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四第四单元单元增分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四第四单元单元增分教案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努力为人民谋幸福 ‎ 一、教材体系要点存储清——重视知识提纲的整理 二、材料信息要点获取全——做题注重材料分析 ‎[材料]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②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2017年10月22日‎,在十九大新闻中心举行第五场记者招待会上,民政部部长黄树贤,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等领导,就“满足人民新期待,保障改善民生”这一主题介绍了有关情况。③5年来,城市低保标准和农村低保标准分别增59%和97%,近6 000万低保人员和特困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5年创造了超6 500万就业岗位;5年来,住房保障成就显著,近8 000万困难群众改善了住房条件。房地产调控成效显现,房地产市场总体保持稳定;我国建立了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覆盖人群迅速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超过9亿人,医疗保险覆盖逾13亿人。‎ ‎[练获取信息]‎ ‎①处体现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②处说明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的保障人民的权益。‎ ‎③处说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导向作用;体现了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典例] (2017·全国卷Ⅰ·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2017年春节期间,大型文化类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成为陪伴人们欢度新春佳节的一道文化大餐。‎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紧紧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在赛制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比赛诗词涵盖《诗经》、楚辞、唐宋诗词、毛泽东诗词等,主要选自中小学教材,聚焦爱国、仁义、友善等主题。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教师,有工人、农民、公务员,有海外华人、外国留学生。嘉宾现场点评,或分析诗词的深刻内涵,或发掘诗词的道德价值,或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赛会设置竞猜、“飞花令”等环节,启用水舞台、大屏幕展示等舞美设计,应用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打造出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节目的播出,引起强烈反响,总收视观众超过11亿人次,引发新一轮中国诗词热。‎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说明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一、审题要“准”‎ ‎(1)确定知识范围与题型:本题知识限定明确,即“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题型为说明类题目,应当遵循“教材基本理论观点+材料中关键信息”的答题模式。‎ ‎(2)答案源于哪里:一是依托教材中“社会历史主体”的具体表述,二是结合材料的具体内容,也就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3)答什么,答多少:首先阐述社会历史主体的原理和方法论要求,然后分析材料中如何在该原理的指导下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二、找点要“细”‎ ‎(1)教材语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材料语言:“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得出人民是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得出要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诗词的深刻内涵,或发掘诗词的道德价值,或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得出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和现实价值;“应用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得出传承方式的创新,即喜闻乐见的方式。‎ ‎(3)时政语言: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三、答题要“范”‎ ‎[参考答案]‎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和历史创造者;树立人民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体的意识;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和现实价值;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以传承发展,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错因警醒]‎ ‎(1)审题方向偏离,试题要求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作答,但被很多考生忽视这一知识限定,只看到后面“如何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将此题的答题方向瞄准了文化生活中的“如何进行文化创新”,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审题的失误带来的是满盘皆输。‎ ‎(2)死套教材知识,设问明确限定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作答,考生在答题时往往将这一原理的内容及其方法论要求全部罗列,没有明确材料的中心意思——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如何始终把人民作为主体的,试题答案答出了“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些理论观点,考生在此费时费力不少,但没有得分点。‎ ‎(3)答题靠习惯性思维,对于哲学类习题考生在答题中过分强调哲学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述,忽视对材料的分析,答案只是简单罗列了教材中基本原理,没有结合材料对原理的具体运用作进一步的阐述和论证,答题时只是简单罗列了教材中社会历史主体的相关知识,没有将材料中如何关切“人民”这个主体进行具体分析,造成答题侧重点跑偏,降低了该题的得分。‎ ‎(4)忽视材料信息的挖掘和运用,对于材料中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做法——参加的主体的广泛性、传统文化选择的依据、内容、技术手段等进行有效的分析和筛选,只是简单的将教材的基本原理与材料中表面肤浅的内容进行简单的组合,造成答案组织不完整,导致失分。‎ ‎(5)时政术语积累不够。在党和政府的文件中经常涉及“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多数考生对于该信息不掌握,造成在组织答案时漏掉重要得分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随着人口红利衰减、“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累计、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等一系列内外因的作用,我国经济发展正进入“新常态”,为适应这种变化,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要改善供给侧环境、优化供给侧机制,通过改革制度供给,大力激发微观经济主体活力,增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同时要求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社会政策要托底,保障好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公共服务,为结构性改革创造稳定良好的社会环境。‎ 根据材料,结合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说明材料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解析:本题知识限定为寻觅社会的真谛。解答的关键在于对教材知识体系和材料有效信息的准确把握。适应经济形势变化提出要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改革制度供给,增强经济发展动力——调整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的地位;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公共服务——人民群众的地位。‎ 答案: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我国适时做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举措;②‎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通过调整我国当前生产关系,促进国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③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好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公共服务。‎ ‎[单元综合检测] ‎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立1 000天,已召开27次会议,审议了162份文件。“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深改组“高大上”的顶层设计,对接的是沉甸甸的民意。对上述改革认识正确的有(  )‎ ‎①树立了正确的社会意识 ②坚持辩证否定观,创新了生产关系 ③坚持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④尊重了民意在政策制定中的决定性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 深改组“高大上”的顶层设计,对接的是沉甸甸的民意,表明改革是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的,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坚持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②在材料中未涉及,应排除。④中“决定性作用”说法错误。‎ ‎2.“房子是用来住的”是2017年我国住房政策的重大调整。住房历来被视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其金融属性超过居住属性,让住房回归居住属性,意味着政策不再助长房市炒作。这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哲理有(  )‎ ‎①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上层建筑促进经济基础发展 ③生产关系适合并促进生产力发展 ④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B 题目中,让住房回归居住属性,意味着政策不再助长房市炒作,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①入选。题目中,住房历来被视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但现在国家对住房进行重大政策的调整,让住房回归居住属性表明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④入选。②③表述与题意无关。‎ ‎3.“以房养老”推行两年以来,四大试点城市仅60户投保。目前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传统观念的冲击,“养儿防老”依然是社会主流。这体现了(  )‎ ‎①社会意识总是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③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 ④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D ①中“总是”说法错误。材料只体现了曲折性,未体现前进、上升,故③不选。传统观念与现代发展存在矛盾,是矛盾的普遍性的体现,材料也体现了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故选②④。‎ ‎4.中国将组建四大新机构: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组建退役军人管理保障机构;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我国组建这些新机构的哲学依据是(  )‎ A.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C.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D.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解析:选A 题干中我国组建这些新机构的哲学依据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A项符合题意;B、D两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社会意识有先进健康与落后腐朽之分,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C项错误。‎ ‎5.改革是一场“革命”,改革的是体制机制,动的是既得利益,不真刀真枪干是不行的。下列对于我国当下进行的这场“革命”认识正确的是(  )‎ ‎①调整体制机制的“革命”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要求 ‎②对生产关系的“革命”能从根本上变革现有的社会制度 ‎③“革命”标志着我党完成了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任务 ‎④“革命”旨在变革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环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B 我国当下进行的改革并不是从根本上变革现有的社会制度,②错误;③中“完成了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表述错误;①④符合题意要求,入选。‎ ‎6.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情况,2017年新通过的民法总则将诉讼时效从2年延长至3年,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年龄下限标准从十周岁调整为八周岁。这些调整有利于国家治理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材料表明(  )‎ ‎①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可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③社会意识只有超前于社会存在才能引领社会发展 ④社会意识内容的变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 选D 2017年新通过的民法总则将诉讼时效从2年延长至3年,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年龄下限标准从十周岁调整为八周岁。这些调整是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变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②④符合题意;①材料没有体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③错误。‎ ‎7.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中国共产党要继续“赶考”。对此,有媒体载文指出,永葆“赶考”状态,最根本的是强化“群众观念”,最关键的是彰显“担当精神”。媒体的观点强调了(  )‎ ‎①社会意识与物质世界同时产生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③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导向 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选B ①中“同时产生”说法错误。该媒体的观点“群众观念”说明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②正确。“担当精神”表明了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③正确。④与题意无关。‎ ‎8.有人曾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多一颗星星,人死后会升到天空,变成星星给走夜道的人照亮儿。于是,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烛光……”这告诉我们(  )‎ ‎①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历史的主体 ②历史是无数个个人不自觉或不自主地合力的结果 ③个人对社会发展有着或大或小的作用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与动力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D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历史的主体,①错误;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④错误;材料表明每一个人对社会发展有着或大或小的作用,历史是由无数个个人不自觉或不自主地合力的结果,②③正确。‎ ‎9.《弟子规》中说“首孝悌”,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新的历史时期,孝亲意识衍生出忠诚精神,把对家庭的爱上升为对民族、对国家的爱。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孝”的变迁说明(  )‎ A.价值判断是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作出的 B.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 C.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其特点 D.有价值的人生不应考虑个人利益 解析:选B A项与材料无关;“孝”的变迁说明了人们价值观的变迁,体现了B项;C项属于唯物辩证法观点,不符合题意;D项观点错误。‎ ‎10.钱学森曾经说过:“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一生所做的工作表示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的奖赏。”这说明一个人的价值主要表现在(  )‎ A.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 B.个体在社会中的影响 C.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 D.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 解析:选C 材料强调个人活着的意义,而不是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A、B两项不选;“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C项符合题意;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不是人生价值的主要表现,D项不选。‎ ‎11.微信取名为“樵夫”的廖俊波,用生命践行了一名干部的“忠诚、干净、担当”的要求,成为“两学一做”的楷模。“俊才为民屡建功,品正德高志如松”……他牺牲后,微信上几十万人次悼念评论寄托着对这位普通的“砍柴人”的哀思。这表明(  )‎ ‎①获得尊重和满足是对社会贡献的基础 ②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导向 ③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也是价值的享受者 ④社会所提供的各种条件是实现价值的关键因素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D 题目中,廖俊波作为一名领导干部,用生命践行了“忠诚、干净、担当”的要求,成为“两学一做”的楷模;他牺牲后,微信上几十万人次悼念评论寄托着对这位普通的“砍柴人”的哀思。这表明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导向,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也是价值的享受者,②③入选;①表述错误,排除;④错误,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12.孙中山先生说:“做人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这给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启示是(  )‎ ‎①人生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 ②价值观对人生具有积极导向作用 ③坚定理想信念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④要有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 A.②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解析:选B 正确的价值观对人生具有积极导向作用,②错误;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体现了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①符合题意;愈挫愈奋、再接再厉体现了要有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故④符合题意;自觉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③错误。‎ 二、简析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 长征是充满理想和献身精神、用意志和勇气谱写的人类史诗,是人类为追求真理和光明而不懈努力的伟大史诗。‎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英雄的人民创造英雄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强调,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奋斗。‎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说明为什么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解析:本题要求考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属于原因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等角度来分析说明。‎ 答案: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夺取革命胜利并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②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才能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③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维护人民的利益是我们最高的价值追求。‎ ‎14.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主题教育,推进军人荣誉体系建设,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时代革命军人,永葆人民军队性质、宗旨、本色。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建设强大稳固的现代海空边防。组建退役军人管理保障机构,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 结合材料和所学哲学知识,说明广大军队人员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需要做出哪些努力?‎ 解析:本题实际考查如何实现人生价值,要结合新时代广大军队人员的具体状况,运用实现人生价值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 答案:①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强军实践,奉献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事业。②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培养过硬的军事素养和技能。③在军队岗位上埋头实干,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建立功勋。④树立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顽强拼搏精神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始终保持军人本色。⑤坚定理想信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荣辱观为指引,始终听党指挥,争取军人荣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