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6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拉萨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第五次月考政治试题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拉萨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第五次月考 文科综合政治 1.1986年,成都西北部的一个叫做“三星堆”的村庄,一批人们闻所未闻,神秘诡谲的器物得以重见天日。接着一次次重大的考古发现,重新丰富了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版图,证明了在中国远离中原的“荒蛮腹地”也存在着高度的青铜文明。由此可见 ①通过历史文物可以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②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③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④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表现形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③:根据题目的表述,通过考古对所发现的器物的研究,证明了在远离中原的“荒蛮腹地”也存在着高度的青铜文明。由此可见通过历史文物可以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表明了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①③选项正确。 ②:该选项表述本身正确,但与题意无关,排除②。 ④:题目中没有体现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表现形式,排除④。 故本题选B。 2.“枫桥月,灞桥柳,一声珍重离家走;跨四海,闯五洲,长路漫漫难回首;相思豆,连丝藕,梦里常在画中游;黄土地,绿田畴,画中美景不胜收。”诗词中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①精神活动与物质载体紧密相连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③一种行为是否影响人们的交往取决于特定的文化背景 ④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题目中“枫桥月,灞桥柳”表明了精神活动与物质载体紧密相连,①正确。 ②:题目中的种种景象体现了家乡的景物对游子的影响,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②正确。 ③:文化背景影响人的行为,但不能起决定作用,③错误。 ④:该选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排除④。 故本题选A。 【点睛】深远持久的影响: (1)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上,都是深远持久的。 (2)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3.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古装电视剧《庆余年》热播,在获得了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动了许多人跟着电视剧畅学古诗词,感受古人的精神世界。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影视精品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②弘扬革命文化,有利于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③文化与经济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④文化能够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关系、文化对人的影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①③:古装电视剧《庆余年》热播,在获得了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动了许多人跟着电视剧畅学古诗词,感受古人的精神世界。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影视精品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文化与经济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交融。①③符合题意。 ②:古装电视剧《庆余年》并没有体现革命文化,②不符合题意。 ④:材料不能体现文化能够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4.近些年有关“熊孩子”闯祸的新闻常见于报端,对此,家长除了应有必要的惩戒措施,更需要为孩子做出好的榜样,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这是因为: ①家庭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②孩子们应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③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④父母的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环境和文化活动,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③入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的言行举止具有重要示范、激励作用,文化影响人具有潜移默化性,父母应更自觉地注重自己言行,④入选;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家庭教育只是国家教育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①夸大了家庭教育的作用;②混淆了创造文化环境与参加文化活动的区别,不选。故本题答案为D。 5.“清早起来什么镜子照?梳一个油头什么花香……”随着一阵清脆明快的京剧曲调声,学生们有板有眼地做起了戏曲课间操。戏曲课间操不仅提升了学生做课间操的兴趣,也成为同学们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材料说明 A. 大众文化的发展可以高雅与通俗并存 B. 形式多样的文化生活活跃了文化思想 C. 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发展并享用文化 D.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答案】C 【解析】 【详解】戏曲课间操是对传统课间操的发展,说明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发展文化,戏曲课间操成为同学们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说明人们在实践中享用文化,C符合题意;材料不体现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并存的问题,A不符合题意;材料表明形式多样的文化生活活跃了文化氛围,而不是活跃了文化思想,B错误;材料强调文化创新有利于享受和传承文化,不体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D不符合题意。故选C。 6.敦煌文化保护研究工作者70多年来扎根大漠,舍小家顾大家,以强烈的使命担当、无私的奉献精神,精心保护和修复莫高石窟珍贵文物,潜心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艺术,努力探索推进文化旅游合理开发,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和赞誉。这表明敦煌文化研究工作者 A. 厚植家国情怀,勇担弘扬发展中华文化的重任 B. 弘扬工匠精神,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基本内涵 C. 创新文化体制机制,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D. 挖掘特色文化资源,为当地发展提供物质力量 【答案】A 【解析】 【详解】A:敦煌文化保护研究工作者70多年来扎根大漠,舍小家顾大家,以强烈的使命担当、无私的奉献精神,精心保护和修复莫高石窟珍贵文物,潜心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艺术,这表明敦煌文化研究工作者厚植家国情怀,勇担弘扬发展中华文化的重任,A正确。 B:材料中的做法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并没有丰富中华传统文化基本内涵,B错误。 C:材料不涉及创新文化体制机制,C排除 D:挖掘特色文化资源,能推动当地发展提,但不是物质力量,D错误。 故本题选A。 7.2019年3月14日,3D全景声京剧电影《曹操与杨修》举行首映,惊艳四座。它取材自同名京剧剧目,更引入了先进的全套杜比全景声制作流水线,让该剧在新技术、新载体上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从中可知 ①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②文化创新需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③文化发展实质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 ④科学技术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材料中“它取材自同名京剧剧目”,体现了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是文化创新的根基,①符合题意。 ②:材料中“更引入了先进的全套杜比全景声制作流水线,让该剧在新技术、新载体上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体现了文化创新需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②符合题意。 ③: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的创新,③错误。 ④:生产力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了文化的发展方向,④表述错误。 故本题选A。 【点睛】选择题解题方法 方法1:条件排除法,设问一般要求说明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得出题干中的结论,或者要得出题干中的结论,需要题肢中的哪些条件。考生要注意排除以必要条件代替充要条件、表述太绝对、不符合或夸大事实的题肢。 方法2:概念判断法,在正确理解和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直接确定符合题中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题肢。 方法3:直选法,直接根据设问的指向,找出与题干中的关键词、中心词意思最贴近的题肢,或者找出与教材相关知识表述最接近的题肢。 方法4:排除法,排除错误题肢,排除与材料不符的题肢,排除与题干同义反复的题肢,排除因果颠倒的题肢。 8.习近平主席曾打过一个生动的比方: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着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顾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干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这强调了 A.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 B.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C. 要坚持求同存异原则,认同其他民族文化 D. 要在平等基础上推动民族间文化交流互鉴 【答案】D 【解析】 【详解】A说法错误,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但不是根本动力; B说法错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C说法错误,认同的应该是本民族的优秀文化; D符合题意,“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表明要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要在平等基础上推动民族间文化交流互鉴。 故选D。 【点睛】如何加强中外文化交流? ①(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原则+要求)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③加强中外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博采众长,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④中外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我们既要更加热情的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⑤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⑥坚决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⑦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大众传媒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⑧创新文化传播方式,通过商业贸易、教育等多种方式进行文化交流。 9.2018年以来,故宫在世界多地举办了文化创意产品国际综合展。现场没有展示任何一件文物,而是通过文化创意产品和数字技术的组合,传达故宫六百年悠悠古韵。故宫文创已经和文物拥有一样的“身价”,走出国门展示中华文化。假如让你据此写一篇新闻报道,比较合适的主题是 ①文化继承:吸收借鉴各国优秀文明成果 ②文化传播:做传播中华文化的友好使者 ③文化交流:彰显中华文化具有普世价值 ④文化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新的交融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交流、借鉴。题干没有反映我们在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①不符合题意;题干反映的是故宫文化创意产品国际综合展使中华文化走出国门,传播中华文化,②符合题意;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彰显中华文化具有普世价值”说法错误,③错误;故宫举办文化创意产品国际综合展,通过文化创意产品和数字技术的组合,传达故宫六百年悠悠古韵,说明故宫进行文化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④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 1.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坚持的原则。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3.反对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4.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10.2019年4月25日至27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一带一路”涉及的国家聚集了全球63%的人口,国际旅游总量占全球旅游业的70%以上。这启示我们 ①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加强国际合作有利于文化走出去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旅游业的发展能为文化的繁荣提供精神动力 ③旅游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旅游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 ④不同文化在交流、借鉴中逐渐融合,加强国际合作有利于文化趋同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③: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一带一路”涉及的国家聚集了全球63%的人口,国际旅游总量占全球旅游业的70%以上。这说明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加强国际合作有利于文化走出去,发展旅游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①③符合题意。 ②:材料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但旅游业发展能为文化的繁荣提供物质保证,不是精神动力,②错误。 ④: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不同文化在交流、借鉴中逐渐融合,但不是文化趋同,④错误。 故本题选C。 11.剪纸动画是剪纸与动画相结合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既保留了剪纸纯朴活泼、简洁明快、夸张写意的艺术特色,又使剪纸不仅有声有色动起来,还能绘声绘色讲故事,深受观众喜爱。借助这一新的艺术形式,剪纸艺术得以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这表明 ①采取新的艺术形式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 ②勇于创新是文化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文化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④现代科技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③:题目中,剪纸动画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使剪纸不仅有声有色动起来,还能绘声绘色讲故事,深受观众喜爱。借助这一新的艺术形式,剪纸艺术得以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这表明采取新的艺术形式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文化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①③正确。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②错误。 ④:现代科技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手段,④错误。 故本题选A。 12.2019年8月,上映10天,《哪吒之魔童降世》总票房就高达23.5亿元。影片导演饺子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影片希望能给追求梦想的人力量和勇气。哪吒从父亲身上学到的最重要的是掌握自己的命运,他嘶吼出的“我命由我不由天!是仙是魔我说了才算!”激励着即将要认命的敖丙,也惊醒了每一位观众。该片的走红说明( ) ①文化创新必须着眼于人民的精神需求②大众传媒具有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 ③博采众长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④优秀文化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正能量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走红说明文化创新必须着眼于人民的精神需求,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①符合题意。 ②:大众传媒具有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但没有创造文化的功能,②错误。 ③:材料没有体现博采众长,③不符合题意。 ④:哪吒嘶吼出的“我命由我不由天!是仙是魔我说了才算!”激励着即将要认命的敖丙,也惊醒了每一位观众,说明优秀文化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正能量,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当今时代,如何应时而动、顺势而为,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中国与非洲各国共同思索,携手行动,绘制出了一幅幅绚丽的画卷。 材料二:D市是孝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涌泉跃鲤”的故事流传百世。近年来,该市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挖掘德孝文化内涵,开展了“孝子孝媳孝星”“好公公好婆婆”评选活动;先后出版了德孝文化系列书籍,把德孝文化作为学校校本教材开发的主题之一;利用3D、微电影、微剧等技术和形式增添古老文化的时代魅力。 (1)结合材料一,运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相关知识,就如何“超越文明隔阂、冲突、优越,携手打造文化共兴的中非命运共同体”谈谈你的看法。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相关知识,说明D市是如何传承孝文化的。 【答案】(1)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中非文化的繁荣。 ②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打造文化共兴的中非命运共同体。 ③既吸收非洲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非洲,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2)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D市不断挖掘孝文化内涵,传承孝文化。 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D市不断为传统孝文化注入时代特征,传承孝文化。 ③发挥教育在选择、传递、创造孝文化中的作用。 ④利用科学技术和大众传媒推动孝文化的发展。 【解析】 【分析】 本题材料一以中非各国加强文化的交流互鉴,绘制出了一幅幅绚丽的画卷为背景材料,材料二以某市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挖掘德孝文化内涵,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详解】第(1)问,本题考查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的表述,首先,可以从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态度的角度,分析说明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中非文化的繁荣;其次,可以对待文化多样性应该坚持的原则的角度,分析说明中非之间应该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构建文化命运共同体;最会,可以从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的角度,分析说明应该既吸收非洲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非洲即可。 第(2)问,材料中,近年来,该市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挖掘德孝文化内涵,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并且把把德孝文化作为学校校本教材开发的主题之一,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增添了古老文化的时代魅力,故可以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以及大众传媒的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点睛】尊重文化多样性: (1)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意义: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3)原则: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①要求: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②意义: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做到世界各国人民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致敬新时代的奋斗者,就是崇尚奋斗的精神。站在时间的节点上回望过去,没有奋斗,就没有我们今天的一切。新中国成立以来,改革开放40年来,国家的前行成就个人的梦想,个人的脚步推动国家的进步,中国人民以感天动地的奋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新征程上再出发,我们没有时间喘口气、歇歇脚,只有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才能一步一个脚印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材料二:2019年秋季新学期开始,全国小学及初中所有年级将全部使用教育部统一编写的语文教材。为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教材编写组对十多年来课程改革以及课程标准实施的状况进行了细致的调查总结,遵循语文教学规律,采取“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两条线索相结合的方式编排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体现时代发展,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着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版语文教材大幅度增加了古诗文篇目,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优秀古诗文132篇,比原有人教版增幅达80%;初中古诗文选124篇,占所有选篇的51.7%;增设专题栏目,安排了成语、谚语等传统文化内容;注重革命传统教育,收录了大量革命传统经典篇目,如《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等文章;选取的国外名家名篇约占总篇数的10%,为开阔学生视野、培育科学精神、增进文化理解力提供了鲜活的文化资源。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与社会”的知识,分析崇尚奋斗精神的时代意义。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编写组在编撰统编语文教材的过程中是如何进行创新的。 【答案】 (1)①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崇尚奋斗精神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力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实现历史性飞跃,使中华民族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②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先进文化促进社会发展。奋斗精神是先进健康的文化,崇尚奋斗精神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③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新征程上再出发,崇尚奋斗精神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继续推进伟大事业。 (2)①立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教材编写组对十多年的课程改革进行了调查总结,形成了教材编撰的新经验。 ②文化创新既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要体现时代精神。统编教材增加古诗文和革命传统教育篇目,既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又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 ③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教材编写组汲取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开阔学生视野、培育科学精神。 【解析】 【分析】 本题材料一以致敬新时代的奋斗者,就是崇尚奋斗的精神为背景材料,材料二以2019年秋季新学期开始,全国小学及初中所有年级将全部使用教育部统一编写的语文教材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详解】第(1)问,本题属于意义类主观解析试题,考生要解答意义类问题,首先要学会审题,做到思路清晰,要紧扣材料,力求准确全面,体现一定的综合性。根据材料的表述,主要考虑从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以及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第(2)问,材料中,教材编写组对十多年的课程改革进行了调查总结,形成了教材编撰的新经验,故可以从立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的角度进行分析;材料中,统编教材增加古诗文和革命传统教育篇目,既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又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故可以从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材料中,教材编写组汲取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开阔学生视野、培育科学精神,故可以从文化创新的途径的角度进行分析。 【点睛】正确认识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辩证统一关系: (1)社会实践决定文化创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2)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具有反作用:文化源于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可以为实践的发展提供先进的思想理论、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等,从而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3)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新的主体。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都离不开人民群众。只有关注对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