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三政治一轮总复习:必修4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Word版(教师备课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高三政治一轮总复习:必修4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Word版(教师备课版)

www.ks5u.com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                ‎ 核心素养 术语必背 ‎1.政治认同:认同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2.科学精神:明确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把握联系的三个特征;把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掌握系统优化方法;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公共参与:运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参与经济建设和政治生活。‎ ‎1.联系是普遍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是客观的。要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3.联系是多种多样的。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是辩证统一的,我们既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又要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知识体系 ‎                ‎ 考点一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总特征 联系 的观点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不与任何事物相联系的事物是没有的 发展 的观点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实质与核心 矛盾的 观点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辩证法有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辩证法之分,笼统地说辩证法是正确和科学的是不准确的。‎ ‎2.辩证法和唯物论相结合,就是唯物辩证法,这是迄今为止最科学的思维方法;辩证法和唯心主义相结合,就是唯心主义辩证法,比如黑格尔的辩证法,他的辩证法是对的,但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1.联系的含义: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正确区分和理解联系的基本特征 普遍性 客观性 多样性 含 义 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表 现 ‎①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②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续表)‎ 普遍性 客观性 多样性 方法论 ‎①‎ 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3.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是不矛盾的 ‎(1)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2)对联系的问题我们既要坚持唯物主义,又要坚持辩证法。人们改变事物联系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必须要以坚持事物的客观性为前提。‎ ‎(3)所谓人们可以改变事物联系的状态,只是改变了事物联系的具体形式,并不是从根本上取消了事物自身联系的客观性。如果否认了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任何新的具体联系都不可能建立。所以,联系具有客观性,并不是意味着人们不能改变事物的联系。‎ 看清联系的多样性。油价与汽车厂家的经济效益、汽车板块股票收益之间是间接联系,要把握这一联系。‎ ‎4.正确理解联系的条件性 ‎(1)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任何具体事物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总是在一定条件下才能产生、发展,又在一定条件下趋于灭亡。任何具体联系无不依赖于一定的条件,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联系的性质和方式也要发生变化。这就是联系的条件性。‎ ‎(2)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把握事物的条件。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可以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 ‎(3)联系具有普遍性,并不是说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因为联系是有条件的,条件存在,才会产生某种联系。‎ ‎1.如何全面理解联系及其普遍性?‎ ‎(1)多角度理解联系 ‎①从本质上看:联系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②从结果上看:这种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会引起相关事物、要素的变化和发展。‎ ‎③从范围上看:这种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既包括事物之间的这种关系,也包括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这种关系。判断某一具体联系究竟是事物之间的,还是事物内部的,关键在于把谁看成是一个事物。‎ ‎(2)全面理解联系的普遍性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只说明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但并非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②事物的普遍联系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但并非联系都能促进事物的发展,有些联系可能阻碍事物的发展。‎ ‎2.如何全面把握联系的客观性?‎ ‎(1)联系具有客观性,并不表明人们不能建立起新的具体的联系。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起新的具体的联系。‎ ‎(2)不能认为只有自在事物的联系才具有客观性。无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3)联系具有客观性,但不意味着联系是固定不变的。‎ ‎(4)人为事物的联系≠主观联系,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的联系;而主观联系是主观臆造的根本不存在的联系。‎ ‎(5)联系具有客观性,但联系是不能被“创造”“改造”或“消灭”的,我们可以说“建立联系、联系是可变的、联系是多样的”。‎ ‎3.对于人在客观联系面前的能动性,不可片面夸大,也不可人为缩小。‎ ‎●命题角度 联系的基本特征 ‎【典例1】 (2019·全国卷Ⅱ)最近,科学家设计和制造出一种小蛋白,这种小蛋白自我组装成螺旋状的蛋白长丝。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天然蛋白丝,进而研制出自然界没有的全新材料,如超过蜘蛛丝强度的人造纤维等。这表明(  )‎ ‎①人类能够基于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②实践可以把自在事物的联系转化为人为事物的联系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比自在事物的联系更高级、更复杂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人化”的特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此题考查联系的客观的相关知识。科学家设计和制造出一种小蛋白,有助于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天然蛋白丝,进而研制出自然界没有的全新材料。这表明人类能够基于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通过实践可以把自在事物的联系转化为人为事物的联系,①②正确;③中“更高级、更复杂”说法错误,排除;无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④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A。‎ ‎【答案】 A ‎【典例2】 (2019·北京卷)二环路边,繁花点点,玉泉山下,绿意盎然……八百余公里城市绿道,串起北京的河道、青山和历史文化遗迹,成为人们散步休闲、健身赏景的好去处,在立交桥、环路、地铁奏响的城市旋律中,谱写了一段舒缓的和弦。城市绿道(  )‎ ‎①是城市建设中的新事物,实现了新事物与旧事物的相互转化 ‎②使城市生活与山水田园形成有机联系,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功能 ‎③满足了市民休闲需要,说明事物的价值在于对客体需要的满足 ‎④改善了首都人居环境,体现了城市规划中的人文关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八百余公里城市绿道,串起北京的河道、青山和历史文化遗迹,成为人们散步休闲、健身赏景的好去处,在立交桥、环路、地铁奏响的城市旋律中,谱写了一段舒缓的和弦。这表明城市绿道使城市生活与山水田园形成有机联系,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功能,改善了首都人居环境,体现了城市规划中的人文关怀,②④符合题意;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①中的“实现了新事物与旧事物的相互转化”说法错误,排除;城市绿道满足了市民休闲需要,说明事物的价值在于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而不是对客体需要的满足,③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 ‎【答案】 C ‎【典例3】 (2018·北京卷)“窗含西岭千秋雪”“玉窗五见樱桃花”。中国传统建筑中窗的设计,巧妙之处在于可以引进阳光、空气,为居室主人呈现大自然的馈赠,借助窗外的空间美,人的心灵之窗也被打开,“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 ‎①“窗”“景”“情”之间是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②借窗生景的设计体现了征服自然的天人合一理念 ‎③窗与景、景与诗、诗与情的交融体现了人的创造性 ‎④窗的设计体现了内与外、近与远、有限与无限的和谐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中国传统建筑中窗的设计,巧妙地引进了阳光、空气,借助窗外的空间美,打开了心灵之窗。可见,窗与景、景与诗、诗与情的交融体现了人的创造性,③正确;“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体现了窗的设计坚持了内与外、近与远、有限与无限的和谐统一,④正确;①说法错误,“窗”“景”“情”之间并未存在本质的必然的联系;②中的“征服自然”说法错误,自然界是客观的,我们要尊重自然。故选D项。‎ ‎【答案】 D ‎【典例4】 (2017·全国卷Ⅰ)传统石油钻井产生了大量的废弃泥浆,占用土地,污染环境。某油气田采用“泥浆不落地处理与循环利用技术”,将废弃泥浆制成免烧砖等,既有效消除了钻井污染隐患,又节约了土地、水泥等资源。钻井废弃泥浆的资源化利用佐证了(  )‎ ‎①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建立事物的新联系 ‎②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消除客观条件的制约 ‎③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决定于人类实践活动的多样性 ‎④把握事物联系的多样性有利于价值的创造性实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联系观点和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客观条件始终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②夸大了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观点错误。联系具有客观性,③观点错误。①④正确切题,故选B。‎ ‎【答案】 B ‎【考向点评】‎ 联系的观点最常见的考法是以科学发明、古诗词等为背景材料,考查材料体现了联系的哪些观点。较常见的考法是以时事热点为背景材料进行考查,改革和深化改革是历年高考的重要话题,因此高考可能会以深化改革为主题,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如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考点二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区 别 内涵不同 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地位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联 系 相互依赖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能成为部分 相互影响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相互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方 法 论 一是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行动方案,实现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二是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1.深入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含义 从横向(空间)的角度看,事物的整体是由各部分组成的,这是静态分析;从纵向(时间)角度看,任何事物的发展的全过程是整体,发展的各个阶段是局部,这是动态理解。‎ ‎2.整体功能与部分功能的关系有三种情形 ‎(1)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当部分按照有序的结构构成有机整体时,就会产生部分所没有的新的整体功能。‎ ‎(2)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3)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各部分原有的性能得不到发挥,甚至相互抵消,使整体功能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系统的 基本特征 系统优化的方法 实践方面 认识方面 整体性 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重视整体的功能 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有序性 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使各要素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 内部结 构的优 化趋向 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力求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命题角度1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典例1】 (2019·全国卷Ⅲ)毛泽东说:“战争历史中有在连战皆捷之后吃了一个败仗以至全功尽弃的,有在吃了许多败仗之后打了一个胜仗因而开展了新局面的。”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A.处于非支配地位的部分及其变化不影响整体的功能 B.在一些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中,整体服从和服务于部分 C.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 D.只要充分发挥部分的作用,就能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解析】 ‎ 本题考查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连战皆捷,吃了一个败仗以致全功尽弃。吃了许多败仗之后,一个胜仗打开新局面。可见这里所强调的一个败仗和胜仗均属于关键部分,它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C正确切题。处于非支配地位的部分及其变化也会影响整体的功能,A说法错误;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B说法错误;充分发挥部分的作用,但没有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及优化趋向,也有可能无法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D说法错误。‎ ‎【答案】 C ‎【典例2】 (2018·全国卷Ⅲ)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对世界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超过30%,对全球减贫贡献率逾70%。中国道路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理解,中国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依存度日益加深。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越来越得益于中国。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①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的功能存在于各个部分之中 ‎②部分区别于整体,整体的状况不一定影响部分 ‎③部分影响整体,部分的发展有利于整体的发展 ‎④整体与部分相互依存,部分在整体中的地位是发展变化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本题借助中国与世界的发展深度融合的事例,考查对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理解能力。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①中的说法错误;整体的状况一定会影响到部分,②中的说法错误;世界的发展得益于中国,说明部分影响整体,部分的发展对整体的发展是有利的,③正确;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的变化说明部分的地位是不断变化的,④正确。‎ ‎【答案】 D ‎【典例3】 (2017·全国卷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系统地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7年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联合国有关决议。‎ 中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行者。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中国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维和摊款出资位居前列。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中国率先批准《巴黎协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在30%以上,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中国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68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共商共建共享,运用整体与部分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加以阐述。‎ ‎【解析】 本题考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解答本题,一要从整体的地位方面说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契合了世界各国对于发展的“共同”诉求;二要从部分的作用方面说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各国积极响应,共同参与。‎ ‎【答案】 整体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了人类发展方向,契合了世界各国对于发展的共同诉求。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中国倡导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各国积极响应,共同参与,加强双边、多边合作,实现共赢共享。‎ ‎【考向点评】‎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历年高考的高频考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形式都有呈现。较常见的考法是结合时事热点来考查,注意结合生活和社会实际进行分析和运用。‎ ‎●命题角度2 系统优化的方法 ‎【典例4】 ‎ ‎(2019·浙江选考)为了生存需要,哀牢山区的哈尼族人修筑缠绕大山的沟渠,在沟渠下开发梯田。他们将沟渠中的水引入田中,让水流经过梯田层层下注,汇入谷底江河,又蒸发为云雾并贮留在高山森林中,形成特有的生态循环。梯田因此千年不衰。哈尼族人的梯田建设(  )‎ ‎①体现系统优化的思想和方法 ‎②表明人类实践活动具有历史性 ‎③说明只要按规律办事就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④说明只要有生存需要就能建立起有利的联系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从材料的表述中可以看到,哈尼族人在建设梯田的过程中,充分地利用规律和当地的自然条件,形成特有的生态循环系统,表明了他们利用了系统优化的思想和方法,也说明了只要按规律办事就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①③正确。人类实践活动的历史性指的是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此点,排除②;联系是有条件的,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而非只要有生存需要就能建立起有利的联系,④错误。故排除。本题选择C选项。‎ ‎【答案】 C ‎【典例5】 (2019·全国卷Ⅰ)在科技创新中,时常存在“管理孤岛”“资源孤岛”“信息孤岛”“技术孤岛”等现象,各子系统之间的资源、信息、人才等流动不畅,导致科技创新效率低下。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就要(  )‎ ‎①立足关键部分,充分发挥其对整体功能的决定作用 ‎②克服封闭观念,实现系统中各个要素功能的最大化 ‎③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和处理问题,促进系统优化 ‎④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系统优化、整体与部分的关系。③‎ 正确,题中要消除科技创新的孤岛现象,就要用综合思维方式来认识和处理问题,促进系统优化,入选;④正确,孤岛现象就是部分之间存在障碍,无法实现整体功能最大化,应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入选;①错误,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看,应该立足整体,而不是立足关键部分,且本题题干强调整体的重要性,而不是强调关键部分对整体功能的决定作用,排除。②与题干不符,题中强调诸多孤岛,是强调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缺乏密切联系,而不是强调各个要素功能的最大化,排除。‎ ‎【答案】 D ‎【考向点评】‎ 对本考点的考查在近年来有增加的趋势,且多和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一起综合考查。系统优化的方法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不同,在于系统优化的方法在强调整体性的基础上强调有序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与规律】‎ 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的答题模板 ‎(1)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具有客观性,它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3)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事物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序号 问题 具体内容 一 一个概念 联系 二 二种关系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三 三个特点 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的多样性 四 四个要求 联系的客观性要求、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整体与部分关系的方法论要求、系统优化的方法论要求 ‎1.联系、发展、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 )‎ 提示: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事物的联系是人创造出来的、事物联系都有“人化”的特点,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主观性。( × )‎ 提示: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人化”的特点,自在事物的联系没有“人化”的特点,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形成,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故是客观的而不能说具有主观性。‎ ‎3.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 × )‎ 提示:联系是客观的,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不能随意改变事物之间的固有联系,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4.创新意识是认识和利用事物之间联系的前提。( × )‎ 提示:承认事物之间联系的客观性是认识和利用事物之间联系的前提。‎ ‎5.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在主客观条件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 )‎ ‎6.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创造事物之间的联系。( × )‎ 提示:新的具体联系的建立必须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而事物之间固有的联系是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的。‎ ‎7.联系是必然的,不可改变。( × )‎ 提示:联系具有多样性,既有必然联系,又有偶然联系;联系具有客观性,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8.联系是客观的,发明创造要避免改变事物的联系。( × )‎ 提示: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发明创造要改变事物的状态及联系的方式。‎ ‎9.在任何情况下关键部分对整体都起决定作用。( × )‎ 提示: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 ‎10.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建立的具体联系越多越有利于推动事物发展。( × )‎ 提示: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但并不是任何联系都有利于推动事物发展,所以也不是建立的具体联系越多越有利于推动事物发展。‎ 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1)联系的观点是说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每个事物都与它周围的事物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之中,这些对它影响和制约的事物就是它存在和变化的条件。条件不同,事物的性质、状态和功能就会不同,所以,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2)只有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3)全面理解“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的哲学依据 ‎①唯物论角度: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辩证法角度: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这就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构成事物的矛盾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认识论角度: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不能一成不变地看问题。‎ 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就要反对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对事物作出客观公正的分析和判断。‎ ‎                ‎ ‎●考向一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有研究发现,在黑夜翻耕的土壤中,仅有2%的野草种子日后会发芽,但如果在白天翻耕,发芽率高达80%。进一步研究发现,绝大多数野草种子在被翻出土后的数小时后,如果没有受到光线的刺激,就难以发芽。材料表明( C )‎ A.人为事物联系是主观的 B.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D.新事物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解析: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材料阐述了光线在野草种子发芽过程中的作用,C正确且符合题意;A观点错误,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野草种子不是新事物,B、D与题意不符。‎ ‎2.20世纪30年代,喜旱莲子草(革命草)作为饲料被引入我国。后来迅速蔓延,造成本土植物种类及以这些植物为食的鱼类迅速减少,水体严重污染,蚊虫大量滋生等诸多问题。这表明( A )‎ ‎①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②事物之间联系具有多样性 ‎③事物联系是创造出来的 ‎④事物联系都有“人化”特点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人化”的特点,④表述不准确,舍去。喜旱莲子草引入我国影响了本土植物种类,又导致鱼类减少和水体污染,再导致蚊虫大量滋生,这一过程体现了①②。联系是客观的,不是主观臆造的,排除③。‎ ‎3.卤水豆腐是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食品。卤水是制作卤水豆腐必需的稳定剂和凝固剂,其主要成分氯化镁是有毒的,但用卤水点制的豆腐不仅无毒,而且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这表明( D )‎ ‎①事物的特性是不变的,其功能是不断变化的 ‎②事物的不同特性是由人的不同需要确定的 ‎③事物的特性是人们建立新联系的依据 ‎④事物在不同的联系中会有不同的特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用有毒的卤水制成的豆腐是无毒的,说明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新的联系;也说明同一事物在不同联系中会有不同的特性。③④符合题目要求。①中观点认为事物特性和功能是不断变化的,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观点错误;②中观点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决定事物的特性,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4.下图漫画《吃水果有利健康》( A )‎ A.否认了联系具有条件性 B.否认了矛盾具有普遍性 C.肯定了事物之间能相互转化 D.肯定了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解析:本题考查对联系的客观性、条件性的理解能力。漫画中让肉食动物吃水果,讽刺了一些人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把握事物具体的条件,故选A项。B、C、D三项与漫画旨意不符。‎ ‎5.1968年,斯班瑟发明了胶水新配方,但根据新配方研制的胶水粘不牢东西,人们认为这是不成功的发明。几年后,弗雷应用斯班瑟的发明成功研制了不干胶记事贴,产品行销世界各地。把“不成功”的发明用在合适的地方,成就了成功的创意。这一事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有( C )‎ ‎①联系是客观的,发明创造要避免改变事物的联系 ‎②联系是多样的,发明创造要善于建立事物的新联系 ‎③联系是必然的,发明创造要排除事物的偶然性 ‎④联系是具体的,发明创造要把握事物联系的条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联系的有关知识。联系具有客观性,人们可以根据已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①观点错误。联系具有多样性,有必然的联系,也有偶然的联系,③观点错误。②④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故C项应选。‎ ‎●考向二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6.针对学生群体中的“拖延症”现象,某校学生“创客”社团设计了一款手机应用软件,该软件具有如下功能:‎ 目标专注:45分钟内,专注于要完成的学习任务,直到铃声响起,休息5分钟后重新进入学习 任务拆分:将无法一次性解决的复杂学习任务拆分为多个小任务 量化评估:对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实时统计 同伴激励:同伴各自将学习任务完成情况上传至平台,相互激励 同学们从哲学角度对这一设计进行讨论,下列分析合理的有( A )‎ ‎①“目标专注”强调意识的目的性,能使我心无旁骛,抓紧时间 ‎②“任务拆分”把整体分解成部分,避免因为任务庞大而畏难不前 ‎③ “量化评估”创造了新的规律,督促我有条不紊地完成任务 ‎④“同伴激励”强调外部矛盾的作用更为重要,大家会因此不甘落后A.①② B. ①③‎ C.②④ D. 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特点、规律的客观性、整体与部分、内外因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用排除法即可。规律是客观的,③‎ 的说法错误;事物的外部矛盾即外因,内部矛盾即内因,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④夸大了外因的作用,应排除。①②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 ‎7.下图漫画启示我们办事情要( B )‎ A.不断解放思想 B.树立全局观念 C.重视部分的作用 D.发挥主观能动性 解析:本题以漫画形式考查学生对相关哲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观察漫画可知,只坐在凳子的一头去接果子,这肯定是接不好的,因此要把坐稳与接果子兼顾起来,树立全局观念,B正确。A、C、D本身观点正确,但与漫画寓意不符。‎ ‎8.下图漫画《运土》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 )‎ A.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B.要注重量的积累以促成质变 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解析:‎ 本题考查对联系观点的认识能力。漫画中的人物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只顾当前忽视长远,没有正确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没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A项观点正确;B、C两项观点在材料中未体现;要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D项观点错误。‎ ‎9.历史上,海南曾因地处边陲而被视为“化外之地”;在明代,海南因航海和卫戍的需要而受到重视,被称为“南溟奇甸”。改革开放以后,海南地位空前提高。在国家发展战略布局下,海南成为全国最大经济特区。海南人民努力把海南建设成生态示范省、国际旅游岛。海南的发展历史揭示的哲学道理是( D )‎ ‎①部分制约整体,部分的发展对整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②部分的功能之和构成了整体功能,部分的发展就是整体的发展 ‎③整体统率部分,部分的发展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④只有在统筹全局的前提下发展好局部,才能实现整体目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①错误,整体统率着部分,整体居于主导地位;②中“部分的发展就是整体的发展”的说法混淆了整体和部分的界限,不选;③④本身正确且符合题意,都入选。故选D项。‎ ‎10.“幸福指数”是一个综合的主体感受反应的集束指标,其中单一元素的突进,也许在提升幸福感上的作用并不明显,而某单一元素的塌陷却常会给幸福感带来滑坡效应。这表明( B )‎ ‎①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 ‎②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 ‎③关键部分一定条件下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 ‎④部分的变化推动整体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审题时抓住题干中“某单一元素的塌陷却常会给幸福感带来滑坡效应”等,体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强调关键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对整体起决定作用,①③正确;整体功能并不一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②‎ 错误;题干中没有涉及推动整体的发展问题,④不选。故选B项。‎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习近平指出,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发展空间十分广阔,要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业制度、标准、设施、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相关规划和扶持政策。‎ 材料:“幸福9号”取自“幸福就好”的谐音,是某企业打造的一种养老新模式。它通过“互联网+养老”发展养老服务业,依托网上商城、居家养老服务店、老人乐园三大平台,线上和线下相结合,构建了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养老产业生态链,提供衣、食、用、行、康、乐等服务,全面满足老年人需求,使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充实、精彩。‎ 用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的知识,分析“幸福9号”养老模式的构建。‎ 答案:①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幸福9号”养老模式将互联网与养老联系起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老年人提供衣、食、用、行等全方位服务,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这种联系虽然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建立的人为事物的联系,但仍然具有客观性。‎ ‎②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幸福9号”立足整体,搭建三大平台,构建养老产业生态链,体现了整体和部分的有机统一。(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幸福9号”依托三大平台构建的产业生态链,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统筹考虑,体现了系统优化的方法)‎ 解析: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设问的重点是“分析‘幸福9号’养老模式的构建”。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互联网+养老”、线上和线下相结合、为老年人提供服务,说明可用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的知识来分析。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三大平台、养老产业生态链说明可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或系统优化的方法的知识来分析。‎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