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山西省阳泉二中高二下学期期中政治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山西省阳泉二中高二下学期期中政治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山西省阳泉二中高二(下)期中政治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1. ‎“黑与白,直线与斜线,点与面……绘画中蕴涵了很多对比和冲突;不懂辩证的画家,是创造不出好的作品的。”说明(  )‎ A. 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B. 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C. 具体科学为哲学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D.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答案】D ‎【解析】A不合题意,该选项与题意不符; B不合题意,该选项与题意无关; C不合题意,该选项与题意不符; D符合题意,材料中“不懂辩证的画家,是创造不出好的作品的”,说明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故选:D。 本题考查:哲学与具体学科 (1)区别:二者研究的对象和回答的问题不同。①具体科学以某一具体领域作为研究对象,揭示的是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②哲学以整个世界作为研究对象,揭示的是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联系:①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②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③哲学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可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题意的选项,选出正确选项。本题难度中等。 ‎ 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持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这是因为(  )‎ A. 真正的哲学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是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 B. 哲学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C. 真正的哲学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为社会变革提供强大的物质力量 D. 真正的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可以为改造世界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答案】A ‎【解析】A符合题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持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这是因为真正的哲学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是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 B表述错误,真正的哲学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C表述错误,真正的哲学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为社会变革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D表述错误,哲学不是“科学的科学”; 故选:A。 本题考查:哲学与时代精神 (1)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2)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因为它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真正的哲学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3)真正的哲学都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①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②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还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前进的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学生在分析题肢的时候,要结合材料进行思考,排除题肢中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从而筛选出正确的选项。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 ‎ 1. ‎2018年5月4日,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讲话中指出,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这说明马克思主义(  ) ①具有强大生命力,为人类发展指明了具体的道路和方法 ②既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 ③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 ④是实践的理论,是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①说法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人类发展指明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不是具体的道路和方法; ②③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是因为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理论,是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 ④说法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精神力量,而不是物质力量。 故选:B。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 (1)基本特征: 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这“三个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一切旧哲学的基本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所实现的伟大变革。三个统一的关键在于实践的观点。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往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思想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人生的根本指南,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正确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及善于运用知识对选项进行辨析排除。 ‎ 2. 有人说:“那座山在那里,即使你没有来到这个世界上,山还在那里,实实在在存在。”拜恩的吸引力法则认为“我们现在的一切,都是过去思想的结果。”这两个观点分别属于(  )‎ A. 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B.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D.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答案】C ‎【解析】‎ ‎”那座山在那里,即使你没有来到这个世界上,山还在那里,实实在在存在“承认了物质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属于唯物主义;”我们现在的一切,都是过去思想的结果“认为如果没有我们的思想,现在的一切都不存在,属于唯心主义,所以正确答案为C; 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考查: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基本派别的区分,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决定物质。同时要理解题中观点的含义,做出正确的选择。 ‎ 1. 从哲学上看,“心想事成”与“天命难违”的区别在于(  )‎ A. 前者是积极的观点,后者是消极的观点 B. 心想不一定事成,天命却是不可违抗的 C. 前者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后者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D. 两者都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答案】C ‎【解析】心想事成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天命难违”的核心是“天命”,天命决定事物和世界则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A.不符合题意,选项不是二者的区别; B.不符合题意,选项不是二者的区别; C.符合题意,前者是主观唯心主义,后者是客观唯心主义; D.不符合题意,选项是二者的共同点。 故选:C。 本题考查: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例如: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天、上帝、理念、绝对精神、道、理)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例如:理生万物,理主动静。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 ‎ 2. 今年3月,誉为宇宙之王的知名物理学家斯蒂芬•威廉•霍金逝世,霍金一生不断探索宇宙真理,提出了黑洞蒸发理论和无边界的霍金宇宙模型。他在《大设计》中这样写道:“自然发生说是有物而非无物存在的原因,是宇宙和人类存在的原因。没必要借助上帝引燃蓝色导火线,让宇宙诞生。”斯蒂芬・霍金的宇宙观接近(  )‎ A. 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B. 唯心主义基本观点 C. 形而上学基本观点 ‎【答案】A ‎【解析】A符合题意,BC不合题意,“自然发生说是有物而非无物存在的原因,是宇宙和人类存在的原因。没必要借助上帝引燃蓝色导火线,让宇宙诞生。”承认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一种唯物主义。 故选:A。 本题考查:唯物主义 ‎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意识第二,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题目难度一般,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对教材知识点有正确的把握,特别是对于知识点中的具体内容或者细节要有准确的理解,对细节的理解偏差容易出现错误选择。 ‎ 1.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偏好高糖、高脂肪、高蛋白的高热量食物,甚至演化出了一套行为机制--当我们吃进高热量食物的时候,精密复杂的神经中枢会让我们体验到愉悦感。这一发现对于人们对抗肥胖具有重要意义。这说明(  ) ①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②意识可以调控人体的生理活动 ③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④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材料未体现题肢①②,故排除。 “当我们吃进高热量食物的时候,精密复杂的神经中枢会让我们体验到愉悦感”说明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故题肢③正确;这一发现对于人们对抗肥胖具有重要意义,说明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为对抗肥胖服务,故题肢④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意识的本质、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1)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2)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本题考查考生调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 ‎ 2. ‎“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最常用的词,但笔划太多,写起来费力又费时。著名结构学家蔡方荫教授于1953年大胆用“人工石”三字合成了“砼”代替“混凝土”,因为简便易写得到业界认可。“砼”字的产生过程表明(  )‎ A. 意识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B. 意识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C. 意识具有社会历史性 D. 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答案】B ‎【解析】A说法错误,意识本身不能能动地认识或改造世界,而是指导人能动地认识或改造世界; B符合题意,蔡方荫教授用“人工石”三字合成了“砼”代替“混凝土”,体现意识指导人能动地改造世界; C说法错误,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能预见未来,有时候不受社会和历史的限制; D说法错误,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故选:B。 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性 (1)意识能够指导人能动地认识世界 (2)意识能够指导人能动地改造世界 解答本题最快的方法为排误法,即排除题肢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这样既节省了考试时间,又提高了正答率。本题难度不大。 ‎ 3. 李克强用“骑自行车”来比喻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稳”不意味着不动,“不动就会像骑自行车,会摔下来,所以我们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这说明(  )‎ A. 只有保持静止才有利于事物的发展 B.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统一的 ‎ C. 规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认识和改造 D. 事物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 ‎【答案】B ‎【解析】A错误,事物始终保持静止,不能实现事物的发展; B正确,材料中“稳”是指相对静止,“进”是指绝对运动,因此,客观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错误,违背规律的客观性; D错误,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故选:B。 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②客观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考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搞清题意中“变”与“不变”的哲学寓意,然后逐项分析进行排除作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 ‎ 1. 当前,有些家长“超前”、“超负荷”地让孩子上各种培训班,使孩子学习压力过大,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结果事与愿违。在孩子培养问题上,这些家长(  )‎ A. 认为事物发展不存在矛盾 B. 忽视了规律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C. 没看到事物发展过程中量的积累 D. 不重视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的影响 ‎【答案】B ‎【解析】ACD 均不符合题意,这三项都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 B符合题意,根据题意,在孩子培养问题上,这些家长的做法违背了孩子自身成长的规律,忽视了规律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因而结果事与愿违; 故选:B。 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在它的不可抗拒性。 (2)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该题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的实际,紧密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着眼于考生发展需要,将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解答时需要有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2. ‎“医生,不打针,行不行呀?”一句耳熟能详的广告对白,道尽了多少病人的心声?研究人员近日公布了一款新科研成果--无针头注射器,它是一种喷射注射器,在没有针头的情况下,利用高速压力能够令药物穿透皮肤打进身体内,这不仅颠覆了传统的认识,而且被视为是喷射注射系统技术的重大改进,它让病息者告别打针之苦。这一事例说明(  ) ①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 ‎②认识源于实践,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 ③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发展        ④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循坏往复性。‎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③‎ ‎【答案】D ‎【解析】①符合题意,研究人员发明了无针头注射器,我们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②说法错误,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入歧途; ③符合题意,研究人员发明了无针头注射器,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④说法错误,否认了认识的上升性,认识是一种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故选:D。 本题考查:实践的含义和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活动。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因为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 ②实践具有能动性。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活动。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具有社会性,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人的活动;实践具有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受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总之,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2、(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个,即参与实践活动获得的直接经验和通过知识的学习、传递获得的间接经验。认识的唯一来源是实践。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惟一标准。因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处于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可运用排除法,排除掉与题目不相关和错误的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 1. 一个英国科学家团队征集了24名志愿者,让他们分组在虚拟情境下凭借卫星导航或自己能力认路,同时用仪器扫描他们的大脑。结果显示,自己认路的志愿者大脑海马体和前额皮质区域扫描图象有明显突起,而靠卫星导航的志愿者这两片大脑区域却全然无活动。这一试验证明了(  ) ①科技手段的使用正逐步改变着人脑的生理构造 ②长期依赖科技将导致人类自身认识能力的退化 ③意识活动对人脑各区域的运行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④人们可以认识人脑的运行机制,揭开智慧的奥秘。‎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①不合题意,该试验只能证明人的思维能引起大脑生理活动的变化,并未证明会导致人脑生理构造的改变; ②说法错误,对科技的依赖只是削弱了人类部分认识能力,而不是全部认识能力的退化,选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③④符合题意,“自己认路的志愿者大脑海马体和前额皮质区域扫描图象有明显突起”表明意识活动对人脑的调节和控制作用,同时说明人们可以认识人脑的运行机制,解开智慧奥秘。 ‎ 故选:D。 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能指导人能动地认识世界。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又对生理活动有着能动的反作用。 本题为理解型选择题,可以采用释理法解题,就是依据材料提供的事例,对接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题干与题肢之间体现的事理相一致的就选。要特别注意挖掘材料中隐含的意思,对材料进行完整、准确的理解。本题难度适中。 ‎ 1. 真理,没有不被怀疑和突破的特权,这是因为(  )‎ A. 真理中总包含一定的谬误 B. 世界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 C. 真理是相对于谬误而言的 D.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答案】B ‎【解析】A说法错误,真理与谬误有严格的界限,真理中并不包含谬误,两者不能混淆。 B符合题意,真理,没有不被怀疑和突破的特权,这是因为世界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需要在实践中追求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C不合题意,题干强调真理被怀疑和发展的原因,“真理是相对于谬误而言的”与题干构不成因果关系。 D不合题意,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并不是“真理,没有不被怀疑和突破的特权”的原因。 故选:B。 本题考查: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只有一个。 ②真理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真理的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本题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 2. ‎“精准扶贫”就是要“对症下药,药到病除”。从辩证唯物论看,其依据是(  )‎ A.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 从实际出发,按照事实办事 C. 抓住牛鼻子,解决关键问题 D.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案】B ‎【解析】AC不合题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牛鼻子,解决关键问题”属于辩证法角度,不属于辩证唯物论; B符合题意,“精准扶贫”就是要“对症下药,药到病除”。从辩证唯物论看,其依据是从实际出发,按照事实办事; D不合题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属于认识论角度,不属于辩证唯物论。 故选:B。 本题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 (1)含义 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要求 ①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 ‎②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③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可运用排异法,即排除题肢本身尽管正确,但与题干的规定性无关的选项,即可得出答案,难度中等。 ‎ 1. ‎“稻田养蟹”是辽宁省盘锦市典型的养殖螃蟹模式,也是新型的渔农综合生产模式,稻田养蟹技术既能实现水稻优产,与稻田形成生态循环,清除稻田中的杂草、绿萍以及危害水稻生长的虫类。同时,水稻茎干作为蟹重要的食料,可以促进其快速生长,提高螃蟹的蛋白含量以及口感度,味道更为鲜美。这启示我们(  )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要善于创造事物之间的联系 ②联系具有多样性要善于把握事物存在的条件 ③树立创新意识是我们进行正确社会实践的基础 ④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并进行系统优化 A. ②③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错误,联系是客观的,人们不能随意创造联系; ②④正确,题目中,人们利用稻田养蟹技术既能实现水稻优产,又可以促进螃蟹快速生长,提高螃蟹的蛋白含量以及口感度,使其味道更为鲜美,这启示我们要认识到联系具有多样性,要善于把握事物存在的条件,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并进行系统优化; ③错误,尊重客观规律是我们进行正确社会实践的基础。 故选:C。 本题考查: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系统优化方法 1、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 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这就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2、系统优化方法 (1)系统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内部结构的有序性和优化趋向,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本题考查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和系统优化方法的知识,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可运用排除法去除说法错误的选项。 ‎ 2.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其中蕴含的唯物辩证法观点有(  ) ①要把事物的现状与它的过去和将来联系起来考察 ②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我们要时刻直面矛盾 ③辩证的否定既是发展的环节,也是联系的环节 ④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D ‎【解析】①符合题意,“走到光辉的未来,不能忘记过去和初衷”说明我们要把现状与过去和将来联系起来考察,故当选; ②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矛盾的普遍性”,故排除; ③符合题意,辩证否定的过程既是联系过去和将来的环节,也是促进我国发展的环节,故当选; ④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事物发展的前途和道路”,故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辩证否定观原理 1、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从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2)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注重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3)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要求我们从整体出发,树立全局观念,同时要重视部分的作用,以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2、辩证否定观原理 (1)辩证否定就是事物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既是联系的环节,也是发展的环节; (2)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本题以“全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背景素材,考查学生对“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以及“辩证否定观”等知识的理解,侧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此题有一定难度,四个选项都属于唯物辩证法观点,而且观点本身都正确,就需要学生仔细比较和筛选。注意抓取一些关键词,如“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强调我们立足现在,要铭记自己初衷,同时展望未来,坚持联系的观点和辩证否定观。 ‎ 1. ‎《朗读者》第一期的主题词是“遇见”。世间一切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到冬,就有了岁月;天遇见地,就有了永恒;人遇见了人,就有了生命。从哲学角度看,对这段主题词理解正确的有(  )‎ A. 联系是发展的根本内容 B.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C. 矛盾双方是相互贯通的 D.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答案】D ‎【解析】A表述错误,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而不能说联系是发展的根本内容; BC不合题意,材料强调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而没有涉及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也没有涉及矛盾双方是相互贯通的; D符合题意,材料表明“冷”“暖”的对立统一关系推动了“雨”的形成、“春”与“冬”的对立统一推动了“岁月”的形成、“天”与“地”的对立统一推动了“永恒”的形成、“人”与“人”的对立统一关系推动了“生命”的形成,说明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 故选:D。 本题考查: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 ①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②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 ‎③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本题以《朗读者》第一期的主题词是“遇见”为素材,考查学生对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认识,学生在分析题肢的时候,要结合材料进行思考,排除题肢中与材料无关以及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从而筛选出正确的选项。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 ‎ 1.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  )‎ A.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B. 矛盾的观点 C. 创新的观点 D. 批判的观点 ‎【答案】A ‎【解析】A符合题意,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B、C、D不合题意,这三个题肢选项均不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故选:A。 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它的基本观点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本题实则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书本知识来反思所学的内容,以此来加深知识的掌握程度。只要掌握好基础知识就可做好本题。 ‎ 2. 恩格斯在《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科学》一文中,提出:“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受惩罚的。”下列古语与所蕴含辩证法哲理相对应的是(  ) ①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牵牛要牵牛鼻子--量变是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①正确,“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意思是多方面听取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单听信某方面的话,就愚昧不明,强调要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②正确,“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意思是没有一步半步的累计,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的地方,强调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③错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割裂了事物之间的联系,不属于辩证法,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④错误,“牵牛要牵牛鼻子”体现了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故选:A。 本题考查: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 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 ①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②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③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2、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 ①原理: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 ‎②方法论要求: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又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名言名句体现哲理的题目是哲学选择题中常见的考法,做这类题目,考生首先要弄懂材料中名言名句的意思,分析其中体现的哲理后再去分析题肢,看哪个选项所体现的哲理与其相符合。平时学生也要多主要积累常考的古诗文、名言、成语、谚语等。 ‎ 1. 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要求,以加快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国防深度融合为主线,坚持人工智能研发攻关、产品应用和产业培育“三位一体”推进,全面支撑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从哲学上看,加快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国防深度融合发展是因为(  ) ①正确把握和利用联系的多样性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 ②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发展 ③采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能有效提高人工智能对社会资源的整合 ④通过融合活动建立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之间的自在联系 A. ②③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①③符合题意,根据题意,“加快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国防深度融合,坚持人工智能研发攻关、产品应用和产业培育'三位一体'推进,全面支撑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因此,从哲学上看,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发展本质上是正确把握和利用联系的多样性以促进事物发展,采用系统优化的方法有效提高人工智能对社会资源的整合; ②表述错误,事物的联系构成了事物发展; ④表述错误,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之间的联系是人为事物的联系。 故选:B。 本题考查: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系统优化方法 1.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 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这就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2.系统优化方法 系统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这就要求我们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本题以“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国防深度融合”为背景设置相关情境,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系统优化方法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 2. 与“和谐号”相比,“复兴号”采用了更先进的安全保障技术、更加节能的全新低阻力流线型头型和车体平顺化设计,车厢实现Wi-Fi全范盖,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标准动车组。我国高铁从以前的“洋基因”“混血”“以我为主”,逐步发展到现在由内而外都是“纯中国”制造。我国高铁的发展印证了(  )‎ A. 新事物总是以旧事物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 坚持在辩证的否定中推动事物向更高的阶段发展 D.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保留旧事物中的积极合理因素 ‎【答案】C ‎【解析】AB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问题,也未体现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 C符合题意,我国高铁从最早的“洋基因”“混血”“以我为主”,到现在由内而外都是“纯中国”制造,印证了坚持在辩证的否定中推动事物向更高的阶段发展; D说法错误,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克服旧事物中的消极的、过时的、不合理的因素,保留其积极合理因素。 故选:C。 本题考查:辩证否定观原理 (1)原理: 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辩证的否定体现了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质变,没有否定,就没有质变,也就没有事物的前进和发展,是事物发展的根本途径,) ③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不是新事物对旧事物全盘抛弃,而是要吸收并继承旧事物中的合理的、有价值的因素,这就体现了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 ④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克服和保留的统一,实质是“扬弃”。 (2)方法论: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 本题考查辩证否定观原理,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关键词句,并和所学哲理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或错误的选项。 ‎ 1. 近年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发展,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从“天眼”探空到“蛟龙”探海,从神舟飞天到高铁奔驰,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彰显了改革带来的蓬勃创新活力。这表明创新(  )‎ A. 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B. 是共产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C. 决定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 D. 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D ‎【解析】A不合题意,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变革的先导,材料并未涉及理论创新; B不合题意,材料也并未体现创新是共产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C说法错误,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而不是决定; D符合题意,近年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发展,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彰显了改革带来的蓬勃创新活力。这表明创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故选:D。 本题考查:创新的社会作用 (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①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②创新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 ③创新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 (2)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3)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本题考查创新的社会作用,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哲学题解题时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关键词句,并和所学哲理知识对应起来,要学会善于运用排除法去除说法错误和与题意无关的选项。 ‎ 2. ‎2018年10月17日,在第五个国家扶贫日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 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行百里者半九十,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念,越要有一鼓 作气攻城拔寨的决心。只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咬定目标加油干,就一定能如期 ‎ 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从辩证法的角度看,材料启示我们 (  ) ①要抓住时机促成事物质变,实现飞跃 ②要坚信人可以战胜一切,创造一切 ③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不断深化改革 ④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坚信前途是光明的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①符合题意,据材料可知,现在是扶贫的紧要关头,“只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咬定目标加油干就一定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这启示我们要抓住时机促成事物质变,实现飞跃; ②错误,物质决定意识,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人可以战胜一切,创造一切”的观点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③不合题意,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不断深化改革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是辩证法观点; ④符合题意,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念,启示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坚信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故选:C。 本题考查: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 1、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原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支持、促使新事物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克服困难,勇敢地接受考验与挫折。 2、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 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②这要求我们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抓住机遇,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当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稳定时,要坚持适度原则。 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学生准确把握题干主旨,结合教材所学选出答案,也可运用排除法去除与材料主旨无关的和错误的选项。 ‎ 1. 有一种内涵颜值叫“主要看气质”,有一种魂飞魄散叫“吓死宝宝了”,有一种励志情怀叫“洪荒之力”。每一热词背后都有一个饱受关注的社会事件。这反映了(  ) ①物质和意识不可分离 ②认识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物质决定意识 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①表述错误,物质不依赖于意识,因此,不能说物质和意识不可分离; ②表述错误,正确的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④符合题意,材料中,每一热词背后都有一个饱受关注的社会事件,这反映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故选:D。 本题考查: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 ‎(2)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不仅能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能能动地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指导人们有效开展实践,促进客观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们的活动引入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努力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本题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 1. ‎“不奋斗,你的才华如何配得上你的任性;不奋斗-你成长的脚步如何赶上父母老去的速度;不奋斗,世界那么大,你靠什么去看看。一个人老去的时候,最痛苦的事情,不是失败,而是我本可以。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片海,自己不扬帆,没人帮你启航,只有拼出来的成功,没有等出来的辉煌!”某农民工留在学校教室黑板上的这段励志名言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努力奉献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②实现人生价值需要自强不息的精神 ③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④个人只要努力学习就能实现人生价值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不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个人的努力与奋斗,并没有体现努力奉献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②③符合题意,“自己不扬帆,没人帮你启航,只有拼出来的成功,没有等出来的辉煌”这说明实现人生价值需要自强不息的精神,也说明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④说法错误,努力学习只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之一,实现人生价值还需要其他条件; 故选:C。 本题考查:实现人生价值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①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②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和错误的选项。 ‎ 2. 这段时间,一些吐槽陪孩子做作业的各种“煎熬”、“崩溃”的网帖引发舆论关注。对“家长应不应该陪孩子完成作业”的问题,社会上引起了热议,不同的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这说明(  ) ①价值判断决定价值选择 ②价值判断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主体差异性 ③价值判断具有社会历史性 ④不同的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说法错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都属于社会意识,由社会存在决定; ②④符合题意,对“家长应不应该陪孩子完成作业”的问题,“不同的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表明价值判断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主体差异性,也说明不同的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 ③不合题意,价值判断具有社会历史性是指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材料没有涉及。 故选:C。 本题考查: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主体差异性;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主体差异性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由于受立场、需要、角度、方法、知识构成的影响,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往往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价值观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1)正确的价值观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价值观起阻碍作用。 (2)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集体主义价值观),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此题考查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主体差异性、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学生准确把握题干主旨,结合教材所学,选出答案。可运用排除法去除本身说法错误的和不合题意的选项。 ‎ 1. 为了制定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政府有关部门通过专题调研。网上征集意见。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纳群言。广集众智。《纲要》的制定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  ) ①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②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③认识具有反复和无限性          ④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C ‎【解析】①符合题意,政府有关部门通过专题调研、网上征集意见、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纳群言、广集众智,体现了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②不合题意,是辩证唯物论的观点,不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③不合题意,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不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④符合题意,制定的《纲要》要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故选:C。 本题考查: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方法论: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选项与材料主旨的一致性是单项选择题的根本原则,并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选项。 ‎ 1. 在改革发展进程中,人民群众迸发出无穷智慧。“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山定树、树定根、人定心”……这些富有创见的主意都是人民群众首先提出来的,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以,坐在屋里想不明白的事情,到群众中就能找到答案。这里蕴含的唯物史观道理有(  ) ①坚持群众路线,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②只要尊重群众意愿,就能取得实践的成功 ③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④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作用。‎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④符合题意,材料强调在改革发展的进程中人民群众所发挥的作用,告诉我们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群众路线,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作用; ②表述错误,“只要尊重群众意愿,就能取得实践的成功”的说法过于绝对; ③表述错误,维护好、发展好和实现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故选:B。 本题考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方法论: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①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②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关键词句,并和所学哲理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 2. ‎“爆竹声中一岁除”是传承千百年的中国春节习俗。 然而多地出台“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我市也于2018年2月1日起正式实行《阳泉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规定》,烟花爆竹燃放量较往年大幅减少,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在从“放”到“少放”或“不放”的变化中,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绿色环保过春节正成为“新年俗”。年俗的这种变化表明(  ) ①社会意识的变化总是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②社会意识可以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 ③社会意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主变化的 ④社会意识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变化的反映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说法错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而变化,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因此不能说社会意识的变化总是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②符合题意,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绿色环保过春节正成为“新年俗”。这说明环保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可以先于“绿色环保过春节”这种新的社会存在而变化。 ③说法错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因此社会意识并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主变化的。 ④符合题意,我市也于2018年2月1日起正式实行《阳泉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规定》,烟花爆竹燃放量较往年大幅减少,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在从“放”到“少放”或“不放”的变化中,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因此,社会意识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变化的反映。 故选:C。 本题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具有不同步性,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对基础知识的准确把握排除法去除观点本身错误的选项。 ‎ 1. 一棵树,做成三个木桶。一个装粪,就叫粪桶,众人躲着;一个装水,就叫水桶,众人用着;一个装酒,就叫酒桶,众人品着。桶是一样的,因装的东西不同,命运也就不同。这说明(  )‎ A. 不同的价值观,人生道路的选择也就不同 B. 价值判断与选择会因人的地位不同而不同 C. 事物价值大小受事物属性和人的需要制约 D. 价值判断与选择要以满足人的需要为依据 ‎【答案】C ‎【解析】A不合题意,材料只提到众人对不同木桶态度不同,没有上升到人生道路的选择的高度; B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提到众人地位的变化,众人态度的转变是因为木桶用途不同; C符合题意,木桶用来装粪,粪对人无用且脏,众人就躲;木桶用来装酒,酒是被拿来饮用的,众人就品,众人对木桶态度的变化取决于木桶的用途和人的需要。 D说法错误,价值判断与选择要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价值的最高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而不单单是要以满足人的需要为依据。 故选:C。 本题考查:哲学意义上的价值 ‎ 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本题为理解型选择题,可以采用释理法解题,就是依据材料提供的事例,对接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题干与题肢之间体现的事理相一致的就选。要特别注意挖掘材料中隐含的意思,对材料进行完整、准确的理解。本题难度适中。 ‎ 二、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0分)‎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流浪地球》自2019年2月5日上映以来,截至2月20日,国内票房已突破40亿元,观影人次超过8500万,海外票房突破500万美元,创下了近5年来中国电影在海外的最好成绩。     电影中,携带着30万吨燃料的巨型“领航者号”空间站、机械化运作的地下城、高耸入云的行星发动机和直冲天际的蓝色强光柱、冰天雪地的地球表层等等科学名词,无不让影迷们目不暇接、大呼过瘾,纷纷给予《流浪地球》一项“中国首部硬科幻电影”的极高评价。不过,正所谓“金无足赤”,这部首开先河的国产科幻大片从上映以来就争议不断。比如某位比较极端的影评人,声称《流浪地球》是一部不及格的电影。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的高级工程师饶骏给予《流浪地球》高度评价的同时,认为它不能冠以“硬科幻”之名。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分析观众对电影《流浪地球》有不同评价的原因。‎ ‎【答案】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受到主体状况、客体状况以及认识条件的制约。 ②不同观众在知识背景、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 ③电影涉及的科学知识有物理、天文等众多学科,导致不同观众感受的差异性。‎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分析观众对电影《流浪地球》有不同评价的原因。属于原因类主观题,知识限定明确,解答时,要明确设问范围是认识论,切入点较大。材料中“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的高级工程师饶骏给予《流浪地球》高度评价的同时,认为它不能冠以‘硬科幻’之名”,说明认识受到主体状况、客体状况以及认识条件的制约;材料中“某位比较极端的影评人,声称《流浪地球》是一部不及格的电影,高级工程师饶骏给予《流浪地球》高度评价”说明不同观众在知识背景、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材料中“机械化运作的地下城、高耸入云的行星发动机和直冲天际的蓝色强光柱、冰天雪地的地球表层等等科学名词,让影迷们目不暇接、大呼过瘾”说明电影涉及的科学知识有物理、天文等众多学科,导致不同观众感受的差异性。 本题属原因类的题型,因此这类试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阐释事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留意材料中“观众对电影《流浪地球》有不同评价”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从材料中找答案,解答时要注意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有针对性的调动和运用有关知识作答即可。 ‎ 2. 近年来,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全程”,突破了时空尺度,零时差、“五加二”、“白加黑”,传播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生;“全息”,突破了物理尺度,所有信息都可以变成数据,用一个手机就可以获得;“全员”,突破了主体尺度,从“我说你听”的一对多传播,变成了多对多传播,互动性也大大增强;“全效“,突破了功能尺度,集成了内容、信息、社交、服务等各种功能,成为“信息一条街”。这样的全媒体,让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 结合材料,运用系统优化的知识,说明建设全媒体对文化传播的意义。‎ ‎【答案】①系统优化的方法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把各个要素联系起来统筹考虑,优化系统内部结构,以实现整体的最佳功能,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来认识事物。 ②建设全媒体,有利于把各种媒体资源整合起来,让它们相互借力、扬长避短,能拓展传播渠道,扩大传播范围,使文化传播更快捷高效,同时增强与公众的互动,满足人们个性化的文化需求。‎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系统优化的知识,说明建设全媒体对文化传播的意义,属于意义类的试题。解答时,要明确设问范围是系统优化方法,切入点小,需要结合教材知识与材料信息进行分析作答。结合教材知识可知,系统优化的方法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把各个要素联系起来统筹考虑,优化系统内部结构,以实现整体的最佳功能;而材料中“这样的全媒体,让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说明建设全媒体有利于把各种媒体资源整合起来。 本题为意义类主观题,意义类的答题要遵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直接到间接的思维顺序,一般用“有利于”、“促进”等句型表达,解答时要求学生吃透教材的基本观点并具有调动运用知识以及分析和阐述观点的能力,审题的关键是抓住有效信息和设问要求,调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作答。 ‎ 1. ‎“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国家主席习近平深情回望过去一年极不平凡的追梦之旅,热情礼赞每一位奋斗者的艰辛付出,点燃了亿万人民在新时代奋发向前的激情。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新时代的奋斗者在不断奔跑中创造着美好生活,为梦想写下现实注脚。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奋斗是其桥梁;目标不会自动抵达,奔跑才有远方。“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无论是执着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赢三大攻坚战的使命担当,还是奔波在获得更高收入、过上更好生活的逐梦路上,奋斗者都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 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的知识,谈谈你对“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的理解。‎ ‎【答案】①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一个人付出了心血和劳动,满足了他人和社会的需要,同时自己也得到社会的承认,从而实现了自我满足,才是幸福的人生(或人生幸福是在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②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③在个人与社会的同一种实现价值。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把个人奋斗融入社会需要之中。 ④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解析】本题为认识类试题,要求运用价值观的知识,谈谈你对“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的理解。本题知识限定为价值观的知识,可知涉及答题要素有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价值观的指引。运用上述答题要素,结合材料组织答案即可。 本题为认识类试题,高中政治中就常常针对某一现象,某一时事,某一热点要求谈谈学生对此类题的认识,此类题一般提供材料内容很普遍,贴近现实生活,但是问题本身无任何提示语言,因此学生在做此类题时,往往茫然不知所措,失分较多。解题方法与技巧: 策略一:判断表态--阐述道理--明确做法 策略二: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