知识体系。‎ 明确三对关系: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 理解四个概念:物质、意识、规律和实践。‎ 把握五个原理:即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原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 该讲主要以“认识的产生和发展”为主线,立足认识的产生,分析了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和目的。立足认识的发展,主要分析了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又包括唯物论、认识论和辩证法三部分内容。认识论知识是对唯物论知识的进一步展开和深化。认识论主要阐明了认识从实践中来,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化和发展,这进一步证明了世界是物质的、客观的,意识依赖于物质。可以说,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在认识领域的具体体现。‎ ‎【直击真题剖析高考】——真题感受体会命题方向 ‎2017年高考试题 ‎1.(2017年全国高考全国2卷21).2016年9月,袁隆平领衔的超级杂交稻第五期攻关项目第二次测产验收在湖南某地进行,攻关品种“广湘24S/R‎900”‎的测产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未能通过验收。面对失败,袁隆平坦然接受。这一事例反映的认识道理是 ‎①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②认识主体对于获得真理性认识没有影响 ‎③不成功的实践对认识的发展没有价值 ④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名师点睛】认识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获得,也就是说前面的认识往往都是错误的。如果材料中体现的是人们以前获得了正确的认识,现在又取得了一个新的正确的认识,那么这体现的不是认识的反复性,体现的应是认识的不断发展。‎ ‎2.(2017年全国高考全国3卷23).恩格斯指出,认识中“不仅每个已经解决的问题都引起无数的新问题,而且每一个问题也多半都只能一点一点地、通过一系列常常需要花几百年时间的研究才能得到解决”。对这种认识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①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②认识的局限性意味着达不到真理性认识 ‎③真理与谬误的转化使认识呈现为封闭式循环运动 ‎④认识对象、认识主体和实践的无限发展导致认识的无限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名师点睛】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和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我们既要坚持真理,又要发展真理。‎ ‎3.(2017年全国高考北京卷27)熊猫光伏电站(图12)属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推广项目,是根据一位中学生的独特创意设计的。收个熊猫电站正在中国山西打通建设,该电站主题外观被设计成熊猫图案,由黑色的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和白色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组合而成。这启示我们 ‎①抓住事物的特点,有助于发现清洁能源推广的新形式 ‎②青少年关心和思考现实问题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性 ‎③充分发挥能动性,能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无限自由 ‎④思维创新是青少年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 ①④ C.②③ D. ③④‎ ‎【答案】A ‎【名师点睛】创新的哲学依据 ‎1.从唯物论角度: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客观实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必须发扬创新精神。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这要求我们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2.从认识论角度: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从辩证法角度 ‎(1)事物是不断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只有创新,才能实现事物的发展。‎ ‎(2)辩证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发展的根本途径,它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 ‎(3)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思维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突破成规陈说,善于提出新问题,开拓新境界。‎ ‎4.(2017年全国高考北京卷28).太空科技助力“健康中国”。“天舟一号”上开展的太空干细胞实验,旨在更细致地解释人体干细胞定向分化为骨细胞的过程,该研究有助于老年人骨质疏松的治疗。医技的探索不局限与地球表面,也能在太空中开展,这表明 A.人类意识来源于客观对象,他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 B.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主观性,但需要依赖于客观实践 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发展能为认识深化提供新条件 D.掌握和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才能促成认识的发展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天舟一号”上开展的太空干细胞实验,旨在更细致地解释人体干细胞定向分化为骨细胞的过程,该研究有助于老年人骨质疏松的治疗。这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C适合题意;A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B是错误的;材料并未体现系统优化的方法,排除D。‎ ‎【名师点睛】认识具有反复性 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所以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5.(2017年全国高考江苏卷28)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代驾、陪购师、网络主播等新兴职业。这些新兴职业在给社会带来效率或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规范的问题,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刻不容缓。由此可见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C.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答案】D ‎【名师点睛】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是指实践能把人们的想法变成直接的现实;实践的客观物质性是指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实践的结果都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的动态发展是由实践推动的;“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 ‎ ‎6.(2017年全国高考北京卷38)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谋划首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新蓝图。‎ ‎ 材料五 一部城市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向着美好生活前行的历史。城市生机勃勃,予人无限可能。关于首都北京未来的设想,有“和谐北京”“宜居北京”“智慧北京”“人文北京 ‎”“创新北京”……‎ ‎(3)运用《生活与哲学》相关知识,谈谈怎样绘就我们五彩缤纷的未来北京。(12分)‎ 要求:观点鲜明;可以就某一点深入分析,也可以全面论述;知识运用准确、贴切;论述合乎逻辑,条理清晰。‎ ‎【答案】(3)‎ 等级水平 等级描述 水平4‎ 观点鲜明,能明确表达自己的见解;紧扣问题,全面展开论述,或就某点深入分析;知识运用准确、贴切;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水平3‎ 观点比较明确,能表达自己的见解;能扣住问题展开论述,或能就某点分析;知识运用比较准确、贴切;逻辑性较强,有条理 水平2‎ 观点不明确:论述不能集中指向问题,罗列知识;知识运用不正确;论述缺乏逻辑,条理性差 水平1‎ 应答与试题无关;或重复试题内容;或没有应答 ‎【解析】(3)本题考查《生活与哲学》相关知识,设问指向怎样绘就我们五彩缤纷的未来北京,是开放型题型,考查学生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发散思维能力,是一道限制性开放式问题。这类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试题在考查学生表达能力的同时,考查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2016年高考试题 ‎1.(2016年全国高考江苏卷28)信息科学在高速发展,但信息安全举步维艰,量子通信是迄今唯一被严格证明为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十多年来潘建伟团队一直在为此努力并取得重大突破,已经为60周年国庆阅兵等国家重要政治活动提供了信息安全保障。材料说明 ‎①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③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④真理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客观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考点定位】实践的特点,真理的特性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了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这一特点,在学习中要注意: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是指经过实践能把主观想法变成客观现实。意识虽然具有能动作用,能能动地改造世界,把一些想法变为现实,但这种变为现实是以实践作为桥梁才实现的,故不能说意识也具有直接现实性。‎ ‎2.(2016年高考上海卷29)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提出“中国梦”,从把握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到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蕴藏鲜明时代内涵的治国理正总体方略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治国理政总体方针略的发展所体现的哲理是 A.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B.真理反映的对象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C.真理性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D.理论是否正确一定要经过实践的检验 ‎【答案】C ‎【考点定位】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认识与真理的相关知识点。在学习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易混易错知识点:真理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真理可以被自身超越,但不能被推翻;真理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真理。真理是发展的,没有终极真理和永恒真理。‎ ‎3.(2016年全国高考全国1卷20)习近平强调,要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重视智库建设的认识论依据是 ‎①脑力劳动者的认识活动越来越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任何具体的认识主体总是具有自身的局限性 ‎③不同认识主体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发现真理 ④得到不同认识主体认同的知识才具有真理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①‎ 说法是错误的;新型智库建设说明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要与时俱进,检验和发展真理,②③适合题意;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④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C。‎ ‎【考点定位】认识的反复性、发展真理 ‎【名师点睛】这种四选二的题目务必用排除法,考生很容易确定①是错误的,立即可以排除AB,说明③一定正确,不用考虑,只要分析②④即可,大大缩小了判断的范围。‎ ‎4.(2016年全国高考全国3卷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新方法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本土培养的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 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疾,困扰来了人类几千年。20世纪60年代末,治疗疟疾的常用药物——氯喹或奎宁的药效已经减弱,疟疾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为了找到新型抗疟药物,中国政府启动了研制治疗疟疾药物的“523项目”,中医研究院成立以屠呦呦为组长的科研组参加研究工作。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小组与全国7个省市、30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协同合作,经过数百次试验、无数次失败,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传统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感、汲取智慧,最终使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了疗效高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新方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 屠呦呦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是我们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 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的知识说明我国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疟疾新疗法的。‎ ‎【答案】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受主客体条件的限制,追求真理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具有反复性。根据社会的需要选择课题。克服困难、反复试验,经历多次失败仍坚持不懈。发挥团队精神,协作攻关。发掘中国传统中医中药学资源,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将研究成果应用 与疟疾治疗实践,接受检验。‎ ‎【考点定位】实践与真理的关系、追求真理的过程 ‎【名师点睛】做哲学主观题一定要仔细的地审清考查的知识范围,看看是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还是历史唯物主义,还要了解每一块的具体知识,清楚把握每一个具体知识。同时,我们要善于分析材料,条分缕析,将学到的知识细化,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015年高考真题 ‎1.(2015年上海卷23)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实践是( )‎ A.人的精神活动 B.人的理性行为 C.人的日常生活 D.人的存在方式 ‎【答案】D ‎【解析】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本质特征。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故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D适合题意;A、B、C均错误。‎ ‎【考点定位】实践的含义 ‎【名师点睛】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实践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2015年上海卷25)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与之相关的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接踵而至,人类居住环境承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由此在融合建筑学、城市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等基础上,形成了人类环境学。这表明实践是( )‎ A.认识的重要来源 B.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类认识的目的 D.检验认识的标准 ‎【答案】B ‎【考点定位】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区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目的和归宿。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指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指认识本身无法成为判断标准,客观事物本身无法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它。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实践)才能检验。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是指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世界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2015年四川卷6)观察图2.漫画蕴含的哲理有 ‎①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②人的认识受主客观因素影响具有主体差异性 ‎③人们实践水平的高低决定其认识能力的高低 ④人们的意识归根到底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考点定位】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意识的内容 ‎【名师点睛】本题可以运用正选法,漫画内容显示站在不同立场角度的主体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同,说明人的认识受主客观因素影响具有主题差异性,但无论哪一种认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哲学的题目,选项本身说法错误的较少,通常是与题目所给信息不符,本题漫画内容,很明显是两个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同,没有涉及到“建立新的联系”和“通过实践获取认识”。‎ ‎4.(2015年重庆文综政治卷27)古人削桐为琴,纳万物之声,琴音松沉旷远,能让人雪燥静心,琴乐洁净清澈,能让人感发心志,升华心灵意境,古琴名曲《流水》表现了生命与自然的和谐,被录入特制唱片,搭载美国太空飞船向茫茫宇宙转达人类智慧和文明,关于古琴艺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琴乐感发心志,体现了事物间的内在联系 ②琴音的物理特性决定了听琴者的情感体验 ‎③欣赏古琴音乐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④古琴制作,琴曲创作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琴声会感人心志,体现了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但是这种联系是一中外部联系,不是内部联系,①错误;②错误,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所以琴音的物理特性不是人的情感体验的决定因素;通过琴的声音升华心灵意境,强调了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③正确;材料中琴曲的创作要符合时代特征,体现了社会历史性,④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是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和实践的特征。‎ ‎5.(2015年江苏卷27)某实验团队通过对细胞凋亡发生和调控机制的研究,揭示了细胞凋亡通路中的一系列分子过程。根据其研究成果研发的治疗癌症新药,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这表明 ‎①意识能够直接改造客观世界 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规律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名师点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实验团队通过对细胞凋亡发生和调控机制的研究,研究成果研发的治疗癌症新药,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说明研究成果用于实践的运用,体现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可知论认为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实验团队揭示了细胞凋亡通路中的一系列分子过程”说明世界是可知的,属于可知论。‎ ‎6.(2015年天津卷9)漫画《塑造》所蕴含的哲理是( )‎ ‎ A.认识的对象具有多重属性 B.认识受主体自身状况的影响 C.意识是移入人脑的客观存在 D.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答案】B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本质和分类以及认识的特点的知识。‎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漫画类试题,这类试题要把握漫画的主旨和中心,漫画中的文字以及人物表情和动作等都属于有效信息,尤其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此漫画的文字是塑造,图中两个人在画同一个认识对象,但是画出的结果有明显的区别,故跟画画人自身的状况有关系。其次分析此题要回忆课本基础知识,对意识的本质和分类有全面和正确的理解。‎ ‎7.(2015年全国卷Ⅱ23)长期以来,画家笔下的马往往是四蹄齐伸、腾空飞奔。然而,高速相机连拍的照片显示,飞奔时的马蹄是交替地移动的。但是,当画家画出马蹄交替移动的奔马时,有人却批评画得不像。这表明在艺术领域( )‎ A.认识的发展与认识工具的进步没有直接关系 B.以往的认识经验阻碍认识的发展 C.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 D.人们的主观世界对认识的影响更加显著 ‎【答案】D ‎【解析】材料中提到照相机和画家的笔,都充分说明认识的发展与认识的进步有直接的关系,至于当画家画出马蹄交替移动的奔马时,有人却批评画得不像。这充分说明人们的主观世界对认识的影响更显著,无论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认识事物时,是有一定的客观标准的,因此本题选D。‎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影响认识的因素。‎ ‎【名师点睛】本题注意认识的发展与工具进步是有关系的,认识还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等。认识过程: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 ,原因:认识的主体受各种条件制约,认识的客体是复杂变化 的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 原因: A认识的对象是变化的。 B人是时代延续的 。C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追求真理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我们必须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 ‎8.(2015年北京卷24) ‎ 谷雨 谷雨源自“雨生百谷”之说,古人将谷雨分为三候:“一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三候戴胜降于桑。”‎ ‎ 每年4月19日至21日,当太阳到达黄经30度时为谷雨节气,此后气温迅速回升,雨量增多,适合农作物生长,农业生产进入繁忙时期,人们食香椿,赏牡丹,开始采摘谷雨茶。‎ 说明在我国古代人们:‎ ‎①认识到了节气与农业关系生产的客观联系  ②将节气智慧融入生产和生活实践中 ‎③顺应自然节律,对自然的征服           ④在实践中获得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完整认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规律、实践和联系。‎ ‎【名师点睛】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人们从生产实践总结的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本题以二十四节气中的“谷雨资料卡”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生活与哲学》的知识分析现实生活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谷雨资料卡”,说明古代人们认识到了节气与农业关系生产的客观联系, 将节气智慧融入生产和生活实践中。这样就选出了正确答案①②;当然也可采用排除法,排除错误选项③④。本题难度一般。‎ ‎9.(2015年安徽卷10)图2漫画揭示的哲理是 A.人的认识受主客体因素制约 B.人的主观认识影响客观环境 C.经实践检验的认识就是真理 D.思想的高度决定认识的深度 ‎【答案】A ‎【考点定位】影响认识的因素 ‎【名师点睛】首先,要读懂漫画(含漫画标题)。漫画本身包含了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命题者是想针砭时弊,揭露问题还是想弘扬正气,展示成就。我们可以通过漫画中的人物的神态,动作,表情,言语和其他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漫画标题等去揣摩、把握。把握命题者的真实意图,是我们做好这种题目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在阅读漫画时,要仔细揣摩,要透过漫画中事物的表面现象,特征去抓住其内在的本质,深层次的道理。我们在阅读漫画时,还必须把漫画与书本知识结合起来,多角度联想漫画所折射的教材知识。反对不读漫画,不去仔细揣摩命题者的真实意图,不去联想漫画所折射的教材知识,只单纯看题肢本身正确与否的错误做法。其次,要读懂题目的选择要求。题目的选择要求往往是限定了知识、答案的范围:是选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是应该坚持的还是应该反对的;是给我们的启示还是反映的什么道理;是经济学的,政治学的,还是哲学的等。此外,还要特别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它往往决定选择题肢的正确与否。‎ ‎10.(2015年广东卷35)图6漫画 (作者:彭长征)蕴涵的哲学道理是,在认识事物时,‎ A.否认事物的客观性,就不能全面看问题 B.立场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不同 C.着眼于全局的认识就是真理性认识 D.认识结果的差异受主体认识方法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漫画揭示的主旨并不是否认事物的客观性,而是强调不同的主体站在不同的角度,得出的认识不同,故排除。B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漫画仅仅是立场不同,价值判断不同,并没有做出价值选择,故排除。C选项观点错误,着眼于全局,有助于帮助我们获得真理性的认识,但着眼于全局的认识并不等价于真理性认识,故排除。D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漫画就是强调主体认识方法的不同导致认识的结果产生差异,故入选。‎ ‎【考点定位】认识的反复性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可以运用正选法和排除法,正选法,题干漫画中不同的认识主体,有采取近距离调查研究的,有远观的,说明不同的主体认识方法不同得出的认识结果有差异;排除法,对于一些不符合材料信息、绝对性的说法,可以逐一排除,“着眼于全局的认识就是真理性认识”,说法明显错误,“否认事物的客观性,就不能全面看问题”、“立场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不同”,材料中显然没有否认事物的客观性,也没有做出价值选择。‎ ‎11.(2015年课标卷Ⅰ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保护和传承,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记录片《记住乡愁》于2015年元旦在央视首播。该片选取100多个传统村落,围绕中华美德的千百年传承,一集一村落,一村一传奇。采取纪实手法讲述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有坚守精忠报国、宁死不屈民族气节的,有传承诚信为本,诚实待人村风的,有秉持积善成德、助人为乐精神的,有倡导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有崇尚生命、敬畏自然的.....‎ ‎《记住乡愁的》的播出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古建筑学者将其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立体的教科书,现成的博物馆”,历史学者认为《记住乡愁》呈现了一副生动的乡村历史画卷,民俗学者从节目中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社会学者强调吸取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智慧和经验......‎ ‎(2)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10分)‎ ‎【答案】(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受到主体状况、客体状况以及认识条件的制约,不同学者在知识背景、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纪律片涉及传统村落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村规民约、民风民俗、社会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导致不同学者感受的差异性。‎ ‎【考点定位】真理的客观性、认识的反复性 ‎【名师点睛】全国新课标卷1的第二个非选择题往往由三小问组成,包括文化、哲学和开放型题型。解答主观题要做到“两审读、一发散、一结合。”所谓两审读,就是审读主干材料,依据主干材料抽取主体信息和主旨信息;第二是审读设问,通过设问明确指示的指向范围。一发散就是依据设问和主干信息,明确问题核心,以问题核心为中心,发散相关有效知识点。一结合是指结合发散指向与设问核心,正确作答。原因类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回答;尤其是对于开放型试题,要做到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围绕主题展开,建议和措施要切实可行,操作性强。‎ ‎12.(2015年山东卷42)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法律的权威在于法之必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有了法律的规范和引导,但实践发展永无止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永无止境。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只有把“纸面上的法”真正落实为“行动中的法”,才能切实推进法治国家建设进程。‎ ‎(2)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分析材料二所体现的道理。(9分)‎ ‎【答案】(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提供了法律的规范和引导,体现了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实践发展永无止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永无止境,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具有无限性;必须把“纸上的法”落实为“行动中的法”,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考点定位】唯物论、认识论 ‎【名师点睛】‎ 回答合理性的问题,也即是回答某某政策或者问题的原因是是什么,这是最近几年高考频繁出现的设问方式,主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回答。体现类的题目需要对题中材料进行详细解读,针对每一部分信息提炼对应教材的相关理论即可。‎ ‎【聚焦考点突破核心】——课堂讲解重点难点突破 考点一 实践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归纳总结】‎ ‎1.实践的概念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活动。‎ 注意: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人类所特有)、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点及其关系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①实践的构成要素——主体、手段和对象是客观的。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的手段是物质性的工具,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事物。‎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2)实践具有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的这一特征体现了意识对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实践就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①实践的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②实践的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4)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而产生的。‎ ‎4.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类的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由低级到高级地发展着。‎ ‎(1)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5.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认识本身无法成为判断标准。‎ ‎(2)客观事物本身无法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它。‎ ‎(3)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实践)才能检验。‎ ‎6.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和归宿。脱离实践,认识就失去了意义。‎ ‎7.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方法论: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 【知识拓展】实践既是一种客观的活动,又是一种主观的活动吗 ‎ 这种看法好像既看到了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又看到了能动性,其实它割裂了实践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因而是错误的。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所以首先要承认和尊重世界的客观性,同时由于实践构成要素和过程以及结果的客观性,决定了实践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所以实践活动并不是纯客观的物质活动,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但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建立在其客观物质性基础之上的,受到客观物质性的制约,实践过程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并不能否认实践活动的客观物质性。‎ ‎8.正确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 (1)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 (2)方法论: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 【知识拓展】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唯一动力吗 ‎ 把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理解为唯一动力或各种动力中的一个普通动力都是错误的。实际上认识是多种力量作用的结果,但实践则是认识发展的主要动力,是认识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因为客观世界的变革以及认识工具的创新主要是人们实践的结果,同时也是不断创新的认识指导的结果。人的实践活动一方面改造了客观世界,一方面使认识获得了发展,所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易错警示】‎ ‎1.理解实践的概念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践是一种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以人为主体的,是人所特有的;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事物,不是整个世界。第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第三,所谓“改造”,必须使客观对象发生改变。第四,“一切物质性活动”包括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等。‎ ‎2.要全面理解实践及其特征,须注意三点:①‎ 实践是意识指导下的活动,但实践不是主观活动;②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但单个人的实践活动并不等于孤立的活动;③实践是人的活动,但并非所有人的活动都是实践。‎ ‎3.不能认为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4.不能认为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5.正确区分认识的来源与认识的途径。‎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2)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二是学习他人或前人的间接经验。‎ ‎6.正确认识实践标准的唯一性。‎ 任何主观标准都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不超出认识范围,用一种认识去衡量另一种认识,缺乏客观性,是唯心主义的做法。客观事物不能自言其明,因此只有实践,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才是检验认识正确性的唯一标准。‎ ‎7.“意识源于物质”和“认识源于实践”。‎ ‎“意识源于物质”主要指意识反映的内容源于物质世界。“认识源于实践”指认识形成于实践中。两者是从不同角度讲的,并不矛盾。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因此两者又是相通的。但不可混淆搭配。如不能说“认识源于物质”。‎ ‎8.认识是各种力量作用的结果,实践是认识发展的主要动力、根本动力,是认识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但不能认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唯一的动力。‎ ‎【典题探究】‎ ‎【例1】习近平主席2017年新年贺词中的“撸起袖子加油干”作为近期的一句流行语,催人奋进。下列说法与“撸起袖子加油干”蕴含哲理相一致的是 ‎ ‎①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②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 ‎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④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变式精练】‎ ‎1. ‎2016年10月19日凌晨,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对接成功。两位宇航员在太空进行植物栽培试验,种下了生菜种子。完成培育太空蚕宝宝实验任务。这表明 ‎①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特点 ④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实践的特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对接成功,两位宇航员在太空进行植物栽培试验,种下了生菜种子,体现了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特点,①③符合题意;题肢②与题意无关,排除;题肢④表述错误,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故选B。‎ ‎2. ‎2017年1月9日,快舟一号甲小型运载火箭成功实现“一箭三星”发射。此次成功发射的吉林一号灵巧视频03星是新型多功能遥感观测卫星,主要用于获取目标区域高清彩色视频影像,为国土资源监测、林业普查、环境保护、交通运输、防灾救灾等领域提供信息支持服务。这说明了 A.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 实践具有能动性 C.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D. 认识是对客观的反映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的特点的知识。吉林一号灵巧视频03星主要用于获取目标区域高清彩色视频影像,为国土资源监测、林业普查、环境保护、交通运输、防灾救灾等领域提供信息支持服务,表明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B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B。‎ ‎3.“2016年,我国将迎来30年来最冷冬天”,以此为题的文章在微信、微博等媒体平台上流传开来。网友对“最冷冬天”成因的解释则是2016年将会发生1950年以来最强烈的厄尔尼诺现象。对此,云南省气象局服务首席郭荣芬说,近3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厄尔尼诺年,我国往往出现暖冬;而相反,出现拉尼娜事件时,我国冬季气温会比较低。这说明 ‎ ‎①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决定其社会历史性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 ‎③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④认识的发展为实践提出新的研究课题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点睛】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是指实践能把人们的想法变成直接的现实;实践的客观物质性是指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实践的结果都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社会历史性是指实践是历史地发展着的,是社会上很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实践的主观能动性是指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 考点二 真理与认识过程 ‎【归纳总结】‎ ‎1.真理的客观性 ‎(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真理形式是主观的,内容上是客观的,客观性是真理的基本属性。因为: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真理的内容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主观意志;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3)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不同;每个人的知识构成、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 ‎2.真理的具体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离开了这一特定的过程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3.真理的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4.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1)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5.认识具有反复性 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的原因: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主观条件的限制;受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所以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6.认识具有无限性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具有无限性的原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7.认识的前进性和上升性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8.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 ‎ (1)认识真理的特点 真理的客观性 ‎ ‎ ①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一种认识符合客观对象就是真理,否则就是谬误 ‎ ‎ ②真理是客观的,真理的最基本属性就是客观性。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只能看它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而决不能因人而异 ‎ 真理的客观性 ‎ ‎  ③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决定了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 ‎ ④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应当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不论他的出身、社会地位、职业状况等如何,只要他的认识和客观对象相符合,他就拥有真理 ‎ ‎ ⑤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是第二性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不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 ‎ ①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 ‎ ②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 ③如果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 ‎ (2)追求真理的过程 过程 ‎ 理解 ‎ 原因 ‎ 认识的反复性 ‎ ‎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 ‎ ①从认识的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和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 ‎ ②从认识的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 认识的无限性 ‎ ‎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 ‎ ①从认识对象看:物质世界是无限变化的 ‎ ‎ ②从认识主体看: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 ‎ ③从认识基础看: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 认识的上升性 ‎ ‎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 方法论 ‎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 ‎ 【知识拓展】意识、认识、真理、理论、科学理论 区别 意识 ‎ ‎ 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属于唯物论的范畴,与物质概念对应,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 ‎ 认识 ‎ ‎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既指反映过程,又指反映结果,属于认识论的范畴,与实践对立。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分 ‎ 真理 ‎ ‎ 真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 理论 ‎ ‎ 理论是人们把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某一领域的知识体系,它包括正确的理论,也包括不正确的理论。不形成体系的认识不成为理论 ‎ 科学理论 ‎ ‎ 科学理论是正确的理论 ‎ 联系 ‎ ‎ 它们都来源于实践,都是实践基础上产生的主观的东西,是第二性的,它们统一于实践;它们的内容都是客观的,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科学理论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理论,是真理性的认识,理论、真理、科学理论都属于人们的认识 ‎ ‎【易错警示】‎ ‎1.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其形式是主观的,属于认识范畴,不能把真理等同于客观实在。‎ ‎2.真理的客观性决定真理的唯一性。‎ ‎3.真理是有用的,但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 ‎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是对真理客观性的否定。‎ ‎5.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不是绝对的、永恒的。‎ ‎6.真理和谬误。‎ 真理和谬误: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生的。真理是有条件的,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真理是具体的,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7.正确理解认识的发展过程。‎ 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从深度上讲,认识需要逐步深化;从广度上讲,认识应当不断扩展;从变化方向上讲,认识必须向前推移。认识是无止境的(如图示)。‎ ‎8.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永无止境,但不能据此认为人们不可能获得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 ‎【典题探究】 ‎ ‎【例2】2017年1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 概念的函》,文件要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全面排查,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并视情况修改与此相关内容,确保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概念。材料表明 ‎①尊重历史事实是认识不断发展的前提 ②历史事实随着人们对抗战历史研究的深入而变化 ‎③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④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 A. ①④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③‎ ‎【答案】B ‎【变式精练】‎ ‎4. 2017年3月,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给干事者鼓劲,为担当者撑腰。这意在激励广大干部群众 ‎①敢想敢做,摆脱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 ②勇于尝试,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③大胆开拓,敢于否定一切权威和传统 ④坚定信念,正确对待前进道路中的挫折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给干事者鼓劲,为担当者撑腰,这意在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勇于尝试,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坚定信念,正确对待前进道路中的挫折,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敢想敢做,不能摆脱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①说法错误;大胆开拓,并不是完全否定一切权威和传统,③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 ‎【点睛】解答本题最快的方法为排误法,即排除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这样既节省了答题时间,又提高了答题效率,但前提是对教材知识的准确识记和理解,本题难度适中。‎ ‎5.从“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到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从单独二孩政策顺利落地,到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我国的生育政策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始终在实践中不断调整。这告诉我们 ‎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 ②随着实践的发展总会发现真理中的错误 ‎③认识在服务实践中体现自身价值           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继承和超越已有认识成果的过程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6. ‎2017年5月10日,“月官一号”举行志愿者人舱仪式,8名志愿者分成两组将轮流进入“月宫一号”,进行为期365天的多人次高闭合度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综合实验。该实验对保障中国载人登月、月球基地及火星探测等航天计划的顺利进行、保障航天员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等具有重大意义。可见,“月官一号’’的研究成果 ‎①具有客观实在性,是检验人们对太空认识的正确性的根本标准 ‎②深化了人们对太空的认识,对人类未来的太空生活具有参考价值 ‎③揭示了太空生活的一般规律,蕴含着人类适应太空环境的“密码”‎ ‎④寓于太空生活的共性之中,为人类的太空活动提供可借鉴的方法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实践是检验人们对太空认识的正确性的根本标准,研究成果不能作为检验标准,①项错误;②③项符合题意;共性寓于个性之中,④项认识错误;正确选项为C。‎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