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导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导学案

‎ 一、从对世界本质的准确理解中培养科学精神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领会十九大精神,需要正确认识世界。从哲学角度准确深刻把握世界的本质,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判断和选择。‎ ‎1.世界的本质:物质。‎ ‎2.物质的唯一特性和根本属性: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根本属性——运动,运动是有规律的。‎ ‎3.物质与意识 ‎(1)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会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方法论:我们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还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4.图示把握世界的本质 ‎[对点训练]‎ ‎1.李克强说,向雾霾等污染宣战,不是说向老天爷宣战,而是要向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宣战。这表明(  )‎ A.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就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B.向污染宣战需要从根本上变革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 C.改善生产与生活方式有助于消除人与自然的斗争性 D.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是治污成功的关键 解析:选D A项中“顺应……就能……”‎ 错误;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不可能从根本上变革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B项错误;矛盾具有普遍性,人与自然的斗争性不可能被消除,C项错误;改善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D项正确。‎ ‎2.随着供不应求的房市遇冷,各地房地产成交量下滑,2017年国庆期间,约20个城市密集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从哲学基本问题的角度看,这表明(  )‎ ‎①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②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③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 ④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解析:选A 基于形势变化做出政策调整,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政策调整对房地产市场发挥作用表明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①③正确;②不符合设问知识限定;思维有正误之分,④错误。‎ ‎3.“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  )‎ ‎①作为自然规律,可以支配着自然界的变化发展 ②具有科学性,表明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来自实践,对人们生产、生活有促进作用 ④对人的生产生活具有指导作用,因而是真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说明人们能够认识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规律,表明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②当选;也说明这一时间认知体系来自实践,对人们生产、生活有促进作用,③当选;“二十四节气”属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是自然规律,①错误;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认识,判断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实践,而不是因为其对人的生产生活有指导作用,排除④。‎ 二、全面理解追求真理的历程,增强公共参与意识和能力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发出号召,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只要我们善于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定能够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对学生而言,从哲学维度全面理解追求真理的过程,才能更好地走进社会、融入社会,培养公共精神,提高公共参与能力。‎ ‎1.真理: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特征:客观性、具体性和条件性。‎ ‎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4.如何追求真理: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正确对待谬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5.图示法理解追求真理的过程 ‎[对点训练]‎ ‎4.近几年,我国多个城市参与由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地球一小时”全球环保活动。活动节约的能源虽然有限,但能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会对全球节能减排事业作出巨大的贡献。这说明(  )‎ ‎①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性的物质活动 ②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改造世界的活动 ③实践具有能动性、社会性和客观性的突出特点 ④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有效、合理的适应性活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 实践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是社会历史性活动,①③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②④错误。‎ ‎5.习近平强调,要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重视智库建设的认识论依据是(  )‎ ‎①脑力劳动者的认识活动越来越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任何具体的认识主体总是具有自身的局限性 ③不同认识主体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发现真理 ④得到不同认识主体认同的知识才具有真理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 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任何具体个体对事物的认识总是具有自身的局限性,需要集中众人的智慧,这样可以促进不同认识主体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发现真理,②③符合题意;认识活动本身不具有直接现实性,①错误;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得到不同认识主体认同的知识如果不同客观实际相符合,也不是真理,④错误。‎ ‎6.从“人治”到“法制”再到“法治”,从“以法治国”到“依法治国”再到“法治中国”,理论和实践上的路径,揭示了中国法治历经复杂的变迁,也展现了“治国凭圭臬,安邦靠准绳”的法治图景。中国法治历经变迁体现了(  )‎ ‎①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②人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 ③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④从认识到实践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B 法治思想的变迁并不意味着以往的思想是谬误,①不选;中国法治思想的变迁说明认识的无限性和上升性,即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②③正确;④是形而上学循环论的观点,错误。‎ 失分点(一) 不能正确理解规律的客观性 ‎[例1] 伴随着空气燃烧的撕裂声,搭载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火箭努力挣脱地球的引力,向着寥廓苍穹飞翔。有同学认为,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终将突破地球引力的制约。这一看法(  )‎ ‎①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②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③揭示了人们可建立联系改变规律 ④看到了规律可以认识和突破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 选A 本题容易因错误理解规律的客观性而误选③④。认为能克服地球引力的制约,实则是认为能不受规律制约,这是无视规律客观性、夸大主观能动性的体现,①②正确。‎ ‎[例2] 水木年华在《一生有你》中感叹:“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时候的容颜,可知谁愿承受岁月无情的变迁。”歌词蕴含的哲理有(  )‎ ‎①事物的运动变化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②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③人类在客观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④规律是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选A 本题容易因错误理解规律的客观性而误选③。岁月无情的变迁表明规律的客观性和运动的绝对性,①②正确;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③错误;④不为材料所反映。‎ ‎[走出误区] 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理解规律的客观性 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是坚持物质第一性的体现,坚持了唯物主义,不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属于唯心主义观点;认为人在规律面前并非无能为力,看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坚持了辩证法;只承认规律的客观性而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失分点(二) 不能正确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 ‎[例3] (2013·全国卷Ⅰ)2012年,科学家根据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研制成第一片“人造树叶”。这片“树叶”能够释放出制作燃料电池的氢,它的诞生对于人类开发可再生能源具有重要意义。“人造树叶”的成功研制佐证了(  )‎ ‎①人的意识只有反映了事物本质才具有能动性、创造性 ‎②人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根据自身需要加以利用 ‎③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 ‎④人能够通过实践将观念中改造的对象变成现实的东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选C 本题容易因夸大或缩小意识的能动性而误选①③。①错在“只有”上;③说法错误,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世界,人不可能创造出世界上没有的客观事物;②④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 ‎[例4] (2015·全国卷Ⅰ)安全生产是生产发展的底线。缺乏安全意识是最大的安全隐患,麻痹大意往往导致生产事故频发。从哲学上看,安全意识之所以成为安全生产的关键,是因为(  )‎ ‎①人的意识决定了实践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②人的意识影响实践发展的趋势和结果 ‎③人的意识是促成实践中的矛盾转化的重要条件 ‎④人的意识不同,实践结果的性质就会不同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选A 本题容易因夸大意识的能动性而误选①④。本题的题眼是安全意识成为安全生产的关键的原因。题眼突出了安全意识的重要性,②③符合题意。①中“决定”夸大了意识的作用,说法错误;④说法绝对化,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可能会有差异,但实践结果的性质不一定不同。‎ ‎[走出误区] ‎ ‎1.侧重点法区分意识的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意识的目的性 侧重于行动目标、方式和步骤的确定 自觉选择性 强调认识对象的选择 主动创造性 突出反映的程度(现象与本质)和时间跨度(过去、当前和未来)‎ ‎2.特别注意关于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①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导作用必须通过实践,实践才具有直接现实性。②不同性质的意识作用不同,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起促进作用。‎ 失分点(三) 错误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例5] (2014·全国卷Ⅱ)‎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代表性的饮食文化。该片在电视台播放后引起了极大关注,产生了广泛影响。通过《舌尖上的中国》,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有美食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家乡的味道,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们从美食中体味到深厚的文化意蕴,表明(  )‎ ‎①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总是融合在一起 ‎②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统一于人的实践 ‎③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没有固定界限和本质差别 ‎④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选C 本题容易因错误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而误选①③。人们从美食中体味文化意蕴,从哲学角度看,就是从物质到意识,从客观到主观,而实现这种转化的条件就是实践。人们在实践中创造了美食并形成对美食的认识,②④可选。①错误,物质可以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存在。③否定了物质与意识的区别,排除。‎ ‎[走出误区] 理清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两个误区 一是不能认为二者相互依赖、密不可分。意识依赖于物质,但物质不依赖于意识。二是两种作用不同。物质对意识起决定作用,坚持这一点就坚持了唯物主义方向,否则,属于唯心主义。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这种作用不等于决定作用,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则属于辩证唯物主义,否则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失分点(四) 混淆实践决定认识的表现、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例6] (2017·江苏高考)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代驾、陪购师、网络主播等新兴职业。这些新兴职业在给社会带来效率或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规范的问题,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刻不容缓。由此可见(  )‎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C.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解析] 选D 本题容易因不能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而误选。新兴职业面临着如何规范的问题,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刻不容缓,表明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推动人们进行探索和研究,即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与题意不符。‎ ‎[例7] ‎2017年8月9日,中国科学院宣布“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提前并圆满实现全部三大既定科学目标,为我国在未来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技术发展和空间尺度量子物理基本问题检验前沿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与技术基础。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 ‎①意识可以直接创造自然界没有的物质 ②科学实验的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世界 ③实践水平随着技术条件的改善而提高 ④认识的发展依赖于认识工具的进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选D 本题容易因错误理解实践的目的而误选②。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为我国在未来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技术发展和空间尺度量子物理基本问题检验前沿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与技术基础”体现了人类实践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利于促进人类认识的提高,③④正确;①错误,因为意识要通过实践才能创造具体的物质形态;②错误,科学实验的目的在于改造客观世界。‎ ‎[走出误区]‎ ‎1.灵活理清两个易混点 ‎(1)区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从无到有”;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基础上的“深化和发展”。‎ ‎(2)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与意识能动作用的关系 ‎2.两种方法突破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图示法 ‎(2)标志性关键词法 理论 关键词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针对、立足、基于、按照、根据……(问题、现状、特点、情况、形势、影响),提出、制定、出台、调整、颁布……(理论、方针、政策、规划、措施、方案)等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在……(主题、路线、方针、措施、制度)下,促进……(事业、活动、实践)取得成就、胜利、发展、前进、成功等 失分点(五) 对认识过程理解不准 ‎[例8] (2017·全国卷Ⅲ)恩格斯指出,认识中“不仅每个已经解决的问题都引起无数的新问题,而且每一个问题也多半都只能一点一点地、通过一系列常常需要花几百年时间的研究才能得到解决”。对这种认识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 ‎①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②认识的局限性意味着达不到真理性认识 ‎ ‎③真理与谬误的转化使认识呈现为封闭式循环运动 ④认识对象、认识主体和实践的无限发展导致认识的无限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选B 本题容易因错误理解认识过程和真理的特征而误选②③。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同时,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①④符合题意。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是可以正确认识客观事物,达到真理性认识的,②错误。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认识运动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而不是封闭式循环运动,③错误。‎ ‎[走出误区] 对应法理解真理的特征与认识的发展过程 真理 认识过程 要求 真理是客观的 内容客观,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认识对象无限发展;客体决定认识具有无限性 在实践中认识、发现、检验、发展真理 检验标准客观 实践不断发展 形式主观 主体影响认识,认识具有反复性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向前发展,认识具有上升性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