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复习人教A版新导学新高考大一轮第十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单元提升练(十二)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复习人教A版新导学新高考大一轮第十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单元提升练(十二)

单元提升练(十二)‎ 一、选择题 ‎1.“人与天地相应,人与草木同归”,这是古代人们对于环境的思考,顺应自然规律,在同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发展自己。这一哲学智慧说明了(  )‎ ‎①人们总是用自己在思考中形成的观念指导自己的行动 ‎②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法来自于一定的哲学智慧 ‎③正确的哲学是人们处理好环境问题的决定性因素 ‎④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国环境问题的解决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②错误,应该是来自于实践。③错误,哲学不是决定性因素。‎ ‎2.“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尽管儒家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家讲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佛家讲的是人与宇宙之间的关系,但究其哲学本质,它们的理论反映的基本问题都是(  )‎ A.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D.人和世界的关系 答案 B ‎3.“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这一观点属于(  )‎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答案 D 解析 把“理”看作是世界的本原,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4.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  )‎ ‎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 ‎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概括和总结 ‎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内容之一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②④错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5.一首小诗《见与不见》:“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下列与这句诗所蕴含的哲理不一致的是(  )‎ A.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B.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C.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 D.夜晚,太阳存在。我抬头看不见太阳,因为是夜晚 答案 A 解析 材料诗句强调了事物的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A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即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与材料诗句不一致;其余三项都体现了世界的物质性和客观性。‎ ‎6.曾经“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塞罕坝,在林场建设者们持续55年的造林后,变成了广袤林海、减排固碳的“天然氧吧”。这说明(  )‎ A.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B.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 C.尊重自然规律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前提 D.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成功地改造自然界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没有提及物质和运动的关系,A不选。塞罕坝的变化是自然环境的改变不是人类社会的变化,B错误。D错误,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7.《资治通鉴》作为我国最伟大的著作之一,一直备受后世统治者推崇,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意思是说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解惑当时统治,这是因为(  )‎ ‎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③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④事物运动有其固有的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8.“‘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当我举起右拳宣誓时,责任的重量让我感到踏实”,正如一位青年医师所言,当责任成为信仰,使命成为力量,便演绎出“生命至重,贵于千金”的职业担当。材料告诉我们(  )‎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②意识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③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是意识反映的对象 ‎④人能够利用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掌握造福人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不能体现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③不选;也不涉及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掌握,④不选;①②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 ‎9.1978年5月,一篇名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掀起了席卷中国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成为撬动改革开放的哲学杠杆,确立了中国改革进程中的理论原则和思维模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 ‎②理论具有先导作用,因此革命的理论总是产生于革命的实践之前的 ‎③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 ‎④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会削弱科学理论的意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②错误,革命的理论并不总是产生于革命的实践之前。④错误,科学理论的意义与坚持实践标准并不矛盾。‎ ‎10.2018年8月1日,国际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了中科院成都生物所李家堂等团队关于温泉蛇的最新研究成果。李家堂等人以青藏高原温泉蛇为研究对象,发现温泉蛇与DNA修复相关的FEN1基因的突变型在紫外线照射下更具稳定性;同时其EPAS1基因的突变减弱了其调节下游基因红细胞生成素表达的能力,增强了温泉蛇对高海拔低氧条件的适应能力。这项发现,将为人类高原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这表明(  )‎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②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规律 ‎③科学研究是人们获得正确认识的唯一途径 ‎④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科研人员以温泉蛇为研究对象所进行的研究活动和取得的研究发现,表明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①符合题意;规律具有客观性,不能被创造,②错误;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③错误;这项发现将为人类高原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表明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④正确。故选C。‎ ‎11.英国和巴西的有些科学家对现在流行的“无糖饮料更有利健康”这个说法提出质疑。他们认为,饮用者会下意识地认为无糖饮料是低热量饮品,最终可能会让他们放开胃口吃更多其他食物,从而使他们体重上升以及患上与肥胖相关疾病的可能性增大。材料表明(  )‎ A.认识主体对认识对象的反映受制于主客观条件 B.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社会历史性 C.实践是推动认识深化发展的动力 D.认识具有上升性,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具有曲折性 答案 A ‎12.科学家们孜孜不倦地寻找延长人类寿命的方法,其研究过程经历了从通过治愈传染病到对抗衰老来提高人类寿命。近些年,基因工程科学家已经找到了加速人类衰老的基因。但具有相反作用的基因却还没有找到。这告诉我们(  )‎ ‎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③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④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3.“三评”(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工作对科研活动起到指挥棒作用,关系科研人员和机构的切身利益。当前,我国科技评价活动中还存在一些不符合科研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问题,广大科研人员反映强烈,要求从体制机制上进行改革。‎ ‎2018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提出要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方式,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通知强调,聚焦“三评”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入手,找准突破口,增强针对性,提高改革的含金量和实效性。‎ 结合材料并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分析通知的要求是怎样遵循客观规律改进人才评价方式的。‎ 答案 (1)改进人才评价方式,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遵循了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做到尊重而不违背客观规律。‎ ‎(2)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等,做到了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找出人才评价固有的规律性,进而遵循客观规律。‎ ‎(3)聚焦“三评”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入手,找准突破口,增强针对性,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人才评价的本质和规律,做到了遵循客观规律。(从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的角度回答,也可)‎ ‎14.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宪法只有不断适应新形势,吸纳新经验,确认新成果,制定新规范,才能拥有持久生命力。1982~2004年我国共进行了4次修宪。2004年宪法修改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又有了许多重要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适应新形势需要,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18年3月11日下午经投票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这对更好发挥宪法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大作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宪法保障,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结合材料,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分析我国不断修宪的哲学依据。 ‎ 答案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不断变化,宪法需要适时进行调整,修改之后的宪法能够更好的发挥其保障作用,促进国家发展。 ‎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为了适应新的实践形式需要,需要对原有的宪法作修改;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新的宪法修正案,对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实现,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 ‎(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随着中国社会实践的发展,宪法会随着新形势的需要不断超越自身。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