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6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人教A版世界的物质性导学案
4.1世界的物质性 导学案 【使用说明】 1.通读教材第四课第一框(P28—30),理顺体系脉络。 2.独立完成课前预习案。 3.突出落实重难点知识:物质的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学习重点】物质的概念 【学习难点】自然界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课前预习案】 教材助读(具体要求:①通读课文,规范、准确、简洁标注重点知识;②用红笔标注出不明白的问题或提出你的疑问;③记住最基本的概念、理论。)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 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 和 ,它们都是 的组成部分。 2、物质 (1)概念: 。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3)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是 、 、 的关系。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从产生看, 劳动在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 (2)从本质看, 。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 。 (3)人的意识 。 总结:自然界是 ,人类社会 ,人的意识 。因此,世界是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 。 【当堂检测】 1.下列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 ①人脑 ②党的基本路线 ③生产关系 ④思想观念 ⑤国家 ⑥辩证唯物主义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⑤⑥ D.②③⑤ 2.在哲学讨论课上一位同学说“物质是永恒的”,另一位同学说“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是因为他们所说的“物质”和“事物”是( ) ①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②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③客观与主观的关系 ④存在与思维的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我国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困难挑战增多。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以适应新形势需要。这体现了( ) ①自然界的物质性 ②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③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 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不能随意选择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4.我国能源和资源的总量虽然位居世界前列,但是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很低,比如我国人均原油可采储量是2.6吨,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2.5%。这表明( ) A.地理环境是客观的 B.人口因素是客观的 C.生产方式是客观的 D.我国的生产力状况是客观的 5.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6.5级地震突袭云南昭通鲁甸县,震源深度12千米,地震共造成617人死亡。地震给人民生活生产造成较大损失和影响。残酷的事实再一次表明( ) A. 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B.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同自然和谐相处 C.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D.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6.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范围扩大和程度加深,一些原来只在动物中传播的疾病威胁到人类的健康。这提醒我们 ( ) A.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B.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须以认识和保护自然为前提 C.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失去了客观性 D.改造自然必然以牺牲自然为代价 【课后练习】 1.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是指( ) A.万事万物的特性 B.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 C.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D.自然界的物质性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总和 2.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其中,“客观实在”是从( ) A.自然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 B.社会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 C.万事万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 D.万事万物的总和 3.端午节,民间有在屋中贴五毒图的民俗,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也不能横行了。这种民俗表明( ) A.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B.人们改造自然必须以承认自然的客观性为前提 C.主观愿望常常会脱离客观现实 D.唯心主义对指导人们改造自然有积极作用 4.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自然界按照自然法则自发地调节、演化和发展,这个事实不能说明( ) A.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不受意识的影响的 B.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C.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D.物质是自然界的本质 5.总结以前的4 000多年,人类的自然观是把大自然奉为神灵。从15世纪起,人类开始主宰自然界。但是实践证明,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朋友与伙伴的关系,人们应当尊重自然规律,在合乎自然的前提下,改造利用自然。这是因为( ) ①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②自然界是客观的 ③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 ④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改变着自然界的客观性 A.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因地制宜,区分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情况,实施分类指导,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群众的承受能力科学制定规划,循序渐进地加以推进。上述观点的哲学依据是 ( ) A.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B.农村的生产力比较落后 C.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 D.劳动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并形成了社会关系 7.有人说:“自然界是客观的,人类社会是主观的。”请对这一观点进行评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