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拉萨市那曲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西藏拉萨市那曲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政治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0道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 下面漫画《精神大餐》形象地说明了 A. 人们的精神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活动、物质载体 B. 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C. 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D.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漫画《精神大餐》中通过电脑、书籍等具体的物质载体来享受文化,说明人们的精神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活动、物质载体,A符合漫画寓意。B、D说法都正确,但与题意不符。C说法不对,优秀的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故本题答案选A。‎ 考点:文化的特点。‎ ‎2. 一台老式缝纫机、一张斑驳的老粮票、一把沉甸甸的铜制门锁···这些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老物件,如今又重新唤起人们的关注。某地开展的“城市记忆——老物件里捡拾难忘岁月”主题活动获得市民积极响应。老物件也具有大魅力,是因为:‎ ‎①老物件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 ‎②老物件是对特定时代经济、政治的反映 ‎③老物件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 ‎ ‎④老物件是特定时代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②④‎ ‎:一定的文化要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来表现,材料中通过老式缝纫机、老粮票等唤起人们对过往岁月的缅怀,体现了老物件是特定时代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对特定时代经济、政治的反映,②④正确。‎ ‎①: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是传统建筑,①错误。‎ ‎③: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③错误。‎ 故本题选D。‎ ‎【点睛】正确理解文化的特点 ‎(1)从文化的实质来看,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具有意识形态文化和非意识形态文化之分。‎ ‎(2)从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现象,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3)从文化与人类个体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人的一种素养。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4)从物质载体与精神文化的关系来看,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一个时代的文化产品,往往是这个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 ‎3.《中国谜语大全》上有这样一个益智谜语,“正看八十八,倒看八十八,左看八十八,右看八十八,仔细一端详,好像一朵花”。(打一字,谜底:米)。这充分体现了 A. 文化与经济日益相互交融 B.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C. 文化影响人们的生产活动 D. 拆字法谜语源于人类的智慧 ‎【答案】B ‎【解析】‎ ‎【详解】B:中国的益智谜语,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B正确。‎ AC:材料不涉及文化与经济关系,也没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故AC排除。‎ D:拆字法谜语源于人类的社会生活,D错误。‎ 故本题选B。‎ ‎4.节日,是时间的隘口,更是心灵的驿站。每逢中秋,人们常会想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了春节,人们常会感慨“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中国文化就这样浸润着每一个炎黄子孙。这表明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③民族节日是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标志 ‎④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中华民族节日所承载的民族情感浸润着每一个炎黄子孙,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深远持久,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①④项符合题意;材料不体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项与题意不符;文化遗产是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标志,③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 ‎【点睛】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透过传统节日和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5.近几年,在社交网站出现了许多仿成语形式的编造词,如根据“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四个成语简化而成的“喜大普奔”,根据歌词“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提炼而出的“人艰不拆”等。这些语义难懂、形式生硬的编造词借助网络在青少年中广泛传播。网络编造词不断产生并被广泛传播和使用,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网络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青少年 ②大众传媒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③文化创新应该力求形式新颖内容独特 ④文化创作的成果应真正满足实践需要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④: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文化与实践的关系。网络编造词不断产生并被广泛传播和使用的原因就在于网络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青少年,其次根据歌词“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提炼而出的“人艰不拆”体现了文化创作的成果应真正满足实践需要,①④正确。‎ ‎②:因为实践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动力,②不选。‎ ‎③:因为文化创新不仅仅是形式的新颖,③不选。‎ 故本题选D ‎6.‎ ‎ 在中央一再强调要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今天,南京市级文保单位——“南京颜料坊49号”,却在‎2015年3月8日下午3时被一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公然炸没了,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对此,你认为 ‎①文化遗产必须保护,因为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②文化遗产毫无意义,因为它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③文化遗产可有可无,因为它会妨碍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 ‎④文化遗产必须保护,因为它对研究人类文明演进有重要意义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④: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①④符合题意。‎ ‎②: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②说法有误。‎ ‎③: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它并非可有可无,③说法有误。‎ 故本题选C。‎ ‎7.时至今日,大多数国人对科学的理解仍停留在实用层面,强调的是科学的认知功能,科学精神还未真正沁入人们的心灵。为此,有识之士一直提倡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从《文化生活》中涉及的角度看,弘扬科学精神是因为()‎ A.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B. 先进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发展 C. 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 D. 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 ‎【答案】B ‎【解析】‎ ‎【详解】B:之所以要弘扬科学精神,从文化生活角度看,是因为先进健康的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B符合题意。‎ AC:题干强调弘扬科学精神,AC与题意不符。‎ D:经济和科技实力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D观点错误。‎ 故本题选B。‎ ‎8.‎ ‎ 中法是东西方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大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成为两国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原动力。进入21世纪以来,两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不断谱写新的篇章,已成为世界各国“以文会友”、相知互学的典范。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 加强文化交流,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繁荣 B. 承认文化多样性,要从根本上认同其他民族文化 C. 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 D. 面向世界,全面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文化成果 ‎【答案】A ‎【解析】‎ ‎【详解】A符合题意,“两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不断谱写新的篇章”启示我们加强文化交流,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繁荣;‎ B表述错误,承认文化多样性,首先要认同本民族文化;‎ C不合题意,材料是强调两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未涉及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 D表述错误,其他民族文化有精华和糟粕之分,“全面”说法是错误的。‎ 故选A。‎ ‎9.婴儿时,长辈用筷子蘸各种味道教你辨别酸甜苦辣,是一种传承;孩提时,爸爸敲打你先下手夹菜的筷子,是一种明礼;长大后,你用筷子往妈妈的碗里夹上她爱吃的菜,是一种感恩……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关于家的味道、一种情感的记忆,南北不一,味道各异,但对家人的爱,却是唯一。从中我们可以感悟到( )‎ ‎①筷子的使用在不同阶段传递着不同的情感 ‎②“南北各异的家的味道”寓于“唯一的家人之爱”中 ‎③每个人对家的情感源于其长期的生活体验 ‎④人们对家的感悟取决于他的生活意趣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③:从筷子文化的传承中我们可以感悟到,筷子的使用在不同阶段传递着不同的情感,每个人对家的情感源于其长期的生活体验,①③符合题意。‎ ‎②“南北各异的家的味道”属于矛盾的特殊性,“唯一的家人之爱”属于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②说法错误。‎ ‎④:人们对家的感悟取决于他的生活经历(体验)而非生活意趣,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感受文化影响:‎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是什么?‎ ‎(1)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有哪些?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 ‎10.‎2017年1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习近平首先向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于敏院士颁发奖励证书,并同他热情握手表示祝贺。李克强讲话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必须依靠创新支撑。国家重视科技创新的文化生活依据是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科技创新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 ‎②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科技创新有利于大众传媒手段更新 ‎ ‎③科技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 ‎④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科技的运用能够促进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④符合题意,“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必须依靠创新支撑”,国家重视科技创新的文化生活依据是: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科技创新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科技的运用能够促进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②说法错误,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而不是途径;‎ ‎③说法错误,应该是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故选D。‎ ‎【点睛】传媒与大众传媒的关系 ‎(1)传播媒介,简称传媒。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2)大众传媒是指面向大众的传播媒介,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形式。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3)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大众传媒的出现,并不能完全取代其他传媒,各种传媒都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1.《红楼梦》提到:“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借鉴这一说法,文艺作品创作应该 A. 反映真实的社会生活,复制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 B. 坚持正确的文化方向,以恰当的形式奏响主旋律 C. 顺应市场潮流,创作大批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D. 坚持社会效益第一,不必追求作品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A说法错误,文艺作品创作是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并不是复制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 B符合题意,材料中的“不以词害意”,其借鉴意义在于,文艺作品创作应该坚持正确的文化方向,以恰当的形式奏响主旋律;‎ C说法错误,文艺作品创作应该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而不是仅仅顺应市场潮流;‎ D说法错误,文艺作品创作应该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同时也要追求作品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性。‎ 故选B。‎ ‎12.南京青奥会期间青奥村共建了205个文化小屋,展示了五大洲的多元文化。在中国文化小屋,外国运动员们可以拿着毛笔体验中国书法;在瑞士小屋,你可以设计“世界名表”;在俄罗斯小屋,你可以领略伏尔加河“流过”一屋的灿烂。文化小屋让参与者的心灵得到滋润,也促进了世界各国青少年间的交流和沟通。这表明 ‎①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 ‎②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 ‎③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影响人、塑造人 ‎ ‎④特定的文化活动具有文化沟通和共享功能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③④:“文化小屋让参与者的心灵得到滋润”,体现了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影响人、塑造人,“也促进了世界各国青少年间的交流和沟通。”‎ 体现了特定的文化活动具有文化沟通和共享功能。③④符合题意。‎ ‎①: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①说法有误。‎ ‎②:只有先进文化才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②说法有误。‎ 故本题选D。‎ ‎13.齐白石的一位朋友曾给他写信说:“无论作诗作文,或作画刻印,均须于游历中求进境,作画尤应多游历,实地考察方能得其中之真谛……”这一观点启示我们 ( )‎ ‎①艺术创作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②要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创新文化 ‎③要充分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④艺术创作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无论作诗作文,或作画刻印,均须于游历中求进境”,说明艺术创作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①符合题意;“实地考察方能得其中之真谛”,说明要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创新文化,②符合题意;③④本身正确,但与题意无关。本题选A。‎ ‎14.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用“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来说明各种文明之间只要秉承包容精神,就不会存在“文明冲突”。下列选项与这一思想最贴切的是 A.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不约而同,不谋而合 D.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答案】D ‎【解析】‎ ‎【详解】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启示我们要发现其它民族文化的“美”,并欣赏其“美”,这样就不会存在“文明冲突”,故D选项表述与题意最贴切。“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意谓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听信单方面的话,就分不清是非,与题意不符,排除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指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与题意不符,排除B。“不约而同,不谋而合”均指事先没有约定(商量)而相互意见一致,与题意不符,排除C。选D。‎ ‎15.秦灭六国之后,派兵平定南越。为了巩固其统治,将大批故六国 人流放到南越之地。这些人到了南越之地后,便长期与越人共同生活。长期的共同生活诞生了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客家文化。这说明 A. 商业活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 B. 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C.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D. 人际交往是文化传播最直观、最常见的形式 ‎【答案】B ‎【解析】‎ ‎【详解】A不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涉及商业活动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B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秦灭六国之后,将大批故六国的人流放到南越之地,长期与越人共同生活,诞生了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客家文化,表明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C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教育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D说法错误,口语是文化传播最直观、最常见的形式。故选B。‎ ‎16.《沂蒙山小调》、《谁不说俺家乡好》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山东民歌,具有质朴、淳厚、强悍、粗犷、诙谐风趣等特点,能让人深刻感受到它的乡土气息和文化底蕴,唤起大家对山东这片热土的热爱,唤起大家建设美丽家园的热情。这说明 ‎①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②优秀文化能够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③优秀文化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④不同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沂蒙山小调》等能唤起大家建设美丽家园的热情说明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①正确。‎ ‎②:优秀文化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不能直接转化。②错误。‎ ‎③:材料强调优秀文化的作用,没有强调文化世界性。③不选。‎ ‎④:山东民歌能让人深刻感受到它的乡土气息和文化底蕴,体现了不同地区文化的区域性特征。④正确。‎ 故本题选D。‎ ‎17.‎ 叉子,原来是古代的一种农具,经过多个世纪的改进,最后用来进餐,西方人终于改变了用手抓食物吃的落后习惯,从而形成了西方人独有的饮食文化,由此可见( )‎ ‎①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人是文化创造者,又是文化享受者 ④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不同的文化印记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②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叉子,原来是古代一种农具,经过多个世纪的改进,最后用来进餐”,说明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①符合题意;题干没有体现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②与题意无关;“西方人终于改变了用手抓食物吃的落后习惯,从而形成了西方人独有的饮食文化”,说明人是文化创造者,又是文化享受者,③符合题意;题干没有体现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不同的文化印记,④与题意无关。本题选C。‎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同时,也不能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在文艺创作方面存在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现象,关键是要 A. 加强对文艺市场的监管 B. 汲取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 C. 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D. 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文化市场的缺陷,与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无关;‎ D符合题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文化创作是存在一定不足,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这启示我们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文化强国,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才能突破文艺创作的瓶颈;‎ C不合题意,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属于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但不是关键;‎ B不合题意,汲取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有利于改变缺质量的现象,但不是关键。‎ 故选D。‎ ‎19.《蒙古·传说》以现代舞融合民族舞,借鉴欧美舞台艺术的表现手法,混搭多媒体技术,再现了蒙古族的婚礼、迁徙、庆祝及战争场面,上演了一曲清新的“跨界”民族风。《蒙古·传说》“跨界”之举取得成功说明 ‎①运用现代科技是推动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 ‎②潜移默化是传统文化的特征 ‎③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活力的重要保证 ‎ ‎④各民族文化既要保持特色,又应博采众长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说法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②说法错误,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不是潜移默化。《蒙古•传说》以现代舞融合民族舞,借鉴欧美舞台艺术的表现手法,混搭多媒体技术,上演了一曲清新的“跨界”民族风,可见,“跨界”之举取得成功说明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活力的重要保证,各民族文化既要保持特色,又应博采众长③④正确,故选D。‎ ‎20. 北宋著名哲学家张载的“横渠四句”是这样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启示我们,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必须( )‎ A. 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反对西化——展望未来 B.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兼容并包——创新发展 C. 履行责任——服务大众——继承传统——展望未来 D. 推陈出新——求同存异——以我为主——引领风尚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启示我们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必须履行责任、服务大众、继承传统、展望未来,C正确且符合题意;其它选项都不符合题意,ABD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二、非选择题21、22、23三道大题,共50分。‎ ‎21. 材料一:某班同学就《来自星星的你》《继承者们》等韩剧在大陆热播的现象,展开了讨论。甲同学认为:“韩风劲吹”使我们的文化自尊受到了伤害,应该禁止包括韩剧在内的国外电视剧在中国播出;乙同学认为:韩剧的热播,应该引起我们国家文化工作者的反思,一部好剧并不是闭门造车所能写出来的。‎ 材料二: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指出:要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必须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如果居高临下对待一种文明,不仅不能参透这种文明的奥妙,而且会与之格格不入。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评析上述两位同学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请运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的知识,谈谈对“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的理解。‎ ‎【答案】(1)①韩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我国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该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创作中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甲同学忽视了外来优秀文化的生命力和价值,是封闭主义的表现。‎ ‎②文化创作需要学习借鉴国外的优秀文化成果,乙同学看到了文化创作需要立足实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2)①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借鉴。‎ ‎②文明交流互鉴过程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只有在民族文化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做到世界各国文化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傲慢和偏见与平等多样相悖而行。‎ ‎③只有摒弃傲慢和偏见,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才能真正推动文化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与世界和平发展。‎ ‎【解析】‎ ‎【分析】‎ 本题以韩剧热播和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为话题,考查学生筛选有效信息,调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1)问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评析上述两位同学的观点,属于辨析类的解答题。对于甲同学的“韩风劲吹使我们的文化自尊受到了伤害,应该禁止包括韩剧在内的国外电视剧在中国播出”的观点,考生可以从文化创新应该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正确处理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的角度说明其犯了封闭主义错误;对于乙同学的“韩剧的热播,应该引起我们国家文化工作者的反思,一部好剧并不是闭门造车所能写出来的”的观点可以从文化创新要立足实践,要面向群众需求进行创作的角度进行说明其正确性即可。‎ ‎(2)问要求考生根据材料二,谈谈对“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的理解,属于认识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要注意设问本题的知识限定是“‎ 请运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的知识”,然后分别从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遵循的原则摒弃傲慢和偏见对文化交流与发展的重要性的角度进行说明即可。‎ ‎22.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 材料一:孔子学院是中国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教育的文化交流机构。从2004年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创办至今,中国孔子学院建设已走过10年历程,先后在全球123个国家设立了465所孔子学院和713个孔子课堂。孔子学院是中外双方真诚合作的结晶,是中外人文交流史上的一大创举。孔子学院开办到哪里,就把沟通、了解、和谐、友爱的种子播撒到哪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把汉语和中华文化带到世界各国,又把不同国家的语言文化引入中华大地,书写着中外人文交流的绚丽篇章。‎ 材料二:‎2014年10月29日,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作出重要批示,总结了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意义,希望认真总结经验,发挥民间往来优势,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进人类各种文明的交流交融、互学互鉴中,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维护世界和平。‎ ‎(1)结合材料一,从“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角度,说明建立孔子学院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怎样不断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答案】(1)①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2分)‎ ‎②有利于学习、借鉴各国优秀文化成果,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2分)‎ ‎③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2分)‎ ‎④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通过孔子学院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2分)‎ ‎(2)①立足社会实践,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的主体作用。文化交流要发挥民间往来优势。(2分)‎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分)‎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要推进人类各种文明的交流交融、互学互鉴。(3分)‎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国际文化交流为背景材料,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回答相关问题。属于体现类主观试题,考查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文化创新等知识和结合材料的分析阐释能力。‎ ‎【详解】(1‎ ‎)问划定的知识范围是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要求说明建立孔子学院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回答此题首先我们会想到孔子学院作为交流机构对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具有推动作用,有利于中外文化交流,学习,有利于推动世界文化发展。同时,孔子学院不仅是交流机构也是教育机构,所以还应该答出教育对于文化传播的意义。‎ ‎(2)问要求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怎样不断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属于措施类题型,答题主要方向是进行文化创新,可从以下几点回答。立足实践发展,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其他优秀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学习。‎ ‎23.城镇化是当前中国的主题词之一。如火如荼的城镇化进程让人们不禁担忧:当几亿农民脱离土地,作为乡土文化的载体,那些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民居将如何保存?一些文物古迹是否会在铲车声中一去不复返?那些符合农村生活节奏的剪纸、刺绣、蜡染等民间技艺又何以存活?怎样才能既保持原有的历史因素,又能融入新的现代化因素,避免“千镇一面”?‎ 运用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说明人们产生上述“担忧”的原因。‎ ‎【答案】①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和发展。‎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显示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具体内涵又能因时而变,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起积极作用。‎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如火如荼的城镇化进程带来的担忧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传统文化这一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设问指向人们产生上述“担忧”的原因,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分析。解答时首先明确传统文化的知识主要包括:传统文化的含义及特点、双重作用、对待态度、继承与发展等;然后调动运用具体相关知识,结合人们产生上述“担忧”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统一。‎ ‎【点睛】收敛性试题主要特点是设问中的知识范围要求很具体,或者具体到某一个知识点,或者具体到一个知识模块。但也有个别试题,会涉及知识的迁移和借用,这就需要学活、用活知识,做到融会贯通。解题思路:读取设问时要把握三点:知识范围(注意答案有时看似超出范围要求,这里有个知识的渗透和借用问题)、待分析的事件、答题角度。收敛性试题的主要思路是:以所要求的知识范围为依据,到材料中寻找相关信息,并有理有据地组织答案;如果所要求的原理用完后仍有重要信息没有分析,就要考虑知识的迁移和借用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