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吉林省乾安县第七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政治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吉林省乾安县第七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政治试题 Word版

乾安七中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 高二政治试题 一、 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每小题2分,共60分)‎ ‎1. 有人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就在于为人们提供了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上述观点( )‎ ‎①正确把握了哲学的基本问题 ‎ ‎②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错误认识 ③忽视了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内容 ④犯了片面性错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 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一切外部的事物都是人的主观经验的产物。‎ 下列观点与其相一致的是( )‎ A.天地之变,阴阳之化 B.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C.理生万物,理主动静 D.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3. 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比,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被人们戏称为“半截子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任何旧的哲学相比( )‎ ‎①它实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②它在实践基础上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③它认为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旧的哲学不认同 ‎④它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 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促进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 这是因为( )‎ ‎①科学发展观是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②科学发展观正确反映了我国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和要求 ‎③科学发展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具体的方法和途径 ‎④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唯一正确的指导思想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5. “中国梦”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新境界,为未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开拓了新途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 ‎①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化、革命化的过程 ‎②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民族化的过程 ‎③是中华民族不断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 ‎④是“中国梦”理论的形成和实践过程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6. 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社会提供了最科学、最完整、最严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下列能够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完整性的是( )‎ A.以新的实践观为基础 B.形成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 ‎ C.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 D.建立了百科全书式的完备的知识体系 ‎7.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指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深入推进党的十八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这一观点的哲学依据是( )‎ ‎①真正的哲学能够动员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物质力量 ‎②真正的哲学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③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物质手段 ‎④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 美国苹果公司原董事长乔布斯不仅创造了魔器般的“苹果”,而且对哲学情有独钟。他说过,“我愿用我的全部科技来换取与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一个下午的相处。”他鼓励人们把苏格拉底的原则运用到生活、工作、学习以及人际关系上,去追求更多的真、善、美。乔布斯的成就和他对哲学的态度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能够正确地看待人生 ‎②真正的哲学能为我们解决具体问题提供科学的方法 ‎③真正的哲学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 ‎④真正的哲学都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 战国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异常复杂,不同阶级和阶层在是否建立、如何建立封建制度等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形成了儒、墨、道、法诸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局面,加快了封建制度的建立。这告诉我们( )‎ ‎①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形态的文化 ‎②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③哲学的内容虽是虚幻的东西,但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 ‎④哲学是对社会生活的正确反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 “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矣。”(每个人皆有他自己的尊贵之处,只是不去思考罢了)。只要养成思考的习惯,生活的质量自然会随之提高,生命的内涵也将更为丰富。哲学是我们品味人生的开始。这从哲学上启示我们要( )‎ A.正确认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 B.坚持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C.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D.发挥真正的哲学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作用 ‎11. 哲学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事后诸葛亮”;但它一旦产生又可以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成为“事前诸葛亮”。哲学要成为“事前和事后诸葛亮”,需要( )‎ ‎①正确地反映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 ‎②以具体科学为基础 ‎ ‎③反映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 ‎④反映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下列对“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哲学具有时代性 B.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C.任何哲学都是精神上的精华 D.哲学属于精神的范畴 ‎13.下列说法中能体现哲学两大基本派别的根本分歧的是( )‎ ‎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与“万物皆备于我”‎ ‎②“世异则事异,世异则备变”与“天不变,道亦不变”‎ ‎③“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与“理在事先,理生万物”‎ ‎④“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与“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4. 在实际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一种情况出现,即人们对某种事物的存在与否感到难以预料,心中无底时,往往就认为信则有,不信则无。这种观点从哲学上说,是认为( )‎ A.世界不是由神创造的,而是由人创造的 B.社会存在是客观的,决定人的思维 C.思维是世界的本原,思维决定存在 D.世界观不同,对事物的看法就不同 ‎15. “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这一说法( )‎ A.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B.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它认为有一个主宰万物的天 C.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它坚持人与规律的统一 D.是机械唯物主义观点,它割裂了人和自然的关系 ‎16. 宋代的朱熹与陆九渊曾经进行过多次辩论。朱熹认为,事物不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陆九渊则认为,世界的本原便是“吾心”,“理”是离不开心的。此处所示的“朱陆之争”实质上属于( )‎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C.朴素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歧 D.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 ‎17. 多年前,全球约有3亿人观测到了300年一遇的日全食。对于这次日全食的时间和最佳观测地点,许多天文机构及专家早有了精确的预报,与古时人们不能认识其现象与本质形成鲜明对比。从哲学的基本问题看,这体现了( )‎ A.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B.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C.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D.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18.下面两幅漫画告诉我们( )‎ ‎ ‎ ‎①哲学思想是人们头脑中自生的 ‎ ‎②孩子的追问中蕴含哲学智慧 ③人的哲学思想是与生俱来的 ④孩子的问题中不自觉地涉及了哲学问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9.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革命的,就在于它是( )‎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 ‎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C."改变世界"、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 ‎ D.来自于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20. 什么话都听的人是笨蛋,什么话都不听的人是混蛋,知道什么话该听什么话不该听的人才是聪明能干之人。下面漫画《听话的哲学》启示我们要辩证地分析问题,要知道什么话该听,什么话不该听。这说明( )‎ ‎ ‎ A.辩证法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 ‎ B.辩证法是本来就存在的 C.哲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 D.哲学思想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中 ‎21.人们能够创造出自然界里本来没有的东西,如计算机、电冰箱、宇宙飞船等。这表明( )‎ A.人们能够创造自然物 ‎ B.人们能够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 C.人工化的自然物不再具有客观性 ‎ D.人们已经全面把握自然规律 22.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范围扩大和程度的加深,一些原来只在动物中传播的疾病威胁到人类的健康。这提醒我们( )‎ A.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B.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须以认识和保护自然为前提 C.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失去了客观性 ‎ D.改造自然必然以牺牲自然为代价 23.近年来,某地的洪水泛滥越来越严重,对民生危害越来越大。造成洪水泛滥的原因之一是人类活动增多所造成的地球环境破坏。从哲学上看( )‎ ‎①洪水与自然灾害之间存在本质的联系 ‎ ‎②改造自然,务必要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 ③人类活动必将引起自然灾害的出现 ‎ ‎④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 24.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这一观点是 A.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 B.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C.离开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观点 ‎ D.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观点 25.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 寸上熄灭。它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 ‎①世界是物质的 ②物质是运动的 ‎③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④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26.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其错误在于( )‎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27.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者含动,动不舍静”。下列观点与之相符的是( )‎ A.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B.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 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 ‎ 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28.“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与“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的分歧,实质是 (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 C.是否承认绝对运动的存在 D.是否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29.人的思维活动和认识发展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 ) ①受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制约 ②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 ‎③是可以改造和创新的 ④是能够被人们所认识和利用的 A.①④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 30.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发生了8.0级的地震,造成当地人员伤亡、建筑毁坏。人们现在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这说明( ) A.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预测地震的发生 B.有些自然规律是无法掌握的 C.如果掌握了地震的规律,就可以防止地震的发生 D.科学的预见离不开对于客观规律的掌握 ‎ 二.非选择题(40分)‎ ‎31..材料:14--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反封建反神权的思想文化运动,它孕育了一大批思想先锋和文化巨匠,促进了欧洲文化的空前繁荣,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结合材料说明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8分)‎ ‎32.材料一:远古时代,由于人类认识水平所限,地震预测难以实现。近代以来,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尤其是各种认识工具的不断完善,人们对地震的预测水平也不断提高。但是,到目前为止,人类尚不能准确预报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包括震源、震级等。‎ 材料二:几年来,公共建设越来越多地被融入了风水因素,各地的“风水楼”不断涌现。其实,在公共建筑兴建过程尤其是在政府建筑工程中,无所不在的“长官意志”几乎决定了任何一个细节,不断出现在“风水宝地”‎ 上的公共建筑,绝大多数来自主政官员的“构思”。‎ (1) 上述材料反映了哲学的哪些基本观点?(6分)‎ ‎(2)请你运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18分)‎ ‎33.有人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你怎么看?(8分)‎ 乾安七中高二政治一次检测参考答案 ‎ 一、单选题 ‎1.C 2.B 3.D 4.A 5.B 6.B 7.A 8.C 9.A 10.D ‎11.B 12.C 13.D 14.C 15.C 16.D 17.D 18.D 19.C 20.C ‎21.B 22.B 23.D 24.B 25.A 26.C 27.D 28.D 29.B 30.D 二、非选择题 ‎[]‎ ‎31.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2分)‎ ‎①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社会弊,对旧制度、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文艺复兴时期的先进思想都起到这一作用。(3分)‎ ‎②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还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英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哲学、文艺复兴时期的先进思想都起到这一作用。(3分)‎ ‎32.(1)材料一中对地产生的科学认识,以及对地震的科学预测,体现了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材料二中“长官意志”几乎決定了任何一个细节,强调了人的意志的作用,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相信“风水宝地”是封建迷信活动,属于客观唯心主义。(6分)‎ ‎(2)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4分)‎ ‎②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2分)唯物主义认为,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存在决定思维。材料一中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尤其是各种认识工具的不断完誉,人们对地震的预测水平也不断提高。体现了这一观点。(4分)唯心主义认为思维第一,存在第二,思维决定存在。材料二中无所不在的“长官意志”和相信“风水宝地”等行为均体现了这一观点。(4分)‎ ‎③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的回答划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材料一中人们对地震的认识预测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到目前为止,人类尚不能准确预报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包括震源、震级等充分体现了世界上只存在未被认识的事物,而不存在不能被认识的事物的可知论观点。(4分)‎ ‎33.(1)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与发生作用不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具有不可抗拒性。题目中的观点认为规律是客观的是正确的.(4分)‎ ‎(2)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基础上改变规律作用的形式和条件,造福于人类。题目中的观点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错误的有害的。(4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