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6 发布 |
- 37.5 KB |
- 4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高分突破第一篇专题22社会发展规律与社会历史的主体课件(45张)
第 22 课时 社会发展规律与社会历史的主体 [ 备考导航 ] 考点 知识条目 考试要求 真题分布 社会发展的规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c 判断题 (2017 , 4 月, T10) 选择题 Ι(2018 , 4 月, T30 、 2017 , 11 月, T31 、 2018 , 11 月, T31)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普遍规律 c 判断题 (2016 , 10 月, T9 、 2016 , 4 月, T10 、 2018 , 11 月, T10) 选择题 Ι(2017 , 4 月, T31)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a 社会历史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b 选择题 Ι(2017 , 4 月, T31 、 2016 , 4 月, T32)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b 选择题 Ι(2017 , 4 月, T31 、 2016 , 4 月, T32 、 2018 , 11 月, T31) 1.( 2017·4 月浙江选考, 10 ) 现阶段,不尊重知识与人才的观念仍然存在,并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这表明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 ) 解析 不尊重知识与人才的观念仍然存在,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并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体现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故正确。 答案 T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c) 2.( 2018·4 月浙江选考, 30)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确定为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指导思想,对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规范、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这表明 ( ) ① 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最主要内容 ② 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③ 适合先进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推动社会进步 ④ 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解析 材料强调社会意识的变化及反作用, ① 与题意不符; ②③④ 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 B 。 答案 B 3.( 2017·11 月浙江选考, 31) 中华各民族经过迁徙、杂居、通婚和其他各种形式的不断交流,逐渐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心理特征。这表明 ( ) A.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 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D.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解析 中华各民族经过迁徙、杂居、通婚和其他各种形式的不断交流,逐渐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心理特征,可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A 入选; D 表述错误,排除; B 、 C 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关。 答案 A 名师指津 正确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体现。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中,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历史唯物主义既反对抹杀社会意识反作用的形而上学机械论,又反对将这种反作用夸大的历史唯心主义。 时政追踪 十九大报告指出: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制度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不能定于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国政治制度模式。要长期坚持、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程序化,保证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人类社会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普遍规律 (c) 4. (2018·11 月浙江选考, 10) 人们创造历史的第一个或最基本的活动是物质资料生产活动。 ( ) 解析 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们创造历史的第一个或最基本的活动。 答案 T 5.( 2016·4 月浙江选考, 10 )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 ) 解析 人类社会的两个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故正确。 答案 T 6.( 考查政治认同 ) 中共十九届二中全会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根据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新任务,有必要对我国宪法作出适当的修改。其历史唯物主义依据是 ( ) 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C.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D. 上层建筑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解析 宪法属于上层建筑的内容,因此排除 A 、 B 两项;材料中 “ 根据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新任务,有必要对我国宪法作出适当的修改 ” ,说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 C 项入选,排除 D 项。 答案 C 时政追踪 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b) 7.( 2017·4 月浙江选考, 31) 2017 年,浙江加快推进 “ 最多跑一次 ” 改革,从服务、政策、制度、环境等方面优化政府供给,实现 “ 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最多跑一次 ” ,达到百姓、企业和政府共赢,这一改革 ( ) ① 彰显人民主体地位 ② 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③ 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上层建筑变革的要求 ④ 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解析 题意反映的是优化政府供给方面的改革,这一改革符合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的客观要求,故选 ③ 排除 ④ , ①② 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本题可用排除法选 A 。 答案 A 8. (2016·4 月浙江选考, 32 ) 从明星涉毒到路边猜瓜子诈骗,因 “ 朝阳群众 ” 举报而被警方处理的案件不胜枚举。近日,一只名为 “ 武林好大妈 ” 的队伍在杭州武林街道成立,数千位好大妈分布在各个社区,成为杭州版的 “ 朝阳群众 ” 。这佐证了 ( ) ① 人人都是历史的推动者 ②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③ 人民群众的动机、目的决定了历史发展 ④ 坚持群众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解析 本题考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路线。材料强调 “ 朝阳群众 ”“ 武林好大妈 ” 的作用, ②④ 符合题意; ① 说法不符合实际,排除; ③ 是唯心史观,排除。 答案 D 时政追踪 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我们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b) 9. (2018·11 月浙江选考, 31) 为解决百姓就医难、就医烦、就医远等问题, H 市政府根据 “ 最多跑一次 ” 的理念,积极推动医院实施挂号少排队、检查少跑腿、付费更便捷、住院更省心等举措,让患者和家属 “ 少跑腿 ”“ 不跑腿 ”“ 就近跑 ” 。政府推动医院改革 ( ) ① 体现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② 证明了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③ 坚持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④ 佐证了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解析 政府根据 “ 最多跑一次 ” 的理念,积极推动医院改革,体现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① 符合题意;政府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推动医院改革,让患者和家属 “ 少跑腿 ”“ 不跑腿 ”“ 就近跑 ” ,坚持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③ 符合题意。 答案 A 易错点 1 错误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提醒 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并不是与社会存在在变化发展上具有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具有双重性,其作用要具体分析。 矫正训练 1 ( 考查科学精神 ) 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心理体验,它以一定的物质财富为基础,但在现实生活中,幸福感的提升与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一定同步。这说明 ( ) ①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③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④ 社会意识的变化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解析 “ 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心理体验,它以一定的物质财富为基础 ” ,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① 正确。 “ 幸福感的提升与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一定同步 ” ,说明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② 正确。 ③ 材料体现不出。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 ④ 观点错误。 答案 A 易错点 2 混淆两大社会基本规律 提醒 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体现了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政治体制改革和意识形态的变化体现了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 矫正训练 2 要实施 “ 中国制造 2025 ” ,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必须坚持和完善科技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其依据在于 ( ) A. 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 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会促进生产力发展 C.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消除社会基本矛盾 D. 人们应该尊重规律、利用客观规律 解析 “ 科技要素参与分配 ” 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故坚持和完善分配制度是生产力决定的,体现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故 B 符合题意。 A 、 D 不属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 C 说法错误,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答案 B 易错点 3 适合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推动生产力发展 提醒 上层建筑只有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矫正训练 3 ( 考查科学精神 ) 简政放权作为改革的 “ 先手棋 ” 和转变政府职能的 “ 当头炮 ” ,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发展动力和社会创造力。读漫画,对简政放权认识正确的是 ( ) ① 作为生产关系的调整,简政放权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② 简政放权通过变革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发展 ③ 简政放权是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价值选择 ④ 简政放权是解决我国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解析 简政放权变革了上层建筑,目的是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同时表明简政放权作为一种价值选择,遵循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是正确的价值选择,故 ②③ 符合题意,可以入选; ① 说法错误,简政放权涉及的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④ 说法错误,解决我国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生产力。本题答案选 C 。 答案 C 易错点 4 夸大人民群众的作用 提醒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不是创造社会历史的源泉,不能决定社会历史的性质。 矫正训练 4 ( 考查科学精神 ) 从唯物史观看,尊重劳动和劳动群众是因为 ( ) ① 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② 劳动贡献是衡量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程度的根本尺度 ③ 劳动群众能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地创造历史 ④ 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一致的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解析 ① 从劳动的地位出发解释为什么要尊重劳动,入选;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一致的,所以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就是尊重劳动和劳动群众, ④ 入选。劳动贡献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根本尺度, ② 排除;劳动群众不能根据自己意愿自由地创造历史,夸大了人的能动性,排除 ③ 。 答案 B 1. 本课时选考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考查,往往以党和国家的重大部署、名人名言、各项改革、生活热点等为背景,题型既有判断题也有选择题和综合题。备考时要在准确理解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明确其具体适用情景。 [ 名师归纳 ] 社会发展规律相关理论的判断与运用 (1) 从领域和侧重点上把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运用 ①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体现,因此材料必须是关于社会方面的,不能是自然界的。 ② 当材料强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精神层面上出现一些变化,这是在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③ 若强调精神层面的变化超前或滞后于社会发展、或精神层面的变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则需运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 例证辨别生产关系的变革与上层建筑的变革 经济体制改革,如所有制体制调整、分配制度的改革、土地制度的改革等一般属于生产关系的变革;政治体制改革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法律法规的完善、思想观念的解放等则属于上层建筑的变革。 【例 1 】 ( 考查科学精神 ) 要实施 “ 中国制造 2025 ” ,必须要坚持和完善科技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其依据在于 ( ) A.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对抗性的 B. 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C.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消除社会基本矛盾 D. 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基本矛盾。科技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属于生产关系范畴,其深化改革的依据在于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D 正确, B 排除;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 A 错误;社会基本矛盾是客观的,不能消除, C 错误。正确答案为 D 。 答案 D [ 变式训练 ] 1.( 考查政治认同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 “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 的价值取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 ( ) ① 思想认识,将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 ③ 上层建筑,服务于经济基础,推动社会进步 ④ 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促进作用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解析 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促进作用,属于上层建筑范围,能够服务于经济基础,促进社会发展, ③④ 正确,故选 B 项; ① 错误,只有正确的思想认识才能促进实践的发展; ② 不选,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上层建筑,不属于生产关系范畴。 答案 B 2. 本课时选考对人民群众地位和作用的考查,常以古诗词、名人名言、漫画、现实热点事例 ( 如党和政府维护人民利益、发挥人民群众作用的具体事例 ) 等为背景材料,题型以依据类、说明类、认识类、启示类等为主,难度一般,复习时要以背景材料的关键信息判断是否考查本知识点。 [ 名师归纳 ] 关键词法确定人民群众的考查点 出现 “ 人民群众 ”“ 执政为民 ”“ 与群众相结合 ”“ 以人为本 ”“ 关注民生 ” 等信息时,一般要想到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要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例 2 】 ( 考查政治认同 )2018 年浙江省新增财力七成以上投向民生,千方百计改善百姓生活质量,满足群众对幸福的 “ 获得感 ” 。这说明 ( ) ①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② 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 ③ 坚持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④ 社会对个人的满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解析 财政投向民生属于生产关系改革,不是上层建筑改革,故排除 ② ;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故排除 ④ ;所以正确答案为 A 。 答案 A [ 变式训练 ] 2.( 考查科学精神 ) 四十年来改革实践证明,改革既要有顶层设计,又要尊重基层群众的首创精神。尊重基层群众的首创精神,从唯物史观角度看是因为 ( ) ①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 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 群众观点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方法 ④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解析 之所以要尊重基层群众的首创精神,是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①②④ 正确;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方法, ③ 表述错误。 答案 D 土地 “ 三权分置 ” 农村重大改革 [ 创新预测 ] 1.( 考查科学精神 ) 农村 “ 三权分置 ” 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通过制度创新推动农业发展方式根本转变,再一次推动农村生产力大释放,从而确保改革红利最大释放并用之于农。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表明 ( ) ① 实践基础上的制度创新是农村改革的先导 ② 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③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 ④ 农村体制改革是人民利益与社会规律性内在统一的要求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解析 农村 “ 三权分置 ” 改革,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将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 “ 三权分置 ” ,通过制度创新推动农业发展方式根本转变,这表明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就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农村体制变革是人民利益与社会规律内在统一的要求, ②④ 符合题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改革的先导, ① 说法错误; ③ 与材料主旨内容不符。 答案 D 2.( 考查科学精神 ) 某地作为全国 33 个农村土地改革试点地区之一,正在逐步完成从 “ 确权到人 ” 到 “ 确权到户 ” 的制度转变,从而更好地让集体土地入市流转,使农户更好地分享工业化收益。这一做法表明 ( ) A.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 B. 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C.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D. 改革的目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解析 某地通过农村土地改革,完成了从 “ 确权到人 ” 到 “ 确权到户 ” 的制度转变,使农户更好地分享工业化收益,这一做法表明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C 正确; A 本身说法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而不是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排除 B ; D 说法错误,改革的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答案 C 3.( 考查科学精神 ) 农村 “ 三权分置 ” 改革要尊重农民意愿,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把选举权交给农民,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示范引导,不搞强迫命令、不搞一刀切。 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从社会历史主体的角度,分析农村 “ 三权分置 ” 改革为什么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解析 本题要求从社会历史主体的角度,分析农村 “ 三权分置 ” 改革为什么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属于原因类题型。回答本题可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及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角度组织答案。 答案 ①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必须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因此农村 “ 三权分置 ” 改革必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把选择权交给农民,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 ②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农村 “ 三权分置 ” 改革要重视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广泛参与,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一切依靠群众的客观要求,坚决维护和保障农民的利益。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