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二上学期期末政治试题(普通班)(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二上学期期末政治试题(普通班)(解析版)

2018-2019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二(上) 期末政治试卷(普通班)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共 50.0 分) 1. 国际地质类著名刊物《地质学》曾刊登华中科技大学某学生绘画作品《生物大灭绝 与复苏的阴阳哲学》。该作品受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阴阳”相生相克、相互转换 的思想的启发,呈现出早三叠世时期在地球与火星轨道相互作用下,灾难与复苏的 角力与轮回。从中可以推导出( ) A. 具体科学是哲学发展的基础 B. 具体科学的发展需要哲学的指导作用 C. 哲学可以揭示出地质学中的本质和规律 D. 中国古代哲学包含着科学的内容 【答案】B 【解析】A 不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具体科学是哲学发展的基础; B 符合题意,材料中“该作品受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阴阳’相生相克、相互转换的思 想的启发,呈现出早三叠世时期在地球与火星轨道相互作用下,灾难与复苏的角力与轮 回”,这说明具体科学的发展需要哲学的指导作用; C 说法错误,哲学有错误与正确之分,错误的哲学不可以揭示出地质学中的本质和规律; D 说法错误,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升华,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故选:B。 本题考查:哲学与具体学科 (1)区别:二者研究的对象和回答的问题不同。①具体科学以某一具体领域作为研究 对象,揭示的是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②哲学以整个世界作为研究对象,揭示的是整个 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联系:①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②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 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③哲学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可运用排除法,排除说法错误和不符题意的选 项,选出正确选项。本题难度中等。 2. 下列说法正确反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是( ) A. 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B. “形存而神存,形谢则神灭” C. 神灵天意决定着社会的变化 D. “物是观念的集合” 【答案】B 【解析】A.不符合题意,选项体现了唯心主义观点,不能准确反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B.符合题意,选项体现了唯物主义观点,准确反映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C.不符合题意,选项体现了唯心主义观点,不能准确反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D.不符合题意,选项体现了唯心主义观点,不能准确反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故选:B。 本题考查:唯物主义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意识第二,意识 是物质的反映。基本观点:世界的本质是意识,意识决定物质,物质依赖于意识。 哲学史上只存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从属于唯物主 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本题考查考生唯物主义的相关知识,需要考生准备把握材料所体现的主旨,准确解读选 项所体现的哲学道理,方可准确解题。 3. 在某种意义上,现在真正的思想进步是科学努力的结果。哲学已经把责任交给了它 原来的分支,如物理学和心理学。哲学家现在能够做的只剩下提供某种思想脚手架 用以支撑这个伟大的实证建筑。这说明( ) ①科学家的研究都有自觉的世界观指导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③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④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①说法错误,科学家的研究活动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某种世界观的指导下进 行的; ②符合题意,材料中“哲学家现在能够做的只剩下提供某种思想脚手架用以支撑这个伟 大的实证建筑”,这说明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③说法错误,哲学有正确和错误之分,不一定都是科学的; ④符合题意,材料中“现在真正的思想进步是科学努力的结果”,这说明具体科学的进 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故选:D。 本题考查:哲学与具体学科 (1)区别:二者研究的对象和回答的问题不同。①具体科学以某一具体领域作为研究 对象,揭示的是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②哲学以整个世界作为研究对象,揭示的是整个 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联系:①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②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 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③哲学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可运用排除法,排除说法错误的选项,选出正 确选项。本题难度中等。 4. 韩非子》上记述了一个“郑人买履”的故事。那位郑人“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 自己的脚”。从哲学上看( ) A. 属于唯物主义 B. 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C. 属于唯心主义 D. 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答案】B 【解析】A 不符合题意,题干中“郑人买履”的故事体现的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 符合题意,郑人“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他不是从客观实际出发,而 是从主观愿望出发决定买什么尺寸的靴子,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 C 不符合题意,题干中“郑人买履”的故事体现的是唯心主义观点,但与 B 选项相比不 够具体; D 不符合题意,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天、上帝、理念、绝对精神、道、理)看 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这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题干中 “郑人买履”的故事体现的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看不出郑人将何种客观精神看作世界 的本原和主宰。 故选:B。 本题考查:主观唯心主义 (1)唯心主义基本观点:世界的本质是意识,意识决定物质,物质依赖于意识。 (2)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当成第一 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例如:存在就是被感 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本题考查客观唯心主义,涉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区 分,难度适中。哲学的大厦是用一系列的概念构建起来的,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吃 透相关的哲学概念,并能够在此基础上掌握相关的典型例子,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5. 《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的观点( ) A. 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B. 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C. 离开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观点 D. 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观点 【答案】B 【解析】B 符合题意,“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认为,运动依赖于人 的“心”,其观点属于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ACD 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唯心主义 基本观点:世界的本质是意识,意识决定物质,物质依赖于意识。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当成第一性的 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天、上帝、理念、绝对精神、道、理)看作世界的主宰 和本原。 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考生在分析题肢的时候,要结合材料进行思考, 排除题肢中和材料无关的。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本题难度适中。 6. 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下列选项与诗中蕴含 的哲理相近的是( ) A.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C.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D. 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 【答案】D 【解析】“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说明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 相对静止的统一。 D 符合题意,“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说明了船和山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 止的统一; ABC 不合题意,均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 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题目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 题目,学生需要正确把握题干的主旨,围绕主旨选择选项,不符合题意的均可以排除。 7. 在今天这样一个工业文明的时代,传统手工艺仍然有其独特的价值,它不仅可以通 过动手重新唤醒人们手脑心的整合协调能力,而且可以强化国人内心深处对于自身 文化传统的守护感和参与感。由此可见( ) A. 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B.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C. 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D. 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自觉选择性 【答案】B 【解析】A 不合题意,材料强调传统手工艺仍然有其独特的价值,未涉及运动; B 符合题意,传统手工艺仍然有其独特的价值,它不仅可以通过动手重新唤醒人们手脑 心的整合协调能力,而且可以强化国人内心深处对于自身文化传统的守护感和参与感。 由此可见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C 不合题意,材料强调传统手工艺仍然有其独特的价值,未涉及静止; D 不合题意,材料未涉及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自觉选择性; 故选:B。 本题考查:意识的内容和本质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不管是正确的思想意识还是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对客观存 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应用知识能力,难度一般。我们做每一道政治选择题 都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对题干提供的材料、信息进行分析、甄别、遴选,平时要注意夯 实基础,培养能力。 8. 20 世纪 80 年代初,法国科学家首次用实验证实了“量子纠缠”现象的存在。科学 家们设想,如果把“量子纠缠”原理用于通信,将极大提高通信的安全保密程度。 为此,我国积极开展相关应用研究,并于 2016 年 8 月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量 子通信卫星。这表明( ) A.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 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C. 客观物质世界是科学精神和理念的外现 D. 人们可以在意识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 【答案】D 【解析】A 不合题意,材料并没有体现出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而是强调对改造 世界的指导作用; B 不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意识的作用,主旨不涉及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C 表述错误,客观物质世界是科学精神和理念的外现是一种唯心主义思想,是不正确的; D 符合题意,在科学家们设想的启发下,我国开展研究,成功发射量子通信卫星,这体 现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并没有体现出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故选:D。 本题考查: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人的活动都是在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意识有正误之分,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对人们的活动起促进作用;歪曲反映客观事物 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相反。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 阐明的主旨、关键词句,并和所学哲理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 意或错误的选项。 9. 自从塑料被广泛使用以后,“白色污染”一直困扰着人类。最近,中美研究人员通 过科学实验发现,黄粉虫可以吞食和完全降解塑料,他们还从黄粉虫体内分离出靠 聚苯乙烯生存的细菌。这项研究对治理“白色污染”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 ( ) A.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 科学实验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 实践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答案】A 【解析】A 符合题意,“科学实验发现,黄粉虫可以吞食和完全降解塑料,研究对治理 “白色污染”具有重要意义。”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 不符合题意,题意主旨不涉及到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 错误,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 不符合题意,题意主旨不涉及到实践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故本题选 A。 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获得认识的途径)。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A.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 究。 B.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 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 C.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 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④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 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知识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 述,还要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选项。选项与材料主旨的一致性是单项选择题的根 本原则。 10. 民间有“印堂发黑,乃凶兆也”的说法。中医认为,印堂是人体几条重要经脉的汇 集之处,如果印堂呈现其它颜色,往往意味着相关脏腑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变。从哲 学上看,这表明( ) A. 事物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B. 人们对同一事物有着相反理解 C. 人为事物的联系独立于人的意识 D. 整体具有部分所没有的功能 【答案】A 【解析】A 符合题意,中医认为,印堂是人体几条重要经脉的汇集之处,如果印堂呈现 其它颜色,往往意味着相关脏腑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变,这表明事物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 件的; B 不符合题意,题意主旨不体现“人们对同一事物有着相反理解”; C 不符合题意,题意体现的是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而不是人为事物的联系; D 不符合题意,题意主旨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无关; 故选:A。 本题考查: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 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 和偶然联系等。 这就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 件为转移。 本题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紧密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着眼于考生发展需要, 将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解答时需要有提取信息、调动 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1. 长江经济带覆盖了从上海到云南共 11 个省市,建设长江经济带有利于发挥长江三 角洲城市群的龙头作用,通过产业、资本、技术向中西部转移,推进中部崛起和西 部大开发,从而构建东、中、西联动发展的经济增长新格局。从哲学上看,这说明 了( ) ①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的发展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②应树立全局观念,使部分功能之和大于整体的功能 ③部分离不开整体,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组合 ④整体由部分构成,要重视用部分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①错误,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②错误,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而不是使部分功能之和大于 整体的功能。 ③④正确,建设长江经济带有利于发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龙头作用,通过产业、资本、 技术向中西部转移,推进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从而构建东、中、西联动发展的经济 增长新格局。说明部分离不开整体,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组合;整体由部分构成, 要重视用部分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故选:D。 本题考查: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整体是指事物的全局,是事物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指事物的局部,是事物发展的某个 阶段。 ①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整体统率部分,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整体和部分 的功能不同,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②整体和部分不可分割。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 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和部分相互影响。整体的功能及 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③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搞好局部,用局 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应用知识能力,难度一般。我们做每一道政治选择题 都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对题干提供的材料、信息进行分析、甄别、遴选,平时要注意夯 实基础,培养能力。 12.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规划建设雄安新区,要树立一盘棋思想,加强对新 区与周边区域的统一规划管控,避免城市规模过度扩张,促进与周边城市融合发展。 材料蕴含的哲理有( ) ①从整体着眼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关键 ②善于抓住机遇才能促成事物飞跃 ③整体和部分是辩证统一的 ④尊重客观规律是实践活动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 A. ③④ B. ①④ C. ②③ D. ①② 【答案】A 【解析】①说法错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②不合题意,材料不涉及抓住机遇促成事物飞跃的内容; ③符合题意,“要树立一盘棋思想,加强对新区与周边区域的统一规划管控”表明整体 和部分是辩证统一的,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同时要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④符合题意,“避免城市规模过度扩张,促进与周边城市融合发展”表明尊重客观规律 是实践活动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 故选:A。 本题考查: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要求 1、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 ①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②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 ③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也会影响整体,关键部分 的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④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整体由部分构成,离不开部分;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也 离不开整体。要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2)方法论: ①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②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2、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要求 (1)原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具有客 观性和普遍性。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惩罚。 (2)方法论:要求我们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 观世界,造福人类。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 阐明的主旨、关键词句,并和所学哲理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 意或错误的选项。 13. 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况认为:“始则终,终则始,若环之无端也。”荀况的这句话 ( ) A. 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 B. 肯定了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离的 C. 肯定了静止的相对性 D. 否认了事物的发展 【答案】D 【解析】A 不合题意,题中观点并不否定运动的绝对性。 B 不合题意,题中观点并没有涉及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C 不合题意,题中观点未涉及静止的相对性。 D 符合题意,“始则终,终则始,若环之无端也。”认为事物的变化是循坏往复的,这 种“循环论”否认了事物是发展的,否认了事物的发展是向前的。 故选:D。 本题考查:发展的普遍性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名言名句体现哲理的题目是哲学选择题中常见的考法,做这类题目,考生首先要弄懂材 料中名言名句的意思,分析其中体现的哲理后,看与哪个选项一致。 14. 事物的运动、变化与发展的区别在于( ) A. 运动变化是看得见的,发展是看不见的 B. 运动变化是倒退的,发展是前进的 C. 运动变化既可能是前进的也可能是倒退的,而发展则是前进、上升的变化 D. 运动变化是旧事物的变化,发展则是前进上升的变化 【答案】C 【解析】A 错误,是否“看得见”并不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区别; B 错误,运动变化既可能是前进的,也可能是倒退的; C 正确,事物的运动、变化与发展的区别在于:运动变化既可能是前进的也可能是倒退 的,而发展则是前进、上升的变化; D 错误,运动变化不一定是旧事物的变化。 故选:C。 本题考查:运动、变化、发展的关系 ①运动、变化既可能是前进的也可能是倒退的,而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或变化。 ②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 亡。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本题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考生在分析题肢的时候,要全面细致掌握知识 点,注意排除错误选项。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本题难度适中。 15. 古语云:山不急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这句话蕴涵的道理有( ) ①善与恶相互对立 ②善与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③成名、灭身各有相应的量变前提 ④善、恶的积累必导致相应的质变。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①符合生活常识也符合题意,当选; ②本身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这句话说 的是小善会积累成大善,小恶会积累成大恶以至于灭身,没有涉及到善恶的相互转化, 故排除; ③题意强调的是小善会积累成大善,小恶会积累成大恶以至于灭身,量变是质变的前提 和必要准备,因此成名、灭身各有相应的量变前提,正确当选; ④表述绝对,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量的积累到达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 综上所述,正确选项应该是 C。 本题考点:1)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2)矛盾的概念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 其相互的辩证关系 本题较为简单,正确把握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即可做对。 16. 共享单车以其便捷、环保的出行方式,迅速在城市走红。但是随着投放量的增大, 也在遭遇着“成长的烦恼”,随意停放、盗毁严重等问题日益显现。对此正确的认 识有( ) ①共享单车是新生事物,应鼓励和支持其发展 ②共享单车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要有思想准备 ③共享单车使用中存在诸多问题,应反对其发展 ④能否发展共享单车要以人们的愿望作为出发点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①②符合题意,共享单车以其便捷、环保的出行方式,迅速在城市走红。但是 随着投放量的增大,也在遭遇着成长的烦恼”,随意停放、盗毁严重等问题日益显现。 这体现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这要求我们既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未 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时刻准备 走曲折的路,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③说法错误,此选项只看到了共享单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没有看到其前途是光明 的,是片面的。 ④说法错误,能否发展共字单车要以客观实际作为出发点。 故选:A。 本题考查: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1)原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事 物发展的总趋势是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支持、促使新事物 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克服困难,勇敢地接受考验与挫折。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注意:一方面 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对基础知识的准确把 握排除法去除观点本身错误的选项。 17. 翻过的每一座山峦都能让你看到更广阔的风景,斩开的每一片荆棘都会将你引向无 价的宝藏,流过的汗水正衬托奋进的面庞,泥泞的道路终将盛开繁花。这给我们的 启示是( ) A.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 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C. 物质世界是绝对静止与相对运动的统一 D. 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构成事物的变化发展 【答案】A 【解析】A 符合题意,“翻过的每一座山峦都能让你看到更广阔的风景,斩开的每一片 荆棘都会将你引向无价的宝藏,流过的汗水正衬托奋进的面庞,泥泞的道路”,体现了 事物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盛开繁花”体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这表明事物的 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 不合题意,材料未体现新事物是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的。 C 说法错误,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D 不合题意,材料未体现联系与发展的关系。 故选:A。 本题考查: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1)原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事 物发展的总趋势是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支持、促使新事物 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克服困难,勇敢地接受考验与挫折。 本题属于启示类选择题。偏重于如何做方法论意义。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 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解题的关键: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另一方面 运用排除法去除无关或错误的选项。 18. 南北朝时的诗人王籍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诗句,而宋代王安石则认为 “一鸟不鸣山更幽”,黄庭坚说王安石的改动是“点金成铁”。从哲学上看,这是 因为王安石( ) A. 只见对立,不见统一 B. 只见统一,不见对立 C. 只见相互依存,不见相互转化 D. 只见相互转化,不见相互依存 【答案】A 【解析】A 正确,噪与静,鸣与幽二者既对立又统一,王安石只看到鸣与幽二者的对立, 否认了统一; B 不合题意,题意主旨强调的是王安石只看到鸣与幽二者的对立,否认了统一,而不是 只见统一,不见对立; C 不合题意,只见对立,不见统一; D 不合题意,噪与静,鸣与幽二者既对立又统一,王安石只看到鸣与幽二者的对立,否 认了统一,而不涉及噪与静,鸣与幽的相互转化问题; 故选:A。 本题考查: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 ①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双方总是相反相成,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 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当中;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 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②斗争性是绝对的; ③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二者共处于 统一体当中,不可或缺。 ④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本题为理解型选择题,本题难度适中,可以采用释理法解题,就是依据材料提供的事例, 对接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题干与题肢之间体现的事理相一致的就选。要特别注意挖掘 材料中隐含的意思,对材料进行完整、准确的理解。 19. 贪图无所不能,只能一无所能;试图无所不知只能一无所知,企图无所不有,只能 一无所有。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①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②事物的性质主要由矛盾主要方面决定 ③要抓住时机促成事物质的飞跃 ④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符合题意,题中的意思是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要分清主次,而且要抓住重 点,这说明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②③不合题意,题中主要强调的是我们办事情要分清主次,抓住重点,与质变的观点以 及事物的性质由什么决定无关。 ④符合题意,“无所不能”与“一无所能”是一对矛盾,但是如果你过于贪图,则“无 所不能”就可能变成“一无所能”,说明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故选:B。 本题考查: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 1、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2)含义: ①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②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 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3)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 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 衡论。 2、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 (1)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统一属性是同一性,两者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 基本属性。 (2)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 事物就不能前进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 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3)因此我们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看到对立,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 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选项与材料主旨的一致性是单项选择题的根本原则,并运用排 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选项。 20.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以下古语中蕴涵“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 提”的是( ) A. 古今易俗,新故异备(韩非) B.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孙武) C.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史伯) D.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魏源) 【答案】C 【解析】A 不合题意,此题肢强调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B 不合题意,此题肢强调矛盾双方的转化; C 符合题意,此题肢意思是:“事物彼此和谐才能生成世间万物,所有事物都一致的话, 世界就不再发展了”,体现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 D 不合题意,此题肢强调的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故选:C。 本题考查:矛盾的同一性 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 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 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近年来,在政治高考试题中,以古文诗词、成语、古语古训等等为材料的试题占据了相 当的部分。以古文诗词命题,考查的不仅是同学们的文学功底,更是考查大家对政治知 识的理解和应运,充分体现了学科间知识的交融。做好这类题目,需要有一定的文学功 底,能阅读理解题好题干中古文诗词、成语、古语古训等所表达的意思,同时也需要对 已有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排查,从中抽取出符合题意的知识点加以分析对照。可见,这类 型题目在高考中是算难度较高的题型,但通过同学们有意识的去整理、储备以往书本练 习考试中出现的同类型题目也能做到熟能生巧,提高答题正确率。 21. 蝴蝶的生命史为:蝴蝶幼虫出生 10 天左右发育成成虫,成虫 45 天后变成蛹,而蛹 要经过地底下几个月的漫漫长眠才能化蛹成蝶,开始它最灿烂的历程。从哲学上看, 化蛹成蝶的过程是( ) A. 事物自身的辩证否定过程 B. 事物由质变到量变的曲折过程 C. 先肯定后否定,先克服后保留的过程 D. 是新事物彻底否定旧事物的过程 【答案】A 【解析】A 符合题意,从幼虫到蛹,再到蝴蝶,从哲学上看,化蛹成蝶的过程是事物自 身的辩证否定过程; B 说法错误,化蛹成蝶的过程是事物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的过程; C 说法错误,化蛹成蝶的过程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的过程; D 说法错误,化蛹成蝶的过程是新事物辩证否定旧事物的过程,而不是彻底否定旧事物。 故选:A。 本题考查:辩证否定观原理 (1)含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特点: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的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的灭亡的根 本途径;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 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题目难度一般,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能力,对于此类型题 目,学生需要对教材知识点有正确的把握,特别是对于知识点中的具体内容或者细节要 有准确的理解,对细节的理解偏差容易出现错误选择。 22. 国画大师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说明( ) ①任何事物都具有自身的特点 ②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处于联系之中 ③创新和超越,才能实现自我发展 ④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C 【解析】①不合题意,材料主旨不体现矛盾的特殊性; ②错误,联系是普遍的,但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③④符合题意,依据题意,“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说明创新和超越,才能实现自我发 展;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故选:C。 本题考查:辩证否定观原理 (1)辩证的否定的特点: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进旧事物 灭亡的根本途径。辩证的否定也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 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理论。 (2)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 肯定又否定,既克服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 极合理的因素。 (3)坚持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 名言名句体现教材原理的题目是哲学选择题中常见的考法,做这类题目,解答此题需要 把握材料的关键信息。首先要弄懂材料中名言名句的意思,分析其中体现的哲学原理, 然后再去分析题肢,看哪个选项所体现的道理与其相符合。 23. 一位大师正在作画,作品就要完成之际,一位旁观者不小心碰倒了墨汁瓶,墨汁在 宣纸上洇开来。这位旁观者正要为自己的过错道歉时,却被大师沉静自如的气度惊 住了:大师顺着游走的墨渍轻勾漫抹,寥寥数笔,一幅雍容华贵的黑牡丹跃然纸上。 这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 ①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②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③要树立创新精神,学会辩证否定 ④正是由于事物的变化发展,才构成了事物的联系和矛盾。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①符合题意,旁观者碰倒了墨汁瓶,使得大师有机会利用洇开的墨汁画出牡丹, 将一次错误转化为了新的艺术,这是利用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的表现。 ②不合题意,大师利用一次错误将其转化为了新的艺术品,体现了人可以利用固有联系, 创造新的具体的联系,没有体现运动和规律的特征。 ③符合题意,对洇开的墨汁进行了再创造,抛弃了到这次错误的消极意义,大胆创新, 出现了雍容华贵的牡丹画,说明要树立创新精神,学会辩证否定。 ④不合题意,题干阐述了大师创作艺术品的过程,没有体现事物的变化发展。 故选:C。 本题考查:联系的客观性、辩证否定观 1、联系具有客观性 原理: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 ①这就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人在联系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 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2、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 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 解答本题应运用的解题方法为排异法,即排除题肢本身尽管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合的,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运用此类方法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难度中 等。 24. “上班能拼车、在家能看病、一条微信登门洗衣……”,近年来,与互联有关的商 业、服务业新业态高速发展,但“无序竞争,络欺诈,隐私侵权”等问题也让人们 对新业态产生疑惑。这要求我们( ) ①分清主流和支流,但不忽视支流 ②密切关注实际,敢于破除成规陈说 ③抓重点,但也要重视解决次要矛盾 ④对未来充满信心,但也要正视问题。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④正确,与互联有关的商业、服务业新业态高速发展,但“无序竞争,络欺 诈,隐私侵权”等问题也让人们对新业态产生疑惑。说明要分清主流和支流,但不忽视 支流。要对未来充满信心,但也要正视问题。 ②不符合题意,材料所述与“敢于破除成规陈说”无关。 ③不符合题意,材料所述与“抓重点,但也要重视解决次要矛盾”无关。 故选:B。 本题考查: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及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1.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①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矛盾的次要方 面是在事物内部居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②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 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③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与支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 要方面。 2.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①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②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本题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 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 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25. 土豆和西红柿根本不是一个世界的,但它们走到了一起。因为土豆变成了薯条,西 红柿变成了番茄酱,它俩变成了绝配。感情亦是如此,没有天生就合适的两个人, 只有两颗彼此包容和理解的心懂得欣赏与珍惜,才能看得到长久!这段生活感悟告 诉我们的哲学道理主要是( ) 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②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各有其特点 ③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依存和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④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①不合题意,材料不涉及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②不合题意,材料不涉及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各有其特点; ③符合题意,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依存和贯通, 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④符合题意,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 体的存在,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故选:B。 本题考查: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①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 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 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②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 离的倾向和趋势。 ③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 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本题为理解型选择题,可以采用释理法解题,就是依据材料提供的事例,对接教材中的 相关知识点,题干与题肢之间体现的事理相一致的就选。要特别注意挖掘材料中隐含的 意思,对材料进行完整、准确的理解。本题难度适中。解答时注意排除无关选项。 二、论述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50.0 分) 26. 自 2017 年 7 月 1 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正式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 为传统中医药振兴制定的国家法律,是中医药发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历史上,中华民族屡遭天灾。战乱和瘟疫,却能一次决转危为安,人口不断增 加。文明得以传承,中医药功不可没。今天,中医“治未病”,彰显其独特的优势, 解决了西医无法解决的医学难题,为全球卫生治理提供了“中国处方”。但与此同 时,也有一些人因中药超剂量使用而发生的中毒事件将中医药“妖魔化”。殊不知, 中医典籍中提出“中病即止”,用药过量就会出现毒性反应。 中医药是一座有待挖掘的富矿,需要更多有识之士突破学科的成见和偏见,勇 攀医学高峰,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 界。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知识,批驳将中医药“妖魔化”的看法。 【答案】①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中医药在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中。在 解决西医无法解决的医学难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验证了中医药成果的科学性。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中药超量使用与“中病即 止”的中医理论是相冲突的,因超量使用而发生中毒事件与中医药本身是没有关系的。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中医药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 经历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我们应不断推动中医药理论 与实践的发展,而不是将其“妖魔化”。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知识,批驳将中医药“妖魔化”的看法。要求 从认识论的角度进行回答。回答本题,考生可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中 医药在实践中验证了中医药成果的科学性;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中药超量使用与 “中病即止”的中医理论是相冲突的,因超量使用而发生中毒事件与中医药本身是没有 关系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们对中医药的正确认识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我们应不断推动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而不是将其“妖魔化”等角度说明自己的看 法。 本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正式施行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 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真理的具体性条件 性、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 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 27. 某省的扶贫工作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千, 每五年出台一个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扶持政策、上马一个针对特定贫困群体 的扶贫工程。从“百乡扶贫攻坚计划”到“欠发达乡镇奔小康”,从“低收入农户 奔小康工程”到“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从“下山脱贫”到“山海协作”从 12 个重点欠发达县特别扶持计划到丽水国家级扶贫改革试验区,不断调整扶贫开 发工作的战略方向,推动扶贫开发工作步步为营、层层深入,浙江省下定决心,不 把绝对贫因现象带入“十三五”。 用量变与质变的知识,分析该省扶贫开发之路的合理性 【答案】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我们做事情要重视量 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该省扶贫工作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步步为营、 层层深入,才能实现不把绝对贫困现象带人“十五”。 ②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这要求我们在关键时期要 果断抓住机遇,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该省的扶贫工作在前期积累的基础上,赢 得了主动和优势,所以要抓住机遇,下定决心,不把绝对贫困现象带入“十三五”。 ③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不断前进的过程。浙 江省扶贫工作一任接着任干,每一阶段、层面所做的工作,都为该阶段、层面的质变创 造了条件,又为下一阶段的量变开辟了道路,由此推动浙江扶贫工作不断登上新的台阶, 最后实现脱贫。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用量变与质变的知识,分析该省扶贫开发之路的合理性, 属于原因类试题,知识限定明确:量变与质变,需要结合教材知识对应材料信息进行分 析作答。“步步为营、层层深入”是因为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 要准备,我们做事情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下定决心,不把 绝对贫因现象带入‘十三五’体现”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 然结果。这要求我们在关键时期要果断抓住机遇,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一任 接着一任千,每五年出台一个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扶持政策、上马一个针对特定 贫困群体的扶贫工程”体现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 变,不断前进的过程。 纵观近几年政治高考哲学主观题,原因依据类试题考查频率相当高,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此类试题的主要特点:背景材料与时俱进,彰显时代特色,贴近学生生活和思想实际, 体现了思想政治学科的一贯特色;设问角度灵活多变,设问一般以“为何”、“原因”、 “依据”、“理由”等关键词为题眼,侧重考查同学们调动和运用知识、获取和解读信 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28. 互联网的普及给电视行业带来巨大冲击,随着电视开机率大幅下降,电视销售增幅 大幅下降,业内甚至出现电视将死”的悲观言论。也有人认为将死的不是电视而是 传统电视。面对消费者新的使用习惯,传统电视与互联网相结合的产品正在扭转电 视在家庭中遭到冷遇的局面。拥有互联网基因的电视,将焕发生命力。 请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知识,分析说明电视在互联网时代如何才能焕发生机? 【答案】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在互联网时代, 电视要焕发生机在原有基础上通过自我否定,实现不断创新。 ②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电视要焕发生机,必须保留传统电视的优点、合理因素,同 时否定其不符合时代、过时的成分。 【解析】本题要求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知识,分析说明电视在互联网时代如何才能焕发生 机,属于措施类的试题。解答时,要明确设问范围是辩证否定观,切入点小,结合材料 主要可以从辩证否定的含义、特点、实质等角度分析作答。“面对消费者新的使用习惯, 传统电视与互联网相结合的产品正在扭转电视在家庭中遭到冷遇的局面”表明辩证的 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在互联网时代,电视要通过自我 否定,实现不断创新,也体现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需要保留传统电视的优点、合理 因素,同时否定其不符合时代、过时的成分。 本题为措施类试题,解答措施类试题一般“一审、二定,三落实”的方法。所以“一审” 就是要审读设问和材料,明确设问和材料所包含的信息。“二定”在审读的基础上,依 据材料信息或者设问信息,明确此题的知识指向和主体指向。“三落实”就是通过对材 料和设问的分析,实现从设问到教材知识的落实,明确具体的知识体系。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