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7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协作校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政治 Word版
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第二次月考 政 治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包含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各题中有且仅有一个符合题意。) 1.2018年6月2日《焦点访谈》“垃圾分类、减量变宝”,讲述了浙江金华如何成功进行垃圾分类的事例。当地的做法是通过宣传示范、党员带动、评比考核、奖励优秀,以表扬的方式激励落后,把垃圾分类的理念传递给群众,使垃圾分类成为居民自觉的习惯。这说明( ) ①文化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无形的,非强制的 ③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④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影响着人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知识不只可以改变个人命运,更可以推进民族复兴进程:国产大飞机飞天、国产航母下水、天舟翱翔太空、量子通信惊艳全球……正是知识的价值,照亮了我国的发展前景。材料表明( ) ①文化与经济之间具有相互交融的关系 ②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③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④文化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这是我们的骄傲。习近平点赞这四种“伟大精神”是基于( ) ①它们是中华民族综合素质的集中表现 ②文化是对经济、政治的反映 ③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要求 ④优秀文化决定社会发展水平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4.首届中国国际低碳科技博览会,于2018年4月22日至26日在上海世博展览馆举行。博览会以“低碳科技,点亮未来”为主题,成为低碳技术装备展示交易平台,促进低碳技术产业化。这体现了( ) A.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B.文化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 C.文化是一种社会物质力量 D.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5.文明交通是文明城市的重要表征。为提高市民文明交通素质,改善通行秩序,减少交通事故,某市深入开展“文明交通大家行”活动,倡议全民参与,共创文明交通环境。该市的做法是基于( ) ①文明礼仪是文化素养的核心,对人的综合素质产生深远影响 ②人民群众是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主体,是文明风尚的践行者 ③人们接受健康文化的影响,往往是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④个体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只能通过接受文化知识教育形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当旅游遇到科技,我们可以“换个姿势”玩。利用人工智能提高旅游业运行效率,让旅游更“招财”;利用VR技术提升体验和服务,让旅游更“接轨国际”;利用生物、能源技术开发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让旅游更“赏心”。旅游与科技的结合,说明了( )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②人既是文化创造者,又是文化的享用者 ③旅游形式的多样性取决于科技进步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难以抹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英国BBC公司为制作《中国化的英国学校》纪录片,特邀5名优秀中国教师到英国一所顶级中学任教,结果中国教师明显“水土不服”,英国学生的不少举动让他们十分“抓狂”;而英国学生也无法适应高强度教学,被中国老师训哭。这种现象说明( ) ①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中英的不同国情使中国教育模式难以融入英国 ③中英两国不同的价值观,是这一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 ④中英两国的社会环境不同,导致两国师生矛盾难以调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2018年,韩国人用两个多小时的平昌冬奥会开幕式向世界传递奥运精神的永恒主题——和平。朝韩代表团第四次手举“朝鲜半岛旗”并肩入场,并组成联合冰球队。这让一度剑拔弩张的朝韩关系得到缓和,给了双方难得的对话契机。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①奥运精神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由一定的政治关系决定的 ②要充分发挥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政治的促进作用 ③奥林匹克精神借助奥运会这样的物质活动得以传承 ④奥林匹克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9.上合组织青岛峰会2018年7月10日在青岛举行,会议期间国家主席习近平与与会的各国领导人一起观看了在青岛奥帆中心举行的文艺演出《有朋自远方来》。整场演出呈现出中国气派,展现了山东风格,彰显了青岛特色,受到了与会来宾的一致好评。这( ) ①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②体现了文化反作用于社会实践 ③极大促进了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④说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0.2018年9月28日,国台办发言人安峰山表示,不会允许持台独立场和具有台独言行的台湾艺人参与的影片在大陆上映。台湾电影《强尼凯克》在大陆的上映问题已经被搁置。由此可见( ) ①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②政治生活决定于文化生活 ③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④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1.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使得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得到增强。如果请你写一份“积极行动起来,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贡献”的倡议书,应当运用的语句是( ) 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③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 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2018年上半年在全国热播的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取材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该片彰显了国家硬实力,同时,用影像定格了奋斗者的瞬间,激发了观众内心深处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让观众发自内心地感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其原因是( ) ①优秀文化能够激发观众内心深处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②立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增强文化自信 ③优秀文化是人类进行实践活动中的基础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3.由吴京执导并主演的《战狼Ⅱ》不仅打破多项华语票房记录,还创造了国产片在海外影院爆满的上座状态。这说明( ) ①中华文化在自我发展中不断走向世界 ②发展文化事业保障了公民的文化权益 ③文化创新应理解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④不同民族文化间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2018年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北京8分钟”表演惊艳亮相。既有中国结、龙、凤凰、长城等充满中国元素的图案,还有国家大剧院、“天眼”望远镜等体现当代中国建筑和发展成就的造型。既有传统的味,又有现代特色。表演充满科技元素,堪称一场视听盛宴。这表明( ) ①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②文化创新源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③实现文化创新需要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④与现代科技融合是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A.②③ B.①④ C.②④ D.①③ 15.2018年10月8日,侯云德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从古方“玉屏风散”得到启示,运用生物工程技术,通过大量试验表明,黄芪对副流感病毒感染有明显的防治作用。十年间,他在基因工程疫苗、基因工程药物等5大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生物技术研发机构数量增长十多倍,18种基因工程药物上市。侯云德的成功( ) ①立足于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②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其当代价值 ③科技增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④大众传媒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借助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节目,这首孤寂了三百年的小诗——《苔》,一经由曾经的支教老师和大山里的孩子传唱出来,就骤然走进了亿万国民的心里,成为狗年第一励志歌曲。这表明( ) ①借助现代传媒可以增强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②创新解读传统文化内涵能够激发其新活力 ③积极向上的传统文化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④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在于鲜明的民族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 央视大型音乐文化节目《记住经典——中国经典民歌100首音乐会》,围绕经典民歌将老歌新编,让经典焕发新时代的气息;将老歌新唱,老中青混搭演唱让传统文化年轻化;将故事重讲,品味歌曲背后所承载的人文情怀。经典民歌的新演绎给我们的启示有( ) ①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②传播手段与形式的创新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保证 ③融合现代流行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的必经路径 ④满足人民大众需要的优秀传统文化富有强大生命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8.2018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我们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凝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精神力量。下列对材料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 ①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②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有利于我国文化企业“走出去”传播并渗透中国的价值观 ③培育新型文化业态,能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 ④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必须承袭中华优秀文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9.热播电影《我不是药神》以出色的题材,探讨了种种现实中的矛盾与困境:病人的生存困境,药贩子的道德困境,警察的法律困境等等。影片中蕴藏的温暖与希望,细腻的现实主义笔触,让人感受到人性的力量。这表明( ) ①艺术创作都来自艺术家的亲身经历 ②题材创新是实现艺术创新的根本途径 ③源于现实生活的艺术更具生命力和感染力 ④优秀艺术作品体现着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1960年起,中国向非洲派驻援非医疗队,他们带去了中医针灸服务,使不少非洲人了解了中医针灸,为中医药在非洲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伴随着非洲人民对中医针灸的认知,中医针灸诊所也在非洲各国发展起来,为增进非洲人民健康做出了贡献。中医针灸在非洲的传播发展说明( ) ①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②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③人口迁徒是文化交流传播的最重要途径 ④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 A.②④ B.②③ C.①④ D.①② 21.“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首清代袁枚的小诗《苔》被乡村老师梁俊和山里的孩子们在央视《经典咏流传》的舞台重新唤醒。梁俊老师想通过这首诗,告诉山里的孩子们“我们即使拥有的不是最多,但依然可以像牡丹花一样绽放,我们不要小看了自己”。材料表明( )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综艺节目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优秀文化会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中华诗词文化具有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的特点 ④优秀文化可以借助大众传媒等手段发挥积极意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2017年11月,我国申报的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 ①是世界各国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高度认同的表现 ②对国际社会认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具有推动作用 ③能增强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④有助于丰富汉字的文化内容,推动汉字走向国际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3.2018年,央视推出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融合了演播室综艺、纪录片、戏剧等多种艺术形态,以文化为内核、综艺为外壳,用真人演绎历史故事的形式讲述国宝“传奇的前世今生”,让文物“活”起来,口碑爆棚。这表明( ) ①大众传媒的普及推动了考古技术的日臻完善 ②“国宝”文物是中华文化精神内核的重要载体 ③不同创作手法的融合能让“国宝”文物“活起来” ④挖掘文物背后丰富内涵将创造巨大的经济效应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4.2018年6月28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发布会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工程以考古资料实证了中华大地5000年文明。悠久的文明传承,自此不再仅仅是史书中泛黄的记忆,更是跨越时空,化为每个人内心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考古资料( ) ①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②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④是中国人民精神世界的独特写照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5.2017年10月26日,两岸汉字节在海沧文化中心开幕。汉字节旨在通过征选两岸共同认可的代表性汉字,举办两岸书法艺术论坛、笔会等交流活动,两岸小学开设汉字书法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两岸民众情谊。材料说明( ) ①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②汉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汉字节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③汉字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能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④教育在文化传承和人的教化培育上起重要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6.2018年3月CCTV-4播出的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乡愁》是诗人余光中先生生前漂泊异乡,留给我们的一首现代诗,“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对祖国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在全球华人圈内引发强烈共鸣。这表明《乡愁》( ) ①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能滋养人们的精神世界 ②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感,是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 ③凝聚着爱国的民族精神,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 ④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7.最近,中国某小镇模仿法国风格的建筑在网上受到热议。大到埃菲尔铁塔,小到路灯、雕塑、植被,让人真假难辨。其实,缺了非物质文化的滋养,建筑再雄伟也缺少脊梁;而有了乡愁和人文的淬火,哪怕穿越千年,安身之所也能成为精神家园。这是因为( ) ①文化首先必须是民族的,然后才能是世界的 ②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③文化日益成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④优秀传统文化能够适应社会变迁,历久弥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8.“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黄大年把自己变成“科研疯子”,只愿“中国由大国变成强国”;李保国把自己变成农民,只想果农早日脱贫致富;南仁东仰望星空,脚踏实地,20年做一件事,只为打造世界最大单口径巨型射电望远镜;钟扬一生追寻高原种子,只求守护祖国植物基因宝库。从材料可以看出( ) ①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博大精深的特质 ②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 ③爱国主义鞭策着中华儿女自强不息 ④爱国主义贯穿中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9.五十多年来,三代塞罕坝人不断传承塞罕坝精神,将荒山沙地变成绿水青山,“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爱岗敬业”的塞罕坝精神是塞罕坝人特有的理想追求。对塞罕坝精神认识正确的是( ) ①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理论依据 ②是对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③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④是中华民族品格的卓越展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0.一年农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秋分和传统农事密切相关。我国决定将2018年农历秋分,设立为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节日,有利于( ) ①展示中华农耕文明,提升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 ②以浓缩形式重演人类农业发展的历程,增强民族自豪感 ③营造重农爱农的浓厚氛围,筑牢农民团结奋斗的道德基础 ④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展示新时代新农民的精神风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第II卷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17年12月5日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基础教育。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要求,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加强学校劳动教育,开展生产实践体验,支持学校聘请劳动模范和高技能人才兼职授课。 组织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鼓励有条件的普通中学开设职业类选修课程,鼓励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向普通中学开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大型企业、产业园区周边试点建设普职融通的综合高中。 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基础教育的必要性。(12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乡村振兴,文化为魂。随着城市化推进,工业文明下的城市文化强势来袭,传统的乡村文化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丰富的节庆活动逐渐消失,传承千百年的传统技艺濒临失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必须把重振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摆在重要位置。 临沂市历史悠久,丰富的文化资源孕育了特色鲜明、异彩纷呈的沂蒙传统文化体系。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沂蒙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研究、传承、弘扬正逐步引向深入。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临沂市以特色产业发展为重点,以深化农村改革为突破口,实施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结合本市是农业大市、丘陵山地较多的实际,政府鼓励农户规模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薄皮核桃、苹果等经济作物,助推农民增收致富;政府市场化运作,实行差别化建设美丽乡村,打造了一批文化遗产、红色记忆、民俗表演、生态采摘、特色农家乐等乡村旅游品牌,推动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积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化综合管理创新试点、创新农村金融体系,为建设现代农业农村提供政策支撑。新时代,新征程,临沂市乡村振兴已精彩开局。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重振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性。(9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先秦至当代,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下一家”的人类情怀、“中和之道”的协调智慧一路走来,款款而行。“礼之用,和为贵。”和平是中国展现给世界的第一印象,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第一法则。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有着5 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精神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只要秉承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本着和平、和睦、和谐的精神追求,困扰西方世界上百年的一个个命题,被中国智慧一举廓清。中华文明古国,正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和卓越的东方智慧,重返世界舞台中央。 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谈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元素。(10分)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宣部、教育部决定将每年9月确定为“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在“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期间,各地以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为重点,集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现在,中国的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在从大国向强国迈进。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需要我们进一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永不枯竭的动力。 结合材料,说明确定“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的意义。(9分) 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第二次月考 政 治答 案 第Ⅰ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包含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各题中有且仅有一个符合题意。) 1-5 DABAB 6-10 ABBCB 11-15 CCBDA 16-20 BBABA 21-25 CCBAD 26-30 ACDCD 第II卷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答案】 ①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加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③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④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基础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每点3分,满分12分) 32.【答案】 ①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②随着城市化推进,传统的乡村文化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就会影响乡村建设和发展。 ③重振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能增强乡民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有利于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保持中华文化的地域特色。(每点3分,满分9分) 33.【答案】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对中国传统“和”文化的继承和在实践基础上的创新,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民族气派。(3分)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人类命运共同体”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和人类情怀,又秉承了中国处理复杂问题的卓越智慧。(3分) ③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引领中华儿女和国际社会创造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源泉。(2分) ④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和平、和睦、和谐的精神追求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2分) 34.【答案】 ①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③通过设立“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整个中华民族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对于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激励中华儿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每点3分,满分9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