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6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政治: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原因 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巨大成就 点击进入第二部分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1 、法律的产生 (1)法律的产生: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2)法律的本质: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 2 .中国法治发展的历程 (1)中华法系源远流长,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1840年鸦片战争后,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最终归于失败。 二、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1 . 法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2 . 法的决定因素 : ①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②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 . 法的历史类型 :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 4 . 法的特征 : ①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②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③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④法在国家治理中既执行政治职能,又执行社会职能。 5. 社会主义法的性质 :我国当代的法是社会主义法。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1.原因 (1)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 国情 和 社会制度 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 (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 2.成就 (1)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①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 ②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质量不断提高,法律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公民权利、确保国家权力正确行使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 (2)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①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行政执法和司法体制,保证了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②行政机关不断简政放权、优化服务,严格规范文明执法,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推进。 ③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和实现司法公正和权威。 (3)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①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我国将人权保障贯穿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使人权法治保障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②中国人民享有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充分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权利。 (4)中国人民正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第二部分 全国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因 推进依法治国的内容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1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易错易混点 (1)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2)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1 、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因 2 、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 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具体内容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 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 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前提,保证 依据、框架 具体目标 体系建设 具体要求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原因: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2)要求 ①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统一起来。 ②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1)原因: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2)要求: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原因: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2)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1)原因: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2)要求: ①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 ②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③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1)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 (2)要求: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 易错易混点 ※ 法制与法 治 的区别和联系 1. 区别 ①法制: 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东西。 ②法治: 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 2. 联系: ① 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 。 ② 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 。 第三部分 习题讲解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 40 年来,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关于我国法治建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① 我国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 ②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我国颁布了第一部宪法 ③党领导人民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道路 ④我国人民正在全面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方略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D 2.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作的详细说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① 阐明了政府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体思路 ②体现了国家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坚定信心 ③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 ④突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重点和总抓手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D 3. 相传,清朝大学士张英的族人与邻人争宅基,两家因之成讼。族人驰书求助。张英却回诗一首: “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 族人大惭,遂后移宅基三尺。邻人见状亦将宅基后移三尺,两家重归于好。根据上述故事,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下列理解是正确的( ) A .在法治国家,道德通过内在信念影响外部行为,法律的有效实施总是依赖于道德 B .以德治国应大力弘扬 “ 和为贵、忍为高 ” 的传统美德,不应借诉讼对利益斤斤计较 C .道德能够令人知廉耻、懂礼让、有底线。良好的道德氛围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 D .通过立法将 “ 礼让为先 ”“ 勤俭节约 ”“ 见义勇为 ” 等道德义务全部转化为法律义务,有助于发挥道德在依法治国中的作用 C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