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6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必3第4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专项训练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一、选择题 1.(2017北京丰台一模,24)2017年央视春晚分会场地处于祖国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个性鲜明,独具特色。上海的“光舞台”时尚前卫、四川凉山的“火舞台”激情豪迈、广西桂林的“水舞台”清秀柔润、黑龙江哈尔滨的“冰舞台”浪漫旖旎,构筑了地域文化景观,给观众带来一场美轮美奂的视觉盛宴。这样的设计让我们感受到( ) ①一方水土滋养一方文化,中华文化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②百花齐放才有春色满园,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相映生辉 ③大众传媒服务春晚舞台,现代科技助力文化传承与发展 ④一城一故事一曲一传奇,深谙传统文化就会有文化自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016北京丰台期末,19)歌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描绘了人们过年时的喜庆情景。由此可见传统节日( ) A.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B.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C.对当今中国人的价值观具有深刻影响 D.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3.(2016北京平谷模拟,24)中国成语堪称中华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大量成语出自古代经典著作,表达着臧否人伦善恶的中国价值观。材料体现了(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③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④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①③ 4.传统文化对天理人伦所作出的具体规范,有些蕴藏在乡村的村规民约、家风祖训当中。村规民约、家风祖训作为当今社会的一种稀缺资源应当充分发掘利用,这是因为优秀的村规民约、家风祖训( ) ①作为精神力量决定着社会的发展 ②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 ③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④对现代社会治理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2016北京市级联考,25)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猴年春晚创新性地融入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如华阴老腔、云南彝族的海菜腔和跳菜舞等,并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巧妙地与不同风格的流行歌曲相结合,让全球观众能够欣赏并了解到中华大地优秀的传统文化。此举( ) ①使我国的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保持一致 ②是传播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 ③有助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 ④让人们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传统文化魅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道家学说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认为“道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对人们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间的关系具有指导作用。“道法自然”更是符合今天我们倡导的环保意识。这表明( ) ①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传统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④传统文化要顺应时代变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时代,“常回家看看”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历来被看作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过去,人们推崇“父母在,不远游”;现在,社会倡导“常回家看看”。这告诉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 ) A.平等交流,相互借鉴 B.破除陋习,移风易俗 C.博采众长,求同存异 D.批判继承,推陈出新 8.歌词作家陈常见情系家乡,走茶山、访茶农,借明朝乡贤林俊童咏茶诗“品归陆谱英华美,歌入声咽兴味长”之韵,创作出轻柔甜润的新茶歌《天山绿茶天山红》。这表明( ) A.继承在先,发展在后 B.承袭传统,回归古典 C.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D.远离传统,洋为中用 9.静止的时候,凝固着威严和庄重;走动的时候,流露出飘逸和洒脱。作为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交领右衽、系带宽袖,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从黄帝到明末清初,一直保持着相对一致的风格和形制,被誉为“穿在身上的诗书礼乐”。透过汉服文化可以感悟到( ) ①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 ②一个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 ③文化对人们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 ④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0.(2017北京西城期末,16)“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世界遗产再添中国元素。在“二十四节气”的主题活动中,同学们提出了以下观点,其中有道理的是( ) ①“春夏秋冬雨露霜雪”,“二十四节气”是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所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②“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谷雨三朝赏牡丹”,“二十四节气”是时令、气候、物候的规律,我们应该尊重 ③文化具有继承性,“二十四节气”作为华夏民族特有的文化记忆世代相传,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④俗语说“冬至大如年”,但现在很多节气讲究都没有了,只有饮食习俗传了下来,北方吃饺子,南方好多地方吃汤圆,说明传统习俗对人们物质生活的影响更持久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我国杂技历史悠久,因表演技巧高超而深受观众喜爱。在现代,我国杂技融入音乐、舞蹈等元素,利用声、光、电效果,配以情景故事,既惊险刺激又妙趣横生,许多节目蜚声海内外。我国现代杂技艺术蜚声海内外,主要得益于( ) ①现代传媒超越时空的传播功能 ②用现代流行艺术元素取代传统艺术元素 ③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满足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④以现代艺术手段展现我国杂技的民族特色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互联网与教育不断融合,在线教育日益火爆, 人们的学习方式正发生深刻变化: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能力,在网上找到为自己“量身定制”的课程,学习变得更为主动和灵活。这说明( ) ①科技进步是文化多样性产生的重要因素 ②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传承方式的变革 ③“互联网+教育”决定着文化发展的方向 ④在线教育有利于满足学习者个性化需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二、非选择题 13.(2017北京昌平二模,39)留住舌尖上的“乡愁”。 材料 曾经的“老口味儿”成了人们日益牵挂的念想。“老口味儿”不仅有着独特滋味,更承载着记忆中的“乡愁”。恢复“老口味儿”蔬菜,就是找寻“失传已久”的传统蔬菜风味;保护好蔬菜文化的遗产,就是留住老百姓舌尖上的“乡愁”。 请结合材料,运用相关知识谈谈恢复“老口味儿”蔬菜的文化价值。(9分) 14.(2017北京丰台二模,38)研学旅行让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追求“诗和远方”,走出校园,在行走中见世面、学知识、长能力,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增加对集体生活和公共道德的体验,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北京:寻访名人故居,品读文学经典 ·寻访老舍、鲁迅、郭沫若曾在北京居住过的地方,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倾听他们的传奇故事 ·对照阅读三位作家的名篇,例如,老舍的《茶馆》、鲁迅的《朝花夕拾》、郭沫若的《棠棣之花》等,体味文学经典的魅力 苏州:走进苏州园林,品鉴建筑之美 ·游览拙政园、留园、怡园、狮子林 ·品读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梁思成《中国建筑史》、林徽因的《论中国建筑几个特征》等著作,对比分析苏州园林与皇家园林的特点,品鉴中国园林建筑之美 甘陕:踏着先辈足迹,品悟长征精神 ·参观甘肃会宁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红军烈士陵园等红色遗迹 ·推荐阅读丁玲的《红军长征记》、魏巍的《地球的红飘带》、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等,分享长征故事,了解英雄事迹,品悟长征精神 云南:探访古镇非遗,品味民族文化 ·参加彝族打歌、傣族泼水、哈尼族长街宴等特色活动,品尝民族美食、体验民族风俗、感受民族节日 ·参考阅读《云南物志》《滇国史》《云南地方史》等书籍,了解云南少数民族风土人情,品味民族文化 请你任选以上一条研学线路,结合《文化生活》相关知识,列出谈话提纲说服同学李华和你选择同一条线路。(10分) 答案精解精析 1.C ①后半句说法违背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错误。④后半句说法过于绝对。②③正确切题。 2.A 此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特点。通过传统文化传承至今,以及中国传统节日,可见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故答案为A。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传统文化的作用,排除C。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排除D。 3.C 此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特点。成语堪称中华文化的“活化石”,可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故①正确。通过“中国成语”,可见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故②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文化创新,排除③。材料没有涉及文化的多样性,排除④。 4.D 本题考查文化生活中文化的继承与发展。①说法错误,精神力量不能决定社会的发展。②错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是增强诚信意识。③④正确阐释了优秀的村规民约、家风祖训的作用与价值。故选D。 5.D 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理解。①中“与世界文化保持一致”的表述有误。文化传播的途径有人口迁徙、商业贸易等,②不选。③④正确切题。 6.D 此题考查传统文化的作用。通过传统文化传承至今,可见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排除①,选择②。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排除③。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必须要使其顺应时代变迁,故④正确。 7.D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继承。材料强调对待传统“孝”文化的态度,没有强调文化交流,排除A和C。传统的“孝”文化并不都是陋习,排除B。D正确表述了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故答案为D。 8.C 此题考查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借明朝乡贤林俊童咏茶诗“品归陆谱英华美,歌入声咽兴味长”之韵,创作出轻柔甜润的新茶歌《天山绿茶天山红》,这体现了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故选C。 9.B 本题综合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等知识点。“汉服交领右衽、系带宽袖,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这体现了汉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②正确切题。“从黄帝到明末清初,一直保持着相对一致的风格和形制”,这体现了④。①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地域性,而材料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民族性,故不选。③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与材料主旨不符。 10.B “二十四节气”来源于社会实践,是中国先民对当时社会生活的认知,①正确。“ 二十四节气”是对时令、气候、物候等规律的认识和总结,②表述错误。“二十四节气”属于传统文化,世代相传,体现文化的传承,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③正确。④错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 11.D 本题考查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题干没有涉及现代传媒超越时空的传播功能,故①与题干无关。我国现代杂技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艺术元素的继承,因为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故②观点错误。我国杂技艺术的发展做到了传统和现代的结合、现代艺术手段和展现民族特色的有机统一,故③④正确。应选D。 12.D 本题考查科技对教育发展的作用。①错误,文化多样性主要是由于不同民族的经济生活、政治制度和生活环境等因素不同。③错误,经济、政治决定文化。 13.答案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恢复“老口味儿”蔬菜使人们记住“乡愁”,守住民族的精神家园。(3分)传统口味儿的蔬菜是传统饮食文化的物质载体,对展现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3分)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恢复“老口味儿”蔬菜有利于继承我国优秀传统饮食文化,有利于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3分) 解析 此题考查文化的保护和继承。要紧扣文化价值,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文化对人的作用、传统文化的特点、文化的多样性等方面综合答题。 14.答案 评分标准: 等 级 等 级 描 述 水平4 (7~10分) 能准确解读研学线路中蕴含的文化价值。文化生活观点运用准确、表述清晰、前后逻辑一致,有说服力,有创新性观点或分析 水平3 (4~6分) 能较好解读研学线路中蕴含的文化价值。能比较准确地运用文化生活观点,内容较完整,逻辑较清晰 水平2 (1~3分) 能运用文化生活观点分析研学线路,但不准确,堆砌知识 水平1 (0分) 应答与试题无关;没有应答 示例:希望李华和我一起选择苏州园林这条研学线路。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建筑典范之一,走进苏州,近距离触摸传统建筑,再读叶圣陶对苏州园林的描写, 能更好地理解苏州园林独特的美。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不同的地域特征造就了苏州园林与皇家园林的不同风格,阅读梁思成等建筑学家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解析专著,能加深我们对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结构、艺术 造型和精神品质的认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品鉴建筑之美、提高审美水平,丰富人生经历。 解析 此题是开放性试题,要注意做到材料与原理相结合,要有逻辑性,语言流畅,结构合理。答题时要突出选择线路的原因,要把苏州园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说清楚,从传统文化的形式、特点,文化对人的作用等方面回答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