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7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泉州十六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学考)
泉州第十六中学2019年秋季期中考试卷高二政治(学考班) 考试时间:70分钟满分:100分 2019.11.7 班级 座号 姓名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①2016国际儿童早期阅读与成长论坛在郑州举行 ②柴达木盆地建成并安全并网大规模光伏电站 ③2016年中国外交部提出和平解决克里米亚问题主张 ④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引发全民美食热潮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产品。文化有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之分。故①题肢④说法测现象属于文化现象。题肢②说法的是经济现象,题肢③说法的是政治现象。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考点定位】文化的内涵 【名师点睛】正确理解文化的内涵。 (1)正确把握文化概念,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文化是一种精神活动。而不是指人们从事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 ②文化包括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精神产品。 ③文化有意识形 态与非意识形态之分。意识形态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而非意识形态文化则没有阶级性。 (2)广义的“文化”指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3)狭义的“文化”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4)“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其实质是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信天游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以往,由于交通不方便,当地生产、经贸几乎靠“脚夫”驮运。“脚夫”以唱歌自娱排解劳累寂寞,于是形成了这种曲调优美的民歌.成为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由此可知 ①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③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④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②选项在题目中没有体现。③选项表述与题意无关。题目中不涉及文化与经济的关系。题目中,“脚夫”以唱歌自娱排解劳累寂寞,于是形成了这种曲调优美的民歌.成为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由此可知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故①④入选。选B。 3. 经济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下列各项能够说明两者相互交融的是 ( ) A.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 B. 经济发展了文化就一定能够发展 C. 先进文化促进经济发展,落后文化阻碍经济发展 D. 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答案】D 【解析】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说明了经济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故本题答案选D。 【考点定位】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名师点睛】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2)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文化并不是始终与经济发展亦步亦趋的。 (3)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4)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4.“一个只能出口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的国家,成不了世界大国。”原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断言,对中国人来说刺耳却发人深思。这启示我们( ) ①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持久深远的影响 ②要积极地向他国输出自己的思想文化价值观 ③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 ④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A. ②③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③④:“一个只能出口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的国家,成不了世界大国。”原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断言,对中国人来说刺耳却发人深思,这表明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这启示我们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③④符合题意。 ①: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持久深远的影响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①。 ②:要积极地向他国输出自己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属于文化霸权主义,②错误。 故本题选D。 【点睛】文化与综合国力: ①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②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5.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已成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它们也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这说明 ①书籍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 ②书籍塑造人的健全人格 ③书籍引导人们的世界观,传递正能量 ④优秀的书籍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符合题意,“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体现了书籍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②表述错误,优秀的书籍塑造健全的人格。③表述错误,优秀的书籍引导人们的世界观,传递正能量。④符合题意,材料中提到“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体现了优秀的书籍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故选C。 6.近年来,某县政府倡导全民阅读,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向群众推荐优秀图书,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推动了书香社会建设。这佐证了 ①文化进步取决于传媒的现代化 ②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③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④阅读能力是文化素养的标志与核心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传媒的现代化对文化进步有一定的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故①错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素养的标志与核心,故④错误;某县政府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向群众推荐优秀图书,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推动了书香社会建设,这说明了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故②③正确。故选C。 7.家风又称门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它可以是祖上传下来的一本书,一幅字,也可以是长辈们的一句话。它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材料体现了家风( ) ①作为一种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作为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个人发展 ③对个人的影响潜移默化且深远持久 ④具有巨大的物质力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家风又称门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它可以是祖上传下来的一本书,一幅字,也可以是长辈们的一句话,这体现了文化作为一种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①符合题意。 ③: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这表明文化对个人的影响潜移默化且深远持久,③符合题意。 ②: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的的发展的消极作用。②错误。 ④:家风是一种巨大精神力量,④错误。 故本题选B。 8.近年来,我国在世界许多国家成功举办了“中国文化周”、“中国文化月”、“中国文化年”等活动,受到普遍欢迎。这说明( ) ①中国文化已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 ②文化交流能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 ③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文化交流就是要消除文化差异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②③:近年来,我国在世界许多国家成功举办了“中国文化周”、“中国文化月”、“中国文化年”等活动,受到普遍欢迎,这说明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交流能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②③符合题意。 ①:①夸大了我国在世界许多国家成功举办了“中国文化周”、“中国文化月”、“中国文化年”等活动的作用,说法错误。 ④:文化交流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而不能消除文化差异,④错误。 故本题选D。 9.2019年3月23日,在两国领导人共同见证下,中国和意大利双方代表交换关于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返还的证书。返还的796件(套)文物,有马家窑文化红陶罐、汉代茧形壶、唐代武士立俑、宋代黑釉瓷……是承载民族记忆的宝贵遗产。流失文物返还中国的启示是( ) ①保护文化遗产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就要尊重各民族文化 ③保护文化遗产是为了全面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 ④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②:流失文物返还中国的启示是尊重文化多样性就要尊重各民族文化,保护文化遗产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①②符合题意。 ③: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应批判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③错误。 ④: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是商业贸易、人口迁徙和教育,④错误。 故本题选A。 10.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语言也随之出现。网民由一开始的造字、造词到现在的造句,借助网上交流的便捷,网络语言迅速流传并受到网民的喜爱。上述材料反映了( ) A. 文化交流是文化创新的来源和途径 B. 网络和现代媒体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C. 文化创新推动了社会实践发展和进步 D. 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起重要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D: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语言也随之出现。网民由一开始的造字、造词到现在的造句,借助网上交流的便捷,网络语言迅速流传并受到网民的喜爱。上述材料反映了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起重要的作用,D符合题意。 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来源和根本途径,A错误。 B: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B错误。 C:文化创新推动了社会实践的发展和进步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 故本题选D。 11.“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各国各地文明形态千差万别,文明交流互鉴不应以独尊某一种文明或者贬损某一种文明为前提。这对文化交流与发展的启示是( ) ①求同存异,避免不同文化的分歧 ②理解个性,认同其他民族文化 ③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④平等交流,维护人类文化的生态平衡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③④:各国各地文明形态千差万别,文明交流互鉴不应以独尊某一种文明或者贬损某一种文明为前提,这启示文化交流与发展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平等交流,维护人类文化的生态平衡,③④符合题意。 ①:不能避免不同文化的分歧,①错误。 ②:应是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和理解其他民族文化,②错误。 故本题选C。 12.针对一些地方在语文教材中删减旧体诗词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要重视古典诗词教学,是因为古典诗词 A. 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B. 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C. 是中华文化创造的源泉 D. 被人们称为凝固的艺术 【答案】A 【解析】 重视古典诗词教学,是因为古典诗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A项正确;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B项错误;社会实践是中华文化创造的源泉,C项错误;建筑被人们称为凝固的艺术,D项错误,故本题答案选择A。 13.“天宫”是中华民族对未知太空的传统叫法。以“天宫一号”命名的目标飞行器很快得到了国人的共鸣。这表明传统文化具有( ) A. 相对稳定性特点 B. 鲜明的民族性 C. 特有的包容性 D. 博大精深的特点 【答案】B 【解析】 【详解】B:“天宫”是中华民族对未知太空的传统叫法。以“天宫一号”命名的目标飞行器很快得到了国人的共鸣,这表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B符合题意。 A: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特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A。 CD:包容性和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特点,排除CD。 故本题选B。 14.教育部近年来大力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作为固本工程和铸魂工程来抓。这是基于 ①教育能够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动性传承 ②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③教育是当前实现优秀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④教育对人的教化和培育始终发挥着决定作用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②: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教育能够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动性传承,①②符合题意。 ③: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③说法错误。 ④:教育对人的教化和培育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不是决定作用,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15.文化创作必须坚持“走下去、走进去、走出去”的道路,与之相对应的有效做法是 ①深入基层,立足社会实践 ②加强交流,推动文化传播 ③高举旗帜,引领先进方向 ④深入人心,反映群众呼声 A. ④—③—① B. ②—④—③ C. ①—④—②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走下去”对应的是①深入基层,立足社会实践,“走进去”对应的是④深入人心,反映群众呼声,“走出去”对应的是②加强交流,推动文化传播。故答案选C。A、B、D均不合题意。 16.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国基于人类共同发展提出理念,这源于中华文明“天下”情怀:从“以和为贵”的和平思想,到“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处世之道,再到“计利当计天下利”的价值判断,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绵延不绝。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②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③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 ④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植根于绵延千年的中华民族精神之中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国基于人类共同发展提出的理念,这源于中华文明“天下”情怀,这表明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②错误;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④颠倒了二者的关系,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 17.千百年来,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是世界上唯一五千年绵延不绝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顽强的生命力。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 ) ①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汉字是世界上生命最长的文字 ②我国古代科技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综合性的特点 ③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在 ④我国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③: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汉字是世界上生命最长的文字和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在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①③符合题意。 ②:科技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之一,②不符合题意。 ④: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点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汉字和史书典籍。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是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 18.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坐而论道不行,坐享其成更不可能。要创造美好生活、得到幸福,必须不懈奋斗。下列谚语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与其相近的是 ①水滞船不走,人懒事难成 ②金子不生锈,智慧不退色 ③雨勤水草好,口勤学问高 ④说话要真实,招手要有事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伟大的奋斗精神。材料强调奋斗精神的重要性,①③符合题意。“金子不生锈,智慧不退色”寓意是好东西永远不会埋没,②与题意不符;“说话要真实,招手要有事”寓意是说真话,做实事,④与题意不符。故选A。 19.从司马迁“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的担当,到林觉民“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志向;从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到罗阳“用生命擎起舰载机起飞”的壮举,爱国主义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不懈奋斗。由此可见( ) ①爱国主义是抽象的,不是具体的 ②爱国主义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 ③爱国主义是重要的精神力量 ④爱国主义人人践行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②③:材料反映从古到今,爱国主义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不懈奋斗,这体现了爱国主义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是重要的精神力量,②③符合题意。 ①:爱国主义的特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④:爱国主义人人践行的说法太绝对,④观点错误。 故本题选C。 20.某区教育局召开了教育系统“民族精神代代传”总结表彰会,该活动已经成为该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闪亮的品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 ) A. 发挥“主心骨”作用 B. 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C. 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D. 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答案】A 【解析】 【详解】A: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心骨”的作用,A符合题意。 BCD: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和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都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措施,但都不符合“最重要”的要求,其它选项都不符合题意,均应排除。 故本题选A。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四大题,共40分) 21.某中学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要求,开展了主题为“慎独自省,重塑道德人格”的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建设道德模范事迹展示长廊、举办道德讲堂等活动全面营造道德文化氛围。以日常行为检查和班会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从细微处入手,通过增强自省意识、发扬自律精神,检查自己的言行,自觉纠正言行偏差,并不断为自己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实现从自发到自觉、从外表到内心、从被动到主动、从他律到自律的行为转变。积极开展社会帮扶和文明志愿者活动,促使学生在社会道德的践行中,培养道德情感,提升道德水平。 该校开展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体现了文化对人影响的哪些道理。 【答案】①文化对人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对人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 ③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了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某中学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要求,开展了主题为“慎独自省,重塑道德人格”的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为背景材料,从文化生活角度设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本题难度一般。 【详解】本题要求考生回答该校开展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体现了文化对人影响的哪些道理。 本题的知识范围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问题指向是该校开展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体现了文化对人影响的哪些道理,属于体现类主观题。 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并转化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来组织答案: “通过建设道德模范事迹展示长廊、举办道德讲堂等活动全面营造道德文化氛围”。可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来回答。 “以日常行为检查和班会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从细微处入手,通过增强自省意识、发扬自律精神,检查自己的言行,自觉纠正言行偏差,并不断为自己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实现从自发到自觉、从外表到内心、从被动到主动、从他律到自律的行为转变”。可从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和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来回答。 “积极开展社会帮扶和文明志愿者活动,促使学生在社会道德的践行中,培养道德情感,提升道德水平”。可从优秀文化塑造人生来回答。 【点睛】“体现类”主观题的设问一般有“体现了什么?”、“ 怎样体现?”“从材料中概括出什么道理? ”等。解题步骤:①思考和罗列出具体的知识点的内容。②要坚持“一一对应”的原则,逐一进行分析说明 ③结合材料,具体分析,进行筛选,进行组合。并不是把每一个具体知识都答出来。答题要求:一般可采用“观点+材料”或“材料+观点 ”。作答时要注意观点和材料相结合,不能只简单的罗列知识点。体现类的题目需要对题中材料进行详细解读,针对每一部分信息提炼对应教材的相关理论即可。 22.辨析:积极进行社会实践,是实现文化创新的唯一途径。 【答案】这个观点是片面的。要进行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这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但还要继承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要善于学习、借鉴和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要坚持正确方向,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解析】 【分析】 本题以辨析题的形式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的知识,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和论证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一般。 【详解】辨析:积极进行社会实践,是实现文化创新的唯一途径。 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的知识,属于辨析题。 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首先明确这个观点是片面的。其次,指出进行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这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再次,从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等方面对这个观点进行补充说明。 【点睛】解答辨析类题目的基本要求是:论证正确点,分析错误点,澄清模糊点,补充不全点。具体步骤有以下四点: 确定辨析点。认真阅读题目,划分题目的层次,找出辨析点,然后分别对各个层次进行分析判断。 分析必然点。就是在明确辨析点的基础上,针对必然正确或错误的观点,说明其正确或错误的理论依据,即运用有关知识、原理和观点,分析说明正确的观点为什么正确,错误的观点为什么错误及怎样才是正确的。 展开讨论点。如该命题是不正确的,但其隐含的前提可能是正确的;该命题在现象上有合理性;该命题不全面或走极端,但在某一方面还有正确的成分等。 补充遗漏点。如未揭示出本质的联系,关系表述不全面,关系的成立缺少必然性或条件性等,针对辨析题的这些不足进行补充和完善,提出正确的观点或结论。 23.请你说出至少三种传统文化的主要形式,并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各举一个例证;并从中感受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 【答案】①传统习俗——春节贴春联、端午吃粽子、清明节纪念亡亲等; ②传统建筑——北京故宫、北京四合院、闽南民居等; ③传统文艺——京剧、闽剧、越剧、南音、相声、杂技等; ④传统思想——“和为贵”思想、“大同”思想、“孝为先”思想等。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主要形式,要求考生以例证的形式掌握和理解传统文化,本题难度一般。 【详解】本题请考生说出至少三种传统文化的主要形式,并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各举一个例证;并从中感受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 考生回答传统文化主要形式可从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来回答。各种形式只要对应性举出一个正确例子即可,要注意传统文化的主要形式和所举例证相对应,并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特点。 24. 中华民族在两千多年开拓经营海上丝绸之路的过程中,就一直奉行“和文化”理念。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有50多个国家、200多个民族,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中亚地区又是伊斯兰、斯拉夫、中华、印度四大文明的交会处,身处不同文明的亚欧各国人民弘扬包容互见的和文化精神,相互学习、相互尊重、和睦共处,就一定能用智慧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征,如何理解这一特征? 【答案】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②包容性的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③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 ④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住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⑤包容性的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中华民族在两千多年开拓经营海上丝绸之路的过程中,就一直奉行“和文化”理念为背景材料,从文化生活角度设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本题难度一般。 【详解】本题要求考生回答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征,如何理解这一特征。 本题的知识范围是中华文化的特征,问题指向是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征,如何理解这一特征,属于体现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中“弘扬包容互见的和文化精神,相互学习、相互尊重、和睦共处”这一关键信息,可从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回答。对这一特征的理解可从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含义和意义来回答。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