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6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新版)人教版
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1. 雕塑,让城市更美好。世界各地有很多的城市雕塑让我们记忆深刻.回味无穷,如丹麦哥本哈根的美人鱼.希腊的雅典娜神像等,它们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品位,这些被人们称作“城市的眼睛”的雕塑( ) ①彰显着对世界文化的认同感 ②意味着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③蕴涵着城市生活的精神追求 ④决定着城市生存发展的方向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城市雕塑可以体现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品位,这意味着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②适合题;城市雕塑蕴涵着人们对城市生活美好的精神追求,③符合题意;城市雕塑体现了城市文化的鲜明个性特征,没体现世界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①错误;城市雕塑会影响但不能决定城市发展的文化方向,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 2. 礼仪是交往的产物。“客随主便”是我们中国人接人待物时有礼貌.有涵养的表现,可在欧洲人看来,“客随主便”却是令人十分困惑的思维方式,他们最怕听中国人对他说“Up to you(随您的便吧)”。这主要说明( ) A. 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起来的 B. 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C. 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活动 D.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上述材料反映的是中外对“客随主便”的理解、做法不同,这体现出不同文化对人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活动的影响不同,C适合题意;选项A、B、D虽然说法正确,但是材料中均没有涉及,均不符合题意。 3. 新版《辞海》编辑委员会宣布将在推出纸质版《辞海》的同时,推出适用于各种阅读终端的电子版和网络版。这一做法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 ①文化创新要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 ②有价值的文化创造源于文化传播载体的变革 ③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凝聚力的保证 ④信息技术推动文化生产和消费方式的变革 - 10 -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该委员会的做法源于人民大众的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体现了文化创新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需要,故①符合题意;大众传媒只是文化传播的手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造力的源泉,故②错误;材料没有强调文化创新的重要性,故排除③;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故④符合题意。故选B。 考点:文化生活的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文化创新的意义 4. 汉语诗歌.藏语诗歌.蒙语诗歌等都带着与生俱来的中华特性和中华文明的千年积淀,都印刻着中华身份,是能够体现中华文化认同和中华文化融合的诗性文字。这表明( ) ①异彩纷呈的民族诗歌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②各民族诗歌文化的相互交融展现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③推广诗歌文化有利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④不同民族的诗歌文化说明了中华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A 【解析】汉语诗歌、藏语诗歌、蒙语诗歌等都带着与生俱来的中华特性和中华文明的千年积淀,都印刻着中华身份,是能够体现中华文化认同和中华文化融合的诗性文字。这表明中华文化具有民族性,异彩纷呈的民族诗歌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做出了贡献,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①②适合题;③④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5. 网络泡沫文化通过网络连续不断地向网民传递经过特别加工的.有意渲染的文化信息,尤其是经过包装和夸大的低俗价值理念(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针对这种现象。在文化消费时我们应当( ) ①尊重文化选择的多层次.多样化特点 ②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 ③坚持文化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④提升自身的文化审美品位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②③ 【答案】B - 10 - 【解析】形式多样的文化生活,丰富了文化景观,扩展了文化视野,活跃了文化思想,激发了人民群众参与文化生活的热情。然而,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也寻求各种机会蔓延,污染文化环境,危害社会。我们越追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越需要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②④适合题意;①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我们应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③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 6. 公益众筹在技术上创新了做慈善的方式,但公益的根本永远在人。如果全社会的人都秉持爱心.善心,无论是用何种方式,善心都会惠及他人,净化心灵,沉淀浮躁。公益众筹( ) ①丰富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途径 ②提高了人民的科学文化素养 ③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④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 A. ①④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答案】D 【解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亿万人民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形式。公益众筹丰富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途径,有利于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①③适合题意,排除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④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D。 7. 临近高考,大部分考生都埋头攻读,为在考场上能够出色发挥积蓄力量;但也有部分考生和家长到各大寺庙烧香拜佛,祈求保佑。这说明( ) A. 哲学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有指导作用 B.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C.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相互独立的两个方面 D.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为人处世的哲学 【答案】B 【解析】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临近高考,大部分考生都埋头攻读,为在考场上能够出色发挥积蓄力量;但也有部分考生和家长到各大寺庙烧香拜佛,祈求保佑。这说明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B适合题意,C错误;A、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8. 据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美国科学家宣布,在长岛上演出的一次微型“大爆炸”创造了一种新型反物质。这种新发现的粒子被称为“反超氚”,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重的反物质。从哲学上看,“反超氚”这种反物质的发现表明( ) A. 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B. 物质是无法被感知的客观存在 C. 人类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然 D. 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答案】D - 10 - 【点睛】“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指物质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先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具有客观性。“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是指人的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物质,有可知性。 9. 为解决我国北方地区严重缺水的问题,从20世纪50年代起,政府就组织专家对南水北调进行勘察和可行性研究,相继攻克了调水工程中的诸多世界级技术难题。由此可见( )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 ②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是顺利开展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 ③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④人们能够创造条件摆脱规律的制约,造福人类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适合用排除法即排除那些表述错误的选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 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 规律是客观的,存在与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摆脱规律的制约,①④ 表述错误,排除,②③ 符合题意,故选B。 考点: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知识。 10.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所描述的这种景色在江南的山林间几乎随处可见,但经诗人一提炼,“霜叶红于二月花”却成了千古名句。这说明( ) A. 名句源自人们对客观现象的加工制作 B. 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C. 名句都是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复制 D. 名句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加工改造的结果 【答案】D 【解析】本首古诗中“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描写是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结果,即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加工改造的结果。故D选项表述正确入选。A、C选项表述错误,排除。B选项表述与题意无关,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 【考点定位】意识的能动作用 - 10 - 解题方法】选择题解题方法之条件排除法:设问一般要求说明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得出题干中的结论,或者要得出题干中的结论,需要题肢中的哪些条件。考生要注意排除以必要条件代替充要条件、表述太绝对、不符合或夸大事实的题肢。 11. 为带动微山旅游的发展,微山县以微山湖渔村为基础,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旅游生活圈。这一做法的哲学依据是( ) ①人类可以改变和征服自然 ②自然界是物质的,要尊重自然 ③改造自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出发点 ④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旅游生活圈。这是因为自然界的事物都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我们要尊重自然,②④适合题意;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自然,但改变和征服自然错误;改造自然要以客观实际为根本出发点,③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 1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七十八条规定:“人民法院认定证人证言,可以通过对证人的智力状况.品质品德.知识.经验.法律意识和专业技能等的综合分析做出判断。”之所以这样规定,是因为( ) A. 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 B. 意识是主观的.不真实的 C. 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 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答案】A 【解析】材料描述法院对证人的证言不是盲目采信,而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做出判断,这是因为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证言受到证人主观立场的影响因此不一定是完全对真相的正确反映,A符合题意;正确的意识是真实的,B观点错误;只有正确的意识才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 【考点定位】意识的能动作用 【名师点睛】学习意识的能动作用时要克服以下几个错误观点:①把“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等同于“人的认识在任何时候都是正确的”;②把“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等同于“处于特定历史时期的人们可以将一切客观事物认识穷尽”;③把“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等同于“人的意识能够直接使客观世界发生改变。” - 10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不学礼,无以立,虽然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关于“国民素质”的质疑时有耳闻。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一个民族崛起的标准,远远不止于经济总量,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让其“内化于心”并真正落实到过马路.候车.让座.文明旅游等各种生活细节之中。 材料二 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的特色小镇。在特色小镇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某市摒弃大拆大建地颠覆性再造思路,强化“绿色”“创新”的思维导向,注重乡村记忆的留存和文化脉络的延续,坚持在充分挖掘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因势利导,注重对原有功能的放大和潜在功能的挖掘,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做出有风情.有品位.有活力.有特色的小镇形态。 (1)结合材料一,运用“意识的作用”知识,说明国家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并让其“内化于心”的理由。 (2)结合材料二,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说明某市在特色小镇建设中是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的? 【答案】(1)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让其“内化于心”,有利于人们正确领会其精神实质,并转化为自觉行动。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让其“内化于心”有利于引导广大人民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加快建成小康社会。 ③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并让其“内化于心”,有利于激发广大人民以积极奋进的精神状态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之中。 (2)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某市注重乡村记忆的保留和文化脉络的延续,坚持在充分挖掘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因势利导。 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某市强化“创新”思维导向,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 10 - 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的.无所作为的思想。某市摒弃大拆大建的颠覆性再造思路,注重对原有功能的放大和潜在功能的挖掘,把发挥高度的革命热情同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解析】本题以国家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并让其“内化于心”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意识的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1)本题考查“意识的作用”知识,设问指向国家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并让其“内化于心”的理由,属于因果类型的主观题,要从原因和作用两个角度来考虑回答。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所以要建成全面小康,我们必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的意识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推动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正确的意识,所以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也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的角度,设问指向某市在特色小镇建设中是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属于措施类试题。解答时从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应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两结合两反对”的角度思考分析。 【点睛】收敛性试题主要特点是设问中的知识范围要求很具体,或者具体到某一个知识点,或者具体到一个知识模块。但也有个别试题,会涉及知识的迁移和借用,这就需要学活、用活知识,做到融会贯通。解题思路:读取设问时要把握三点:知识范围(注意答案有时看似超出范围要求,这里有个知识的渗透和借用问题)、待分析的事件、答题角度。收敛性试题的主要思路是:以所要求的知识范围为依据,到材料中寻找相关信息,并有理有据地组织答案;如果所要求的原理用完后仍有重要信息没有分析,就要考虑知识的迁移和借用了。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 10 - 泉州是闽南文化的发样地与闽南文化遗产的富集区,至今依然流传着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具有800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一梨园戏。为了适应多元媒体的发展和人们多样化的文化艺术需求,古老的梨园戏工作者们引入市场机制,把传统戏曲艺术和现代媒体相结合;在继承泉州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其他艺术门类优秀艺术元素,大胆探索创新;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等不同部门的共同重视与保护下,立足群众,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深入群众生活积累艺术素材,通过多种形式调动群众参与创作和表演;梨园戏亦通过不同途径传播到海外,积极学习国际化的舞台经验,与外国演员合作交流等等。梨园戏采取种种措施,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文化新模式,服务于“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日益焕发出勃勃生机。 材料二 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伟大长征精神,是党和人民付出巨大代价.进行伟大斗争获得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世世代代都要牢记伟大长征精神.学习伟大长征精神.弘扬伟大长征精神,使之成为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人民.我们军队.我们民族不断走向未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梨园戏是如何换发出勃勃生机的。 (2)结合材料二,运用“我们的民族精神”的知识,说明今天为什么要牢记.学习.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 (3)请以“弘扬长征精神”为主题拟订两条具有正能量的宣传语,要求每条宣传语不得超过20个字,言简意赅.主题鲜明.朗朗上口。 【答案】(1)①推动文化内容.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等创新。梨园戏引入市场机制,和现代媒体相结合。 ②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梨园戏继承了泉州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同民族文化进行交流.借鉴.融合。梨园戏融合其他艺术门类优秀艺术元素,学习国际化的舞台经验。 ④坚持正确方向,着眼于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从群众生活中汲取创作营养。 (2)①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始终是激励中国人民攻坚克难.奋勇前进.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②伟大长征精神充分展现了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③牢记.学习.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我们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 (3)①长征壮举万世举目,红军精神光耀千秋。②革命火种生生不熄,红军精神代代学习。 - 10 - 【解析】本题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创新、我们的民族精神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 (2)本题考查“我们的民族精神”的知识,设问指向今天为什么要牢记、学习、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属于原因类试题,是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识记。解答时主要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现实的迫切需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等角度分析回答。 (3)本题是开放型题型,考查学生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发散思维能力,是一道限制性开放式问题。宣传语作为广告设计中的一种,自然也有着广告设计宣传理念的属性,它宣传正面积极的理念,应该遵循思想政治性原则、情感性原则、倡导性原则。宣传语设计既要有听觉冲击力,更要有心灵震撼力,能让人易懂、易记、难忘,不能啰唆、含糊,应避免用长句、拗口之语。在整体上,设计要符合简洁、精练、健康的原则。回答时围绕“弘扬长征精神”进行设计。 【点睛】“原因”类设问在解题过程中,应该注意分析的角度,常用的角度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是联系课本分析原因。我们看到一个“原因”类设问,第一个应该想到的问题就是课本上关于这个问题具体有哪些内容?联系课本是分析原因的最基本的角度,很多问题通过联系课本内容就能够得到解决的。 二是联系材料分析原因。材料中往往蕴含着解决“原因”类设问的有关信息,如材料反映出来的问题,材料体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等,均可作为我们分析原因的依据,我们在答题过程中应对材料加以充分重视。 - 10 - 三是联系主体分析原因。一个“原因”类设问一定牵涉到一定的主体,而特定的主体肯定享有一定的权利和负有一定的义务、具有一定的职责。在具体的题目中,象党的性质和地位、国家机构的性质和组织活动原则、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消费者的权益、经营者的素质、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等等,经常作为一些“原因”类设问的答案出现的。 - 1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