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潼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潼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

沭阳县潼阳中学2019-2020年度第一学期月考试卷 高二政治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在答题卡上填涂你认为正确的选项。(本部分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下列对哲学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B.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C. 哲学是理论化、科学化的世界观 D. 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哲学与世界观、哲学与具体科学。A: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A正确但不符合试题要求,A排除。‎ B: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B正确但不符合试题要求,B排除。‎ C:哲学是理论化、理论化的世界观,C错误,符合试题要求,C入选。‎ D. 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D正确但不符合试题要求,D排除。‎ 故本题选C。‎ ‎【点睛】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阐释事物本身的性质和状态,即是什么,怎么样?‎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阐释人们对待事物的方法和态度,即怎么看,怎么做?‎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区别:①含义不同: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 ‎②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研究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本质和规律;哲学研究整个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③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关系。‎ 联系:①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的看法是错误的。‎ ‎2.中国古代哲学所探讨的“形与神”、“心与物”、“理与气”谁依赖于谁、谁在先的问题,实际上就是 A.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B.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 C.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D. 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的问题 ‎【答案】D ‎【解析】‎ ‎【详解】中国古代哲学所探讨的“形与神”、“心与物”、“理与气”谁依赖于谁、谁在先的问题,实际上是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的问题,D符合题意。中国古代哲学所探讨的“形与神”、“心与物”、“理与气”谁依赖于谁、谁在先的问题,不属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A不符合题意。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形与神”、“心与物”、“理与气”体现的物质与意识何为本原,而不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B不符合题意。中国古代哲学所探讨的“形与神”、“心与物”、“理与气”谁依赖于谁、谁在先的问题,实际上是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的问题,而不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C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3.对于命运,有人认为“人生曲线的走向,皆是上天的预先安排,个人无能为力。”这种观点是属于 A.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 客观唯心主义 C.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D. 主观唯心主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客观唯心主义的相关知识。“人生曲线的走向,皆是上天的预先安排,个人无能为力。”将“上天”(即客观精神)看作世界本原,认为客观精神主宰人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史上的两个基本派别,唯物主义者都主张 A. 事物是感觉的集合 B. 事物是理念的影子 C.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D. 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A:事物是感觉的集合,这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A排除。‎ B:事物是理念的影子,这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排除。‎ C: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C正确。‎ D:世界是可以认识的,这属于认识论的观点,D排除。‎ 故本题选C。‎ ‎【点睛】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的观点: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①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是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世界以及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主观唯心主义典型观点:心外无物,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②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把客观精神(如上帝、鬼神、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客观唯心主义典型观点:宗教观念、理生万物,未有此气,已有此理,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史上“两个对子”,但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5.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在《伟大设计》中表示:宇宙并非上帝所造,现代科学可以解释宇宙的起源。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 ‎ ‎①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 ‎②人类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 ‎④人类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世界的物质性原理。①④:题干说宇宙并非上帝所造,现代科学可以解释宇宙的起源,说明世界的物质性,人类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①④正确。‎ ‎②:材料体现的是认识世界,不是体现改造世界,②不符合题意。‎ ‎③:材料未涉及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点睛】本题属于组合选择题,可采用以下方法解答:1.排除法。就是对照题干的规定性,先找出错项,再找出与题意不符或者与题意无关的选项,依次排除错项、与题意不符或者与题意无关的选项的方法,本题可排除②③。2.代入法。就是在弄清题干要求的前提下,先从参与组合次数最多的选项人手,对其正误进行分析判断,然后代入,从而排除错误选项的方法。3.组合法。即以题干的要求为标准,先审视所列的各项,判断出很有把握的正确选项,然后将正确选项组合,再到题肢中寻觅答案的方法。‎ ‎6.在每一个人活着的若干年中,从少年到青年,又到中年、老年,始终是我们自己,而不会变成其他人。这表明 A. 任何事物要么运动要么静止 B. 任何事物只有静止没有运动 C. 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D.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静止是相对的,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在一定时期事物的性质相对不变是静止的体现;一个人从少年,到青年,中年,老年的变化说明事物是运动的,但变化过程中始终是人自己,性质没有发生改变,说明人又是相对静止的,这表明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答案为D。AB错误,C不符合题意。故选D。‎ ‎7.“世界比我们伟大,不会按我们的想法行事:我们比世界渺小,必須遵循它的法则”本杰明・惠奇科特这句话告诉我们()‎ ‎①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②规律具有客观性 ‎③规律是可以被人所创造的 ‎④发主观能动性必须遵循规律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世界比我们伟大,不会按我们的想法行事”,这说明规律具有客观性,故②正确;“我们比世界渺小,必須遵循它的法则”,这说明发主观能动性必须遵循规律,故④正确;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故①错误;规律具有客观性,不可以被人所创造,故③错误。故选C。‎ ‎【点睛】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正确理解 认识误区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即人)对客体(即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把间接经验作为认识的来源。把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等同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把认识绝对化、思想僵化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能够检验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把科学理论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脱离实践、纸上谈兵,认识不为实践服务 提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的动态发展是由实践推动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 ‎8.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 A. 静止 B. 运动 C. 可知性 D. 客观实在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A:静止是物质的属性,但不是物质的根本属性,A不符合题意。‎ B: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运动,B正确。‎ C:可知性是物质的属性,但不是物质的根本属性,C不符合题意。‎ D: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点睛】考生注意将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固有属性区别开来,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这是指物质存在的状态,或者说“客观存在”本身的属性。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七十八条规定:“人民法院认定证人证言,可以通过对证人的智力状况、品德、知识、经验、法律意识和专业技能等的综合分析作出判断。”之所以这样规定,是因为 A. 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 B. 意识是主观的也是不真实的 C. 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 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是主观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意识活动的特点、意识的内容。A:人民法院认定证人证言,可以通过对证人的智力状况、品德、知识、经验、法律意识和专业技能等的综合分析作出判断。”之所以这样规定,是因为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A正确。‎ B:错在“不真实的”,B排除。‎ C:主观与客观有时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有时不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C错误。‎ 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D错误。‎ 故本题选A。‎ ‎10. 下列属于意识能动性的有( )‎ A. 人口结构变化、老龄化趋势导致储蓄、消费结构变化 B. 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理论推动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发展 C. 面临低碳经济的冲击,全球资源、能源需求将趋于减少 D. 国际经济秩序处于新的转型期,全球经济的复杂性上升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具有目的性、计划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和能动的改造世界,B中的理论属于意识的范畴,体现了意识的能动性,适合题意;人口结构的变化、能源资源减少、社会转型都属于客观现实的变化,不是意识的范畴,排除A、C、D。‎ ‎【考点定位】意识的能动性作用 ‎11.专家提醒,治疗睡眠障碍最重要的是放宽心,学会释放压力,懂得享受生活的乐趣,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这从一个侧面说明 A. 意识对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B. 意识活动促进了客观事物的发展 C. 意识活动总是依赖于人体的生理活动 D. 意识是人体生理活动的唯一机能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又对生理过程有着能动的反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A符合题意,应选;正确的意识活动促进了客观事物的发展。B错误;C、D不符题意,不选,故答案为A。‎ 考点:考查意识的作用。‎ 点评: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学生要熟练掌握意识的这一作用和正确解读材料,找准材料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该题难度适中。‎ ‎12.从意识产生生理基础看,意识是 A. 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 人脑的机能 C. 社会实践的产物 D. 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答案】B ‎【解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从意识的起源来看的,不是从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来看的, A项不选;从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B项正确;意识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从意识的起源来看的,C项不选;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从意识的内容来看的,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B。‎ ‎13.俗话说“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推崇“少年不打拼,老来无名声”,“三分本事七分胆”。现代流行语:“爱拼才会赢”。正是靠这股劲,很多人走上了成功之路。这些话强调了 A. 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B. 意识决定工作能否取得成功 C. 精神是万能的,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 D. 正确的思想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物质的决定作用、意识的作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A:材料反映的是意识的能动作用,不是反映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A不符合题意。‎ B:意识不能起决定作用,B错误。‎ C:精神不是万能的,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C错误。‎ D:“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推崇“少年不打拼,老来无名声”,“三分本事七分胆”,“爱拼才会赢”,这些强调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正确的思想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14.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物质活动。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有 ‎①改革   ‎ ‎②思考 ‎ ‎③科学实验  ‎ ‎④蜜蜂采蜜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实践的内涵、特点、形式。①: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①符合题意。‎ ‎②:思考,这是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②不符合题意。‎ ‎③:科学实验是实践的基本形式之一,③符合题意。‎ ‎④:蜜蜂采蜜的主体是蜜蜂,不是人的实践,④排除。‎ 故本题选C。‎ ‎【点睛】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特点: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主体、对象、手段都是客观的,并且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要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制约。‎ ‎②实践具有能动性的活动。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可以把观念的存在转变为现实的存在。‎ ‎③实践具有社会性历史性活动。任何实践活动都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社会性)。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随历史条件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是历史条件的产物(历史性)。‎ ‎3.基本形式: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变革社会的实践③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15. 恩格斯说:“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这里强调的是实践具有( )‎ A. 客观物质性 B. 社会历史性 C. 能动性 D. 直接现实性 ‎【答案】C ‎【解析】‎ 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的这一特征体现了意识对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实践就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这就是实践的主观能动性。材料中“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酌目标前进的特征”强调了实践在一定的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体现实践的主观能动性,选C;其余三项不合题意。‎ ‎【考点定位】实践的特征 ‎【名师点晴】正确理解实践的基本特点及其关系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①实践的构成要素——主体、手段和对象是客观的。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的手段是物质性的工具,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事物。‎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的这一特征体现了意识对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实践就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①实践的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②实践的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4)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16. 某实验团队通过对细胞凋亡发生和调控机制的研究,揭示了细胞凋亡通路中的一系列分子过程。根据其研究成果研发的治疗癌症新药,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这表明 ‎①意识能够直接改造客观世界 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规律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意识要通过实践将观念上的事物转变为现实的事物,①错误;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③‎ 错误;某实验团队揭示了细胞凋亡通路中的一系列分子过程,根据其研究成果研发的治疗癌症新药,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体现了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故本题选D。‎ ‎17.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与之相关的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接踵而至,人类居住环境承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由此在融合建筑学、城市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等学科基础上,形成了人类环境学。这表明实践是( )‎ A. 认识的重要来源 B. 认识发展的动力 C. 人类认识的目的 D. 检验认识的标准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主要表现在: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材料中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形成了人类环境科学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适合题意;A、C、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考点定位】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8.2015年11月2日中国自主研制的首款新一代喷气式干线客机C919,历时七年终于下线。 2016年首飞前,还要开展航电、飞控、液压等各系统试验、机载系统集成试验和全机静力试验。首飞前一系列试验体现 A.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B. 真理是反复的无限的上升的 C. 追求真理不是一帆风顺的 D.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实践是是认识的基础、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AC:材料体现的是实践的检验作用,没有体现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没有体现追求真理不是一帆风顺的,AC不符合题意。‎ B:认识是反复的无限的上升的,B错误。‎ D:喷气式干线客机C919首飞前,还要开展航电、飞控、液压等各系统试验、机载系统集成试验和全机静力试验,这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19.唯物辩证法两个总特征是指 A. 运动与静止 B. 物质与意识 C. 联系与发展 D. 整体与部分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两个总特征。C: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也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C正确。‎ AB:运动与静止、 物质与意识,属于唯物论的观点,不属于唯物辩证法的范畴,AB排除。‎ D:整体与部分仅仅属于唯物辩证法的联系的观点,不属于发展,D排除。‎ 故本题选C。‎ ‎20.从修身、齐家做起,而后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目标。《大学》的这一思想反映出 A. 事物之间都存在必然联系 B.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C. 部分对整体具有决定作用 D. 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答案】B ‎【解析】‎ ‎【详解】《大学》的这一思想反映出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从自己做起,修身养性,之后就可以管理好家庭,管理好家庭后可以治理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就可以安抚天下百姓,B项符合题意;联系具有普遍性,不等于事物之间都存在必然联系,因为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A项说法错误;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C项表述错误;只有当部分以优化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功能才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否则会小于部分功能之和,D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 ‎【点睛】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坚持唯物辩证法,就要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处理问题。‎ ‎21.漫画《过》蕴含的哲理是(  )‎ A.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B. 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 C.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D. 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漫画类试题,要坚持“漫画要看全、褒贬弄明先、题旨是什么、联系课本选”的原则。漫画《过》体现的哲理要保持事物的性质,就要把量变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启示我们要把握好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故A选项符合题意,应选;B、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22.小小鼠标无极限,从发明鼠标到现在的50年间,机械鼠标、光电鼠标、多功能鼠标、3D鼠标层出不穷,如今人们还在研制不用手操作只靠意念控制的智能鼠标。这主要说明 A.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B. 思维和存在是同一的 C. 意识的力量是无穷的 D. 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从发明鼠标到现在的50年间,鼠标的形式不断变化,故选D。A、B与题意无关,C说法错误。‎ 考点:发展观 点评:本题考查了发展观的知识点,需要考生对基础知识熟练掌握。‎ ‎23.网上有一句流行的治愈金句:人生就像心电图,一帆风顺说明你挂了。生活中人们常把“浮起来”称为成功,把“沉下去”叫作失败。其实在沉浮之间,有起有落才是真实人生。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到 A. 事物发展的道路总是迂回的、曲折的 B. 事物总处在量变与质变的交替过程中 C. 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实现成功人生 D. 事物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答案】D ‎【解析】‎ ‎【详解】其实在沉浮之间,有起有落才是真实人生。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D项符合题意;事物发展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曲折的,但不等于说总是迂回的、曲折的,A项说法错误;材料强调人生有起有落,预示着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B项与题意不符;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实现成功人生的主观条件,实现人生成功还需要客观条件,C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D。‎ ‎【点睛】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发展的途径):‎ ‎(1)(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方法论)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 ‎(2)(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曲折的过程。(方法论)我们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24.下列最能体现发展的实质是 A. 质变 B. 量变 C. 变化 D. 创新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发展的实质。D: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正确。‎ A: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质变,A错误。‎ B:发展不是量变,而是质变,B错误。‎ C:发展是变化,但并不是所有的变化都是质变,都是发展,C错误。‎ 故本题选D。‎ ‎25.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 A. 同一性和斗争性 B. 普遍性和特殊性 C. 客观性和普遍性 D. 物质性和能动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矛盾的基本属性。A: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A正确。‎ BCD:普遍性和特殊性、客观性和普遍性、物质性和能动性,都不是矛盾的基本属性,BCD排除。‎ 故本题选A。‎ ‎26.中国高铁虽曾发生动车追尾特大事故,备受外界质疑。但我们用实践证明中国是世界上高铁运营里程最长、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中国高铁正走向世界,已先后与俄罗斯、美国、英国等国签订投资协议。中国高铁走向世界体现的辩证法道理是 A.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 想问题办事情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D. 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规律的客观性、一切从实际出发。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属于认识论范畴,试题指向辩证法,A排除。‎ B:中国高铁曾发生动车追尾特大事故,备受外界质疑,但我们用实践证明中国是世界上高铁运营里程最长、技术最先进的国家,这说明“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而且“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属于辩证法范畴,B入选。‎ C:“想问题办事情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属于唯物论范畴,试题指向辩证法,C排除。‎ D:“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 属于唯物论范畴,试题指向辩证法,D排除 故本题选B。‎ ‎27.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共同托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体现了 A.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 事物发展是质变和量变的辩证统一 D. 事物发展是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B: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二者对立统一,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共同托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体现了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B符合题意。‎ AC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是质变和量变的辩证统一、事物发展是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材料中菌体体现,AC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28. 每推进一项改革,往往涉及多方的利益调整;每化解一种矛盾,很可能要触及许多其他矛盾。这句话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 A. 矛盾具有特殊性 B. 解决矛盾就是消除对立 C. 矛盾具有普遍性 D. 只有创新才能解决矛盾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每推进一项改革,往往涉及多方的利益调整;每化解一种矛盾,很可能要触及许多其他矛盾”体现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因此体现了矛盾具有普遍性,C正确。A与材料没有关系,排除;B错误,矛盾既对立统一,矛盾具有客观性,人既不能制造矛盾,也不能消灭矛盾,矛盾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解决矛盾就是消除对立”的说法错误;D说法错误,片面夸大了创新的作用,排除。故答案为C。‎ 考点:考查矛盾的普遍性。‎ 点评:本题需要学生能够把握题干的中心,与题肢相结合,对照作答,难度适中。‎ ‎29. 底线思维能力,就是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的思维能力。下列选项中能体现底线思维的是 ‎①尊重经验、崇尚权威 ②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③居安思危、知难而进 ④有备无患、未雨绸缪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转化及重视量的积累,③④符合题意;“尊重经验、崇尚权威”强调意识的反作用,“无所畏惧、勇往直前”强调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不符合题意。答案为D。‎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矛盾的同一性的相关知识 ‎30.人们常说的雾霾,其实并非一种天气现象。雾由水汽组成,水汽遇冷结雾,雾的颗粒一般比较大;霾则是干性东西,由细小的颗粒物组成,基本在微米量级。这表明 A. 矛盾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B. 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贯通 C.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D. 坚持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矛盾双方的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普遍性。A:矛盾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A错误。‎ BD: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坚持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说法都正确,但不符合题意,BD排除。‎ C:材料显示雾与霾的不同,这表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C正确。‎ 故本题选D。‎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正确与错误,正确的涂A,错误的B.(本部分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31.具体科学为哲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 ‎【答案】错误 ‎【解析】‎ 具体科学知识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其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故题目观点错误。‎ ‎【点睛】在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认为哲学无用,可以不要哲学的“取消论”;二是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代替论”。把哲学看作是“科学之科学”,这种“哲学万能论”是十分有害的。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并不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3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 ‎【答案】正确 ‎【解析】‎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就是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丰富、发展了唯物主义;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故题目观点正确。‎ ‎3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 ‎【答案】错误 ‎【解析】‎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是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物质只能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物质的表现。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故题目观点错误。‎ ‎【点睛】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指物质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先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具有客观性。“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是指人的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物质,具有可知性。‎ ‎34.辩证唯物主义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静止。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静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运动。故题中观点正确。‎ ‎35.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故题中观点正确。‎ ‎36.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答案】A ‎【解析】‎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故该判断正确。‎ ‎37.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联系是有条件的,所以不是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题中观点错误。‎ ‎38.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答案】错误 ‎【解析】‎ 试题分析:自在事物在人类产生之前就存在了,所以它们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题中观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联系的客观性。‎ 点评:注意联系是客观的,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39.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但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故题中观点错误。‎ ‎【点睛】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显著地、根本的变化。‎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返,不断前进的 方法论: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进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反对两个极端:急于求成和优柔寡断 ‎40.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故题中观点正确。‎ ‎【点睛】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是联系的根本内容,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三、简答题:请紧扣题意。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在答题卡上简要回答问题。(本部分共2题。共30分)‎ ‎41.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曾在新加坡进行会面。是1949‎ 年内战结束以来双方领导人首次见面,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牵动着海峡两岸亿万民众,乃至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是根据一个中国原则作出的务实安排,顺从两岸同胞心愿,顺从时代潮流的,符合中国国家利益的一项重大的决策。此次会面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探讨深化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增进两岸民众福祉等重大问题,以维护和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运用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分析,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下“习马会面”的积极意义。‎ ‎【答案】(1)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习马会面牵动着海峡两岸亿万民众,乃至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2)联系具有客观性,习马会面顺从两岸同胞心愿,顺从时代潮流的,符合中国国家利益的一项重大的决策。‎ ‎(3)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习马会面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有利于增强中国实力和凝聚力。‎ ‎(4)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功能,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习马会面有利于推动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增进两岸民众感情,以维护和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曾在新加坡进行会面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会面的影响为材料,从《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试题具有生活化特征,考查考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描述阐释事物、探究论证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考生运用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分析,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下“习马会面”的积极意义。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的知识,然后结合试题材料与试题设问确定知识角度: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整体和部分的联系,其中分为整体对部分的影响、部分对整体的影响。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作答,形成答案要点。‎ ‎①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角度:写出主干知识: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习马会面牵动着海峡两岸亿万民众,乃至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②联系的客观性角度:写出主干知识:联系具有客观性,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习马会面顺从两岸同胞心愿,顺从时代潮流的,符合中国国家利益的一项重大的决策。‎ ‎③整体对部分的影响角度:写出主干知识: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习马会面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有利于增强中国实力和凝聚力。‎ ‎④部分对整体的影响角度:写出主干知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功能,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习马会面有利于推动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增进两岸民众感情,以维护和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点睛】政治学科主观题,特别是材料分析题,往往都要解决三个逻辑:材料逻辑、知识逻辑、整合逻辑。材料逻辑就是对材料进行解读,一般是提取关键信息或者对材料进行意思上的分层;知识逻辑就是搜寻解答问题所需的相关联的知识点;整合逻辑就是将知识点和材料的解读有机结合在一起。做好这三步,问题也就基本迎刃而解。‎ ‎42.屠呦呦因发现了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 屠呦呦历经380多次实验,190多个样品,2000多张卡片,她查阅大量文献,借鉴了古代用药的经验,设计了多种提取的方法,终于在1971年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命名为青蒿素。1992 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知识,分析屠呦呦取得成功的原因? ‎ ‎(2)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说明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历程?‎ ‎【答案】(1)①世界是永恒发展,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后,又发明了双氢青蒿素,有效的减低疟疾死亡率。‎ ‎②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求我们既要重视量的积累,又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屠呦呦经历多次试验设计多种方法最终发现青蒿素。‎ ‎(2)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青蒿素的发现到双氢青蒿素的发明,再到挽救数百万人的生命可以看出。‎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必须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青蒿素可以有效抗疟,但是不能降低患者死亡率。‎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从青蒿素到双氢青蒿素,认识在不断向前发展。‎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屠呦呦因发现了青蒿素为材料,从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对企业经营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考查考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第(1)问,本题要求考生运用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知识,分析屠呦呦取得成功的原因?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知识,然后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确定知识角度:发展的普遍性、量变与质变。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作答,形成答案要点。‎ ‎①发展的普遍性角度:写出主干知识:①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后,又发明了双氢青蒿素,有效的减低疟疾死亡率。‎ ‎②量变与质变角度:写出主干知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求我们既要重视量的积累,又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屠呦呦经历多次试验设计多种方法最终发现青蒿素。‎ 第(2)问,本题要求考生运用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说明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历程?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三个关键词:实践、认识、真理。然后结合试题材料与试题设问确定知识角度: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作答,形成答案要点。‎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角度:写出主干知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青蒿素的发现到双氢青蒿素的发明,再到挽救数百万人的生命可以看出。‎ ‎②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角度:写出主干知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必须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青蒿素可以有效抗疟,但是不能降低患者死亡率。‎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角度:写出主干知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从青蒿素到双氢青蒿素,认识在不断向前发展。‎ ‎【点睛】本题属于分析说明题。回答分析说明类问题,主要按以下思路进行:第一步,精析材料,把握主题,联想相关知识。第二步,围绕主题,回归教材,确认知识。以试题反映出的问题为中心与教材联系,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结合点”。第三步,紧扣题意,合理作答。通常,我们只要将教材中的基本原理与材料一一对应,用理论分析材料即可。‎ ‎43. 材料一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粗放式的发展方式也让我们在资源方面付出惨痛代价,耕地逼近18亿亩红线,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情况严重;一些地区由于盲目开发、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已经接近或超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极限;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呈高发态势。‎ 材料二 习总书记有一句话,老百姓记得清——“环保不能只靠借东风,事在人为。”1000天来,中央深改组共召开了27次会议,审议了162份重要文件,其中有12个文件涉及环境治理,每一项举措都着眼于守护“青山绿水”。出台史上最严格的环保制度、推出生态补偿机制、设立生态文明试验区……一系列生态保护方案,指导意见陆续发布实施,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天蓝了、水清了、地绿了,心也跟着亮了。‎ 结合材料,运用规律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答案】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分)②规律是客观的和普遍的。要求我们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人类活动一旦违背了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3分)材料一中的活动是违背客观规律的行为,正是因为这些活动,导致了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境承载能力达到极限。(3分)③在客观规律面前,人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3分)“环保不能只靠借东风,事在人为。”中央依据自然生态规律出台史上最严格的环保制度、推出生态补偿机制等一系列生态环保方案和措施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环境治理取得重大成就体现了这一点。(3分)‎ ‎【解析】‎ 此题要求运用规律的有关知识,谈谈对材料的认识,知识限定明确,属于认识认识类的题。解答时,首先要解读、获取和提炼材料有限信息;然后依据信息,回扣教材规律的有关知识;最后对知识进行筛选,可从: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要求、人的主观能动性方面,展开具体作答。‎ ‎【考点定位】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解题技巧】本题属于认识类主观题,这种类型的试题通常会在材料中给出一个重大的社会现象,然后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认识和评价。“认识”类设问往往以“认识”、“看法”、“理解”等词语为题眼,常见设问有“如何认识”、“如何看待”、“如何理解”、“谈谈对某一现象的看法”、“分析某一现象”等等。‎ 这类题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思考:‎ 第一步:“是什么”?即要解决材料中的现象、事件、观点是什么。‎ 第二步:“为什么”?主要分析材料中的现象、事件、观点等产生的原因。‎ 第三步:“怎么样”?主要是对材料中的现象、事件、观点等做出评价,如结果怎样、有何意义、作用如何、有何影响等。‎ 第四步:“怎么办”?即要对材料中的现象、事件、观点提出对策、措施、方法、建议或表明态度。‎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认识”类设问都要分成四个问题,有的可能只有其中的三个甚至两个,我们在答题过程中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袁隆平到武汉大学做了题为《我的中国梦》的讲座。提到他的“两个梦”:第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梦见试验田的超级杂交稻,长得比高粱还高,他和同事们都可以坐在瀑布般的稻穗下乘凉;第二个梦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中国杂交稻在国外推广的面积是520万公顷,假如世界上有一半以上的稻田种上中国超级稻,增产的粮食可多养活4亿至5亿人。为了实现这两个梦,他和他的团队正在全力以赴。‎ 袁隆平的“中国梦”是如何体现意识的能动作用的?‎ ‎【答案】(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2分)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主选择性。(2分)为了实现两个梦想,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1分)两个梦想的提出体现了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1分)‎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2分)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梦想的实现可以多养活4亿至5亿人。(2分)意识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为了实现两个梦想,他和他的团队正在全力以赴。(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学生分析说明袁隆平的“中国梦”是如何体现意识的能动作用的。本题的切口不大,直接考查学生对意识能动作用这一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解答本题学生首先要明确意识能动作用三个方面的表现,即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以及意识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其次,需要学生认真分析材料中袁隆平提到的“两个梦想”,通过对材料的解读找出关键语句,与找出的知识点相结合。本题材料中“袁隆平提出了‘两个梦想’”,启示学生可从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等方面去分析说明;本题材料中“袁隆平第二个梦想的实现,增产的粮食可以多养活世界4亿至5亿人”,启示学生可从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的知道作用方面去分析说明;本题材料中“为了实现这两个梦,他和他的团队正在全力以赴”,启示学生可从意识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方面去分析说明。‎ 考点:本题考查意识能动作用的相关知识。‎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